① 微電影看球記影評
在《看球記》誕生過程中,雖然具體執行由姜文團隊完成,但姜文對每個環節都親自把關,即便是商業行為,也是有品質、有價值和有意思的,「我們希望標注姜文團隊的作品都是高品質的代名詞」。
據悉,越來越多的商業品牌希望與姜文合作,「他們看重的是姜文對品質的要求,《看球記》就是一次挺成功的嘗試,也希望能為電影的商業模式開拓出新途徑。」
影片拍攝器材是「業余」級,演員方面除了出演父親的劉利年曾是專業演員,其他都是業余演員,姜文對演員的雕琢能力可見一斑。
有眼尖影迷認出,片中驚鴻一瞥的女警察就是在《太陽照常升起》中以「我恨我恨我恨恨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阿蕾」。姜文此舉意在鼓勵普通觀眾拿起攝像器材拍攝屬於自己的故事。
(1)電影微影評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短片講述了一個父親帶兒子看球,忘帶球票最終用鏡頭記錄進球精彩一刻的故事。雖然只有短短5分鍾,但人物形象卻非常飽滿,無論是愛子心切的父親,還是巧舌如簧的小騙子,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詼諧幽默中展現的濃濃父子情也頗為感人。
雖然只是一部「微電影」,但出人意料的故事進展、風格化的影像構圖以及凌厲的剪輯,還是可以看出姜文作品的一貫特色。
② 看完電影《最後的決斗》之後,你有什麼感想
看完電影《最後的決斗》之後,我個人有以下感想:
《最後的決斗》史詩級巨作,老雷攜手馬特達蒙帶你真實還原中世紀一場由強奸引發的生死決斗,從不同角度感受中世紀歐洲女性的苦難!電影說的是兩個護衛,他們曾經還是朋友,一塊出生入死,沖鋒陷陣,為了國王而戰,一塊抵禦外敵的入侵,後來因為一個女人而迷失本性,反目成仇,最終以決斗的方式來結束各自心中的憤怒。電影以三個人物的視角穿插,兩個護衛的事實也有所不同,如沖鋒那一段,各說對方遇到了危險,是自己搭救了對方,但是唯一的真相就是其中一個護衛確實侵犯了人妻。
我相信這部影片最讓影迷們興奮的。
③ 微電影《桃子》影評怎麼寫
1,來由。那年巧遇邱琦,知道了這個年輕人在做著一項很有意義的事業,叫做『九分鍾電影錦標賽』。我給他的比賽當了兩屆評審。今年他對我說應該更進一步支持這個事業——親自拍一部微電影。我覺得好,就答應了。我的感覺是:邱琦為這個公益事業鞠躬盡瘁,我如果還能起到幫助的作用,就應該責無旁貸。
2,選材。邱琦給了我40多個題材,我都認真看了,沒有太合適的。不是他的題材不好,是我這個人拍電影一定要有感而發。有感覺都不一定能拍好,沒有感覺就一定拍不好。後來電視上有一個節目讓我了解了一個名叫廖智的女孩(正好和我女兒同歲),她的故事吸引了我,讓我找到了感覺,起了個很普通的片名《桃子》。
3,新的嘗試。我只拍過長故事片和電視連續劇,這次拍微電影是第一次嘗試。就像一直寫中篇和長篇小說,突然要寫一部短篇,《桃子》還真的要花我一番心思。
4,電影的靈魂。《桃子》是一部微電影,任何電影不論長短最重要的是靈魂。靈魂又是什麼?大概是指生命的意義,人的品格屬性,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感情等等。因此我們經常聽到觀眾在不喜歡一部電影的時候說的最多的幾個字就是『沒靈魂』!可是一部電影怎麼才能『有靈魂』呢?這個就是每一部電影從創作劇本的第一個字開始直到公映不可更改為止,我們這些拍電影的人拷問自己的問題;也是我們窮畢生精力都不可能達到的那個完美的境界。
5,演員與角色。《桃子》因為有了她而拍,她作為主演必須勝任。我選她憑的是直覺,因為她不是職業演員。我必須百分之百地信任她,她也必須百分之百地信任我。導演和演員如果建立了這種信任,再加上雙方的努力,完全有可能賦予人物『靈魂』。她到底是誰呢?她其實是我心目中的一種美好,她不停歇地與命運抗爭,她一直在心無雜念地舞動人生…
④ 如何寫一篇微影評
一篇優秀的影評,無論是長影評還是微影評,都需要將故事的簡單的情節,也就是說劇情簡略的描述一遍,就是說這個電影或者電視劇這本書它到底寫的是什麼,你要讓自己這些讀者也就是說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能夠清楚這部電影大概說的是什麼,然後你再根據其中的一些主要的情節主要人物的表現,發表自己的一些評論,比如說自己認為某個情節安排的不恰當,然後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卻又是什麼宗旨,期間是否相沖突,通過演員的這種表現,有沒有將電影的要表達的這種深層次的意思傳達出來,觀眾有沒有清晰的看出來,這都是一個電影影評要寫的東西。
⑤ 宮崎駿系列電影1—5(微影評)
「我到現在都想不起自己的名字。可是真是不可思議,我居然還記得你的名字。」——《千與千尋》
2005年,我上初中,沒有早戀,沒有叛逆。那時候最大的勇氣,不是逃課,而是把偷偷積攢下的早餐錢,在某個父母不知道的星期天下午,貢獻給街角的網吧。據說不太聰明的人,都不會打游戲,我就是其中之一,那時候,周圍此起彼伏都是游戲特有的聲音,而我,只會戴著個碩大的耳機,坐在網吧的某一角,看電影。而第一次去網吧看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千與千尋》。
如果有緣分一說,那麼這個電影,就是我最歡喜的緣分。一直到現在,整整十一年,心情不好時看它,心情好時看它,連影荒時,還是看它,循環循環,一不小心,就貫穿了我的整個青春。
「曾經發生的事不可能忘記,只是暫時想不起來而已。你永遠不知道,誰哪次不經意的跟你說了再見之後,就真的不會再見了。」
你讓我知道,食物,真的有很強大的治癒力量。
認識你很高興,荻野千尋,琥珀主,無臉男,還有,創造他們的,宮崎駿。
「我們的孤獨就像天空中漂浮的城市,彷彿是一個秘密,卻無從述說。」——《天空之城》
1986年它上映,我還沒出生。2005年認識它,橫跨十九年,直到現在,依舊熱愛。
手機里的音樂換了又換,只有久石讓的天空之城,聽了一遍又一遍,從未厭倦。到底是偉大的電影造就了偉大的音樂?還是偉大的音樂成就了偉大的電影?其實都不重要,喜歡它的無與倫比,才重要。
宮崎駿說「我想製作一部少年英雄為了夢想而不斷拼搏的冒險故事。當時我就確信這種題材對觀眾沒有吸引力。可我希望還能再製作一部描寫8、9歲少年英雄的影片。」我想,這大概就是這部電影誕生的初衷吧。
其實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座深藏在夜空雲層中的《天空之城》,我們偶爾會撥開雲層,充滿感傷地俯瞰著這個世界,靜謐而悲愴。
「很多事情都是命中註定的,就好像你會遇到什麼樣的人,經歷什麼樣的傷痛,最終如何離開這個世界,沒什麼能改變命運」。
希達,巴魯,朵拉,機器人,善良跟守護,都是無法復制的。
「離去,讓事情變得簡單,人們變得善良,像個孩子一樣,我們重新開始。世界這么大,人生這么長,總會有這么一個人,讓你想要溫柔的對待。」——《哈爾的移動城堡》
這個改編自英國的兒童小說家黛安娜·W·瓊斯的《魔法師哈威爾與火之惡魔》的原著電影,曾一度讓我掉眼淚。
友情與愛情,救贖與妥協,小心翼翼地呵護與掩飾,每次看完這個電影,就想要給哈爾一個家,一個可以四處遊走的家,打開門是社會,關上門是童話。陽光微盛,逆光可見縷縷細小的塵埃,洗三個人的衣服,擦地板,在陽光下放上鋪著干凈桌布的餐桌,照顧小火苗,如同守護愛人的心一般。
哈爾,蘇菲,卡西法,稻草人,馬魯克,成長跟陪伴,善良與愛,總是最溫暖的存在。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至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告別。」——《龍貓》
每次看完這個電影,都會被暖的一塌糊塗,又好像心裡下了一場雨,濕潤,清新,柔軟。很多情節像我小時候,外婆家門前的小溪,屋後的梧桐樹,小山坡,玉米地,下雨穿水靴,赤腳爬樹,頂荷葉當傘,大口啃水冰過的黃瓜....純粹的童心,懷念美好。
宮崎駿說,「有時候,我們會用『鄉愁』來形容成年人對童年時代的懷舊心情,其實,三歲五歲的小孩子也會有類似鄉愁的感情。甚至,每個年齡層都一定有。只是年紀越長,鄉愁的寬度和深度都變大了。」
「什麼時候我們開始無法像孩子一樣肆意地大呼小叫了?心裡的小情緒堆積得像山一樣高,直到溢出來。與其如此,不如永遠像孩子一樣。」淡淡的惆悵,淺淺的思念。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童心未泯。
皋月,小米,多多洛,橡樹,童真跟親情,是一個人最柔軟的懷舊。
「因為你,我願意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不想成為你的包袱,因此發奮努力,只是為了想要證明我足以與你相配。」——《側耳傾聽》
今晚才看這個電影,滿滿的青春和溫暖的味道。喜歡倔強的月島雯和以做小提琴為夢想的天澤聖司。溫暖的沿海小鎮、圖書館、地球屋、溫暖的「country road」歌聲,還有那句溫暖的對白「總有一天要載著你翻山越嶺」。
這是一個離曖昧很近,離愛很遠的年代,功利的社會環境,造就了猶豫懷疑愛的我們。在各大播放器流連了好久,才決定看這個被我刻意落下了好久好久的電影。鄉下的夜晚很安靜,一個人坐在電腦前,很適合去相信一次,傳說中的愛情。
越長大越怯懦,我們不會尾隨一隻在電車上遇見的貓咪穿過長長的街巷,所以我們也就無法遇上那樣的一家店,有木馬,有男爵,有仙子和國王相愛的大鍾。 所以我們也不會有英俊的討厭男生送來遺失的便當,所以,愛情發生的合乎情理,所以,艷羨的理所當然。
「只要有你在我就會努力,我很高興我盡了力,讓我比以前更了解我自己。我不要變成你的包袱,我也早就想好了,要在背後支持你。」暖暖的告白,好矯情,好喜歡。
月島雯,天澤聖司,男爵貓,西斯朗,Moon,簡單浪漫,關於初戀,關於理想,少年不識愁滋味,甜酸的恰到好處。
很早以前我就說過,要把所有我喜歡的人,把所有我喜歡的書,所有我喜歡的電影,一個一個,慢慢地寫進我的故事裡。
一遍又一遍,宮崎駿的電影,看了那麼多年,到現在才開始為它碼字,很慚愧。那麼多經典的電影,才寫了五個,不過有人跟我說不要著急,慢慢來,我還有好多個三年,把它全部寫完,為它潤色,對於喜歡的東西,我一向極有耐心。
像趕場子一樣,心急火燎的提筆開寫,所以寫的很粗糙,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寫些什麼。就當是建立一個構架吧,添磚加瓦,總有一天,我會把宮崎駿的所有電影都寫上有我專屬特色的影評,不為別的,就圖一個,終生歡喜。
⑥ 優秀電影影評有哪些
1、《花樣年華》以其獨特的電影語言和敘述模式,以及帶有王家衛獨特標記的風格特色,實現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通過獨特的電影敘述模式,影片煥發出了脫俗的氣質和悠長的內蘊。
⑦ 微電影《特殊交易》影評
《特殊交易》是導演姚婷婷的一部溫馨感人,接地氣的作品。
《特殊交易》講述了一個年僅八歲失去媽媽的小男孩,用五百塊壓歲錢請一位陪酒女冒充他媽媽去開家長會,讓陪酒女做出回家陪孩子的故事。小男孩和奶奶共同守護著一個秘密,就是媽媽已經不在了。
其中兩個主要人物各具特色,通過幾個道具和對話導演塑造了一個堅強,有自尊心懂事的小波和一個外表冷硬內心柔軟的外地打工陪酒女的形象。
類似這樣的故事,在真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導演將故事放在熒幕上一是為了想讓社會中像小男孩和陪酒女的人們得到關注。二是想喚醒觀眾心中那片柔軟的部分,珍惜擁有的親情。
首先電影運用了一種順序的敘事方式,一開始的充滿疑問直到最後謎底揭曉。影片的開頭設置懸念,為什麼一隻稚嫩的小手要給一個陪酒女五百塊錢。小波在學校主動拉陪酒女的手陪酒女上課不顧他人接電話大聲喊叫,小男孩的主動和陪酒女的漫不經心形成鮮明對比。
但當兩個小時時間過去後,陪酒女被小波的老師叫住,事情開始出現了轉折。同時在學校小波與同學起沖突陪酒女上前拉開小男孩時,觀眾彷彿看到了一個母性爆發的野獸,以一種暴力的方式展示出母愛。
推動了整片故事的情節發展,也為後面兩人關系更進一步做鋪墊,其中打完架後在老師辦公室的時候也能體現出陪酒女內心的轉變,導演運用對稱構圖,將打架雙方分在屏幕兩側,一側是花錢雇來請開家長會但是孩子學習成績很好的陪酒女,一側是晚上出去找樂子但是熊孩子的父親,兩方實力差距形成對比。夜晚走在路上兩人的談話使情節漸漸達到最高點。
故事的高潮部分陪酒女在酒店讀信採用一小段插敘,伴隨著小波的信,交代了事情最初的起因,補充說明了人物背景,並通過作文拋出一個個小細節的同時讓觀眾感受到小波對母親的渴望,對接下來陪酒女回老家重慶陪孩子做鋪墊的同時,也讓主題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⑧ 《有的人》微電影影評
小A 2015-12-27 09:34:50
沙漠導演的作品看上去實在不像出自一個25歲的青年導演之手。《有的人》導演手法甚至比現今活躍在電視劇界的很多導演都要更老練。
我覺得一部戲看上去是否成熟有質量,很難用「每一鏡應該拍幾秒鍾」「下一個鏡頭的機位應該怎麼接」這種具體的問題來解釋。沙導演的作品裡該到突出演員表演的張力的時候,他所使用的節奏和鏡頭組合能順應情緒的需要,這就是對藝術表現力的掌控力。
男主角胡老師和校長吵架,校長說「我親自讓她轉學行不行」,此時觀眾很關注胡老師的反應,沙導演給胡老師安排了一個長鏡頭,沒有對白,只有一張怒氣的側臉。不敢說這個時點用一個長鏡頭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沙導演的手法把情緒傳達到了一個起碼的程度,能做到這一點的當今這些導演能有幾個?
沙導演的作品屬於個人風格強烈的類型片風格,這恰恰是我們的院線片最需要的。身邊的電影學院的朋友無論是喜歡東歐新浪潮的、還是自己拍片拍成伯格曼風格的,都對沙漠導演贊賞有加,可見沙導演將來很有希望成為一位雅俗共賞的類型片高手。
我以前對於電影學院的印象就是推崇歐洲藝術片的聖地,沙導演的出現稍微扭轉了一點我的印象。短片的評論別寫太多,留著給沙導演的長片寫。
簡單介紹片中音樂:
亨德爾《薩拉班德》;
George Frideric Handel: Sarabande from Keyboard suite in D minor (HWV 437)
舒伯特《即興曲》;
Franz Schubert: Impromptus, Op. 90 D. 899: No. 3 in B-Flat Major
《歌》,作詞: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翻譯:徐志摩,作曲:羅大佑,演唱:李文琦。
⑨ 微電影老生影評
這是一個老調重彈的主題,有的影片重視於審理/法律法規這一視角,有的影片重視報仇階段。而往往經常被拍照,很有可能是由於,這類問題,確實難解吧。篇首,我很喜歡這些偏向生活的空鏡頭,雨掠過行車的汽車車窗,妻子和女兒身亡後閑置在那裡的軟毛牙刷。
全過程中,贊揚經典台詞,影片真的是門造型藝術也是門技術性,故事情節經典台詞藝人光圈搭景背景音樂這些都必須功底,再度贊揚這一部劇的經典台詞與此同時此片接近生活,真正當然,是一堂細致迷人的有關生與死的基礎課,讓觀眾們可以在忍耐抑制的感情流動性中思索人生的意義,勁頭非常大
影片老生最讓人開心的地區,就取決於說故事的方法十分樸素、充斥著誠心,真正大自然的傳送情意,溝通的方式是極為細致和暖意的,一點不容易令人感覺假。可以說,影片老生中有關親人中間怎樣應對日常生活的思考,吸引住了許多親子互動觀眾們觀看電影,與此同時也是有許多以前經歷過別離的觀眾們,對影片感受也是深入。
⑩ 給我三分鍾,擁抱你——微電影《三分鍾》影評
相見時難別亦難,三分鍾,萬情重。
—— 題記
2018年2月2號
宜回家
春運時段這部由導演陳可辛執導與蘋果公司聯名出品的微電影刷爆朋友圈。引起千萬春運人民的 情感 共鳴。並且這部微電影使用手機拍攝,是第一部符合電影流程與質量標準的用手機拍攝的微電影。
即使路途漫長 人們依舊歸心如箭
但有人走遍山水 也終未能回家看看
依舊是春節煽情的親情片,但總歸有些許不同。
《三分鍾》這部微電影講述了發生在春節里特別的故事,一位普通的火車乘務員的母親與自己的孩子三分鍾的團聚時刻。故事很簡單與單調,但卻把濃厚的親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千千萬萬觀看者不禁落淚。
春節,往往是包含了溫暖與親情的,它是辛苦一年後難得的歇息,是難得的回家日子,是難得的與親人陪伴的時光。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這刻美好時光,他們依然勞作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而春節之際,正是最需要他們的時候。
電影里的女主角也正是如此,影片中介紹到主人公工作性質,跨越山水眼中也毫無波瀾。職業在這個世界段平凡又特殊,知曉外面世界很大而他們只想回到心裡那個小家。
總有人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如果你未曾離開,你永遠不知道回家的意義
影片里正當春運時期,人們大包小包互相擁擠,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笑容。
陳可辛導演用短短三分鍾表達出團圓與職業的對比性,引人受益匪淺。
影片雖然只有短短七分卻蘊含無數豐富電影視覺切換與電影符號
三分鍾,是列車停站的時間,也是微電影中故事情節鋪展的過程。運用屏幕上的倒計時和孩子背誦乘法口訣的碰撞下產生了一種緊湊感帶入觀眾心情。
影片里有蘊含著的電影符號,開頭先是小丁揮舞著的煙花棒,運用相似蒙太奇的手法,與小丁媽媽揮舞著的戰旗銜接一起,形成了相互呼應的效果,煙花是如此的絢麗美好的,這就一定寓意著小丁對美好的期待和嚮往。
而煙花的火星在空中短暫的停留,這也寓意著美好的時刻對於小丁來說是極其的短暫與難以留存。導演用全景給我們展示列車中乘客們乘上回家列車的歡快喜悅激動之情,也演巧妙的運用列車穿越隧道來表達乘務員內心的心理活動,前期的升格鏡頭則是表達她迫切想見到孩子的心理活動。特寫拍攝小丁媽媽的面部表情,組接在一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詮釋出小丁媽媽對其的思念。
導演的影片音響效果更為極致。喧囂的廣播人群,更是給我們營造了一種嘈雜的氛圍,更突出了小丁尋找媽媽這段路程的困難。當小丁向媽媽背口訣時,廣播的聲音與嘈雜聲都進行了削弱的處理,讓我們觀眾潛意識的吧注意力集中小丁身上。
以及小丁背誦全文,乘務員母親寫信畫面潛台詞代表:
愛你在心口難開……
火車拉來團結,也見證了分離。最後火車開動,但一幅幅團聚畫面同時也讓我們站在親情角度傳播溫暖的價值觀。
陳可辛導演執導合作拍攝的微電影《三分鍾》,通過催淚故事情節作為賣點吸引了千千萬瀏覽量,側面起到為蘋果手機宣傳作用。
不得不說這部微電影是成功的,.其優勢在於濃縮了電影創作的藝術性和美學,長於敘事,故事性強,並且廣告植入較為含蓄自然,故而易於被大眾接受.
俗話說的好:
「 廣告也可以感性,生活也能是電影 」
最近的距離才能表達最長的深情,不要等到分離難相遇,才知道團圓的可貴。
——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