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微電影有哪些
1、《絕壁天渠》:一個當時年僅20多歲的農村大隊長,帶著數百個村民,鋼釺鑿、風鑽敲,前後歷經30餘年,在峭壁懸崖間挖出一條10公里的「天渠」。潺潺渠水,潤澤了當地1200多人,使曾經閉塞的貧困村面貌一新。當地人管它叫「大發渠」。村民們以最朴實而又最隆重的口頭命名方式,感謝他們的帶頭人——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老支書黃大發。
5、《魏德友:一個牧羊人,一座「活界碑」》:魏德友,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161團一名退休職工,自1964年起堅守在新疆毗鄰邊境線的一片無人區,守護著祖國的邊境線,50多年來義務巡邊近20萬公里,被譽為邊境線上「活地圖」。在2017年1月,獲得「中國網事·感動2016」年度網路人物。
B. 活地圖比喻什麼樣人
比喻對某個城市或者某個地方的路線特別熟悉的人。。就是你問他路他都會把詳細的路線告訴你。。就像你親自在看一張很一目瞭然的地圖一樣
C. 熟悉北京地理的活地圖,的哥的姐請進,謝謝!
西內到展覽館大概一公里多
首經貿東校區也就500米
北京站西到大柵欄大概3公里多
D. 活地圖牟喜文閱讀答案
活地圖閱讀
E. 山裡通鐵腳板活地圖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一個人了解山裡的路況地形。
「山裡通、鐵腳板、活地圖」是森林消防隊伍傳統素質要求,要做到對山裡的一草一本都有印象,把山裡的路況地形都了熟於心,不怕走山路,擁有「鐵腳板」,就像「活地圖」一樣。
森林消防隊伍素來有「山裡通、鐵腳板、活地圖」的別稱,人在路上走,圖在心中移。關鍵是現地對照要做好,隨時知道地圖上的北和現地的北在哪,地圖與現地差距較大,一不小心就會偏離方向,有時候地圖上明明有路,前面卻是一個死胡同,所以隨時要結合現地重新研究地圖。
F. 求重慶活地圖
1、上清寺轉盤那裡坐機場大巴到機場。
2、機場到大學城沒有直達車。
可以機場出來走幾步到對面的渝航園坐608等到新牌坊的車(2元),新牌坊下車後,往前行200米在立交橋旁的那個新牌坊站,轉908(對了,今年改名了叫288),一車直達大學城科院。(5元),這條線路確定算比較方便的。
另外一條路線,坐機場大巴,渝通賓館下車(機場大巴中途只停這里),然後建議坐出租到沙坪壩重師門口坐266等到大學城的車。(因為如果坐公交沒有直達,還得轉車或者走1000米的樣子路程),如果坐公交可以做148過去在小龍坎下車,然後走路到重師。(沙坪壩到大學城5元)
最後推薦一條路線,坐機場大巴到上清寺下車,再打個的到兩路口(8塊),然後坐地鐵到沙坪壩玩玩……身為重慶人我都還沒有做過地鐵~失敗啊~到了沙坪壩後,出站找到重師就是到大學城的起點站了~
3、忘了說回來路線~出門在你下車點坐456到陳家坪下車,然後轉464到五公里~ 應該是7元的樣子。
機場大巴6:30收班,別太晚了~
G. 開國上將李達:歷任參謀長40年,料事如神,將軍中的「活地圖」
◆作者:吳關青史
1993年7月12日,開國上將李達在北京逝世,骨灰安葬在河北省涉縣將軍嶺。
陶漢章將軍曾這樣評價李達: 「李達雖不善於發言,卻善於不發言。」
陳毅元帥也曾稱贊李達是: 「我們的好諸葛。」
李達參加過長征,參加過抗戰,參加過解放戰爭,還參加了抗美援朝;他幾乎在我國建軍史上的各個戰爭時期,都在出任參謀長一職,累計任職時間更是長達40年之久。
好諸葛 ,這樣的評價,李達實至名歸。
李達,原名李德三,1905年4月19日生於陝西省郿縣(今眉縣)橫渠區崖下村,和其他元帥將軍一樣,童年的李達也有過給地主家打短工的經歷,但是不同的是李達的父母很有先見之明,他們知道只有讀書才可以改變娃兒的命運。所以在李達11歲的時候,家裡借錢供他去上了5年私塾。
只是身處亂世, 一介文人又怎能苟安於亂世 。雖然在師范學校上學的時候李達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在「五四」、「五卅」運動中,和同學們積極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政府的遊行示威等活動,但是他深感僅僅作為一個文人對於這個已經陷入危機的國家來說已經無濟於事,於是在1926年李達辭去了在橫渠區的小學教員工作考入了馮玉祥創辦的西北軍第二軍官學校。
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任排長、連長、旅部參謀等職。
中原大戰後,26軍團被蔣介石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6路軍,李達任74旅旅部副官,奉命進剿中央蘇區。
可是深明大義的李達並沒有這樣做。
在學生時代他就接受到了進步思想的影響,他深刻意識到如同國民黨這樣陳腐的軍閥主義作風是無法改變中國的,至於圍剿中央蘇區,打國共內戰更是極其錯誤的行為。於是在同年12月,作為國民黨第26路軍第74旅旅部少校副官的李達追隨趙博生、董振堂、季振同參加了著名的「 寧都起義 」。
最終第26軍被改編為紅軍第五軍團。可是作為軍官的李達卻沒有被紅軍方面留下來,而是被發放了路費,資遣回鄉。
這是李達無法接受的。
為此李達找到紅5軍團總指揮季振同,但季振同也無可奈何。不甘心的李達又找到了中革軍委派到紅5軍團工作的軍團政治部主任劉伯堅。劉伯堅被李達對革命的執著精神打動了,經過他的說服,李達終於被批准留在紅5軍團。 歷史 差點就讓共和國失去了一位上將。
不久,受過正規軍校教育並擔任過參謀工作的李達被湘贛軍區獨立1師政委王震要走,擔任了獨立1師參謀長兼第3團團長。1932年9月,李達經王震和湘贛軍區政委甘泗淇的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兩個月後被任命為紅8軍參謀長。
1933年李達先後擔任紅17師參謀長,紅6軍團軍團參謀長。
相對於其他名將李達,比如同為開國上將的韓先楚,李達的升遷速度不可謂不快。這其中當然有一部分內在因素,那就是李達的 足智多謀 。
1934年,紅6軍團奉命離開湘贛蘇區去湘西一帶尋找已與中央失去電訊聯系的賀龍紅2軍團部並與他們會合。可是由於敵人的圍追堵截,加上不知道賀龍部隊的確切位置,紅6軍團只能邊走邊打聽。
這一路上真可謂是危險重重。前有追兵,又不知道賀龍部隊的具體位置,紅6軍團很快陷入了敵人的包圍之中,在貴州的東北石阡甘溪鎮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斗,形勢一度十分嚴峻。
敵軍兵分多路對紅6軍團包抄,而且由於人手分散,紅6軍團十分被動。在混戰中李達帶領400多人逃離了敵人的包圍圈,卻和軍團指揮部任弼時、蕭克、王震他們失去了聯系。李達這時候真可以說是陷入從軍以來最大的危機。
但是他沒有被困難給嚇到,反而冷靜地分析了形勢,迅速做出了決定。他決定孤軍深入敵人的包圍,獨自去尋找賀龍部隊的下落。終於上天不負有心人。在10月15日,李達在一個叫楓香溪的小鎮終於找到了賀龍及紅2軍團政委關向應。
李達馬上用電台和指揮部取得了聯系,並在11天後帶領賀龍的第2軍團和6軍團在印江縣勝利會師。
王震當時就拉著李達的手激動地說: 「李達呀,我們還以為找不到你了。哪知你真的把賀龍同志給找來了。你這個參謀長還不錯嘛!」
而在此後,李達也與賀龍開始了他們的漫長革命友誼。
同年李達調任賀龍的紅2軍團任參謀長。可是到了之後,李達發現不對勁了,原來由於缺乏人手,此時的紅2軍團的司令部的工作非常欠缺,無法正常運轉。於是李達建議在團以上單位建立司令部,設立了作戰、通信、偵察、管理等部門,並舉辦培訓班,提高參謀人員的基本素質。同時在之後的湘鄂川黔蘇區的創建過程中李達參與了一系列重要戰斗的方案制定和指揮工作,貢獻很大,被紅二方面軍的許多老同志稱為 「足智多謀的參謀長」 。
蕭克、王震、甘泗淇、陳伯鈞、余秋里、廖漢生等許多老將軍在後來談起李達時都交口稱贊說他 「料敵謀事勝似神算,在歷次戰役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同時由於李達忠厚老實,軍團部上下都很喜歡他,叫他 「李菩薩 」。
1935年李達參加了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在長征中李達任紅二方面軍參謀長,而此時他輔佐的正是時任總指揮的賀龍。在長征過程中,因為李達的足智多謀以及卓越的遠見,紅二方面軍一次次躲過了敵人的圍剿,並在1936年10月與紅一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勝利完成了長征。
1937年,抗戰爆發。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下轄115師、120師、129師,李達擔任八路軍第129師參謀處處長。
次年12月,任第129師參謀長,並隨劉伯承和鄧小平的129師主力從太行東下冀南,以鞏固我冀南抗日根據地。
而且李達經常深入前沿觀察地形、了解敵情並作出准確判斷,擬定切實可行的作戰方案。並且協助鄧小平和劉伯承多次指揮戰斗,為冀南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之後幾年的抗戰歲月中,讓李達快速成長為八路軍獨當一面的人物。1942年5月,日軍第1軍司令官岩松義雄中將指揮兩萬五千日軍的兵力對八路軍總部和129師師部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掃盪」。掃盪前,日軍的特別挺進暗殺隊發現了129師部的位置,並發動了攻擊。在這次攻擊中,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壯烈犧牲。
在掃盪突圍後,李達總結了這次戰斗的失敗經歷以及左權將軍的犧牲,他覺得作為非作戰序列的機關單位也要有一定的作戰能力,要不然如同這次敵人的突然襲擊,又會被打的措手不及。於是根據劉、鄧首長的指示,李達起草了 《非戰斗機關軍事化的問題》 ,下發部隊執行,而這一建議,對於我軍現代化條件下的統率機關建設,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943年的林南戰役中,李達作為指揮員,殲滅了日偽軍6000多人。並且在同年10月兼任太行軍區司令員,進行了道清戰役、安陽戰役和大反攻作戰,收復了大片國土。
1945年日本戰敗,國共矛盾升級,1946年7月,蔣介石單方面撕毀和平協議,發動全面進攻。截止1947年6月,解放軍共消滅國民黨軍隊112餘萬人,粉碎了蔣介石狂妄的全面進攻,迫使其轉入重點進攻。
但現實局面仍然很嚴峻。中原解放區基本淪陷。8月,中央軍委作出重要決定,由李達擔任參謀長的劉鄧大軍南下,千里躍進大別山。
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斗。為了最大限度發揮牽制敵人兵力的戰略效果,劉鄧大軍在無後方依託的情況下,深入敵後,牽制敵人的外線,進行代價高昂的遠征作戰。
但是這場遠征的意圖最終還是被蔣介石識破,在魯西南戰役中,蔣軍集中主力在菏澤一帶拚死堵截,劉鄧大軍苦戰28天,付出傷亡1.3萬人的代價,成功渡過黃河,順利進入河南,從此開啟千里南下的征途。
而在這千里躍進中,李達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早就預料到中央軍委要求南下的決定,於是提前做好了大量的准備工作,比如勘探行進的路線,安排好部隊人員的進程,在實際上就是作為大軍的一個大管家。
同時李達對於南下大別山的地圖路線可以說是了如指掌,沿途經過的幾百上千的縣市他都倒背如流。在經過黃泛區的時候,李達還主動請纓,作為先頭向導,率領參謀人員偵察敵情。而且為劉鄧首長帶路的警衛一連曾經三次帶錯了路線,但是都被李達給糾正回來了,所以鄧小平感慨地說: 「李達就是一幅活地圖,他這一手真了不起!」
關於李達背地圖這一手再說個小故事。李達晚年,有一次由湛江乘飛機飛往昆明。途中遇到雷雨,飛機繞行。李達這時候在閉目養神,機長就和同行的飛行員說不要去驚醒首長。結果這時候李達醒了,他叫過警衛員問他說我們怎麼在往北飛,警衛員大吃一驚如實相告。
所以無怪乎鄧小平叫他 「活地圖」。
1950年2月李達擔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後兼雲南軍區司令員。主持西南軍區日常工作,參與領導西南地區殲滅國民黨殘余武裝和土匪、爭取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
1953年4月18日,中央軍委決定,由李達接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謀長解方的職務。1953年5月上旬,李達到志願軍總部報到。志願軍代司令員鄧華對老資格的參謀長李達很尊重,稱他為志願軍的諸葛亮。遇到開會,鄧華在入場時總對李達說: 「諸葛先生請。」
志願軍發給中央軍委的電文,鄧華都是請李達起草,再經志願軍領導討論後簽發。在朝鮮期間,李達完成的主要工作是協助鄧華代司令員組織指揮了取得重大勝利的夏季反擊戰役,迫使美方最高司令官克拉克於1953年7月27日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
李達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忠職守,始終堅持在一線,而且李達一輩子都廉潔奉公,沒有因為自己身居高位就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帶來一些便利。1987年,他回到闊別55年的家鄉,臨走時寫下了"公明廉威",希望縣領導能以古為鑒,公正、廉潔,堅決杜絕腐敗現象滋生。
他的兒子李如龍當了一輩子的農民。有一次李如龍見家裡的房子破敗不堪,就寫信給李達說要一些錢修繕,結果李達回信說:" 你已長大成人,這件事不能靠我,不能蓋修一修就行了。"
1993年 7月12日,李達帶著他的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時至今日,我們這些後人去回憶李達上將,都會由衷說一句,李達是我們的 好參謀,好諸葛 。
最後說一件關於李達的往事。
1945年12月14日,李達和認識20多天的張乃一結婚。張乃一問他為什麼選擇在這一天結婚,李達說: "1931年12月14日,我加入了紅軍,這一天是我從舊軍隊軍人變成紅軍戰士的日子,也是我新生的日子,有紀念意義。"
H. 電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觀後感
電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觀後感(精選10篇)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我整理的電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觀後感(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歲那年,記得父親在家時總是愛唱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中的歌曲--「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問其原因,父親說之所以喜歡,是因為這首歌里有新疆帕米爾高原的愛情故事,還蘊含著紮根邊疆、奉獻祖國的情懷,我懵懂而嚮往。二十五年後的今天,我有幸紮根在新疆,再次聆聽這首歌曲時,卻滿眼淚水的感動與哀傷。
帕米爾高原東南部的提孜那甫村,是拉齊尼·巴依卡的家鄉,他是一名父親,是退伍軍人,是共產黨員,是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愛國擁軍模範,是全國人大代表,是護邊英雄,一次用盡生命的托舉讓他那英俊帥氣的臉龐定格在41歲,卻將他勇救落水者的果敢精神、一家三代接力護邊的奉獻精神、心系鄉親父老、全力解決困難問題的擔當精神成為了時代的永恆,永不褪色。
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我要學習拉齊尼·巴依卡的奮斗精神,努力把堅守宗旨信念和開拓創新統一起來,始終將黨章中「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個人利益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克己奉公,多做貢獻。」的黨員義務銘記心中,把堅守遵守信念和開拓創新統一起來,既要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更要有聯系實際,開拓創新的具體行動。
作為機關黨委的一名青年幹部,我要學習拉齊尼·巴依卡的奉獻精神,既做國家發展的見證者、受益者,更做民族復興的參與者、推動者,紮根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服務脫貧攻堅一線。或許「奔跑」的崗位或許沒有「舞台」那樣耀眼,「追夢」的方式也沒有「摘金奪銀」那樣顯赫,但我認為,民族復興既是當代青年責無旁貸的大使命,也是建功立業的大舞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與時代主題同心同向,就應該響應國家號召,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把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與民族復興結合起來,才能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為一名紀檢監察幹部,我要學習拉齊尼·巴依卡的勇敢與擔當精神,對黨忠誠忠實,在實踐中鍛造堅定的政治品格;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講政治顧大局,做踐行理想信念的帶頭人;樹立紀律意識、規矩意識,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守紀律講規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腳踏實地,做行為上的老實人。
拉齊尼·巴依卡,是堅毅、勇敢、博愛的一隻雄鷹,在帕米爾高原的天空中展翅翱翔!我要像他一樣,放眼未來,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屯墾戍邊,紮根邊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不懈奮斗,書寫青春燦爛的人生華章!
拉齊尼·巴依卡,男,塔吉克族,中共黨員,1979年4月生,2001年12月入伍,2003年12月退役,2004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生前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提孜那甫村村委會委員、護邊員,2018年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2015年7月被評為「自治區愛國擁軍模範」;2016年4月被評為「自治區勞動模範」;2017年9月被評為「自治區道德模範」;2017年11月榮獲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2019年9月榮獲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2020年10月被評為「全國愛國擁軍模範」;2020年11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2021年1月4日,拉齊尼·巴依卡勇救落水兒童不幸犧牲,被評定為烈士,追授「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位於帕米爾高原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是我國唯一的塔吉克族自治縣,這里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以及克什米爾地區接壤,邊境線長達888公里。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片熱土的塔吉克族,一出生就與氂牛為伴,常年奔波在冰河雪峰間, 熟悉這里的高山和溝壑,是名副其實的「活地圖」。拉齊尼·巴依卡與祖父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父親巴依卡·凱力迪別克一 代代接力傳承愛國擁軍優良傳統,累計為邊防官兵擔任義務向導 71年,足跡遍布了他們守護的邊防線上的每一塊界碑、每一條河流、每一道山崗。
樂於助人是拉齊尼·巴依卡一貫的本色和追求。一年冬天, 提孜那甫鄉突降暴風雪,積雪半米多深。60多歲的牧民尼亞丁被困在海拔3200多米的山口。拉齊尼·巴依卡聞訊後立即招呼 3名村幹部,攜帶急救用品騎馬趕往事發地,經過兩個多小時跋涉終於將奄奄一息的尼亞丁救出。把老人送回家後拉齊尼·巴依卡不辭而別,尼亞丁抹著眼淚說:「這輩子沒見過這么好的人。」 這樣的故事,在拉齊尼·巴依卡巡邊護邊的生涯中還有很多。
2018年,作為護邊員的拉齊尼·巴依卡有了一個新身份——全國人大代表。為更好履行職責,他經常到牧民家走訪,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擔任全國人大代表不足3年,就圍繞群眾所難所盼提交建議、議案12件,把祖國邊境線上的聲音帶到全國「兩會」上,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人大代表的神聖使命。兩會結束後, 他還主動宣講兩會精神,把黨和國家的聲音傳遞到基層一線。
2019年,因長期在高寒缺氧的環境中從事高強度工作,拉齊尼·巴依卡的心臟出了問題,做了心臟搭橋手術,但是他不願 「退役」在家,一如既往為人民服務。2020年4月,拉齊尼·巴依卡經鄉黨委考察進入提孜那甫村村「兩委」班子,他充分利用 熟悉本村情況及自身在群眾中的威望等優勢,積極帶動全村擁軍 戍邊,得到廣大農牧民的理解和支持,取得較好的工作成效。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拉齊尼·巴依卡每天冒著零下20多度的嚴寒,不分晝夜給鄉親們運送各種生活物資。他通過微信建立了困難互助群,24小時保持手機開機,隨時在群里詢問大家的需求,一字不落地做好記錄,准備妥當後馬上挨家挨戶送去,最大限度服務農牧民群眾的正常生活。為做好春耕備耕,拉齊尼·巴依卡主動組織農牧民維修了十幾公里的水渠和閘口。高原寒冬,水閘口還結著厚厚的冰,拉齊尼·巴依卡帶頭下到冰冷刺骨的水渠內,將凍住水閘口的冰塊擊碎,修復了破損的渠道,有效保障了農耕備水。
2021年1月4日13時55分許,喀什大學中國語言學院教師陳曉琴之子劉晏騫,在喀什大學新泉校區人工湖不慎落水。在該校學習培訓的拉齊尼·巴依卡和舍友木沙江·努爾墩准備前往食堂打飯路過新泉湖時,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呼救聲:「救救孩 子!」,他倆循聲而去,只見湖中央的冰窟中有個身影在掙扎,一旁有人在焦急求救。十萬火急!拉齊尼·巴依卡沒有絲毫猶豫,飛奔而去,第一個沖上冰面營救落水兒童,冰層突然破裂,拉齊尼·巴依卡奮力用雙手托起孩子直到被救起,自己卻沉入水中不幸犧牲,將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 41歲。
以生命赴使命,用摯愛護蒼生。「這輩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軍裝的邊防戰士,永遠守護好祖國的邊境線……」生前,拉齊尼·巴依卡常說這句話,他把錚錚誓言寫在內心深處,用青春熱血守護祖國山河,用無懼無畏守護戰友群眾。英雄雖逝,精神永存。拉齊尼·巴依卡的故事將會永遠傳頌在帕米爾高原的天地之間,傳頌在共和國西陲千里的邊防線上,激勵廣大軍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國擁軍、愛民奉獻,同心協力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事業。
拉齊尼·巴依卡12歲開始跟隨父親巡邏,在爺爺巡邊故事的熏陶、父親戍邊生活的感染和紅其拉甫邊防連官兵的注視中長 大。他總覺得自己身上流淌著衛國戍邊的血液,也萌生了參軍入 伍的想法。2001年底,拉齊尼·巴依卡被父親送到部隊,成為 一名光榮的邊防戰士。在部隊,他愛軍精武、恪盡職守,不怕吃苦、勇於爭先,經常利用晚上時間讀書學習、加班訓練,五公里武裝拉練打破所在武警支隊紀錄,參加全疆武警邊防系統大比武成績名列前茅。兩年的軍旅生活升華了他對部隊的深厚感情,更加堅定了他巡邊戍邊的信念。
退役後,拉齊尼·巴依卡立即加入護邊員隊伍,成為一名不 穿軍裝的「邊防戰士」,給邊防官兵做起了巡邏向導。巡邊路上, 他每次都走在最前面探路,憑著自己多年的經驗幫助邊防官兵指 引方向、化險為夷。2004年9月,拉齊尼·巴依卡第一次單獨帶著巡邏分隊參加吾甫浪溝巡邏,隊伍遭到暴風雪襲擊,官兵冷 得直打哆嗦。他想起父親教過的方法,把15頭氂牛聚集在一起形成一道「擋風牆」,官兵們緊緊靠著氂牛身子度過了一夜。第 二天,隊伍到達鐵干里克又遇見山體滑坡,七八十度的陡坡,異 常艱險。在不停地有碎石塊滑落的情況下,拉齊尼·巴依卡不顧 個人安危,隻身前往懸崖峭壁上探路。突然,一塊碎石片砸在了 他的額頭,鮮血直流,拉齊尼·巴依卡強忍劇痛,歷經2個小時,終於探出一條比較安全的道路,帶領官兵們順利通過。2011年11月,拉齊尼·巴依卡和官兵們在巡邏途中突遇暴雪,戰士裴濤突然從氂牛背上摔下掉進了一個雪洞里,周圍的冰雪還在垮 塌。千鈞一發之際,拉齊尼·巴依卡立即示意大家保持鎮靜不要 動,自己爬到雪洞旁邊,不顧寒風刺骨,脫下衣服,打結做成繩 子,花了兩個小時將戰士從死亡線上救了出來。因為長時間在雪 中,拉齊尼·巴依卡被凍得不省人事,經過縣醫院三個小時的搶 救才挽回性命。傷勢剛愈,他又帶著氂牛踏上巡邊路。2013年9 月,巡邏小隊經過亂石灘斷崖時發生山體滑坡,曾經的標記和路 都消失了。正在大家一籌莫展之時,拉齊尼·巴依卡主動請纓, 隻身前往峭壁探路,不料山上落石將他砸暈,鮮血直流。官兵們 趕緊搶救、包紮傷口。拉齊尼·巴依卡清醒過來後,官兵們勸他 回去,他卻堅決拒絕:「這是任務,絕不能因為我的一點小傷耽誤了巡邏。」
拉齊尼·巴依卡把衛國護邊當作崇高事業和畢生追求,16 年如一日守衛在我國海拔最高的紅其拉甫邊防線上,每年巡邊10多次、行程1500多公里,每次都要冒著生命危險翻越雪山達坂、蹚過冰河,穿越經常雪崩的「死亡之谷」,家裡隨他巡邊的氂牛累死了 7頭,自己身上大大小小負傷多處。「只要大叔在,心裡就踏實。」這是邊防官兵們眼中的拉齊尼·巴依卡,他屬於帕米爾高原,他熟悉喀喇昆侖,是真正的「帕米爾雄鷹」。
1949年12月,紅其拉甫邊防連正式成立。「紅其拉甫」塔吉克語意為「血染的通道」,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氧氣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風力常年在七級以上,最低氣溫達零下40多攝氏度,被稱為「死亡之谷」。連隊負責巡邏的吾甫浪溝是中巴邊境一條重要通道,官兵在溝里巡邏一趟,要翻越8座海拔5000 米以上的達坂,還要80多次蹚過刺骨的冰河。至今,這里仍是全軍唯一一條只能騎乘氂牛巡邏的邊境線。
得知紅其拉甫邊防連官兵要巡邏吾甫浪溝後,拉齊尼·巴依 卡的爺爺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主動請纓當向導,成為新中國成 立後的第一代護邊員。從此,「不能讓界碑移動哪怕1毫米!」這句話,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記了一輩子,他要求子孫們也要謹記在心、代代相傳。1972年8月,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年邁走不動了,20歲的兒子巴依卡·凱力迪別克隨即加入護邊員隊伍, 繼續擔負義務向導的任務,一干就是32年。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在遠程巡邏期間,雙親先後病逝,妻子因難產不幸離世。2004年,被高原風霜雨雪摧垮了身體的巴依卡·凱力迪別克最後一次巡邏吾甫浪溝,他把詳細標注著這條溝的險段、坡度、冰河溫度、宿營點、防衛野狼方法的「巡邏圖」交給兒子拉齊尼·巴依卡,將愛國擁軍、戍邊向導的光榮使命再次傳遞給了下一代。接過沉甸甸的「接力棒」,拉齊尼·巴依卡淚流滿面,從此,他像祖父、父親一樣守邊護邊,和千千萬萬愛國愛疆、守邊護邊的群眾和邊防戰士一起,築起了「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鋼鐵長城。
拉齊尼·巴依卡一家三代守邊的動人故事在帕米爾高原早已 家喻戶曉、廣為流傳,被邊防官兵和當地牧民親切地稱贊為在雲 牆上守邊護邊的「帕米爾雄鷹」。2021年1月5日,在拉齊尼·巴 依卡的追悼會上,他9歲的兒子拉丁·拉齊尼抱著父親的遺像一 邊流淚一邊說:「爸爸走了,我還在,等長大後,我要和他一樣當護邊員。」
愛國戍邊,忠誠奉獻,他無怨無悔;冰湖救人,見義勇為,他以生命護衛生命。「時代楷模」拉齊尼·巴依卡的感人事跡日前經中央媒體廣泛宣傳報道後,在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引起強烈反響。連日來,廣大官兵學事跡、寫體會、談感受,表示要積極投身強國強軍實踐。
雄鷹折翅,精神永駐高原。初春,帕米爾高原寒風依舊,紅其拉甫邊防連官兵像往常一樣踏上巡邏路。冰峰腳下,他們以特有的方式紀念逝去的戰友——拉齊尼大叔。拉齊尼是南疆地區優秀的護邊員代表。南疆軍區部隊掀起學習拉齊尼熱潮,官兵表示:「寧丟生命、不失寸土。」駐守在喀喇昆侖腹地的新疆軍區某合成團,第一時間組織官兵開展黨小組主題活動。他們對著國旗宣誓:「堅決守護好祖國邊防線,誓死捍衛國家尊嚴和每一寸國土!」收聽收看拉齊尼事跡後,正在高原駐訓的.「進藏先遣英雄連」官兵誓言要像拉齊尼一樣,無怨無悔衛國戍邊。雪域高原,界碑無言,西藏日喀則軍分區某邊防連官兵又一次踏雪出征,同行的還有吉汝村的民兵們。民兵排排長噶羅布說:「我們要以拉齊尼為榜樣,和解放軍一起守好家鄉、護好邊防。」
驚聞噩耗,當地幹部群眾悲痛萬分。拉齊尼年近七旬的父親巴依卡·凱力迪別克雙眼含淚,緊盯著照片中兒子的臉龐,一邊抹著眼淚一邊喃喃自語:「拉齊尼一定會去救人的,這就是他會做的事……」
拉齊尼的家在提孜那甫鄉提孜那甫村,地處帕米爾高原東南部。這里河谷溝壑遍布,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氧氣含量不足平原地區的一半,最低氣溫達零下40攝氏度。駐守在這里的,是喀什軍分區紅其拉甫邊防連的官兵。
拉齊尼·巴依卡家裡有一間陳列室。房間不大,裡面存放著一家三代為國戍邊的照片和榮譽證書,還有早年巡邊用過的望遠鏡、水壺、馬鞍等。在一個木製相框里,鑲嵌著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照片上,一名戰士正和一位頭戴塔吉克民族特色帽子的老人交談;老人便是拉齊尼的爺爺——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
爺爺凱力迪別克是紅其拉甫邊防連最早的向導,也是塔吉克族中最早一批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老黨員。爺爺年齡大了,給邊防戰士做向導的擔子就落到拉齊尼父親的肩上;父親一干就是32年,行程約4萬公里,足跡踏遍防區每一個角落。
拉齊尼聽著邊防官兵為國守邊的故事長大,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護邊員。2004年初,他從部隊復員後,放棄了到縣城工作的機會,毅然接過祖輩父輩手上的接力棒,成為一名「不穿軍裝的邊防戰士」。拉齊尼一家三代人,接力守邊護邊70多年。在這種愛國奉獻精神的引領下,當地牧民紛紛加入到巡邊護邊的隊伍中。如今,在當地,「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各族群眾築起銅牆鐵壁,守護一方安寧。
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護邊員拉齊尼·巴依卡先進事跡被全國媒體廣泛宣傳報道後,在軍地各界引發熱烈反響。
廣大官兵和各界群眾紛紛表示,要以英雄模範為榜樣,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努力拚搏奮斗,以優異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許小寧表示:「拉齊尼生動踐行了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我們也要用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隨時准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錚錚誓言,讓偉大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
接力是最好的緬懷。拉齊尼一家三代人70年守衛邊境的愛國奉獻壯舉,感動了無數軍民。塔縣提孜那甫鄉護邊員麥富吐力·坎加說:「我們護邊員將繼續沿著他們一家三代的足跡,巡邊守邊,為邊防官兵義務當好向導。」
「我為有這樣的戰友感到自豪。」新疆喀什軍分區某邊防團紅其拉甫邊防連四級軍士長周林平早在2007年就結識了拉齊尼,「我一定刻苦訓練,為邊防安全穩定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拉齊尼是南疆地區優秀的護邊員代表,是南疆部隊官兵的親密戰友。」英雄犧牲後,南疆軍區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制定學習舉措。
正在海拔5300多米的高原某地域執行任務的某合成團進藏先遣英雄連立下鏗鏘誓言:「要像拉齊尼一樣,用生命踐行使命,用熱血扛起擔當,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我用生命捍衛守候。」陸軍某合成團高原駐訓部隊結合崗位實際組織了一次演講比賽。「千千萬萬個像拉齊尼一樣捨生忘死的人,守護著祖國的安寧與人民的幸福。我們一定要像拉齊尼一樣,做人民的忠誠衛士,守衛好祖國邊疆。」該團「爬山虎連」指導員王恆表示。
接力是最好的緬懷。拉齊尼一家三代人70年守衛邊境的愛國奉獻壯舉,感動了無數軍民。塔縣提孜那甫鄉護邊員麥富吐力·坎加說:「我們護邊員將繼續沿著他們一家三代的足跡,巡邊守邊,為邊防官兵義務當好向導。」
「我為有這樣的戰友感到自豪。」新疆喀什軍分區某邊防團紅其拉甫邊防連四級軍士長周林平早在2007年就結識了拉齊尼,「我一定刻苦訓練,為邊防安全穩定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拉齊尼是南疆地區優秀的護邊員代表,是南疆部隊官兵的親密戰友。」英雄犧牲後,南疆軍區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制定學習舉措。
正在海拔5300多米的高原某地域執行任務的某合成團進藏先遣英雄連立下鏗鏘誓言:「要像拉齊尼一樣,用生命踐行使命,用熱血扛起擔當,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我用生命捍衛守候。」陸軍某合成團高原駐訓部隊結合崗位實際組織了一次演講比賽。「千千萬萬個像拉齊尼一樣捨生忘死的人,守護著祖國的安寧與人民的幸福。我們一定要像拉齊尼一樣,做人民的忠誠衛士,守衛好祖國邊疆。
致敬英雄壯舉,立足崗位接續奮斗。拉齊尼對黨、對人民深沉的愛和熾熱的情無聲感召著廣大年輕官兵。北部戰區陸軍某合成旅、第73集團軍某旅、第78集團軍某陸航旅、駐疆某綜合倉庫官兵紛紛表示,作為新時代革命軍人,要用實際行動傳承英雄精神,用忠誠和熱血守望和平安寧。鄭州聯勤保障中心某基地保障隊上士劉猛說:「我們崇敬像拉齊尼這樣的勇士。」武警江西總隊九江支隊官兵常年擔負水面巡邏和九江長江大橋的守護任務,他們表示,從艱苦的高原邊防到寬廣的大江大河,雖然守護的地方不同,崗位不同,但衛國為民的決心和行動是一樣的。在第80集團軍某旅「學時代楷模精神,做新時代的奮斗者」主題演講比賽中,摩步五連中士冀鵬深情講述拉齊尼一家三代人守衛邊境的故事,引發大家強烈共鳴。連日來,該旅實彈射擊等重難點課目接續展開,官兵訓練熱情高漲。
最好的紀念是傳承,最好的告慰是奮進。拉齊尼紮根高原、忠誠奉獻的精神,化作官兵不斷前行的強大動力。南國密林細雨霏霏,火箭軍某導彈旅發射陣地劍指蒼穹。「導彈發射先鋒營」二級軍士長、一等功臣何賢達在發射架下說:「拉齊尼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作為新時代的火箭軍官兵,我們一定將手中武器練到極致、用到極致,無愧於時代賦予的使命重託。」武警張家口支隊崇禮中隊中隊長解浩磊,正帶領官兵緊張備戰冬奧會安保任務,他說:「拉齊尼的英雄壯舉讓我們感動,更傳遞給我們力量。」北京衛戍區「老虎團」某連下士肖佳奇剛剛成為一名預備黨員,他表示要以拉齊尼為榜樣,在國家需要時沖鋒在前,在百姓需要時挺身而出,永遠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
;I. 活地圖閱讀理解答案
答案:
1. (2分,不得超過30字,意思對即可)
「可燃冰」是一種海底大陸坡上的冰雪般固態甲烷氣體的水合物。
2. (2分,意思對即可)
利:燃冰儲層中所含的有機碳總量,大約是全球石油、天然氣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兩倍;能很大程度解決能源問題。(1分)
弊:會導致甲烷氣的大量散失,從而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急劇增加;「可燃冰」埋藏於海底的岩石中,不易開采和運輸。(1分)
3.(3分)
作比較、列數字(1分)。具體、准確(1分)的說明了甲烷在導致全球變暖方面所起的作用巨大(1分,意思對即可)。
4.(2分)(學生按照第3段或第6段中的「大約」回答均可)
不能去掉(1分)。「大約」表估算,去掉後就顯得過於絕對化了,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1分,意思對即可)。
5. (3分,意思對即可)
開放題。方案中要結合可燃冰的特點進行設計,體現如何解決「甲烷氣的大量散失」和「不易開采和運輸」這些問題
J. 求哈利波特活點地圖務必高清全面詳細細節圖 用作刻橡皮章
《哈利·波特電影魔法書》中就有送你所要求的高清全面完整實物活點地圖的復刻版電影道具,你要不想買,可以到書店偷看或者偷照下來。
或者你可以到J.K羅琳專為「哈迷」所辦的官方網站「Pottermore」里去找,機會應該很大,畢竟這個網站是為了滿足廣大哈迷的熱情所創,活點地圖是個熱詞啊。
要是實在不行你就到《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原聲電影裡面吧,截屏應該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