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水冶微電影後在這亂了
安陽方言電影完整版/安陽方言笑話視頻/水冶方言微電影視頻... 智斗酒駕!鄭州方言神曲《白擱這亂了》這是一首河南方言公益宣傳歌曲,
Ⅱ 顧長衛拍的《孔雀》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對平凡人的生活心存敬意——訪導演顧長衛
東方網2月5日消息:2005年1月30日,顧長衛一早便走進了北京使館區附近的河畔咖啡館。他是當天的第一個顧客,與筆者相約在這里做專訪。這位著名的電影攝影師,從未為自己攝影的影片出現在媒體面前,哪怕是《紅高粱》、《陽光燦爛的日子》,還有讓他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的《霸王別姬》。他習慣了低調,習慣了不在媒體上露臉。如今,當顧長衛以導演身份出現時,他坦言:「我現在坐在這里,面對媒體有這樣的傾訴
欲,都是在為我自己導演的影片即將上映積累宣傳效應。」———一切為了《孔雀》。
入圍第54屆柏林電影節競賽影片,《孔雀》的首映日期被安排在2月18日,這一天也正好是影片在國內全面上映。此前,《孔雀》一直在北京的一家影院作試映。「試映其實挺冒險的,萬一口碑不好,那麼影片就別想再公映了。我們事先估計到觀眾對電影的口碑會好,才敢拿出來放映。」顯然,顧長衛對自己導演的第一部電影作品信心十足。
「五年我就做了這一件事」
名列「世紀百位傑出攝影師」的顧長衛,有過一段「留洋」的經歷,與好萊塢一些著名導演合作。但多年的攝影工作使他的一隻眼睛視物模糊,醫生確診為斜視,不宜再從事過多的攝影工作。1999年底,在好萊塢拍完陳沖執導的《紐約的秋天》後,顧長衛一直在國內養病。「其實除了長期的攝影工作造成的職業病迫使我在家休息外,我本身也是有些惰性的人。這五年我才做了這么一件事,要是在美國是絕對不可能的。」顧長衛有意對電影事業作一個新選擇,當導演是他那時的最佳選擇。
由李檣創作的劇本《孔雀》完成於2000年,劇本曾流傳於很多導演之手,甚至有一位導演還在劇本故事描述的地點安陽開拍了這部電影,但拍了十多天後,不知什麼原因又停拍了。雖然那些曾經看過《孔雀》劇本的人都對劇本表示一致認同,但最後劇本被顧長衛攥到了手中。「我看了劇本就很喜歡,覺得丟不下了。」顧長衛行動起來———2003年4月9日,《孔雀》在河南安陽附近的小城鎮,一個被稱為水冶的地方開了機。
《孔雀》是一部描寫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個普通家庭兄弟姐妹三人命運遭遇的故事。影片最初的設想是請章子怡或徐靜蕾擔綱女主角,都因為檔期調整不過來而沒有參演,最終挑選了張靜初飾演姐姐、馮�飾演哥哥、呂玉來飾演弟弟。從完成的影片來看,第一次當導演的顧長衛對演員的選擇是正確的。
「我的電影有一點蒼涼」
「文如其人,每部作品都能讓人感覺到那個導演是怎樣一個人。我是特別普通的人,我喜歡樣式上看起來簡單,內容更深刻一些的東西。《孔雀》就是這樣一部電影。」相同的劇本,不同的導演會拍出不同的效果。《孔雀》從開拍起便註定要打上顧長衛的烙印,比如以河南安陽話作為影片對白語言,鏡頭冷靜、呈藍灰色調,構圖細膩、講究,長鏡頭的大量運用,這些都是顧長衛為《孔雀》所作的獨特的設計。
《孔雀》從弟弟的視角切入,配以旁白講述故事。影片曾被顧長衛處理成一個從頭至尾順流而下的故事,但他最終放棄了這樣的形式。現在,影片的故事被分成了三段式,分別講述姐姐、哥哥、弟弟三人的命運。用這樣的形式,顧長衛稱是為了「更讓人回味」。在電影中,導演刻意弱化了人物所處背景以及故事描述的時代,而更關注一個普通家庭中的個體生命。顧長衛說,不論是什麼時代,個體都會在自己的生命過程中遇到那樣的故事,「我的電影有一點蒼涼,它不是要對背景和時代進行評價,而是想表達這樣的主題:普通人也有很多希望。我對那些平凡人的生活始終心存敬意。」
顧長衛說自己是個細膩的人,這一點從他為影片安排的諸多細節中就可以看出來:電視中正在播出的《追捕》;全家人一起做煤球;戴著白色工作帽的刷瓶工……「希望這部電影能夠讓人回到那個年代,回憶起自己那時的生活。當初我在看劇本時,滿腦袋都是那個年代自己經歷的事。」這部電影顧長衛拍了156場戲,最後只用了130場戲。他說:「我希望電影要有留白,給觀眾一些空間,有一些情境是可以讓觀眾自己去豐富的。」
Ⅲ α射線,β射線,γ射線分別單獨通過物質時都會產生熱量嗎
微觀上講,三種射線可以被看作移動的粒子,以α射線為例,其微觀上是一個移動的氦核,同時,被射線通過的物質微觀上也是由各種粒子組成的。當氦核以一定速度穿過物質時,也就會與組成該物質的粒子發生碰撞,使得組成該物質的粒子熱運動加劇,熱運動加劇的宏觀體現就是溫度的上升,也就產生了熱量。同理,β射線微觀上是電子、γ射線微觀上是光子,這些射線通過物質均會加劇分子熱運動而產生熱量。
核燃料的衰變期可控制嗎?核燃料的衰變期不可控,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不受任何物理、化學因素的影響,只受原子核內部的影響,所以無論是你敲打它還是把它丟進化學試劑里反應,它的半衰期都不會改變。
在礦石中未提煉的核燃料仍然會衰變嗎?此處以鈾為例,所謂提煉,就是通過各種物理化學反應將鈾元素富集起來,具體操作是將天然鈾礦進行「水冶」,得到重鈾酸銨,俗稱「黃餅」,在電影《紅海行動》中有所提及,黃餅再進行鈾濃縮,得到六氟化鈾,再將其燒結成二氧化鈾陶瓷芯塊,將其裝入細長鋯合金材料套管內最終製成核燃料棒。按我第二段所說,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不受任何物理、化學因素的影響,所以無論它是六氟化鈾還是二氧化鈾還是重鈾酸銨還是天然鈾礦,只是讓鈾換了種形式存在,鈾還是鈾,仍然會衰變。
Ⅳ 相等質量的氫彈和鈾原子彈,那個威力大
當然是氫彈了
一、核武器和原子彈和氫彈有什麼區別?
核武器是指能進行核裂變或核聚變反應、並具有大規模破壞效應的武器。包括:
1,按結構原理分:原子彈、氫彈、氫鈾彈、特殊性能核武器(如中子彈、核同質異能武器、反物質武器等):
2,按作戰使用范圍分:戰略核武器、戰術核武器、戰區核武器:
3,按配用的武器分:核導彈、核地雷、核炸彈、核炮彈、核魚雷、核深水炸彈等。
幾種核武器比較:
1,第一代:「原子彈」是核裂變——由中子轟擊鈾-235或鈈-239,使其原子核裂開產生能量;
2,第二代:「氫彈」是核裂變加核聚變——由原子彈引爆氫彈,原子彈放出來的高能中子與氘化鋰反應生成氚,氚和氘聚合產生能量;
3,「氫鈾彈」(三相彈)也屬於第二代,是核裂變加核聚變加核裂變——它是在氫彈的外層又加一層可裂變的鈾-238;
4,第三代:「中子彈」(增強輻射彈)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小型氫彈,是核裂變加核聚變——但不是用原子彈引爆,而是用內部的中子源轟擊鈈-239產生裂變,裂變產生的高能中子和高溫促使氘氚混合物聚變。它的特點是:中子能量高、數量多、當量小。如果當量大,就類似氫彈了,沖擊波和輻射也會劇增,就失去了「只殺傷人員而不摧毀裝備、建築,不造成大面積污染的目的」。也失去了小巧玲瓏的特點。中子彈最適合殺滅坦克、碉堡、地下指揮部里的有生力量。
4,第四代,核定向能武器:因為這些核彈不產生剩餘核輻射,因此可作為「常規武器」使用,主要種類有:
反物質彈、粒子束武器、激光引爆核炸彈、干凈的聚變彈、同質異能素武器等。 第四代的另一特點是突出某一種效果,如突出電磁效應的電磁脈沖彈,使通訊信號混亂。他可以使高能激光束、粒子束、電磁脈沖等離子體定向發射,有選擇地攻擊目標,單項能量更集中,有可控制的特殊殺傷破壞作用。
二、朝鮮試爆的是原子彈嗎?
這幾天的廣播和報紙都是報道朝鮮10月9日進行核裝置試驗的消息,應該說,這只是一枚核裝置,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原子彈,不具備實戰性,也即是說還沒有達到武器化的程度。但是不久就會成功地把核裝置裝到導彈或飛機上的,理由:
1、朝鮮已經發展了可供運載核武器的運載工具。
目前已部署的有飛毛腿型、勞動型近中程導彈,正在研製的有大浦洞1型和2型。勞動型和大浦型載荷1000千克以上,具備運載1枚核彈的能力。從射程看,勞動為1500千米,可達到日本;大浦偉1500-6000千米,威脅到美國關島、夏威夷。
但是,核彈頭與導彈的匹配還要有一段時間,但為期不會太遠,美國用了幾個月,中國用了2年。
核彈也可以用飛機投擲,而不用導彈。這一點估計朝鮮不會太困難。
2、已具備一定儲量的核裝料。
目前有16座鈾礦、4座鈾水冶廠(提煉鈾)、20個熱室(提取鈈)、一座石墨氣冷反應堆和一座游泳池式反應堆(生產鈈);通過巴基斯坦引進可進行鈾濃縮的離心分離裝置。目前已經提煉庫存武器級鈈18-38千克(濃度大於90%),足可以製造好幾枚核彈。如果從廢的核燃料中分離,還可得到2000克鈈。
中國第一個原理性核裝置是1964年10月16日在鐵塔上進行的,半年後,1965年5月14日第一次核航彈試驗(在轟-6飛機上投擲)是第一枚用於實戰的核武器。2年後,1966年10月27日進行了中近程導彈和核彈頭結合試驗,完成了核導彈化(即所謂的「兩彈一星」中的「兩彈」——原子彈和導彈)。
美國1945年6月在鐵塔上進行核試驗,1945年8月6日就用B-29轟炸機把一顆2萬噸級的原子彈投到了日本廣島。時隔2個月。
三、世界上有哪幾個國家有原子彈?
擁有核武器的國家8個(括弧內為第一次核爆時間):
美(45.7)、俄(49.8)、英(52.10)、法(60.2)、中(64.10)、以色列(60年代末)、巴基斯坦(72)、印度(74);
原子彈
atomic bomb
利用鈾-235或鈈-239等重原子核裂變反應,
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稱裂變彈。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梯恩梯當量,有巨大的殺傷破壞力。它可由不同的運載工具攜載而成為核導彈、核航空炸彈、核地雷或核炮彈等,或用作氫彈中的初級(或稱扳機),為點燃輕核引起熱核聚變反應提供必需的能量。
原子彈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統、高能炸葯、反射層、由核裝料組成的核部件、中子源和彈殼等部件組成。引爆控制系統用來起爆高能炸葯;高能炸葯是推動、壓縮反射層和核部件的能源 ;反射層由鈹或鈾-238構成 。鈾-238不僅能反射中子,而且密度較大,可以減緩核裝料在釋放能量過程中的膨脹,使鏈式反應維持較長的時間,從而能提高原子彈的爆炸威力。核裝料主要是鈾-235或鈈-239。
為了觸發鏈式反應,必須有中子源提供「點火」中子。核爆炸裝置的中子源可採用:氘氚反應中子源、釙-210-鈹源、鈈-238原子彈爆炸鈹源和鐦-252自發裂變源等。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以及各種核反應產生的中子、γ射線和裂變碎片,最終形成沖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電磁脈沖等殺傷破壞因素。原子彈是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迅速應用到軍事上的一個突出例子。1939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研製原子彈,1945年造出了3顆。一顆用於試驗,兩顆投在日本。其他國家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的時間是:蘇聯——1949年8月29日;英國——1952年10月3日;法國——1960年2月13日;中國——1964年10月16日;印度——1974年5 月 18日。中國第一次核試驗以塔爆方式進行 ,用的是「內爆法」鈾彈。1965年5月14日第二次核試驗時 ,核裝置用飛機空投 。1966 年10月27日第四次核試驗時,核彈頭由導彈運載。
原子彈爆炸
自1945年原子彈問世以來 ,原子彈技術不斷發展,體積、重量顯著減小,戰術技術性能日益提高。原子彈小型化對於提高核武器的戰術技術性能和用作氫彈的起爆裝置(亦稱「扳機」)具有重要意義。為適應戰場使用的需要,發展了多種低當量和威力可調的核武器。為改進原子彈的性能,發展了加強型原子彈,即在原子彈中添加氘或氚等熱核裝料,利用核裂變釋放的能量點燃氘或氚,發生熱核反應,而反應中所放出的高能中子,又使更多的核裝料裂變,從而使威力增大。這種原子彈與氫彈不同,其熱核裝料釋放的能量只佔總當量的一小部分。高能炸葯的起爆方式和核爆炸裝置結構也在不斷改進,目的是提高炸葯的利用效率和核裝料的壓縮度,從而增大威力,節省核裝料。此外,提高原子彈的突防和生存能力以及安全性能,也日益受到重視。
氫彈
hydrogen bomb
利用原子彈爆炸的能量點燃氫的同位素氘、氚等輕原子核的聚變反應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稱聚變彈、熱核彈。氫彈的殺傷破壞因素與原子彈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得多。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梯恩梯當量,氫彈的威力則可大至幾千萬噸級梯恩梯當量。還可通過設計增強或減弱其某些殺傷破壞因素,其戰術技術性能比原子彈更好,用途也更廣泛。
1942年,美國科學家在研製原子彈的過程中,推斷原子彈爆炸提供的能量有可能點燃輕核,引起聚變反應,並想以此來製造一種威力比原子彈更大的超級彈。1952 年11月1日,美國進行了世界上首次氫彈原理試驗。從50年代初至60年代後期,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和法國都相繼研製成功氫彈,並裝備部隊。
三相彈是目前裝備得最多的一種氫彈,它的特點是威力和比威力都較大。在其三相彈的總威力中,裂變當量所佔的份額相當高。一枚威力為幾百萬噸梯恩梯當量的三相彈,裂變份額一般在50%左右,放射性沾染較嚴重,所以有時也稱之為臟彈。
氫彈具有巨大殺傷破壞威力,它在戰略上有很重要的作用。對氫彈的研究與改進主要在3個方面:①提高比威力和使之小型化。②提高突防能力、生存能力和安全性能。③研製各種特殊性能的氫彈。
氫彈的運載工具一般是導彈或飛機。為使武器系統具有良好的作戰性能,要求氫彈自身的體積小、重量輕、威力大。因此,比威力的大小是氫彈技術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當基本結構相同時,氫彈的比威力隨其重量的增加而增加。20世紀60年代中期,大型氫彈的比威力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小型氫彈則經過了60年代和70年代的發展,比威力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但一般認為,無論是大型氫彈還是小型氫彈,它們的比威力似乎都已接近極限。在實戰條件下,氫彈必須在核戰爭環境中具有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因此,對氫彈進行抗核加固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此外,還必須採取措施,確保氫彈在貯存、運輸和使用過程中的安全。
氫彈爆炸
在某些戰爭場合,需要使用具有特殊性能的武器。至80年代初,已研製出一些能增強或減弱某種殺傷破壞因素的特殊氫彈,如中子彈、減少剩餘放射性武器等。中子彈是一種以中子為主要殺傷因素的小型氫彈 。減少剩餘 放射性武器(Reced-Resial-Radioactivity weapon)亦稱RRR彈,也屬於一種以沖擊波毀傷效應為主,放射性沉降少的氫彈。一枚威力為萬噸級梯恩梯當量的RRR彈,剩餘放射性沉降可比相同當量的純裂變彈減少一個數量級以上,因而是一種較好的戰術核武器。從總的趨勢來看,對氫彈的研究,更多的注意力可能會轉向特殊性能武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