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微電影霾沒了影評人物分析
作為首部心靈環保微電影,《霾沒了》直面社會敏感話題,深挖現代都市強人的內心脆弱,用觸人心扉的聖誕故事,呼喚純真的心。
從物質層面上看,我國尤其是北京這類大城市,已經被環境污染折磨得遍體鱗傷。尤其是近兩年最肆虐的霧霾,已經讓人們達到了談之色變的程度。從精神層面上看,許多都市強人們,都像周迅在片中飾演的女高管錢雪漫一樣,表面強勢內心空虛,由於對身邊人缺乏足夠的信任,所以下意識用自私和冷漠保護著自己。物質的霧霾和精神上的霧霾,讓我們對很多事情的判斷出現了匪夷所思的離場。比如那個本是公益的捐衣物活動,從另一個立場看過去,就是陰險狡詐的騙局。
面對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霧霾,大眾往往感到無從下手。在個人面前,霾是如此之強大。把一個個人放在霾中,比之大海中的一滴水都顯不足。對抗霾的侵襲,我們就究竟該做些什麼呢?我們能做些什麼呢?這種「無從下手」的窘境,消磨了人們的鬥志。絕大部分人在霾中,都處於繳槍投降的心態。「霾沒了」,真的只能是一個美好的寄望么?抗擊霧霾,真的是只有國家那樣的「大」才有責任有能力去完成么?
其實不然,我們都知道,整個氣候的霾化,源於成百上千的工廠煙囪、成千上萬的汽車尾氣、成萬上億的「不注意」。正是這百千萬億的匯聚,才形成了如今強大無比的霾。那麼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奉獻一點一滴的好,理論上就可以實現物理變化的逆運行。《霾沒了》就是希望通過一個小故事,讓人們明白這個道理。
周迅飾演的錢雪漫面對如今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霧霾,心態和大眾一樣,都有著無從下手的感覺。可是「惡境之南」要剝奪她美貌的威脅,是她不得不比其他人先行動一步。由於上文所述的心態阻礙,她的這一步走得極為艱難----她真切地感受到了「無從下手」。然而,就在她依然為無從下手而苦惱的時候,她之前不經意間付出的一點一滴,在經過了數個人一點一滴的加持後,匯聚成了足以掃除一個人精神層之霾的力量。看到了這個連鎖反應,眾人在聖誕鍾聲敲響的時刻,看到了以小個體解決大難題的希望。
當一點一滴的光芒匯聚在一起的時候,別說是霾了,連徹夜的黑暗都能照亮啊!
❷ 霾沒了周迅演的微電影里的語錄經典誰有啊,好有道理的。
周迅
(1974年10月18日-),
浙江衢州
人,中國著名電影
女演員
、歌手、環保人士。畢業於
浙江藝術學校
。1991年初登大銀幕出演《
古墓荒齋
》。1998年主演《
蘇州河
》,獲得2000年
巴黎國際電影節
影後桂冠。1998年至2000...
❸ 微電影霾沒了採用什麼鏡頭拍攝
摘要 單個人像,百50焦段適用性很強,當然刻畫面部也可能用到85.135甚至200.室內帶環境,35焦段最實用,也可能會用到24來強化環境影響,或者50來弱化環境影響。
❹ 愛幸福的開關,是體諒的河山什麼歌曲里的詞
歌詞應為「開幸福的開關,是體諒的和善」,出自周迅演唱的單曲《幸福的開關》。
《幸福的開關》是一首溫暖、幸福的新年聖誕歌曲,由周迅傾情演唱,台灣著名作詞人姚若龍作詞,香港音樂人黃丹儀作曲及編曲。歌曲主要講述了在奔忙擁擠的大都市中,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隔閡,但其實只要你停下腳步,用心去傾聽,就能夠感受身邊點滴的溫暖和關愛,然後將它分享與散播給更多的人。
歌名:幸福的開關(微電影《霾沒了》主題曲)
作詞:姚若龍
作曲:黃丹儀
編曲:黃丹儀
演唱:周迅
所屬專輯:幸福的開關
發行時間:2014-12-02
發行公司:周迅工作室
專輯類型:EP、單曲
歌詞:
沒用心所以看不見
奔忙在 四季都積雪的世界
在壅塞的路上 追趕向前
誰管旁人 的夢魘
無意間傳來的體貼
融化酸楚 再蔓延成感謝
從不安 到愛上 給予的喜悅
分享 點滴的好與甜
開幸福的開關 是體諒的和善
在眼中有愛 笑就燦爛
用目光去照亮 纏繞你 那些灰暗
我們牽手 會更能承擔
開美好的開關 是撫慰的陪伴
及時的擁抱 特別溫暖
若我們將關愛 的種子 順風灑滿
走到哪裡 都會有感人 的奇幻
無意間傳來的體貼
融化酸楚 再蔓延成感謝
從不安 到愛上 給予的喜悅
分享 點滴的好與甜
開幸福的開關 是體諒的和善
在眼中有愛 笑就燦爛
用目光去照亮 纏繞你 那些灰暗
我們牽手 會更能承擔
開美好的開關 是撫慰的陪伴
及時的擁抱 特別溫暖
若我們將關愛 的種子 順風灑滿
走到哪裡 都會有感人 的奇幻
❺ 環保微電影觀後感500字
作為首部心靈環保微電影,《霾沒了》直面社會敏感話題,深挖現代都市強人的內心脆弱,用觸人心扉的聖誕故事,呼喚純真的心。
從物質層面上看,我國尤其是北京這類大城市,已經被環境污染折磨得遍體鱗傷。尤其是近兩年最肆虐的霧霾,已經讓人們達到了談之色變的程度。從精神層面上看,許多都市強人們,都像周迅在片中飾演的女高管錢雪漫一樣,表面強勢內心空虛,由於對身邊人缺乏足夠的信任,所以下意識用自私和冷漠保護著自己。物質的霧霾和精神上的霧霾,讓我們對很多事情的判斷出現了匪夷所思的離場。比如那個本是公益的捐衣物活動,從另一個立場看過去,就是陰險狡詐的騙局。
面對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霧霾,大眾往往感到無從下手。在個人面前,霾是如此之強大。把一個個人放在霾中,比之大海中的一滴水都顯不足。對抗霾的侵襲,我們就究竟該做些什麼呢?我們能做些什麼呢?這種「無從下手」的窘境,消磨了人們的鬥志。絕大部分人在霾中,都處於繳槍投降的心態。「霾沒了」,真的只能是一個美好的寄望么?抗擊霧霾,真的是只有國家那樣的「大」才有責任有能力去完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