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視頻 > 紅孩子微電影劇本

紅孩子微電影劇本

發布時間:2022-11-03 13:20:01

『壹』 為什麼說一條大河波浪寬

因為一條大河波浪寬,這句話是形容黃河的,黃河是十分寬和十分長的,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所以說他是大河波浪寬

『貳』 歌曲共產兒童團歌出自1958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是什麼

這部電影是《紅孩子》。

《紅孩子》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兒童片,由蘇里執導,陳克然、寧和、王和永等出演,於1958年上映。該片講述了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後,留在蘇區的紅軍子弟蘇保和小夥伴們與白匪軍展開英勇斗爭的故事。

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江西蘇區李家坳的赤衛隊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他的夥伴們想隨赤衛隊上山,但沒被批准。目睹白匪的罪行,孩子們決意為鄉親們報仇。



(2)紅孩子微電影劇本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在新中國拍攝反映戰爭年代的兒童片中,電影《紅孩子》以其明朗、生動、朴實、自然的風格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蘇保、細妹也成為那個時代英雄少年的經典形象。

1957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蘇里找到了好友、著名劇作家、作曲家喬羽,他說:「我想為孩子們拍一部戲,你能為我寫一個本子么?」喬羽爽快地答道:「好啊,你想拍什麼內容的片子呢?」「最好是反映戰爭年代紅小鬼的故事。」

在此之前,蘇里曾拍了兒童片《哥哥和妹妹》,這次他想再拍一部關於「紅小鬼」的影片。對於蘇里的提議,喬羽欣然同意。其實,喬羽和蘇里兩人都有著濃濃的孩童情結,他倆也都曾是紅小鬼,對戰爭年代的孩子們有著異乎尋常的懷念與熱情。

喬羽接受任務後,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將劇本內容定格在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紅軍北上後中央蘇區一群紅孩子們身上。那是中國革命最為艱苦的時期,也最能反映出那個特殊年代孩子們英勇機智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為了挖掘創作素材,喬羽生平第一次渡過長江來到了蘇區體驗生活,走家串戶,聽當年「紅小鬼」們講述紅軍北上後他們那艱苦卓絕的斗爭故事。漸漸地,一個關於當年「紅小鬼」的故事在喬羽的筆下誕生了。



『叄』 一條大河波浪寬是指哪條河

長江。

1956年,喬羽29歲,已經創作出《讓我們盪起雙槳》等著名歌曲的他當時在文藝創作界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他接到了長春電影製片廠沙蒙導演邀請他為電影《上甘嶺》寫作歌詞的電報。沙蒙導演約歌時已將電影劇本寄來,影片《上甘嶺》取材於真實的上甘嶺戰役,

最先冒出的句子是「一條大河波浪寬」。喬羽的特點是有了第一句,就等於有了全篇。接下來的幾日中,三段歌詞如流水般從筆端淌出,半個多月的煎熬和期待終於有了結果。

歌中寫到的「稻花」、「艄公」、「白帆」都是當年首過長江見到的景象,喬羽當初定的名字就是《一條大河》,後來發表時才改成《我的祖國》。

(3)紅孩子微電影劇本擴展閱讀:

定稿後,沙蒙將歌詞交給作曲家劉熾。近20天後,曲譜寫成,聞者無不叫好。

長影請了當時一批國內擅唱民歌的歌唱家試唱,結果都不太滿意。喬羽得知後,提議請郭蘭英。郭蘭英來後,一試,全場叫好。

隨後,劇組聯系了當時條件最好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進行錄音。電台在錄制後的第二天便向全國播放了這支歌,於是出現了電影尚未上映,插曲就紅遍全國的奇景。

『肆』 《歌唱祖國》中的「一條大河」指哪條河

《歌唱祖國》中的「一條大河」指長江。《歌唱祖國》的作詞是:喬羽。喬羽作為土生土長的北方人,曾為了創作電影劇本《紅孩子》到中央蘇區去考察,中途第一次坐船橫渡長江。只見江面無比遼闊,江水波浪翻湧,朵朵白帆爭相競發,兩岸稻田青翠奪目,著實把這個喝黃河水長大的北方人驚艷到了。

長江給喬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長江的波浪在此刻涌進了他的腦海之中,「腦子進水」的喬羽頓時靈感迸發,又經過十幾天的反復思量,終於完成了的作詞,並初步將曲名定為《一條大河》。

(4)紅孩子微電影劇本擴展閱讀:

《歌唱祖國》作詞過程:喬羽在作詞時想走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寫作路子,可又想不出來,而沙蒙幾乎每天都到他屋子裡來催稿,喬羽也沒辦法。直到他想起他在江西看到長江時的場景,才把歌詞寫了出來。

沙蒙拿著稿子看了半個小時後,詢問第一句為何不用萬里長江或長江萬里,喬羽認為這樣寫可能會讓那些不在長江邊上的人從心理上產生距離,失去親切感,最終沙蒙認可了喬羽的想法。

『伍』 【兒童劇 紅孩子】劇本

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離開江西革命 根據地,北上抗日。李家坳的赤衛隊 也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 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及其小伙 伴虎崽、細妹、水生、金根、冬伢子 等,晚上悄悄離家去找紅軍,被蘇保的外公李公公找回。不久,靖衛團 團長黃靜波帶著白軍焚燒了李家坳,屠 殺了全村的老百姓。為了討還血債, 替親人報仇,孩子們組成了一支少年 游擊隊。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支、 貼標語,消滅了不少敵人。在一次戰 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們在李 公公的領導下,混入靖衛團,巧妙地 救出了李主席,並打死了團長黃靜波 。嚴酷的斗爭使他們經受了鍛煉和考 驗,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茁壯成長起來 。本片於1979年獲全國第二次少年兒 童文藝創作二等獎。
共產主義兒童團團歌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共產主義兒童團的團歌,在革命戰爭年代激勵了一代少年兒童的成長。歌曲的曲調源於前蘇聯少年先鋒隊隊歌《燃燒吧,營火》,具有奧地利梯羅耳族民歌的風格,詞作者佚名。1957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根據共產兒童團的故事拍攝了影片《紅孩子》,再現了江西革命根據地的少年兒童與白匪作斗爭的光榮歲月,《共產兒童團歌》作為影片主題歌傳遍了中國大地。中國少年先鋒隊的誓言:「准備好了,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時刻准備著!」就來源於這首歌。
准備好了么?時刻准備著,
我們都是共產兒童團,
將來的主人,必定是我們。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小兄弟們呀,小姊妹們呀!
我們的將來是無窮的呀,
牽著手前進,時刻准備著。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帝國主義者,地主和軍閥,
我們的精神使他們害怕,
快團結起來,時刻准備著。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紅色的兒童,時刻准備著!
拿起刀槍參加紅軍,
打倒軍閥地主,保衛蘇維埃。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陸』 《我的祖國》這首歌表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

《我的祖國》這首歌表達了志願軍戰士對祖國、對家鄉的無限熱愛之情和英雄主義的氣概。

我的祖國

歌手:郭蘭英

作詞:喬羽

作曲:劉熾

歌詞: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姑娘好象花兒一樣,小伙兒心胸多寬廣

為了開辟新天地,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這是英雄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條條大路都寬敞

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

這是強大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到處都有和平的陽光

(6)紅孩子微電影劇本擴展閱讀:

《我的祖國》是由郭蘭英演唱的一首愛國主義歌曲,是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歌,1989年,喬羽、劉熾、郭蘭英憑借該曲獲得第一屆金唱片獎。

1956年,沙蒙請劉熾為《我的祖國》作曲,劉熾為了讓人們喜愛這首歌,調查研究了1949年至1955年人們喜歡唱的歌曲,從中選出十首歌曲反復傾聽,最後從其中一首《盧溝問答》中的第一句找到了《我的祖國》開始的半句。

為找適合演唱《我的祖國》的歌手,長影請了一批中國內地擅唱民歌的歌唱家試唱,結果都不太滿意。後來,喬羽提出請郭蘭英來唱,郭蘭英試唱後,長影便選定她作為歌曲的演唱者。歌曲的錄音是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進行的,錄制完成後的第二天電台便向全中國播放了這支歌。

『柒』 小兵張嘎.雞毛信.紅孩子故事梗概

1、小兵張嘎

抗日戰爭時期的河北白洋淀,調皮莽撞的少年張嘎(安吉斯飾)目睹奶奶為掩護八路軍逃跑被日寇殺害後,隻身來到縣城要找到游擊隊排長羅金寶(張瑩飾),好讓他幫忙為奶奶報仇,哪想真遇見羅金寶時,他將對方當作了漢奸,鬧了笑話。

誤會解除後,張嘎夢想成為一名小八路,並想擁有一把槍,結果因為太想得到槍,他不但在和胖墩(吳克勤飾)打賭時耍賴,還違反紀律將某次戰斗中收繳到的真槍偷偷藏在了樹上的鳥窩里,再鬧笑話。

張嘎可沒將笑話當笑話看,想不通的他約上胖墩又來到縣城,要自個替奶奶報仇。在縣城,張嘎遇到鬼子龜田(葛存壯飾)和胖翻譯(王澍飾),一番鬥智斗勇,兩人沒從張嘎身上撈得什麼好處。一些列事情經歷後,張嘎由魯莽搗蛋的少年成長為真正的八路軍小偵察員

2、雞毛信

兒童團的團長,名叫海娃,他接受了民兵中隊長(他父親)讓他送雞毛信的緊急任務以後,拿著放羊鞭子趕著一群羊,就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征程。

他剛一進山谷,迎面就來了一群日本鬼子兵。無法躲避,為了躲過敵人的搜查,確保雞毛信安全送到八路軍負責人手中,海娃把雞毛信綁在了一隻羊的尾巴下面。就這樣渡過了一關。

鬼子兵想搶海娃的羊群,以便他們殺羊美餐,硬是讓海娃趕著羊隨他們走。海娃裝著順從的樣子,隨他們走了。晚上歇在一個村莊,鬼子兵橫七豎八地躺在一個大房間,把海娃堵在中間,門口還有崗哨。夜深了,萬籟俱寂,月光輕柔,可是海娃的心一點也不平靜。信還沒有送到,怎麼辦呢?海娃趁鬼子睡熟的時候,輕輕地、一步一步地挪動,滿頭大汗也顧不得擦,終於逃出了鬼子的魔掌。

此後,又經過幾番曲折和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難,最後,終於把信送到了八路軍張連長手中。這樣,按照雞毛信中作戰的時間、路線,八路軍與民兵一舉炸毀了鬼子的炮樓,奪回了被敵人搶走的糧食、物資,還活捉了鬼子的頭頭「貓眼司令」,為百姓除了害。

3、紅孩子

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江西蘇區李家坳的赤衛隊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他的夥伴們想隨赤衛隊上山,但沒被批准。目睹白匪的罪行,孩子們決意為鄉親們報仇。於是,一支紅色少年游擊隊在無一槍一彈的情況下於岩洞中成立。

他們與國民黨匪兵作斗爭,打流動哨,得了第一枝槍。爾後貼標語、打匪徒,竟戰果累累。在一次戰斗中,李主席被捕,孩子們先抓來匪大隊長肖振武審問,然後由李公公帶領,深夜進人村莊,救出李主席。李主席和孩子們勝利突圍,他們迎著朝霞向前方走去。

(7)紅孩子微電影劇本擴展閱讀:

小兵張嘎的創作背景:

1958年,徐光耀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同時創作出《小兵張嘎》的小說與劇本。北京電影製片廠決定將其搬上銀幕。徐光耀把改好的劇本交給了崔嵬,崔嵬卻沒看劇本,便出國訪問了。而北影廠的另外一位導演歐陽紅櫻看了《小兵張嘎》的小說之後,決定籌拍《小兵張嘎》。

徐光耀告訴歐陽紅櫻,電影劇本已經送給崔嵬導演了。歐陽紅纓在崔嵬處找到劇本後,兩人都想執導影片,最後兩個導演決定合作拍攝該片。

該片拍攝中運用了運動長鏡頭,這些鏡頭是在技術條件很差的情況下,用手工業式的土辦法拍攝的。

『捌』 紅色經典電影兒童篇

電影:《紅孩子》
故事片(黑白)。長春電影製片廠1958年攝制。
劇情:
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離開江西革命 根據地,北上抗日。李家坳的赤衛隊 也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 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及其小伙 伴虎崽、細妹、水生、金根、冬伢子 等,晚上悄悄離家去找紅軍,被細妹 的外公李公公找回。不久,靖衛團團 長黃靜波帶著白軍焚燒了李家坳,屠 殺了全村的老百姓。為了討還血債, 替親人報仇,孩子們組成了一支少年 游擊隊。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支、 貼標語,消滅了不少敵人。在一次戰 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們在李 公公的領導下,混入靖衛團,巧妙地 救出了李主席,並打死了團長黃靜波 。嚴酷的斗爭使他們經受了鍛煉和考 驗,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茁壯成長起來 。本片於1979年獲全國第二次少年兒 童文藝創作二等獎。
主創:
編劇: 時佑平、喬羽 導演: 蘇里 攝影: 李光惠 美術:童景文 作曲: 張棣昌 主 演:陳克然 寧和 王和永 陸貞冀 關敬熙
電影《紅孩子》誕生記
在新中國拍攝反映戰爭年代的兒童片中,電影《紅孩子》以其明朗、生動、朴實、自然的風格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蘇保、細妹也成為那個時代英雄少年的經典形象。 1957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蘇里找到了好友、著名劇作家、作曲家喬羽,他說:「我想為孩子們拍一部戲,你能為我寫一個本子么?」喬羽爽快地答道:「好啊,你想拍什麼內容的片子呢?」「最好是反映戰爭年代紅小鬼的故事。」在此之前,蘇里曾拍了兒童片《哥哥和妹妹》,這次他想再拍一部關於「紅小鬼」的影片。對於蘇里的提議,喬羽欣然同意。其實,喬羽和蘇里兩人都有著濃濃的孩童情結,他倆也都曾是紅小鬼,對戰爭年代的孩子們有著異乎尋常的懷念與熱情。 喬羽接受任務後,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將劇本內容定格在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紅軍北上後中央蘇區一群紅孩子們身上。那是中國革命最為艱苦的時期,也最能反映出那個特殊年代孩子們英勇機智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為了挖掘創作素材,喬羽生平第一次渡過長江來到了蘇區體驗生活,走家串戶,聽當年「紅小鬼」們講述紅軍北上後他們那艱苦卓絕的斗爭故事。漸漸地,一個關於當年「紅小鬼」的故事在喬羽的筆下誕生了。 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後,江西蘇區的李家坳的赤衛隊在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細妹、冬伢子等一群小夥伴們懇求大人帶他們上山未成後,自行在一個山洞裡組成了一支少年游擊隊,與盤踞在李家坳的白軍和反動勢力展開斗爭。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支、貼標語,並在「李公公」領導下.浞人反動武裝靖衛團,巧妙地救出了被捕的李主席,還打死了追捕他們的敵團長黃靜波。在嚴酷的斗爭面前,紅孩子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茁壯成長起來。 劇本寫好後.喬羽又為這部影片寫了日後廣為傳唱的主題歌《共產兒童團歌》。蘇里看了劇本後很滿意,並立即著手小演員的挑選。不久,來自各個學校的小演員們都到劇組來報到了,唯獨片中主人公小蘇保還沒個著落。正當他為此苦惱不已時,多年前在拍攝影片《祖國的花朵》中擔任角色的一位小演員陳克然突然閃現在了他眼前。陳克然長得很可愛,十來歲就進入遼寧人民藝術劇院話劇團,在片中的表演很是出色,何不讓他來試試呢?不過,多少年過去了,當年的小克然是否能勝任「紅孩子」的角色呢?蘇里心裡沒底,他為此專門趕到哈爾濱一探究竟。盡管好多年過去了,小克然也從當年小孩子長成了大孩子,但他身上的那股機靈活潑勁卻一點也沒變,這使蘇里感到很興奮,並特地請小克然在飯店裡吃了一頓香噴噴的清蒸鱖魚、紅燒豬肉,這在這那個緊缺年代算是頗為奢侈的了。或許是出於謹慎,蘇里並沒有向小克然說明自己此行的目的。小克然也以為蘇里請客純粹是出於當年拍片的緣故,直到兩個月後,蘇里派《紅孩子》副導演來接他去劇組,他才明白其中的緣由。 「小蘇保」歸隊後,為了使小演員們充分領略當年「紅孩子們」同白軍斗爭所表現出的英勇精神,蘇里帶領大家隨攝制組一起走訪了井岡山和瑞金等革命根據地,還到過毛主席和朱德會師的茅坪。為了讓孩子親身體會當年革命斗爭的艱苦,他還特地讓孩子們穿上當地兒童的服裝和鞋子,爬上了贛粵交界的嶺背山。盡管這一路行軍孩子吃了不少苦頭,卻也使他們接受了一次生動的革命歷史和愛國主義教育,並因此對自己在戲中的角色有了很好的把握。事實證明,蘇里「這一手」是很有成效的,經過鍛煉的孩子們拍起戲來也很是順手,拍攝過程顯得緊張而又快樂。不過,最令孩子們感到難忘的是在拍戲中他們生平第一次見到了毛主席。 1958年2月14日,盡管當時室外是天寒地凍,但攝影棚里卻是秋光一派:棚內的一條羊腸小道,兩旁綠樹成蔭,青草滿地,珠露欲滴,蟲聲唧唧……原來蘇里正帶孩子們拍攝《紅孩子》最後一場戲「黑夜奪槍」。正當大家聚精會神地拍片時,廠里突然派人來通知說:一會兒有重要領導來視察,到時你們復拍一場戲給領導看。由於平時來長影視察的領導人比較多,大家對此也是習以為常了,因而顯得很平靜。中午十一時左右,攝影棚門忽然大開,一位身材高大,身穿灰大衣的人在中共吉林省委第一書記吳德和廠長亞馬陪同下健步走了進來,「這不是偉大領袖毛主席么」!意外的驚喜使整個攝影棚頓時歡騰起來。毛主席邊走邊揮手向大家致意,廠長亞馬在介紹了導演蘇里後,指著小演員們對毛主席說:「這就是我們的紅色兒童團員,請主席看看像不像當年瑞金的紅孩子?」毛主席端詳著化了妝的孩子們,笑笑說:「像,很像當年蘇區的兒童嘛!」又指著扮演白軍的演員說:「白軍也蠻像嘛。」大家聽了禁不住樂了。毛主席隨後又微笑著問小演員們:「你們是長春人嗎?」大家回答道:「我們是北京的。」毛主席又問:「你們都是哪個劇團的?」孩子們回答說:「我們都是學生。」看著孩子們依偎在毛主席身邊這一問一答的動人情景,在場的人們心裡感到暖乎乎的。當毛澤東走到一片樹林前停下腳步詢問扮演細妹的小演員一些問題時,攝影師們紛紛舉起了照相機。毛主席見狀笑著說:「你們把我也當電影拍了。」他那親切幽默的話語又引來一片歡快的笑聲。毛澤東沿著羊腸小道走進景區,指著用油紙做成的樹葉和用麻做成的青草問道:「真的能不能用?」廠長亞馬答道:「能用。」毛澤東又問:「那這場戲怎不到實景中去拍?」蘇里接話說:「因為季節關系,我們只能在攝影棚中搭景拍攝。」毛澤東幽默地說:「拍電影是允許弄虛作假的嘛。」 毛主席的到來給攝制組以巨大的鼓舞,決心一定將這出戲拍好,蘇里也因勢利導地教導孩子們把體驗生活時學到的東西在影片中表現出來。孩子們也很爭氣,一門心思撲在自己的角色中。小克然比其它小演員來得晚,一到劇組就要拍戲,但他虛心好學,下苦功讀劇本,仔細揣摩劇中人物心理、設計人物動作。蘇里對他也是指導有加,耐心給他說戲。好在他已有了幾年舞台表演經驗,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總算挺過了這一關。由於他在劇中出色表演《紅孩子》剛剛拍攝完畢,小克然就被調到了長影,並先後在《畫中人》、《羌笛頌》、《我們是一代人》、《孔雀膽》、《紅旗譜》中飾演了多個角色。 經過攝制組的努力,1958年,電影《紅孩子》終於與廣大觀眾見面了。影片上映後受到各方面的好評。影片的主題歌《共產兒童團歌》也隨之廣為傳唱,歷久不衰。
主題歌資料與介紹
共產主義兒童團團歌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共產主義兒童團的團歌,在革命戰爭年代激勵了一代少年兒童的成長。歌曲的曲調源於前蘇聯少年先鋒隊隊歌《燃燒吧,營火》,具有奧地利梯羅耳族民歌的風格,詞作者佚名。1957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根據共產兒童團的故事拍攝了影片《紅孩子》,再現了江西革命根據地的少年兒童與白匪作斗爭的光榮歲月,《共產兒童團歌》作為影片主題歌傳遍了中國大地。中國少年先鋒隊的誓言:「准備好了,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時刻准備著!」就來源於這首歌。 准備好了么?時刻准備著, 我們都是共產兒童團, 將來的主人,必定是我們。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小兄弟們呀,小姊妹們呀! 我們的將來是無限好呀, 牽著手前進,時刻准備著。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帝國主義者,地主和軍閥, 我們的精神使他們害怕, 快團結起來,時刻准備著。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紅色的兒童,我們向前進!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美麗的世界,在遠處召喚。 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玖』 一條大河波浪寬是什麼歌(中一條大河波浪寬)

去年一首接地氣的獻禮曲《我和我的祖國》風靡全國,人們在傳唱自己和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的同時,也想起了「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美景往事。要知道,在當年這首神曲《我的祖國》更是火遍大江南北,成為老一輩中國人民心中不可磨滅的愛國情懷與記憶。

那麼問題來了,「一條大河波浪寬」具體指代的是哪條河流?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充分反映了《我的祖國》這首老歌的深刻意蘊和藝術水平,以及每個中華兒女對自己的祖國,自己內心深處的那條河流的愛戀與遐想。

上圖_ 《上甘嶺》相關電影海報

《上甘嶺》電影的拍攝:《我的祖國》的情感來源

經過一百多年的艱苦鬥爭,中華民族終於在1949年重新站了起來,並在建國之初與世界最強的美帝國主義率領的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硬剛。 尤其是上甘嶺一戰,把中國軍人保家衛國、勇敢無畏的精神展現 淋漓盡致。

上圖_ 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抗美援朝戰爭是我國的立國之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振奮了人民的愛國之情,無論怎麼熱情贊頌都不為過。在戰爭勝利之後,國家決定將上甘嶺戰役的英雄事跡拍攝成電影,以茲紀念和鼓舞人心。 長春電影製片廠由於擅長軍事題材影視的攝制,這次承擔了這一光榮的任務 ,並立即組成了由沙蒙和林杉任導演的製片團隊,兩位導演還與編劇曹欣、肖矛共同創作劇本,於1956年完成全片攝制。

上圖_ 電影《上甘嶺》劇照

真正打動人心的電影和歌曲,都能夠從細微之處著手,讓觀眾和聽者能夠產生生活和情感上的共鳴。 《上甘嶺》製片團隊為了追求電影的真實性,決定趕赴上甘嶺戰役遺址考察取景。 1907年生的沙蒙當時已經年近五旬了,且有心臟疾病,而上甘嶺所在的五聖山海拔有一千多米高,攝制組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希望他不要上山。可是沙蒙堅持要親自到戰場考察取景。於是沙蒙同林杉和幾位編劇、負責美工的劉學堯和特技設計蔡光等拍攝人員一起攀爬五聖山,來到上甘嶺。

盡管戰事早已結束,上甘嶺戰場依舊保存著當年鏖戰的痕跡:被美軍炸彈削平得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的山頭,覆蓋著一層厚厚的子彈殼和炮彈皮,當年志願軍戰士躲藏的坑道只是一米多高的山洞,悶熱潮濕,讓人難以忍受。戰場環境之殘酷震撼了沙蒙等人,這是要多麼強悍的意志力才能在上甘嶺陣地堅守下去啊!攝制組對堅守上甘嶺陣地的志願軍指戰員油然而生出敬佩之情, 之後便尋訪到參與過上甘嶺戰役的100多位倖存老兵,采訪他們當時的戰場狀況和心路歷程。

上圖_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第15軍45師堅守陣地

老兵們除了描述戰爭情形的慘烈之外,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自己在坑道堅守時,心裡非常想念祖國,思念家鄉。他們在踏上戰場之前,也是父母的孩子,弟妹的兄姊,也未嘗不害怕死亡,但是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共同信念,他們鼓起勇氣向前沖鋒,只有犧牲自己才不至於犧牲家鄉的父老鄉親,讓家鄉的河流土地為敵人所踐踏。家國家國,國與家是一體的,保衛祖國就是保衛家鄉,每一位志願軍指戰員都深深地明白這個道理。

通過對上甘嶺戰場的實地考察,以及對倖存志願軍指戰員的訪談,攝制組最終確定了拍攝方向:避免對上甘嶺戰役進行宏大的全景式拍攝 ,而是以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135團7連堅守上甘嶺陣地的故事為原型,展現志願軍某連隊的志願軍戰士在坑道堅守的情節,力圖反映當時的志願軍戰士真實的戰斗生活與情感經歷,從細節處反應志願軍戰士的偉大之處。

上圖_ 上甘嶺全貌

先說電影取景。 上甘嶺畢竟是人家朝鮮的地界,且環境依舊惡劣,不利於劇組的拍攝行動。於是劉學堯和蔡光在靠近朝鮮的安東地區選擇了一個與上甘嶺地形相似的山頭,帶著從上甘嶺撿回的許多彈殼,人工營造坑道等戰役工事。攝制組還請來了在上甘嶺戰役中作戰的志願軍連長趙毛臣做軍事顧問,親自打槍錄音,最大限度還原戰場環境。

之後的重點是電影選角。 帶領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135團7連堅守陣地的連長是戰斗英雄張計發。沙蒙在劇本中塑造了志願軍某部八連指揮員張忠發的角色,並選用在電影《暴風驟雨》飾演趙玉林的高保成出演。

一個連隊要想完成作戰任務,領導者的英明果斷是必須的。而在艱苦異常的上甘嶺戰役環境下,這個領導者又要能夠用人格魅力團結隊伍,與戰士們打成一片。因此電影在展現張忠發的果決領導和英勇作戰的同時,也設計了張忠發同戰士們互動的一些情節,如戰士們在缺衣少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的時候,一支松鼠突然跑進了坑道內,張忠發馬上帶著戰士們你爭我趕地捕捉,用帽子將松鼠扣住。就在這時敵人突然發動了進攻,張忠發又把松鼠放歸自然。又如坑道外邊的戰士冒著槍林彈雨給連隊送來兩個蘋果,人多果少,張忠發遂讓每一位戰士都咬一口蘋果。高保成將一個有領導力又有親和力的連隊領導者演繹地十分出色。

上圖_ 《上甘嶺》劇中師長派炊事員老王(田烈飾)給八連送來蘿卜,並帶來了師長送給張忠發的兩個蘋果

張忠發的角色確定後,指導員、一排長、老炊事員、通訊員的演員也很快確定下來。但是沙蒙總覺得影片少了點什麼,原來攝制組采訪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45師醫政股收容所的女衛生員王清珍,了解到她忍苦耐累照顧傷病員,為連隊加油打氣的英雄事跡。 沙蒙覺得電影不能拍成純粹的男人戲,一定要體現女戰士巾幗不讓須眉的勇氣以及對整個連隊的情感潤滑作用。 於是電影中塑造了王蘭這一活潑的女護士形象,找來剛從魯迅藝術學院畢業的新人劉玉茹飾演。她很好地把握了角色的精髓,將王蘭塑造成連隊的又一股重要的精神力量。

愛國情懷可以通過與敵人浴血奮戰、不怕犧牲來體現,那麼思鄉之情又該如何表現呢? 影片中,堅守坑道的志願軍戰士互相聊起家鄉的風景與故事,調侃老婆與對象,藉以抒發對家鄉的思念。除此之外, 沙蒙導演想到了讓角色通過唱歌來抒發思鄉愛國之情的方式。

上圖_ 志願軍上甘嶺陣地一角

自古以來,歌唱都是人們抒發內心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在革命年代,人民翻身當家做主,滿懷著對新生活的激情與嚮往,大批昂揚向上的紅色歌曲如春筍破土而出,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印記。而在電影片尾中,連隊指導員在犧牲之前,回想起了自己家鄉的片片麥田, 讓王蘭唱一首《我的祖國》給自己聽,而這首歌是全片的高潮與精華所在,將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戰士思念祖國與家鄉的傷感與保家衛國的熱情展現地淋漓盡致 ,指導員也是在這樣深情的歌聲中,帶著回憶閉上了眼。這首歌曲也自然成為了影片的最佳插曲。

《我的祖國》創作難題:如何體現家國情懷

歌曲要體現志願軍指戰員們的家國情懷,看似容易其實難也,插曲在全片幾乎拍攝完畢之時都尚未出品。為此,沙蒙與林衫等幾位導演和編劇苦思冥想,寫了一篇名為《我的祖國》的歌詞,原始版本是: 「祖國啊,我的母親!您的兒女,離開了您溫暖的懷抱,戰斗在朝鮮戰場上。在我們的身後,有強大的祖國……」

上圖_ 導演沙蒙(1907—1964)

然而沙蒙導演等人的作詞水平並沒有得到肯定,在他找到創作過著名歌劇《白毛女》的好友劉熾幫忙作曲時,卻被劉熾指出「詞不錯」卻「歌不了」,完全找不到歌的韻律在哪,不能達到沙蒙提出的讓歌曲家喻戶曉的效果。 為化解沙蒙的尷尬,劉熾提出不如找另一位詞作家喬羽來作詞。 喬羽是一位創作天才,現任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名譽院長,曾在1955年寫下名曲《讓我們盪起雙槳》。能夠找到大詞作家喬羽來寫詞,沙蒙自然大喜過望,馬上向喬羽發出邀請。

喬羽當時正在忙於電影《紅孩子》的劇本創作,拒絕了喬羽的請求,但是耐不住沙蒙轟炸般的盛情邀請,最後接受了沙蒙的請求,當夜就從南昌出發,輾轉來到長春電影製片廠。沙蒙給喬羽的作詞要求是「又快又好」,即既要趕緊出詞(當時製片團隊每天花銷成本就達到2000元,耗不起),又要能夠經久不衰,讓大家銘記。

上圖_ 喬羽,1927年11月16日出生於山東濟寧,詞作家、劇作家

上圖_ 劉熾(1921年3月10日~1998年10月23日),男,原名劉德蔭,曾用名笑山,陝西西安人,電影作曲、歌曲家

原來喬羽在太行山根據地待過三年,親眼看到戰士們在戰爭的重壓下還保持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深受感染。在此情緒的影響下, 喬羽准備不走尋常路,不盲目突出上甘嶺戰役的戰斗氣息,而是換一種更加溫柔、接地氣的抒情語言,不僅要反映戰爭的壯烈,還要能體現戰爭之後的和平景象與軍民對家鄉的深厚情感。 面對沙蒙的每日催稿,喬羽結合對上甘嶺志願軍老兵的訪談記錄與自身經歷,苦思冥想十幾天,終於從記憶當中的某條大河當中找到了靈感。

原來這條大河的名字就是長江。 喬羽作為土生土長的北方人,曾為了創作電影劇本《紅孩子》到中央蘇區去考察,中途第一次坐船橫渡長江。只見江面無比遼闊,江水波浪翻湧,朵朵白帆爭相競發,兩岸稻田青翠奪目,著實把這個喝黃河水長大的北方人驚艷到了。 長江給喬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長江的波浪在此刻涌進了他的腦海之中, 「腦子進水」的喬羽頓時靈感迸發,又經過十幾天的反復思量,終於完成了的作詞,並初步將曲名定為《一條大河》:

上圖_ 上甘嶺 志願軍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 艄公 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這是對志願軍戰士家鄉大河美麗風景的深情回憶:波浪起伏的大河奔騰而下,河畔的稻花芳香四溢,每天我都在岸邊聽著艄公的號子起床,看著河面上的朵朵白帆入睡。這樣的美景會深藏在自己的心中,浮現在自己的夢里。不僅志願軍戰士會在異國他鄉回想,每一位看著家鄉河流長大的中國人,都會為這樣的夢幻開頭所感染和遐想。家鄉的那條河流,是我們心中魂牽夢縈的存在,是我們願意用生命為之守護的存在。

「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姑娘好像花兒一樣,小伙兒心胸多寬廣,為了開辟新天地,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這是英雄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好山好水好地方,條條大路都寬暢。」 由家及國,有著這般美麗家鄉的祖國,自然也是無比遼闊和英雄的存在。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新中國的優秀兒女敢叫日月換新天,用自己的雙手打碎舊世界的枷鎖,建設著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主義新世界。建設祖國的同時,也是在讓家鄉變得更加美好。

「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這是強大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到處都有和平的陽光。」 我們中國人民向來熱情好客,熱愛和平,歡迎友好的人們來自己的祖國和家鄉看看。但要是有像美帝國主義這樣兇狠如豺狼的敵人敢於踐踏我們的祖國和家鄉,那麼迎接他們的只有被消滅的命運。保家衛國絕不只是一句口號,千千萬萬奔赴朝鮮戰場的英雄兒女就是對以戰止戰、追求和平的最好詮釋。

上圖_ 志願軍勇士們向537.7高地北山之敵實施反擊

該詞作語言平鋪直敘,沒有華麗辭藻,但是卻在一字一詞中透露出志願軍指戰員,甚至是全中國人民熱愛祖國,保衛家鄉,齊心協力共抗強敵的偉大精神與深刻情感。 人們彷彿看到,為了保家衛國,志願軍戰士可以在為祖國和家鄉默默掉兩滴眼淚後,鼓起十足的勇氣反擊美國侵略者。詞作馬上就得到了沙蒙導演的肯定,劉熾也是使盡渾身解數為其作曲。劉熾為了能夠安心作曲,在門口貼上「劉熾死了」的標語以避免外人打擾。

劉熾冒著被左鄰右舍指責和嘲笑的風險,在家裡反復吹拉彈唱當時中國十首最受人民群眾歡迎的曲目,並進行比較分析。最終劉熾找到了《小放牛》改寫的《盧溝問答》中的頭兩句旋律,略加改動成為新歌的引子。就這樣, 一首旋律優美的歌曲《我的祖國》橫空出世。

上圖_ 《我的祖國》 喬羽作詞手稿

這首歌主部和副歌兩部分組成,主部和副歌共有三段歌詞,主部先由女聲合唱,反復時由女聲領唱,曲調極其優美、婉轉、親切感人,由合唱隊伴唱副歌,曲調宏偉、壯麗,但又不失輕快感。後來劉熾在回憶這段往事時坦言: 「《我的祖國》就是對母親深情的告白,無論順境逆境,永遠不離不棄。那些英雄的戰士,上甘嶺的英雄,他們是我們祖國、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也是我們中國人的脊樑!」

歌曲創作出來了,該找誰來唱出它的意蘊呢? 長春電影製片廠請了幾位中國內地擅唱民歌的歌唱家試唱,但是效果不佳。 喬羽想了想,提出要不請當時的當紅歌手郭蘭英來試唱? 事實證明喬羽沒有看錯人,郭蘭英以她清澈醇厚、滿懷深情的音色,唱出了《我的祖國》的家國情思,彷彿王蘭再現。

上圖_ 郭蘭英1930年12月生於山西平遙,中國女高音歌唱家

不同於大氣磅礴,掃除一切害人蟲般的雄壯歌曲,《我的祖國》宛如涓涓細流,從對家鄉大河美景的回憶,到之後保家衛國的堅定,抒發志願軍戰士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情感層次呈遞進關系。後來喬羽在回憶《我的祖國》創作舊事時深情地說: 「文學藝術創作不應該完全被時空限制住。我用很抒情的調子寫這首歌曲,是為了表現在強敵、嚴酷的戰爭面前,我們戰士的鎮定、樂觀、從容和廣闊的胸襟。我想告訴人們:他們是在這樣的一種精神狀態下戰斗的,他們能贏得這場戰爭不是僅憑血氣之勇。」

事實證明,「一條大河波浪寬」的具象化的抒情方式,無論是青年小伙還是婦孺老人,都是耳熟能詳,口口相傳。《上甘嶺》這部影片的成功,固然是因為其電影本身優秀所致,亦由於《我的祖國》這首神曲的烘托。在護士王蘭唱起《我的祖國》的那一刻,全片精神境界進一步得到了升華。聽眾也為歌聲所感染,不由得思念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來。

上圖_ 《上甘嶺》電影中衛生員王蘭在坑道中唱起了《我的祖國》

經過郭蘭英的深情演唱並在廣播電台播放之後,《我的祖國》不僅是《上甘嶺》的經典插曲,還成了當時全國各地文藝演出的必唱曲目。1989年,喬羽、劉熾、郭蘭英憑借該曲獲得第一屆金唱片獎。2007年,中國發射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時,這首歌曲也像《東方紅》一樣響徹太空,讓中國人民的家國情懷不只為地球所知。

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條心中的河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筆者認為,優秀的藝術作品之特徵,在於要麼能在場景中營造一片優美的世外桃源,讓觀眾顧盼美景、陶醉其中,要麼引導觀眾走進自己的內心,從靈魂深處找到自己的精神桃源。

當時沙蒙導演在肯定喬羽的作詞時,順便也提出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不用「萬里長江波浪寬」這種更有氣勢的詞句來取代「一條大河波浪寬」? 喬羽回答說,如果在詞句當中直接寫上長江,那麼其他沒有生活在長江邊或者沒有見過長江的人們,對長江沒有概念,在心理上產生距離感,不容易打動人心。而不管是中國哪個地區的人,家鄉都會有一條河,寄託著個人的喜怒哀樂, 用「一條大河波浪寬」能夠讓每一位聽眾都產生對自己記憶中家鄉河流的美好遐想。 這種「看破不說破」的藝術手法無疑是很高明的。

上圖_ 長江三峽中的巫峽風光

我們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聽歌經歷。當我們聽到一首帶有地方色彩的歌曲時,盡管我們會跟著歌詞想像和欣賞當地的風土人情,但是腦海中總會把歌詞中場景與自己居住過、經歷過的場景聯系起來。如趙雷的《鼓樓》,聽眾明明清楚趙雷唱的是北京鼓樓,但是在聽的時候不由自主的會想起自己家鄉的西安鼓樓、南京鼓樓、寧波鼓樓等等建築,並將其代入歌曲情境之中。而《2002年的第一場雪》明明唱的是刀郎家鄉新疆的一場大雪,而我們聽到這首歌時,腦子里是否會自動檢索家鄉在2002年下的第一場雪呢?

作詞者喬羽是在想到長江後寫出的「一條大河波浪寬」,但是落在具體的上甘嶺志願軍戰士身上,就對「一條大河」各有不同的註解了。如當時《上甘嶺》攝制團隊在製片和創作《我的祖國》時,通過部隊找到志願軍三十九軍准尉黃極潤進行訪談。黃極潤稱自己的家鄉廣西橫縣巒城有一條河叫鬱江,也是白帆水上過,兩岸稻花香。這樣的描述同《我的祖國》歌詞所描繪的情景基本一致。無論戰士們家鄉的河流是哪一條,他們都在華夏的土地上,都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上圖_ 廣西鬱江

因此,盡管《我的祖國》的歌詞是喬羽從長江景緻的回憶中獲得的靈感,但是祖國其他的河流也參與了歌詞的創作。 正是由於「一條大河」的共性,所有生長在江河邊或者見過江河的中國人民,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條河流。 即便是沒見過,家門口的小溪甚至是水塘,也足夠引起一段關於「水流」的記憶了。無論是河流還是水流,愛國情懷,鄉土情結都紮根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之中,人人都有心中最想守護的東西,一首《我的祖國》便說明了一切。

文:鐵騎如風

參考資料:

【1】聶濟峰:《上甘嶺-攻不破的東方壁壘》,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劉熾:《關於<我的祖國>》,載《人民音樂》1985年第10期

【3】袁成亮:《一條大河波浪寬——電影<上甘嶺>誕生記》,載《黨史縱橫》2006年版第8期.

【4】姚遠:《<我的祖國>:激情澎湃的愛國篇章》,載《黨史文匯》2019年第8期.

【5】李藝:《一條大河波浪寬——歌曲<我的祖國>的創作淺析》,載《大眾文藝》2012年第21期.

『拾』 讓我們盪起雙槳的作者是喬羽解放初期他寫作的兒童歌劇是什麼

解放初期的兒童歌劇是《紅孩子》。
1955年,創作歌詞《讓我們盪起雙槳》。
1956年,與時佑平合作創作電影文學劇本《紅孩子》,1960年將1959年廣西柳州彩調劇團原創的彩調劇《劉三姐》改編成電影劇本《劉三姐》。同年,創作歌詞《我的祖國》。
1959年,創作歌詞《人說山西好風光》。
1963年,開始創作歌詞《思念》,並於1988年發表,同年,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由毛阿敏演唱。
1964年,參加了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詩詞部分的寫作。粉碎四人幫後,與樹園等合作創作了話劇《楊開慧》並繼續創作了歌詞。歷任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歌劇舞劇院專業創作幹部,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院長,一級編劇。

閱讀全文

與紅孩子微電影劇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枕邊童話是哪個電影 瀏覽:272
新八哥電影天堂 瀏覽:631
vr能不能看小電影 瀏覽:606
愛情公寓電影完整版在線觀看免費 瀏覽:369
新木優子小電影 瀏覽:22
電影美國黑幫迅雷下載 瀏覽:367
夏了夏天微電影 瀏覽:77
蘋果錢包里的貓眼電影怎麼用 瀏覽:483
主題為規則的電影影評 瀏覽:602
柏林電影節線上怎麼看 瀏覽:885
戲說乾隆電影圖片 瀏覽:718
小電影資源在哪裡看 瀏覽:377
手機怎麼樣看小電影 瀏覽:560
戰妻電影手機在線播放 瀏覽:491
經典的邂逅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39
十大強奸題材打真軍電影 瀏覽:555
泰坦尼克號完整版電影天堂下載 瀏覽:818
微電影網路競爭平台的推動 瀏覽:478
有精彩片段的香港電影 瀏覽:435
怎麼搶抖音電影票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