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視頻 > 依憑小電影

依憑小電影

發布時間:2022-04-18 06:44:50

⑴ 由小說翻拍的電影

英國《衛報》最新公布的50部最佳小說改編電影
[美]Yaxue、[中]笑獨行編

英國《衛報》最近與Book Marketing Group聯合組織了一批影評家,評選出了影史上50部根據小說改編的最佳電影,結果已於4月19日公布。該榜單無疑為觀眾結合小說原著欣賞電影的提供了一個可資依憑的選擇標准。當然,該榜單反映的是西人的角度。
在此,編者特根據個人知見並加以比勘校訂,注出相應的中譯名,以便利同好按圖索驥、對照欣賞。

From words to pictures(從文字到電影)

1984 《1984》
Alice in Wonderland 《愛麗斯漫遊奇境記》或《愛麗斯夢遊仙境》
American Psycho 《美國殺人狂》
Breakfast at Tiffany's 《蒂凡尼的早餐》
Brighton Rock 《馬場殺手》
Catch 22 《第22條軍規》
Charlie & the Chocolate Factory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A Clockwork Orange 《發條橙》
Close Range(inc Brokeback Mountain) 《近距離》或《短射程》(短篇集,其一改編為《斷臂山》)
The Day of the Triffids 《Triffids的一天》或《奪命流星》
Devil in a Blue Dress 《藍衣魔鬼》
Different Seasons(inc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不同的季節》(改編為《肖申克的救贖》)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aka Bladerunner) 《機器人會不會夢到電子羊?》(改編為《銀翼殺手》 )
Doctor Zhivago 《日瓦戈醫生》
Empire of the Sun 《太陽帝國》
The English Patient 《英國病人》
Fight Club 《搏擊會》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法國上尉的女人》
Get Shorty 《黑道當家》
The Godfather 《教父》
Goldfinger 《金手指》或《007大戰金手指》
Goodfellas 《好傢伙》或《盜亦有道》
Heart of Darkness(aka Apocalypse Now) 《黑暗之心》(改編為《現代啟示錄》)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巴斯克維爾的獵犬》
Jaws 《大白鯊》
The Jungle Book 《森林王子》
A Kestrel for a Knave(aka Kes) 《小孩與鷹》(改編為《凱斯》)
LA Confidential 《洛城機密》或《幕後嫌疑犯》
Les Liaisons Dangereuses 《危險的關系》
Lolita 《洛麗塔》或《一樹梨花壓海棠》
Lord of the Flies 《蒼蠅王》
The Maltese Falcon 《梟巢喋血戰》
Oliver Twist 《霧都孤兒》(《奧利弗·退斯特》)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飛越瘋人院》
Orlando 《奧蘭多》或《美麗佳人奧蘭多》
The Outsiders 《局外人》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與偏見》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春風不化雨》
The Railway Children 《天下兒女心》
Rebecca 《麗貝卡》或《蝴蝶夢》
The Remains of the Day 《告別有情天》
Sin City 《罪惡之城》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冷戰諜魂》或《柏林諜影》
The Talented Mr Ripley 《天才雷普利》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德伯家的苔絲》或《苔絲姑娘》
Through a Glass Darkly 《穿過黑暗的玻璃》
To Kill a Mockingbird 《殺死一隻知更鳥》或《梅崗城故事》
Trainspotting 《猜火車》
The Vanishing 《神秘失蹤》或《逝影驚心》
Watership Down 《魔幻的瓦特希普高原》或《海底沉船》

附Yaxue向笑獨行推薦該榜單的留言

英國《衛報》最近組織了一批影評家評選50部由小說改編的最佳電影,4月19號公布了結果(見上)。(美國電影協會和《時代》雜志最近也分別公布了一份最佳電影名單,不過是100部。對於類似這樣的評選名單,我一般總是更傾向於數字小的名單。)不管是誰的名單,反映的當然都是「歐美文化中心論」,也就是說,是西人的角度,這一點請讀者記住。比如說,中國雖然還沒有很好的《紅樓夢》電影,但是即使有,也不會出現在類似的名單上。主人倘若有興趣,不妨把以下電影的中文名字提供一下,也許有人會感興趣。

————————————————————————————————

⑵ 列寧在1918的影片評價

《列寧在1918》屬於全世界影壇早期的領袖人物傳記經典大片系列當中隹作和比較上乘的代表視聽藝術作品。從電影藝術的創作手段上看,《列寧在1918》又屬於了那一種常見和流行的「串糖葫蘆」式的故事結構。尤其在前蘇聯電影當中,這種串式的拍攝手段太是司空慣見的人物故事的拍法。因為好處在於,電影人物平面的用力平均,鏡畫故事以點帶面,節奏分配一統鋪排。
我們能夠注意到,影片《列寧在1918》的連環故事中間,大致擁有十五六個相對分散的小故事,表面上這些小的故事獨成體系,他們是依憑在一個比較相對完整的大故事列寧在1918年的主軸上面連串起來的。《列寧在1918》其中的每一個散化故事都差不多是一出獨幕的小戲。據說戲劇史有考證,小型名劇《帶槍的人》就源自列寧在1918年代事跡。我們看影片時還可以注意到,影片《列寧在1918》當中的每一起承回轉,都是集中在影片的第一主人公列寧身上的。依電影具體情況來看,片中的男二號應當屬於列寧衛士瓦西里。三號人物無疑該是克里姆林宮衛隊長馬特維耶夫。這幾個電影人物應當還是擁有相對比較獨立人物性格脈絡和故事走向的。
影片《列寧在1918》里的經典對白張口便是。比如這一句把槍放在桌子上,不但是影片《列寧在1918》當中人物形象,全 蘇中 央 委員常 委捷爾任斯基的一句電影台詞,這句話也是這一部影片的核心所在。令人叫絕場景是,面對革命叛徒的槍膛,捷爾任斯基坐態自如,毫無懼意,冷冷下令:把槍放在桌子上。我們當然會記得,捷爾任斯基在講這句「把槍放在桌子上」之先的時候,對叛徒奇多爾夫說的話是:看著我。看著我的眼晴。看著我的眼晴。混帳東西,你居然混到我們革命的心臟里來了!你現在還敢說你是個契卡?!然而緊接著,叛徒終於沒有,沒有把槍放在桌子上。而革命戰士克里姆林宮衛隊長馬特維耶夫也沒有把250萬盧布揣在個人懷里。一部好電影是格外講求正反細節比照的。
把槍放在桌子上,是有針對性的電影台句。說把槍放在桌子上之前,一幫站在紅色列寧布爾什維克對立面的窮凶謀反者,在暗中策劃一整套的暗殺計劃,為首的康斯坦丁在觀看天鵝湖包廂里血腥安排:在察里津刺剎斯大林,在彼得堡刺殺烏里茨基,在莫斯科刺殺列寧和斯維爾德羅夫。電影的這一組鏡頭可以說是在大庭廣眾的歌舞昇平之下進行的。可見暗殺者們的氣焰之囂張程度。然而就在這種生死抉擇面前,大文豪高爾基先生卻向列寧提出了他個人的「仁慈觀」:不必要的殘酷。記得影片《列寧在1918》的序片一過,高爾基在列寧辦公室與領導人對論的就是這個根本問題。實際上這時,列寧並沒有能夠說服文豪先生。緊接著不久,電影特意安排了一個名叫娜塔莎小孤女出現,這是極有意味的一幕。小娜塔莎的零丁形象一直伴隨著列寧形象進到電影尾聲。
小娜塔莎的形象是一個別致的符號。希望的也是殘酷現實的一角縮影。是的,影片《列寧在1918》的階級和路線的斗爭是相當觸目驚心的。直到列寧身中三槍後,文壇大文豪高爾基先生才由睡夢深中驚了一醒。電影別具深邃意趣,列寧是在負了致命重傷之後,半昏半醒之間教育了面前這個大牌作家的。列寧有一些痴痴的講道:我身上還留著知識分子的子彈。由此可見,列寧對於知識的態度。當然了,領袖列寧眼中的所謂知識分子必須是高爾基這一級別的。認識二十幾個英文字母,當一個什麼博導之類的人,彷彿不大好屬於高爾基這一文人梯隊。電影里相對知識分子,列寧顯然更加重看了工人階級。比如列寧在一個工廠演講時刻,揮手鄭重宣告:擺在工人階級面前的路只有勝利,死亡不屬於工人階級。電影里列寧對於工人的關懷,也使得那個工人殺手不忍開槍刺殺列寧。道理簡單的如同將心比心。他一走上講台,說得都是我們工人,用工人的生活舉例,說到我們的生活,說得都對。我不能打死他。
影片《列寧在1918》中的列寧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一個列寧形象在銀幕上面,雖然也是演的,但是從來不拿腔掂調,也不裝酷扮勢。比如電影里有一場煮牛奶的細節,列寧因為可能不太會煮,所以問身邊同事斯維爾德羅夫,為什麼牛奶沒開會起泡了呢?接著牛奶煮飛了以後,兩個革命偉人慌張離去時刻,列寧還象做錯了事的孩子一樣,偷偷地從門隙之間回頭張望著老女傭的驚嘆表情。列寧形象的這一小段生活實際是真實又可親的。這樣的電影細節是予人啟迪的。並沒有因為列寧的生活細節上的疏露而有損於這個人物的正面高大,反而只能有助於列寧形象的真正活著。實打實講,影片《列寧在1918》當中太多太多的創作實例,可以值得我們一些大決戰之流系列電影好好學習借鑒。比方古月同志已經演得出色,如果能改觀—板一眼的扮相領袖人物,包括生搬硬套的方言,就會表面上少一點演痕跡了。戲是自然心的流露。
據說斯坦尼體系中的一個精髓就是反對「表演」?而好萊塢馬龍白蘭度他們又格外講究的是「方法式」的表演。不知道著名特型表演藝術家先生他們學配的不怎麼太地道的方言,究竟屬於那一派,歸結到那一流?有一點不懂一個表演上的專屬演員,在象徵掐腰講話時候的高大感受是怎樣的?好像記得西方電影不太怎麼有所謂特型演員—說吧?縱便喬治 斯格特演的戰爭大片《巴頓將軍》也只是講求一個神似的呀。不象我們的特型演員非要搞到象入非常。一個手勢,—個語調,一個轉身,都要無比正面高大才行。如果這樣理解,我們電影的老大哥前蘇聯影片《列寧在1918》中的列寧有一個走步翹銜尖習慣,絕對屬於電影領袖人物形象的瑕疵了?一位比較專業的電影朋友講,傳記電影是不是有一點接近了現代電影的「古裝片」?
影片《列寧在1918》的成功之處,在於把帶有神靈色彩的領袖人格化了。平凡化了。大眾化了。《列寧在1918》是—部在特定的革命歷史條件下,革命對反革命,紅色對白色,光明對黑暗的優秀故事電影。身為革命與正義的化身,人民領袖列寧不愧世界無產階革命的偉大導師,他在電影裡面,對於挑釁紅色革命政權的少數富農大喝講道:回去告訴那些支持的人不是後台也可以,只要我們蘇維埃存在一天,你們就必須給我們糧食。你要是不給就強迫你給,你要是動武就消滅你們。這就是我給你的真理!列寧在1918年,就是這樣一個敵我生與死決戰交鋒時刻。要麼敵贏我輸。要麼敵死我活。以列寧為主要代表的光明的人們,在這生生死死,進進退退的選擇面前,毫不猶豫地命令和打擊了刺刀見紅的敵人:看著我的眼晴。把槍放在桌子上。
盡管該片廣受歡迎,但明顯地歪曲了歷史,將政治斗爭中的異己、遭迫害的革命先驅布哈林等醜化塑造成叛徒,成為純粹的政治宣傳工具。片中的一些經典台詞已融入我們的生活語言之中:在擁擠場合,總有人調侃;「不要擠,讓列寧同志先走!」當人們有喜訊相告時就會像報告列寧病情的老工人那樣喊道:「他已經不咳嗽了!」時至
今日,這些台詞還不時地出現在國產影視劇中。該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虛構的瓦西里,更是深入人心。

⑶ 跟一頭牛演對手戲,最後還拿了「影帝」,你知道他是誰嗎這是哪部電影呢

電影《鬥牛》是第六代導演管虎的代表作,也是他在執導電視劇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後,轉戰影界被認可同樣出色的標志。這部黑色幽默的喜劇電影由黃渤和閆妮主演,是兩人繼《大灌籃》之後的第二次合作。黃渤飾演男主「牛二」,以其精湛的表演站上了影帝的領獎台。

《鬥牛》專門為黃渤而作的個人表演秀

導演管虎是一個有著人文關懷理念的人,村莊,牛,唯一存活的人,展現了當時苦難斗爭中人民的掙扎以及無能為力。採用雙線索的敘事方法,前線穿插在現實中,更加具有說服力,細節刻畫鮮明,比如說日本士兵埋下的地雷則在後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鬥牛》大概是黃渤扮相最滄桑的一部作品,同時也是他個人表演空間被發揮到極致的一部作品,甚至可以說是一場專門為他而做的個人表演秀。

黃渤不算是科班出身,表演的形式自然不是傳統學院演員的表現派,而是類似於周迅的方法派,黃渤在電影里一個人撐起整個電影,演技完全達到了神演技水準。在炸死同胞的糾結和結尾失語兩處尤其是巔峰表現,而他和牛搭戲時,我就在想,沒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怎麼展現出如此細膩而炙熱的表演。

⑷ 為什麼年齡越大越想有女朋友呢,為什麼我小時候不想好像根本沒有這個概念,看見那些脫衣的女人好像沒有

年華似水】

我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很恐懼死亡,大概每個人在少年的時候,都會有一個時間,對死亡有一種恐懼感,我以前有一個很老式的鬧鍾,是那種上發條的,它走起來聲音很響,就「ke ka ke ka ke ka」.那年我大概九歲,我就躺在家裡的床上聽到「ke ka ke ka」.的聲音的時候,我從床上跳下來,就開始寫,一小時等於六十分,一分鍾等於六十秒,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年有多少個小時?我就算,這一輩子有多少秒?然後開始心裡就很害怕,我在那個暗夜裡面開始哭泣,我覺得我如果把這些數字數完了,我就死了,於是我對生命是恐懼的,我覺得它會失去。
年我拍了[人間四月天之後,我就得了心臟病,我第一次住進的時候,跟我講的話我現在記得還很清楚,說:你現在就得住院,因為你隨時有猝死的可能。那年我28歲,我沒有想到那個生與死那個概念對於我來講忽然變的很近。那個時候我的心跳在睡眠的時候一分鍾只有三十三次,後來經常有人問我說:現在心跳怎麼樣?我說還在跳!就是慢了點。於是我想起徐志摩以前講過一句話說:只要心還跳。

【年華似水(鋼琴)】

我住進(安貞),夜晚我就睡不著覺,我忽然想,在這樣一個二十八歲的年紀,,忽然在考慮明天是不是會再面對這一切?我跑到樓下,那個裡面有個,有一個很小的人工的池塘,正好是暮秋,柿子上的葉子都變黃,結了些柿子,我就在那個柿子樹下,坐在那個小的池塘邊上,抽一根煙,我明知心臟病是不應該抽煙的,然後我就在想,也可能就結束,可是那時候就我還沒有一個很確切的領悟覺得我自己應該怎麼去再面對今後的生活。

【年華似水(豎琴)】
去得到的東西少一點,然後讓自己的生命短一些。可能不再希冀的時候,避免不了的痛楚就相伴的離開。我沒有講那個時代有多糟糕,我覺得今天很美好,我也覺得我們能夠活下來活下去,都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可是問題是什麼方式去面對你的生活?我也是,以前都很希望自己得到的多一點再多一點,當然,對生命更有著那種很堅定的執著。

【年華似水(鋼琴+雙簧管)】
今天我特別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能夠用些什麼東西交換,去回到一個你特別想回到的地方。我希望有個魔法師跟我做一個交換,用我生命的最後十年或是二十年去換那一刻,我一定換,我會把我後面生命都換給他,換回一個時刻,和大家坐在一起,我希望他們都對我如次的寬愛,如次的體貼,每個人都是深愛著我,包括有些已經不在的人。

【四分之三的愛】

我在一個商場碰到我初戀的女朋友是在我們分開之後的差不多十年,我們在戀愛的時候都一直寫情書,那時候我們兩個人都會把信投在同一個郵筒里,然後郵遞員把信交給對方,因為那是情書,情書一定要寄,一定要有郵票,要有郵戳,要有放進郵筒的一瞬間,十年之後我們在商店碰面的時候,都是在收款台付款,我們都是去信紙。我跟我女朋友講說,剛剛我碰到了我初戀的女朋友,她說是嗎?我說我們都是去信紙的,她說是嗎?我說可是我們永遠不會為對方寫一封情書了!她沒講話,我也沒講話。
以前我有她家的碼,我以前堅信這個碼是我一生不會忘記的,我現在一個碼都記不住,我以前覺得我們會一生廝守,我們在一起共處還不到一年,我們把一生想的太簡單了,那時候我每天都可以不睡覺,每天可以不吃飯,每天可以不做功課,可是我不能一刻不想到她,今天,我每天都要吃,要睡,都要工作,偏偏就是這個事情有點不見了。

【四分之三的愛(鋼琴)】
我記得那時候,的天特別冷,我們一起看過一場電影,那電影好長,是個電影,名字我忘了,很不好看,而且完全不嚇人,而她就故做被驚嚇的把手放到我的手裡,我也好象就若無其事的握住她手,然後她就說,你的手好涼,我說我冷,然後她在我的有臉頰用嘴唇碰了我一下,然後說一個吻等於三十卡的熱量,我們在那個飄著雪花的的夜晚,路燈是慘白色的,可是遠遠的樓門口那個燈光是暖色的,她的衣服是白色的,她站在當中是金色的,她就回過頭說你怎麼還不走?我用我當時想像的出來的最帥的姿勢,站在那個風雪的夜晚,一個腳站在地上,一個腳跨在腳踏車上面,然後頭昂起來,我覺得很高傲,很像一個貴族,很像來蒙托夫或是普希金,我就說,我在等,她說等什麼?我說熱量。那個笑容是燦爛的,是你一生見過最燦爛的笑容,那個擁抱是你一生最緊促的一個擁抱,那個吻也是你一生中最美妙的一個吻。可是我就是忘了她家碼,對,就是這樣。

【四分之三的愛(豎琴)】
我記得我們走進女生宿舍的那個樓道,我們荒唐不篤,我們像是一個瘋癲的少年,夏天的風吹著所有的門的簾子,那些門簾有粉色,藍色,紅色,綠色,全部被吹了起來,像是一面面招搖的旗幟,在歡迎我的到來,你走過那個女生宿舍的的樓道,走向你愛人的身旁的時候,你什麼也沒有想,就是想愛,可是,就是失去了,年華就是會失去。

【邂逅】
的樹葉落了滿地的時候,都是楊樹葉,清潔工把它堆成山,掃成一堆一堆的,在我童年記憶中,大概有三個我那麼高,幾十個我那麼大的一片,我爸爸媽媽把我的家門的鑰匙栓在一個鞋帶,掛在我的脖子上,我下了課第一件事就是跟著我那朋友,狐朋狗黨,竄到那片樹葉上面去摔交,拳擊,打鬧,等我回到家的時候我打不開我家的門了,那串鑰匙不見了。我爸就跟旁邊的人家借了一台腳踏車,帶著我,到那片樹葉那邊,我們父子二人把這堆樹葉從這個位置挪到那邊那個位置,沒有找到那串鑰匙,然後,我爸爸就毒打了我,因為我丟了很多把鑰匙,家裡鎖換來換去,打完我之後,我一點都不覺得難過,反而覺得很開心,因為我第一次發現我爸爸會騎車,而且會帶著我,我就一直幸福的坐在後面,抱著他的腰,把臉貼在他的後背上。又快要秋天了,樹葉又快要掉了,我不知道哪片樹葉是我記憶中的那片葉子,而且我也不知道那片鋁做的鑰匙是不是化成泥土了?我也不知道我還可不可以有一把鑰匙去開我快樂的門?

【邂逅(鋼琴)】
什麼是我的快樂?童年是我的快樂。或者說,在我不會去了解我自己的時候,我是快樂的;在我曾去希望了解我自己的時候,我是快樂的;在我不曾對我自己有任何了解的時候,我是快樂的。我小的時候,那時候沒有手錶,我會用原子筆早上一起來,上學之前先畫一個手錶,有表盤,表針,刻度,表鏈,全部都有,然後就會寫一個幾點,畫一個幾點,然後會往學校走,背個書包,然後就會突然走著走著,跟神經病一樣,就會停下來,然後一抬抽袖子一看,可那個分明就是我畫的,然後我就繼續往前走。這是我對快樂的回憶。

【邂逅〔豎琴〕】
我是一個渾渾噩噩的少年,我在少年的時候從來不回憶也不幻想,我只是面對每一天奇妙的世界,任何事情對我都是新奇的,任何地方我都想要去,我那個時候大概也是能鐕要鐕一遍,能爬的地方爬一遍,那做壞事的事情就做一遍,就一定會去那些事情,我小時候常常讓我的父母很擔憂的地方是,我沒有什麼志向,人家說你要幹嘛?我就說我不知道,今天我做了這些事情是我預料之外的,明天我要做的事情我今天還是不知道的,可是我今天知道我為什麼這樣想的原因,大概是我的個性使然.今天我了解它像是一列火車,在很漫長的一個路程中去興駛,我不想做在車頭,我也不想在旁去看什麼,我也不想站在車尾去看走過的路,我只想坐在車中,疑問我不知道我看到的是什麼,那個東西對於我來講沒有引力,我寧願不去看風景,設置願意作為風景存在在那裡。

【邂逅〔深情〕】
我有點堅信我最好的已經過去了,雖然今天大家看到的是我的最好,其實不是,當它開到你身旁的時候你並不知道,你只是想到快點長大.我也沒有準備好長大,這是關鍵,可是我就開始長,我現在開始有點准備好要面對長大的時候,有點長完了,剩下就是廢話。

【邂逅〔弦樂〕】
大概到大學之後,我覺得我失去了全部的童年和少年的記憶,我只活在當下,我只是去面對每一天的生活,然後去想我應該要學會的東西,我覺得我應該要長大,我應該要去得到什麼東西,我應該要去掙到什麼東西,我應該用一個什麼方式做一個好兒子,做一個好學生,做一個好朋友,做一個好戀人,做一個好的什麼,那個好已經變成了是一種約定,讓你一定要去赴這個信約,好象我們註定要為「做好」赴一個約定。

【邂逅〔吉他〕】
三十之後要做什麼,我有一天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這個設想其實特別容易實現,就是要賺多一點錢,然後就去種地.我們都在想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因為我們並不知道我們能想,而且我們很確定的知道,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我們要做什麼,答案沒有,我每一天都是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可是我又是一個整體悲觀的樂觀主義者,我覺得比整體樂觀的悲觀主義者要好.

【邂逅〔吉他二〕】
我今年三十一歲,我經過很多的瞬間,到我見到我現在的女朋友,到我們在一起過這么多年,准備要過一輩子的時候,我去回頭看,我覺得那每一段我都是美妙的,那每一段都是讓我永遠不會忘懷的,可是那每一段又都是模糊不清的,完全的記不住,可是我就相信那些東西都存在過,存在於我生命的某一個段落,我不是那個我,我是好多個我,我們只不過是一個殼,裡面換了好多個我,有小時候的我,有略微長大的我有稀罕字的我,有討厭自己的我,有自以為是的我,也有那種開始看待自己的我。

【曾經】
柏拉圖有一本書叫(理想國),它裡面講到說,人的思維,能有好幾種東西去推動它,有三種,一種是依憑著慾望去行為,一種是依憑著情感去行為,一種依憑著智慧去行為。依憑著慾望的人是貪婪的人,依憑著情感的人是盲從的人,依憑著智慧的人是幸福的人。快樂與擁有不成正比也不成反比,因為根本就沒關系。所以,擁有者也痛苦,不擁有者也痛苦,所以,擁有者也快樂,不擁有者也快樂,就是這么簡單。它們之間,只在有一個時刻,有一個剎那存在過,然後它就變成叫是對快樂的回味和對快樂的嚮往。
【曾經(鋼琴)】
其實,每個人的經歷都很復雜,只是我們忽然多了一雙眼睛,看到的不是我們現在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我們在看另外一個世界,那個世界是你知識經歷過的,可是被你的思想情感幻化了,你會用另外一雙眼睛去看它,而且你會看的特別的著迷,看的特別的投入,你會看的特別的清晰,你會比每一個時刻看到的更快樂,更投入,你會忽然覺得,有時候你寧願閉著眼睛看也不願意睜著眼睛去想。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看到一個老人,很老,坐在他家的門口,天已經很暗,也許我就是其中之一,你哪知道他在想什麼?你哪能知道他究竟經歷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們的自以為是,我們的矯情造作,我們都以為是很了解很快樂的一,我不覺得,而且我很不覺得,所以我更要感謝我的生活,我碰到的這些人,他們都可以去聽或者懂彼此,我也試圖用一種方式去了解他們。

【曾經(弦樂+長笛)】
我們不小心愛上初戀,我們不小心愛上一個很美妙的瞬間;不小心愛上有兒子,不小心愛上了有家庭,不小心愛上了穩定,不小心,全部都是不小心,全部都不是一個少年預設好的。我覺得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你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你准備好的時候有結束了。

片尾經典對白
在這里停留了一輩子,真正熟知了這里的一切.
也終於了解了那一年,你為什麼會來,又會走的原因.
這里的美,是令人迷失又令人絕望的美,
是年華逝去時留下的痕跡,
其實,我們的名字早就刻在了這烏鎮的碑牆上,
彷彿這故事是註定要發生的,而且也註定,要這樣結束.
我們愛過,
在青春過往的歲月中,我們珍惜那熱愛,
並且嘗試著去證實愛,是可以沒有理由沒有距離,沒有答案的一種東西,
起碼這一點我們做到了,而且不只是我們做到了,他們也一樣.
有個詩人叫聶魯達,
他說,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見,
是不是我們的愛情,也要到霜染青絲時光逝去時,
才能像北方冬天的枝幹一般,清晰勇敢堅強.
我們都曾醉在水鄉,
任年華似水,似水年華
年華似水(配樂)口白:

我希望我得到的少一點再少一點,我也希望我的生命短一些再短一些

我從年到現在是7年,我大概所有的印象都是在每一件工作和那個工作的縫隙,比如說95年我在拍《新夜半聲》,然後,空了幾個月,我在排學校的舞台劇,然後我在拍電影《半生緣》,或者比如說我在拍電視劇《人間四月天》、《橘子紅了》,你所有的記憶都是在你的工作日記本上,那日程表可以找到,可是在這個之前,或者是更早,在年,我拍第一部電影之前的記憶,是一個眼神,是一個味道;是一個表情,一種可以伸手就可以觸碰到的那種溫暖,那個記憶可能是你這一生都想回去。

我去年滿了三十歲,在滿三十歲的那天,我就拿一張紙寫,我說三十歲是什麼?有人說二十歲叫青年,十來歲叫少年,個把歲叫童年,四十來歲叫中年,壯年,然後就是老年,忽然沒有人給我們三十來歲定個名字,我覺得我們有時候像青年,可是已經不青澀,我也覺得有時候我們像中年,又沒那麼中庸,沒有到把生活看的那麼透徹,可是又老覺得自己已經透的不得了,徹的不得了,常常會對生活胡亂發些感慨,對自己人生做個總結,可是轉過頭看到自己的時候,又覺得像今天看到自己二十歲一樣,於是就冒出了《似水年華》這個故事。

關於《似水年華》這部戲的拍攝,我覺得是對我青春的一個紀念,我覺得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我做了一個記憶,做了一個類似於結束的東西,是對一個時代的告別。

年華似水(鋼琴版)口白:

在《似水年華》裡面,我想要做到的是什麼?我想,可能看不到黃磊的才華,也看不到我藝術上飛揚的,可能也看不到我對人生透徹的了解,可能都沒有,但我覺得可以看到一些東西,就是我在面前我的青春過往歲月的時候,我有過的堅定,我有過的執著,我有過的那份愛。

的冬天,樹葉會掉光,我在《似水年華》結尾的時候寫了一段話,也在劇中的旁白里邊講到,有個詩人叫聶魯達,他說:「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見」。是不是我們的愛情也會像北方冬天的枝幹一樣,清晰、勇敢、堅強。

四分之三的愛(配樂)口白:

我們在烏鎮拍戲,有一天,有一場戲是在墓地,我就有一天下午去選景,選到一個山叫「蠡山」,是范蠡的隱居的地方,大概范蠡有些人不知道,但西施大家一定都知道,就他們夫妻兩人隱居的地方。那時候我們在那個「蠡山」上就找到了一個地方,修理了一個墳頭,做了一個墳的外景。山上有個廟,叫范蠡祠,裡面供著西施還有供著范蠡,還有一個唱經班在旁邊念經,在唱大悲咒,我們一人就躲雨躲在那個廟門口,我就坐在一個椅子上面,看雨會不會停,那大家在等我做決定,看是拍什麼還是收工,我說大家等一等,也許雨就停了!可是雨就一直在下,我就拿起我的劇本,在那兒翻,接著我就拿起一支筆,那時候我好象好久沒有在一張紙上寫點和這個戲無關的事情,於是我寫:到底我們在做什麼?可以看到的是我每一個清晨四點站在我飯店的間裡面看著外面的雨,然後手裡夾著一支咽,眼睛是腫的的時候;可以看到我每個夜晚拍完之後,回來之後,跟攝影師,燈光師一起看回放,喝啤酒開懷大笑的樣子;可以看到我們在整個拍攝過程中,一年輕人想要做的是什麼,我覺得是個證明,證明了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美妙的愛。

四分之三的愛(鋼琴版)口白:

「似水年華」是什麼?是似水一樣的年華,是你要去追憶的年華,可是畢竟是失去的年華。關於《似水年華》這個故事,其實最開始我們只有一個很奇妙的瞬間,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他們在完全對對方沒有任何了解而認識的情況下,竟然會再一個清晨擁抱在一起,他們在渴求的是什麼?我現在才了解,在我寫完這個故事,拍完這個故事之後,他們不是要對方,他們是要自己。我們在所有經過的愛情當中,都不是看到了對方,只是看到了自己。

邂逅(配樂)口白:

你說經過的愛情,今天要問我,我會狡猾的講,我只有一個愛情。我在劇本里寫了一個這樣的台詞。那今天你愛情這么久了,是習慣還是愛?我說是習慣的愛,就是這樣。我說我們不小心愛上了東西,其實,都過去了,我們之後還會碰到很多不小心的事情,可是我在《似水年華》這部戲裡面是真心的,靜靜地去品,去懷念,去喚起,我曾經有過的那一段東西,可是我也是輕輕的跟它招手,說:再見。因為必須再見。

邂逅(深情版)口白:

《似水年華》是我的鏡子,可是它照出來的不是一個清晰的我,是一個清晰的你,當然,我希望每個人看到的是自己,這個故事是我自己講給我自己聽的,每個演員是演給自己看的,每個觀眾也是給自己看,我覺得,可能有過情感的經歷,甚至要有情感領悟的人,會在劇中有那一絲感動,而且那感動完全和劇中人的表演沒有關系,只是他在那一集演完或是全劇演完的時候,他會在跟他身邊的人坐在一起的時候,沉默了一下,腦中會突然閃過一瞬間,有沒有過那樣的一個背影,一個眼神,一個呼吸,一個堅定,一個忘卻,會,我覺得大概年紀小一點的朋友會幻想,可是有一點年紀的人就會開始去回憶。那是我在拍的最後一天,那條胡同叫「小金絲胡同」,在《似水年華》當中,它的名字叫「北官胡同」。我坐在那個地方准備開始喊預備開始,我還記得在那個胡同的靠牆的地方,然後劉若英面對著牆壁,面對著攝影機,手裡拿著一朵紅色的花,然後對著父親住過的小院子講說:爸爸,我該怎麼辦?然後眼淚流下來,然後我還記得很清楚,我鑽在那個監視器面前,拿一個黑布蓋著頭,我在裡面也掉眼淚。

曾經(配樂)口白:

很多人在看完《似水年華》後是一樣的,就像你會想到你再也不會給你曾經有過的一段任何的一個痕跡,再也不會,你就是打開電視看電視,關掉電視去睡覺,就是這樣。它只是一個電視劇,每個人去裡面找自己想要的東西。我最想給觀眾看到的是每個人想要看到的東西,可能每個人都會在裡面找到一些。它不是一個很完整的,很像電視的故事,可是它是一個很完整的,很像我們經歷過的情感。在《似水年華》拍攝的時候,在我心中出現的東西可能都是跟現場無關的東西,跟拍攝無關,這像講到情感一樣,我自己更希望我今天,在往後,什麼都空白的,我真的很希望,可是我知道不可能,它一定會沾染各種各樣的顏色,那就沾染好了,因為我總有一天還要回頭來看,我現在越來越容易感覺,就是,《似水年華》我們寫到年,這個故事的結尾在年,年的時候,按照我現在應該的年齡的話,我應該是79歲,我那個故事寫到我好老,我不知道那個時候世界會是什麼樣子?《似水年華》那部戲其實當初拍的時候應該拍成今天這個樣子,讓我有很多理由很多願望再活50年,也算是一件好事情。所以我說《似水年華》給我什麼?剛剛我說給觀眾的,那給我更多的就是一個記憶,一個結束,我自己覺得開場白和結束語是一樣的:我希望我得到的少一點再少一點,生命短一些再短一些,那個多像是一句結束語,好象把所有的東西都已經要結束,可是這分明是我新的一段生命的開場,我們怎麼能去懷疑生命是什麼?或者是猜測生命是什麼?只是再往前走,年華真的逝去,有天我們還會覺得年華老去,年華故去,可是,那就是我們真實經歷過的,那些東西就是我們生命全部的華彩,你說我哪一個瞬間,或者哪一部戲,或者哪個東西給大家的印象最深?可能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我自己覺得沒有一件事情是不精彩的,也沒有一件事情是精彩的,因為它只是我的經歷而已。

曾經(吉他版)口白:

我們那天就開玩笑,一對夫妻一起看了這部戲,看到最後一集演完的時候,忽然妻子轉了頭看了一眼自己的丈夫,那個丈夫好似若無其事的看了一眼桌子,桌子反光,若無其事又看了一眼他的妻子,於是,妻子會說,你有沒有過一個英?那丈夫說:沒有,但是,你有沒有文?然後妻子也笑了

⑸ 黃磊《似水年華》獨白完整版文字

我希望我得到的少一點再少一點,我也希望我的生命短一些再短一些。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很恐懼死亡,大概每個人在少年的時候都會有一段時間對死亡有一種恐懼感。我以前有一個很老式的鬧鍾,是那種上發條的。它走起來聲音很響,kikakika。那一年大概九歲,我躺在家裡的床上聽它kikakika的聲音的時候,從床上跳下去開始寫,一小時等於六十分,一分鍾等於六十秒,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一年有多少個小時,我就算,這一輩子有多少秒。然後心裡就很害怕,我在那個暗夜裡就開始哭泣,我覺得如果把這個數字數完了我就死了。於是我對生命是恐懼的,我覺得它會失去。一九九九年拍了《人間四月天》之後,我得了心臟病,第一次住進醫院醫生跟我講的話我現在依舊記得很清楚,他說你現在就要出院,因為你隨時都有猝死的可能。那年我二十八歲。我沒有想到生與死的概念對於我忽然變得很近。那時候我的心跳在睡眠的時候一分鍾只有三十三次,後來經常有人問我說近來心跳怎麼樣,我說還在跳,就是慢了點。於是我想起徐志摩以前講過一句話說,只要心還跳。

我是一個渾渾噩噩的少年,我在少年的時候從來不回憶也不幻想,我只是面對每一片奇妙的世界,任何事情對於我都是新奇的,任何地方我都想要去。我那個時候大概是能鑽的地方鑽一遍,能爬的地方爬一遍,然後能做壞的事情就做一遍。我小時候常常讓父母很擔憂的是我沒有什麼志向,人家說你要干嗎我說,不知道。今天我做的這些事情是我預料之外的,明天我要做的事情我今天還是不知道,如果我今天開始知道我為什麼這樣想,大概是我的個性使然。今天我了解它像是一列火車,在很漫長的路程中行駛,我不想坐在車頭,我也不想在旁邊去看什麼,我也不想站到車尾去看我走過的路,我只想坐在車中。因為我不知道我看到的是什麼,那個東西對於來講沒有引力,我寧願不去看風景,甚至願意作為風景存在在那裡。

我現在開始有點要准備好要面對長大的時候,有點長完了,剩下的就是廢話了。

大概到大學之後我覺得我失去了全部的童年和少年的記憶,我只活在當下,我只是去面對每一天的生活然後就去想我應該學會哪些,我覺得我應該要長大了,應該要去得到什麼東西,應該要去掙到什麼東西,我應該用一個什麼方式做一個好兒子,做一個好學生,做一個好朋友,做一個好戀人,做一個好的什麼……那個好已經變成了是一種約定,讓你一定要去赴這個約,好像我們註定要為做「好」赴一個約會。

三十歲之後要做什麼,我有天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這個設想其實特別容易實現,就是要賺多一點錢,然後就去種地。我們都在想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因為我們並不知道我們能想,而且我們也確定地知道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我們要做什麼。答案沒有。我每天都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可我說我是一個整體悲觀的樂觀主義者,我覺得要比整體樂觀的悲觀主義者要好。

我今年三十一歲,我經過很多的瞬間,到我見到現在的女朋友到在一起這么多年准備要過一輩子之後,我去回頭看我覺得那每一段都是美妙的,那每一段都是讓我永遠不會忘懷的,可是那每一段都是模糊不清的,完全地記不住了。可是我就相信那些東西都存在過,存在於我的生命的某一個段落。我不是那個我,我是好多個我,我們只不過是一個殼,裡面換了好幾個我。有小時候的我,有略微長大的我,有喜歡自己的我,有討厭自己的我,有自以為是的我,也有那種開始看待自己的我。

柏拉圖有一本書叫《理想國》,裡面講到人的思維,有好幾種東西去推動它。有三種,一種是依憑著慾望去行為,一種是依憑著情感去行為,一種依憑著智慧去行為。依憑著慾望的人是貪婪的,依憑著情感的人是滿足的,依憑著智慧的人是幸福的。快樂與擁有不成正比也不成反比,因為根本就沒關系,所以擁有者痛苦,不擁有者也痛苦,所以擁有者快樂,不擁有者也快樂,就是這么簡單。它們之間只在有一個時刻有一個剎那存在過,然後它就變成是叫對快樂的回味,對快樂的嚮往。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去看到一個老人,很老了,坐在他的門口,然後天已經很暗了,有一天也許我就是其中之一。你哪知道他在想什麼,你哪能知道他究竟經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們的自以為是,我們的矯情造作,我們都以為是了解和快樂的依據,我不覺得,而且我很不覺得,所以我更要感謝我的生活,我碰到的這些他們都可以去聽或者懂彼此,我也試圖用一種方式去了解她。

我們不小心愛上初戀,我們不小心愛上那美妙的瞬間,我們不小心愛上愛情,不小心愛上有兒子,不小心愛上有家庭,不小心愛上了穩定,不小心,全部都是不小心。全部都不是一個少年預置好的,我覺得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開始,在你准備好的時候就結束了。

《似水年華》是對過往的青春歲月的紀念,我覺得在那段時日裡面我們愛過,而且是真心的熱愛。那個熱愛我不是說的愛一個姑娘,或者是一個人,一個家,不是的。我覺得是對整個歲月的熱愛,就像你早上起來會用你的手捂住嘴,你甚至希望聞到自己清純的味道,哈一口氣,那個味道就會在你的心裏面漾開。

一九九九年的十二月末我到了台北,我在台灣跨這個千年。在飯店的窗口正好遠遠地可以看到台北市政府那邊。那個晚上大概十二點多鍾我從平西放天燈回來以後就一個人在房間里,我站在陌生的城市的窗口,站在一個陌生城市的寂寞的夜裡,然後大家都說一千年要結束了。我看到整個街上都在塞車,那天晚上大家都很快樂,為這一千年就要結束而快樂還是為新的一千年就要開始而快樂,我不得而知。然後我就看到遠遠的那個台北市政府有很多人,大家很雀躍,很歡樂,華燈綻放。我依然站在陌生城市寂寞的夜裡,我還是不知道我應該做的是什麼。

我住進安貞醫院夜晚我就睡不著覺,忽然想在這樣一個二十八歲的年紀,忽然在考慮明天是不是不再面對這一切的時候,我跑到樓下,醫院裡面有個花園,有個很小的人工的池塘。正好是入秋,柿子樹的葉子都已經變黃了,結了些柿子,我就在那個柿子樹底下坐在那個小池塘邊上抽一支煙。我明知心臟病是不應該抽煙的,然後我就在想,也可能就結束了,可是那個時候我自己還沒有一個確切的領悟覺得我自己應該怎麼去再面對今後的生活。

我希望我得到的東西少一點,然後自己的生命短一些。可能不再希冀的時候,避免不了的痛楚就是相伴的離開。我沒有講那個時代有多糟糕,我覺得今天很美好,我也覺得我們能夠活下來活下去都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可是問題是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面對你的生活。我也以前會希望自己得到的多一點再多一點,當然對生命更有著堅定的執著。

今天我特別想做一件事情就是能夠用一些什麼東西去交換去回到一個特別想回到的地方。我希望有一個魔法師,那個魔法師就來跟我做一個交換,用我的生命最後十年或者二十年,去換那一刻,我就一定換。我願意把我的生命都換出去,換回一個時刻,和大家坐在一起。而且我希望他們都對我都如此地寬愛,如此地體貼,每個人都是深愛著你,包括有些已經不在的人。

我在一個商場碰到我初戀女友是在我們分開之後的差不多十年。我們在戀愛的時候都一直寫情書,那時候我們兩個人都會把信放在同一個郵筒里,然後郵遞員再把信拿出來分別寄到我們兩家。我們不能夠把信交給對方,因為那是情書,情書一定要寄,一定要有郵票,要有郵戳,要有放進郵筒的一瞬間。十年之後我們在商店碰面的時候,都是在那個收款台付款,我們都是去買信紙。我跟我女朋友講說剛剛我碰到了我初戀的女朋友,她說是吧,我說我們都是去買信紙,她說是吧,我說可是我們永遠不會給對方寫一封情書了,她沒講話,我也沒講話。以前我有她家的電話號碼,我以前堅信這個號碼是我一生不會忘記的號碼,我現在一個號碼都記不住。我以前覺得我們會一生廝守,我們在一起共處了還不到一年,我們把一生想的太簡單了。那時候我每天都可以不睡覺,每天都可以不吃飯,每天可以不做功課,可我不能一刻不想她。今天我每天都要吃,都要睡,都要工作,偏偏就這件事情忽略不見了。

我記得那個時候北京天氣特別冷,我們一起看過一場電影,那個電影好長,是個台灣電影,名字我忘了,不好看,而且完全不嚇人。然後她就故作被驚嚇狀把手放在我的手裡,我也好像就若無其事就握著她的手,然後她就說你的手好涼,我說我冷。然後她就在我的右臉頰用嘴唇碰了一下,然後說一個吻等於三十卡熱量。我們在那個飄著雪花的北京的夜晚,路燈是慘白色,可是遠遠的那個龍門口的燈光是暖色的,她的衣服是白色的,她站在當中是金色的。她就回過頭說你怎麼還不走,我用我那時候想像得出來最帥的姿勢站在那個風雪之夜,然後頭昂起來,很高傲,像個貴族,也像萊蒙托夫或者是普希金。我就說我在等,她說等什麼,我說熱量。那個笑容是燦爛的,是你一生見過最燦爛的笑容,那個擁抱是你一生最緊促的擁抱,那個吻也是你一生中最美妙的一個吻。可我就是忘了她家的電話號碼,對,就是這樣。

我記得我們走進女生宿舍的那個樓道,我們荒唐不羈,我們像是一個瘋癲的少年,夏天的風吹著所有的門簾子,那些門簾有粉色藍色紅色綠色,全部被吹了起來,像是一面面招搖的旗幟,在歡迎我們的到來。你走過那個女生宿舍的樓道,走向你愛的人的身旁的時候,你什麼都沒有想,就是想,愛。可是,就是失去了。年華就這么逝去了。

北京的樹葉落了滿地的時候,都是那種楊樹葉,清潔得慢了就堆成了山,掃成一堆一堆的。在我童年記憶中大概有三個我那麼高,十個我那麼大的一片。我爸媽把我家門的鑰匙拴一個鞋帶掛在我的脖子上,我下了課第一件事情就是跟我的一群朋友,狐朋狗黨,竄到那堆樹葉子上摔跤,拳擊,打鬧,等我回到家的時候我打不開我家的門,那串鑰匙不見了。我爸就跟旁邊的人家借了台腳踏車,帶著我,到那片樹葉子里,我們父子二人把這堆樹葉從這個位置挪到了那個位置,沒有找到那串鑰匙,然後我爸就毒打了我,因為我丟了很多把鑰匙,家裡的鎖換來換去的。打完我之後一點也不覺得難過,而且很開心,因為我第一次發現我爸爸會騎車,而且還會帶著我,我就一直幸福地坐在後面抱著他的腰,把臉貼在他的後背上。又快到秋天了樹葉又快要掉了,我不知道哪片樹葉是我記憶中的那片葉子,而且我也不知道那把鑰匙是不是已經化成了泥土,我也不知道我還可不可以有一把鑰匙去打開我快樂的門。

什麼是我的快樂童年是我的快樂,或者說在我不曾去了解我自己的時候,在我不曾去希望了解我自己的時候我是快樂的,在我不曾對自己有任何了解的時候我是快樂的。我小的時候那時候沒有手錶,我會用圓珠筆早晨起來上學之前先畫一塊手錶,然後有表盤,表針,刻度,然後表鏈全部都有。然後就寫一個幾點,畫一個幾點。然後我就會往學校走,背一個書包,然後我就忽然走著走著神經病一樣停下來,一抬袖子看了一眼幾點鍾,可那個分明就是我畫的,然後我就會繼續往前走,這是我對快樂的回憶。

⑹ 急求:黑澤明的(羅生門)電影的觀後感,從法律角度。

法律在與不在,都是問題——影片《羅生門》的法律解讀

時間: 02-05 08:49 作者:諶洪果 新聞來源:中國民商法律網

我的一位朋友曾說,黑澤明的《羅生門》是一部讓你看了以後雖然覺得有必要再看上一遍,但卻沒有勇氣重溫的電影。我不知道他的這番評論是不是有些過頭,但就我來說,當我今天再度觀看《羅生門》時,距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已是三年。三年了,我對法律和社會的理解應該說已經有所長進,但可以說,正是在這過程中與日俱增的困惑驅使我又一次想起《羅生門》,試圖品味它所蘊涵的法律意義。

可是,我似乎走錯了地方。對於《羅生門》這部偉大的作品來說,帶著任何一種特定目的、關注或取向走進它都註定會失意而歸。這種失意並不是黑澤明無法滿足你的疑問的那種失望,而是說你的視角成為了你進入「羅生門」的最大障礙。你本來想從電影所反映的某一方面獲得對社會、人性以及制度的深度認識,可是在黑澤明博大的關懷及深邃的洞察面前,你的這些企圖都成為了對影片的一種肢解,這樣的結果是使觀看電影者面臨更大的困惑。然而我仍然於心不甘,因為這部電影畢竟講述了罪惡,也講述了對罪惡的審判,所以我相信用法律的眼睛審視這部電影,一定會有所發現。

《羅生門》中出現的人物總共不過以下幾個:樵夫、武士妻子真砂、強盜多襄丸、丈夫武弘、庶民、和尚,以及一個襁褓中的嬰兒。故事的發生地點只有三處:罪案發生地樹林、審判地糾察使署、重述案件地羅生門。片子講述了一個普通的案件:強盜多襄丸在樹林里偶遇武士和他的妻子真砂,心生歹念、捆綁武士、強奸妻子,隨後殺害了丈夫。影片的重點是是圍繞這個案件,不同參與者如何從自身立場敘述案件經過的故事。所以說,它是一部直接以人的「敘述」為表現對象的影片。我們可以先來看看以下四人對案件的不同敘述:

樵夫的敘述:在影片開頭的第一次敘述中,他穿過樹林途中碰上那妻子和武士的丟棄的頭襆,一個市女笠,繩子,以及最後碰上那武士的屍體。然後他嚇跑了,徑直向差人報告。影片結尾他的第二次敘述是:他看到強盜完事後請求真砂嫁給自己,妻子割斷丈夫身上的繩子,希望兩個男人決斗,武士拒絕為她而戰,認為她是「無恥的婊子」。強盜也開始看不上她。她憤怒了,說這兩個男人才是真正的懦夫,從而慫恿兩個男人拔出劍艱難打鬥,最後筋疲力盡的強盜用劍而不是匕首殺了武士。在他看來,女人是狡猾的,兩個男人都是膽小鬼。

強盜的敘述:樹林里的風吹起了女人的面紗,使他心生歹念。他先誘騙武士同他 取盜墓之寶,隨後將貪婪的丈夫捆綁起來。出於對武士的妒忌,他當著丈夫面凌辱了的妻子。當他准備動身,離開那對遭到襲擊的夫妻時,那妻子撲倒在他腳下,說「不是你死,就是我丈夫死」,不願在兩個男人面前出醜。他割斷武士繩子,在決斗中英勇地殺死了武士。他佩服那個武士,能和自己斗二十個回合以上,以此顯示自己的勇猛。

妻子的敘述:被強盜佔了便宜後,苦苦祈求丈夫的幫助,但哭泣的她面對的是丈夫的冷漠和鄙夷,她痛苦回憶說:「到如今我一想起那副眼神,還覺得渾身的血都要凝凍似的。在他眼睛裡閃著的,既不是氣忿,也不是悲傷,……只是……只是鄙視我的冷酷的光芒。」極度絕望的她手裡拿著匕首撲向丈夫,她昏倒了,醒來後,看見那把刀插在了丈夫的胸口。

丈夫的敘述:將靈魂附在巫婆身上說話。強盜強奸了他的妻子後,好言安慰她,他見妻子從來沒有如此容光煥發。她背叛了丈夫,並要求強盜殺了他:「如果他(丈夫)活著,我就不能嫁給你。」但強盜因而鄙視妻子,將妻子摔在地上,問丈夫如何處置這樣的女人。這時妻子逃跑,強盜追去。後來武士在繩索被解開後,羞辱中將匕首刺入自己的胸膛。

我們發現每個人的敘述在關鍵之處都大相徑庭。完全一致的情節只是:妻子被強奸;丈夫被殺害,而這兩個事實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但至於丈夫如何被殺害,被誰殺害等,卻無法從四人的供詞中清楚判斷。正如樵夫最後說的話:「誰都只會為自己自私自利的行為辯護。」 樵夫的謊言是想要掩蓋自己偷走匕首的行徑;而強盜、丈夫、妻子的供詞又是為了掩飾自己的軟弱,特別是他們三個的敘述都力圖證明是自己而不是別人殺害了丈夫。事實的真相飄搖不定,卻反而表明這些與案件有關的人都有著某種人性上的一致的和不變的東西,正是這種人性當中永恆的自私自利傾向、以自己堅強而不是軟弱為榮耀的心態,成就了對法律的超越,使得故事的講述者對是否能以法律來捉拿真正元兇並不在意,也成為導演黑澤明在片中刻意迴避法律在場的理由。

這一點在糾察使署的審判場景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里,法官的角色被刻意隱去了,法官始終沒有現身,沒有發言。導演以平面拉開的鏡頭,使每一個接受審判的目擊者和當事人都長跪在觀眾面前。但雖然沒有法官,訊問的過程仍然能一個接一個地進行,所以整個片子並不缺乏程序,缺乏的其實只是最後的結論和宣判。沒有法官,既說明審判者的不必要,也說明審判的無所不在。惟其沒有法官,所以所有的觀眾都有機會成了法官;也正因為沒有法官,所以這些被審判的目擊者和當事人也無形中變成了法官。他們每次顯得急迫的交待都是在審問觀眾,挑戰觀眾(你們在這樣的情境下,不也一樣要撒謊嗎?),並使得跪著的受審者比我們這些坐著或站著的審判者似乎更有尊嚴。應當注意的是,在審判中,作為證人身份出現的樵夫和和尚,以及抓到強盜的商人,看上去都要謙恭和卑微得多,相反,作為當事人的強盜、丈夫、妻子,在敘述問題和表現自己的形象時,個個振振有辭,擲地有聲,甚至是義正詞嚴。所以這里的審判竟成了當事人對自我行為的彰揚和又一次表演,審判的權威和神聖性最終喪失殆盡。

然而,到底是什麼促成了這一切?我們知道黑澤明的這部影片恰好拍攝於二戰之後幾年,也許他想表達,對於過去的事件,其實是不需要審判的,也不需要追究事實的真偽,因為這些都不會取得什麼結果。但是,在此我並不關心電影所透出的政治寓意,因為黑澤明的偉大恰好在於他的電影能揭示某些具有普遍性的東西。法官此時的隱沒也許正昭示了法律的沉默。黑澤明想藉此高揚道德的力量以及人性在道德力量之下恢復光輝的可能,他也在進行自我探索和道德反省,所以就有了樵夫與和尚在羅生門對庶民重述案件的一出戲。

如果說糾察使署中目擊者和當事人所做的是面對著審判的敘述策略與自我辯護,那麼在羅生門底下,樵夫和和尚這兩個在法庭上出現過的人,面臨不是法官的庶民的質問時,所做的就是重述和重新面對事件的垂詢。只有在這種重述面前,他們才感到了困惑。重述從而開始具有了反思的意味。黑澤明以其高明的執導手法告訴我們:對於案件的真正解決其實必須等到審判之後,而內心的審判是沒有終結的。法庭上的申辯此時轉變為巨大的不安和恐慌,樵夫不斷喃喃自語:「不明白,不明白」,和尚作為道德正義的化身——雖然這種化身表現在他的身上是那麼無力,這時也和玩世不恭的庶民展開了一次對話:

庶民:兵荒馬亂年月,死個把人算什麼。羅生門上每天都有五六個無主的屍體呢。

和尚:是的,兵荒、地震、風暴、火災、荒年、疾病等,哪一個都比這死的人多,但沒有哪一個比這一樁更可怕。為什麼呢?「照方才這方事看起來,世道人心,簡直就沒法讓人相信了,這可比什麼強盜,什麼疫病,什麼荒年,火災,兵災都更加可怕。」

和尚的反思直接指向人與人之間的這種不穩定感和不信任感。他相信是這種維系人與人關系的道德意識在支撐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正因如此,我們就不能以兵荒馬亂作為自己不勇於擔當責任的托詞。道德於是取代了法律成為了人性復甦、人類拯救的希望所在。這種反思在影片的最後達到了高潮,那就是敘述完案件後,羅生門里恰好出現了一個哭泣的棄嬰。如何對待這個棄嬰,便成為對審判和反思成功與否的最後檢驗。庶民要剝去嬰兒的衣服受到樵夫的阻攔,庶民狡辯說:「這是個人不如狗的世界,誰要不自顧自個就活不成。」那把嬰兒無情遺棄了的父母難道不更邪惡嗎?而樵夫將匕首拿走不也是齷齪之舉嗎?慚愧的樵夫無言以對,但故事結束時,樵夫終於說服和尚讓自己收留了棄嬰。他說:「我自己有六個孩子,多一個也沒有什麼,對嗎?」這時候雨停了,陽光出現了,黑澤明用這樣的象徵性結局為道德的勝利和人性的光明劃上了完美的一筆。

也許這就是電影《羅生門》的核心寓意:人類如何面對自己的心靈,面對一切的審判和拷問。但是,不藉助於外在的力量,光靠內在的道德,能完成這樣的洗禮嗎?我們又想起了強盜在陽光下的罪惡,想起了電影中襯托著這罪惡的滂沱大雨。這一切都在放大著案件參與者對自身行為的壯烈性的追求——有了崇高,也就泯滅了同情;這一切也在預示著法律,以及法律之後的道德在這樣的人性尊容面前的威風掃地。它們都不再具有力量。在現代性的生存語境下,有了制度和法律當然不能從根本上糾正人性的邪惡,避免人類的災難,但假如缺乏了制度和法律,所有的道德終究也無法表現其力量及其力量的邊界。這是一種雙重失落的結局,所以導演最後刻意表現的樵夫收留棄嬰的情節就實在有些老套甚至讓人厭倦。這是黑澤明的失誤還是必然?

在這部電影里,黑澤明其實無意向我們展示什麼批判,他只是在進行一種深度挖掘。也因如此,他就不會在這部有關「自我審問、自我解答」的電影里探詢法律能否拯救愛情、生命、人性的問題,或者法律能否被這些愛情、生命和人性所拯救的問題,就像基斯洛夫斯基《藍》《白》《紅》三部曲所刻意揭示的那樣。所以《羅生門》中所表現的還是東方人特有的對於人自身的自得與自失的關注,它無法暴露人與制度,人與法律,甚至人與人之間實際存在的劇烈沖突。所以電影中不同的敘述者各自的對立的謊言背後乃是極為一致的共謀,他們有著同樣的自私,同樣的害怕軟弱和同樣的想要在法律和旁人面前展示驕傲。但是,害怕軟弱本身就是極大的軟弱。這樣也就沒有了沖突之中的掙扎,沒有了生存的困境和對困境的焦慮。因此,電影中的敘述者們可以嘲笑別人,但對自身的卻不敢投上哪怕是輕微的一瞥。他們以為固守著這種謊言之下的合謀就可以實現自我安適和相安無事。這一點也深深反映在黑澤明導演近乎執著的敘述手法上:他似乎早就預定好了所有的情節,所有的故事都不過是換種方式的重復,都在他的精心策劃和安排之下,包括裡面的陽光、樹林和雨水。這時,我似乎明白了我的朋友的那句評論:為什麼我們沒有勇氣再看這部電影,是因為我們有著和電影中人同樣的逃避心態,逃避一切面對自己的反復審判。

黑澤明的《羅生門》是一部能夠實實在在地敲在觀眾心上的電影。它沒有《布拉格之戀》那樣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也沒有基斯洛夫斯基的影片那樣的凝重甚至壓抑。黑澤明所表現的不是感動和人間真情,也不是法律和道德、人生相沖突的劇痛,所以他也就無意麵對這些問題並提出現代性的解答方案。我不知道這種「實在」如果不再是我們所期望的制度、歷史意義上的實在,它還能是什麼?是人性嗎?而它所展示的人性明明處處蘊涵道德的危機。黑澤明沒有給電影中的案件一個答案,似乎也就堵塞了回答人類疑問的一切答案。

這是我的困惑。作為法律人,我們似乎更願意從電影中看到對規則的追尋,對法律的依賴,看到法律和制度在拯救人類的過程中所扮演的巨大作用。我們甚至願意看到法律與道德、政治以及人的慾望之間無盡的沖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證明法律是一種獨立和獨特的力量。帶著這樣的期望進入《羅生門》,法律人當然會倍感失落。也許有人會說,黑澤明本來就沒有把法律納入他的視野,可是這明明就是一部與法律緊密相關的電影,其中有了殺人、有了強奸,也有了審判這一切的機構,卻偏偏遺忘了法律這個最重要的武器。黑澤明展現了法律缺席後人類尋找自我的過程,因為劇中破敗的羅生門也許本來就暗示人類出現過這種沒有規則、沒有法律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人類還得生存下去,這是問題的所在。那麼,在有了法律可以依憑、而且不得不以法律為依憑的時代,如何在法律中避免人類的屈辱,完成法律真正參與到人類事務中的壯觀表演,並從而實現法律對人類文明的拯救,這也是我們要面對的根本問題。

===============================
===============================
上文是從法理角度觀電影
你看是否有啟發
沒看電影,從劇情簡介看,其中的證據採信、自由心證等問題可以一談。

⑺ 求日本的一部感人電影的名字

這是唐澤壽明和江角真紀子演的《六天七夜》。演天使的那個很好笑的男演員,如果我沒弄錯的話,是日本很有名的歌手玉置浩二。(因為時間比較久了,我記得不是很清楚了,而且總和一個美國片的名字搞混。而且外國片的名字通常會有好幾種譯名,我這個是鳳凰台播時用的名稱。)
我特別特別喜歡這個片子。鳳凰電影台曾經連續兩年的聖誕都放了這個片子。(平常好象也放過,中文、日文都放過,反正我是看了好幾遍了。)裡面的歌也都特別好聽。好象有一首是B'z唱的,另外是個女聲團體唱的。真想再看一遍啊!

⑻ 問一部動漫電影,忘了叫什麼,隱約記得點結尾好像是一群大蟲子把金色的毛還是什麼東西弄出來救了好像是女主

《風之谷》是宮崎駿的漫畫作品,吉卜力工作室推出的一部動畫電影。該動畫作品改編自宮崎駿連載於《Animage》的同名漫畫。該漫畫自1982年開始,在《Animage》斷續連載了12年之久,至1994年結束,共7冊。動畫版的內容僅只有漫畫版的第一本多一點,而漫畫版的內容也更曲折豐富,有著對戰爭的血腥刻畫和人性的深入探索,與電影版是完全不同的作品。
故事從巨型輸送機墜落在風之谷開始。這架輸送機是多魯美奇亞原本用來載送工業 都市「培吉特」國俘虜。娜烏西卡將夾在殘骸中的少女拉絲黛兒救出,而少女卻要求娜烏西卡將殘骸燒毀。雖然不明其意但為了讓少女安心而答應了,少女隨即死去。隔天在墜落地點發現了跳動著的巨大血管群。那就是在「七日之火」將世界付之一炬的最終兵器「巨神兵」。應該全部成為化石的巨神兵,卻在培吉特市的地下被挖掘出來,而想要征服世界的多魯美奇亞王國將其截走,但不久因其重量在運輸途中墜落了。
獲知了墜落的多魯美奇亞王國的皇女庫夏娜,派出了大批編隊至風之谷。士兵們陸續闖入城中,震天的槍聲,驚慌的娜烏西卡奔至父親房間,發現其父基爾已氣絕。娜烏西卡在盛怒之下,以敏捷的速度將士兵一一擊倒。這時,其師父猶巴出現。「冷靜下來!娜烏西卡。現在打起來的話,谷中就無人能活下去。」
為了谷中人民,娜烏西卡自願做人質和庫夏娜等到培吉特。回到自己房間的娜烏西卡,將牆壁隱藏的樓梯門打開,來到自己的秘密房間。很早以前娜烏西卡發現,這些用從地下500公尺取出的水和干凈無毒的土培養的植物,一株也沒有散發出有毒的瘴氣,即使是劇毒的腐砒草也開出了花朵。但是,照顧它們的人即將離開,只好將植物處理掉沒有其他辦法。
娜烏西卡等人乘坐的大型輸送艇,載著其他人質及糧食向著培吉

風之谷劇照(20張)特出發。途中向其襲擊而來的是駕駛著戰斗艇的培吉特少年阿斯貝魯。他就是墜落在風之谷後死亡的拉絲黛兒的哥哥。
被侵襲的多美吉亞王國的船迅速地墜落。娜烏西卡所乘的輸送艇也早已起火,她和米特移至備用機上。而且,還救了應該憎恨的敵人庫夏娜離開輸送艇。
眼下濃密彌漫,娜烏西卡的戰斗艇慢慢地降落,最後降在被巨木包圍著的水面。回過頭去,庫夏娜的槍卻朝向娜烏西卡指著。
突然,水面搖晃,巨大的王蟲出現。王蟲的眼和娜烏西卡及庫夏娜彼此凝視,伸長觸毛撫摸著娜烏西卡。因為她觸碰到了王蟲心中最深的宇宙。接著無言地,王蟲將阿斯貝魯迷失在活腐海的消息告知娜烏西卡,於是娜烏西卡告別嚇呆了的庫夏娜和城中老伯們,准備去救出阿斯貝魯。 被大群王蟲窮追不舍的阿斯貝魯掉進巨水下的空洞里。尾隨而來的蓑鼠也蜂擁而上。在阿斯貝魯將被蟲吞唑之時,乘著滑翔翼的娜烏西卡如風般的出現。躲過蛇螻蛄的娜烏西卡想救阿斯貝魯時,不小心掉落地面,砂覆蓋娜烏西卡的身體,隨即陷落進去。終於連滑翔翼也一起被砂所吞噬,然而到後來卻有了意外的發現……
離開腐海後,娜烏西卡獲悉培吉特以一隻小王蟲為做誘導大群王蟲到風之谷,於是娜烏西卡徒手與飛行機的乘組員對峙。他把槍指著娜烏西卡,開始展開攻擊。娜烏西卡張開雙臂,朝向運行機運去。受了沖擊的飛行機掉進酸湖中。被拋至地面上的娜烏西卡忍著身上的疼痛向著滿身瘡痍的小王蟲慢慢接近。然後,挺身阻止欲進入酸湖的小王蟲。小王蟲似乎明白了娜烏西卡的心意,小王蟲的眼睛由紅色轉為藍色。小王蟲觸碰著昏倒的娜烏西卡的身體,想要確定什麼似的。
在這段時間王蟲群越來越接近風之谷。娜烏西卡下了決心。然後和小王蟲一起,大群的王蟲群擁過來,站立在她眼前。王蟲群的眼睛閃耀鮮紅的光芒,一步步向前運進而來。然後,在不過一瞬間娜烏西卡的身體被層層包圍,終於看不見了。
霧慢慢散了,在平靜下來的藍色眼的王蟲群里,滿身瘡痍的娜烏西卡躺在其中。
王蟲群中的一隻向娜烏西卡走近。然後,觸毛伸向娜烏西卡的身下將其慢慢抬起。黃金的觸毛散發出無數光之粉。四周都閃耀著光芒。光芒愈來愈強,娜烏西卡慢慢張開了眼睛。奇跡出現了,金黃色的草原朝著娜烏西卡走近。不如在何時,狐松鼠也悄悄回來了。古老的預言成真——這個人,應該身著藍衣,站立在金色的草原上……
故事描述了遭人類破壞後的世界的一些邊緣國家的人類生活。
風之谷是其中一個, 也是一個世外桃源。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山谷面對大海, 海風的吹向導致能感染的孢子不會吹進山谷。
另一個原因, 是山谷的公主娜烏西卡。
她的智慧和愛心化解了谷民和王蟲之間的多次矛盾。而這矛盾只要爆發一次,就會毀掉這個小國家。實質上看到的故事就是講,人類破壞了自己的家園,然後為了努力恢復自己的家園不惜與新來的勢力火拚。而新來的勢力,看起來邪惡,實際上也沒有人類貪婪。所以就是一句話:人類自己毀了自己,因為人類最貪婪。而在這個片子中,我們看到的邪惡勢力居然是在拯救地球。那麼從現實來講,我認為這就是說地球早一點敲響警鍾都是在幫我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漫畫內容
生長於風之谷的純真少女娜烏茜卡從一開始就背負著拯救世界的命運。她是希望的代表 及化身,善於「用心捕捉心靈的歌聲」,在人類與蟲族之間架起「心」的橋梁。也是她發現了腐海的秘密:菌類森林並不是有毒物質的來源,相反是在凈化土壤和空氣中的有毒成分,使之結晶化為無毒的無機沙粒。長久以來,王蟲正是森林的守護者,一邊與森林共同生存,一邊阻止無知的人類破壞森林的凈化程式,因而被人類視為天敵,勢不兩立……在蟲的新生世界中,人類是如此軟弱與無助,科學或技術都只會使人類的仇視和廝殺繼續升級。娜烏茜卡要怎樣才能救人類呢?這里的答案是:只有依憑「心」的力量,尊重生命的價值,順應自然的出路,人類才能得以與蟲的世界共存……
1984年的動畫《風之谷》說到這里的確可以告一段落了,然而同時作為漫畫家的宮崎駿並未就此停手,漫畫版的《風之谷》在德間書店動畫情報志《Animage》月刊上,從79年開始連載,歷時13年,中間雖然中斷了兩年,但還是終告完結。
事情原本應該是這樣的:在「火之七日」之後,最後的科學者看到這世界已經無法在短時間內恢復其自然的狀態,於是他們為這世界設計了一個長達千年的凈化程序。(1)蟲類,人造生物,森林的守護者,以蟲糧樹為食,可以在有毒瘴氣中生存,約在一千年內進化出位於其頂點的「王蟲」,一種「個體即群體」智慧無限積累的種族,血液為藍色。(2)菌類,人造生物,凈化者。在森林的最深處,是已凈化了的沉寂世界,菌類、蟲類均不能生存在如此純凈的世界中。(3)現存人類及動物,已接受生體改造之後裔,對「毒」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但也絕對不能在純凈的世界中生存,否則便會因這太過純凈的空氣,肺底出血而死。
但娜烏茜卡發現一位陵墓的主人,完整保存有地區原自然生存系統、原科技及藝術的基地,這個陵墓正是出現惡魔的原因。所以娜烏茜卡復活了巨神兵准備和它一起去封印掉產生這些"怪物"的源頭——修瓦之墓。在一路上,娜烏茜卡發現巨神兵只要好好教導,不僅心地善良,而且智力成長也非常驚人。最後她毀掉了陵墓,巨神兵也消失了。巨神兵的犧牲使她痛心疾首,但為了拯救世界她又忍淚離去。故事以一句「無論是多痛苦,一定要活下去……」結束了。
漫畫的《風之谷》並沒有展現千年後的那純凈世界到底將會怎樣。「生命自有其出路」,但在以百萬年為單位的自然進化歷程中,只有幾千年時間的人類將如何面對這樣殘酷的進化呢?所有科技都已丟失,「心」的力量能否幫助人類渡過厄運?
「據宮崎駿說,女主角娜烏茜卡一名是取自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拜阿基亞國公主,同樣是一個有著與眾不同的浪漫氣質和勇氣的少女。《風之谷》的女主角娜烏茜卡也擁有的這一氣質和勇氣,在萬千動漫畫迷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連續十年占據歷代動畫片最佳人氣角色排行榜冠軍之位。
電影版《風之谷》是日本動畫巨匠宮崎駿先生的成名作,1984年全日本公映時引起轟動,劇中獨特的世界觀以及人性價值觀深刻地影響了其後十餘年日本動畫的走向,女主角娜烏西卡更是連續十年占據歷代動畫片最佳人氣角色排行榜冠軍之位,選票通常超過第二名四五倍之多——第二名分別曾為《藍寶石之謎》的女主角娜迪婭以及《城市獵人》中的寒羽良等。宮崎駿也因此片而奠定了他在全球動畫界無可替代的地位,迪斯尼將他尊稱為動畫界的黑澤明。
題材來源
少女娜烏西卡:貝爾納·伊維斯林的《希臘神話小事典》、《堤中納言物語》和《愛蟲姬君》;沙漠場景:《沙的行星》;食性動物覆蓋地球:布萊茵·阿爾迪斯的《地球的漫長午後》,中尾佐助《栽培植物與農耕起源》,宮脅明的《植物與人類——生態社會的平衡》,藤森容一的;戰爭場景:保羅·科瑞爾的《巴爾巴羅紗作戰》、《焦土作戰》。
背景介紹
曾經,人類自以為征服自然,繁榮至極。但自從「七日之火」大戰爭發生後,以繁華為代價的產 業文明就此崩壞。而後約一千年,僅存的少數人類即將被棲息著蟲類的廣大森林「腐海」所征服。在腐海的一角,有一個以海風抵擋蟲類來保護為數只有五百人的小國「風之谷」。娜烏西卡是此谷族長的女兒(原作漫畫中稱為「溫柔且勇敢的風」),她乘著滑翔翼像鳥兒一樣的運行著,是個能和人人害怕的王蟲以心相通,充滿不可思議親和力的女孩。可是野心勃勃的多魯美奇亞人卻想徹底征服世界,為了徹底消滅腐海,竟然攻佔了培吉特,挖掘出了最終兵器巨神兵。而培吉特人為了報仇,竟然以小王蟲為誘餌,想引王蟲來消滅占據風之谷的多魯美奇亞人。面對著戰爭和敵意,面對著瘋狂的王蟲,展開白鳥之翼的娜烏西卡,是否能夠承擔起守衛家園的責任呢?
電影《風之谷》在1984年推出引起了極大轟動,宮崎駿的卓絕名聲也是從這個時期奠定的。電影版的《風之谷》是由宮崎駿同名漫畫改編。因為工作繁忙,漫畫在德間書店的漫畫月刊的連載直到1994年才完成,歷時12年之久。
電影劇本源自漫畫的前三分之一,在《風之谷》中,人與人、人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成為了全劇的主要元素,女主人公娜烏西卡在這些關系中周旋、斗爭,演繹出一個深入人心的勇敢、細心和堅韌不拔的女英雄形象。而宮崎駿豐富的想像力構造出的一個與現實環境完全不同的世界,遍地的黃沙,古怪的植物、昆蟲,還有代替馬使用的鴕鳥,水上飛機、飛艇等等,完全是一幅幅世界末日後的「真實」景象。漫畫版的《風之谷》共有七卷,與電影恰恰相反,漫畫版的《風之谷》的風格不是明亮、活潑的,而是晦暗、充斥著污穢、罪惡的爾虞我詐的世界,而且劇情之復雜、人物之眾多,堪稱漫畫界的又一「巨著」。《風之谷》漫畫版主要是對人與自然、人的劣根性等尖銳而又矛盾的問題進行探討,有機會能看到這一大作的朋友千萬可別錯過機會啊。據宮崎駿說,女主角娜烏西卡一名是取自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拜阿基亞國公主,同樣是一個有著與眾不同的浪漫氣質和勇氣的少女。《風之谷》的女主角娜烏西卡也擁有的這一氣質和勇氣,在萬千動漫畫迷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以至很長一段時間都占據著「漫畫最受歡迎女性人物」的首位,直至最近才被《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綾波麗所取代。

閱讀全文

與依憑小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比特幣電影網站 瀏覽:545
白蛇緣起電影高清完整免費版 瀏覽:342
下載一部電影多少g 瀏覽:597
驚心動魄電影完整版 瀏覽:965
陪審員電影韓國人物分析 瀏覽:234
韓國古裝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24
中國電影霸道總裁系列 瀏覽:771
timeback哪個電影的歌曲 瀏覽:559
看電影音響和耳機哪個好 瀏覽:497
電影音樂之聲的修道院 瀏覽:120
葉問電影主題曲伴奏 瀏覽:187
電影英雄悲傷背景音樂叫什麼 瀏覽:873
電影結構設計舉例分析 瀏覽:788
僵屍至尊電影國語版完整版 瀏覽:783
英語微電影大賽海報設計 瀏覽:822
鹿晗各個電影票房 瀏覽:359
傅小小哪個電影 瀏覽:761
蛇女印度電影完整的 瀏覽:720
關於北京微電影 瀏覽:556
信條電影最新解說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