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公主的西瓜蟲是什麼電影
是迪士尼原創動畫電影《尋龍傳說》。女主角是東南亞公主,拿著菲律賓短棍,她的寵物是以菲律賓穿山甲為原型來設計的。
Ⅱ 在遇到危險時西瓜蟲會把身體捲成一團,有什麼作用嗎
而它之所以會變成球,是為了抵禦外來的傷害,因為西瓜蟲的背部「盔甲」要比它的肚子堅硬許多,並且球型是可以分攤力量的,這樣可以提升自己的生存度。
成蟲體長10一14mm,體寬5—6.5mm,長橢圓形,共13節,灰褐色,頭部具1對線狀觸角;胸部8節,各節具1對足,腹部具7對腹足,尾節末端為兩個片狀突起。雌成蟲體背暗褐色,隱約可見黃褐色雲狀紋,每節後緣具白邊,雄蟲較青黑。卵近球形至卵形,黃褐色。初孵幼蟲白色,半透明,長約1.3一1.5mm,寬0.5一0.8mm,後逐漸變深,形態與成蟲近似,僅大小、體色不同。
危害幼芽、嫩根,造成缺苗斷壟,危害草莓時把漿果吃成孔洞;瓜類幼苗綠色部分受害後常不生蔓。對生產造成一定影響。
Ⅲ 西瓜蟲吃什麼我想養一隻西瓜蟲,他吃什麼,怎麼養
西瓜蟲喜歡吃腐爛的植物等,將白菜葉或其他青菜的葉片洗干凈後,整片對折放入容器內的土壤上,由於西瓜蟲喜歡潮濕、黑暗的環境,所以常見西瓜蟲鑽、伏在折疊的菜葉下面取食,2天後,可見到菜葉上有取食後留下的若干小洞,3天後,換上新的菜葉。
西瓜蟲生活在潮濕的陸地.該蟲胎生繁殖,離開母體即可自由活動取食,取食後體壁顏色變深,身體增大,隔一段時間需鑽入土中蛻殼,每雌可繁殖110頭,幼蟲孵化後多隨雌成蟲群集在一起,約經1—2.5個月後開始獨立生活,經1年成熟。
西瓜蟲多生活在陰暗潮濕牆角或石頭、土塊下,夜出為害,以晚上21—22時、清晨7—8時活動最盛,陰天也出來活動,幼苗及貼地果易受害,對圈肥及腐草有趨性,有負趨光性和假死性,受驚後立即卷縮成「西瓜」狀。
(3)西瓜蟲變大後電影擴展閱讀
西瓜蟲成蟲體長10一14mm,體寬5—6.5mm,長橢圓形,共13節,灰褐色,頭部具1對線狀觸角;胸部8節,各節具1對足,腹部具7對腹足,尾節末端為兩個片狀突起。雌成蟲體背暗褐色,隱約可見黃褐色雲狀紋,每節後緣具白邊,雄蟲較青黑。
西瓜蟲危害幼芽、嫩根,造成缺苗斷壟,危害草莓時把漿果吃成孔洞;瓜類幼苗綠色部分受害後常不生蔓。對生產造成一定影響。
Ⅳ 西瓜蟲動漫電影叫什麼名字
《尋龍傳說》。電影里的圖圖就是西瓜蟲。故事講的是女戰士阿雅和夥伴離開家鄉一起尋找世上的最後一條龍,為王國帶回光明。影片將打造迪士尼的首位東南亞公主,於2021年3月12日北美上映。
Ⅳ 西瓜蟲觀察日記
一天就要結束了,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想,這也意味著,又要開始寫日記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日記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西瓜蟲觀察日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今天上午,我放學回家時從路邊抓回來了一隻西瓜蟲。
這只西瓜蟲除了頭部和尾部共有七節外,它的全身都是深灰色的。在它的頭部的兩側,各有一個小黑點,這是它的眼睛。眼睛下面又長著一對總是動來動去的觸角,觸角有五節。它有十四條腿,每條腿上各有五節。它像龍蝦一樣,背上有一層「盔甲」,腹部卻只有一層薄膜。它的身體能屈能伸。它的尾部有幾節呢?一、二、三、四……不對,重新數!一、二、三……還是不對,拿放大鏡來!一、二、三、四……七,七節!對了,我忘記說了,這只西瓜蟲是雄性的,腹部下方有兩個白點。
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它要在黑色的土壤中才能生存,並且還要在光很難照到的地方。它的食物是腐爛的植物或白菜葉,每隔三天就要放新鮮的食物進去,把吃剩下的食物拿走。
看到這里,我把手上爬來爬去的西瓜蟲放進盒子里,然後挖了一些黑土放在盒子里,並用手按結實一些。
西瓜蟲在盒子里爬來爬去,似乎在尋找什麼。我一開始覺得挺好玩,後來才想了起來,我放的土太平了,沒辦法「住」蟲。我於是放了一塊石頭進去,石頭上有一處稜角微微上揚,剛好把這只西瓜蟲容下。西瓜蟲似乎沒有看到,仍然在東游西逛。過了一會兒,西瓜蟲終於發現了石頭,並躲在了那裡。不一會兒,它又出來了,似乎感覺有什麼不滿意。它出來後,做了一件令我大吃一驚的事情:它在土上狠狠地「點」了一下頭,一個小坑就出來了。西瓜蟲用它的小腳把土塊掃開,然後鑽了進去。
這只西瓜蟲真是太有趣了!
今天是星期天,我和小夥伴們在亂石堆邊玩耍,突然發現一個「小球」在地上滾來滾去。高年級的小夥伴告訴我,這種小球一樣的動物叫西瓜蟲。
我仔細地觀察起這個小傢伙來:它的身子長約2厘米,頭上有一對觸角,身下是八對靈活的足,背上那一塊塊的殼像屋檐上的瓦片似的。西瓜蟲喜歡生活在潮濕的地方,它很會動,有時朝天,幾只腳不停地晃動;有時蜷縮著身子,像一個迷你的小西瓜。
我想,西瓜蟲就是因此而得名的。我的手指不由地撥動它的身子,沒想到它靈活地翻了個身,讓我撲了個空。嗬,這小傢伙,可真有意思!
我想,生活中我們如果能夠細心觀察,一定能發現更多有趣的事情。
今天,秋高氣爽、金橘飄香。我到奶奶家玩,奶奶首先把我帶到菜地里挖野菜,挖呀、挖呀!野菜沒挖到,倒是挖到了西瓜蟲,我讓奶奶拿來一個空瓶子,把西瓜蟲放進瓶子里好好的觀察觀察……
西瓜蟲的學名叫「鼠婦」,又叫潮濕蟲、團子蟲,屬於無脊椎動物。身體像圓弧形狀,我估算了一下,西瓜蟲大約長9~15毫米。後背稍微隆起,肚子是扁平的;顏色是灰褐色;背部是不軟不硬的殼,我一打它它就縮成一個圓溜溜的西瓜,我把它按死後,我發現它的血是白色的我當時嚇的不知所措。
血應該是紅色的,為什麼西瓜蟲的血是白色的呢?這真讓人感的奇怪……我又發現西瓜蟲碰到蜘蛛網不會被粘住,因為它的外殼有一層薄薄的油,防止被蜘蛛網粘住。我聽奶奶說:「西瓜蟲喜歡生活在潮濕、陰里,暗的土壤 喜歡吃植物的根莖,是害蟲。 西瓜蟲有很多值得我去發現、研究的地方,我長大想當昆蟲學家,探索昆蟲世界的無窮奧妙!
那天剛一下樓,媽媽就叫我「丫丫,快來看這是什麼?」,我下樓一看,原來是一隻可愛的西瓜蟲。這在我小時候可是我經常玩的,可現在天這么冷,居然還能看到它,我輕輕一碰它,它就變成一個圓圓的「西瓜」,怪不得大家都叫它西瓜蟲哪。「媽媽,我能養著它嗎?」「當然,可以呀」。「太好啦,小傢伙,你今後就是我最小的小寵物啦」。
一回家,我就找來啦吃口香糖的小盒子,給它做啦一個透明的房子。它渾身是灰黑色的,身體是一節一節的,我還沒把它投入它的新家,它就迅速挪動身體,想要逃走。「你想往哪逃?」我手指輕輕一挑,它就翻個仰面朝天,它揮動著它的小細腿,翻啊翻啊,可怎麼也翻不過來,我這才看到它一邊各有七條腿,尾部還有兩個小白點,像小眼珠,頭上還有一對觸角。看著這小傢伙翻啦半天的可憐樣,我就幫幫你吧,我在它旁邊扔啦一小塊饅頭粒,它一伸腿一搭上饅頭就很快翻過身來,太可愛啦,我又把它翻過來,它揮動著細腿像劃船一樣滑呀滑呀,可怎麼也翻不過來,後來大概是累啦,腿也不動啦,像是在說「累死我啦,我得好好歇歇」。哎,還是要本「公主」出手。我把它放到它的新家,小傢伙在裡面一動不動,大概它也像我一樣享受這暖暖的冬日陽光吧。
今天下午,老師安排我們幾個女生去幫一年級的新生大掃除。正當我們賣力地清掃著牆根兒的落葉時,一個充滿驚喜的聲音喊道:「西瓜蟲!快看,這里有西瓜蟲!」
「西瓜蟲?一群小蟲子而已,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我聽同伴嘟囔著,腦海中不禁想起我在幼兒園時第一次發現「西瓜蟲」的情景:草地上,十幾個孩子圍成一團,專心致志地看著「調皮大王」淘淘發現的不速之客——西瓜蟲。它的全身是灰黑色的,身子寬寬的,扁扁的,背上披著一層硬殼,殼上有一條條清晰的紋路,身下有很多小腿。也許是因為受了驚嚇,也許是並不歡迎我們的參觀,只見它慌里慌張地東一頭西一頭地逃著。淘淘伸手想去捉它,可沒想到西瓜蟲立刻就蜷成一團,一動也不動了,真像一隻微縮小西瓜。
「我知道它有七對腳。」「你知道為什麼一碰它,它就縮成小球嗎?」「這樣滾得快!」「不對!」……不遠處的一年級新生們正在七嘴八舌地爭論著,童心大發的我不由得大聲插了一句:「這是昆蟲自我保護的本領,它是在假死呢!」當年幼兒園老師告訴我們的答案,沒想到現在派上用場了。看著他們好奇而又有些羨慕的表情,我的心裡美滋滋的'。
小小的西瓜蟲,帶給我們多少樂趣啊!
放學後,我還是和往常一樣,在樓下的院子裡面玩。可是有一天下午我卻發現了一個「小球」,在地上滾來滾去。西瓜蟲這個名字一定不陌生,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鼠婦。
西瓜蟲長約1厘米,而這只有1。5厘米了,大概塊頭比較大吧?如果你仔細看,還會發現它有2對觸角。它很會變,有時朝天,幾只腳不停地晃動;有時蜷縮,一條條白色的體節與或黑或藍的身體稱在一起,活像個「迷你小西瓜」。我想了一個主意,把西瓜蟲買進一個小坑,大約有1厘米深。我先拿一支鉛筆,輕輕地把它波導小坑裡,再用一些土灰灑在坑上,把坑堵上,想,哈哈,這下它絕對出不來了!我蹲在坑邊,仔細觀察。十秒……二十秒……三十秒……啊,土開始松動!不一會兒,觸角和小腦袋也探出來了,只有腳和身子還在里頭。我十分驚訝,又把坑重新堵上,可它依舊爬了出來。最後一試時,我把坑挖到更深,又把它撥進去,蓋上土灰,並壓實了,再放上一顆小石子。我想,這回它就是力氣再大也出不來了。但是我又想錯了,幾十秒鍾後,石頭和土灰有開始松動,用了不到3分鍾,它爬出來了!它爬出來了!它從這堅不可摧的小坑裡爬出來了!這真是一個奇跡!而且,它還活靈活現、安然無恙地爬來爬去,滾來滾去。我明白了,動物們也有生命,也只有一次。它們也像我們人類一樣,珍愛生命。
這個西瓜蟲也是珍愛生命的,為了生活下去,它堅持不懈、頑強拼搏。我們要學習它們,珍愛生命,才能生活得更好!
二年級時暑假裡的一天,天氣很熱,我到姐姐家去玩,吃完午飯後,我和姐姐一起來到樓下的小花園。
我對姐姐說:「我們玩西瓜蟲賽跑吧。」姐姐說:「好吧。」於是,我們就開始捉西瓜蟲了。西瓜蟲躲在陰暗潮濕的角落,我費了好長時間,才捉到了兩只個子小的。再向姐姐看去,啊!他已經捉了十多隻了。正在我著急時,眼睛一亮,發現了一隻又大又黑的西瓜蟲。我趕緊跑上去,捉住了它,它立即變成了一個圓圓的「小西瓜」。
我們倆不一會都捉了好多隻西瓜蟲,馬上就要准備比賽了。比賽場地是用呼啦圈圍成的,我們用一塊石頭當重點。比賽開始了,我和姐姐的西瓜蟲都奮力地向前爬,可我的西瓜蟲爬著爬著就拐彎了,我趕緊拿樹枝把它扶正。可是一會兒,它又跑偏了,我就再把它正過來。看來,這一局我是趕不上姐姐了。
我對姐姐說:「我們玩西瓜蟲跨欄吧。」姐姐同意了。我們用小木棒作爛。我和姐姐同時把西瓜蟲放到起跑線上。「三、二、一、開始!」我們同時放開手。只見西瓜蟲吃力地往上爬,又急速地沖下去往前飛奔。看著它們用細短的小腿托著笨重的身體爬上爬下,真是太有去了。
時間過得可真快,轉眼間一下午的時間就過去了。看著自己黑乎乎臟兮兮的一雙小手,心裡開心極了。沒想到小小的西瓜蟲給我們帶來這么大的樂趣。
我在後院澆花時,驚奇地發現了牆角邊的亂石堆下黑壓壓的一片,仔細一瞧,哦!是一窩西瓜蟲呀!我小心翼翼地把石塊慢慢挪開,西瓜蟲一見光,馬上四散亂跑,拼了命地往泥土裡鑽。我急忙用手一抓,抓住了5個,我興奮地把它們放進了玻璃瓶里。
我仔細觀察這些小西瓜蟲來。西瓜蟲並沒有我想像中那麼惡心,反而有一些可愛。它們只有半粒赤豆那麼大,灰黑的身子,拱起的背既像半個小泥丸,又像一個微型麵包。西瓜蟲的背上披著一層硬殼,殼上有一條條清晰的紋路。我試著把手從瓶口伸進去摸一下它們,它們立刻緊緊地把身子蜷起來,變成一個小黑球時,那些紋路使它們看起來真像一個個小型的西瓜。西瓜蟲的小腦袋上長著兩根細小的觸須,爬行時不停地擺動著。它的嘴巴只有筆尖那麼大,最有趣的是它的腿像頭發絲一樣細,你仔細看時會發現這些腿是灰白色的,和背上的顏色不一樣,一共有七對。這些細細的腿扛著一個「麵包」,在瓶底來來回回地奔跑著。我捉出一隻小西瓜蟲,讓它仰卧在桌子上。這是小西瓜就像一隻小船一樣,那些細小的腿不停地舞動,就像船上的許多把小槳一齊劃動,有趣極了!那些「小槳」劃了許久,「小船」既沒有前進,也沒有翻過來。終於,它感到累了,一動不動,我一碰它,它又不停地動了起來。
西瓜蟲可真是有趣啊!
這天,我捉住了一隻西瓜蟲。
這只西瓜蟲是我在陽台發現的,當我看見它時,它正在懶洋洋的睡覺呢!我悄悄地走過去,把塑料瓶往下一扣,哎呀!可能是我發出的聲音太大了,讓它逃走了,不過,一會兒我又捉住它了。我把它「囚禁」在瓶子里,開始,它不停的爬上爬下,過了一會,它就適應這種環境了。
這只西瓜蟲像小紐扣一般大小,橢圓形的,背上披著一身盔甲,盔甲上還有一排排好看的紋理。它的身體是黑灰色的,頭上長著一對觸角,腿像頭發一樣細。它的身體共有七節,每節都有一對腿,爬起來那14隻腿一起走動,速度可慢了,不過也很可愛哦!
西瓜蟲它為什麼叫西瓜蟲呢?是因為只要有什麼東西碰它一下,它馬上會縮成一團,像一個「袖珍」西瓜一樣。
西瓜蟲它很喜歡待在一個一個陰暗潮濕的地方,我想:它們是住在這些地方嗎?如果不是,他們的家在哪裡呢?不會就躺在這些陰暗潮濕的地方吧?
西瓜蟲它一般吃黃瓜、南瓜之類蔬菜的葉子,所以,在農村它可不是什麼好蟲子喲!因為它會偷吃蔬菜葉子。說到這,我又有個疑問了,那些待在城裡的西瓜蟲吃什麼呢?它們什麼時候出去尋找食物呢?
這時,西瓜蟲正在快樂地玩耍著。我覺得自己彷彿也變成了一個西瓜蟲,正和那隻西瓜蟲在歡快的游戲著。
大家見過球鼠婦嗎?你們一定見過。那球鼠婦是什麼呢?它就是我們身邊小小的、不起眼的西瓜蟲。今天,我就把我觀察到的西瓜蟲講給你們聽。
今天早上,我和媽媽一起床,看見地上有幾只西瓜蟲,馬上叫來爸爸。爸爸看了看說:「可能是昨天我給花澆水時,他們怕淹死,所以都爬出來了。」我就把它們一一抓起來放到一個小瓶子里,打算把他們養起來觀察。
西瓜蟲像小紐扣一樣大小,橢圓形的,背上披著一身盔甲,還有一排排細小的紋路,灰黑色的身子,只要用手一碰,它就縮成一個小圓球,真像一個「袖珍」西瓜。它的頭上長著一對觸角,用筆尖輕輕一碰,它就立馬回頭。它的腿像頭發一樣細,一共有七對,爬起來那14隻腳一起動,速度還是慢慢的,好可愛。
下午,我發現了有趣的一幕:一隻小西瓜蟲背著一隻大西瓜蟲繞著瓶子底部爬了一圈。我想:這只小西瓜蟲一定是個大力士。
西瓜蟲有沒有眼睛?他看得見嗎?我很想知道。大家知道嗎?
我喜歡西瓜蟲。
一年級的時候,我們的教室在樓下。只要一下課,我們就跑到花壇中找西瓜蟲。西瓜蟲的個子很小,如果不仔細找根本就找不到。
西瓜蟲披著一件有條紋的鎧甲。頭部有一對觸角,走動的時候會上下左右不住地搖擺。
我們喜歡找來一根細細的繩子,把西瓜蟲放在上面。西瓜蟲的本領可大了,牢牢地抓住繩索,來回地走動,像山羊走鋼絲那樣輕巧、穩健。
要是你用小木棒敲打它的殼,說時遲那時快,西瓜蟲的頭和尾連在一起,出現在你眼前的是一個迷你小西瓜。過了一會兒,待四周十分安靜,它才會悄悄地探出頭來。要是它覺得安全了,就會飛一樣地逃跑。
我們遲疑了片刻,環顧四周,將樹木的枝幹、陳年的落葉堆放在一起,做成障礙。西瓜蟲可機靈了,總是能夠找尋找新的出路。
校園生活因為有了西瓜蟲而更加快樂!
今天,我和好朋友鄔其岑約好了,中午一起去抓幾只西瓜蟲觀察一下。西瓜蟲又叫「婦鼠」,只有黃豆一樣大小,是橢圓形的,它的頭上長著一對觸角,灰色的身子,背上披著一身盔甲,還有一排細小的紋路。用手一碰,它馬上就縮成一個小小的圓球,真像一個袖珍西瓜呀!這大概就是它名字的由來吧!到了中午,我們拿著幾個小瓶子,高高興興的去抓西瓜蟲。到了公園的八角亭後,我們就分頭開始尋找目標,我選了一塊比較潮濕的草地,拿出小鏟子用力地挖了起來。
不一會兒,就挖到一個松軟的洞,裡面爬出了幾個大大的西瓜蟲。我一把就把它們抓在手裡,放進了瓶子里。我回到八角亭,我等了半天也不見他的影子,於是我就去找他,發現他正趴在一塊水泥地上找西瓜蟲。我哭笑不得地對他說:「西瓜蟲可不會在水泥地上,他喜歡在潮濕的泥土裡。」接下來我們選了幾個地方,始終沒有蟲蟲的蹤影,但鄔其岑一點也沒有氣餒,最後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終於也抓到了兩只黑色的大西瓜蟲。通過這次抓西瓜蟲的玩樂,我們還明白了西瓜蟲喜歡住在陰暗、潮濕和松軟的泥土裡或小石板的下面,一般把巢做在離地面1~3厘米的地方。西瓜蟲真是一種有趣的昆蟲,下次我們再一起來觀察它吧!
(一)
校園西北角的花壇下,有個小洞,不大不小,戒指狀。
它背著一個黑不溜秋的小小的「鍋」,進了洞。
一會兒功夫,它出來了,身上的負擔已經缷下,露出西瓜似的小殼兒來。它極其緩慢地爬著,一個岩壁,又一個岩壁,似乎在悠閑著,逛著街。
(二)
我伸出一根手指,輕輕地碰了碰它,它立刻蜷縮起來,背上折疊著的節點迅速拉開,蜷成一個西瓜,不動了。
幾分鍾後,它稍稍動了動,在打探完四周的危險早已不存在時,它放開身體,多隻小腳爭先恐後地邁著,似乎要返回那戒指般大小的洞穴,那神情與昨兒的悠然,已經大不相同了。
(三)
調皮的我,找來一根小樹枝,一個勁兒地往小洞里捅。捅了一會兒,西瓜蟲就從洞里歪歪扭扭地邁著「小碎步」出來了。
它從岩壁爬上花壇。當爬到花壇與草木的接邊處時,它稍稍猶豫了一下。不過,很快利落地翻了個身,仰面朝天地躺在松軟的泥土上,一個鯉魚打挺,鑽到了一片枯葉下來,不見了蹤影。
回過頭,我吃驚地發現:這片枯葉竟然被小小的西瓜蟲啃了幾個小洞,而那小小的、可愛的西瓜蟲,正從底下悠閑地漫步而出。
(四)
愛捉弄的我又來了。我將西瓜蟲從小洞里趕了出來。它膽怯地望瞭望我,細細的小腳又帶著身體跑走了。
我找來幾片樹葉,手忙腳亂地撕好,用樹枝一股腦兒塞進了小洞,再朝裡面填了幾些土,壓平了,坐在一旁等著。
不一會兒,它回來了。
它看到自己的家了,可是沒進去,而是繼續向前走,彷彿以為那裡已經不是自己的家了,或者說覺得自己的家還在前面。
它走了半米遠,停住了,掉了個頭,回到了小洞的旁邊。
(五)
它沒有螳螂的大刀,也沒有螃蟹的大鉗,只能用自己的身體將土與葉子拱出來。它張開小腳沖了上去,用腳蹬著土,用力太猛,將自己翻了個身。好一會兒,它吃力爬起來了,輕輕地用腳刷著洞口,竟有不少土落了下來,最大的一塊竟有茉莉花花苞般大。這樣就好辦多了,它慢慢地爬進那個花苞般大的位置,繼續刷著洞內的土。
洞里很黑,又背光,所以我看不清它在裡面干什麼以及進度如何,我只看見,有一個小小的、灰黑色的身影在裡面忙活著,不時地推出來一些土。
下午,李夢韓神秘兮兮地把我拉到牆角,伸出一隻手,手上有一個紙折的盒子:「看!這是什麼?」
我一眼就看見了盒子里一隻橢圓形、略顯扁平的灰褐色小蟲:「西瓜蟲。你從哪兒找到的?不過,它的身體有些彎,應該上了年紀。」
李夢韓並沒有回答我的話,只是讓我看好西瓜蟲,別讓自己的「勞動成果」逃了。
我拿起西瓜蟲,放在手心。它立馬在停穩後伸展開身子,那爪子亂舞的樣子,繞是我,也險些被嚇著了。
數了半天,我才知道它有6對足,身體有8節,還有兩個比足略長的觸角。
不過,它似乎沒有眼睛,爬行時兩只觸角直擺,探清了路再走,而且,他還很喜歡鑽洞,無論是紙洞還是土洞,只要它能發現,就會義無反顧的鑽進去。
我想,這也許與它喜歡陰暗潮濕地方的習性有關系。
不得不說它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觀察對象。
Ⅵ 大班教案《西瓜蟲》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西瓜蟲》,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活動目標:
1.學慣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感知西瓜蟲的主要外型特性及其生活習性。
2.對小蟲子產生探索的興趣。
活動准備:
放大鏡、畫紙、筆、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論西瓜蟲。
1.教師出示西瓜蟲的圖片,引出話題:
「你們認識西瓜蟲嗎?」「你知道西瓜蟲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蟲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
二.討論怎樣去捉西瓜蟲。
1.教師:「幼兒園里什麼地方有西瓜蟲?我們到什麼樣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蟲?
2.教師:「我們捉西瓜蟲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蟲時需要注意什麼?
三.幼兒在園內自由尋找西瓜蟲。
教師鼓勵幼兒結伴去找西瓜蟲,並提醒幼兒聽到信號就結合。
四.交流捉西瓜蟲的經歷。
1.教師「你們找到西瓜蟲了嗎?怎麼發現的?是在哪裡找到的?
2.教師小結:西瓜蟲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
五.觀察西瓜蟲並進行交流
1.引導幼兒藉助放大鏡觀察西瓜蟲。
教師:「西瓜蟲這么小,我們能看的清嗎?可以用什麼工具讓我們看清它?
2.引導幼兒自由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3.教師帶領幼兒自由觀察「西瓜蟲的頭上有什麼?是什麼樣的?西瓜蟲的身體是什麼樣的?(教師可讓幼兒自由說)
六.引導幼兒畫西瓜蟲,並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
教師:「今天西瓜蟲跟我們一起玩,我們給這位小客人畫個像吧!
活動反思:
讓他們了解它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並讓他們知道泥土有很多的養分,是許多動植物生存的基礎,活動中幼兒樂於發現、主動參加科學活動,學會運用各種感官觀察、比較。幼兒對本次活動充滿了積極探索的樂趣。
關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教學活動中也體現幼兒的經驗。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體現教學目標的適宜性、個性化。依據本班幼兒的實際,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發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礎上,確定幼兒進一步發展的潛力、方向和步伐。同時,老師們關注本領域的核心價值,給孩子們一個最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在組織戶外活動時,一群男孩子在草坪中發現了幾只黑灰色的小蟲子,一碰它們就蜷縮成一團,像個小西瓜。就此孩子們產生並提出許多問題,「西瓜蟲」成為他們每天關注的熱點。天生對昆蟲的好奇與喜愛,恰好是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個契機。
活動一蟲子的名字
(一)活動目標
1、觀察蟲子的外型特徵,發揮想像力,為蟲子起一個險當的名字。
2、初步學會調查,並能講述調查結果。
3、激發對蟲子的興趣。
(二)活動過程與實錄
1、活動過程:
(1)觀察蟲子,起名字。
(2)學名、俗名的調查活動。
(3)關於蟲子名字的口頭報告。
2、活動實錄:
(1)教師適時提供放大鏡,引導孩子觀察、講述。孩子們把蟲子放在手裡,拿著放大鏡觀察、引逗。激烈地爭論其名字:
「一動,就變成小球,像個地球,叫它地球蟲吧」;
「不對,像個皮球,叫皮球蟲」;
「身上有7條花紋,叫七紋蟲」;
「有十四條腿,應該叫多腿蟲」;
「特像個小西瓜,叫它西瓜蟲吧」……
孩子們經過商討,達成統一意見,暫且稱為「西瓜蟲」。
(2)教師引導孩子調查「西瓜蟲」的學名、俗名。入園、離園時,孩子們紛紛將家長請進幼兒園,一同觀察西瓜蟲,並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請教西瓜蟲的學名和俗名。
星期天,讓家長陪同去新華書店、圖書館、上網查詢有關西瓜蟲的資料。
(3)教師鼓勵孩子積極地口頭表述調查情況。
苑金浩說:「奶奶不叫它西瓜蟲,而叫它『衣毛蟲,,因為它生長在爛草里、長毛毛的地方。」老家是東 北的劉威全說:「它叫『潮蟲』,我媽媽叫它『潮濕蟲』。」
關於西瓜蟲的學名查了許多資料未查著。
3、延伸內容:
(1)查閱西瓜蟲為什麼會變成西瓜,讓孩子們討論西瓜蟲的特徵——假死性。
(2)采訪西瓜蟲為什叫潮濕蟲,讓幼兒探討西瓜蟲的生活習性——生存環境。
(三)活動反思
在為西瓜蟲起名字這一活動中,教師要給予幼兒充分觀察、表達的機會。幼兒對西瓜蟲的外型已經有了初步認識,同時產生了新的疑問——西瓜蟲為什麼會變成西瓜、為什麼又叫潮濕蟲。教師應及時將問題列出,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將活動豐富多樣化。
小知識
為什麼西瓜蟲變成西瓜
如果發現了西瓜蟲,只要稍稍動它一霞,它就會把身字蜷縮滾成一團,非常有趣。這種現象稱為昆蟲的假死。
假死是昆蟲躲避敵害的一種方法,這是西瓜蟲自我保護呢!——查閱《十萬個為什麼》
活動二 西瓜蟲的家
(一)活動目標
l、通過尋找西瓜蟲的家,了解其生存環境。
2、激發孩子們的探索興趣。
(二)活動過程與實錄
1、活動過程:
(1)尋找西瓜蟲的家。
(2)喂養西瓜蟲。
(3)小實驗:拯救西瓜蟲。
(4)給西瓜蟲設汁新家。
2、活動實錄:
(1)教師提供小木棍、小瓶子、小罐子,引導幼兒尋找西瓜蟲。孩子們在水泥牆和草坪之間的縫隙里找到了許多西瓜蟲,但在草坪上卻很少找到。有的孩子過來問我,這是為什麼?教師要引導幼兒自己去發現、去探究。
(2) 小朋友挖到西瓜蟲以後放在大碗和小玻璃瓶子里,過了幾天,大碗里的西瓜蟲有的不會動了,而小瓶子里的西瓜蟲卻爬得很歡。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觸嗅兩種不同器皿里的`沙土情況,鼓勵幼兒說出比較結果:碗里的沙土乾巴巴的,瓶里的沙土濕乎乎的。——西瓜蟲是被太陽曬死了。教師再引導 幼兒回憶捉蟲時縫隙里多、草坪上少的原因,並鼓勵幼兒查閱資料,請教家長,並將結果相互交流。
(3)教師引導幼兒做實驗——如何救活碗里的西瓜蟲。有的幼兒往碗里放餅干、巧克力等吃的東西,有的幼兒往碗里倒水。結果發現,倒水後的西瓜蟲沒有再死去。教師引導幼兒總結:西瓜蟲的生活環境是陰暗潮濕的地方。
(4)教師鼓勵幼兒發揮想像力,為西瓜蟲設計新家。
小知識——西瓜蟲
西瓜蟲屬多足綱昆蟲,身體分為頭部和去干兩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單眼數個。驅幹部偏扁而長,有多數體節合成,每個體節有一對足,用來爬行。呼吸器官時氣管,生活在潮濕、疏鬆、有機物豐富的土壤里。
為什麼西瓜蟲會被曬死?
西瓜蟲的表皮外面,有很薄的一層膠質層,厚度不超過千分之一毫米,起著不讓身體內的水分蒸發掉的重要作用。西瓜蟲最害怕失水,失水過多就會死亡。所以在土壤里生活的西瓜蟲,表皮與土壤的摩擦破壞了膠質層,所以在太陽下一曬,水分就會很快從身體里蒸發掉,它就活不城了。——查閱《十萬個為什麼》
活動三再現西瓜蟲
(一)活動目標
1、能用各種方式自然真切地表達對西瓜蟲的認識。
2、相互分享新經驗。
(二)活動過程與實錄
1、活動過程:
(1)創編、展示有關西瓜蟲的兒歌、故事、歌曲。
(2)泥工製作、繪畫:西瓜蟲。
(3)游戲:西瓜蟲變變變。
2、活動實錄:
(1)教師和幼兒刨編的兒歌:西瓜長,西瓜圓,西瓜爬爬洞里鑽。創編的謎語有:有個小蟲蟲,身穿黑衣褂,遇到危險來,變成小西瓜。請你猜一下,它名字叫個啥。
(2)孩子們利用土豆、地瓜及橡皮泥製作了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西瓜蟲。利用蠟筆繪畫出不同形態、不同姿態的西瓜蟲。
(3)孩子們設計出「西瓜蟲超級變變變」的游戲,盡興地表演著西瓜蟲的動作:爬行、翻身、滾成一團,變成西瓜……
Ⅶ 俗名「西瓜蟲」到底是什麼東西
鼠婦目錄
介紹
生活環境及採集
飼養
培養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鼠婦相關的葯
[編輯本段]介紹
【英文名】 Pillbug 鼠婦又稱「潮蟲」,在南方也叫「西瓜蟲」、「團子蟲」,屬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門甲殼綱潮蟲亞目。鼠婦的種類較多,它們身體大多呈長卵形,成體長9—15毫米,背腹扁平十分顯著,呈灰褐色、灰藍色;受到驚嚇後會捲曲成團,是草食的陸棲類群,口器是咀嚼式口器,為甲殼動物中唯一完全適應於陸地生活的動物,從海邊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們的分布。第一觸角短小,後7對胸肢變成步足。但它們都需生活在潮濕、溫暖以及有遮蔽的場所,晝伏夜出,具負趨光性、假死性。不像昆蟲和蜘蛛那樣高度適應於陸地上生活,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分布,在田間,主要危害黃瓜、西紅柿、油菜等,常見的種類有潮蟲科、鼠婦科、球鼠婦科等代表。 光對鼠婦的生活來說又著極大的影響。
[編輯本段]生活環境及採集
鼠婦喜棲息於朽木、腐葉、石塊等下面,有時也會出現在房屋、庭院內。鼠婦在20---25度之間生活較為正常。若室內外溫度在25度左右,在房前屋後的石塊、瓦礫下面、盆里、壇內均可以找到;溫度低於25度,需要選擇溫暖的花窖、庭院的下水道旁邊進行採集,也可在平房條件的廚房地磚下面進行收集。我們在學校園里採集時發現,鼠婦的數量較少,個體也較小,以一些個體小的為主。在花盆底下可以採集得到,但數量少,如果花盆是放在水泥地上則其數量會很少,而且水分過多數量也會大大減少。為了採集的方便,我們經過一番努力後發現,如果把台灣草連根鏟起,倒蓋在牆邊的草坪上(可蓋兩到三層),開始幾天不要澆水,等草幹了之後,三天左右澆少量的水,只要保護相對潮濕就可以。一個月左右開始採集,則可得到個體較大,數量較多的鼠婦。而且,採集過程非常方便,只要把草皮拿走就是。在鼠婦的收集過程中,必須小心地保護,收集後,容器內應帶一些濕土和注意通風。濕土最好是富含有機質,顏色以黑色最佳,同時可放幾片爛樹葉或一些植物的小根。
[編輯本段]飼養
在實驗室飼養鼠婦可用大的盆子如塑料水槽、也可用月餅的盒子。在盆子內放一些經過篩選後的松軟的土壤,土壤以富含有機質為好,特別是黑色的土壤則效果更佳,同時可放一些爛樹葉。土壤的含水量不宜太大,每天可向土壤中噴灑少量的清水,水滴入過多,土壤容易形成泥塊或泥漿,這樣會使鼠婦的活動減慢,甚至造成死亡。可以用手進行小測,用手抓起一把泥土,用力捏,沒有水從指縫流出,松開手,輕輕一碰,泥土疏鬆,表明土壤的濕度適中。同時每3天換一次土,最長不要超過一周,換土也不要全部換,可放一半留一半。鼠婦的密度不宜過大,大概每1000毫升的容器內可飼養25---30隻左右的鼠婦,密度過大,婦容易死亡。盆子上可用黑布遮蓋,保證有充足的空氣,同時用橡皮圈套住黑布,防止鼠婦逃跑。也可在晚上開燈,也能起到防止鼠婦逃跑的效果。
[編輯本段]培養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1、每次換土時,最好保留一部分原來的土壤;對換出的土壤要細心檢查,以免因個別鼠婦「假死」或鑽在土壤中而丟掉。
2、在實驗室放置鼠婦時,要留心周圍是否有其它動物如老鼠、蟑螂等的危害。
3、土壤中水分不宜過多,保持濕潤即可。如果不小心加入的水太多,可用細沙進行調節。
4、為了保證實驗的效果,在飼養鼠婦時盡可能給它提供適宜的溫度。
5、不要將飼養的鼠婦放在太亮的地方,盡可能給它提供較為黑暗的環境。
【釋名】 鼠負、負蟠、鼠姑、鼠粘,濕生蟲、地雞、地虱、皮球蟲。
【氣味】 酸、溫、無毒。
【別名】潮濕蟲、潮蟲、地虱婆、鼠負、負蟠、鼠姑、鼠粘,濕生蟲、地雞、豬仔蟲、西瓜蟲、鞋底蟲
【來源】為平甲蟲科動物平甲蟲Armadillidium vulgare (Latreille)或鼠婦Porcellio scaber Latreille的乾燥蟲體。春、夏、秋三季捕捉,用鐵鍋炒干,或開水燙死,曬干或焙乾。
【性味歸經】酸,溫,無毒。
【功能主治】
1、產婦尿秘。用鼠婦七個,熬過,研為末,酒送服。
2、撮口臍風。用鼠婦搗爛,絞取汁少許灌取。
3、風牙疼痛。用鼠婦、巴豆仁、胡椒各一枚,共研為末,加飯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棉裹一丸咬住,涎出吐去。有奇效。
此外還能用於利咽止痛,破瘀利水。用於慢性氣管炎,術後疼痛,牙痛,口腔炎,鵝口瘡,咽喉腫痛,小便不利,閉經。
【用法用量】 1.5~3分(0.5~1克),研粉服。
【摘錄】《全國中草葯匯編》
[編輯本段]鼠婦相關的葯
【復方鼠婦丸】
葯物組成: 鼠婦蟲60g 琥珀60g 雞內金60g 王不留行60g 茺蔚子30g 白芥子30g
制劑用法:上葯加少許麝香為引,共研極細末,過篩,煉蜜為丸。每次3~6g,每日 3次;飯後口服。連服30天為1療程。
適應病證: 前列腺增生症。
【鼠婦在制備治療骨質增生症的葯物中的應用】
鼠婦用於治療骨質增生症及骨刺等具有顯著用。在配伍的葯物中,鼠婦一般佔10-30%。其它配伍葯物可以包括馬錢子、生南星、生半夏、生川烏、生草烏、烏梅、山楂各50-100份。還可加入乳香、沒 葯、元胡、川芎、土元、伸筋草、透骨草、白芍、甘草和樟腦等多種中葯。用以上葯物製成的復方炎痛寧膏,具有良好的消炎止痛作用,既可減輕消除局部無菌性炎症,又可改善局部微循環,改善組織缺血缺氧狀態,降低骨關節內壓力,恢復骨關節應力平衡和微循環的動態平衡,從而迅速消除骨質增生症引起的疼痛腫脹、關節僵硬、活動受限等症狀,是治療骨質增生症的一種理想外用葯物。
西瓜蟲
學名 Armadillidiμm vulgare Latreille 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綱,等足目,鼠婦科。
別名 鼠婦;俗稱 潮蟲。分布中國各地。
寄主 在田間主要為害瓜類幼苗和十字花科蔬菜幼芽、嫩根及草莓等漿果。喜食油菜、芥菜、小白菜、番茄、黃瓜、南瓜、瓠瓜、大豆、豇豆、莧菜、空心菜、萵苣等葉片及食用菌等。
為害特點:為害幼芽、嫩根造成缺苗斷壟,為害草莓時把漿果吃成孔洞;瓜類幼苗綠色部分受害後常不生蔓。對生產造成一定影響。
形態特徵:成蟲體長10一14mm,體寬5—6。5mm,長橢圓形,共13節,灰褐色,頭部具1對線狀觸角;胸部8節,各節具1對足,腹部具7對腹足,尾節末端為兩個片狀突起。雌成蟲體背暗褐色,隱約可見黃褐色雲狀紋,每節後緣具白邊,雄蟲較青黑。卵近球形至卵形,黃褐色。初孵幼蟲白色,半透明,長約1.3一1.5mm,寬0.5一0.8mm,後逐漸變深,形態與成蟲近似,僅大小、體色不同。
生活習性:生活在潮濕的陸地.該蟲胎生繁殖,離開母體即可自由活動取食,取食後體壁顏色變深,身體增大,隔一段時間需鑽入土中蛻皮,每雌可繁殖110頭,幼蟲孵化後多隨雌成蟲群集在一起,約經1—2.5個月後開始獨立生活,經1年成熟,多發生在陰暗潮濕牆角或石頭、土塊下,夜出為害,以晚上21—22時、清晨7—8時活動最盛,陰天也出來活動,幼苗及貼地果易受害,對圈肥及腐草有趨性,有負趨光性和假死性,受驚後立即卷縮成「西瓜」狀。
此外,我國還有一種西瓜蟲,學名為Porcellio scaber Latreille 稱球鼠婦,廣布室內及潮濕之處,在田間也為害油菜等。
防治方法:(1)離村莊近的菜地、塘埂溝邊處應加強防治。田園內不留雜草,在田埂、壟間堆集腐草進行誘殺。(2)菜地避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機肥。(3)結合防治地下害蟲噴葯防治 在油菜苗期,發現蟲量大時開始噴灑25%愛卡士乳油1500倍液或20%蟲死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
Ⅷ 我和動物親密接觸作文
我和動物親密接觸
我很喜歡小動物,十一長假我去姥姥家,又和它們進行了親密接觸,不僅抓到了雞,還給小羊報了仇。
一進姥姥家的門,我就被院子里的雞吸引住了。它們披著棕色的羽毛外衣,瞪著一雙小眼睛,在院子里悠閑地散著步。我想抓一隻來玩,可是它們並不搭理我,我一走過去,它們就跑開了。我決定引誘一下它們。於是,我就向姥姥要了一些小米,撒在地上。不一會,小雞們禁不住誘惑,一起圍上來,低頭吃起米來。我高興了:這回你可跑不掉啦。我向一隻雞伸出手去,哪知它比我靈巧多了,一跳就跑開了,我卻滑了一跤。那隻雞站在遠處看著我,好像說:「哈哈,你真笨。」我抹了一下鼻子,又輕輕地向它靠近,伸出手,哪次這次它咯咯地跑到房後,不理我了。我只好把目光轉向了另一隻,可是還沒等我走過雲,那小傢伙慌不擇路,一下子就跳到了牆上,牆上正好掛著一張網,它的腦袋一下子夾了進去,這下可好了,天助我也。我抱著雞興高采烈地向屋裡走去,小雞真不聽話,一路上使勁地掙扎著,我還沒走到門口,它就一下子逃出了我的手掌心,跳到了我的腦袋上。氣死我了,我伸手在頭上緊劃拉,它又跳到地上跑開了。看著它靈巧的背影,我無可奈何,只好跑到外邊涼快去了。
就在這時,一個人迎面趕來了一群羊,我又來精神了,津津有味地看它們散步。看著看著,我眼前一亮,一隻大羊竟然把一隻小羊擠倒了,這不是以大欺小么?這個我可看不慣,我伸手拿起旁邊一塊不大不小的石頭對准羊的身體使勁地扔出去,大羊被打中了,好像瘋子一樣,繞著圈不停地跑,過了好一會才停下來,看著它那狼狽的樣子,我笑得合不攏嘴。
在這一天里,我既當了笨蛋也做了英雄,不賠不賠!《蚱蜢》
前幾天我們在流行捉蚱蜢。我一開始不想去捉,也不喜歡去捉。因為如果把蚱蜢捉來,它們就離開了它可愛的家。但我後來有想:如果蚱蜢在外面被人一不小心踩死怎麼辦?如果被石頭壓死怎麼辦?……不如捉一隻給它一個安全可愛的家。
想到這里,我也就和同學們一起捉蚱蜢。我們來到了一個草坪。我們在草坪上東翻西找。找了很長時間都沒找到。我感到很累很累,就坐下來休息。我看見項思凡手上的盒子里有一隻斷了腳的蚱蜢。這只蚱蜢一直向上跳,好像在說:「好痛!好痛!我要出去!」然後我又往下看了看,我突然發現一隻蚱蜢在跳。我慢慢的將它捧起,它躲在我的手心裡好像很害怕的樣子。我輕輕的對它說:「不要害怕!我不會傷害你的!」這只蚱蜢好像聽懂了我的話,不像剛才那樣怕了。我找了個盒子,把蚱蜢放進去,然後我又找了很多樹葉作為它的食物。拿了一些草用來做裝飾物。然後又找了一個大樹葉和一些小石子,把小石子放在下面,大樹葉放在下面做了一個很大的床。小蚱蜢在它的新家裡跳來跳去的。好像很喜歡的樣子。
就這樣我天天去看它,幫它清理小房子。一天天的過去,這只小蚱蜢變成了大蚱蜢。可是前幾天張老師說:「蚱蜢應該生活在自己的家裡!」我不想放了它,但它只有在大自然才能存活。所以我就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它走的時候也有點不想走。但最後它還是走了。
《西瓜蟲》
西瓜蟲是一隻捲起來特別像西瓜的小蟲子。它有七對足,有一對觸角,從外型來看它似乎沒有頭,胸,腹之分。它只是那麼慢慢兒,慢慢兒地想逃出我的手掌心,可這終歸是不可能的。
學校里的西瓜蟲不多,而且很難捉,不過我很幸運,最終還是得到了一隻不怕人的小東西。
當這小東西剛接觸到我的手掌時,我只是覺得手心癢癢的,我就怕這小東西咬我一口,不過時間久了,我和它似乎都了解了對方,也不那麼不自在了。
你知道嗎?西瓜蟲的生命力可是很頑強的哦。但是它也是有軟檔的。沖眼一瞧,它的「墨綠」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淡黑的外殼顯得十分堅硬;可是,我並不知道,它那看上去堅硬的外殼,也是有承受限度的。
那天,我把我心愛的西瓜蟲放在手上讓它自由自在地爬,可是由於我的失誤,這小小的,微不足道的西瓜蟲一下子從我的手掌掉入了「萬丈深淵」。從地面上把它撿起來,它的行動忽然變得很遲鈍,爬的速度明顯地慢了,只是趴在那不停地擺動著那對觸角。我把蛋黃喂給它吃,它對此「視而不見」……呀,它到底是怎麼了?就連趴,它也趴不動了,它難道就要一命嗚呼了嗎?
我將自己的鉛筆盒作為它寬敞的家,很長時間之後,它不動了,捲成一個小小的「西瓜」……
小白兔
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帶我去逛寵物市場,那裡熱鬧極了。
爸爸給我買了一隻小白兔,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小白」。它紅紅的眼睛,三瓣嘴,一對長耳朵,渾身白絨絨的毛,讓我愛不釋手。它走路時,前腿跳後腿用力蹬。它前腿短,後腿長。我給它水,它把水盆踩翻,可愛極了。
我很喜歡我的小白兔「小白」,我看到小白可愛的樣子就唱了起來;
「小白兔,白又白。
兩只耳朵豎起來。
愛吃蘿卜愛吃菜,
蹦蹦跳跳真可愛」。
可愛的小白兔
以前我家養了兩只活潑可愛的 小白兔,我給他們起了兩個名字,分別是:貝貝、丫丫。貝貝比較聽話,丫丫比較淘氣。
它們身上披著雪白的大綿襖。一對長長的小耳朵,常常轉向左,轉向右,好像在探聽著什麼秘密。一雙紅紅的眼睛閃閃有光,特別引人注目。一個小小的翹翹的鼻子,總是一縱一縱的。小兔子的嘴巴是三瓣嘴,吃起東西來,三瓣嘴一動一動的非常有趣。它的前腳短,後腳長。走起路來總是一蹦一跳的,跑的又快又遠。它的尾巴很短,像是一個毛絨絨的小球貼在屁股上,可愛極了!
早上,我總是先喂它們吃東西然後我在吃早飯。每次我 拿大白菜和胡蘿卜去喂它們時,它們就會爭先恐後的吃起來。吃飽後,貝貝和丫丫就會眯著眼睛擠在一個角落裡舒舒服服地睡覺了,但是它們的嘴還在動,好像還在品嘗菜葉的味道。
有一次我不在家。兔子餓了,自己跑去吃黃瓜。我回來後,我馬上到廚房拿兩大片菜葉喂它們吃,誰知丫丫一聞就跑 開,貝貝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這時我才明白,廚房裡的幾根鮮嫩的黃瓜是丫丫這個淘氣包偷吃了黃瓜。我把它輕輕的打了一頓,從此以後它再也不敢偷吃黃瓜了。
我多麼喜歡這兩只又活潑又可愛的小白兔啊!
如何寫小動物
你要想寫好小動物,首先要認真觀察,並盡可能地多次觀察同一個小動物。觀察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 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一般是從頭到尾或從上到下,也可以先整體後局部。
2、 觀察時要抓住特點。比如,小兔的長耳朵、三瓣觜;小貓會說話的眼睛、翹胡須等。
寫的時候要注意三個方面:
1 、 要有內容,有條理。一般可以按觀察的順序來說,要注意寫出動物的特點。
2、 要有一定的想像。
3、 三是語言要流暢。小松鼠
今天,我高高興興地回家看見兩只可愛的小松鼠。他們那玲瓏的小面孔鑲著一雙圓溜溜的小眼睛和三角形的小耳朵。他倆全身黑黑的,,但有幾條白色花紋。他倆一個叫奇奇,一個叫菁菁。
小松鼠吃飯時很有趣,他們總是上半身坐著,把食物拿在手中,送近嘴中。吃玉米時,他們可是手腳並用把玉米粒拿下來一粒一粒慢慢吃,還只吃肉不吃皮。並且他們這吃一點那吃一點,真是猴子搬包穀的寫照。小松鼠睡覺時就更有趣了,他們一個像小狗一樣躺著一個像小刺蝟一樣卷著。你走過去只要發出一點聲音他們便會立即醒來。「他們警惕性真高!」我總是這樣對媽媽說。媽媽總是回答說「因為大自然是一個適者生存的地方。小松鼠如果不提高警惕那就會被吃掉的。」「那小松鼠不是不能睡好覺?真是好可憐!」媽媽總是淡淡一笑。
不久以後,因為我的失誤菁菁悄悄的跑了。只留下了奇奇。他每天都蹲在那兒吃得也非常少,就獃獃的等在那兒。「真希望菁菁能回來!」「你知道為什麼菁菁會跑?」媽媽笑著問我。「因為我的大意。」「錯了,是因為菁菁需要自由,想要自由。」
幾天過後,我輕輕拉開籠門。奇奇逗留了一會兒就跑了。媽媽走過來看著我,我笑著說:「奇奇也需要自由。」
Ⅸ 西瓜蟲是怎麼來的長大後會變成鵝嗎還是一直都是西瓜蟲
不知道是怎麼來的,但是一直到死都是那個西瓜蟲樣子,死了就成了干殼子。
Ⅹ 西瓜蟲到底是不是潮蟲
西瓜蟲就是潮蟲。
西瓜蟲,又名潮蟲。
西瓜蟲,在田間主要危害瓜類幼苗和蔬菜幼芽、嫩根及草莓等漿果。喜食油菜、芥菜、小白菜、番茄、黃瓜、南瓜、瓠瓜、大豆、豇豆、莧菜、空心菜、萵苣等葉片及食用菌等。
會造成缺苗斷壟,危害草莓時把漿果吃成孔洞;瓜類幼苗綠色部分受害後常不生蔓。對生產造成至定影響。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0至14毫米,體寬5至6.5毫米,長橢圓形,共13節,灰褐色,頭部具1對線狀觸角;胸部8節,各節具1對足,腹部具7對腹足,尾節末端為兩個片狀突起。雌成蟲體背暗褐色,隱約可見黃褐色雲狀紋,每節後緣具白邊,雄蟲較青黑。初孵幼蟲白色,半透明,長約1.3至1.5毫米,寬0.5至0.8毫米,後逐漸變深,形態與成蟲近似,僅大小、體色不同。
生活習性
生活在潮濕的陸地.該蟲胎生繁殖,離開母體即可自由活動取食,取食後體壁顏色變深,身體增大,隔至段時間需鑽入土中蛻殼,每雌可繁殖110頭,幼蟲孵化後多隨雌成蟲群集在至起,約經1至2.5個月後開始獨立生活,經1年成熟,多發生在陰暗潮濕牆角或石頭、土塊下,夜出為害,以晚上21至22時、清晨7至8時活動最盛,陰天也出來活動,幼苗及貼地果易受害,對圈肥及腐草有趨性,有負趨光性和假死性,受驚後立即卷縮成「西瓜」狀。
另外,試驗表明西瓜蟲在遇到阻擋物時具有有趣的行走方式,按照左右左右左右依次順序繞過障礙。
此外,我國還有至種西瓜蟲,廣布室內及潮濕之處,在田間也危害油菜等。
防治方法
(1)離村莊近的菜地、塘埂溝邊處應加強防治。田園內不留雜草,在田埂、壟間堆集腐草進行誘除。
(2)菜地避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機肥。
(3)結合防治地下害蟲噴葯防治,在油菜幼期,發現蟲量大時開始噴灑25%卡士乳油1500倍液或20%蟲死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