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視頻 > 襄汾微電影

襄汾微電影

發布時間:2022-04-17 11:31:50

A. 做什麼賺錢<

做什麼賺錢我出生在一九七六年的山西。小孩兒上學,最怕遲到,窗紙稍有點青,就哭著起了床。奶奶拉著手把我送一程,穿過棗樹、石榴和大槐樹,繞過大狗,我穿著奶黃色棉猴,像胖胖一粒花生米,站在烏黑的門洞里,等學校開門。
怕黑,死盯著一天碎星星,一直到瓷青的天里透著淡粉,大家才來。我打開書,念「神——筆——馬——良」,一頭栽在課桌上睡著,日日如此。
山西姑娘沒見過小溪青山之類,基本上處處灰頭土臉,但凡有一點詩意,全從天上來。中學時喜歡的男生路過我身邊,下了自行車推著走,說幾句話。分別之後心裡蓬勃得靜不下來,要去操場上跑幾圈,喘著氣找個地兒坐下,天藍得不知所終,頭頂肥大松軟的白雲,過好久笨重地翻一個身。
苦悶時也只有盯著天看,晚霞奇詭變化,覺得未來有無限可能。陣雨來得快,烏黑的雲團滾動奔跑,剩了天邊一粒金星沒來得及遮,一小粒明光閃爍,突然一下就滅了。折身跑時,雨在後邊追,卷著痛痛快快的土腥氣撲過來。
二〇〇六年我回山西采訪,在孝義縣城一下車就喉頭一緊。老郝說:「哎,像是小時候在教室里生煤爐子被嗆的那一下。」
是,都是硫化氫。
天像個燒了很長時間的鍋一樣蓋在城市上空。一眼望去,不是灰,也不是黑,是焦黃色。去了農村,村口一間小學,一群小孩子,正在剪小星星往窗戶上貼。有個圓臉大眼的小姑娘,不怕生人,搬個小板凳坐我對面,不說話先笑。
我問她:「你見過星星嗎?」
她說:「沒有。」
「見過白雲嗎?」
「沒有。」
「藍天呢?」
她想了好久,說:「見過一點點兒藍的。」
「空氣是什麼味道?」
「臭的。」她用手扇扇鼻子。
六歲的王惠琴聞到的是焦油的氣味,不過更危險的是她聞不到的無味氣體,那是一種叫苯並芘的強致癌物,超標九倍。離她的教室五十米的山坡上,是一個年產六十萬噸的焦化廠,對面一百米的地方是兩個化工廠,她從教室走回家的路上還要經過一個洗煤廠。不過,即使這么近,也看不清這些巨大的廠房,因為這里的能見度不到十米。
村裡各條路上全是煤渣,路邊莊稼地都被焦油染硬了,寸草不生。在只有焦黑的世界上,她的紅棉襖是唯一的亮色。
我們剛進市區,幹部們就知道了。看見我們咳嗽,略有尷尬,也咳了兩聲,說酒店裡坐吧。酒店大堂是褐色玻璃,往外看天色不顯得那麼扎眼,坐在里頭,味兒還是一樣大。大家左腳搓右腳,找不出個寒暄的話。
幹部拿出錢,綠瑩瑩一厚疊美金:「辛苦了。」
我跟老郝推的時候對看一眼,她沖我擠眉弄眼,我知道這壞蛋的意思,「山西人現在都送美金啦,洋氣。」後來知道,之前不少記者是拿污染報道要挾他們,給了錢就走成了個模式。
跟我們一塊去的是省環保局的巡視員,老郝叫人家「老頭兒」,這是她認為一個人還算可愛時的叫法。她低聲問老頭兒:「他們不覺得嗆啊?」老頭兒呵呵一笑:「說個笑話,前兩年這城市的市長到深圳出差,一下飛機暈倒了,怎麼救都不醒。還是秘書了解情況,召來一輛汽車,沖著市長的臉排了一通尾氣,市長悠悠醒了,說:『唉,深圳的空氣不夠硬啊。』」
市政府的人一邊聽著,乾笑。
市長把我們領到會議室,習慣性地說:「向各位匯報。」從歷史說到發展,最重要的是談環保工作的進展。老郝湊著我耳朵說:「他們肺真好,這空氣,還一根煙連著一根的。」
我在桌下踢她一腳。
講了好久,市長說:「經過努力,我們去年的二級天數已經達到了一百天。」
有人呵呵笑,是老頭兒:「還當成績說呢?」
市長咧開嘴無聲地扯了下,繼續說。
我家在晉南襄汾,八歲前住在家族老房子里,清代的大四合院,磚牆極高,朱紅剝落的梢門口有隻青藍石鼓,是我的專座,磨得溜光水滑。奶奶要是出門了,我就坐在那兒,背靠著涼津津的小石頭獅子,等她回來。
一進門是個照壁,原來是朱子家訓:「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土改的時候被石灰胡亂塗掉了,小孩兒拿燒黑的樹枝在上頭劃字,「打倒柴小靜」。
這小孩兒是租戶的孩子,敢掏小燕子,捅馬蜂窩,唯一害怕的是老宅子後門的老井,上百年了,附近最好的水,小男孩兒隱隱知道那水有點神聖。井口都是青苔,透明的小水窪里來喝水的蜜蜂,小腳顫抖著輕沾水面。他和我縮著頭探一探,適應一小會兒那股黑暗,看到沿井壁挖出的可站腳的小槽,底下深深處,一點又圓又涼的光亮。
北廈有兩層,閣樓不讓上去,里頭鎖著檀木大箱子,說有鬼。我們不敢去,手腳並用爬上樓梯往裡看一眼,老太陽照透了,都是陳年塵煙。小孩兒總是什麼都信,大人說這房子底下有財寶,我們等人中午都睡著了,拽著小鏟子,到後院開始挖坑,找裝金元寶的罐子。
一下雨就沒法玩了,大人怕積水的青磚院子里老青苔滑了腳。榆木門檻磨得粗糲又暖和,我騎坐在上頭,大樑上燕子一家也出不去,都獃獃看外頭,外頭槐綠榴紅,淋濕了更鮮明。我奶奶最喜歡那株石榴樹,有時別人潑一點水在樹根附近,如果有肥皂沫,她不說什麼,但一定拿小鏟鏟點土把皂水埋上,怕樹傷著。
等我長大,研究大紅頂樑上的金字寫的是什麼,我爸歪著頭一顆字一顆字地念:「清乾隆四十五年國學生柴思聰攜妻……後面的看不清楚了……」
一七八〇年的事兒,這位是個讀書人嗎?還是個農民,販棉花掙點錢所以捐個國學生?……大人也不知道,說土改的時候家譜早燒了,只留了一幅太爺爺的畫像,他有微高的顴骨。我爸這樣,我也這樣。
王惠琴的村子比我家的還早,赭紅色的土城門還在,寫著「康熙年間」建造,老房子基本都在,青色磚雕繁復美麗,只不過很多都塌落地上,盡化為土。
村子的土地都賣給了工廠,男人們不是在廠里幹活,就是跑焦車。王惠琴媽媽抱著一歲多的小弟弟坐在炕上,小孩子臉上都是污跡。她不好意思地拿布擦坑沿讓我們坐:「呀,擦不過來,風一吹,灰都進來,跟下雨一樣。」小孩子一點點大,我們說話的時候他常咳嗽。他媽摟緊他,說沒辦法,只能把窗關緊。
往外看,只能看到焦化廠火苗赤紅,風一刮,忽忽流竄,村裡人把這個叫「天燈」,這個村子被五盞天燈圍著。按規定所有的工廠都得離村子一千米外,但廠子搬不了,離村近就是離路和電近——煤焦的比重佔到這城市GDP的百分之七十——它要沖「全國百強縣」,領導正在被提拔的關口上。
只能村民搬,「但是搬哪兒去呢?」這媽媽問我。這個縣城光焦化項目就四十七個,其中違規建設的有三十八個,符合環境標準的,沒有。村裡有個年輕人說:「不知道,只想能搬得遠一點,不聞這嗆死人的味兒就行。」
有個披黑大衣的人從邊上過來,當著鏡頭對著他說:「說話小心點,工廠可給你錢了。」年輕人說:「那點錢能管什麼?你病了誰給你治?」吵起來了。
黑大衣是工廠的人,我問他:「你不怕住在這兒的後果?」他說:「習慣了就行了,人的進化能力很強的。」我以為他開玩笑,看了看臉,他是認真的。
「你的孩子將來怎麼辦?」
「管不了那麼多。」
焦化廠的老總原本也是村民,二十年前開始煉焦。有幾十萬噸生產能力的廠,沒有環保設施。
他對著鏡頭滿腹委屈:「光說我環保不行,怎麼不說我慈善啊?這個村子裡的老人,我每年白給他們六百塊錢,過年還要送米送面。」他冷笑:「當兒子都沒有我這么孝順。」
「有人跟你提污染嗎?」
他一指背後各種跟領導的合影:「沒有,我這披紅掛綠,還遊街呢。」掌管集團事務的大兒子站最中間,戴著大紅花,被評為省里的優秀企業家。
晚上老頭兒跟市領導吃飯。
「說實話,都吵環保,誰真敢把經濟停下來?」書記推心置腹的口氣。
「你的小孩送出去了吧,在太原?」老頭兒悠悠地說。
書記像沒聽見一樣:「哪個國家不是先發展再治理?」
老頭兒說:「這么下去治理不了。」
「有錢就能治理。」
「要不要打個賭?」老頭兒提了一下一直沒動的酒杯。
沒人舉杯。
王惠琴家附近那條河叫文峪河。
「這還是河嗎?」我問老頭兒。
他說得很直接:「你可以把它叫排污溝。」河水是黑色的,蓋著七彩的油污,周圍被規劃為重工業園區,焦化廠的廢水都直接排進來。這條河的斷面苯並芘平均濃度超標一百六十五倍。
文峪河是汾河的支流,我就在汾河邊上長大。我奶奶當年進城趕集的時候,圓髻上插枚碧玉簪,簪上別枚銅錢,是渡船的費用。我爸年輕時河裡還能游泳,夏天沼澤里挖來鮮蓮藕,他拿根筷子,扎在藕眼裡哄我吃,絲拉得老長。
我小學時大掃除,用的大掃帚舉起來梆梆硬,相當扎手吃力,是蘆葦的花絮做成的,河邊還有明黃的水鳳仙,丁香繁茂,胡枝子、野豌豆、白羊草……藍得發紫的小蝴蝶從樹上像葉子一樣垂直飄下來,臨地才陡然一翻。還有蟋蟀、螞蚱、青蛙、知了、蚯蚓、瓢蟲……吃的也多,累累紅色珠子的火棘,青玉米稈用牙齒劈開,嚼裡面的甜汁。回家前挖點馬莧菜拿醋拌了,還有一種灰白的蒿,回去蒸熟與碎饅頭拌著蒜末吃,是我媽的最愛。最不濟,河灘里都是棗樹,開花時把鼻子塞進米黃的小碎蕊里拱著,舔掉那點甜香,蜜蜂圍著鼻子直轉,秋天我爸他們上樹打棗,一竿子掄去,小孩子在底下撿拾,叮叮當當被鑿得痛快。
風一過,青綠的大荷葉子密密一卷,把底下的腥氣帶上來,蛙聲滿河。表姐把塑料袋、破窗紗綁到樹桿上下河抓魚,我膽小不敢,小男孩在我家廚房門口探頭輕聲叫「小靜姐,小靜姐」,給我一隻玻璃瓶,里頭幾只黑色小蝌蚪,細尾一盪。
河邊上從這個時候,開始蓋紡做什麼賺錢織廠、紙廠、糖廠、油廠……柏油路鋪起來,姐姐們入了廠工作,回來拿細綿線教我們打結頭,那時工廠有熱水澡堂,帶我們去洗澡,她們攬著搪瓷盆子沖著看門男子一點頭,笑意里是見過世面的自持。紡好的泡泡紗做成燈籠袖小裙子,我穿件粉藍的,我妹是粉紅的,好不得意。我媽在工廠的理發店給我燙個捲毛,隔了這么多年,腦袋上包個黃色蛇皮袋的燙熱感還有,是文明讓人不舒服的啟蒙。
做什麼賺錢人人都喜歡工廠,廠門前有了集市,熱鬧得很,大喇叭里翻來滾去唱「甜蜜的生活,甜蜜的生活,無限好啰喂……」聲震四野。有露天電影,小朋友搬小板凳佔座位,工廠焊的藍色小鐵椅,可以把紅木板凳擠到一邊去。放電影之前常常會播一個短紀錄片,叫《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說的是臨汾。我媽帶我們姐妹去動物園時,每次都要提醒「電影里說了,樹上柿子不能摘,掉下來也不要撿,這叫花果城」。

B. 山西臨汾好嗎

臨汾攬勝卧牛城的由來:被傳為陶唐故都、伊祁舊里的臨汾,素來有卧牛城之稱。1977年10月,有人在城牆東北角取土時,挖出一個石匣,匣中有一尊鐵卧牛,並有明朱洪武年間的碑記一塊。鐵牛重 124斤,底座重33斤半。這大概就是臨汾被稱為卧牛城的見證。臨汾城池始建於西晉,距今約1600多年。鐵卧牛是什麼時候埋入城牆之中,無從考證。出土碑記中有「癸丑(1373)冬十有一月二十有五日」字樣,修整城牆時,就從城東北角挖出過此鐵牛;另謂五代梁開平二年( 908)九月吾州刺史徐懷玉刻記,記載梁晉交兵時,寇退而修城就曾挖出過此物,當時「以為祥」,便原封不動地將鐵牛埋在原處。明癸丑年第二次出土後,當時亦認為是「退滅寇兵之祥」,便擇吉日,藏之。1977年10月則是鐵牛第三次出土。現在這尊鐵卧牛已在臨汾市堯廟展出。

侯馬晉國遺址: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弟叔虞於唐,叔虞之子燮父改國號為晉。到春秋中葉,晉景公遷都新田(今侯馬)。從此,至戰國早期三家分晉為止,新田就成為晉國政治、經濟、商業、文化的中心。一九六一年,「侯馬晉國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在侯馬市汾、澮兩河交匯處。面積約三十三平方公里。古城已圮,現僅存宮殿台基殘跡。經大規模的鑽探發掘,發現兩組古城遺址,早期有白店古城址,晚期有平望、牛村、台神、馬庄、呈王等古城址。其中牛村古城,位於侯馬市西北,南北長約一千四百米,東西寬約一千二百米。在牛村古城址南有鑄造青銅器、陶器、石器、骨器的手工業作坊。鑄銅作坊遺址,面積約三千平方米,出土一百多塊銅錠、鋁錠、鑄銅生產工具及三萬余件陶范。其中能辨認器形的陶范有一千多件,成組配套的有一百多件,用這些范鑄造的青銅禮器有鼎、豆、壺、簋、鑒、敦等,兵器有劍、鏃等,此外尚有車馬飾和虎符。陶范刻有精美的夔龍紋、蟠螭紋、雲雷紋、環帶紋、垂葉紋、人紋、魚紋、首紋等。構圖勻稱新穎,線條流暢細膩。從出土陶范分析,大致要經過選泥、制模、翻范、熔銅、澆鑄和修整這一整套工藝流程。在牛村古城東南有盟誓遺址,面積約三千八百多平方米。遺址中發現四百多坑,坑內埋葬著牛、馬、羊和玉幣等犧牲。其中四十一個坑內出土了約數千件盟書,多數為朱書盟書,少數的為墨書詛辭,書法精美,內容記載了春秋戰國之際晉國各派貴族集團之間的斗爭,由此人們可以看到東周的盟誓禮儀和制度。牛村古城南、澮河南岸的上馬村是墓葬區,面積約五十萬平方米,墓葬密集。其中十三號墓是一座規模較大的長方形堅穴木郭墓,墓內的隨葬品,除銅貝、包金貝一千六百多枚外,共約三百六十多件。其中有大小銅器如鼎、鑒、方壺、簋等一百八十多件,和包金器、玉器、骨器、裝飾品,及編鍾、編磐等。墓中出土兩件銘文相同的徐王庚兒自作鼎,最引人注目。

鐵佛寺:又名大雲寺,位於臨汾市區西南隅。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遭地震毀壞,五十四年(1715)重建。寺院由山門、獻亭、中殿、方塔、藏經閣等建築組成。方塔是寺院的精華,六層,一至五層為方形,第六層為八角,按八卦方位排列建造。塔高30米,系水磨青磚砌成。各層均有琉璃圖案裝飾,共計64塊,內容為佛門傳說故事,引人注目。塔內一層中空,空間較大,內置高六米、直徑五米的生鐵鑄佛頭,造型豐滿,眉目端莊,形神兼備,為唐代原作,故有鐵佛之稱。它反映出盛唐時期平陽冶煉技術水平,對研究我國采礦、冶煉技術有重要價值。

魏村元代戲台:位於臨汾市區西北25公里處的魏村牛王廟內。廟內現存後大殿三間,獻亭、戲台各一座。河東地區是我國北方古代戲曲藝術的搖籃,至今保存著多處古代戲劇壁畫、雕刻和戲劇藝術建築。廟內的元代戲台,重建於元至治元年(1321)。戲台平面近方形,四角立柱各一根,前檐為八棱石柱,寬敞開闊,音響效果較好,對研究我國戲劇藝術和演變有重要價值。廟內獻亭,造型別致,結構精巧,也是一處較為珍貴的古代建築。

2007-12-5 12:11 回復

寧靜致雁
0位粉絲
2樓

龍子祠:位於臨汾城西的姑射山下。寺前泉水涌瀉而出,清澈透明,人稱龍子泉。泉水流量較大,渠道縱橫,灌溉萬頃良田,一派水鄉風光。因泉水澤潤於民,人們建祠祀奉。祠坐北向南,創建於唐,元、明、清各代都有增建修葺。現存山門、過殿、水母殿、康澤王殿等主要建築。祠內還有碑碣11通,對研究當地的水利開發和祠宇沿革有一定價值。每年農歷四月十五有傳統廟會,四方農商雲集,十分熱鬧。

姑射山仙洞:位於臨汾市區西20公里處的姑射山內。相傳為堯王夫人鹿仙女誕生地,因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莊子的《逍遙游》中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之語而出名。有北仙洞、南仙洞兩部分。北洞有興佛寺、雲霧寺、王母閣等;南仙洞有興隆寺、神居洞、碧岩寺、觀音閣和戲台等廟宇寺觀。現存鐵鑄、銅鑄、木雕、泥塑等各種塑像 200多尊。壁畫、碑碣都有一定歷史和藝術價值。仙洞創建於唐武德年間,歷代曾修葺擴建,現有建築40餘處,共有房屋廟堂 120多間,石窟洞70多孔。亭、台、摟、閣,大小殿宇,多數依山背洞,靠崖面溝,就勢構築。奇峰異洞,蒼松翠柏,青山環抱。其間一條數百米深谷,南北仙洞巍然對峙。春、夏、秋季鳥語花香,清涼幽靜,到此頗有置身「仙境」之感。

平陽鼓樓:坐落在臨汾市區中心,大約始建於北宋年間,金、元、明、清皆重修過,但樓體仍保持原建築特點。樓的平面呈正方形,四邊各40米,面積1600平方米,通高40.5米。四面沒迴廊。基座全用青磚砌築,座高八米,南北東西有高寬各五米的券門。四個券門橫額分別題刻「北達幽並」、「南抵秦蜀」、「東臨雷霍」、「西控河汾」。樓體穩重厚實,結構得體。上做二層三檐十字歇山頂樓閣,建築獨特,高大雄偉。古人稱之為「拔地千尋,依雲逼日」。可惜這樣一座重要的古建築,於1948年毀於戰火。1983年,臨汾市人民政府成立修復鼓樓委員會,倡議全市人民集資捐款修復鼓樓。1984年開工,1986年恢復原貌。

丁村遺址:位於襄汾縣城郊四公里處,遺址出土人牙和人骨化石,以及20多種哺乳動物化石和2000多件舊石器。石器屬石片器系統,為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牛王廟戲台:在山西臨汾市西北25公里魏村牛王廟內。戲台建於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重建,明、清曾予修補。廟內現存廊廡、獻亭、正殿、垛殿等。正殿供三王(牛王、馬王、葯王),塑像俱存。戲台為木構亭式舞台,平面方形,單檐歇山式屋頂,前面及兩側前部敞朗,作為台口。背面及兩側後部築以牆壁,還保留著宋金樂亭古制。台上無前後場之分,前檐用石柱兩根,正面雕牡丹及化生重子,柱側刻創建與重修年代。台上樑架迭構,額枋、蘭普、斗拱,上下三層,形如龐大疏朗的藻井,簡練精巧。戲台古稱舞亭或舞樓,宋、金時晉南一帶已有,元代相當普遍,但保存至今者較少。此台為研究元雜劇在山西一帶發展歷史和金元時期戲台建造規制的重要資料。

坤柔聖母廟:在山西吉縣城東北八公里謝悉村土垣上。四周山巒環繞,視野廣闊,廟址居高臨下。始建於宋天聖元年(1023年),元延佑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慶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現存坤柔聖母殿為元代遺構。面寬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工屋頂,結構之奇巧,為我國古代建築中少見。

掛甲山石刻:在山西吉縣城南里許掛甲山。此地背依錦屏山,面臨清水河,楊柳夾岸,拱橋如虹,景色優美。據縣志記載,唐尉遲敬德出征寓此,曾在錦屏山掛甲,更名掛甲山,也有傳說唐太宗與秦瓊奔赴長安,曾掛甲山巔,故名。隋開皇三年(公元 583)大山腳石崖上雕造佛像五區,每區二至三龕,龕為火焰式,龕內多為一佛二菩薩,佛座為覆蓮瓣束腰須彌狀,菩薩脅侍兩側,其中卧佛一龕,右手托腮,左膝微曲,造型生動,神態自如。雕造手法為剔地突起與線雕相結合,與其他石窟中圓雕比較,別具一格。

董氏磚雕墓:在山西侯馬市西北郊基建工地發現,1959年和1969年,分別遷於山西考古研究所候馬工作站院內。墓主人一名董海,一名董明,先後於金明昌七年(1196年)和大安二年(1210年)埋葬。均為仿木構磚雕墓,平面皆方形。董海墓為前後兩室,系我國北方地區傳統的四合院形制。結構復雜,比例適當,磨磚對縫,手法嚴謹,墓室內壁雕刻有翎毛花卉,八仙人物,戲劇故事以及飛馬、奔鹿、走獅等動物,琳琅滿目,華麗似錦,具有很高的建築與雕刻藝術價值。董明墓的北壁,砌有一座小戲台及生、末、凈、旦、丑五個戲俑,生動活潑,維妙維肖,是我國早期戲劇表演藝術的再現,為研究宋金戲劇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2007-12-5 12:11 回復

寧靜致雁
0位粉絲
3樓

千佛崖:在山西霍縣城南7.5公里的郭庄村山腰。山巒聳峙,山花爛漫,摩崖造像隱現其間。始刻於唐代,宋、元時屢有造鑿,直至明正德五年(1501年)始結束。本尊大佛高約八米,下部刻有唐貞觀以及天寶五年(公元 746年)、長慶二年( 822年)等題記。千手千眼觀音像高度約二米,為元代所造。其餘小佛多為三軀一組(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亦有單佛一龕者。刻工精湛,造型生動,極富民間特色。

霍州雁塔:在山西霍縣城南二公里的塬上。塔上雁巢甚多,故名。寺依塔名,亦稱雁塔寺,僅存遺址。雁塔創建年代不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修。塔高16米,呈八角形,五級,密檐式,空心,塔身層層向內收分,檐下磚雕斗八十八攢,比例和諧,鐫刻精緻,挺拔高聳,造型秀美。登臨源上,仰觀古塔,遠覽山川風光,樂趣無窮。

霍州鼓樓:在山西霍縣城內中心。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建,清代重修,台基高峙,用青石、青磚混合砌成十字券拱形通道,四向貫通。上築木構樓閣兩層,面寬進深谷五間,二層三滴水,十字歇山式屋頂。四周圍廊雕刻有花卉、禽獸等圖案。瓦頂安裝有二十八宿琉璃造構和三彩琉璃脊獸。鼓樓總高29米,登樓眺望,山川風光,霍縣城景,盡收眼簾。

普凈寺:在山西襄汾縣城西南30公里史壁村。規模敞朗,建築巍峨。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元、明遺物。山門三間,天王殿五間,懸山式。菩薩殿依柱築有扇面牆一道,牆前為觀音菩薩和善財童子,豐潤嫻雅,兩隅十八羅漢各具神態。牆後地藏、道敏、冥公端莊肅穆,十殿閻君凝神對坐於兩側。最後為大雄殿,五開間六架椽,結架純系元構。龕內塑釋迦、文殊、普賢華嚴三聖,其中二菩薩身式修長,衣飾合體,面形上方下圓,神態境靜慈祥,塑工頗為精巧。

千佛洞:俗名佛洞廟。在山西鄉寧縣城東五公里營里村懸岩上,呂梁山南端。山上樹木茂密,花香撲鼻,在叢林山花之中,突出巨石一方,長寬高各20米,體積近 800立方米,佛洞即開鑿於巨石之腰。洞高3.1米,黨深各4.5米,四壁滿雕神龕及佛像,刀法簡練,姿態莊重,局部後代繪有壁畫,內容為佛傳故事,窟頂雕出藻井圖案,按其造像風格,應是隋唐作品。洞前宇兩進院落為明清建築,有山門、廂房、配殿、獻殿等,巨石位居最後,千佛洞由成為寺後佛堂。寺宇規模不大,布局嚴謹,殿堂結構簡潔,形制典雅,與四周山石樹木相互輝映,頗富雅趣。寺內石碑,載信徒禮佛盛況及寺宇重修經過。

襄汾造像碑:在山西省襄汾縣境內。原分布在善惠寺等五座寺廟中。寺宇早毀,尚存造像石刻二十二通,形象秀美,刻工洗煉。造鑿於魏、北齊、隋、唐四代,碑高大者28米,小者1.5米,一般在二米左右。內容主要是佛、菩薩、弟子、脅侍、天王、供養人等等。佛像肅穆端莊,菩薩秀麗嫻靜,弟子恭順,供養人虔誠。唐碑中還雕有屋形龕一間,內置卧佛一軀。時代不同,工藝均佳。另有唐代石塔一座,方形,三層,高二米,每層雕有塔檐,塔頂設有塔剎,塔身收剎甚急,各層四面雕有券拱形佛龕一區,總體輪廓與西安大雁塔近似,鏤刻精湛,是我國唐代石雕藝術中的佳品。今存襄汾縣博物館。
天下奇觀—黃河壺口瀑布:由山西省吉縣城西行23公里,即可看到水勢洶涌、濤聲震天、景色壯麗的黃河奇觀———壺口瀑布。壺口瀑布是黃河流域的一大奇觀,是我國第二大瀑布。「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佳句,勾畫出了大河奔流的壯觀景象。千百年來,這里遊人絡繹不絕,流連忘返。
滔滔河水從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地涌來,驟然歸於二三十米的「龍槽」,傾注如壺口,形成極為壯觀的壺口瀑布。《書·禹貢》曰「蓋河漩渦,如一壺然」,壺口即因此而得名。
壺口瀑布,落差約30米,寬度最大時可達千餘米,最大瀑面3萬平方米。滾滾洪流,到這里急速收斂,注入深潭,聲似雷鳴,數公里外可聞;水波急濺,激起百丈水柱,形成騰騰霧氣,真有驚濤拍岸,濁浪排空,倒卷半天煙雲之勢!每每夏秋之季,彩虹貫於晴空,分外秀麗。其聲、其勢、其景,壯、秀、奇,使人不能不為之陶醉。

2007-12-5 12:11 回復

寧靜致雁
0位粉絲
5樓

華夏第一洞房:姑射仙洞是山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級名勝風景區之一,仁壽『臨汾市兩華里的姑射山中。上六時代.應附就是仙人養真之地。據碑柬記載,黃帝曾在這里訪問過勞成子;莊周的《逍遙游)}對這里仙姑神人有奇異的描述,民間「洞房花燭夜」的傳說更是引人入勝。

中國華門:中國華門也稱華夏文明之門,象徵堯帝開啟中華文明之門,它集歷史紀念和瀏覽觀光於一體,為當增加了一處高品位的文化景觀。

丁村民居與丁村民俗博物館:丁村至今比較完整地保存著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至清咸豐年間所建的各式院落20餘處,33座明清時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時代北方農村的村莊格局。分北、中、南三個建築群。多數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門多在東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過廳、門樓、廂房,均為磚石木質結構。建築構件上有人物、花卉、飛禽、走獸、古典戲曲、歷史故事等木雕、磚石雕圖案,是我國明、清民居建築中的佳作。

堯廟:在山西臨汾市南4公里。相傳陶堯建都平陽(今臨汾縣) ,有功於民,後人為祭祀堯王所建。始建於晉,歷經重修,現存為清代遺物。規模雄偉,布局疏朗,前有山門,碑列兩側,內有五鳳 樓,堯井亭、廣運殿、寢宮等。堯王與四大臣宰被喻為五鳳。 「一鳳升天,四鳳共鳴」,五鳳樓因此得名。堯井傳為堯王所掘,為記其菌,上築井亭一座。廣運殿面寬九間,進深六間, 重檐歇山頂, 高達27米,形制宏偉壯麗,殿周有廊環峙,柱礎雕刻精, 殿內金柱肥碩,直通上層檐下,雄健的礎石上雕雲龍盤繞,蜿蜒自如。龕內塑有堯王像及侍者。廟內存有碑十餘通, 載陶堯功績及廟宇建造經過。廟東北40公里築有堯陵, 廟南3公里存有「茅茨土階」石刻。

觀音閣:原名「興源寺」,位於汾西縣城北10公里的李安庄村,始建於唐代,現存均為明清建築。觀音閣依山勢而建築,分前、中、後三進院落,各有***。前院正面「寶閣」,正塑觀音,端坐蓮台。閣樓結構嚴謹、古樸、渾厚,造形美觀,玲瓏別致。中院磚窯3孔,兩窯供老君、地藏金像,一窯龍泉水順石灰岩層嘩嘩流出,清澈甘甜,能治百病。

堯陵:在堯廟東北30公里處的郭村與澇河之間,陵丘為純凈黃土築成,高50米,環周80米,陵上松柏蒼翠,周圍土崖環峙,澇河水經陵前南流。遠眺如一高聳丘巒,十分壯觀。

陶唐峪:陶唐峪位於霍州市東南20公里處的霍山南部,游覽面積約40平方公里,史稱陶唐谷。因堯帝避暑而得名(帝堯,姓伊祁,名放勛,傳說他曾先後受封於陶地和唐地,故號陶唐氏,堯是他的謚號,是我國古代的三皇五帝之一,推斷其活動年代約在距今四千年以前的原始社會末期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階段。堯在建都平陽後立行宮於霍州。)

延慶觀:在古縣城東北屏風山上。該觀創建於宋宣和二年(1120),竣工於遼延慶初年(1124),故名延慶觀。

C.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300字左右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專諸殺吳王僚
春秋時期吳國內部發生權力斗爭。公子光(即後來的吳王闔閭)雇專諸刺殺王位競爭對手吳王僚。話說事發當日,公子光宴請王僚,私下埋伏甲兵於室內。王僚也早有防範,命人沿途布滿兵卒,門窗檯階左右也都部署上自己的親信,夾道而立的侍衛,皆手持長鈹。酒酣耳熱之時,公子光佯裝有足疾,退入內室。這時專諸閃亮登場了!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的把匕首藏在魚腹中,佯裝為王僚獻菜。等走到王僚跟前,說時遲那時快!專諸突然撕開魚腹,拿出匕首刺向王僚!王僚當場斃命。遺憾的是,專諸當即也被侍衛殺死。公子光趁對方群龍無首,速命埋伏的甲士攻擊王僚的侍從,盡數將其誅殺。為感念專諸,吳王闔閭加封專諸之子為上卿。---這件事改變了吳國的形勢,公子光雄才大略,任用孫武,伍子胥等把吳國治理得整整有條,一躍成為大國,破楚國都,威震中願。後來的吳越爭霸也一定程度受專諸殺吳王僚而產生。[夫差乃公子光之子]。專諸殺吳王僚是一次很高水準的刺殺,創意新奇,驚天動地。專諸應被授於「最佳創意刺客」。

荊柯刺秦王
荊柯大名頂頂,別跟我說不知道他的故事。「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至今成了絕唱。荊柯的刺殺雖以失敗告終,但它對歷史的影響卻是巨大的。荊柯刺秦王加速了六國的滅亡,也鼓舞了人們反抗暴政的勇氣。荊柯世代為人所頌揚,可謂婦幼皆知,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非他莫屬,他的故事也是文學、電視劇、電影的熱門題材,深受大家喜愛。建議授於荊柯同志「最知名刺客獎」。

聶政除韓相
《刺客列傳》有他的大名。聶政本是屠夫,當俠客實屬業余愛好。然而聶政天生是一塊刺客的料,小露拳腳後便名滿江湖,前來聯系業務的客戶絡繹不絕。某日,韓國貴族嚴仲子帶著黃金和誠意跑來找他,要他除掉韓國首相俠累。聶政婉言辭謝。嚴仲子不悅:「汝耍大牌乎?」政曰:「非也,只因老母在世,姐姐未嫁,我不能死也。」不久,聶政母親去世,嚴仲子前來弔孝,執親子之禮。聶政深受感動。在厚葬完母親之後,聶政火速將姐姐出嫁,跟隨仲子刺殺俠累。英雄一出手,果然不同凡響。俠累身為首相,空有幾十名警衛,竟然被武功高強的聶政從容地從首相府門外一直殺進大廳,被一劍刺了個透心涼。這時,警衛們才圍了上來。聶政眼看無法脫逃,決定舉劍自殺。在咽氣之前,他用長劍將自己的眼珠挖出,把自己的臉劃成一堆肉泥。英雄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不讓人們認出他,以免連累他那親愛而苦命的姐姐!韓國政府為了知道刺客是誰,貼出告示說凡是能認出這具屍體的,賞金千兩。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後,斷定是弟弟所為,不顧一切來到聶政的屍體旁放聲大哭。官員問她,你不怕被牽連嗎?聶榮說:「我弟弟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不讓你們認出他,以便保全我。可這樣一來,他的英名不就被埋沒了嗎?我豈能為了保全自己而讓英勇的弟弟死得默默無聞呢?」說罷,聶榮大叫三聲天啦,在弟弟的身邊氣絕身亡。看來「最震撼人心刺客」非聶政莫屬。
〖文章來源 http://www.cqzg.cn 版權所有 春秋戰國軍事網 JFrS5e〗
朱亥錘晉鄙
還記得語文課本中的《魏公子信陵君列傳》嗎?朱亥在那篇傳中是位奇人,有點神秘不可測,隱於市井之間以殺豬為業。公元前257年,秦王派大軍圍攻趙國,趙國危在旦夕,派信使來魏國求援,魏國便派晉鄙率十萬大軍前去增援。秦王知道消息後,開始威脅魏王。魏王害怕了,急命走到中途的晉鄙停止前進。信陵君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幾次促請魏王堅持出兵救趙,魏王就是按兵不動。信陵君不願坐以待斃,就自已籌集了車馬,帶著門客們前去援趙。經過城門的時候,侯嬴[戰國時期魏國人。最初為看守城門的一個門衛,直到七十歲才被信陵君奉為上賓]把他止住,面授機宜:公子切勿魯莽行事,我有妙計一策。信陵君依計而行,從魏王的寵姬那裡竊來了虎符,把朱亥帶著到晉鄙那裡奪取兵權,朱亥同志當場把不聽調遣的晉鄙一鐵錘錘死。於是信陵君順利奪取了兵權,指揮大軍前往救趙,終於擊退了秦軍,保全了趙國。懷疑《大鐵錘傳》寫的就是這位朱力士。後來的張子房不知是否受了朱亥錘晉鄙的啟發,也請人錘始皇,可惜大失水準,不然歷史又要改寫了。朱力士一擊必中,兵器奇特,可謂「最有水準」。
三家分晉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准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圍魏救趙:
戰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厘王即位後,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敗。安厘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佔了魏國的兩個城鎮,並殺死了數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的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乾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厘王本來就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著段乾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後,就對安厘王說:"侵略者貪得無厭,你這樣用領土、主權,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者的慾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麼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但是,安厘王不肯聽從蘇代的話,仍然一味屈膝求和,這樣過了沒多少年,魏國終於被秦國滅亡。

D. 什麼是牛萬姓

正史里關於牛氏的記載是:
周滅商後,封紂王兄微子於宋,微子有後人牛父(此時為人名),任宋國司寇,宋武公時抵禦狄人侵犯為國而死,
其子孫以牛為姓。
傳古時三王時代有部落牛嶠氏,此部後人亦以牛為姓。
據《隋書》及《路史》記載,隋代牛弘,其父寮允為北魏郎中,賜姓為牛,允雖雲自乃三國魏時後將軍南陽牛金之後,自言復本姓耳,然實已不可考。
少數民族亦有牛姓,明清時期,雲南麗江納西族有牛氏,清滿族亦有牛姓,
其他各族也有牛姓。
[編輯本段]牛姓名人
牛邯,狄道人,東漢名將,官護羌校尉,後擢太中大夫。
牛金,三國時南陽人,曹仁麾下部將,官至魏後將軍。
牛弘,安定人,隋朝時人,官至禮部尚書。
牛仙客,牛弘同鄉人,唐前期大臣,歷任河西節度使,工部尚書,後拜相。
牛僧儒,唐末大臣,牛李黨爭時牛黨代表人物,穆宗文宗時兩度為相,屢次遭貶,有傳奇集《玄怪錄》。
牛興祖:晉寧襄陵(今山西省襄汾)人,元代官吏。歷中書省掾、刑部主事、工部主事,後擢大都兵馬指揮使,累官至雲南行省參知政事。
牛天畀:山西省太穀人,清代將領。乾隆年間武進士,累官至貴州省提督,曾率川北官兵會剿苗民,先後屠戮上萬,後被苗民擊斃。
牛富: 安徽霍邱人,南宋抗擊元兵入侵名將,自青少年時代起,就勇而知義,立志報效祖國。有一次在戰斗轉移時,令城內居民 燒絕街道,抵抗賊軍,牛富在戰斗中身負重傷,為下落敵人之手,自己就以頭觸柱,赴火而死。牛富的大義凜然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他死後,贈靜江軍節度史,謚「忠烈」。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牛群
天津人。小名叫小牛兒,大名是父親給起的,山於是第六個孩子,所以就起名叫牛群。1968年高中畢業後下鄉勞動,1970年參軍,197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4年調入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開始從事專業相聲創作和表演。由於牛群的勤學苦練,從1984年開始嶄露頭角。這一年他表演的相聲《訓夫》,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大獎」,同年還在青島舉行的全國相聲大賽中獲得兩個一等獎。1988年在全國春節聯歡晚會上,牛群表演了相聲《巧立名目》,效果非常好,取得了極大成功。不久他又與馮鞏搭檔,兩人優勢互補,巧妙配合,很快成為全國知名的一對相聲演員。為全國人民連續獻出了很多精彩節目。1993年,牛群調入中國廣播藝術團,正式加入中國最有權威的相聲團隊,他在相聲創作和表演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1982年到1996年,在各類全國大賽中十幾次獲相聲創作、表演一等獎。從1988年起,連續十二次作為相聲演員或主持人參加中央電視合春節聯歡晚會。從1991到1999年,在中央電視台「我最喜愛的春節晚會節目」的電視觀眾評獎中,七次奪魁。這七個相聲節目是: 《亞洲之最》、《拍賣》、《辦晚會》、《最差先生》、《明天會更好》、《兩人的世界》、《瞧這倆爹》。1995年榮獲首屆「侯寶林相聲金像獎」。牛群多才多藝,除說相聲外,還喜歡集郵、攝影、編輯。他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中國說唱藝術研究公理事,還曾做過現代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名人》雜志社主編。2000年12月,經北京著名策劃人韓熙和的精心策劃,由牛群所在單位推薦,安徽省蒙城縣人大常委會任命,牛群出任全國第一養牛大縣——安徽省蒙城縣副縣長,開創了文化名人到基層任職的先河。
最早寫詠物詞的五代詞人——牛嶠
字松卿,一字延峰(850?—920?年),隴西(今甘肅省隴西縣)人,唐朝宰相牛僧孺之孫。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進士。歷任拾遺、補尚書郎等小官。王建立後蜀,牛嶠在後蜀任判官、給事中等職。牛嶠一生博學多才,受好寫詩填詞,詩學李賀,詞聞於世,著有《歌詩集》三卷。是「花間派」重要詞人之一。其詞收入《花間集》一書三十二首,《全唐詩》附詞二十七首。他的詞特點是「繁弦促柱間有勁氣」,字句富麗清新,借物抒情,寓意深刻。有人評價說他的詞「蜜麗香軟」,詞風似溫庭筠。他是我國最早寫詠物詞的詞人之一,對後世詠物詞的發展具有較大影響。代表作有《夢江南·街泥燕》、《菩薩蠻·舞裙香曖金泥鳳》等。
以方正敢言進身的唐代宰相——牛僧孺
字思黯(779—847),牛弘之後代。其父牛幼簡,小官吏,早死,僧孺幼孤,依川數頃為生。好讀書,善作文。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考取進士。元和三年(808年),憲宗皇帝策試賢良方正。僧孺與李宗閔、皇甫?三人在對策中,痛詆時政,一條一條指出宰相李吉甫失政之處,以方正敢言,名聞天下,但激怒了宰相李吉甫,久未重用。穆宗即位後,升任御史中丞。長慶元年(821年),宿州刺史李直臣坐臟當死,穆宗為他求情說:「直臣的事情雖超越本分,有違法之過,但他有經度之才,可免死,委之邊任。」僧孺婉轉地對皇上說:「昔日安祿山、朱?以才過人,但他們卻亂我大唐江山,受到嚴懲,何況李直臣和他們相比,只是小才,怎能不依法制裁,使法律受屈呢?」皇上嘉其守法,不再說情,並升其為戶部侍部,同平章事。還有一件事,使皇上更加器重僧孺。當時韓弘因有前科,就和兒子公武以豐厚的家產,賄賂各路權貴。事發,穆宗命中使到其家查閱納賄記載,唯僧孺名下,記不受退還。穆宗甚悅,及之議誰可任宰相時,穆宗第一個就提到僧孺。敬宗即位(825年)後,又任僧孺為中書侍郎,銀青光祿大夫,加封奇章郡公,集賢殿大學士,兼修國史。僧孺為相時,政績較佳,他整頓綱紀,清理刑獄。審治不法,朝野肅然。文宗時,僧孺與李德裕轉入朋黨之爭,親近同黨,排拆異己,權震天下,時稱牛李黨爭。寶歷年間,貶至武昌軍鄂岳靳黃觀察使,大和四年(830年),召還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武宗時,會昌二年(842年),罷僧孺兵權,貶為循州長史。宣宗繼位後,還為太子少師,大中初年(847年)卒,謚曰「又簡」。著有《幽怪錄》十卷。
戰功赫赫、威名遠揚的五代後梁宰相——牛存節
字贊正,他本名禮,後梁太祖朱溫改其字,青州博昌(今山東省博興)人。少年時代以雄勇自負,為人木強忠厚,初任河陽節度使,後率十餘人歸朱溫,朱溫愛之,授宣義軍小校,後追隨太祖,屢建戰功。天復元年(901年),授潞州馬步指揮使,法令嚴整,士庶安之,及追赴行在,士兵泣送者不絕於道。天佑元年(904年),授邢州團練使,當時州兵只有二百人,晉人知道後,就以大軍來進攻。太祖急在鄴發兵二千人赴援,存節臨危不懼,率軍迎敵,並以自己的家財,獎勵將士。終於化險為夷,使敵人久攻難克,自動逃離。太祖招之慰勞,獎嘗金帛馬匹,加檢校司徒、元帥府左都押衙。天估四年(907年),太祖即位,存節拜右千牛衛上將軍。其秋攻潞州,以存節為行營馬兵軍都排練使。開平二年(908年),王師敗於上黨,晉人乘勝進迫,河南留守張全義召存節,共謀退敵之策,遂率軍接應上黨王師,至天井關,存節對諸將說:「這次行軍,雖不是奉詔,但至關重要,要害之地,不可致失。」時晉人新勝,鋒芒畢露。存節毫不畏懼,引眾而前。夜至澤州,存節剛入城,晉軍也到,於是存節即命士兵分布守御。晉軍四面攻斗,並開地道以入城,存節乃以隧道應之,道戰於地中,晉軍不能進,又以強弩射之,晉軍人仰馬翻,經十三日苦戰晉軍死傷不計其數,只好焚營而退。太祖對此大加稱贊,並予以嘗賜,授絳州刺史。開平三年(909年),又任同州節度使。乾化二年(912年),加檢校太傅,進封開國公。末帝朱友貞繼位後,對存節加封中書門下平章事,徙鎮天平,為保衛邊疆又屢立戰功,詔加太尉。正當梁、晉雙方苦戰河上時,存節病重,召還京師即卒。冊贈太師。史臣評價存節說:武鷙慷慨有大節,野戰壁守有所長,威名聞於境內外。
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副政治委員的少將——牛明智
(1917—1981),山西省芮城縣人。1937年參加山西抗敵決死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武鄉縣游擊第三大隊政治指導員,山西遊擊第二團營政治教導員,八路軍一二九師太岳縱隊決死第一旅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科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太岳軍區第四十二團政治委員,華北野戰軍第十五縱隊四十四旅政治部主任,第18兵團62軍185師政治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師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幹部部部長,第二坦克學校政治委員,裝甲兵學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裝甲兵工程學院政治委員,裝甲兵軍政幹部學校政治委員,裝甲兵學院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副政治委員。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主要謀士——牛金星
字啟東,河南寶豐人。明朝嘉靖舉人。自小天資聰穎,滿腹文才,常抱經邦濟世之志,但他年青時,深受貪官豪紳欺壓,鬱郁不得志。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對他十分仰慕,為他的遭遇也憤憤不平,因此當起義軍到達河南西部時,就千方百計尋找他,開導他認清形勢,共圖大業。牛金星最終下定決心,帶領全家老少加入了起義軍。牛金星的博才多學,精於計謀,很快得到李自成的嘗識和重用,成為義軍的一名重要謀士。按照牛金星等人主張的北進計劃,起義軍於1641年正月,一舉攻克軍事重鎮洛陽,活抓了福王朱常洵,並火燒福王府,散發了王府大量金錢與糧食,使廣大飢民得到賑濟。1644年3月19日,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李自成在牛金星、劉宗敏等文武官員陪同下,從大明門進皇城,行至「承天之門」(今天安門)時,李自成對「承天之門」四字匾額射了一箭說:「如能安定天下,則一箭射中四字中心。」據說一箭射出,射中「天」字下稍偏一點,未能正中。牛金星賀道:「中共下,當中分天下。」李自成投弓大笑。李自成等將領進京後,被勝利沖昏頭腦,迅速腐敗墮落。他們新選的官吏為了 找靠山,爭請宰相牛金星、軍師宋獻策等頭頭飲「到任酒」,表示感激,有人逢人便誇「牛老師知遇」。牛金星得意忘形,錄用降人,皆以「金星目矚之力為衡」。4月29日,李自成在清軍先頭部隊已進入北京近郊時,卻匆匆在武英殿舉行即位大典,由已授為天佑閣大學士的牛金星代行祭天禮。即位後第二天,起義軍即被迫放棄京城,退往關中,從此節節敗退。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一曲悲慘的壯歌,牛金星也從自己輝煌的頂點跌到了谷底,有人說他逃亡不知下落,有人說他後來與兒子一起投降了清廷。
官授頭等侍衛的清代武狀元——牛鳳山
字梧階(1806—1880),河南省鞏義市明月坡(古汜水縣屬地)人。幼年時,家境貧寒,跟著叔叔,苦練武功,技藝高超。據說他用彈弓不僅可以百步穿楊,而且可以盤中取果,又稱鳳凰奪窠。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27歲,在汜水縣穆溝村、竹園村等地借錢赴京趕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狀元,官授頭等侍衛,賜進士及弟,又封武功將軍,曾任甘肅涼州中營游擊,加副將銜,後晉封總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贈。咸豐年間(1851—1861年),黃河向南遷徙,沙壓河邊灘地,汜水灘民無地可耕,貧困無食,有的灘民甚至賣妻子交租稅,鳳山這時已告老還鄉,他急家鄉人民所急,查明情況,將真相奏聞朝廷,豁免了當地賦稅,使不少貧民得以生存。事後,沿灘二十五村民自發樹碑,記載此事,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
中國人民志願軍二級英雄——牛保才
(1921—1952),山西壺關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任電話班副班長。1952年10月14日,在朝鮮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嶺戰役中,他冒著激烈炮火搶修電話線,左腿被敵人的炮彈片打斷,仍忍受著劇痛爬到斷線的地方,用嘴咬著一根線頭,手拉著另一根線頭,讓電流通過自己的身體,保證了通訊聯絡,直至壯烈犧牲。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授於「中國人民志願軍二級英雄」稱號。
曾任原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的少將——牛書申
(1913—),陝西省黃陵縣人。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陝甘邊區中宜游擊支隊政治指導員、政治委員、獨立營政治委員,陝甘邊區中宜?洛四縣指揮部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員、司令部第六科科員,西北野戰軍司令部第二科科長,陝甘寧省委軍事部第二團政治委員。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七團政治處主任,獨立第五大隊政治委員,關中軍分區政治部主任,關中警備區政治部主任,警一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黃龍軍分區司令員兼警備第四旅政治委員,陝北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陝西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著名豫劇丑角表演藝術家——牛得草
(1933—1999)河南省開封市人。原名牛俊國,牛得草是藝名。解放後愛看丑角戲的戲迷李春芳老人看了他演的戲,說:「你演的丑角不俗氣,看了餘味深長。」牛俊國對李老說:「人家說我這個名字很不合丑角這個行當,請你老給取個丑角藝名。」李老學識淵博,又愛看牛俊國的戲,經過認真思考,第二天就對他說:「姓候的,有叫侯得山的,猴子得了山,可以攀登;姓於的,有叫於得水的,魚兒得了水,可以自在暢游;姓朱的,有叫朱得糠的,豬得了糠,可以膘肥體壯;你姓牛,何不叫牛得草?你得了草,可以負重勁行,辛勤耕作,韌力無盡啊!」牛俊國高興地說:「對啊!共產黨把我從苦海救出來,讓俺當了人民演員,這不是小牛得了青草嗎!」從此,牛得草便代替了牛俊國,唱響了開封,唱紅了中原,成為國家一級演員。牛得草博採眾長,融會貫通,自成流派。他技藝精湛,唱、念、做、舞俱佳,既講究程式規范,又力求貼近生活,既有大家風范,又有鄉土氣息。他的代表劇目主要有:由他執筆整理並主演的《唐知縣審誥命》,1979年晉京演出,獲演出一等獎,該劇拍攝為電影後,又榮獲「最佳故事片獎」,香港《大公報》撰文稱他為「東方的卓別林」。他歷任鶴壁市豫劇團副團長、團長等職。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劇協理事,中國電影藝術家協會會員,鶴壁市劇協主席。他10歲學藝專攻文丑,把自己畢生精力獻給了戲劇事業。「當官不與民造福,不如回家賣紅薯」這一劇中精句,幾乎家喻戶曉。他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去努力為人民服務。
為趙國國君趙籍師傅的——牛畜
戰國時趙國的賢達之土,生卒年月不詳。趙國的國君叫趙籍,思賢若渴,是個年輕有為的君王。有一天,他問相國公仲連:「愛卿,你很好賢,做相國已四年多了,你曾經推薦過賢人嗎?」公仲連回答說:」沒有,臣下一定盡力物色。」當時有個叫番吾君的人,聽說公仲連正為國君物色賢達之士,就向公仲連竭力推薦牛畜等三人,說了他們許多優點。公仲連就接見了牛畜等三人,又加以認真了解考察後,向國君正式舉薦了他們。趙王在召見牛畜時,牛畜用仁義之道教授君王,又用帝王之道約束他。君王欣然而聽,遂以牛畜師傅。
任人唯賢的隋吏部尚書——牛弘
字里仁(545—610),隋安定鶉觚人。先祖為避禍改姓遼,祖父遼熾,在郡中為「中正」官,父親遼允,為後魏侍中,賜姓牛。牛弘年輕時,性情寬厚,好學博聞,隋開皇二年(582年),授散騎常侍,秘書監,收集典籍,不遺餘力,三年拜禮部尚書,奉詔撰修五禮,寫成百卷,行於當世。開皇六年(586年),牛弘以其豐富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改定雅樂」、「設立明堂」,受到皇上的器重和贊許。不久授大將軍,官拜吏部尚書。在其任職期間,任人唯賢,「其選舉,先德行而後文才,,務在審慎」。因此「所有進用,多稱職」,朝野上下,為之佩服。隋煬帝繼位後,賜弘以詩,贊揚之美,無書其右者。大業二年(606年),牛弘進位上大將軍,六年(610年)跟隨皇帝巡視江都,其年十一月卒,歸葬安定。皇上贈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文定侯,謚曰「憲」。牛弘一生,權高位重,榮寵當世,而他卻車服平儉,寬厚溫良,事上盡禮,待下以仁,「納於言而敏於行」。一生手不釋卷,著書頗富,有文集十三卷傳於後世。史臣評價他時說:牛弘篤好攻籍,學優而仕。有淡雅之風,懷曠遠之度。采百王之損益,成一代之典章……澈之不清,混之不濁,可謂大雅君子矣!
不忘忠孝的五代詞人——牛希濟
(930年左右在世,生卒年月不祥),隴西(今甘肅省隴西縣)人,五代詞人牛嶠之侄。前蜀時,官至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前蜀亡,降後唐,明宗時,任雍州節度副史。牛希濟擅長詩,精於詞,詞風接近「花間派」重要人物韋庄,風格清麗,常用白描手法抒寫情懷,也是「花間派」的一名重要詞人。堯山堂外記:同光三年(925年),後唐滅前蜀,唐主命舊蜀臣賦蜀亡詩,牛希濟寫了一首七律詩:
滿朝文武欲朝天,不覺臨師犯寒煙。
唐主再懸新日月,蜀王還?舊山川。
非干將相扶持拙,自是君臣數盡年。
古往今來亦如此,幾曾歡笑幾潛然。
唐主聽後感慨地說:「希濟不忘忠孝也」。於是賜緞百匹,予以獎勵。他的詞在《花間集》中共收十一首,以愛情為主,多有傳世名句。如《生查子春山煙欲收》末兩句:「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受到一致好評,常常被當作名句作用。
北宋末年奮起抗金的民族英雄——牛皋
字伯遠(1087—1147),河南省魯山縣人。出身射士,精通武功,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北宋末年,朝政腐敗,金兵入侵中原,牛皋組織義軍,奮勇抵抗,屢屢取勝。由於戰功卓著,先後任滎州刺史、安州觀察使等要職。紹興三年(1133年),岳飛統制江西、湖北軍務時,牛皋奉命加入岳家軍。岳飛一見牛皋,甚為歡喜,即命皋為唐、鄧、襄、郢四州的安撫使。岳飛出任神武後軍都統後,隨及又任牛皋為中部統領。紹興四年(1134年),偽齊大將李成勾結金兵入侵,攻破襄陽六郡,敵將王嵩占據隨州,岳飛派大將張寬、徐慶去收復,數日攻城不破,岳飛心急如火,牛皋自告奮勇,帳前請戰,當場立下軍令狀,只帶三天口糧,誓死拿下隨州。果然三天口糧尚未用完,就一舉攻下隨州,活捉王嵩,俘敵五千。李成退據襄陽,岳飛又派牛皋以騎兵擊敗,收復了襄陽。金兵攻打淮西,岳飛又令牛皋迎敵。當時,偽齊派騎兵五千,氣勢凶凶,抵達廬州城外,牛皋領兵上陣,望著金將,大喝一聲:「牛皋在此,爾輩胡為?」敵軍一聽,如雷貫耳,膽顫心驚,不戰而潰。牛皋乘勝追擊,一鼓作氣,追擊三十餘里,殺死金兵大半,斬其副都統及「千戶」五人,「百戶」數十人,軍聲更加威名遠揚。紹興十年(1140年),牛皋隨岳飛進軍中原,在岳飛的指揮下,牛皋率部所向披 靡,直抵黃河沿岸,在攻打許昌、汴京的多次戰斗中,出生入死,屢戰屢勝,為收復中原失地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職務不斷變化,官位節節升遷,直至任荊湖南路馬步軍副總管。秦檜害死抗金民族英雄岳飛後,十分懼怕岳飛部將牛皋,為了斬草除根,解除心腹之患,就處心積慮,置牛皋於死地。紹興十七年(1147年)農歷三月初三,秦檜密令都統制田師中,以宴請各路大將為名,用毒酒將牛皋害死。牛皋臨死前悲憤地說:「皋年六十一,官至侍從,幸不啻足,所恨南北通和,不以馬革裹屍,故死牖下耳!」其憂國憂民的情懷真可說是驚天地、泣鬼神。
不走後門的清代欽點傳臚——牛思瑄
字梧階(1806—1880),河南省鞏義市明月坡(古汜水縣屬地)人。幼年時,家境貧寒,跟著叔叔,苦練武功,技藝高超。據說他用彈弓不僅可以百步穿楊,而且可以盤中取果,又稱鳳凰奪窠。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27歲,在汜水縣穆溝村、竹園村等地借錢赴京趕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狀元,官授頭等侍衛,賜進士及弟,又封武功將軍,曾任甘肅涼州中營游擊,加副將銜,後晉封總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贈。咸豐年間(1851—1861),黃河向南遷徙,沙壓河邊灘地,汜水灘民無地可耕,貧困無食,有的灘民甚至賣妻子交租稅,鳳山這時已告老還鄉,他急家鄉人民所急,查明情況,將真相奏聞朝廷,豁免了當地賦稅,使不少貧民得以生存。事後,沿灘二十五村民自發樹碑,記載此事,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風,牛思瑄的卷子吹到地上污染了一點。評卷時,慈安太後以牛思瑄寫的文章最當意,想點為狀元。主考官以卷面污染為理由,力爭不能為狀元。變為二甲一名(也叫傳臚)。皇榜揭曉時,主考才知道自己力爭不許當狀元的正是牛思瑄,大為懊悔。回府見牛?說:「你不讓我看看你的字體,以致這次失掉了一個狀元。」牛思瑄知道後,不以為意,也不懊悔。牛思瑄雖未能點為狀元,但慈安太後和皇上又非常喜愛他的文章和書法,所以欽點金殿傳臚,以補狀元之損,故世人都知牛門父子文武雙狀元。牛思瑄一直在翰林院任職,工文善書,很有名氣,當時得到他寫的字,都視為珍寶。牛思瑄性情耿直,為官清廉,熱愛鄉鄰。光緒三年(1877年),河南大災,餓死人很多,甚至人相食。這時,牛思瑄的朋友吳元炳在江蘇任巡撫,牛思瑄就親往拜訪,想請求發些糧食賑濟家鄉災民,因憂勞過度,不幸病逝於去上海途中。
曾任寧夏軍區副司令員的少將——牛化東
(1906—),陝西省定邊縣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被派到西北軍隊從事兵運工作。曾在西北軍任排長、連長,新編第十一旅參謀、軍械官、副團長,1945年參與領導該旅於陝西安邊起義。後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新編第十一旅副旅長,三邊軍分區副司令員兼新編第十一旅副旅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寧夏軍區參謀長,銀川軍分區司令員,寧夏軍區副司令員。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物理電子學專家——牛憨笨
(1940-——),山西省壺關縣人。196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他是我國電子光學理論和變像管診斷技術研究領域的傑出代表之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得到重大應用的高速靜電變像管。研製成功的九種變像管和七種變像管相機,為我國地下核試驗、激光核聚變、X光激光等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診斷設備,並銷往法國、美國和台灣省,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和高科技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牛憨笨科研成績卓著,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兩項,國家及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多項。他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發展了動態電子光學理論,論文被英、美、俄、德、法、日等國的學者引用近90次,在國際范圍受到了很大重視。牛憨笨的名字是大字不識一個的祖母給取的,他回憶說:「其用意一是不好的名字可以沖掉晦氣,二是不好的名字可使我存活下來,使我父親下面不要斷煙火。長大後許多人勸我將名字改一下,但我感到這樣一個名字,亢分體現了她老人家對我的一片愛心,名字雖然是個符號,但使我終生受益匪淺。它告誡我不學習就會變『憨』,不勤奮就會變『笨』。我應當像憨牛一樣為祖國的科研事業耕耘不止。」
善於理財、清勤不懈的唐代宰相——牛仙客
唐安定鵯觚人,先祖為牛通,通生會,會生意,意生仙客。仙客初為縣小吏,後遷洮州司馬、太僕少卿。他勤奮上進,堅持不懈,至唐玄宗開元年間,升為河西節度使、朔方軍大總管。仙客任河西節度使時,省用所積巨萬,同僚崔希逸以其事奏聞皇上,帝查明後大悅,將用為尚書,宰相張九齡以為不可,乃封隴西郡公,張九齡下台後,仙客升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仍知門下事。仙客居相位,獨善其身,不久封幽國公,進拜侍中,兼兵部尚書。天寶元年七月卒,年六十八歲,贈尚書左丞。仙客在為官期間,以善於理財著名、「嗇事省用,倉庫積實」,是對他政績的評價,「為官清正

E. 山西臨份都有哪些地方

堯都區 霍州市 侯馬市
曲沃縣 翼城縣 襄汾縣
洪洞縣 古 縣 安澤縣
浮山縣 吉 縣 鄉 寧
蒲 縣 大寧縣 永和縣
隰 縣 汾西縣

臨汾概況
臨汾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黃河中游,汾水之濱,東倚太岳,西靠呂梁,中部是遼闊富饒的盆地。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地區毗鄰,東與長治、晉城市相連,南與運城地區相鄰,西以黃河為界同陝西省相望。地理坐標為北緯 35°23'--36°57',東經110°22'--112°34'之間,南北最大縱距170多公里,東西最大橫距約200公里,全市國土總面積20510平方公里,其中:平川面積佔19.4%,丘陵51.4%,山地29.2%。

臨汾市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搖籃,中國古文化最早的發祥地之一。早在三、四十萬年以前,「丁村人」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里。相傳在 4200年前的氏族社會後期,一個叫「唐堯」的部落酋長曾在此率眾定居建都,留下了「堯舜禪讓」的千古美談和「天下第一都」的美譽,至漢代發始稱平陽。宋、元、明、清皆所屬冊城縣邑。民國初屬河東道,1949年2月成立晉南區,1950年1月成立臨汾專區,1954年與運城專區合並為晉南專區,1971年以原臨汾專區所轄范圍成立臨汾地區,1978年改名臨汾地區行政公署,2001年成立臨汾市,現轄1區2市14縣,159個鄉鎮,15個街道辦事處,3275個行政村。總人口411.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2.91萬人。

臨汾市地處半乾旱、半濕潤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 8.9℃--12.1℃,降水量453.9 — 688.4毫米,無霜期125 — 191天。農業以糧棉和多種經濟作為主,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特別是中部臨汾盆地,土質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素稱「膏腴之地」和「棉麥之鄉」,小麥產量佔全省27.4%,是山西省棉麥生產基地之一,主產小麥、棉花、玉米、豆子、穀子、蓖麻、紅薯、土豆、煙葉、西瓜以及紅棗、核桃、蘋果、紅果、柿子、花椒、杏、梨等干鮮果。全市野生資源也極為豐富,不僅有珍貴的葯材,還有山桃、山杏、沙棘、酸棗等種類繁多的野生植物資源,是發展林牧業和天然飲品的寶地。

臨汾市礦藏豐富,能源工業發展潛力巨大。目前已探明的礦種有 38種之多,其中燃料礦產2種、金屬礦產12種、非金屬礦產24種,煤、鐵、石膏、石灰岩、白雲岩、膨潤土、花崗石、大理石、油頁岩、耐火粘土等在省內及全國均占重要地位。首屈一指的煤炭資源,儲藏面積1.54萬平方公里。鐵礦是臨汾市第二大礦產資源,總儲量4.2億噸,其中磁鐵礦儲量為1.8億噸,且富礦比例高,佔全省富礦的70%以上。大理石儲量1.5億立方米,石英石儲量2000萬噸,石膏的遠景儲量為234億噸,被譽為「有千種用途粘土」的膨潤土分布在本市永和、大寧、吉縣。

臨汾市能源充裕,水源充足。全市有兩座中型火力發電廠和 10座小型電廠,並與華北電網聯網。黃河、汾河、昕水河、沁河、澮河、鄂河、清水河等7條河流流經本市,霍州市城西南的郭庄泉,臨汾市西山腳下的龍祠泉和洪洞廣勝寺的霍泉三大泉聞名全省,全市水資源總量18.9億立方米,佔全省的13.9%,人均資源總量492立方米,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臨汾市交通便利,通訊快捷。南同蒲鐵路貫穿南北,侯西線、侯月線橫穿東西,成為我國東西方向的和二條大動脈及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區間;大同至運城高速公路、國道 209線、309線以及晉(城)韓(城)公路、霍(州)侯(馬)一級公路縱橫全市。17個縣(市區)全部完成了本地電話網、分組交換網、數字數據網、數字移動通訊網、報刊發行微機網五項建設,全市有線、無線交叉,多功能、多手段的現代先進通訊網路已形成。

改革開放以來,臨汾人民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奮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努力實現由經濟大市向經濟強市的戰略跨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現已初步形成煤炭、冶金、機械、電力為骨幹,化工、輕紡、建材、電子、食品等較全面配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這里有一批全國全省的大型重化工企業。還有,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的鄉鎮企業,在短期內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進入「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歷史新階段。臨汾正在神州中西部悄然崛起,實現著由經濟大市向經濟強市的戰略轉變。

臨汾市名勝古跡眾多,旅遊業方興未艾。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2594處,其中國家級9處,省級56處。位於吉縣的全國四十佳旅遊風景區之一的黃河壺口瀑布是僅次於黃果樹瀑布的我國第二大瀑布,滔滔黃河在此處斂水成束,由300米寬的河面急縮為50米,傾斜入落差60米的河槽之中,驚濤拍岸,浪花飛騰,聲若雷鳴,氣吞日月,蔚為壯觀。歷代騷人墨客多有吟詠,明人詩雲:「源出昆侖衍大流,玉關九轉一壺收」;洪洞古大槐樹處是中原人民尋根祭祖,憑吊先人之勝地,素有「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之說;古柏參天、祠宇構築精美的堯廟、堯陵是紀念中華民族第一代賢王英靈的勝地;廣勝寺飛虹塔是國內外罕見的七彩琉璃塔;「蘇三監獄」是至今保存的明代最完整的古代囚牢。臨汾市還有全國少見的明代懸塑珍品 — 隰縣小西天;有全國規模最大的東岳廟地獄;有景色秀麗、雄偉險峻被莊子稱為「神人居焉」的姑射仙洞;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襄當丁村文化遺址、侯馬晉國遺址;有獨具特色的臨汾市魏村元代戲台、霍州明代署衙及風景優美的霍山、人祖山、五鹿山、雲邱山等,無不令遊人留戀忘返。

臨汾市地靈人傑,歷代人文薈萃,名賢輩出。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產生過思想家荀子,外交家藺相如,政治家霍光、賈逵,軍事家衛青、霍去病,元曲大家鄭光祖、石召寶,當代著名書畫家董壽平、段雲,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趙子岳、斯琴高娃,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真皆出生於臨汾,成為臨汾人民的驕傲。這里曾留下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徐向前、任弼時、鄧小平、左權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生活和戰斗的足跡,永和縣上退干村建有紅軍東征紀念館。

臨汾市的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彩,全國聞名。剪紙、草編、戲曲、版畫、鼓樂等獨具魅力,源遠流長;威風鑼鼓威震寰宇,馳名海外,曾被邀請參加了首屆全國農運會開幕式、慶祝建國 40周年大型文藝節目表演、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被譽為「中華第一鼓」;浮山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蒲劇許多膾炙人口的新劇目已走出國門,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受地熱烈歡迎。

臨汾在發展,臨汾在開放。臨汾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三步走」趕超戰略目標的激勵下,正以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科學務實的積極態度,揚黃河壺口瀑布的雄風,抖臨汾鑼鼓的威風,鼓舞為人先、不甘落後的民風,建設經濟強區跨大步,正在使臨汾活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我們堅信,在 21世紀的鍾聲敲響之際,一個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物阜民豐的新平陽將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汾河之濱。

F. 像口技這樣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皮影戲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發祥於中國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顧名思義,皮影是採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後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沿襲傳統戲曲的習慣,皮影人物被劃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個類別,更加特別的是,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桿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桿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糖人

糖人是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等。據說宋代即有糖人,多是平面造型,如同今天的糖畫,時稱戲劇糖果,後來也被稱作稠糖葫蘆、吹糖麻婆子、打鞦韆稠飴、糖宜娘、糖官人、糖寶塔、糖龜兒等。

糖人製作是一種民間手工藝,手藝人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制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因加入顏料或色素而呈紅色或綠色。使用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偏冷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為勺形和鏟形。

糖人不易保存,過去甜品短缺時,在把玩過後會吃掉糖人。如今出於衛生考慮,人們購買糖人更多地出於觀賞目的而非食用,任其久置變黑變質。

過去的藝人多打著銅鑼沿街叫賣,有的還帶著一個畫著花鳥獸蟲的圓盤,交過錢後可以轉動盤上指針,指在哪兒就做什麼,以此來吸引孩子。過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時候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在80年代初,幾分錢或幾個牙膏皮就可換一個糖人。如今兒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單純哄孩子的東西了,已經被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受到重視。現在沿街製做糖人的藝人少了,在北京年節的廟會上還可見到,糖人價格從幾元到十幾元不等。

子弟書

子弟書又名清音子弟書、子弟段兒、弦子書,是一種流傳於京津和東北地區滿族人口中的曲藝形式。子弟書多由一人表演用三弦伴奏,只唱不說,音調和緩、低沉、肅穆。子弟書產生於清乾隆年間,清光緒年間逐漸衰落,在民國年間唱腔失傳,至今僅僅有五百餘篇唱本存世。子弟書對中國北方曲藝產生了極大影響,包括單弦、京韻大鼓、東北二人轉等曲種都深受子弟書的影響,這些曲種的一些經典唱段甚至是直接移植自子弟書唱本。

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20世紀30年代初期形成於天津。 它是劉文斌等藝人在以寶坻區縣方音演唱平谷調的基礎上,吸收河北民歌《妓女告狀》及落腔調的旋律而形成的。它曾名樂亭大鼓。

京東大鼓的演唱形式與鐵片大鼓、單琴大鼓基本相同。過去,在撂地說書階段,曾有一種自彈自唱的演唱形式,演員坐抱三弦,邊彈邊唱,其右腳踩一鼓楗擊鼓(以矮鼓架支撐,置於地上),左腿上綁一「節子板」(五塊板兒),以司節奏。頗能招攬觀眾。

京東大鼓唱詞的基本格式為七字句(二、二、三),但句首常加三字頭,句中也常嵌字、詞及短語,句尾常加「哪」、「啊」等虛字。其短篇唱段多由八落或十落組成,一般為數十句唱詞。

京東大鼓形成初期,主要在小型曲藝演出場所演唱,曲目以大書為主。20世紀30年代初,劉文斌在天津商業電台播演《劉公案》,極受廣大群眾歡迎。京東大鼓的影響也因之日趨擴大,逐漸傳播到北京、唐山等地。

建國前,在諸多京東大鼓藝人中,劉文斌的風格最突出,影響最大。他除演唱大書外,還移植了《武家坡》、《拆西廂》、《昭君出塞》、《王二姐思夫》、《諸葛亮押寶》等短篇唱段。通過演唱短段,對京東大鼓的板式和唱腔做了進一步加工。他的演唱通俗幽默,平易無華,吐字清楚,明白如話,頗為一般市民觀眾、特別是家庭婦女所喜愛。但當時仍使用「大鼓」、「雜曲」、「樂亭調」、「樂亭大鼓」等名稱,直到1935年正式定名為「京東大鼓」。不過,由於他的行腔板眼均不甚考究;所唱鼓詞,文字也較粗糙,20世紀40年代末期,該曲種已日趨衰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津市業余演員董湘昆繼承了劉文賦的演唱藝術,並在劉文賦唱腔特色的基礎上,將寶坻區方音改用京音,進一步加工、規范唱腔,不斷創作出適應時代的新曲目,深得廣大觀眾的喜愛。在董湘昆等人的不懈努力下,60年代至70年代,京東大鼓音樂出現了高峰期,其曲種的影響也遍全國各地。

京東大鼓長篇書目有《劉公案》、《施公案》、《興唐傳》、《小八義》、《綠牡丹》等。短篇曲目有《王二姐思夫》、《隋煬帝下揚州》、《諸葛亮押寶》、《楊八姐游春》、《拆西廂》、《諸葛亮招親》、《昭君出塞》、《藍橋會》、《韓湘子上壽》、 《雙鎖山》、 《玉堂春》、 《朱買臣休妻》、《羅成算卦》、《丁香割肉》、《白猿偷桃》等。

快板

"快板"這一名稱出現較晚,早年叫做"數來寶",也叫"順口溜"、"流口轍"、"練子嘴",是從宋代貧民演唱的"蓮花落"演變發展成的。與"蓮花落"一樣,起初是乞丐沿街乞討時演唱的。作為乞討時的演唱活動,歷史相當久遠;作為藝術表演形式,就比較晚。如前所說,舊時的藝人總想找個歷史名人,奉為開山鼻祖,以便增光添彩,"數來寶"的藝人當然不例外。於是在歷史上的乞丐群中找到明太祖朱元璋,奉為祖師爺。雲遊客《江湖叢談》說:
過去藝人們沿街賣藝時,經常見景生情,口頭即興編詞。他們看見什麼就說什麼,擅長隨編隨唱,宣傳自己的見解,抒發感情。從編、演,到傳唱,比什麼形式都迅速。例如清末數來寶藝人曹德奎編的一段唱詞(當時用牛骨擊打節拍): 骨頭一打響連聲, 不表別的表前清。 專制時代人民苦, 人都餓成骷髏骨。 自從光緒庚子年, 北京鬧了義和團。 四外刀兵人慌亂, 城裡處處冒黑煙。 眼瞧大清被推倒, 老百姓個小都說好。它生動地反映了人民的心聲。 在解放戰爭中,人民軍隊中進一步發揮了數來寶的戰斗作用。戰土們編演大量快板作品,鼓舞士氣。人稱"快板大王"的畢革飛同志贊譽快板說: 歌唱英雄唱勝利, 批評具體又實際。 拿它娛樂都歡喜, 指導工作有意義。 快板的演出形式主要有一個人演唱和兩個人對口演唱兩種。對口還保留了"數來寶"的原名,也有稱"對口快板"的。在工廠、部隊里也曾出現過三、四個人演唱的"群口快板"和十幾個人表演的"快板群"。有些地區還發展成用當地方言演唱的快板,如天津快板、陝西快板等,都很好地發揮了教育,娛樂作用。快板有"數來寶"、快板書、小快板、天津快板等多種形式。"數來寶"是兩個人表演的;快板書是一個人表演的;小快板除了作返場小段以外,主要是群眾文藝活動的一種形式;天津快板是用天津方言演唱的。

快板藝術靈活多樣,豐富多彩。從表現形式看,有一個人說的快板書,兩個人說的"數來寶"和三個人以上的"快板群"(也叫做"群口快板")

還有京劇,相聲,三弦。單弦,京韻大鼓,京東快書,琵吧,快板,揚琴,二胡,民族舞蹈...

G. 中國歷史上姓任的名人都有誰

任不齊(前545-前468):字子選,孔子七十七賢弟子之一,春秋戰國時楚國(今湖北)人,「楚聘上卿不就」。生於周靈王二十七年三月,歿於周元王八年九月。葬桃鄉,墓在濟寧城北房葛鋪。唐朝皇帝追封其為任城伯,宋朝天子又加封其為當陽侯。

任鄙(生卒年不詳):任不齊五世孫,生活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秦始皇前的秦武王時代。著名勇士。《史記》有秦人諺語記載:「力則任鄙,智則樗里。」任鄙當時是大力士,「扛鼎抃牛者」。

任囂(前?-前208):任不齊七世孫,秦始皇二十五年秦首次進兵嶺南失利後,任囂、趙佗率軍再入嶺南,於秦始皇三十三年統一嶺南。首任南海郡尉,並節制嶺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稱「東南一尉」。以番禺(今廣州)為郡治,在今倉邊路附近修築番禺城,史稱任囂城。前208年病逝。

任延(生卒年不詳):字長孫,宛城(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名吏。十二歲時,熟讀《春秋》、《易經》等,有「任聖童」之稱。漢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二十三歲時任九真(今越南河內以南一些地區)太守,延教以墾關配匹之道,五年之後,糧食豐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為名。《後漢書》載《任延善政》:顯宗拜潁川太守。永平二年,征會辟雍,因以為河內太守。視事九年,病卒。

任敖(前?-前179):秦代沛縣人,西漢開國名臣。初為沛縣獄吏,素與劉邦相善。劉邦初起時,敖以客從,為御史。亡秦後,劉邦立為漢王,與楚霸王項羽爭天下。劉邦東擊項籍,敖遷為上黨太守。高後當政時,封任敖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賜謚號「懿侯」,葬於廣阿縣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間隆平縣知縣袁文渙曾吊以詩曰:

廣阿城外夕陽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煙分野色,殘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業光青史,十載勛名起漢劉。

豐沛當年成往事,蕭蕭葉落老松揪。

任敖墓位於隆堯縣城東偏北2.5公里處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佔地12畝。該墓系土封墓葬,雖經兩千餘年的風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肅穆壯觀。該墓墓頂有樹木數株,並立有隆堯縣「重點文物保護」標志。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漢代筒瓦和卷雲紋瓦當。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的「鄉賢漢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該碑現已搬遷到隆堯縣文物保管所保存。現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安(生卒年不詳):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等職。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於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安此時曾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推賢進士」。司馬遷由於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復信。後任安因罪下獄,被判死刑,司馬遷才給他寫了回信《報任安書》。關於此信的寫作年代,一說是在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說是在漢武帝太始四年(前93)。

任光(公元?-29):字伯卿,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初為鄉嗇夫、郡縣吏。後歸降綠林農民起義軍。隨劉秀參加昆陽之戰,擊破王尋、王邑等新莽軍。後任信都太守,堅守孤城,拒王郎以迎劉秀。被劉秀任為左大將軍,封武成侯。諫阻劉秀加入城頭子路、力子都軍。不久,助劉秀攻克邯鄲,討平王郎,建武二年(公元26年)以功封阿陵侯,食邑萬戶。建武五年(公元29年)冬卒。

任尚(公元?-118):東漢將領。初為西域戊己校尉,代班超為都護。安帝時,任征西校尉,率軍鎮壓羌人起義,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大敗。後又任中郎將、護羌校尉,與鄧遵(鄧太後弟)、馬賢等鎮壓漢羌聯合起義,殺起義軍首領杜季貢和零昌。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因和鄧遵爭功,被鄧太後所殺。

任峻(公元?-204):字伯達,河南中牟(今屬河南)人。東漢末天下大亂,他勸中牟令楊原代理河南尹,被任為主簿。不久歸附曹操,任騎都尉,娶操從妹為妻。操每出征,常留守,供應後勤。曾任典農中郎將,主持許下屯田,獲得成功,保證了軍糧供應。魏文帝時謚成侯。

任棠(生卒年不詳):字季卿,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東漢著名學者。有學問,不做官,修居教書,有氣節,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廣行仁政,故有「任棠水」之佳話。《後漢書•龐參傳》載:「龐參拜為漢陽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節,隱居教授。參到,先候之。棠不與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孫兒伏於戶下。主簿白以為倨。參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曉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宗也;抱兒當戶,欲吾開門恤孤也。」唐高適《東平旅遊奉贈薛太守二十四韻》贊其事:「不改任棠水,仍傳晏子裘。」

任詢(公元1133-1204):字君謨,號龍岩,又號南麓先生,易州(今河北易縣)人。金代著名書畫家。父貴,有才,善畫,喜談兵,宣、政間游江、浙。詢生於虔州,為人慷慨多大節。書為當時第一,畫亦入妙品。評者謂畫高於書,書高於詩,詩高於文,然王庭筠獨以其才具許之。登正隆二年(公元1157)進士第。歷益都都勾判官,北京鹽使。年六十四致仕,優游鄉里,家藏法書名畫數百軸。年七十卒。

任昉(公元460 -508):南朝梁著名文學家,字彥升,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人,仕宋、齊、梁三朝。16歲舉秀才,為太常博士。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司徒右長史。他與蕭衍都是「竟陵八友」中人,並相友善。永元三年(公元501),蕭衍進軍建康,任昉為記室。次年,蕭衍代齊立梁,禪讓文告即出自任昉手筆。入梁,拜黃門侍郎、吏部郎,出為義興(今宜興)太守,召為御史中丞、秘書監。又出為新安太守,逝世於任所。追贈太常,謚號敬子。任昉是南朝的散文大家,以擅長表、奏、書、啟等實用文體知名於時,與詩壇聖手沈約齊名,史稱「任筆沈詩」。其藏書多至萬余卷,與沈約、王僧儒並稱為三大藏書家。 《隋書•經籍志》有《任昉集》34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任彥升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又《文章緣起》及《述異記》二書,舊均題為任昉作。」事見(《南史•任昉傳》)。

任雅相(生卒年不詳):唐高宗時宰相,在位時間不長,曾為壩江道行軍總管、燕然都護等。唐顯慶四年(公元659)以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安樂縣公,兩年後卒於軍中。

任伯雨(公元1047-1119):字德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進士(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一二二),調清江主簿,知雍丘縣。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召為大宗正丞,旋擢左正言(《鶴山集》卷六十《跋任諫議伯雨帖》)。徽宗初政,條疏章敦、蔡卞罪狀,章、蔡貶官。居諫省半載,大臣畏其多言,尋出知虢州。崇寧元年(公元1102),以黨事編管通州(同上書),徙昌化軍、道州。宣和初卒,年七十三。著有《戇草》二卷,《乘桴集》三卷(《宋史•藝文志》),已佚。現存《春秋絳聖新傳》。

任得敬(公元?-1170):西夏臣。原為宋西安州(寧夏海原西)通判。西夏破西安州,遂降。獻女於崇宗乾順。累擢靜州都統軍。仁宗仁孝嗣位,夏州統軍蕭合達叛亂,哆訛領導黨項部族起義,他率兵抗禦鎮壓有功,授翔慶軍都統軍。天盛間任國相,封楚王,專擅國政,仁宗不能制。乾佑元年(公元1170)迫使仁宗分西南路及錄州、啰龐嶺地與他,自立其國,因金拒絕冊封,轉而通宋求助,謀泄,被仁宗誅戮。

任仁發(公元1255-1327):元畫家、水利家。字子明,號月山道人,松江青龍鎮(今上海青浦)人。元滅南宋後,為宣尉掾,授青龍鎮水陸巡官。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升海道副千戶,改海船上千戶,轉漕直沽。大德七年(公元1303),授都水監丞,後升都水少監,官至浙東道宣慰副使。善畫人物,尤長畫馬,常與趙孟俯並提,傳世作品有《張杲見明皇》、《二駿圖》等。撰有《浙西水利議答錄》。

任環(公元1519-1558):字應乾,長治(今屬山西)人。明代著名抗倭將領。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歷任蘇州同知、按察僉事、右參政。以能幹出名。御倭寇,與士卒同寢食,所得全分給士卒。軍事緊急。終夜露宿,或數日不餐。曾書姓名於肢體曰:「戰死,分也。先人遺體,他日或收葬。」將士皆感激,故所向有功。賊平,乞許守喪期滿。逾二年卒。贈光祿卿。著有《山海漫談》。

任浚(1595—1656年),字海王,號文水,博山區南博山鎮下庄村人,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先後任芮城知縣、榆次知縣、蘇松巡按御史、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 、河南巡撫。順治年間,授戶部右侍郎督理錢法,後調任總督倉場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順治11年-12年任刑部尚書。

崇禎十二年(1639年),任浚擔任河南監軍御史、總督豫楚的職務。他調度軍需,部署防禦,登城指揮,使李自成的百萬之眾久攻不下,只好撤退轉移,而任浚也因「中鉛折肱」而「得告還里」休養。

崇禎十七年二月,時任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總督的任浚,北上抗擊李自成的義軍。二十二日,明廷接到河南巡按蘇京的上疏,報告李自成軍隊逼近澤州,要求催促任浚快速到任。二十四日,李自成軍里應外合,攻陷長垣縣,將守衛南關的任浚俘獲。大順將士勸降任浚不成,便將他綁縛起來,用長矛刺破他的頭顱,致使頭皮翻落,遮避了眼睛,鮮血一直流到胸膛,昏死了過去。後來義軍解除了繩索,他才蘇醒了過來。這之後,義軍把他裝進囚車,計劃解往北京。在押解的路上,任浚乘押解士兵搶拿財物之機逃脫,輾轉千里,逃回家鄉。內閣大學士孫廷銓曾到任浚家拜訪過他,親眼目睹其慘狀。「昔甲申之變,公(任浚)自賊中逸歸,父老奔問官守,余適從之,因得其死生情狀,觀其創痕自發際垂於眉末,殷然尚未復也,心甚壯之。」任浚被俘後,由於戰況混亂,消息不靈通,明廷根本不了解長垣的戰況,二十九日,崇禎帝還諭令兵部:任浚久報赴任,一味退縮,俱著革職,充為事官管事。可見當時明廷秩序十分混亂,對於前線戰況一無所知。

順治元年五六月,由於兵部侍郎劉余佑的極力推薦,清廷召回任浚任戶部右侍郎,管理錢法,他提出了幾項改進財政管理的重要建議。不數月,因其母親有病回鄉侍候。母死後守制期滿,再度出山,遷任左侍郎,總督京城錢法。當時自明末遺留下的糧食徵收、運輸、儲藏、支配等問題極為混亂,任浚利用三年時間,終於理順了關系。因政績卓著,被升遷為刑部尚書。任浚任刑部尚書時,《大清律》與案例多有不符,且對滿、漢兩族人治罪不一,他請求核定劃一。「滿漢堂官專領其事,慎選司員一一商榷,疑難者請旨裁定。罪例可更者,一準於律;不可更者,即載入律條,著為令。」任浚也為《會典》的修改提出了意見。這樣,通過不斷的調整過程,才將明朝會典的條例納入了清廷的政法活動之中。

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61歲的任浚以年老有病告退還鄉,第二年正月即病故。王培荀在《鄉園憶舊錄》中記錄了任浚出生時的異常情況,雖說荒誕無稽,但不妨一讀。任浚「生時與一蛇同產,(家人)送蛇入山。太夫人(任浚之母)歿,大蛇忽至,弔客驚避,(大蛇)至柩前俯仰其首,若甚哀者。公(任浚)撫之使去。」

任大椿(公元1738-1789):清經學家。字幼植、子田,江蘇興化人。乾隆進士。累官陝西道監察御史。工文辭。曾充《四庫全書》纂修官。博搜材料,綜合精考,考釋古代名物,著《弁服釋例》、《深衣釋例》、《釋繒》、《小學鉤沉》、《字林考逸》等。

任熊(公元1823 -1857、一謂公元1820-1856):清代畫家。字渭長,號湘浦,浙江蕭山城廂鎮人。早年在寧波(今浙江寧波)為姚燮所稱許。後寓居蘇州(今江蘇蘇州),往來於上海(今上海)賣畫。他擅畫人物,工畫花鳥、山水,師法陳洪綬。筆法圓勁,形象誇張。畫有《任渭長四種》,為晚清木刻畫之精品,《大梅山房詩意圖冊》120幅,是其代表作。史上與任熏、任頤合稱「三任」,又加其子任預(公元1853-1901),合稱「四任」。

任武(公元?-1863):清末陝西回民起義軍領袖。回族。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陝西團練大臣張帶強迫回民抽拔壯勇,又在華州(今華縣)虐殺回民。他率回民殺張芾,起兵攻克華州、大荔、高陵,圍攻西安,號稱十八營,佔領渭河流域,屢敗清軍勝保和多隆阿,後多隆阿攻破渭南、大荔一帶回民村莊,英勇戰死。(一說1864年他率余部退往陝甘交界的董志原,後不詳)。

任化邦(公元?-1867):清末捻軍將領。小名柱,安徽蒙城人。早年參加捻軍。1857年與太平軍聯合,轉戰江淮之間,封為魯王,1864年4月,偕張宗禹等率捻軍轉戰於豫南等地,與太平軍賴文光會師,整頓隊伍,尊賴文光為領袖。他率騎兵入山東,在曹州(今菏澤)殲滅僧格林沁軍。後又入湖北,在安陸(今京山)尹隆河之戰大敗湘軍和淮軍。1867年11月19日在江蘇贛榆戰斗中,被叛徒潘貴升從背後襲擊,遇害犧牲。

任熏(公元1835-1893):清代畫家。任熊之弟,字阜長,又字舜琴,工人物、山水,尤擅花鳥。

任頤(公元1840-1896):清代畫家。初名潤,字小樓、伯年。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其父任鶴聲,善畫並長於寫照。年輕時從文學畫,後得著名畫家任熊賞識,為其弟子,並得任熊介紹,又拜著名畫家任薰為師。中年後居上海,以賣畫為生。所作之畫師承明清畫家陳洪綬、華喦,復受朱耷影響,擅長花鳥、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獨到之處。偶作雕塑小像,也頗生動。其畫風在江浙一帶影響很大,與任熊、任薰合稱「三任」。代表作品《觀刀圖》、《九老圖》、《蘇武牧羊圖》等。

任弼時(公元1904 -1950):原名二南,培國,湖南湘陰唐家橋(今屬汨羅)人。1920年,加入毛澤東、何叔衡組織的俄羅斯研究會。在「八七」會議上被選入政治局,成為黨史上最年輕的政治局委員。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長征中是紅六軍團和後來紅二方面軍的最高政治領導人。在延安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1945年,中共「七大」後,與毛、劉、周、朱並列,成為領導全黨的「五大書記」之一。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的次日,即10月26日晚,研究戰局,思考對策,長時積勞,病情惡化,次日去世。葉劍英在追悼他時評價說:「他是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走著漫長的艱苦道路,沒有休息,沒有享受。」可見其精神在黨內影響至深。

任光(公元1900-1941):作曲家,曾用筆名前發,浙江嵊縣(今嵊州)人。1940年參加新四軍,皖南事變中犧牲。作品有電影歌曲「漁光曲」、「大地行軍曲」、「月光光」和抗戰歌曲「打回老家去」等,還有民族器樂曲「彩雲追月」等。

任天知(生卒年不詳):近代早期話劇(新劇)活動家、劇作家、演員。名文毅,或稱任調梅,藝名天知。籍貫、生卒年月不詳。武昌起義前曾在上海創辦職業新劇團體「進化團」。所編演之劇本大都以反對專政、帝政和封建勢力為其主要題材。計有《共和萬歲》、《黃金赤血》等。他擅長在演出中作政治演說,為中國早期話劇創始人之一。

任政(公元1916-1999):字蘭齋,浙江黃岩人。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分會常務理事。著有《楷書基礎知識》、《蘭齋唐詩宋詞行書帖》、《任政行書千家詩帖》等。

閱讀全文

與襄汾微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風中奇緣電影完整版 瀏覽:642
福泉中心電影院在哪個位置 瀏覽:133
女孩免費整容電影圖片 瀏覽:144
微電影犯罪大全 瀏覽:623
什麼電影里有貝多芬第九交響樂 瀏覽:195
法國戰爭歷史電影 瀏覽:305
電影茅山道士2015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983
鹿晗演的電影主題曲 瀏覽:947
2021最新電影名字 瀏覽:892
美國中國現代戰爭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77
伊拉克戰爭電影下載 瀏覽:821
電影天堂之雄霸天下 瀏覽:493
東北馬家的伏妖電影完整版 瀏覽:998
國慶電影票房排名影金剛川 瀏覽:790
電影動物世界2結局 瀏覽:733
與知青題材電影 瀏覽:376
韓國政治題材電影2021 瀏覽:915
瑪拉電影全集 瀏覽:607
coco媽媽是哪個墨西哥電影 瀏覽:792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做電影宣傳 瀏覽: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