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視劇"封神榜"里有吃西瓜的鏡頭,我想問:西瓜最早是在那裡,被誰發現可以實用的
西瓜,原產於非洲。埃及栽培西瓜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過去,有人引宋代歐陽修《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說:五代同州郃陽縣令胡嶠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周廣順三年(953)……嶠歸」。於是,西瓜從五代時由西域傳入中國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近年報刊上談論西瓜的文章多持此說。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學生課外讀物《衣食住行史話》中就有「西瓜始於五代」一節。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確切。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南北朝時人)注瓜蒂言永嘉(晉懷帝年號)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蓋五代之先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未遍中國爾。」《南史·滕曇恭傳》說,曇恭「年五歲,母楊氏患熱,思食寒瓜,土俗所不產。曇恭歷訪不能得,銜悲哀切。俄遇一桑門問其故,曇恭具以告。桑門曰:『我有兩瓜,分一相遺。』還以與母,舉室驚異,尋訪桑門,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卷十九記載隱侯(沈約)的《行園》詩雲:「寒瓜方卧壠,秋蒲正滿陂。紫茄紛爛熳,綠芋都參差。」從詩中談到寒瓜卧壠的時節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舊北京曾稱先上市的西瓜為「水瓜」,後上市的為「寒瓜」;今訪老農,也說晚西瓜確有「寒瓜」一稱。看來,上述文獻資料可以和李時珍的說法相印證。然而,李時珍的說法幾百年來似乎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1976年,廣西貴縣西漢墓槨室淤泥中曾發現西瓜籽;1980年,江蘇省揚州西郊邗江縣漢墓隨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於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這就無可辯駁地證明了李時珍記載的可靠性。
西瓜,顧名思義,是西域傳來的瓜。五代以前,既然它已經傳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卻又不叫西瓜,而因其性寒解熱,稱寒瓜。因此,西瓜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說法似有疑問。那麼,它是從什麼路線傳入中國的呢?
筆者推測它是由「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漢武帝曾派「譯長」,募商民,攜絲綢,乘海船去西方國家「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海船從雷州半島啟航,沿北部灣西岸和越南沿海航行,繞過越南南端金甌角,再沿暹羅灣,順馬來半島海岸南下,到達新加坡,又西折,穿越馬六甲海峽,沿孟加拉灣到達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漢書·地理志》);這條海道,就是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
「已程不國」是今天的什麼地方呢,多數學者認為是斯里蘭卡,也有人說是非洲東部的阿比西尼亞。無論哪種說法對,都說明漢武帝時代中國和非洲交通的海路已經打開了。因為在漢代,阿拉伯人已經掌握了印度洋上信風的秘密,能夠東西穿航印度洋。這樣,斯里蘭卡和南洋群島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和非洲交通的中轉站。非洲的西瓜可以經過斯里蘭卡或南洋群島再傳入中國。廣西和江蘇漢墓出土的西瓜籽,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溝通中非文化交流的佐證。
另外,據1959年2月24日《光明日報》報道:在浙江杭州水田畈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曾發現過西瓜籽。如果這個考古收獲確實可靠的話,我國有西瓜的歷史至少在四千年以上,而且西瓜原產非洲的說法,又另當別論。
『貳』 有動物對話的寓言故事
山豬吃地瓜
山豬聽說城裡富貴人喜食地瓜,蓋因地瓜富含維生素,常吃可減脂降壓延年益壽,於是也想趕時髦學人樣提高身價。
它來到地瓜園里,不問青紅皂白,胡嚼亂咬飽食一頓後心滿意足地離開了。半路上遇到田鼠,山豬就對田鼠胡吹海侃起來。
「嘖嘖,多好的美味呀,難怪人類如此推崇備至,」山豬呶著長嘴巴,煞有介事地對田鼠大發感慨:「你一定沒品嘗過,那青青的葉子嫩綠的莖干,能充飢解渴又富含營養,世上再也沒有比它更高檔的食品了。」
「你是吃了花生還是西瓜呢?那東西味道的確不錯。」田鼠好奇地發問。
「花生、西瓜算什麼東西,我可看不上眼。」山豬自豪地說:「我吃的是備受富貴人贊譽的地瓜!適才我專程到地瓜園里找到葉蔓和莖桿吃了個夠,直到現在口中還回味無窮呢。」
「哎呀我的天,那東西怎能吃得,」田鼠不禁驚叫起來:「地瓜應該吃地下的塊根,那才有營養價值;你所吃的地瓜葉蔓又苦又澀,只有羊和兔子等素食者才對它情有獨鍾呀。」
山豬頓時羞愧難當,它原想附庸風雅,借人類的光抬高自己身份,卻想不到出了洋相。唉,當初為什麼就品嘗不出那澀滋味呢,而直到現在嘴裡還實實在在苦得發麻呀。
蚊子的命運
蜘蛛在牆上角選好位置准備拉絲結網,幾只蚊子發現了蜘蛛的意圖。
「不好,這可惡的傢伙想算計我們了,」其中一隻蚊子提醒同夥:「那角落我們經常出入活動,一旦讓它織成網就危險了,萬一碰上小命難保。我們還是趁早齊心協力把剛牽成的那幾根細絲沖斷了吧!」
「你是吃飽了撐著?讓它織去吧,」另一隻蚊子不以為然地說道:「它織網又不是專對我們,咱今後小心些不觸網就行,何必多管閑事。」
「是呀,咱不幹那傻事,反正厄運輪不到我們,」第三隻蚊子很輕松地隨聲附和:「至於誰碰上誰倒霉與我們無關。」
「說的對,實在沒有必要管它,我們盡情地玩去吧。」其餘的蚊子異口同聲,於是它們追逐著相互嬉戲,開心極了,就象沒發生這件事一樣。
蛛網很快就織成了。這幾只倒霉的蚊子玩得高興時早忘掉「小心」二字,先後撞到了網上成為蜘蛛的佳餚。它們發出絕望的「嗡嗡」叫聲,似乎在嘆息:「唉,悔不該……」
但是已經太晚了。
——切不可對潛在的威脅抱有僥幸掉以輕心,認為事不關已而聽之任之;現實往往這樣,私心越重的人,厄運越跟他有緣,最終將降臨他的頭上。
螳螂與小馬
有一匹小馬,天天拚命地拉車幹活兒。有一次,小馬拉著車在路上遇到了一隻螳螂。
螳螂對小馬說:「馬老哥,我這次可不是『螳臂當車』來了,只是覺得你這么辛苦地幹活,多累呀!你看我,多逍遙自在呀!」
小馬並沒有理會螳螂,只是一腳把它踢開,繼續向前走。可是,小馬心裡卻一直在琢磨著螳螂的話。
回到家,小馬想:螳螂說得對,我為什麼要這樣賣力地幹活呢?它越想,心裡就越覺得不是個滋味兒。於是,小馬決定也要過過那種逍遙自在的生活。從此以後,小馬天天好吃懶做,感覺舒服極了。它甚至認為,自己以前都是白活了,太不懂得享受生活了!
終於有一天,主人憤怒了,把它痛打一頓。而螳螂呢?卻依然自由自在地生活著。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歪脖狐狸
狐狸因為偷吃了樵夫的干糧被樵夫砍了一刀。他雖然有幸逃出了生命,卻從此留下了殘疾--脖子歪了,一隻眼在上,一隻眼在下。
傷愈之後,狐狸從洞里爬出來,走了一走,發現一切都起了變化。
"這個世界簡直發瘋了,顛顛倒倒的不成個樣子。"他說,"從前,天在上面,地在下面,可現在,天在右邊,地卻跑到左邊了;從前,樹是從下往上長的,現在,是從左邊往右邊長;從前,狼大哥的眼睛是左一個,右一個,現在,他的眼睛也趕起時髦來了,可倒好,上一個,下一個……"
小松鼠善意地說:
"狐狸大伯!不是世界變了,而是您的脖子歪了!"
狐狸對小松鼠不屑一顧--跳來跳去的小東西,你手裡會有什麼真理!
狐狸接著走下去,繼續發表他的觀察和結論--
"從前……"
野雞和小豬
野雞和小豬都在為狗熊做事。狗熊讓他倆一起為自己造一座房子。
野雞天天跑到河邊梳洗羽毛,然後再去撿幾根干樹枝應付差事。小豬忙著搬運石頭、和泥、打地基。他遇到問題就和野雞商量,野雞很不耐煩。過了些日子,房子快蓋好了。野雞推開忙碌的小豬,從房頂拆下結實的樹枝,換上了五顏六色的花草,還自作主張漆成彩色的牆面。
房子完工了,野雞興高采烈地跑到狗熊那裡邀功請賞:「熊老闆,快來驗收您的房子,看我裝修得如何?」野雞得到了獎賞。狗熊白了小豬一眼:「懶小豬,笨小豬,沒用的東西!」
從此,再也沒人願意和野雞一起做事,也沒人願意給狗熊打工了。大家都搶著和小豬做朋友。他們知道,有些動物總喜歡搶別人的功勞,不管他如何掩飾,遲早會被識破的;而像狗熊那樣不分青紅皂白的管理者,當然也無法使人信服。
小狗圓圓當媽媽
小狗圓圓一歲了,主人工作很忙,很少帶她出去遛彎。看著窗外歡快玩耍的狗兒們,圓圓心裡別提多難受了。外面的世界對她來說,神秘而又精彩。
「我要出去!誰也擋不住我!」圓圓對自己說。
小貓咪咪對圓圓的想法不以為然。
一天,圓圓趁主人不注意悄悄溜了出去。主人一家找啊找啊,一直找到半夜也不見圓圓的影兒。小主人只要一吹口哨,小區里到處是狗兒們「汪汪」的回應,聽起來哪個都像是圓圓的聲音,可哪個都不是。
第二天傍晚,狼狽不堪的圓圓回來了。主人趕忙給她洗澡,洗完澡,她還躲在浴巾里發抖。
「我該怎麼和主人交待呢?真難為情。」圓圓的心「撲通撲通」跳得像在打鼓。
「圓圓太可憐啦。圓圓乖,以後別再自己跑出去了,好嗎?」小主人輕輕撫摸著她,心裡難受極了。
「這是她自作自受,有什麼好可憐的呀?」咪咪不愛聽,轉身走開,跳到窗檯上曬太陽去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主人發現,原本就胖乎乎的圓圓肚子越來越大,動作也越來越笨拙。不過,圓圓一點也不嬌氣。
「我要當媽媽了。」圓圓明白這一點,雖然沒人告訴她,可她自然就懂了。她只感到幸福,曾經的不安被她忘得一干二凈。
「我說,你別高興得太早啊。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價的。知道嗎?你等著吧。記住我今天的話。」咪咪一副哲學家的姿態,眯著眼睛警告圓圓。
「你沒當過媽媽,怎麼能體會做母親的幸福呢?別老是愛教訓人!」圓圓說完,不再理咪咪,而是到陽台上開始為自己未出世的孩子搭建小床。
「真是榆木腦袋!聽不進好人言啊——」咪咪端詳著准媽媽圓圓,哭笑不得。
在一個冬日的傍晚,圓圓當媽媽了。咪咪至始至終都是這一偉大壯舉的見證者。
小主人放學回家時,最小的一個生命正在誕生。
「嗚——別碰我的孩子!」圓圓急了,一下就咬住了小主人的手。但她太虛弱了,身體和牙齒都是那麼的無力。
圓圓咬斷臍帶,處理好傷口,用盡力氣將五個孩子護在身旁,讓他們安心地吃奶。
「原來——我天生就具備做媽媽的才能啊——」圓圓有氣無力地說,「萬幸萬幸,我一直還為此擔心呢——」
「當然,這有什麼好懷疑的?少見多怪。在某些方面,我們動物比人類強。社會的文明讓人類喪失了很多天然的`本能。悲哉哀哉——」搖頭晃腦的咪咪像極了老學究。
主人給圓圓買來鮮奶,還燉了一鍋骨頭湯。圓圓在主人的悉心照料下,很快恢復了強健的身體。五個孩子變戲法似的一天一個樣,可愛極了,有趣極了,就連不苟言笑的驕傲的咪咪也會被他們逗樂。
一個多月之後,主人決定送走五隻小狗。
「他們長得太大了,會惹麻煩啦。瞧,隨地大小便,吃飯亂拱一氣。讓新主人給他們一些教訓吧。」這些話,圓圓沒聽到,她一心撲在孩子身上,對於周圍的一切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你的孩子要離開你了。你要有思想准備啊。」咪咪把這個消息告訴圓圓時,圓圓簡直無法接受。
「哪個孩子先走?」她終於平靜下來,明白這是早晚的事,打算接受這一現實。
「不,一個也不留,」咪咪有點同情圓圓,「我早就警告過你,你不聽嘛。」
「他們不能這樣!太——太不近人情了!」圓圓哭了,「哪怕讓他們一個個地離開,好讓我有個心理准備啊。我當初也是這樣離開媽媽的——」
咪咪不知該如何勸解圓圓,他鼻子酸酸的,但他不會哭。貓永遠都是高傲而尊貴的。咪咪從未忘記家族的這一祖訓。
五隻小狗在同一時間離開了圓圓,各奔東西。圓圓難過得幾天吃不下飯,她的嗓子都啞了。
「她會好起來的,」主人說,「她和每個孩子的分別都是一次痛苦的煎熬。與其經受反復的折磨,不如快刀斬亂麻,只痛一次。」
「胡說,我寧願選擇一次次分別!這樣就能好好地和每個孩子說再見。你們——你們太殘忍了!」圓圓痛不欲生。
可惜主人一句也沒聽懂她的話。
圓圓變得沉默,變得成熟了。她從不允許咪咪再提自己當媽媽的事情。
人往往會接受現實,但並不意味著會忘記過去,忘記痛苦,只不過是將它們沉封在心底,變成了只能供自己品味的陳年佳釀。
其實,在這一點上,圓圓和人一樣。她的心思,人能了解的到底有多少呢?
『叄』 想問一下大家,我從騰訊視頻下的電影,怎麼導到剪映里,謝謝
通過U盤導入即可。
一、簡介
剪映是由抖音官方推出的一款手機視頻編輯工具,帶有全面的剪輯功能,支持變速,有多樣濾鏡和美顏的效果,有豐富的曲庫資源。 自2021年2月起,剪映支持在手機移動端,Pad端,Mac電腦,Windows電腦全終端使用。
二、發展歷程
2019年5月,剪映移動端上線。
2019年9月,剪映上線剪同款專欄,讓人人皆可創作。同月,剪映登上App Store的榜首,視頻創作從此「輕而易剪」。
2020年7月,剪映Pad適配版上線,從此實現移動端、pad端雙端互通,支持創作者在更多場景下自由創作。
2020年9月,剪映上線創作學院專欄,為用戶提供海量免費課程。
2020年11月,剪映專業版Mac V1.0版本上線。剪映專業版界面更清晰,面板更強大,布局更適合電腦端用戶,適用更多專業剪輯場景,為高階專業人群提供了更多創作空間。
2021年2月,剪映專業版 Windows正式上線,自此實現移動端/Pad端/Pc端全終端覆蓋,支持創作者在更多場景下能夠自由創作。
三、產品簡介
剪映是抖音官方推出的一款手機視頻編輯剪輯應用。帶有全面的剪輯功能,支持變速,多樣濾鏡效果,以及豐富的曲庫資源。軟體發布的系統平台有IOS版和Android版Mac os版。
『肆』 如果問那個英語只有一樣東西的時候是後面要加復數嗎如果比如說問有多少個西瓜
對,用復數,how many+名詞的復數,是固定的。
How many students have entered for the exam?
有多少學生報名參加考試?
『伍』 請問去水果攤買西瓜的人為什麼一般不問老闆這瓜保熟嗎
去水果攤買西瓜的人一般不問老闆這瓜保熟嗎?我覺得像現在的西瓜一般都是熟練而且保不保熟的話,如果真的西瓜沒有熟的話,你也是可以將西瓜給他拿回去的,所以我覺得這個不是最主要的。
『陸』 有西瓜,冬瓜,南瓜.為什麼沒有北瓜
有北瓜的
網路知道中曾經有人問過類似的問題
題目是"東瓜、西瓜、南瓜、北瓜的名字的來由。"
其答復可以解答你的問題
鏈接:http://..com/question/454193.html
原答復如下:
「北瓜」屬於半野生植物,由於它的產量低,加之沒有西瓜的甜美、冬瓜的清香以及南瓜的高產量,因此,人們不太認識它
瓜有西瓜,有南瓜,還有東瓜(又稱冬瓜),偏是缺了一種北瓜。北方人古來不知種瓜耶?這是講不通的,北方人不僅種西瓜和東瓜,還大種南瓜,豈有獨不種北瓜的道理?
《西遊記》作者虛構了一段故事情節,說唐太宗招募奇人去陰曹地府進獻瓜果,有個叫劉全的人為了尋覓愛妻亡魂,情願冒死一往。劉全頭頂南瓜等物服葯自殺,幽靈攜帶禮品謁見冥府神君,閻王爺大受感動,遂遣他夫妻靈魂雙雙還陽。地方說書人覺得說著不夠過癮,給改了一下,把南瓜改成北瓜。道理是:因為北瓜獻給了閻王爺,所以此後世上沒了北瓜一種。說書人受小地域局限,顯然不透徹了解一點,南瓜、北瓜其實是一碼事兒。如果他明白此點,《西遊記》情節興許又有新的拓展——聰明過人的唐太宗,不過是把閻王老頭哄了一回,他送給冥府神君的人情只是個「北瓜」空名兒,實物仍留在陽世人間。
推想,以東南西北命名幾種最重要的瓜種,應在國家政治文化中心位於中原那段歷史時期,大約是在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漢唐盛世。這個「中心」本身偏於北,「北」瓜反倒成了它的視覺盲區,我想,缺了北瓜的奧妙就在於此。換一視點,南方人離遠點則看得分明,他們曾經把一種或幾種瓜稱作「北瓜」。現今有的資料上說,北方人把南瓜叫北瓜,我想恰好是弄顛倒了。那麼「北瓜」後來到底哪去了?其實它一直和我們在一起,其栽培地域和西瓜東瓜南瓜一樣的廣闊。在我看,番瓜即是北瓜一個典型代表,歷史上「北番南蠻」的說法,大家應該知道。
番瓜之「番」,是需要仔細識別的。過去,中國人習慣把外域傳入的蔬果品種冠以「番」號,番瓜番茄番薯啦,番石榴番荔枝番木瓜啦,或直呼其「洋」,洋蔥洋姜洋芋洋柿子洋白菜洋葫蘆等等。我故鄉的人,祖輩都把番瓜叫葫子或葫瓜,進入蘭州市後,發現人們普遍喊它番瓜,這使我疑惑了好長時間。怎麼,是從外國進來的種啊?閱讀過程中才慢慢搞明白,倒是老家沒文化的農民叫得最正確了。葫子、葫瓜,正是瓠子、瓠瓜的簡寫,而瓠和瓠瓜這個名稱,早在周秦時代就確立了。番瓜者,不過是外地移民帶來的區域性俗稱,反映了他們的一種觀念誤差,他們把華夏地域之差誤認作海內外之別了。
番瓜只是南瓜家族成員之一,所以真正識別番瓜,還須首先了解南瓜。恐怕沒有哪一蔬品,像人們對南瓜的指謂這樣莫衷一是了。面對同一種東西,叫南瓜的,叫金瓜的,叫萵瓜的,叫倭瓜的,叫瓠瓜的,叫葫蘆的,叫西葫蘆的——且停!葫蘆與南瓜咋會分不清?種南瓜為的殼殼裡面的果肉,而種葫蘆主要為外面那個硬殼,這是截然有別的!是的。但是,南瓜的上述所有稱呼,恰恰「葫蘆」之謂才是它的文化源頭;即便在植物學意義上講,南瓜也隸屬於葫蘆科。這么說,了解南瓜,又須從葫蘆開始。
詩經《豳風·七月》曰:「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壺即葫蘆,斷是摘下。可以看出,那時老祖宗把葫蘆與「瓜」分得開了,但是「瓜」的外延模糊不清。七月成熟的瓜好多好多,我們自然會想到幾種夏令果品之瓜,可是還有許多不能生吃的蔬類之瓜,祖先一概置之不理是嗎?這怎麼可能呢!神農氏嘗百草,他們連有毒的植物都一一嚼遍,營養上佳的瓠瓜南瓜豈能丟棄?所以,南瓜當時既可能涵括在「瓜」中,更可能包容在「壺」中。「八月斷壺」,秋天了,把熟透的葫蘆摘下,可是熟透的南瓜也該採摘了呀。摘下葫蘆,為的製成各種容器,而抱回南瓜,為的久儲補充冬天蔬菜稀缺。南瓜殼的確不足以成「壺」,可是葫蘆青嫩時與南瓜一樣當菜吃,嫩葫蘆不也叫「瓜」嗎?那麼,我不揣深淺地解釋一下《詩經》中這兩句——七月食瓜的瓜中包括嫩葫蘆,八月斷壺的壺中包括老南瓜。
在南國珠海,我數次去參加現代農科所舉辦的「南瓜節」。南瓜,在亞熱帶才展現出它的全部魅力,我想像得到的瓜的奇形怪狀,它可以一樣一樣長出來,而我想像不到的瓜的五彩斑斕奇光異色,它也可以生長出來。真可謂天工造化,無奇不有,洋洋大觀。
走在南瓜園里,遂想起《詩經》里記載的周人歌頌本族歷史的歌謠:「帛系帛系瓜瓞,民之初生。」意思說,綿綿延延的瓜藤上,結著大大小小的瓜兒,這正是我周族人丁興旺的生動寫照啊!有解釋說,這句講的是人類最早是從葫蘆瓜裡面出生,我想,還是作為詩的比興理解為好。周人唱著這類歌謠時,正在由我老家的隴東向渭北遷徙,胸懷問鼎天下君臨四海之雄心。時間一晃三千多年,我頭頂的瓜蔓上依然綴滿大大小小的瓜兒,而作為「周人」之後的我,此時置身於南海之濱,怎不叫人一詠三嘆!
中瓜還沒有!
參考資料:http://news.sina.com.cn/o/2004-10-03/10113828214s.shtml
『柒』 小兵張嘎有句台詞「老子在城裡下館子都不問價」的疑問
原台詞:老子在城裡下館子從來不問價。不問價不是不給錢,只有現在的幹部才不給錢。
『捌』 吃西瓜🍉這個課文問題 我得到了一種寶貴的東西 寶貴的東西指的是什麼
寶貴的東西是指:從你買西瓜拿出西瓜破開西瓜吃西瓜的過程中的感受,還有你吃到西瓜的甜蜜滋味。不懂還可以來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