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潮汕元宵節的介紹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漢族傳統節日。這天在潮汕,有各種具有潮汕特色的漢族民俗活動。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官、地官、人官),以正月十五為天官當令,稱上元節,祈望天官賜福。潮汕各地元宵風俗活動內容大都有吊花燈,游花燈,舞獅,猜燈謎、吃湯丸等,其主要內容在燈,故又稱燈節,它有最濃厚的游樂色彩,故稱鬧元宵。1元宵節傾注著漢族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並以其獨特的藝術氣息,煥發出現代漢族民俗藝術的獨特光彩。
2. 元宵節來歷的傳說有哪些
元宵節 ,想必大多數的中國人都並不陌生,正月十五鬧元宵,也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下面是我整合的關於元宵節來歷的 傳說 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肯定對你有所幫助的。
關於元宵節來歷的傳說有哪些
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節的賞花燈原因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 春節 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
元宵節點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另有一說是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還有在潮汕等嶺南地區,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當天,家家戶戶都要點燈,而如果去年元宵以後家中生有男孩,則要到鄉中宗族祠堂的燈架上掛上燈籠,以昭告鄉里加重添了丁,接受來自鄉親的祝賀。廣州過去在正月十二這天有替「床頭婆」開燈之俗,祈求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長大。而正月十三要在廚房「點灶燈」,直點到元宵夜。
因為長期處於農耕社會的中國,家庭的男性勞動力對於家族興旺非常重要,男孩子的出生對於整個家族來說都是一件喜事。古時,生男孩有著添丁一說,而「丁」與「燈」 在許多方言中諧音。因此,元宵夜點燈、吊燈的習俗也有「添丁」的美好祝願。
吃元宵的注意事項
第一、元宵能量密度高,要進行等量主食的替換。
元宵是以糯米粉為原料,加上高油、高糖的餡料做成的。吃3粒元宵相當於攝入一盤 炒菜 的油量,4粒元宵差不多就相當於一小碗米飯的熱量了。所以尤其是超重、肥胖的親們,建議最好就吃2粒,並且都應該減掉相應的主食。
第二、糖尿病患者,要根據血糖監測情況謹慎吃元宵。
糯米相對於大米來說,對血糖的影響稍微大一些,而且元宵又是以糯米粉為原料的,經過碾磨的食材更碎,顆粒更小,吃進肚子里消化吸收更快,對血糖影響也就更大。
元宵是搖出來的,煮元宵的湯,尤其是不小心煮破的情況下,煮出的湯較濃,里邊含有不少糯米粉和餡料,喝進肚子里消化吸收更快,否則血糖又該大亂了……
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結合您的血糖實際監測情況,如果血糖最近波動較大,餐後血糖居高不下,建議您最好就不要吃元宵,煮元宵的湯就更不能喝了。
第三、 其它 吃元宵需注意的人群。
元宵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粉,屬於高碳水化合物,而且黏性高不易消化;餡料無論甜咸,都含有高熱量高油脂,患有胃腸道疾病、腎病、慢性胰腺炎、消化能力較差的人群都應少吃或不吃。
第四、老人和小孩吃元宵要格外小心!
元宵容易滑落到氣管或卡在食道,造成呼吸困難或食道受阻,嚴重的可導致窒息死亡。因此老人和小孩在食用元宵時要特別當心,佩戴假牙的老年人還要防止假牙被湯圓黏住,一同咽下時被卡住。小孩吃元宵時,切記不可邊吃邊玩。
如果真的發生意外,食物嗆入氣管時,要用正確的處理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異物從氣管中取出才可以救命。
元宵節來歷的傳說有哪些相關 文章 :
★ 元宵節的來歷和傳說
★ 元宵節的由來及傳說
★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故事簡介
★ 元宵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 元宵節來歷習俗和神話傳說
★ 元宵節的由來和傳說
★ 元宵節的來歷以及傳說故事
★ 元宵節的來歷傳說故事
★ 描寫元宵節的來歷與傳說
3. 有趣的習俗
吃元宵
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合家團聚吃元宵。 正月十五又叫「上元」節。「元宵」這種食品名稱,據說出現於宋末元初,是因為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元宵又叫「圓宵」、「圓子」,南方常叫「湯圓」、「水圓」,宋人因見其煮熟後浮於水中,稱之為「浮團子」。
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個十五月圓之夜,「一年明月打頭圓」,天上一輪圓月朗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實在有極微妙的對應關系,「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表達了人們全家團圓幸福的心情。
再看元宵的品種和吃法。北宋以前的元宵是實心的,無餡,下在燒開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棗、桂花、桂圓等物。南宋時開始有了中間包糖的「乳糖圓子」,大概是較早的有餡元宵。其後,元宵餡又有甜咸之分。甜餡一般用白糖、紅糖、桂花、果仁、芝麻等製作;咸餡多為葷餡,單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盧氏雜說》里的「油炸追子」其實就是一種油炸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豐富了,不少人甚至開始了中西結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為元宵餡之一。
鬧元宵
鰲山燈桿、火樹銀花,這是元宵節最突出的景觀,也最能概括此節的活動,即張燈、放火。張燈、放火是元宵最主要的節俗活動,其餘觀燈游賞以及社火百戲都是直接或間接由此發展、引申而來的。最初的燈是單純、靜止的,它不能運動,也較少裝飾,並且多是單個獨立的。其後的發展變化過程中,裝飾最先邁出步伐,燈的里里外外都被加以雕琢、修飾。
元宵節是一個有著兩千餘年傳統的節日,其節俗在當今中國仍然相當盛行。現在,每屆元宵前後,無論鄉村還是市鎮,人們都要張燈結綵,觀燈游賞,煙火也多是必不可少的。當代元宵節除燈火之外,更為突出的活動是各種社火,諸如舞獅子、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打腰鼓、扭秧歌、海外華人居住區也是年年搬演、盛行不衰。元宵節,正可以算是中國的狂歡節。
元宵節離不開「鬧」,張燈觀燈賽燈叫「鬧花燈」,社火百戲叫「鬧社火」,整個的活動叫「鬧元宵」,彷彿不鬧就不成其元宵節。元宵之鬧,除了花燈煙火、百戲社火的裝飾、點染之外,最突出的怕是人多。從元宵節俗形成不久的年代的那些文字記載中可知,當時元宵觀燈遊玩的人們已經是忘記肩摩踵接、街填巷塞了。
說鬧,又不能不擺擺戲。大戲鬧,小戲也鬧。當檯子上載歌載舞、團花簇錦旋轉起來的時候,不能不鬧。
鬧又自有其價值在。中國人比較欣賞鬧中取靜的本領,所以對「大隱在城中」要比「小隱在山林」多幾分敬慕。其實春節之鬧、元宵之鬧、社火之鬧,也都有鬧中取靜的意義。
同時,人們認為這樣鬧了,生活才有意思。因此,它是一種生活的補充,是添加劑、染色劑,有了它,生活才充實,才祥和,才五彩繽紛。甚至可以說,這鬧是理想生活中的一部分。
農歷正月十五為上元節。當晚稱元宵,故也稱「元宵節」,俗稱「十五夜」。元宵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全國各地都有舉行一些活動來慶賀。因一地的風俗是由一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決定的,故潮汕地區元宵節也就出現了一些有別於其他地方的有趣的習俗。
吊喜燈
燈火在祀神禮節中是作為光明喜樂的象徵。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因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認為點燈即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裡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後生了男孩子,農歷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須挑起一對紅燈籠,並在燈屏下貼著紅紙寫上姓名,歡天喜地掛到鄉中宗族祠堂的燈架上,以此象徵著家中添了丁。每晚家人要抱著孩子 到祠堂中,一面往自己的燈籠里點燃蠟燭,使燈籠通紅,一面接受周圍鄉人的祝賀。元宵夜更是庄嚴、熱鬧。
做丁桌
在潮汕鄉村,上年生過男孩的人家,元宵夜還要在祠堂設宴請客,以慶「出丁」,俗稱「做丁桌」。宴客時有兩種席式,一種叫「龍船席」即用好多隻方桌連結起來,客人圍在兩旁吃飯,形同劃龍船;另一種叫「走馬席」,即無論親朋疏厚,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進來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擺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來臨,接連不斷。這後一種席式一般是較有錢且較慷慨的人家才會這么做。在舊社會,潮人攀比心強,死愛面子,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注重辦丁桌,並以辦得體面為榮。即使是貧困人家,為了不失面子,便四處借錢,造成負債累累,或者是忍痛賣了哥哥,將所得之錢銀用來應付沉重的辦桌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生阿細賣阿大」這一俗語的來歷。解放後,由於時代的前進,思想在進步,潮人雖仍有元宵辦丁桌的習俗,但多改為在自家裡進行,且單限於宴請較親的親戚和較好的朋友,豐儉由人,無人計較。
求喜物
元宵此日,鄉村中多有設壇拜神活動。各神廟宗祠燈火齊明,煙霧彌漫,善男信女爭先參拜,擁擠異常,熱鬧非凡。神壇前所擺設的雞、鵝、鴨、糖果、米果品、花燭
4. 潮汕特色的風俗習慣
一、冬節
冬節即是二十四節候中的冬至,時逢農事空隙,一年將盡,因此也稱小過年。舊俗冬節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圓,以表示大團圓。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吃上「冬節丸」便長一歲)、上墳掃墓等(清明行「過春紙」,冬至行「過冬紙」)。
二、勞熱
「勞熱 」民俗起源於潮州人民對土地的無比崇拜,對土地崇拜導致「土地之神」一說的產生。土地之神,古人稱之為「社」,潮州人則將其稱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鋪、家裡、工廠,都會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莊也可以見到)。
「勞熱」這一民俗活動在潮州傳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三、潮汕婚俗
潮汕婚俗舊時較注重「明媒正聘」。其禮俗雖各地繁簡有異,但較一致的提法和儀禮是:提親、合婚、定親、行聘、請期、迎親,俗稱「六禮」。也有將其概括成「四禮」:文定、請期、送聘、迎娶。
新娘在新婚的第三天要舉行「開井」、「舂米頭」、「攪泔」等儀式;滿十二天或滿四個月要行「歸寧」禮——「返厝」。頭、二「返厝」,新娘在娘家炊煙起時返回,「三返厝」方可在娘家過夜。
四、吊燈習俗
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裡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
五、出花園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一種獨有的成人禮習俗,15歲(虛歲)的孩子要「出花園」。 凡是有15歲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陰歷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雄雞、鴨、豬肉)果品拜別公婆神(俗稱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從此可以走出花園。
5. 有哪些出來元宵節場景的電視劇和電影
《楊光的快樂生活》。
《楊光的快樂生活》是由楊議執導,楊少華、楊議、魏伊、韓兆等人主演的一部喜劇片。
影片講述了楊光為了實現條子的種種荒唐願望而多方奔走,上演了一出笑料百出令人捧腹的「好夢一日游「的故事。該片於2013年2月26日上映。
劇情:
楊光(楊議飾)和他的哥們尤條(韓兆飾)遇到了真正的麻煩,條子被查出身患絕症。楊光決定,要讓條子歡樂的走完人生路,實現他沒有完成的心願。
然而條子的種種願望荒唐無理,找初戀、回老家、當皇上、臨幸貴妃。讓楊光應接不暇越幫越亂,上演了一場笑料百出令人捧腹的「甲方乙方」。
就在這場混亂中,楊光一不小心又與條子初戀情人陳晨(魏一飾)產生感情。兩個屌絲和一個偽裝女神的女屌絲,啼笑皆非的三角戀也在亂成一團中拉開序幕。
6. 潮汕元宵傳統習俗有哪些
1.吊喜燈(點燈籠)
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寓意添丁。元宵夜潮汕家家戶戶門口都點燈、吊燈。人們還要提燈籠、拿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接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裡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
2.賞燈
元宵夜是月圓夜,如果天晴月明,潮人的花燈與圓月相印成趣,賞心悅目。鎮、縣、市有搭燈棚做花燈展,鄉村神廟和宗祠掛起大燈籠、大花燈,小孩子提著買來或者自製的小燈籠,成群穿街過巷「營燈」,饒有喜慶。 自農歷十一日起,叫「起燈」(即「起丁」),當年有生男孩的人家要到鄉里宗祠掛花燈,被視為新生男孩的入族議式,並每晚抱著孩子去祠堂點燈, 接受鄉人祝賀,直到十八日收燈。
拓展資料: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這天在潮汕,有各種具有潮汕特色的民俗活動。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官、地官、人官),以正月十五為天官當令,稱上元節,祈望天官賜福。潮汕各地元宵風俗活動內容大都有吊花燈,游花燈,舞獅,猜燈謎、吃湯丸等,其主要內容在燈,故又稱燈節,它有最濃厚的游樂色彩,故稱鬧元宵。[1]元宵節傾注著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並以其獨特的藝術氣息,煥發出現代民俗藝術的獨特光彩。
參考資料:網路—潮汕元宵節
7. 潮汕城鄉春節及元宵習俗
潮汕人民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後,便開始忙碌准備過新年。家家戶戶對屋裡屋外進行大掃除、重新布置、裝修;蒸制紅踩桃、鼠曲踩等各式品;購買年貨、新衣;理發、美容。到了大年三十日早大宰「三鳥」,購買祭祀物品。吃過午飯後,全家大小都要休浴,穿新衣,祭祖先,貼春聯,掛燈籠,貼照壁符。是晚設爐於廳,全家人圍著爐子吃團圓飯。一家人不論平時分散在多遠的地方,都必須趕回家來團聚。「圍爐」後,長輩要給小輩們發「壓歲錢」,能掙錢的小輩也要給長輩送紅包,稱為「壓腰兜」。這一天不能吵鬧,不能打壞盤、碗等器物,若打壞了說諸如「擊開嘴,大富貴」等吉利的話來彌補過失,象徵著全家一年自始至終圓圓滿滿。家中的水缸要裝滿水、米缸要裝滿米,以象徵「年年有餘」。是夜燈火通宵,家家戶戶合家守歲,等待新年的來臨。
農歷正月初一為歲之首,稱「春節」,古稱「元旦」,俗稱「過年」。是日一大早,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穿新裝,燃放鞭炮,拜天地祖宗、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時要用素食作供,因為據說此日彌勒佛坐位,故用齋餐。此種習俗流傳很久,清順治《潮州府志》雲:「元日,祭用齋。」清乾隆《普寧縣志》曰:元日,把祖先用素,韌二把祖先用葷。」接著全家入親親熱熱、和和氣氣吃早飯,下輩向長輩祝福,長輩給下輩寄以期望。吃過早飯後,父母就攜帶兒女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凡到親戚朋友家拜年,都要拿潮州柑去。因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與吉同音,用諧音會意法,就成了「大吉」。大桔表示吉祥。帶多少大桔沒多大關系,但一定要偶數,不能奇數。而主人家的茶幾也總要放著一盤紅綠相間的大桔、擯榔(今用橄欖代),另加糖果,迎賓敬客。關於潮汕用擯榔的風俗,府志、縣志都有詳細記載,清乾隆《潮州府志》雲:「不設檳榔,便稱簡慢。」因擯榔和賓郎同音,含有賓客的意思,所以「擯榔大桔」諧音便成為「賓臨大吉」,是互相致意,互換吉祥的一種禮節。客人進門時,相互說些「新年如意」,「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主人要請客人吃橄欖、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還有敬以「擂茶、米程」之俗),並互換大吉,還要互送小孩「利市」(紅包)。接著主人備酒設宴款待客人,俗謂之賀正。清嘉慶《澄海縣志入「各設酒看相邀飲。諺雲『正月酒,家家有』」。
春節是聖日,因此在潮汕有許多禁忌,如不要掃地、不要洗衣服,怕錢銀失去;不要在用膳時使用長短筷,否則過渡時就會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飯湯,否則出門會遇上天下雨;不許說壞話、罵人、打架,如果甲家孩子打或罵乙家孩子,甲家家長要拿一對大桔上門道歉,祝願人家逢凶化吉。
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逐漸淡化或被賦予新的內容。解放前,城鎮鄉村有「游燈」,俗稱「游老爺」之俗,民間要以潮州大鑼鼓或舞龍、舞獅給社會名流、行鋪拜年。解放後此等風俗已基本廢去,代之的是城鄉各地自娛舉行游彩旗、鑼鼓、舞獅及猜謎、象棋、籃球等比賽的文體活動。各級政府開展擁軍優屬和擁政愛民活動。
8. 鬧元宵的資料
歲逢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亦稱「上元節」,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相沿被潮汕人家認為是張燈結綵、歡慶大團圓的節日,是吉祥如意的象徵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的美好良宵。上元是春回大地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夜、元夕,潮俗稱「十五夜」。古代是一年之中最迷人最熱鬧最「放夜」的燈火通明時光。這天夜晚不但明月皎潔,而且千家萬戶燈火璀璨,閃閃爍爍,故又稱「燈節」。清·同治元年(1862年),潮陽知縣陳坤監生詠《潮州元宵》詩雲:「上元燈火六街紅,人影衣香處處同。一笑相逢無別訊,誰家燈虎制來工?」江南風流才子唐伯虎也留有盛贊元宵燈節膾炙人口的絕妙詩句:「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笙星歌賽社神;不展勞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詩文道出了紅男綠女鬧元宵的動人情景。
潮汕人鬧元宵文化娛樂·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千姿百態,富有特色,引人入勝。各地除傳統的花燈外,還有燃放煙火、動物舞蹈、弄獅舞龍、扮塗戲、扭秧歌、廣場戲、抽影戲、盪鞦韆、猜燈謎;還有蘊含著民風民俗趣聞的「坐大菜」、「推廁牆」、「抱大豬」、「求喜物」、「做丁桌」、「掛榕樹枝、竹梢於門上(俗稱榕竹插門)」、「賭糖獅』:,潮家祭祖還必備有甜粿、酵粿、菜頭粿各籠,俗稱「三甑齊」。尤其澄海樟林古港家家戶戶都要做鼠粕粿美食和饋送親朋好友品嘗,此粿桃最惹海外潮人鄉思。元宵之夜,闔家團圓,舉宴把盞吃「合家歡」,在盛饌佳餚的筵席上,蚶、蒜、魚是必不可缺的美食,蚶殼古代是代表錢幣的意思,吃蚶意味「有錢算」;食蒜象徵諸年吉祥如意「會合算」;食魚祈求家財富裕,年年有餘等』祝願。
潮汕人鬧元宵最為體現「鄒魯遺風」的潮鄉特色,且最為精彩動人,使人喜聞樂見的民俗風情殊多,僅作扼要簡略分述於下:
元宵燈
清嘉慶《澄海縣志》記載:「正月十一日夜起,廟街張燈,士女嬉遊,歌聲達旦。元夜競賽花燈,張燈結綵,竟為鰲山,人物台榭如繪,稱為『不夜天」』。
明代嘉靖年間,潮劇傳統劇目《荔鏡記》的「觀燈」中有:「三街六巷好燈棚」句,佐證了當時潮州花燈繁盛情景,惹得黃五娘主嬸私自走出宅院到街上賞燈。五娘見到燈下意中人陳三,遂擲下荔枝相贈。清代乾隆時期,澄海的樟林古港興起的元宵燈節和花燈競賽更加繁盛。新編《澄海縣志》記載有「東隴的燈櫥,澄城、蓮陽、樟林的紗燈,店市的塗燈,都是別地少有或沒有的」。各地不但到處有多姿多彩的座燈、屏燈;還有掛燈、燈櫥、燈牌、宮燈、走馬燈等等。元夜,兒童們成群結隊,紛紛提著燈籠,四處遊街玩耍,熱鬧非常。潮汕民諺有:「正月燈、二月戲」和「勿乞人 (不要讓人)畫落燈櫥」的俗語,這也顯示著元宵燈彩繪漫畫所起著的警示作用。
潮鄉萬家燈火鬧元宵的熱鬧情景,要持續到十八日才「落燈」。偶逢「天公不作美」,「雨淋元宵燈」,今人已流傳為一句氣象農諺。
敬糖獅
潮汕元宵神前敬糖獅,祈求著新年吉祥如意,求來好運,大吉大利。傳說獅子是神州大地炎黃子孫的吉祥物之一,能辟邪驅惡,有庄嚴、富貴之象徵。歷來特別深受潮汕人的敬愛。香港潮籍詩人邱亦山(筆名石頭翁)詠《元宵》詩雲:「元宵佳節在龍香,潮俗民風似故鄉;是夕神前求好運,糖獅果品表安詳。」詩文道明了香港潮人流傳著元宵拜糖獅的風俗習慣。
糖獅是一種用白糖加工製成的甜食(用糖漿灌入雕刻模具鑄成),色彩晶瑩鮮艷,造型紋飾優美,千姿百態,集工藝美術、飲食文化和鄉土風情於一體。成雙成對,大的富有氣勢,小的小巧玲瓏,令人喜愛。元宵之夜,幹家萬戶拜糖獅向神朋借來求好運,明年元宵如數奉還,故名為「賭糖獅」。
坐大菜
澄海詩人李紹雄的《元宵坐大菜》詩雲:「觀燈已罷夜闌珊,小妹良宵興未完。相約田間坐大菜,將來嫁得好郎官。」
潮汕農民冬種的大芥菜,莖葉肥嫩,菜蕾碩大,渾圓碧綠,鮮艷秀麗,俗稱大菜。古代少女於元宵夜偷偷到郊外田野菜地坐大菜,默念著:「坐呀坐大菜,嫁個好夫婿。」情真意切地祈望嫁個合自己心意的好郎君,宛如大菜的葉蕾一樣簇擁、緊抱、親密、好合,未來家庭美滿和諧,生活幸福。
另有紅男則偷偷到郊外推倒廁所牆,說是可以娶到「雅姐」(漂亮的妻子)。
抱大豬
潮汕農家,舊俗於元宵節白天到郊外選擇好一塊狀如肥豬的石頭,十五夜獨自悄悄將這塊石頭費盡力氣抱回家中豬圈(欄)槽前,擺敬祭品,燃點大紅燭,供奉香火,由家中主婦誠心誠意跪拜,祈求新年自家飼養的豬苗長膘快、肉膘厚、豬肥大,口中默念著:「飼豬大過牛」。這就是「元宵抱大豬」的習俗。
9. 潮汕的元宵作文50字
歲逢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亦稱「上元節」,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相沿被潮汕人家認為是張燈結綵、歡慶大團圓的節日,是吉祥如意的象徵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的美好良宵。上元是春回大地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夜、元夕,潮俗稱「十五夜」。古代是一年之中最迷人最熱鬧最「放夜」的燈火通明時光。這天夜晚不但明月皎潔,而且千家萬戶燈火璀璨,閃閃爍爍,故又稱「燈節」。清·同治元年(1862年),潮陽知縣陳坤監生詠《潮州元宵》詩雲:「上元燈火六街紅,人影衣香處處同。一笑相逢無別訊,誰家燈虎制來工?」江南風流才子唐伯虎也留有盛贊元宵燈節膾炙人口的絕妙詩句:「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笙星歌賽社神;不展勞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詩文道出了紅男綠女鬧元宵的動人情景。
潮汕人鬧元宵文化娛樂·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千姿百態,富有特色,引人入勝。各地除傳統的花燈外,還有燃放煙火、動物舞蹈、弄獅舞龍、扮塗戲、扭秧歌、廣場戲、抽影戲、盪鞦韆、猜燈謎;還有蘊含著民風民俗趣聞的「坐大菜」、「推廁牆」、「抱大豬」、「求喜物」、「做丁桌」、「掛榕樹枝、竹梢於門上(俗稱榕竹插門)」、「賭糖獅」:,潮家祭祖還必備有甜粿、酵粿、菜頭粿各籠,俗稱「三甑齊」。尤其澄海樟林古港家家戶戶都要做鼠粕粿美食和饋送親朋好友品嘗,此粿桃最惹海外潮人鄉思。元宵之夜,闔家團圓,舉宴把盞吃「合家歡」,在盛饌佳餚的筵席上,蚶、蒜、魚是必不可缺的美食,蚶殼古代是代表錢幣的意思,吃蚶意味「有錢算」;食蒜象徵諸年吉祥如意「會合算」;食魚祈求家財富裕,年年有餘等』祝願。
原來潮汕元宵節也有也有這么多的習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