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部電影名稱
《我,機器人》又名《機械公敵》
劇情介紹:
公元2035年,智能型機器人已被人類廣泛利用。作為最好的生產工具和人類夥伴,機器人在各個領域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而由於眾所周知的機器人「三大安全法則」的限制,人類對這些能夠勝任各種工作且毫無怨言的夥伴充滿信任,它們中的很多甚至已經成為了一個家庭的組成成員。總部位於芝加哥的USR公司開發出更先進的NS-5型超能機器人,並計劃達到平均每5人便可擁有1個。然而就在新產品上市前夕,機器人的創造者阿爾弗萊德·朗寧博士卻在公司內離奇自殺。
留戀以往簡單生活,愛聽老歌,喜歡老式打扮的黑人警探戴爾·史普納接受了此案的調查工作。他根據對朗寧博士生前在3D投影機內留下的信息分析和對自殺現場的勘查,懷疑這起案件並非人類所為,而公司總裁勞倫斯·羅伯遜似乎也與此事有關。
調查過程中他遇到了專門從事機器人心理研究的科學家蘇珊·卡爾文博士,希望在她的幫助下找到答案。向來崇尚邏輯與科學的蘇珊堅信,機器人不僅會最大限度地幫助人類進步,而且決不會違背「三大安全法則」對人類有所傷害。過去的經歷令史普納對機器人深感厭惡,對於機器人安全性的懷疑與蘇珊的堅定南轅北轍。
史普納發現了一個名叫桑尼的機器人極有可能就是奉命殺害朗寧博士的「兇手」。在追捕中他發現桑尼不僅具有自我思考能力,而且擁有酷似人類的情感。訊問中桑尼告訴史普納,他並沒有殺害朗寧博士,而是在幫助他做一件事情。勞倫斯以只有人殺人才能定罪,機器人殺人只能認定為「工業意外」為由將桑尼帶回公司。這給調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卻更堅定了史普納追查到底的決心。
史普納繼續追蹤一切與朗寧博士有關的資料。深入的調查使他遭到大批NS-5型機器人的追殺,顯然是有人想致史普納於死地。蘇珊來到史普納家中,告知在對桑尼的檢查中發現,他不僅是完全超越了舊型號的新一代機器人,而且可以不受「三大安全法則」的限製做任何事情。
蘇珊無意中驚訝地發現,史普納原來是一個利用高科技修復合成的人。史普納向蘇珊講述了他幾年前經歷的一場嚴重車禍。前來救助的機器人以存活率為依據,放棄了一個6歲女孩的生命,這就是他對機器人冷酷無情、深感厭惡的原因。
勞倫斯承認他知道確實存在著能夠超越三大安全法則的機器人,而自己也在盡力挽回這個由朗寧博士犯下的錯誤,並要求蘇珊盡快將桑尼銷毀。桑尼將自己的夢畫在紙上交給了史普納,希望這個被朗寧博士載入的信息能夠對他有所幫助。在執行銷毀命令時,蘇珊使用調包計將桑尼救出。
根據桑尼夢中的情景,史普納尋察到一個機器人的存放基地。他發現一項所謂「人類保護計劃」正在實施。新一代NS-5型機器人正在基地奉命銷毀所有舊型號機器人,然而這僅僅是計劃的第一步。與此同時,大批新型機器人走上街頭命令市民回到家中,並對抗議的市民實行宵禁。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發生了激烈的沖突,此時機器人已完全不受人類操縱,整個城市頃刻間被它們所控制。蘇珊也被自家的機器人限制了自由,幸好史普納及時趕到將她救出。
史普納、蘇珊和桑尼一起來到USR公司總部,卻發現勞倫斯已死。史普納忽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應該懷疑的其實並非人類。真正的幕後操縱者竟然是公司名為「薇琪」的中央控制系統。正是「她」利用上層控制系統囚禁了朗寧博士並對機器人進行操控。
「薇琪」的影像出現在他們面前。「她」認為人類正在危害自身的安全,國家發動戰爭,人類摧殘地球,而機器人則必須拯救人類,保證人類的持續存在發展,因此利用了上行線路控制了NS-5的程序來實施拯救計劃。
真相大白,而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快用抹除劑摧毀「薇琪」的智能控制系統,制止這場人類的災難。大批受到控制的機器人向他們涌來。雙方經過激烈的戰斗,抹除劑終於被注入了「薇琪」的智能系統,「人類保護計劃」的所有命令隨即終止。城市恢復了正常,機器人重新開始為人類服務。史普納也終於消除了對機器人的懷疑和厭惡,與桑尼成為了好朋友。
耗資超過1億美元,由好萊塢巨星威爾·史密斯主演的美國驚險科幻大片《我,機器人》,首映周末的票房就高達5220萬美元,受到影迷的熱烈追捧。導演艾里克斯·普羅亞斯展現了一個巧奪天工、精彩眩目的未來世界,同時營造了一場危機四伏的科幻冒險,讓觀眾在感受驚險刺激的同時,思考人類生存危機的深刻主題。
◇故事: 機器人即將暴動!?人類束手無策
這部由艾薩克 · 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說《我,機器人》改編,耗資超過一億美金的現代科幻電影的故事背景設定在 2035 年,一個地球上每十五人就擁有一台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時代。機器工人、機器助理無處不在,它們甚至滲入家庭生活,擔當起保姆,護理的責任,人們越來越依賴先進的科技。就在芝加哥新型 NS-5 機器人模型即將發售的幾天前,美國智能機器人的創造者意外身亡,偵探斯伯納(威爾 · 史密斯飾)與機器人心理專家(布里吉特 · 莫伊納罕飾)一同奉命前來調查該科學家的神秘死亡原因。
威爾 · 史密斯懷疑科學家的死亡和一個名為「索尼」的人工智慧機器人有關。但事實上程序設定這款 NS-5 機器人本將嚴格地遵守「機器人三大定律」,即不會傷害他的主人。那麼到底事實的真相如何?是機器人的設置出了問題還是整個事件就是一場陰謀?在更詳細的調查和探索之後,種種跡象使得威爾 · 史密斯確信「索尼」有可能不僅僅是罪犯這么簡單。同時,他發現更可怕的事情即將在自己眼前發生……
--------------------------------------------------------------------------------
◇背景:科幻名家——阿西莫夫名著搬銀幕
作為第一個把機器人搬進小說的作者,艾薩克 · 阿西莫夫是二十世紀最有名的科幻作家之一。除了擁有大量(超過 500 篇)知名著作之外,他非凡的駕馭語言的能力以及超乎尋常的想像力使他成為科幻殿堂中的不朽名將。
阿西莫夫在短篇小說《我,機器人》中首次提出機器人三大定律:一,機器人不得傷害或允許傷害人類;二,機器人必須在不違反第一條定律的前提下執行人類的任何指令;三,機器人必須在不違反第一、二定律的前提下保護自己的存在。這三條定律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人們發現,這上世紀早期驚人的「設想」,竟和現實的科學領域有著完美的有預見性的吻合。「科學家和工程師都把機器人定律當成機器人研究中很嚴肅的話題,它竟是讓人難以相信的預言。」本片導演普羅亞斯這樣描述這本小說,作為阿西莫夫忠實的讀者,這也是他決定把其中一個故事搬上銀幕的初衷。當然,原著本是 9 部短篇小說,電影《機械公敵》將在其中一篇的基礎上展開更豐富故事並加入足夠的娛樂元素。
--------------------------------------------------------------------------------
◇ 看點:機器人、威爾 · 史密斯的電腦大作戰
「我認為,我們的動作電影已經做好了達到新的技術水平的時候。」 好萊塢男星威爾 · 史密斯(《獨立日》、《絕地戰警》)此次身兼影片執行製作人,他饒有興趣地說,「你的故事必須讓人感興趣。所有的特效和爆炸都必須來的超酷才行。」於是為本片全力投入電腦效果製作的是四屆奧斯卡特效得獎隊伍,他們為片中無所不能的機器老兄們製作了超過 900 個電腦獨立特效,以使得效果更加逼真。有人說片中白色透明的機器人外形頗有類似蘋果公司( Apple )產品風格,事實上,製作人帕特里克就是在蘋果產品 iMac 中找到了靈感:「當你穿過外殼看到(機器人)構造時,它們顯得就不那麼可怕了」, 帕特里克笑道。
「領銜主演」機器人角色索尼的實際上是真人演員艾倫 · 圖代克(《閃避球的奇跡》)。我們屏幕上將看到的機器人表演,採用了和《指環王三》里怪物咕嚕的同樣真人和電腦結合的技術——綠屏、感測器、動作捕捉和完美的電腦合成。「這是我最棒的角色,盡管屏幕上沒人看得到我本人,不過角色在電影中的經歷對我來說非常刺激。」機器人索尼的銀幕表現也將成為本片令人關注的焦點。
就本片的特效水片而言,僅僅提及以上是遠遠不夠的。三位金牌特效製作人加上數十位特效製作師,以及紐西蘭知名的 WETA (《指環王》系列)的鼎力協助,《機械公敵》全力描繪出一個 2035 年的芝加哥——機器人遍布,流光玻璃街道和未來建築繁屹的未來都市。但我們也不用擔心這僅是一部充滿花哨特效的電影,導演亞歷克斯 · 普羅亞斯(《移魂都市》)表示,「我們把故事和情感放到第一位,如此電腦動畫將提高電影效果而不是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事實上,本片在敘事方法上多少有點《少數派報告》的影子,但結合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大定律、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黑人影星威爾 · 史密斯還有「性感蘋果造型」的機器人這三大最吸引的噱頭,《機械公敵》必將成為七月票房大熱。問題只有一個:這部影片能否最終成為像《終結者》一樣的科幻經典?
影片評價
未來,發達的高科技社會中發生的足以改變人類歷史的危機--《機械公敵》的故事藍本,最早來源於編劇傑夫·溫塔Jeff Vintar十多年以前創作的劇本《Hardwired》,它講述了一樁神秘的謀殺案,而機器人可能才是幕後元兇。製片人勞倫斯·馬克Laurence Mark對這個故事相當感興趣,與此同時,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一直想拍一部有關機器人的大型電影,遂將之列入籌拍日程,並初步擬訂由亞歷克斯·普羅亞斯Alex Proyas執導。2000年初,傑夫·溫塔飛赴澳洲開始同導演普羅亞斯就《機械公敵》拍片計劃進行溝通,整個合作案足足花了兩年多。
開始時,該片被定位於未來背景下的謀殺驚悚片,接下來他們嘗試將格局放大以便有更多可發揮的空間。因為導演普羅亞斯對視覺風格獨到且優異的品味,主創人員最終達成共識,要將《機械公敵》拍成宏大背景下的史詩浩劫,他們的野心促使該片必須要在視覺特效上力爭有所突破。
在當時,製片人約翰·戴維斯John Davis名下的製片公司拿到了《機械公敵》的電影版權,而導演普羅亞斯在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小說里找到了劇本以外的視覺元素,阿西莫夫作品中的思想和人物很自然地融入編劇傑夫·溫塔的未來謀殺案劇本。
完全班底
威爾·史密斯:官方首選
據幾位製片人口徑一致的「官方」說法,威爾·史密斯是製作方的首選。同時,他還答應在該片中擔任監制(此前,他曾為由羅伯特·德尼羅和埃迪·墨菲主演的影片《作秀時刻》(Showtime)。擔任監制),正是由於威爾的推薦,《美麗心靈》的金獎編劇阿齊瓦·高斯曼Akiva Goldsman也得已加入幕後陣容。
「《機械公敵》最吸引我的是,它的中心概念是機器人沒有問題,科技並不是問題本身,人類邏輯的極限才真的是問題,而最終,我們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這是威爾·史密斯出演該片的最大體會。
布里吉特·莫伊納罕:熱忱至上
依舊引用官方的說法:「她能夠非常貼切地傳達我們對這個角色的設計,也就是在機器人般冰冷的外表下,卻有著很人性的熱忱。」
相貌秀麗的布里吉特·莫伊納罕從影片《妹力四射》(Coyote Ugly)中迅速崛起。在熱門劇集《慾望都市》中她也曾有上佳表現。影片《新手》(The Recruit)中她與阿爾·帕西諾和科林·法瑞爾有過愉快的合作。
導演:亞歷克斯·普羅亞斯
這位來自澳洲且科班出身的導演,素來以擅長營造充滿神秘和未來感的影片而聞名。1994年,他憑一部改編自同名漫畫的《烏鴉》(The Crow)令世人所知。四年後,更是以那部《移魂都市》(Dark City)征服了觀眾。此前,他還自編自導了其第一部描寫現實世界的青春片《車庫時光》(Garage Days)。
亞歷克斯自小便是阿西莫夫的忠實讀者,他一直夢想著能拍一部如《機械公敵》的影片,這次他夢想成真了。
NS-5基本資料
高度180公分,耐久鈦金屬外殼,具456個活動零件,需經由12位博士組裝完成,熔點華氏六千度,可負重800磅,能承受數千磅撞擊。電子智慧腦可復制人類自由意志,具有1TB內存,每秒能執行6兆筆以上運算,擁有80種語言能力。
科幻大師阿西莫夫--劃時代的機器人三大安全法則:
1. 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2. 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3. 在不違背第一和第二法則前提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❷ 有哪些好看的微電影呢
最近在優酷看見一部剛剛上映的《莉莉的成人禮》還不錯,主要講的是一個17歲女孩的成人禮故事。好像是成都心曉林禾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拍攝的,比較有特色。
❸ 什麼電影好看啊
【機器人瓦力】——雖然不是新片,很感人、正義、愛情、和平等。強力推薦
劇情介紹
「WALL·E」是WasteAllocationLoadLifters-Earth(地球廢品分裝員)的縮寫,這種職業出現在2700年,因為地球的垃圾多到爆炸,整個星球幾乎被垃圾掩埋了,罪魁禍首-人類-只得移居到太空船上,並且請一家叫Buynlarge公司清除地球的垃圾,待萬物更新時再飛回地球安居。Buynlarge公司把這種叫WALL·E的機器人大批送往地球撿垃圾,但WALL·E並不適合地球的環境,大批量地來也大批量地壞,最後只剩下一個機器人還在日復一日的按照程序收拾廢品。就這么過了幾百年,僅存的WALL·E還在垃圾堆里淘到不少人造寶貝,它也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懂得什麼是孤獨。有一天一艘飛船突然降落,一個女機器人夏娃來到地球執行搜尋任務,撿垃圾的機器人「愛」上了Eve,但是它面臨著兩難的抉擇,是跟夏娃飛離地球,還是繼續按照身體里的程序撿一輩子的垃圾…
電影評價
皮克斯加盟迪斯尼後動作頻頻,《WALL·E》是明年最新、也是最用力的作品,《海底總動員》導演安德魯·斯坦頓第二次掌控大局,迪斯尼對這個項目也給與極高重視,科幻、童話加極棒的角色造型,皮克斯要給好戲你看了!英國的電影雜志《TotalFilm》在4月號上刊登了介紹迪士尼·皮克斯2008年電腦動畫片《WALL·E》的文章,其中有不少首度曝光的劇照和概念藝術設計圖,你可以到這里觀看雜志掃描的大圖。
導演介紹
《WALL·E》由《海底總動員》導演安德魯·斯坦頓(AndrewStanton)執導,講述了一個孤獨的在荒涼的地球上撿垃圾的機器人(有一隻蟑螂小強的陪伴)愛上來地球考察的女機器人夏娃,追著她進入茫茫宇宙冒險的故事。導演安德魯·斯坦頓袒露說,「Wall·E」這個主意早在1995年就開始醞釀了,但直到2002年他才有機會開始真正著手創作。他自稱是聽著傑瑞·高德史密斯(JerryGoldsmith)《星際旅行》(StarTrek)的音樂和約翰·威廉姆斯(JohnWilliams)《星球大戰》(StarWars)的音樂寫出這個故事的。本片主角Wall·E從頭到尾沒有一句台詞(整部影片還是會有一些對話的),只能發出機器聲(如同「星戰」中的R2-D2)。為了賦予它靈性,編導專門找到了曾負責《星球大戰》(StarWars)和《ET外星人》(E.T.theExtra-Terrestrial)的奧斯卡獲獎音效師本·伯特(BenBurtt)給它製作音效。
影片特色
作為一部動畫片《Wall·E》中卻會有真人的鏡頭,比如Wall·E最喜歡看的電影是芭芭拉·史翠珊主演的歌舞片《你好,多莉!》(Hello,Dolly!),這就決定了《Wall·E》里動畫和真人的結合比《快樂的大腳》(HappyFeet)會更加復雜。作為一部科幻片,《Wall·E》里的未來人類設計也很獨特:由於太懶,那個時候的人類長成了大肉球。談到Wall·E的來源,導演安德魯·斯坦頓否認了「ET」或者「霹靂五號」(ShortCircuit)的說法(盡管外形很像),他只承認自己創造「Wall·E」受到了「小台燈」(Luxo)、雙筒望遠鏡、R2-D2、迪士尼樂園「星空之旅」的機器人、卓別林(CharlieChaplin)以及伍迪·艾倫(WoodyAllen)的影響。盡管《Wall·E》的故事背景有些發人深省——「2700年,由於人類無度的破壞環境,地球此時已經成為漂浮在太空中的一個大垃圾球」,但整部影片其實是一個愛情故事:一個傻乎乎的土老冒機器人(WALL.E)愛上了一個時髦的高科技女機器人(Eva)。影片片名「WALL·E」是一個縮寫,全稱為「WasteAllocationLoadLifters--Earth」,就是片中被派往地球撿垃圾的那些機器人的官方稱呼。《WALL·E》已於2008年6月27日上映。
幕後製作
作為皮克斯首次嘗試的太空科幻片,《WALL-E》將勾畫出一幅前人沒描繪過的全新人類未來圖景,影片的前三分之一沒有對話和音樂,只有WALL-E發出的機器聲和反復播放的《你好,多莉》電影里的聲音。這些音效將由曾負責《星球大戰》(StarWars)和《ET》(E.T.theExtra-Terrestrial)的奧斯卡獲獎音效師本·伯特(BenBurtt)操刀。一次冒險的嘗試將一個反傳統的故事概念融入到一部傳統的電影當中,這就是由迪斯尼和皮克斯聯手製作的最新動畫片《機器人總動員》所遵循的理念,講述了一個與寂寞和孤獨為伴的科幻故事,主角是當人類遺棄了地球之後、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後一個機器人WALL·E。然而,製作這樣一部非常規的科幻影片,卻讓皮克斯承擔了前所未有的風險,因為WALL·E不僅不會說話,也沒有辦法做出任何明顯的面部表情,也就是說觀眾只能通過他的行為或發出來的電子聲響,來猜測他到底在想些什麼——這樣的設定,不知道會不會讓觀眾產生一種正在觀看默片的無聊感,不過影片的編劇兼導演安德魯·斯坦頓卻認為,這可以讓整個觀影過程具備更多的潛在樂趣。早在安德魯·斯坦頓還在製作《海底總動員》的時候,就已經在腦海里初步構思出了《機器人總動員》的故事雛形,但是到了具體搭建結構的這一個步驟,卻花去了非常長的時間,斯坦頓覺得在打電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製片人之前,應該再豐富一下影片的內容,這樣才能更具有說服力,畢竟他想講述的這個故事,對於任何一家電影公司來說,都是百分之百的風險投資,因為影片中的主角WALL·E就像《星球大戰》系列中的R2-D2一樣,擁有著自己的電子語言——可問題是,咱們聽不懂這種電子語言,斯坦頓說:「對於一部傳統的電影作品來說,這個想法足夠驚世駭俗了,早就已經超出了製片人所能承受的范圍。」作為地球上的最後一個機器人,WALL·E在一種孤獨的環境中獨自清理著垃圾,這種寂寞讓他開始質疑自己的存在是否合理……這對於一部將受眾群體主要對焦在兒童身上的動畫片來說,無疑是一個太過沉重的話題,但皮克斯卻堅持認為,他們製作的任何一部動畫片,都沒有什麼特定的觀眾類型,斯坦頓說:「我們從來不假設走進電影院的到底是什麼年齡段的人,我們只確保拍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確實,看看皮克斯公司之前的作品,你就會發現他們所追求的藝術風格的自由化完美地促進了動畫工業的發展,幾乎每一部影片都會拿回來一堆電影獎項或提名,這無疑給他們在自信的天平上增加了更多的砝碼,在特別而又意義非凡的CG動畫領域里獨領風騷……至少從表面上看,《機器人總動員》似乎正在以一種獨有的離奇方式,再一次幫助皮克斯獲得更大范圍的成功,安德魯·斯坦頓說:「這里的每一個人,包括我在內,都為拍攝這部影片承擔了一定的風險和壓力,因為我們將故事中的主角WALL·E首先定位成一台機器,其次才是一個角色。」他期待著觀眾能夠在觀景的過程中為WALL·E設計出性格和人物特徵,就像對待自己的寵物一樣。即使沒有任何面部表情和語言做幫襯,我們仍然可以從預告片中窺探一二,切身感受到WALL·E比皮克斯所創造的任何一個動畫角色都更加可愛、更招人喜愛。皮克斯幾乎每年都會有一部動畫長片上映,每一部都會立刻成為那一年的經典之作,被人爭先效仿,穩坐好萊塢動畫領域的頭把交椅,所以《機器人總動員》從製作之初,就受到了萬眾期待,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當成功變成了家常便飯的時候,壓力自然也在成倍地累積,尤其是要拍攝這樣一個風險過大的故事,安德魯·斯坦頓說:「說沒有壓力那是騙人的,只能自己去調整心態……通常情況下,我就把它當成是一年一次的足球聯賽,而我能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認真踢球。」將語言抽象化如果說WALL·E與《星球大戰》系列中的機器人R2-D2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麼他的戀人伊芙,在設計上則很大程度借鑒了「蘋果」系列的產品,安德魯·斯坦頓表示:「我們一直用類似的比喻去形容《機器人總動員》的兩個機器人角色——WALL·E是一台臟兮兮的拖拉機,而伊芙則是汽車中的梅賽德斯……所以,伊芙在形象上代表的是電子產品最先進的科技,我們在她身上使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平滑、無縫、能夠隱藏所有運動部件的銜接技術。而『蘋果』作為這個世界上最尖端的科技品牌之一,出現一些與伊芙相似的形態,屬於沒辦法避免的『共享』,並非有意抄襲。」製作《機器人總動員》時所面對的最大挑戰,自然是如何在沒有對白的情況下清晰地表述整個故事的發展,安德魯·斯坦頓認為:「首先,我覺得『無對白』這種說法本來就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因為這里始終都有對白貫穿著影片的始終,只是他們使用的是一種你所不知道的語言而已……我希望這里講述的故事具備相應的邏輯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人們確信,這個機器人真的在地球上獨自生活了幾百年的時間了,他擁有獨立的思考體系以及交流方式,雖然我們聽不懂他在說些什麼,但並不代表他就不能表達自己。」安德魯·斯坦頓的上一部作品《海底總動員》,是從他和兒子的相處模式中獲得的創作靈感,沒想到隨後他就拿出了這個與人類生活沒有一點相乾的科幻故事……其實斯坦頓一直秉承著一個信念,那就是電影不僅僅來源於生活,還與浩渺的宇宙有關,他說:「不同的作品,擁有不同的支撐,《機器人總動員》中所講述的關於一個機器人孤獨地生活在地球上的故事,則有點像『魯賓遜漂流記』中所突出的環境氛圍。我還記得和我製片人彼特·道格特曾就這個想法爭論了好長一段時間,即使到了飯桌上也沒有停歇過,最終,我們一致認為,影片中應該出現的是一個真正的機器人,而不是那種過於擬人化的實體——說實話,這個決定著時讓我們興奮了好長一段時間。」另外,《機器人總動員》還首開皮克斯作品的先河,在內容里加進了一段由真人出演的電影膠片,安德魯·斯坦頓解釋道:「這種做法完全出於非常符合邏輯、經過了精細地計算的結果,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我要為影片加入一段與音樂有關的片斷,內容則是從一部真人電影中節選出來的。好在這部影片所展現的人類的未來,本來就是一種有點奢華的進化,所以我們並不擔心,在影片中穿插真人畫面,會不會有突兀的感覺……而這部分內容的出處,就是1969年的歌舞影片《你好,多莉!》。」至於為什麼在眾多歌舞片中獨獨選中了《你好,多莉!》,原因遠沒有外界猜測得那般復雜,安德魯·斯坦頓表示:「估計這樣的回答要令好奇心重的人大失所望了,這樣的選擇確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只因為《你好,多莉!》是我最喜歡的一部作品,所以當《機器人總動員》需要被安插進一段真實的電影片斷時,我第一個想起來的就是它……我相信這可能是我一生中產生的最古怪的想法了,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實影片中的WALL·E在音樂品味方面簡直可以用糟糕透頂來形容,雖然他的內心是非常浪漫的,可是他沒有足夠的信息去辨別旋律的好壞。《海底總動員》正式公映那會兒,《機器人總動員》早就已經進入製作流程了,尤其是開頭部分,幾乎接近於完工的狀態了。我還記得我特別為影片安排了差不多30秒鍾的擺舞音樂場景,然而與《海底總動員》在同一年上映的一部法國動畫片《瘋狂約會美麗都》卻打亂了我的計劃。當然,我很喜歡這部作品,可不幸的是,它也使用了搖擺舞場景,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或抄襲之嫌,我只好忍痛去掉了那30秒已經做好的音樂片斷。」為了能夠從科幻當中捕捉到強有力的現實主義,安德魯·斯坦頓以及和他一起製作影片的工作人員,都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斯坦頓說:「《機器人總動員》是繼《怪獸電力公司》之後製作工序最為繁雜的一部作品,從《玩具總動員》開始,我們就已經建立了動畫領域的一個電影流派,然而會有這樣的結果,並非因為我們是那類知識淵博、很有見識的電影人,而是採用了一種『蠢人有笨招』的土方法,有的時候同一樣東西不得不嘗試幾千遍甚至幾萬遍,然後再找出其中最完美的方式。我們的進步,來源於不停地學習和努力,比如說,在製作《海底總動員》的時候,我對於攝影還不甚了解,所以我們特別請來了著名攝影師羅傑·迪根斯,就攝影技術給我們辦了一個速成班……知識,就是在不斷地學習當中積累起來的,正是因為如此,我們製作的雖然是動畫作品,可給人的感覺卻好像真的是由攝像機拍攝出來的,從角度到燈光都非常地講究。語言表現方式環保和科幻只是本片講述愛情故事的附屬品,在片中只作為"背景"起到鋪陳,不是導演要展現的重點.尤為一提的是影片中對太空的呈現,當小Wall-E用手滑過水晶般的璀璨流星,當他用滅火器噴出的白色泡沫在深藍色的太空中用畫出愛的"形狀"時,很難不讓人沉醉於這些美麗的畫面中.這時候,無論你有多大年齡,都會多少羨慕他,能在宇宙中遨遊.Wall-E其實是每個人心中那個殘存的孩子,我們也曾像他一樣,作為小孩子,對任何事都好奇,但是,從某天開始,當我們知道了每件事情本來的作用,就開始失去了那份探索的心態,代替的是想像力的一天天流失.這部影片通過Wall-E也帶出了每個人曾經對這個世界的幻想和憧憬.Wall-E與EVE的個性塑造和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是影片的敘述重點.在通過Wall-E每天的行為展現他的好奇後,再用他看電視時的陶醉眼神和伸展的手指去表現他對"愛"的渴望和內心的寂寞.EVE出現後,他一系列傻乎乎的行為則生動體現愛戀時的不知所措.而對於兩個只會叫對方名字的角色來說,"談情說愛"看似不那麼容易,Wall-E剛好證明機器人需要的是"行動"而不是"甜言蜜語".在表達愛意的同時,創作者始終沒忘記他們在描繪的是兩個"少年",角色會做很多年輕人的典型舉動,比如Wall-E開心和興奮時會像孩子一樣坐在沙發上,抱住腿(輪子)前後搖晃,十分生動.在動畫片中講一個愛情故事,其實語言並非關鍵.在過去的Disney童話中,公主與王子往往用歌聲和舞蹈表達愛產生的喜悅,Wall-E也不例外.影片中他與EVE在太空中利用滅火器翩翩起舞的段落,配合上浪漫的音樂,在絢爛深邃的太空背景下,顯得格外浪漫.而Wall-E強於以往愛情童話的一點就是,它更善於通過角色的眼神去展現愛,當Wall-E與EVE相互對看時,他們的眼睛都會向下呈陶醉的"八點二十"形狀,一個眼神就足以傳出千言萬語.總結本片很好的平衡了具有的多種電影元素,在編劇方面體現出不同於一般動畫片的思想深度上的復雜性和講故事的新穎角度.但同時又因缺少語言,將一切都用最直接最平時的手法展現,並激發了觀眾的參與感,因為當面對嬰兒或小動物等不會說話的生物時,人們傾向於去猜測對方的要表達的內容並融進自己的感受.本片在突出表現一個愛情故事、塑造出一個情感豐富的角色同時,也給人類上了一堂環保課,引起觀眾對自身行為,對地球未來的思考.然而這一切都做得潛移默化,但效果明顯,讓成人比孩子能領悟到更多信息.太空世界的科幻色彩則是動畫片中較少觸及的,對兒童來說可以有利於開發他們的想像力,釣起他們探索未知的興趣.而愛情故事本身,則可以打動各個年齡層的觀眾.不過,因為本片中的幽默並非《功夫熊貓》中那般誇張搞笑,而是以溫情感人為主,再加上偶爾的心情沉重,觀眾恐怕無法像看《功夫熊貓》那樣看得沒心沒肺地開心.從娛樂性來說,可能不如《功夫熊貓》,因此對票房上超越熊貓信心不足(若在中國上映).不過從藝術性和觀賞性及其帶來的深遠意義來說WALL-E都是難得的佳作.可惜的是,有知情人士透露今年將無緣引進----因為在中國,針對迪斯尼今年的兩個引進指標已經用完,所以只能引進一些其他電影公司相對大眾的片子.我表示無法理解的同時,也只能對無法前往影院欣賞此片的觀眾們表示同情了.
影片花絮
1、為紀念20年代製作人哈爾·羅奇(HalRoach)和《2001:太空漫遊》中的電腦HAL,片中WALL·E的寵物蟑螂被命名為哈爾。2、片花版預告片里包含有麥克·卡門為《Brazil》做的配樂。他本來要為另一部皮克斯公司的電影《超人總動員》作曲,但不幸早逝。3、吉姆·瑞爾登(《辛普森一家》的導演,為《機器人總動員》寫了台詞劇本)1989年推辭了《辛普森一家》的導演一職,來做《機器人總動員》的動畫片。1989年的《辛普森一家》等片DVD版隨片評論音軌裡面,瑞爾登透露了他在做的電影的名字,同時也稱此片將在2008年最終完成。4、WALL-E的名字其實是首字母縮寫,全稱為WasteAllocationLoadLifter-Earth-class(廢品裝載分配回收機器-地球片區)EVE為(外太空植被評估機器),M-O(那個可愛的神經兮兮的垃圾清掃小機器人)則是MicrobeObliterator(微生物清除器)的縮寫。5、BenBurtt通過他的特殊機械音效為本片製作了各種音效。(他是《星球大戰》系列中給R2-D2配音的人)1)本片的聲效天才BenBurtt為本片錄制的很多聲音都是在一個破舊垃圾場錄下的。2)電影中電子昆蟲的聲音實際上是手銬上鎖的聲音。3)電子蟑螂的唧唧聲,是把浣熊聲音加快音速後合成的。4)伊娃的激光槍聲音來自於一根被拉到到二米開外的沙發彈簧,輕輕觸碰最底部,就會發出啾啾的聲音。5)在輪船爆炸引來沙塵暴的音效,是工作人員拖著一個沉重的沙袋在賓館過道里製造出來的。6)瓦力履帶的聲音則是來自一台軍用無線電的發電機,音效師貝爾特為了這部電影特意網購了這樣的老古董。6、瓦力的世界裡的風聲來自於尼亞加拉瀑布。7、製片者們向一個真人版電影的攝影導演RogerDeakins求教,以了解Deakins是如何在一部真人版電影中設計燈光和拍攝場景的(該片是皮克斯公司第一次用真人實景效果製作的動畫電影)。8、該電影包涵了和蘋果公司的多重聯系:1)當瓦力在太陽下充電充滿之時,他發出的聲音其實是1996年之後大多數Mac電腦的開機音。2)瓦力每天晚上都是從一個iPod上看他最喜歡的那部電影。3)Auto的聲音實際上是蘋果公司的文本語音合成系統MacInTalk發出的。Auto的造型來自《2001太空漫遊》中的HAL。4)伊娃流線型的設計是在瓦力外形上的設計突破,這同蘋果電腦的升級類似——蘋果公司最初四四方方米黃色的AppleIIe型號電腦,後來被白色的光滑流線型的iMac所代替。史蒂夫·喬布斯,蘋果電腦的創始人、領頭人和CEO,一直是皮克斯公司的CEO,直到它2005年被迪士尼收購。他是迪士尼董事會的成員和股份持有者,依然和該公司有很多交往。9、伊娃在獲得綠色植物之後出現在胸前的標志,是迪士尼公司的Epcot科技游樂園里供遊人休息涼亭上的標志,直到2005年被替換。10、瓦力收集了1960到1980年代的不少物品。包括:一盤1969年的錄像帶HelloDolly(片中出現的那部電影,有三個奧斯卡獎)一個匈牙利魔方,甚至一個1972年上市的Atari2600家用游戲機。盡管該片發生在這些東西發明800多年之後,這些東西居然都還可以使用。11、瓦力離開地球大氣之時,從他身上掉下來的最後一塊碎片是仿前蘇聯的衛星SputnikI。它是人類史上第一顆地球軌道人造衛星(1957年發射)。12、電影部分是獻給JustinWright的,他是皮克斯公司一個27歲的動畫製作者,近期死於心臟病突發。13、人類居住的飛船名為Axiom,在邏輯學和數學中,它的意思是「公理」。14、本片前30分鍾都沒有任何對話。15、在Axiom飛船的船長控制室,有一個點亮的古董收藏櫥,裡面放著一個1980年代、白底紅藍相間花紋的NASA太空梭發射頭盔。16、瓦力眼睛的製造想法源於導演在看球時兒子的望眼鏡和照相機里對焦時鏡頭扭動的啟發。17、瓦力追逐的飛船的光點,其實是飛船用來測量哪裡有平地適合降落的。18、市購物車撞倒的畫面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伊娃模糊的身影出現在鏡頭面前。19、在瓦力追伊娃的過程中,他搭了一個簡易的娃娃頭,其實那是《怪獸電力公司》里大眼仔的邁克·華斯基。伊芙尋找植物時那破舊的小黃卡車也是《玩具總動員》里的人物。20、本片受到卓別林和基頓的很大影響,學習這兩位喜劇大師如果在沒有台詞的情況可以深入劇情當中,為了學習這兩位大師,他帶領團隊把市面上所有能買到的關於他們的DVD都看了一遍。21、本片製作的起初兩年,主創人員每天都在哼唱《PutonYourSundayClothes》很讓人崩潰。22、本片共費時四年,超過二百人參加進來,如果只讓一個人完成這些工作的話,大概需要442年。
角色一覽
主要角色WALL·E(瓦力)地球上的最後一個機器人,用於收集和壓縮地球上的垃圾。WALL·E是一款太陽能機器人,雙眼之間裝有激光切割儀。當出現故障時,他會從其他報廢機器人身上獲取替換零件。當感知到危險時,他會將頭部和四肢收回軀體從而形成一個立方體。700年後,WALL·E遇到了一個無法解決的小麻煩,那就是開始具有自我意識,變得極其好奇並覺得有點孤獨,只好與他的寵物蟑螂哈爾相依為伴。WALL·E每天都在勤勤懇懇的處理垃圾,並沿途發掘和收集人類物品。一次他通過音樂,了解到愛情和與情感交流的存在及表達方式。因此,他開始有了自己的夢想,就是找到這種感情互動的對象,並牽到她的手!外型設計基礎:望遠鏡+方形垃圾箱,害怕時可縮進四肢變為方塊.外型特徵:臟臟的,混身是泥;土土的,沒見過世面;功能單一,構造落後和繁瑣,外型設計粗糙,代表老式機器人特色,只有一雙大眼睛,幫助他傳情達意.個性特徵:純真、善良、執著、膽小.語言能力:很差,只會念自己名字和模仿。功能:每天定時起床到太陽下充電,然後開工,到垃圾場把垃圾放進肚子里,一使勁,壓成方塊"吐"出來,再把這些方塊都摞在一起.晚上按時下班回家(一個集裝廂)。愛好:每天上工時帶一個"小背包",專門收集自己覺得有趣的垃圾,並把它們都帶回家分類放好.寵物:一隻電子蟑螂,生活在WALL-E為他准備的奶油麵包里,喜歡跟著主人,很聽話。畢生理想:牽手EVE(伊娃)光滑而精巧的會飛行的探測機器人,她的任務是勘測地球上的植物,以確定是否適合人類生存。她的右臂上裝有掃描儀和可收回式電離槍,後者可以讓她應對一些小麻煩。EVE一直無暇他顧專心工作,直到有一天,她邂逅了WALL·E,兩個機器人在朝夕相處間萌生了情感。外型設計基礎:雞蛋外型特徵:白色,光滑,流線形,一體化設計,可以飛行,攻守兼備,最先進的探測機器人.EVE表達感情主要通過一雙電子眼睛,嘲笑WALL-E的時候眼睛會變成向下彎的月牙狀,哭的時候月牙則倒過來向上彎,無奈的時候變成直線型.喜歡捂嘴笑,具有外剛內柔的女性氣質.個性特徵:機警、敏捷、膽大、做事干凈利落.功能:到地球上探測植物存在與否,一旦找到植物就會自動將植物收起來後發出信號,然後轉為"休克"狀態等待救援飛船來接語言能力:比Wall-E強點,發音準確.AXIOM(公理號)供人類逃離地球後在太空居住的飛船,是完全由電腦控制的超級現代化生存空間。為飛船電腦配音的是西格妮·韋弗。M-O(微生物清潔工),負責清理登上AXIOM飛船的外來污染物,當WALL·E登上飛船時,M-O如臨大敵,因為WALL·E是他見過的最骯臟的機器人。為了清除掉WALL·E身上的垃圾殘留物,M-O緊追不舍,一場貓鼠游戲也隨即上演。CaptainMcCrea(船長)飛船上的唯一指揮官,每天都在按部就班的例行公事,反復檢查飛船狀態。和WALL·E一樣,他也希望擺脫這一成不變的乏味生活。得知探測機器人的新發現之後,他內心中作為船長的勇氣終於被喚醒,隨即帶領人類踏上了新征程。值得一提的是,船長的卡通形象與其配音演員傑夫·格爾林如出一轍。AUTO(自動駕駛)AXIOM飛船的自動飛行儀,已經駕駛飛船在太空中飛行了700年。AUTO向來是謹慎小心的機器人,冷靜、機械並看上去效忠船長。AUTO的程序中存在一些隱秘指令,所有船員都一無所知,它為執行這些指令會不惜任何代價。REJECTBOTS(故障機器人)原本是一群在飛船上為人類服務的機器人,雖然幾百年後的科技已經相當先進,但故障依然在所難免,於是問題機器人會被印上紅色標記送進廠房維修。WALL·E和他們成了朋友,其中包括無法為顧客美容的美容機器人PR-T、誤吐臟物的清潔機器人VAQ-M和不能正常開合的雨傘機器人BRL-A等。他們同WALL·E一起改變了飛船的命運。
❹ 有沒有什麼關於蘋果的電影啊,一直是果粉。現在除了廣告之外沒有沒其它的,老喬留下的似乎少點啥
有喬布斯傳,矽谷傳奇,都是講述蘋果的。
❺ 求幾部像蘋果一樣的電影
《喜愛夜蒲》《親密》《大開眼界》《赤裸特工》《不忠》《巴黎最後的探戈》《溫柔的殺我》
❻ 給我三分鍾,擁抱你——微電影《三分鍾》影評
相見時難別亦難,三分鍾,萬情重。
—— 題記
2018年2月2號
宜回家
春運時段這部由導演陳可辛執導與蘋果公司聯名出品的微電影刷爆朋友圈。引起千萬春運人民的 情感 共鳴。並且這部微電影使用手機拍攝,是第一部符合電影流程與質量標準的用手機拍攝的微電影。
即使路途漫長 人們依舊歸心如箭
但有人走遍山水 也終未能回家看看
依舊是春節煽情的親情片,但總歸有些許不同。
《三分鍾》這部微電影講述了發生在春節里特別的故事,一位普通的火車乘務員的母親與自己的孩子三分鍾的團聚時刻。故事很簡單與單調,但卻把濃厚的親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千千萬萬觀看者不禁落淚。
春節,往往是包含了溫暖與親情的,它是辛苦一年後難得的歇息,是難得的回家日子,是難得的與親人陪伴的時光。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這刻美好時光,他們依然勞作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而春節之際,正是最需要他們的時候。
電影里的女主角也正是如此,影片中介紹到主人公工作性質,跨越山水眼中也毫無波瀾。職業在這個世界段平凡又特殊,知曉外面世界很大而他們只想回到心裡那個小家。
總有人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如果你未曾離開,你永遠不知道回家的意義
影片里正當春運時期,人們大包小包互相擁擠,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笑容。
陳可辛導演用短短三分鍾表達出團圓與職業的對比性,引人受益匪淺。
影片雖然只有短短七分卻蘊含無數豐富電影視覺切換與電影符號
三分鍾,是列車停站的時間,也是微電影中故事情節鋪展的過程。運用屏幕上的倒計時和孩子背誦乘法口訣的碰撞下產生了一種緊湊感帶入觀眾心情。
影片里有蘊含著的電影符號,開頭先是小丁揮舞著的煙花棒,運用相似蒙太奇的手法,與小丁媽媽揮舞著的戰旗銜接一起,形成了相互呼應的效果,煙花是如此的絢麗美好的,這就一定寓意著小丁對美好的期待和嚮往。
而煙花的火星在空中短暫的停留,這也寓意著美好的時刻對於小丁來說是極其的短暫與難以留存。導演用全景給我們展示列車中乘客們乘上回家列車的歡快喜悅激動之情,也演巧妙的運用列車穿越隧道來表達乘務員內心的心理活動,前期的升格鏡頭則是表達她迫切想見到孩子的心理活動。特寫拍攝小丁媽媽的面部表情,組接在一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詮釋出小丁媽媽對其的思念。
導演的影片音響效果更為極致。喧囂的廣播人群,更是給我們營造了一種嘈雜的氛圍,更突出了小丁尋找媽媽這段路程的困難。當小丁向媽媽背口訣時,廣播的聲音與嘈雜聲都進行了削弱的處理,讓我們觀眾潛意識的吧注意力集中小丁身上。
以及小丁背誦全文,乘務員母親寫信畫面潛台詞代表:
愛你在心口難開……
火車拉來團結,也見證了分離。最後火車開動,但一幅幅團聚畫面同時也讓我們站在親情角度傳播溫暖的價值觀。
陳可辛導演執導合作拍攝的微電影《三分鍾》,通過催淚故事情節作為賣點吸引了千千萬瀏覽量,側面起到為蘋果手機宣傳作用。
不得不說這部微電影是成功的,.其優勢在於濃縮了電影創作的藝術性和美學,長於敘事,故事性強,並且廣告植入較為含蓄自然,故而易於被大眾接受.
俗話說的好:
「 廣告也可以感性,生活也能是電影 」
最近的距離才能表達最長的深情,不要等到分離難相遇,才知道團圓的可貴。
—— 後記
❼ 類似蘋果的電影還有多少呢
"喜歡你 - G.E.M. 鄧紫棋
詞:黃家駒
曲:黃家駒
細雨帶風濕透黃昏的街道
抹去雨水雙眼無故地仰望
望向孤單的晚燈
是那傷感的記憶
再次泛起心裡無數的思念
以往片刻歡笑仍掛在臉上
願你此刻可會知
是我衷心的說聲
喜歡你 那雙眼動人
笑聲更迷人
願再可 輕撫你
那可愛面容
挽手說夢話
像昨天 你共我
滿帶理想的我曾經多沖動
屢怨與她相愛難有自由
願你此刻可會知
是我衷心的說聲
喜歡你 那雙眼動人
笑聲更迷人
願再可 輕撫你
那可愛面容
挽手說夢話
像昨天 你共我
每晚夜裡自我獨行
隨處盪 多冰冷
以往為了自我掙扎
從不知 她的痛苦
喜歡你 那雙眼動人
笑聲更迷人
願再可 輕撫你
那可愛面容
挽手說夢話
像昨天 你共我
收起"
❽ 類似蘋果的電影有一點點黃的且又有意思的
去看《色即是空》有1和2一共兩部,不錯,搞笑,有些地方有些小感人,重用的是還有些黃,而且還不屬於禁片,在網路等地方都可以搜到,
兄弟~。
~,加分啊,謝謝!!
❾ 類似蘋果的電影還有多少呢
《功夫廚神》《街頭霸王:春麗傳》《頭號公敵》《菲比夢游奇境》《安吉拉懷孕記》《道》《女同志吸血鬼殺手》《絕不投降》...《星際迷航11》《十二回合》《死亡幻覺2》《我的血腥情人節3d》《怒火攻心2:高壓電》《異能》《速度與激情4》《金剛狼》...
❿ 類似《社交網路》、《矽谷》這樣的電影還有哪些
引言:其實有很多影視作品,它都會展示現實中的生活,比如說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之下,確實會有一些人在努力的行動,並且去推動整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像《社交網路》和《矽谷》這樣的一些電影,那麼除了這兩個電影以外,還有哪些電影是類似的呢?
實際上還有一部電影,非常的值得期待,那就是《史蒂夫喬布斯》,史蒂夫喬布斯是蘋果公司的創始人,而且他本人的一生也充滿了傳奇色彩。索尼公司購買了《史蒂夫喬布斯》傳記的電影拍攝權,然後會根據對於史蒂夫喬布斯的采訪以及同事和作者之間的評價,從而更全面的向觀眾展現史蒂夫喬布斯的一生,這樣的一個電影是非常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