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彝族的最不重要的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歲時節日及節日期間的各種活動較集中地表現了一個民族的傳統民俗。彝族有許多傳統的民族節日,如火把節、彝歷年、密枝節、插花節等,按其傳統的社會功用,可分五大類:祭祀性節日、節慶性節日、紀念性節日、社會性節日、農事性節日。 祭祀性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密枝節、祭宮節(跳宮節)、祭龍節、祭火節等。其中火把節最為盛行。 年慶性節日主要有涼山彝族的彝歷年和雲南哀牢山區彝族的「二月八」。 紀念性節日主要有雲南楚雄彝族的插花節。 社交性節日主要有雲南大姚彝族的服裝節和楚雄牟定彝族的三月會等。 農事性節日,則如大、小涼山彝族農歷六月中旬的剪羊毛節、蕎菜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包含有祭神祭田、祈求豐收、送祟祛邪等民俗內容的彝族的傳統節日。四川、雲南彝族一般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前後舉行,貴州彝族則多在在歷的六月初六左右進行。節時,晚飯前殺雞祭祖,飯後舉行點火儀式,各家以松木、細竹、苦蒿桿紮成火把,從屋的上方照亮房間的每一個角落,口中念道:「燒掉一切不吉之源,全家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臣!」舉火把繞屋一周後,匯入村寨的火把遊行隊伍。燃後,舉行篝火晚會,跳舞唱歌,通宵達旦。火把節一般歷時三日,節日期間舉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等文娛活動。雲南永仁彝族在火把節時,每家房屋前立一根高約七八米的巨型火把,一直燃燒三個晚上,以求六畜興旺,人丁安康。貴州彝族過火把節時,最有特色的是賽歌,賽歌是青年男女交際擇偶的大好時機。廣西彝族在火把節期間殺牛祭山,然後舉行賽馬、鬥牛、摔跤、踢毽等娛樂活動。 密枝節:
密枝節,是雲南彌勒西山、石林地區圭山,以及巍山等地彝族祈求豐年的一種節日,一般在農歷的冬月間舉行,屆時,由各家捐款買羊宰殺,前往林中祭祀"密枝神",以求保佑莊稼豐收。祭祀完後,全寨人上山趕麻雀一天,青年男女往往藉此機會談情說愛。祭宮節(跳宮節)-????:
跳宮節(祭宮節)是廣西隆林那坡地區和雲南東部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四五月舉行。祭龍節-???:
祭龍節是流行於雲南石屏、元陽、巍山等地彝族中的盛大節日,每年有二次或三次,第一次在農歷二月第一個屬龍日,第二次在秋收前舉行。以每年第一次祭龍最為隆重。彝歷年-????:
彝歷年一般是在秋收後農歷十月中下旬,不同地區、不同村寨選擇年節的日期不盡相同,一般節期為三天,第一天叫「庫施」清晨在家門口燒燃堆火,迎接祖靈而祭祀祖先。接著,各村寨殺年豬、烤蕎餅,送酒肉到父母家。第二天叫「多博」,孩子們帶上熟食到附近的果樹下聚餐,中年男子結隊外出拜年,中老年婦女留在家中待客,青年男女則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或進行賽馬、盪鞦韆、角力等娛樂活動。第三天叫「阿甫阿瑪博基」,即送走祖先。清晨,人們舉行儀式,敬送祖先,祈求祖靈福佑子孫。然後,舉行賽馬、摔跤、磨秋、跳鍋庄等傳統的娛樂活動。 二月八:
「二月八」,農歷二月初八是雲南哀牢山區彝族人民慶賀舊歲豐收的節日。節時,全家人團聚吃一頓豐盛的年飯,然後,老少相攜,走村串寨,訪親問友。到晚上,青年男女在村寨開闊的壩場上舉行盛大的「踏歌」活動。山區的彝族男青年在節日期間還要盪藤秋,飛越深澗,姑娘們在觀賞中選擇自己的意中人。 插花節-????:
插花節是流行於雲南楚雄彝族中的一種傳統佳節,在每年農歷的二月初八舉行。節時,人們採集火紅的杜鵲花、山茶花等,編成花環掛在門上,並用花插在門媚、房角、畜廄、耕牛的角和農具上,以祝願幸福安康、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如將花插在老人的頭帕上,則表示祝福老人健康長壽;把花插在情侶的發髻、衣服、蘆笙上,表示終生相許。節日期間,青年男女身著盛裝,頭插鮮花,載歌載舞,姑娘和小夥子可互相插花,表達愛慕之情。蕎菜節-????:
蕎菜節是滇東南麻栗坡、富寧和廣西那坡等地彝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每逢農歷三月養麥成熟時,當地彝族歡聚在一起,跳起歡快的蕎子舞,邊擊鼓邊歌唱,歌頌蕎麥對彝族兒女的養育之情。隨後舉行蕎麥嘗新儀式。蕎菜節一般舉行三天,現已發展成為當地人文旅遊的重要內容之一。
Ⅱ 知名彝族演員查爾木嘎病逝,生前有過哪些作品
1月22日,彝族知名表演藝術家查爾木嘎病逝,享年53歲,查爾木嘎的家人在查爾木嘎的朋友圈發布訃告,查爾木嘎是因為腦溢血搶救無效於2022年1月22日早晨8:30分在家中離世,定於2022年1月24日齊人25日送仙,靈堂設在家中,還特別提醒前往弔唁的親朋好友戴好口罩做好防護,同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許多粉絲在確定查爾木嘎去世的新聞後,陸續在評論區留言哀悼,」「你是大家大家族的自豪,彝族人的驕傲!一路走好,你始終在人們心裡」「走穩,木嘎朋友」。
Ⅲ 我國彝族的火把節的來歷是什麼
彝族火把節的來歷
很久很久以前,大姚縣趙家店紅山腳下彝族寨子有個聰明美麗、賢惠善良的姑娘諾娜和打苴基地方英俊勇敢的小夥子阿查傾心相愛著。這一年,陰險狠毒的山官頭人魔哈選女作怒妃,妄想霸佔山茶般秀美的諾娜為妾。在魔哈的淫威下,英勇的阿查,以弱勝強,以精湛的技藝戰勝了險惡的魔哈老爺,魔哈惱羞成怒,用巫術轟裂了土豬梁子,阿查不幸墮落深淵。後經眾鄉親搭救才脫險。
在阿查遇難的時候,諾娜姑娘險遭魔哈魔掌。魔哈帶領兵丁把諾娜的家團團圍住,要搶諾娜成親。為了免遭賤踏,諾娜越懸崖絕壁,離家逃走,尋找阿查,在紅山懸崖,她終因氣力耗盡累死在懸崖之下,諾娜的身影永遠顯映在懸崖上,故有「白人崖」之稱。
阿查被眾鄉親救出了裂山,情知中計直奔諾娜家;只見諾娜的父母被魔哈所殺。阿查懷著悲痛埋葬了岳父岳母,找遍了叢山峻嶺,最後才發同諾娜留在紅崖上的白色身影。阿查痛不欲生,想跳崖與諾娜同歸。眾鄉親前往勸阻,從崖邊拉回了阿查,並和他一起商量復仇的辦法。次日(六月二十五日),阿查和四山八里,三村五寨的鄉親們高舉著上千火把直奔魔哈家,焚燒了魔哈宮殿,燒死了罪惡的魔哈。為諾娜報了仇,為眾鄉親解了恨。
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每年六月二十五日這天下午,彝族村寨的人們都要點燃起松明火把,用這熊熊燃燒的火把去照耀四壁,燒死蚊蟲;驅邪除惡,以示吉祥幸福;同輩人互敬火把,燒掉「祝崇」,以示清潔平安。然後舉著火把把田間地頭,揮舞引蛾,撲滅害蟲。巡遊之後,將火把插在田頭地角,村前開闊地帶,男女青年就圍著火把跳起歡快的「左腳 」,老人們圍著坐火塘,打開醇香的火酒,互相敬酒,互祝吉祥。
人們還早早將出嫁的女兒接回家來。節日這天殺豬宰羊,同吃同住以示親人團聚。這古老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雖與其它傳說大同小異,但卻體現了當地彝族百姓的習俗。按理「火把節」是農歷的六月二十四,可這里卻過「六月二十五」。因為它是為了紀念這一天英勇的阿查和四山八寨的鄉親們報仇血恨的日子。
火把節這天,周邊元謀、永仁、龍街等地的山民都挑著自己的山貨、土貨,趕著騾馬,跋山涉水來到趙家店,他們搭起帳篷,支起鍋灶,一串串山貨和一碗碗香氣撲鼻的牛羊湯鍋讓過往的人們流連忘返。中午,在山上坡上,彝家人民支起磨秋,只見一對對青年男女在磨秋兩頭你上我下,人群中傳出一陣陣喝彩聲、歡笑聲。夜晚,在稍有平坦的山坡上,一堆堆篝火燃了起來,彝家小伙撥弄著三弦月琴,姑娘們手牽手圍著火堆隨一陣陣弦聲跳了起來,烈烈的火焰竄得老高老高,映紅了年青人的面孔。尊敬的客人,如果你在場的話,你一定會不顧一切地擠進人群,牽起彝家姑娘的手,圍著篝火,跳到天亮。
Ⅳ 彝族插花節的傳說故事
彝族插花節的傳說故事
每年的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是彝族頗具特色的傳統節日——插花節,以雲南省大姚縣曇華山區的節慶活動尤為隆重盛大,以下為您帶來彝族插花節的傳說故事,歡迎瀏覽!
從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熱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提拉巴,兩人都有拔山之力,沒有人能夠摔倒他們。斯熱阿比聽到阿提拉巴是地上的大力士,很有本領,就從天上下來,和他比試。那天阿提拉巴正好出門,臨行時,他對母親說:“天上的大力士來找我,請老人家抬一塊鐵塊招待他,就說這是我吃的東西,請他嘗嘗。讓他等一會兒,我馬上回來找他摔跤。”
說完,阿提拉巴就走了。一會兒,斯熱阿比來了,阿提拉巴的母親真的抬了一塊鐵塊給斯熱阿比,斯熱阿比咬了一口,怎麼也咬不動。他想:阿提拉巴吃鐵塊,他的力氣一定比我大。想罷,他急急忙忙回去了。
阿提拉巴回來以後,他母親把經過說了一遍,阿提拉巴聽說斯熱阿比咬不動鐵塊,就知道力氣一定沒有自己大,所以,他便跑去追斯熱阿比。斯熱阿比剛剛要上天,就被阿提拉巴追上了。
“不要走,你既然找我來摔跤,那咱們就比試比試吧!”
斯熱阿比聽了他的話,就張開雙手,猛地抱住他,兩人就開始摔跤了。他們的力氣真的非常驚人,大地被他們震得格格的.響,那些山巒、樹木都抖動起來。斯熱阿比抱住阿提拉巴一摔,阿提拉巴踉蹌一下,被斯熱阿比壓在地上。但他的背脊還沒有著地的時候,阿提拉巴一個挺身,從斯熱阿比頭上翻過來壓在他的身上。斯熱阿比脊背落了地,但他不服輸,還要求再摔一次。這一次。阿提拉巴站成一個騎馬式,斯熱阿比用力摔他,他的兩腳像生了根,一動也不動。阿提拉巴乘對方不留神,抓住對方的一隻胳膊用力一摔,斯熱阿比被摔出兩丈多遠,趴在地上動不了了。阿提拉巴走近一看,斯熱阿比口吐鮮血,已經死了。
阿提拉巴回到家裡,哪知天菩薩知道斯熱阿比被摔死的事以後,非常生氣,但又沒有辦法對付阿提拉巴,便派來大量的蟲子來吃地上的莊稼。阿提拉巴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許多松樹,領著人們燒蟲子,把天菩薩派來的蟲子都燒死了,保護了莊稼。從此,彝族百姓就把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定為火把節。
【延伸閱讀】
1、彝族插花節的來歷
每年二月初八,是彝族的插花節,又叫馬纓花節。它是怎麼來的呢? 很久以前,整個世界洪水連天,淹沒了土地,世界上只剩下了兩兄妹,他們躲在一個大葫蘆里,葫蘆口用蠟封住。這個葫蘆在洪水中漂流了許多天,也不知漂到什麼地方。有一天,洪水開始退了,露出了山頭,樹梢。這個葫蘆落到一棵大樹丫杈上。老鷹在山頭飛翔,它聽到葫蘆里的聲音,那是人種在裡面啊!老鷹把葫蘆抓了起來,把它放在山頂上。現在葫蘆細著腰,那是當年老鷹抓成的。耗子從地下鑽出來,他聽到葫蘆里的聲音,這是人種在裡面。耗子啃著蠟,把蠟啃通了,葫蘆里出現一股光芒。兄妹倆順著光爬了出來。在荒涼的世界上,只剩下他們了。
2、兄妹結為夫妻
金龜老人來到兄妹面前說:“為了傳人種,只有你們結為夫妻了。”兄妹倆回答說:“一個父母生的,怎麼能夠成親?”金龜老人吩咐說:“人種只有你們兩人,你們一定要成親。”兄妹二人很為難,哥哥想了一個注意,說:“我們倆各在一方燒一炷香,問問天公地神,如果香煙升起來繞在一起,我們才能成親。”結果,香煙升起來,真的繞在了一起,但是妹妹堅持不肯成親,哥哥又說:“我們兩人各在山頭滾磨,如果兩盤磨攏在一起合起來,我們才能成親。”他們又按照這樣辦了,結果兩盤磨不偏不倚合攏在一起。那是,妹妹仍舊不肯成親。妹妹說:“我們在滾一次簸箕,如果兩個簸箕不偏不歪,面對面合在一起,才能成親。”結果兩個簸箕果然合在一起了。金龜老人說:“你們還有什麼可說,就成親吧。”妹妹再試也沒有用,又說道:“沒有父母之命,沒有媒 為證,怎麼能夠成親。”金龜老人回答說:“這陣人煙已經滅絕,那裡找人?你看那棵松樹就是你的父親,那棵萬年青就是你的母親,那邊那棵梅樹就是你們的媒人。你們就成親吧。”兄妹倆再也堅持不住,為了傳下人種,他們終於結成了夫妻。
3、生下肉團
過了十二個月,妹妹有了身孕,生了一胎,可惜不成人形,是個肉團。怎麼辦?妹妹埋怨哥哥,哥哥埋怨金龜老人。這時金龜老人又出現了,他笑嘻嘻地前來向兄妹倆賀喜:“你們已經產下人種了。”說罷,抽出寶劍,一劍劈開肉團,出現五十六個童男,五十六個童女。那一張包著人種的肉皮還流著血呢,金龜老人用劍一挑,甩在旁邊的一棵小樹上,從此這棵樹就開出了紅彤彤的馬纓花。這天正是農歷二月初八。 五十六個童男童女出生以後,妹妹一個人怎麼哺育這些孩子呢?這時,飛禽走獸都來幫忙,它們把孩子一個個都領走了。我們彝族就是野馬奶喂大的,所以我們彝族現在不吃馬肉。五十六個童男童女長大後相互婚配,就是今天彝族、漢族、苗族、回族、藏族、白族、傣族等五十六個民族。各個民族都是同一個父母的後代。
4、尋找爹娘
五十個童男童女長大後,找不到自己的爹娘,就一齊出發尋找。 他們遇到的第一件東西是土蜂,他們問道:“土蜂弟弟,你看見我們的爹娘了嗎?”土蜂嗡嗡地飛來飛去,不理睬人,有一個人用樹枝把它打下來,腰也斷了。另一個人又把它拾起來,用馬尾系好讓它飛去。從此,土蜂成了細腰桿,見人就叮。 第二次遇到的是松樹,他們問道:“松樹爺爺,我們的爹娘那裡去了?”松樹不耐煩地回答:“我沒有看見,什麼爹娘,我肩膀倒下來就把他們壓死了。”人們說:“好,等人丁興旺起來,你長一棵就砍一棵。”所以,今天造房子都用松樹。 第三次遇到的是棕樹。人們問道:“棕樹哥哥,你看見我們的爹娘了嗎?”棕樹回答:“沒看見,要是看見,就剝了他們的皮。”人們說:“哼,有一天人多起來,肯定要剝你的皮。”所以,現在每年都要剝一層棕樹的皮。 人們又繼續向前走,遇到一棵羅漢杉,人們問道:“羅漢杉大哥,可見我們的爹娘?”羅漢杉回答說:“剛才還在這里乘涼呢!”人們高興起來,爹娘找到了,人們感謝羅漢杉說:“謝謝你,將來你斷了枝,被砍倒了,根還會再發起來。”因此,現在即使羅漢杉只剩下一點仍舊會再發芽。 人們又繼續向前走,遇到一個小蜜蜂,人們問道:“小蜜蜂,你可看見我們的爹娘?”蜜蜂說:“剛從那個丫口過去。”人們高興地說:“好心的蜜蜂,今後人們繁衍起來,你就同人們一起住吧。”蜜蜂回答說:“那太好了,如果我能和人一起居住,我每年還要給人上一點糧呢。”所以,現在每年人們要割一次蜂蜜。 人們追到水塘邊,遇到一棵楊柳,問道:“楊柳姐姐,可見到我們的爹娘?”楊柳回答:“看見了,剛才還吃水。”人們興奮地說:“好心的楊柳,你一定會有好結果,處處生根發芽。”從此,楊柳樹十分好栽,怎麼插都能活
5、定居
人們又不停腳的往前趕,可惜始終沒有遇見他們的爹娘,只是在山坡上看見了遍山紅彤彤的馬纓花,他們就下來。 每逢農歷二月初八,是我們彝族的節日。這一天,男女老幼一齊跳舞,唱山歌,還要殺雞煮肉慶賀,把,馬纓花插到各處,這就是馬纓花節的來歷
6、節日活動
大姚彝族插花節是頗具特色的彝族傳統節日,當地彝族群眾把從山中採回馬櫻花(就是杜鵑花)等鮮花,插在房門、農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屆時人們身著節日盛裝歡聚一起唱歌跳舞,舉行祭花活動,並且互相插戴馬櫻花,表示美好祝願,祈禱人壽年豐。在秀麗的曇華山上,人山人海,遍嶺是歌聲,處處是彝族群眾歡慶節日的熱鬧場面。來自四面八方的彝族群眾身著彝族盛裝相聚一起歡歌笑舞。人們從山野中採摘馬櫻花,暢游曇華山;有的親朋好友相邀坐到路邊臨時搭起的小攤前,要上一碗美味的全羊湯鍋,一份剛烙好的苦蕎粑粑,暢飲香醇的包穀酒;或和著蘆笙對起悠揚的彝家小調一唱一答,一歌未落,一歌又起,飄盪在花間林下,陶醉在春天裡。 大姚彝族插花節每年都會舉行隆重的祭花神儀式,手持法鈴的畢摩(祭師)口頌經文,祈求花神賜福給人類,給彝族人民帶來世代安康和幸福。
;Ⅳ 我是彝族人我來自雲南楚雄大姚用楚雄彝族話怎麼說
摘要 您好,情況是這樣的。讀音為nga lie nuo su nge。同時。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種方言,其中包括5個次方言,25個土語。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區)的高原與沿海丘陵之間,主要聚集在楚雄、紅河、涼山、畢節、六盤水和安順等地,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Ⅵ 彝族分為幾類
在民族的分繫上不能說分類,應叫分支或分系。
彝族的分支大致如下:在生產力比較落後的歷史階段,彝族祖先為了生存、發展的需要而產生了分支。大約幾千年前,有了武、乍、糯、恆、布、慕的六個分支。分別遷徙到雲南、四川、貴州等地,經過長期了歷史發展,形成比較多的彝族支系。目前較大的幾個支系是:阿細、撒尼、阿哲、羅婺、土蘇、諾蘇、聶蘇、改蘇、車蘇、阿羅、阿扎、阿武、撒馬、臘魯、臘米、臘羅、里潑、葛潑、納若等。
彝族的文字因彝語方言和地域差異,加上社會歷史的變化和自身不斷發展等諸多因素,形成了具有區域特點的彝語方言、土語和服飾。操不同的彝語方言或土語的彝族支系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因此彝族是一個支系繁多,自稱繁雜的民族。不同的支系其自稱也存在著不同。
彝語有六大方言,即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各方言內部還分許多次方言和土語,方言間差別較大,基本上很難相互通話和交際。
彝族服飾有300多種。彝族服飾、彝語方言以及彝族自稱是區分彝族支系的重要依據。
彝族節日:1、火把節:彝族最盛大的節日是「火把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很多,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傳說的:古時候,彝族在抵禦外族的戰爭中,將火把綁在羊角上,驅趕羊群沖人敵陣,擊潰了前來侵犯的敵人。從此人們過火把節是紀念和慶祝戰爭的勝利。彝族過火把節,要舉行摔跤、鬥牛和歌舞活動,人夜各村各寨都要燃起火把,人們擎著火把,朝火把上灑松香,相互祝福。
2、插花節: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是彝族的插花節,關於這個節日,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楚雄曇華山有下殘暴荒淫的土官,修建了一座「天仙園」,欺騙彝族人民說裡面有仙女在織布、綉花。強迫各村各寨把最漂亮的姑娘送到「天仙園」去供土官淫樂,逼死了許多彝族姐妹。有個咪依嗜的漂亮姑娘,為了拯救彝家姐妹,在農歷二月初八這天,隻身闖進「天仙園」,取下頭上戴著的有劇毒的白色馬櫻花泡進酒里,與土官共飲,毒死了土官,犧牲了自己,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英勇獻身的姑娘,便把農歷二月初八這天定為插花節,這一大,人們把採摘來的杜鵑花插在門前、屋後,掛在牛羊角上,彝家男女老少,人人戴花,表示抗暴除惡、祈求吉祥幸福。青年男女更是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相好的青年男女如一方將杜鵑花插在另一方的頭上,即表示對對方的愛情矢志不渝。
3、賽裝節: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彝族的賽裝節又叫服裝節,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舉行,傳說是紀念一位叫米波龍的彝族姑娘。她捨身除霸,死後變為美麗的小鳥。節日期間,當地彝族姑娘們身帶數套花衣,齊聚在三台區跳歌場,圍成圓圈,在小夥子的月琴、嗩吶伴奏下挽手起舞。跳一會,退出跳舞場,換套新裝,又來跳,以此比試姑娘的靈巧、富足和美麗。彝族婦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圍腰上綉花,而且還在挎包、鞋子鞋墊上綉滿了各種圖案。並且各人的工藝、構圖、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風雨雷電,日夜星辰,山水木石,花鳥禽獸,各種人物都可以入綉。
4、虎節:雙柏縣小麥地沖一代的彝族,農歷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過虎節,彝語稱為「羅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於村後祭拜土主後,經巫師占卜擇出8人。這8人披上畫有虎斑紋的披氈,臉、腳、手上繪上虎紋,化妝為虎,在黑虎頭率領下跳各種摩擬生產、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為各家各戶驅鬼除祟,彝族語稱為「羅麻乃轟」。虎舞(又稱老虎笙)從正月初八開始,每日增一虎(伊始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執以「崩咚」鈴的長者作前導(也稱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紋,披虎皮。如一時難得眾多虎皮,就用氈子代替。跳虎節時,前村戶戶敬香供「虎神」,每戶從門前到屋裡都要跳一場虎舞,以驅邪除祟,求虎神守衛。夜晚,田間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繞寨而舞。15隻虎都出場後,雌雄老小一應俱全(喻後又來著)全村為來日的興旺景象擺酒慶祝,狂歡一夜。
Ⅶ 大姚縣的歷史沿革
縣域內有大姚河,源出鎮南縣北十八盤山,納諸水入金沙江,縣以河為名。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始置蜻蛉縣,屬越雟郡。東漢為蜻蛉縣,屬益州越雟郡。
三國蜀漢為蜻蛉縣,屬益州雲南郡。
西晉為蜻蛉縣,屬寧州雲南郡。
東晉至南朝梁為蜻蛉縣,屬寧州興寧郡,南朝齊、梁為興寧郡治。北朝周屬南寧州。
隋朝屬南寧州總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在境內置褒州領揚波(今金碧)、樂疆(今龍街繳末)兩縣;置西濮州領馬西縣(今新街大古衙),兼領天池、鹽泉、湧泉、甘泉4縣。貞觀十一年(637)為西濮州,領蜻蛉、濮水、銅山、歧星4縣。唐南詔國時為弄棟節度弄棟城。
宋大理國為褒州大姚堡,屬弄棟府。
元憲宗七年(1257)廢褒州置大姚堡千戶所,屬大理下萬戶;至元十一年(1274)改置大姚縣,改屬姚州;元天歷元年(1328)改屬姚安路軍民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姚安府,屬雲南布政司,洪武二十七年(1394)改置姚安軍民府,轄姚州(今姚安)、大姚縣。
清初沿明制,為姚安軍民府大姚縣;雍正八年(1730)7月,姚安軍民府屬迤西道(駐大理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撤銷姚安軍民府,大姚縣改屬迤西道楚雄府。道光三年(1823)以大姚縣北境置苴卻行檢分治。民國二年(1913)3月,由姚安縣析置鹽豐縣,縣治設於白鹽井;同年(1913)4月,迤西道改為滇西道,大姚縣、鹽豐縣屬滇西道;同年,改苴卻巡檢司為苴卻行政委員,駐苴卻,屬滇西道。民國三年(1914)6月,改滇西道為騰越道(駐騰沖縣),大姚縣、鹽豐縣、苴卻行政區屬之。民國十三年(1924),苴卻行政區改置永仁縣(1929年11月批准),屬騰越道。民國十八年(1929),廢騰越道,大姚縣、鹽豐縣直屬省。民國三十五年(1946),大姚縣、鹽豐縣屬第八行政督察區(駐姚安縣)。1950年,大姚、鹽豐縣屬楚雄專區。1957年10月18日,國務院批准設置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鹽豐縣屬楚雄州(楚雄彝族自治州1958年4月15日成立) 。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撤銷永仁、鹽豐、姚安3縣,將原永仁、鹽豐、姚安3縣的行政區域並歸大姚縣(1958年10月15日撤並)。1962年3月27日,國務院決定:設立姚安縣,以合並於大姚縣的原姚安縣行政區域為姚安縣的行政區域。2002年,雲南省政府於2002年8月12日批准倉街鄉撤鄉設鎮。2005年12月12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大姚縣撤銷倉街鎮和七街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金碧鎮,金碧鎮政府駐地不變;將六苴鎮海古簸村委會劃歸曇華鄉管轄。
2013年雲南省政府同意撤銷楚雄州大姚縣龍街鄉、新街鄉、趙家店鄉、三岔河鄉、桂花鄉,設立龍街鎮、新街鎮、趙家店鎮、三岔河鎮、桂花鎮。撤鄉設鎮後,5個鎮行政區域分別為原5個鄉行政區域,政府駐地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