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讓子彈飛里的 國旗怎麼是湖北軍政府的旗幟
姜文情有獨鍾的這面旗幟在《讓子彈飛》中的出現是個不折不扣的錯誤。
鐵血十八星旗武昌起義後由湖北軍政府首先揭出,辛亥革命時期一度有代國旗之尊。1911年12月4日,籌建臨時政府的各省代表會(留滬)提議該旗為陸軍旗。民國元年(1912年)1月10日,南京各省代表會(代行參議院)議決該旗為陸軍旗,為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擱置。2月13日,因清帝遜位,孫中山踐約請辭,薦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4月1日,孫中山正式辭職,南京臨時政府終結。臨時參議院遂遷往北京,中華民國進入北京政府時期。5月4日,臨時參議院在復會後的第一次會議上提出「國旗統一案」。在審議過程中,鐵血十八星旗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反對者的理由是鐵血旗的十八星系指關內十八省,不能代表南北統一後的全國版圖,更有議員提出:若仍用十八星有「拋棄土地之虞」,恐「釀成民國前途之禍患」。最後通過的議案是:「於旗之中央增繪一星,合成十九星。其星點大小則中央與內外四周均為一律,庶眾星環繞,既昭統一之規,而薄海大同,兼寓平等之義。」不過,臨時參議院送交袁世凱公布的方案是:「五色旗之左方上角綴以星旗(十九星),其大小居於全旗四分之一」。袁世凱希望保留十九星全旗,要求參議院復議,最終得到參議院一致贊成。6月8日,袁世凱頒布《臨時大總統令》,公布臨時參議院決議,「以十九星旗為陸軍旗」。十九星與十八星雖一星之差,意義已完全不同。
《讓子彈飛》片首字幕稱故事發生於「北洋時代」,出自葛優之口的縣長委任狀日期「民國8年(1919年)」與之吻合。民國8年距十九星旗成為法定陸軍旗已經7年,即使片中非出現陸軍旗不可也只能是十九星旗,無論如何與辛亥革命時期的鐵血十八星旗挨不上邊。影片開頭護送縣長上任的衛兵們自稱「鐵血十八星陸軍」,難道姜文想通過這怪異稱謂強調影片中的旗幟正是「鐵血十八星陸軍旗」?就算像姜文臆想的那樣,鐵血十八星旗真是當時的陸軍旗,偏遠的小縣城不是軍營,陸軍旗如影隨形無處不在實在匪夷所思。
《讓子彈飛》講的是土匪客串縣長的故事,「縣長」稱謂是值得討論的又一話題。清代縣行政機關稱縣衙門,行政機關長官稱縣令。民國3年(1914年)5月,袁世凱以教令公布縣官制,「縣置知事,隸屬道尹為縣行政長官」,北京政府時期縣行政機關皆稱縣知事公署,行政機關長官稱縣知事。民國17年(1928年)9月,國民政府公布縣組織法,「縣政府設縣長一人」,縣行政機關統一稱縣政府,行政機關長官稱縣長。該片的故事既發生於「北洋時代」,理當只有「縣知事」和「縣知事公署」,不知「縣長」和「縣政府」是如何穿越而來?
馬識途的《夜譚十記•盜官記》原本寫的是國民政府時期的事,「衙門口掛的到底還是青天白日旗」,稱「縣長」、「縣政府」名正言順理所當然。姜文把故事的時間往前挪到了北京政府時期而有關稱謂未做改變,這才出了大問題。這樣一來,討論十八星、十九星似乎已無意義,因為與「縣長」、「縣政府」對應的該是「青天白日旗」了。
(赫曉夫 原創)
B. 電影中伍佰旗幟是什麼旗幟
青天白日旗
辛亥革命時期制定的第一面旗幟。由興中會會員陸皓東設計。後來由繼承興中會的中國國民黨沿用為黨旗至今。旗面作藍色,以示青天;旗中置一射出叉光的白日圖案。「青天白日」是中國國民黨黨徽。1925年後國民政府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中華民國國旗。
C. 要一篇作文【我心中的旗幟】
我心中的一面旗幟
當我凝視庄嚴的國旗冉冉升起時,便想到我們今天一切的幸福生活來自於無數共產黨人的熱血犧牲和捨身奉獻,新時代的共產黨人依然甘為人民的孺子牛,為了讓中國人民的生活過得和諧美滿而任勞任怨,兢兢業業地創業奉獻。當我眼前飄揚著鮮紅的旗幟,耳邊回盪著神聖的國際歌時,我對自己說,雖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學生,對於祖國發展建設的貢獻微不足道,但為了我心中的這面旗幟,為了老一輩共產黨人創下的輝煌業績,我們新一代年輕人一定要接好這關鍵的一棒,把這光輝的偉大事業延續下去,讓象徵勝利的旗幟在世界的廣闊舞台上高高飄揚,為中國人揚眉吐氣。也許我只是一根小小的火柴,但我要為黨的事業燃盡生命的最後一點星火。也許我只是一株孱弱的小草,但我要為中國的騰飛添上生命的一抹綠色。也許我只是一塊笨重的磚塊,但我要為建設祖國的美麗家園添磚加瓦。我們是站在新世紀的年輕一代,讓我們以無限的熱情投入黨的事業,從平時的生活點滴體現黨性修養,在黨和人民需要的關鍵時刻毫不猶豫。唯有如此,才能無愧於黨旗賦予我們的偉大使命,才能無愧地面對黨旗做堅定的承諾。讓我們把所有的聰明才智、澎湃激情和風發意氣都奉獻給偉大的黨,讓鮮紅的黨旗在我們心中永遠飄揚。青年人都是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創造性和最富有生命力的群體,新世紀召喚我們揮筆寫下華麗篇章。我們會刻苦學習,不斷實踐,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從提高自身意識和修養、增強自身能力的行動中汲取能量,把學習成果化為進一步的思索與探究,化為發展、改革與創新的動力,做我們黨名副其實的好助手!揮灑無愧於時代的辛勤汗水,創造無愧於黨的事業的傑出成績。我們大學生要積極成為「做黨的好助手」的學習者和實踐者,全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與膽識,在祖國建設的大潮中扎扎實實地發揮好自己的作用,以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為社會發展做貢獻。是黨培養了我們,我們要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才智,當好新時代的接班人。「永遠跟黨走,做黨的好助手」的先進思想為我們點燃了學習的火把,我們要高揚解放思想的勇氣、求真務實的作風、開拓創新的精神,為自己熱愛著的這片中國大地貢獻自己的力量!讓青春伴著希望起飛,讓黨旗與時代同行,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引下,為中華民族振興譜寫律動的青春音符!未來無限美好,我們鬥志倍增。有了這樣偉大的黨,改革開放的征途上縱使風險和挑戰兼具,都不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讓我們永遠跟黨走,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我們學有所成之時,便是為國家貢獻力量之日。也許目前我們還只是嗷嗷待哺的雛鷹,但將來我們一定會是羽翼豐滿的雄鷹,向著祖國廣闊的藍天展翅高飛。如果說我們黨的豐功偉績是一座拔地而起高樓,那麼我們每一名有志青年就是它堅實的地基;如果說我們黨的事業是一條湍流不息的大江,那麼我們每一名優秀青年就是它洶涌前進時的一朵浪花;如果說我們黨的宗旨是一曲響徹古今的贊歌,那麼我們每一名黨的好助手就是它演奏時悠揚的旋律。黨旗在高高飄揚,讓我們的心也為了黨和祖國的明天而高高飛揚吧!
D. 旗幟青春微電影里的歌曲
青春的旗幟 ——記郵電大樓崗位「青年突擊隊」 這段時間,只要你從郵電大樓崗位經過,都會看到幾名交通民警忙碌的身影,和一面寫著「排堵保暢青年突擊隊」的旗幟在...
E. 電影《八佰》中的旗幟是什麼旗幟
《八佰》中升起的旗幟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是民國時期的國旗。在四行倉庫樓頂升起旗幟是為了表明該地區沒有徹底淪陷,以刺激日本人。
所以軍旗和旌節一樣都是我華夏文明的精神象徵,代表著中國人的氣節。電影中軍隊中的護旗行為在現代國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那是因為現代國人只懂得物質凌駕於一切,失去了華夏文明中的精神,換句話說就是已經忘記了華夏文明的氣節。
(5)微電影那面旗幟擴展閱讀:
該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講述了被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而該片卻從一群逃兵的身上展開,《八佰》能在國產戰爭片中越眾而出,恰恰是因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該片拓寬了我們認識英雄的維度,他們在捨生取義前,也有過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與掙扎。
F. 八百電影裡面升的旗是什麼旗
青天白日滿地紅,也就是當時中華民國的國旗,在國民黨工作的地方有這面旗。
是中華民國國旗,由青、白、紅三色組成,單就色彩而言,分別象徵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以及民族、民權、民生之三民主義。若配合色彩的形狀,青天則同時又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白日象徵光明坦白、大公無私的純正心地與思想,十二道光芒形象徵中華文化所傳承的美德;即:禮義廉恥與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四維八德精神。
青天白日滿地紅加入紅色的原因
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也就是創立同盟會後的第二年,同盟會本部召開會議討論國旗方案,國父提議沿用青天白日旗為國旗,以紀念設計人陸皓東與諸位革命先烈;但黃興認為青天白日旗太過單調、樸素,又與日本國旗相似,不贊成使用青天白日旗。
為此,國父產生了加入紅色的構想,使旗幟更加美觀,並涵蓋自由、平等、博愛三種意義。
G. 《共和國之旗》
1949年解放前夕,曾聯松還是上海一家通訊社的職員,當他看到報上徵集新國旗的啟示,就設計了一幅國旗圖案寄到北京。沒想到他設計的五星紅旗被選定為新中國的國旗。半個世紀過去了,曾聯松與所有的中國人一樣伴隨著共和國走過了艱辛的歷程,所不同的是,他與這面旗更有許多特殊情感。
H. 關於 我是一名護旗手 的微電影劇本
網路搜索
I. 二戰中最著名的旗幟:一張照片如何塑造美國二戰記憶
美國攝影雜志評價說:"那一刻,照相機記錄了一個國家的靈魂!"這張充分顯示美軍勇敢無畏的照片,也就成為二戰中最著名的照片之一,尤其在美國,這幅照片頻頻出現在各種場合,可謂家喻戶曉。
二戰中最著名的旗幟,當屬硫磺島戰役期間美軍在硫磺島折缽山上升起的美國國旗,在這場太平洋戰爭最慘烈的戰役中,剛剛趕到硫磺島視察的美國海軍部長福雷斯特爾和第5兩棲軍軍長史密斯看到在折缽山山頂飄揚的國旗時,福雷斯特爾激動地說:"折缽山升起的國旗意味著海軍陸戰隊從此後五百年的榮譽!"
杜魯門總統接見倖存的插旗勇士,正指點著根據照片而繪制的海報向總統介紹當時情景的是愛倫·蓋格南,他右側的是艾拉·海耶斯,照片左一拄著拐杖的是在硫磺島戰役中腿部受傷的約翰·布萊德利。戰爭結束後,首先是加里福尼亞州立法機關向聯邦政府提議為硫磺島戰役建造紀念碑,這一提議得到了千百萬人的響應。著名雕塑家菲立克斯·戴維頓照著這張著名的照片,花費了七十二小時用黏土製成了模型。1954年11月,以照片為母板的巨大青銅雕像在與華盛頓特區隔江相望的弗吉尼亞州阿靈頓市羅斯林鎮建成,每個升旗英雄高32英尺(約合9.7米),旗桿高60英尺(約合18.3米),78英尺(約合23.8米)高的巨幅星條旗在旗桿上隨風飄揚,這是世界上最高的青銅塑像,總造價達85萬美元(1954年幣值),資金來源全部是私人自願捐贈。
以照片為母板的雕像紀念碑建成時,六勇士中的三位倖存者都前來參加慶典,緬懷在戰斗中英勇獻身的戰友,追憶難忘的戰斗歷程。如今,紀念碑四周綠草如茵,已是一處休閑勝地,但硫磺島硝煙彌漫的激戰場面,依然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戰爭的巨大創傷更是難以平復,使人們更加珍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