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視頻 > 唐詩微電影送靈澈上人

唐詩微電影送靈澈上人

發布時間:2022-08-22 04:29:52

Ⅰ 《送靈澈上人》全詩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 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夕陽, 青山獨歸遠。

Ⅱ 送靈澈上人的解釋

原文:

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

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斜陽,

青山獨歸遠。

翻譯:

蒼翠的叢林掩映著竹林寺,

遠遠地傳來黃昏的鍾鳴聲。

身背斗笠在夕陽的映照下,

正獨自沿著青山走向遠方。

《送靈澈上人》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作品。此詩共四句,前兩句寫靈澈上人慾回竹林寺的情景,後兩句寫詩人目送靈澈上人辭別歸去的情景,抒發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傷感與依依不捨之情,表達了對靈澈的深厚情意。

也表現了靈澈清寂的風度以及詩人雖然失意卻閑適淡泊的情懷。全詩純為寫景,恍如圖畫,借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意境閑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別詩,也是一幅構圖美妙的景物畫,為唐代山水詩的名篇。

(2)唐詩微電影送靈澈上人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楊,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出家,詩中的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這首詩寫傍晚時分,詩人送靈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作品鑒賞

這首小詩記敘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是唐代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鍾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詩人出以想像之筆,創造了一個清遠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寫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

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余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只寫行者,未寫送者,而詩人久久佇立,目送友人遠去的形象仍顯得非常生動。

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多半黯然情傷,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閑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於潤州,大約在唐代宗大歷四、五年(769—770年)間。劉長卿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悶。

靈澈此時詩名未著,雲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將返回浙江。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這首小詩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於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於趨歸意同。這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託著、也表露出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一種閑淡的意境。

十八世紀法國狄德羅評畫時說過:「凡是富於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時富於景色,只要它具有盡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會有足夠的景色。」(《繪畫論》)此詩如畫,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繪畫,景色的優美正由於抒情的精湛。

作者簡介

劉長卿(709—789),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

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蘇州長洲縣尉,代宗大歷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因剛而犯上,兩度遷謫。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劉長卿生卒年未確論,各名家說法相差甚遠,爭議十分激烈,一般認為生於公元709-725年間,逝於786-790年間。劉長卿工於詩,長於五言,自稱「五言長城」。《騷壇秘語》有謂:劉長卿最得騷人之興,專主情景,劉長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選中國全日制學校教材 。

Ⅲ 送靈澈上人 的全詩註解

送靈澈上人
【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yǎo)鍾聲晚。
荷(hè)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Ⅳ 《送靈澈上人》原文及賞析

《送靈澈上人》記敘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是唐代山水詩的名篇。下面是我整理的《送靈澈上人》原文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送靈澈上人

唐代: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譯文

青蒼的竹林寺,近晚時傳來深遠的鍾聲。

背著斗笠披著斜陽,獨回青山漸行漸遠。

注釋

⑴靈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楊,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後為雲門寺僧。上人,對僧人的敬稱。

⑵蒼蒼:深青色。竹林寺:在現在江蘇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遠的樣子。

⑷荷(hè)笠:背著斗笠。荷,背著。

鑒賞

這首小詩記敘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是唐代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鍾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詩人出以想像之筆,創造了一個清遠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寫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余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只寫行者,未寫送者,而詩人久久佇立,目送友人遠去的形象仍顯得非常生動。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多半黯然情傷,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閑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於潤州,大約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歷四、五年)間。劉長卿於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雲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將返回浙江。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這首小詩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於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於趨歸意同。這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託著、也表露出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一種閑淡的意境。十八世紀法國狄德羅評畫時說過:「凡是富於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時富於景色,只要它具有盡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會有足夠的景色。」(《繪畫論》)此詩如畫,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繪畫,景色的優美正由於抒情的精湛。

Ⅳ 送靈澈上人 譯文

.靈澈:當時著名詩僧。本姓湯,字澄源,會稽(今浙江紹興縣)人。他自幼出家為僧,後從嚴維學詩,與僧皎然游,為時人所重。元和十一年(861)卒。《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詩題一作「送靈澈上人。」上人,對僧人的尊稱。
2.蒼蒼:深青色。這里指蔥籠的樹色。竹林寺:一稱「鶴林寺」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南黃鶴山上。
3.杳杳(yao咬):深暗的樣子,這里指天邊的暮色。
4.荷笠:背著斗笠。帶斜陽:映照在夕陽中。
5.青山獨歸:即獨歸青山。
譯文
青蒼的竹林寺,近晚時傳來深遠的鍾聲.
你背著的斗笠還帶著夕陽,獨自歸向遠方的青山.

Ⅵ 《送靈澈上人》古詩賞析

《送靈澈上人》

.[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解題】

此詩約作於代宗大歷初。靈澈:越州(今浙江紹興)雲門寺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一作澄源)。上人:對僧人的尊稱。詩中所寫竹林寺在丹徒(今江蘇鎮江)城南六里,劉長卿大歷初曾奉使至潤州(今鎮江),時靈澈即在此寺,故二人得往還,詩當作於此時。竹林寺離城不遠,蒼蒼竹林可見,杳杳晚鍾可聞,傍晚僧人荷笠獨自歸去,越走越遠。未寫分別語,卻是滿紙別情,意境含蓄深遠。

【釋】

1.靈澈上人: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澄源,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與吳興詩僧皎然游,元和十一年(816)終於宜州。(見《唐詩紀事》卷七十二)。

2.竹林寺:《清一統志》載:「江蘇鎮江府:竹林寺在丹徒縣城南六里,創自晉時,久廢。明崇禎間重建。」杳杳:深遠幽暗的樣子。

3.荷笠:背著斗笠

【譯】

竹林寺在蒼茫的暮色中隱現,

鍾聲的迴音傳得很遠很遠。

你頭帶著一頂斗笠,伴著一輪夕日,

孤獨的背影,消失在高闊的青山。

【導讀入境】

黃昏時分,我的好友靈澈就要離開我了。舉目瞭望,只看見前面一片蒼蒼山林掩映下的竹林寺,那是你歸去的地方嗎? 正在這時,倏忽間,從竹林深處傳來了報時的鍾聲。朋友啊! 這鍾聲是在催促你嗎? 你離開我獨自走了,身後的斗笠帶著落日的余暉,越走越遠……。在青郁的遠山間一個孤獨的人在行走。

【賞 析1】

這是一首感情深摯的送別詩,也是一幅構圖美妙的景物畫,在藝術上很有特色。

首先,這首詩意境深遽,情景交融。全詩四句句句寫景,也句句寫情。尤其是後兩句,初看是寫郊野的向晚景色,實則寓含詩人對靈澈的深摯友誼。寫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

其次是此詩煉字和煉意上的融會。詩中的`「帶」字,可說是此詩的詩眼。不僅帶出「夕陽」和「荷笠」之間的關系,展現出一幅夕陽離人圖,更是詩人感情的彩練把他和老友之間的深情緊緊聯結起來的。朋友遠去,落日情深。詩人送行,斜陽也送行。詩中離別的情感,全由這一「帶」字來體現。另一個是「獨」字,更是寫出了詩人、友人,各自歸去的孤獨心情。這是何等的筆力,何等的含蓄,這煉字和煉意的高度融會,使這首離別詩傳誦不衰。

【賞 析2】

這是一首寄景抒情、構思精巧、語言洗練、樸素秀美的山水名篇。讀此詩宛若看一幅風景優美的風景畫:蒼茫山林中,古老的竹林寺,隱隱暮鍾悠揚,一僧荷笠晚歸於蒼山翠宇……在如此精美景緻勾畫的同時,詩人在首二句點明了送靈澈的時間在黃昏,地點在蒼林掩映的竹林寺;末二句以「荷笠帶斜陽」點明靈澈離去,以「青山」回應「蒼蒼竹林寺」,又點寺在山林;用「獨歸遠」寫詩人依依別情,作結另出別意。

詩人構造的畫面不僅山水美麗,人物動人,還含有詩人動人的思緒:聽暮鍾悠悠,看古寺斜陽,多麼令人心馳神往,詩人已醉心山水;送高僧歸隱,多麼瀟灑,何其悠閑,詩人不因離別而傷感,只緣同懷淡泊而情深;詩人默默沉思:自己仕途失意,屢遭貶謫,坎坷、曲折,雖僧儒殊途,但意趣相同,由此不難推出此詩主旨在於寄託、表露詩人懷才不遇、由失意而甘淡泊的情懷。

【思考題】

詩人用怎樣的感情描寫靈澈山人的背影?

Ⅶ 唐朝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的意思是什麼

送靈澈上人(即《送靈澈》)
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
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斜陽,
青山獨歸遠。
註:選自《劉隨州詩詞集》(《四部叢刊》本)卷一。靈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楊,字源澄,會稽(現在浙江紹興)人,後為雲門詩僧。上人,對僧的敬稱。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他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簡練,樸素秀美,所以為中唐山水詩的名篇。
【蒼蒼】深青色。 【竹林寺】在現在江蘇丹徒南。 【杳杳(yǎo yǎo)】深遠的樣子。 【荷笠】背著斗笠。荷,背著。
【注意讀音】
杳(yǎo)荷(hè)

今譯:
蒼翠山林中的竹林寺,遠遠傳來晚鍾的聲音。背著斗笠,披著夕陽的余輝,獨自向青山歸去。

賞析
第三句是全詩立意的中心,也是唐詩中的名句。如果把這首詩比作畫卷,當人們把卷軸緩慢地舒展開來,遙見群山青岱,竹樹雲煙;近看是一輪依戀人間行將西沉的驕陽和一個荷笠遠去的孤獨身影。這是一幅清冷淡遠的山人夕照圖。

Ⅷ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

譯文青蒼的竹林寺,近晚時傳來深遠的鍾聲。

你背著的斗笠還帶著夕陽,獨自歸向遠方的青山。

賞析全詩共四句詩,前兩句寫靈澈欲歸竹林寺,後兩句寫詩人目送荷笠歸遠的靈澈上人。全詩沒有一個明顯的「送」字,但內容很切合題意。

以精練的語言創造出靈澈上人所歸之深遠境地,是這首詩的突出特點。開頭一句從顏色著筆,以「蒼蒼」二字寫竹林寺所處之地的深邃。第二句從聲音著筆,以「杳杳」二字寫竹林寺的深遠。「蒼蒼」「杳杳」四個疊字,極精練的描繪出一幅深遠的青山寺廟圖。詩意含蓄是這首詩的另一特點。從表面看,這首詩純寫風景,「蒼蒼」、「杳杳」、「斜陽」、「青山」不都是風景嗎?實際上,在「恍如圖畫」的風景中,蘊涵著詩人對朋友的深厚情誼。

Ⅸ 送靈澈上人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 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夕陽, 青山獨歸遠。

注釋:
1.靈澈:當時著名詩僧。本姓湯,字澄源,會稽(今浙江紹興縣)人。他自幼出家為僧,後從嚴維學詩,與僧皎然游,為時人所重。元和十一年(861)卒。《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詩題一作「送靈澈上人。」上人,對僧人的尊稱。
2.蒼蒼:深青色。這里指蔥籠的樹色。竹林寺:一稱「鶴林寺」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南黃鶴山上。
3.杳杳(yao咬):深暗的樣子,這里指天邊的暮色。
4.荷笠:背著斗笠。帶斜陽:映照在夕陽中。
5.青山獨歸:即獨歸青山。

譯文
青蒼的竹林寺,近晚時傳來深遠的鍾聲.
你背著的斗笠還帶著夕陽,獨自歸向遠方的青山.

閱讀全文

與唐詩微電影送靈澈上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電影平安中國之守護者心得體會 瀏覽:30
法國微電影鏡子影評 瀏覽:538
征途電影迅雷電影天堂下載 瀏覽:553
在家怎麼看最新電影 瀏覽:563
關於地獄的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891
第一次看電影怎麼對女的動手 瀏覽:461
大傻兄弟電影全集 瀏覽:392
門徒2判將電影天堂 瀏覽:218
怎麼在釘釘里分享電影 瀏覽:415
微電影從現在到以前有花絮嗎 瀏覽:157
電影我的姐姐吃西瓜片段 瀏覽:298
摘了你的小電影 瀏覽:894
古裝微電影拍攝打屁股 瀏覽:556
邱淑貞版電影全集完整版 瀏覽:933
電影天堂覺醒 瀏覽:397
有哪些美女多的國外電影 瀏覽:301
怎麼通過電影來學英語 瀏覽:730
更新最快的新新電影網站 瀏覽:971
緊縛女有哪些電影 瀏覽:991
大爺撩妹電影完整版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