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視頻 > 八月十五微電影一類的

八月十五微電影一類的

發布時間:2022-08-17 21:38:59

『壹』 求一篇關於八月十五的日記

如下: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家家戶戶的親人從四面八方趕回家吃團圓飯、賞月、吃月餅、敬月光。

我每年的中秋節都到奶奶家吃團圓飯,奶奶家的菜可豐富了,有綠油油的豆角、有香甜可口的洋蔥肉絲、有又肥又大的螃蟹、還有鮮香麻辣的酸菜魚……

一吃完晚飯,奶奶便忙著收洗鍋碗、整理飯桌,據說,要乾乾凈凈地敬月光。不一會兒,只見一身清爽的爸爸擺上供品:有火紅的柿子,有象徵和平的大蘋果,有像小船似的菱,有像葫蘆似的花生和白白胖胖的藕,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像圓盤一樣的月餅……

此時,我情不自禁地吟誦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些千古絕句。嫦娥姐姐也許正聽著我背誦的古詩,穿著仙衣漂游到各家各戶去品嘗各種供品了吧!

雖然,今年的八月十五晚上,仍然沒有看到皎潔的月亮。但大街小巷五光十色的燈光到處閃爍著,人們都沉浸在歡樂的節日氣氛中。

我多麼希望中秋節這一天的時間再延長一點啊!

『貳』 你們看過微電影,八月十五嗎,根據真實案例改變的,為什麼會冷漠,這就是中國人,我作為一名退伍偵查兵,

每個國家,每個地方都有好人,或者壞人。
中國人大部價都很好,勤勞、謙虛,有愛,
外國人對中國人不一定就好,也不一定國外就好。

『叄』 求關於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演講稿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鏈接: https://pan..com/s/1cfm3KlwAJ95rhAgVgBEsiw

?pwd=6zch 提取碼: 6zch

『肆』 求類似《車四十四》的微電影!

我剛找到的,名《八月十五》

『伍』 我想系統了解一下8/15八月十五中秋節的相關知識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 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說起中秋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

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後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葯,變成了癩蛤蟆,被叫著月精。

奔月後,嫦娥住的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樹和一隻兔子,就別無他物。可是又有另一個說法是,在月宮里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

中秋起源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quot;。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習俗

燈 謎 歷 史
燈謎,是我國民間文學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人民在長期勞動實踐中的智慧和結晶,它源於生活,用於生活;也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智力活動游戲。它吸引著天南地北各行各業的愛好者,使人在增長知識,啟迪智慧的同時,又獲得美妙的享受。

我國的燈謎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廋詞」和「隱語」,這是燈謎的雛形。到了漢代「隱語」開始分化為兩個方向。一類以描寫特徵為主的事物謎;另一類以文字形義為主的文義謎。到了魏代,則稱為「謎語」。隋唐時期隨著詩歌的興盛,詩謎大量出現,並成為主流。從宋代開始,一些文人學士常在元宵之夜,將謎條張貼在各種花燈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燈謎」就是這樣而來的。清中葉以後,謎風大盛,涌現了許多謎師。辛亥革命後,燈謎形成了南宗北派兩種風格,到了舊社會,由於謎家大都是士大夫階層,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強調風雅,排斥民間燈謎。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燈謎活動更加彭勃發展,,謎材謎作日益完善豐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有燈謎活動及燈謎學術交流。

吃 月 餅
閑秦再思《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日吃月餅,味道極美,他聽到新科進士的曲江設開喜宴,便命御廚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更加清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業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這無疑是漢民族的一種民族心理的反映。傳說,元朝初年,元蒙統治者懼怕民眾起來反抗,採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監視,十家只許用一把菜刀的高壓政策,人民忍無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節互贈月餅之機,在月餅里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著紙,紙上寫著誓言,餅底還貼一張紙做暗示,以此互相號召反蒙復國。浙江溫州一帶稱這種月餅?quot;三錦",按當地方言的諧音就是"殺緊"。這大概就是今天月餅外常貼上一張紙的由來。

燃 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詩 情 畫 意 說 「 月 謎 」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璀璨天幕上,謎語,從來就是一顆散射著獨特魅力的亮星。千百年來,她同中國文化其他體式的藝術一樣,也與月亮結下了不解的情緣,流傳著無數意趣雋永的涉月之作。

這些「月謎」就總體而論,可分成兩大類:以月為謎面者和謎底為月者。或許因為月亮那素華皎潔的美好形象,在人們的腦海間心目中委實太熟稔太深刻了,故而以月為謎底的謎語,其製作固然非易,猜度卻不難中的。譬如:「明天日全食」,打一「月」字;「中秋菊盛開」,打成語「花好月圓」;「蟾宮曲」,打曲牌名《月兒彎》;「冰輪乍涌」,打電影名《海上升明月》;等等。這類「月謎」,有好些的確機巧飛靈,頗堪擊節,但終究由於製作上受到單一謎底的局限,產量遠不似以月為謎面的作品之繁之富。而後者,創作空間明顯開闊,制謎者的手腳較少束縛,謎語的內涵因之大大擴張,幾乎包羅萬象,作品也更加精彩紛呈,引人入勝。事實上,這後一類謎作應該被視做「月謎」的主流。

以月為謎面的謎語,不少採取了詩詞的句式出現,且又以引用人們熟識的唐詩宋詞居多。譬如,以李白的「長安一片月」,打《水滸》人物名「秦明」;以杜甫的「月是故鄉明」,打一農業名詞:「光照」;以賈島之句「僧敲月下門」,打外國地名「關島」;以蘇軾所詠「月有陰晴圓缺」,打經濟學名詞「自負盈虧」;等等,皆屬此類。當然,亦不乏拈引現代詩家名句來創作的。毛澤東1950年10月曾寫過一首著名的詞《浣溪紗·和柳亞子先生》。柳氏原作中有句:「歌聲唱徹月兒圓」,便被引以射一句唐詩:「此曲只應天上有」,謎面扣底,工穩而貼切,端的可圈可點。

許多「月謎」的風格,平易,通俗,煥發出一種質朴的平民氣息。比如:「二月平」,打一「朋」字;「月與星相依,日和月共存」,打一「腥」字;「一對明月毫不殘,落在山下左右站」,打一「崩」字;「掬水月在手」,打成語「掌上明珠」;等等。這些「月謎」「憨」態可掬,令人有一種親切感貼近感。也有些「月謎」,則顯然透露著一股雍容雅緻的書卷之氣。像「莫使金樽空對月」,以「掉尾格」打京劇劇目《夜光杯》;「石頭城上月如鉤」,打《聊齋志異》篇目《金陵乙》;「天涯月正圓」,打葉劍英元帥的詩目《遠望》;「明月照我還」,打晚明文學家「歸有光」;還有清代留下的一則舊謎「辭家見月兩回還」,打《四書》一句「望望然去之」;……。猜射此類「月謎」了,倘設肚裡沒有「墨水三分三」,恐怕便要像「天狗吃月亮,無從下嘴」了。

有的「月謎」經年傳猜,世人興趣猶濃,不愧為青春長在的「老來俏」。而更多的產生於新時期的作品,又無疑讓人在猜玩之餘,感受了一番鮮亮的時代風采。譬如,「月涌大江流」,打物理學名詞二:「冷光」、「波動」;「二十五弦彈夜月」,打現代文藝形式一:「音樂晚會」;「雲破月來花弄影」,打礦業專用語「露天開采」;「我寄愁心與明月」,打科技名詞「光通訊」;等等。如果說,從每一種文化藝術的圖版上都可以追尋到歷史前行的足印,那末,以上幾則「月謎」不也是一個佐證么?

有意思的是,有些「月謎」,同一個謎面,卻可以分別隱射數個內涵完全相左的謎底,好比掀起一塊同樣的紅蓋頭,能夠見到幾個新娘的不同笑臉。譬如,「舉杯邀明月」,既打曲牌名《朝天曲》,又打外國地名二:「仰光」、「巴爾干」;復又打成語「唯我獨尊」;再打集郵名詞「上品」;還打拚音字母四:「yowv」;合計謎底達五個之多,可謂「一謎數射」。而另外的一種現象,也同樣有趣——有些「月謎」的謎面與謎底,居然可以彼此「角色互換」而依舊確當,實乃「謎中一奇」。譬如:「此曲只應天上有」,打電影名《月牙兒》;「月子彎彎照九州」,打七言唐詩「此曲只應天上有」,即為一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的現代「月謎」中,有不少出自港、澳、台胞以及海外華僑的巧構。譬如,台灣的「天秋月又滿」,打食品名「桂圓」;「清流映明月」,打生活日常用語「漂亮」;港澳的「殘月斜照影成對」,打一「多」字;泰國華僑的「明月幾時有」,打《詩經》一句:「三五在東」;……。咀嚼玩味這一個個「月謎」,你能說那其中沒寄託著海外赤子們熱盼祖國統一、骨肉團圓的一片殷殷深情?!

「月謎」的話題,誠如冰鏡玉璧般的月亮,曼妙動人而敘說不盡。有道是:「一輪皓如晝,得意是中秋。」當著那個月朗風清之夜,親友團坐把酒烹茗之際,且無妨來一個邀月話謎,以謎助興。相信多姿多彩的「月謎」定然會使你眼中的月亮,比往常更增添了幾分嫵媚與可愛。

月 亮 中 的 兔 子 與 民 俗
兔子上月宮:

在人們心目中,兔子是十分親切、和善的小動物。在古老的傳說中,最早登上月宮的,除了嫦娥、吳剛之外,還有兔子。這是古代人民美好的想像。

嫦娥登上了月宮,據《淮南子》等古書的記載,是因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從西五母那裡要來的不死葯,就飛進月宮,變成了搗葯的蟾蜍。吳剛登上月宮,據《酉陽雜俎》的記載,是因為西何人吳剛修仙犯了錯誤,才罰他去代月中的桂樹。這桂樹隨砍隨長,永遠也砍不斷。

至於這兔子的上月宮,最早見於屈原的《天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說,顧、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對月亮有什麼好處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宮的呢?顧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晉代傅玄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葯。」據聞一多先生考證,這「白兔搗葯」是由「蟾蜍搗葯」變來的。

這月中的顧、菟既由一物變為二物,關於他們如何到月亮中去,民間也就有傳說:吳剛學仙離家三年,炎帝之孫伯陵與其妻阿女緣婦私通,生下三個孩子,吳剛謫月後,其妻內心負疚,於是就叫最小的二個孩子飛奔月亮,陪伴他們名義上的父親。《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炎帝之孫伯陵。伯陵通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月中的顧、兔,就是延、殳變成的。

好玩的「兔兒爺」:

由於兔子上了月宮,因此古時人們過中秋,祭月時必用「兔兒爺」。

每當中秋節的黃昏,一輪明月高掛天邊,每家每戶就都在庭院中設一香案,上面擺了月餅(又稱團圓餅)、水果等供品。此外,還有「月光馬兒」和「兔兒爺」。女人一一向月而拜。祭畢,一家人圍桌而坐,飲團圓酒,吃團圓餅。這就是祭月的古俗。

在祭月的供品中,「月光馬兒」和「兔兒爺」是什麼東西呢?這是古城北京的產物。

據《帝京景物略》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需;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紙肆市月光紙,繢滿月像,趺坐蓮華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掛殿,有兔持杵而人立,搗葯臼中。約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粉。」這里所說的「月光紙」,就是紙神馬,即「月光馬兒」。《燕京歲時記》說:「京師謂神像為神馬兒,不敢斥言神也」。這月光馬兒,上部繪太陰星君,下部繪月宮桂殿及搗葯的兔兒爺,彩畫貼金,輝煌耀目。

關於兔兒爺,《燕京歲時記》也有記載:「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

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祭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射木兔和食兔肝:

俗語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風俗因地而異,因民族而異,我國疆域廣闊,民族眾多,因此,同樣是兔子,卻有完全迥異的習俗。

在我國一千年前的遼族,前身是契丹族,源於東胡,是遼河上游的一個游牧民族。因為契丹人以游牧為生,對兔子一類小動物既不以為奇,也不作為神物崇拜,只是一種狩獵對象而已。從這點出發,他們也產生了和兔子有關的娛樂和飲食習俗。這些習俗不僅別有風趣也具有濃郁的北方特點。

與江南三月三出郊踏青,舉行歌會不同,北方則以它自己的特點,舉行騎射活動。每年這天,遼族人民要舉行一種射木兔的游戲,也是比賽箭術的一次例會。比賽者將一木雕的兔子放在選定的地方,參加者分為兩組。騎馬較射,以射中木兔為勝。有趣的是敗組必需給勝組跪進酒漿,表示祝賀和尊敬;而勝者不需下馬,仍然騎在馬上,接過酒盅,一飲而光。(見《燕京雜記》)由於兔子前腳小而短,後腳大而長,奔跑迅捷,出沒無常。因此,只有高明的射手才能射中。這種象徵性的射兔活動,也許是在游戲中寄託人們對今年狩獵豐收的某種祝願。
每年重陽節,遼族人民還有食兔肝的飲食習俗。該日,遼統治者先率領臣屬部族,舉行射虎活動,規定射中少者要罰重九宴,這大概也是對騎射的鼓勵和考查。射畢,選擇高地,立起帳幕,給蕃漢臣僚飲菊花酒;同時,把兔肝切成片,攔以鹿舌醬食之。兔肉鮮嫩,並富有營養。兔肝更是美味可口。遼族人民當然不會忘記這一美餚的。

中 秋 祭 月 賞 月 的 習 俗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 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雖然祭月的習俗開始年代無法確定,就現有的文字資料來看,漢代枚乘的《七發》中說,「客曰: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並往觀潮於廣陵之曲江」,這或許是今天中秋後觀錢塘潮風俗的由來。大約到了魏晉之時,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待到宋時,才正式定為中秋節:「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月餅被列為節日佳品,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佳句。南宋中秋節活動,則更為豐富多彩: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並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可觀。明清以來,「賞中秋」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還形成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等特殊習俗。至今,每逢中秋佳節,民間仍盛行賞月、吃月餅和團圓飯以及舞龍、點塔燈等習俗。

中秋詩詞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全唐詩》)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徵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詩後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兩句下字奇險,立意浪漫,於老杜詩中別是一格。

唐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 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全唐詩》)

劉禹錫(772-842), 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這首詩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韻,每一韻又是一個自然段落。第一段寫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寫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襯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暢想,寫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發自然;最後一段從暢想中曳回,寫日出月落,更就"絕景良時"抒發情感,略出桃源別後,難再重遊一意。全詩景物隨時而變,情調隨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中 秋 賞 月

每逢中秋來臨,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鍾情中秋賞月呢?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台寶鑒,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從時令上說,中種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從科學觀察來看,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濕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凈,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恰如古詩所雲:「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盛於唐宋。據宋朱翌《曲消舊聞》說:』中秋玩月,不知起於何時?考古人賦詩,則始於杜子美。」瀏覽唐詩,中秋賞月詩確有多篇,如王建有詩雲:「月似圓盛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徐凝的詩雲:「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更加興盛。據《東京夢華錄》對北宋京都賞月盛況有這樣的描寫「中秋夕,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我連坐至曉」。《新編醉翁談錄》記載:「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以後,每逢中秋,一輪圓月東升時,人們便在庭院、樓台,擺出月餅、柚子、石榴、芋頭、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邊賞月,邊暢談,直到皓月當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樂融融。在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中秋這一天,還舉行別具特色的「拜月」、「鬧月」、「行月」、「跳月」、「偷月」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游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因此,中秋節還有「團圓節」之稱。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萬里無雲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詩雲:「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
青 青 沐 月

都市中人們過中秋,再也不滿足於欣賞那樓縫中漏下的縷縷殘月,而希望投入山林原野的懷抱。「鐵青旅遊」會帶大家到青青世界中去,過一個充滿山野情趣的中秋節。青青世界位於深圳大南山的月亮灣畔,景區內綠草如菌,蒼木林立,飛瀑幽澗點綴其間,月色下的青青世界更是清新怡人,空氣中彌漫著田野山林的芳香,中秋夜靜可賞清風明月,動可游園戲水,草地上、山林間,或古樸的小屋中,知己言歡,家人同聚,共賞明月共沐清輝,其樂也融融。青青世界中不僅可以瀏覽觀光,還可以親自動手參與制陶、種植瓜菜等活動。

草 原 明 月 賽 江 南
甘肅南部有一塊美麗的大草原,秋天裡格桑花、香柴花、小野菊、蒲公英競相開放,映射出甘南無處不飛花的意境。草原與山、河、湖密切相處,藏傳佛教古寺點綴期間,更添了些神秘和誘惑。

華夏的母親河——黃河流經這里時,拐了一個彎,畫出了「天下黃河九曲十八灣」之首幅美景。

中秋之夜,半個月亮爬上來,明月照著黃河岸上連綿不斷的峰巔,微風拂煦,寧靜的大草原連牧羊犬聲也消失了,萬籟 俱靜。空中的明月在黃河的映襯下潔麗、明凈,還帶著點兒羞澀;而月下的草原更加空曠無際。「天蒼蒼、野茫茫」的景象出現在天邊的草原月色里……

三 江 口 吻 月
"三江口"位於宜賓。風平浪靜的月夜,江面上能倒映出兩輪月亮。遊人登上「雙月樓」眺望,可賞此奇觀。

長 江 追 月
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氣勢雄偉。峽內重巒疊嶂,礁石林立。到了晚上,江上生明月,聽江濤澎湃,觀遠山夜景,夜色朦朧中的三峽別有一番景緻。由於受長江截流前「告別三峽游」口號的影響,許多遊客誤認為截流後長江水位將上升,景點將被淹沒,三峽不能游。事實上,三峽的景點在截流後不但美景如昔,而且增加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大壩」這一氣勢恢宏的景觀。月明之夜,在豪華游輪的大型觀景台上與三五好友品茗賞月,把酒談心,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陸』 大家有看過微電影車四十四和八月十五嗎,說說感受吧。

說說《車四十四》吧。
一部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電影,所以它在藝術表達上做到了極盡平實和簡練,用一格格飽含信息量的影像畫面和精準又簡潔的剪輯組合成一部耐人思考和反省性質的故事。
在整體效果的呈現上,電影已經充分並以極佳的方式向觀眾傳達他所想要表達的東西,而這些都是通過一些看似漫不經心實為畫龍點睛的鏡頭所表現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本片作者在整合整個故事素材和講故事的能力都是足見功力的。
本片的題材吸引我不光是曲折扣人的情節,更多的在於人的心理具有普遍性,不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我故意淡化了故事的時間和地點因為類似這樣的事件在世界個國家都發生過,主題很國際化。通過影片我希望反應一種社會道德,我們作為社會上的人都有責任互相幫助。"

『柒』 中秋節親情文章

適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見一輪圓月,但不是我們常說的一輪皎潔的圓月,天空中有層層清雲,如煙似霧,彌蒙在月光下。月暈恰恰是這圓月與清雲的紅娘,牽於二者之間,淡淡的點上一圈,既不喧賓奪主,又有萬般嬌態。
有人說,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圓月如西子之明眸。這似明眸的圓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實為不妥,諺語有「八月十五雲遮月」之說。雲生月隱,神秘、迷離。此中秋圓月雖不及西子之善睞明眸,卻獨具情調。
我願隨月在雲中漫步,聽她講古老的傳說;也願站在靜處悄悄凝望。不過,這一切都化為柔和的月光灑在我身上。這才是真實的接觸,是老朋友的祝福。許多人願意在屋中歡飲度過這中秋之夜,而我卻更喜歡在寧謐的夜晚,在高高的陽台或戶外傾聽月的歌聲,感受「月中清露點朝夜」。
我曾讀過唐人曹松的《中秋對月》中「直到天頭無盡處,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詩句,也曾看過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絕對,還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些難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詩抒發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發對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發哀愁。他們均寫月,寫月的無私公平普照大地,寫月的淡淡月光給人的安慰,縱然其中並非都是中秋圓月。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恬靜的象徵。尤其是中秋圓月,多少詩人睹物生情,寫下傳世之作;又有多少離別之人的惆悵。而我卻沒有這樣的哀愁,我記起台灣的地震,它牽動著我也牽動著億萬炎黃赤子的心,一片片溫暖跨海傳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為此感人之舉默默流淚。她,繁忙的信差,祖國人民的安慰由她傳達。那麼,原來思念、溫柔、美好、恬靜的象徵中,更應添上一筆關愛和幫助,使無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這月光雖不及太陽熾熱的光芒,但卻更能喚起聯想——在困難之時,定有人伸出無私的手,給你幫助和溫暖。這聯想不是對世俗的乞求,而是我們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類年輕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納百川,這中秋圓月彷彿是平靜的大海吸收這每個人的思索,在她的溫柔恬靜中,思索的波濤也在緩緩地釋放,化成雲霧環繞其周。這是意境,注入新象徵的意境。
願這意境盪滌我陳舊的思想,沖刷掉世間的不平。或許你對這圓月還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請開啟你思維的閘門,暢想明天,暢想屬於自己的「心月」吧。

懷著無比輕快的心情,我們迎來了上中學以來的第一個中秋佳節。
原本打算好好賞一賞月的,我家樓頂是最好的賞月場所。可是原計劃糟到暗算,學校在中秋節那一天,突然傳來了一個不知是好是壞總之破壞了我原來計劃的駭人消息:按上級領導規定,中學生中秋節將在學校度過,晚上6點30分到校組織看露天電影《走進毛澤東》,全部學生自帶報紙「席地而坐」。我們一聽,全部傻眼了。接著,發出一聲聲嘆息:「唉——」「真討厭——」剎時全班變成菜市場。
可再怎麼叫也沒辦法,我們當即決定:既然如此,就要使這個中秋節過得別具一格。於是,我們便密謀了一個開心的「賞月計劃」。
中秋節晚上,我「密謀」的要求,帶了一個雙黃月餅。呵呵,著不是單我一個人吃的,是……哦,My got,不能說,說了這個計劃就完了。
一到校,剛好六點半。我們在憤罵聲中勉強坐下後,便把報紙連接鋪在一起,那時准備用來放月餅和吃月餅的!呵呵——可能你已猜到一半了,我們將在這里一起吃月餅!
一開始,我們混混沌沌地看了一點電影,然後就是擠成一堆聊天。忽然聊到月亮,便一齊抬頭望月。呵,月亮呈紅銅色,活像月食發生了。圓倒挺圓,只是……這顏色也真倒挺另類。不過,我們的計劃也很別樣,也就不計較這么多了。紅月亮就紅月亮,月亮還不一個樣,顏色的差異或許會更具吸引力。
八點種悄悄地來臨了。這是我們吃月餅的「神聖時刻」。徐倩華、鍾偉、我、李瀾濤各自帶了一個不同的月餅來吃,恰好湊成一盒多元素月餅——白蓮蓉、哈密瓜、雙黃蓉、五仁香。我們興致勃勃地切開一個又一個月餅,六七個人圍成一圈「品嘗」四種不同味道的月餅,氣氛熱熱鬧鬧,輕松搞笑。邊吃又邊看電影,還在「賞月」(實際上就是隨意看一眼,沒有多少人認真看它)。班長陳秀燁發話了:「我們吃得這么開心,不妨把廖韶婷的雙黃給老師吃吧。」不愧是班長,我們舉雙手贊成。如果老師也能分享我們的快樂,那豈不是「皆大歡喜」?因為「快樂也是一種傳染病」,把我們鬧翻天的快樂通過一個小小的蛋黃月餅所傳達給老師,希望老師也和我們一樣過個開開心心的中秋節。
這個中秋節十分特別,這或許是上中學的第一份「友誼加固禮」吧!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說起中秋的來源,坊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
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後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葯,變成了癩蛤蟆,被叫著月精。
奔月後,嫦娥住的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樹和一隻兔子,就別無他物。可是又有另一個說法是,在月宮里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
唐明皇游月宮,話說貴為天子的唐明皇對嫦娥非常的迷戀。一天他上了月宮,在月宮里看到了一隻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
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間的傳說中是賴月餅作為通訊工具。朱元璋帶頭取義,把字條塞在每個月餅餡里,呼喚眾人依時起義。
中秋節的起源,其中的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夜,除了拜祭、還有就是應節的月餅和燈籠。祭拜的當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稱她為月娘。老人家說,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會被割耳朵
時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對於新的一代來說,中秋節最令人記取的是月餅和燈籠。當然,月圓當空的節日,是人們團圓的大好日子

『捌』 8月15上映電影有哪些

目前沒有定8月15日上映的電影

8月15日左右上映的電影:
銀魂2
分類:日本/喜劇/劇情/搞笑
上映時間:2018年8月17日
主演:小栗旬 菅田將暉 橋本環奈

好萊塢往事
導演:昆汀
分類:美國/劇情
上映時間:2018年8月9日
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布拉德·皮特 瑪格特·羅比

一出好戲
導演:黃渤
分類:大陸/喜劇
上映時間:2018年8月10日
主演:黃渤 張藝興 王寶強 李夢 於和偉 王迅 李勤勤 李又麟

巨齒鯊
導演:伊萊·羅斯
分類:美國/動作/驚悚/科幻/恐怖/劇情/關於動物的/關於鯊魚的
上映時間:2018年8月10日
主演:李冰冰 傑森·斯坦森 雷恩·威爾森 魯比·洛斯 傑西卡·麥

昨日青空
分類:大陸/劇情/青春/動畫/校園
上映時間:2018年8月10日

閱讀全文

與八月十五微電影一類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電影閨蜜懸疑 瀏覽:42
第一第血5bd西瓜電影 瀏覽:784
如何看電影天堂的電影 瀏覽:780
女賊電影精彩片段 瀏覽:431
家庭教師電影圖片 瀏覽:664
青蘋果電影圖片 瀏覽:804
電影李煥英的主題歌 瀏覽:458
電影天堂異度入侵 瀏覽:618
狗13電影西瓜網 瀏覽:138
電影魅力的人資源 瀏覽:272
電影少林寺主題歌曲1 瀏覽:918
時代影城電影時間 瀏覽:809
腿上有個頭是什麼電影 瀏覽:760
電影八佰有什麼演員 瀏覽:844
床戲電影最新 瀏覽:835
釋迦牟尼佛電影全集國語版 瀏覽:489
一部電影會上映多少時間 瀏覽:280
微信買錯電影票 瀏覽:364
電影火鍋英雄主題分析 瀏覽:661
電影上海堡壘肯定虧出翔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