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視頻 > 初小電影

初小電影

發布時間:2022-04-12 04:46:18

① 天柱縣的社會事業

1985年,天柱縣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1986年普及初等教育;1992年實現高標准掃盲;1998年「兩基」驗收達到國家標准。
2010年,天柱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54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普通初中21所,初級職業中學5所,完全小學108所,初小64所,教學點38所,幼兒園8所,農民文化技術學校331所。共有在校(園)生80064人,初中在校生25140人,小學在校生45855人,在園幼兒3759人。教師3421人,高中教師391人,初中教師994人,小學教師2056人,學歷合格率分別為80%、91%、93%。
到2013年底,天柱縣有醫療衛生單位395個,其中衛生行政主管部門1個,縣直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機構8個,鄉鎮衛生院16個(中心鄉鎮衛生院6個),村級衛生室299個,民營私立醫院9個,學校醫務室5個、廠礦醫務室6個,個體診所30個。公辦醫療機構現有在職職工823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778人,占職工總數94.5%;執業醫師341人、執業助理醫師237人,每千人口擁有醫師人數1.35;衛生技術人員中高級職稱51人,中級職稱185人,初級職稱495人,未取得職稱72人,分別佔6.4%、23.1%、61.6%和8.9%。衛生技術人員中大學本科學歷182人,大專469人,中專127人,分別佔23.4%、60.3%、16.3%;鄉村醫生331人。天柱縣設置病床1267張,其中縣級醫療機構335張,鄉鎮衛生院269張,村級衛生室338張,私立醫院255張,學校、廠礦醫務室20張,個體診所50張。 2010年,天柱縣文化單位有縣文化廣電視局為行政管理部門。其系統的下屬單位有:文化館、文工隊、圖書館、文物管理所、電影公司、新華書店、文化廣播電視科稽查隊、廣播電視站。投資400餘萬元的縣宣傳文化中心正在建設之中。各鄉鎮都有文化服中心,天柱縣有村級文藝(腰鼓)隊187支。

② 現在上映什麼電影適合戀愛的時候兩個人看的

{愛情吉日}

」我如果吻你,你會怎麼樣?』』
」你不會吻我.』』
」如果我吻你呢?』』
」你現在想吻我嗎?』』
」如果我不想又何必問.』』
」好啊......』』

{向左走,向右走}
如果看不到她,就好像一個人沒有了影子在地上......
生命中充滿了巧合,兩條平行線也會有相交的一天.

{泰坦尼克號}
」我贏得船票,是一生最幸福的事情,
我能認識你,是我的幸運,露絲,
我滿足了.』』

」聽著,露絲,你會得救,會活下去,
會生好多的孩子,你會長壽,
是死在暖和的床上,而不是今晚,
不是這么死,懂嗎?

{天使之城}
」我寧可為呼吸到她飄散在空氣中的發香,
輕吻她的雙唇,撫摸她的雙手,
而放棄永生.
我老覺得,有種巨大的力量,
讓你我都顯得好渺小!
我整日都盼著能與你有多一分鍾的
相聚!』』

{濃情巧克力}
」你的船沒有了.』』
」那隻不過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工具.』』

{我的野蠻女友}
第一,不要叫她溫柔.
第二,不要讓她喝三杯以上,否則她會逢人就打.
第三,在咖啡館一定要喝咖啡,不要喝可樂或橙汁.
第四,如果她打你一定要裝的很痛,如果真的很痛,那就要裝的沒事.
第五,在你們認識的第一百天,一定要去她班上送一支玫瑰.
第六,你一定要學會擊劍,打壁球.
第七,要隨時作好蹲監獄的思想准備.
第八,如果她說她會殺了你,那不要當真,這樣你會好受些.
第九,如果她的鞋穿著不舒服,一定要和她換鞋穿.
第十,她喜歡寫東西,要好好的鼓勵她.

{河東獅吼}
從現在開始
你只許疼我一個
要寵我不許騙我
答應我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到
對我講的每一句話都要真心
不許欺負我罵我
要相信我
別人欺負我
你要在第一時間
出來幫我
我開心呢
你要陪著我開心
我不開心呢
你就要哄我開心
永遠覺得我是最漂亮的
夢裡面也要見到我
在你的心裡只有我

「我曾經問過自己,你最愛的人是不是我,但是我現在已經不想知道。如果有一天我忍不住問你,你一定要騙我,就算你心裡多不情願,也不要告訴我你最愛的人不是我。」
————《東邪西毒》

「我要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會永遠等著你,無論是在什麼時候,無論你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會有這樣一個人。」
————《半生緣》

「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城鎮,城鎮有那麼多的酒館,她卻走進了我的。」
————《卡薩布蘭卡》

「我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我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很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你比年輕時還要美,我愛你如今凋殘的容貌勝過你昔日的紅顏。」
————《情人》

「當你年輕時,以為什麼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時候,你可能又覺得其實人生並沒有所謂的答案。」
————《墮落天使》

「當我決定和你度過下半輩子時,我希望我的下半生趕快開始。」
————《當哈里遇上莎莉》

「Love means you never have to say sorry.(愛就意味著你永遠不需要說對不起)」
————《愛情故事》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站在你面前卻不能說『我愛你』。」
————《星願》

「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是發生那件事情的那天,是和直樹相遇的日子。」
————《白晝之夜》

「我,即便是50年之後也不會改變,我仍然會像現在這樣愛你。」
————《101次求婚》

「即便互相傷害,我們也不會分開,只要兩人在一起,盡管有時會受傷,傷口總會癒合的,因為我聽的見他心裡的聲音。」
————《跟我說愛我》

《阿飛正傳》

那個慵懶的下午,阿飛對著蘇麗珍說:「看著我的表,就一分鍾。16號,4月16號。1960年4月16號下午3點之前的一分鍾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鍾。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鍾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我明天會再來。」

這樣酷的情話,相信沒有幾個人可以抵擋得了吧!反正蘇麗珍不行。說起情話,感覺是俗,但俗得有效呀——男人、女人耳根子都挺軟的。當然,情話可不是空話,非但需要主角身體力行,更得注重持之以恆。說是容易,做起來難呀!

《網上情緣》

福克斯是連鎖書店的大老闆,凱則是兒童書店的小老闆,福克斯想要吞並凱的書店。這對商場上的「敵人」,卻不知道彼此就是對方最親密的網友。最後,凱的書店終於出局,當她收到網友的信約她在花園見面時,她見到了福克斯,一切恩怨頓時化作柔情蜜意。

用此招最起碼有3個好處。第一是你可能永遠不知道正在和你通信的人是誰,也不用擔心自己的秘密會泄露,即使分手也不會有後遺症;第二是你們可以在聊天中暢所欲言,了解對方的生活小細節;第三個好處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省郵費呀!

《玻璃之城》

許港生與韻文是同學兼戀人。在分別時刻,許港生製作了一件特別的禮物送給韻文——根據自己的左手製作的手模。最特殊的是,模型上的手紋全部都是由「韻文」二字組成的。「我的生命線、事業線、感情線,全部都是你的名字。」

談戀愛沒送過禮的大概沒幾個吧,不過禮物要送出特色來真不簡單,需要多花一點心思和時間去策劃和製作。不過,現在有了「人體克隆商店」,做這個手模應該不太難。其實,更應該花的時間是去實踐承諾。像許港生和韻文那樣,愛到生命的盡頭,那才叫人感動。

《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夜晚,「痞子蔡」把輕舞飛揚帶到噴泉的中心,忽然泉水開始噴射,在水中飄散的是輕舞飛揚最喜愛的香水的氣味,這是「痞子蔡」特意讓噴泉管理人員加在泉水裡的。

有幾個女孩子是不喜歡香水的呢?何況又是在夜晚這種浪漫時刻。不過,對普通人來說,要實現這短暫的浪漫可能意味著長久的節衣縮食——想要讓噴泉里有香水的味道,可不是一瓶兩瓶香水可以搞定的。還有,如果你糊里糊塗想在冬天裡也這樣玩一把浪漫,那最好還是先准備好感冒葯片吧。

出處:《郵差》

郵差馬里奧出生在漁夫之家,用現在的話來說只具有初小文化。誰知他居然可以跟心儀的姑娘大談特談詩歌和暗喻,雖然這些都是從詩人聶魯達那裡「批發」來的。結果,這個美麗卻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姑娘,義無反顧地嫁給了馬里奧。

我們可以真的相信:不管是偉大的聶魯達還是一個普通的郵差,愛情都能使人「寫的說的唱的都像天才詩人一般才華洋溢」。不過,寫詩的難度還是有一點的,特別不鼓勵大家去摘摘抄抄,萬一被識破可就遜了。

《孤男寡女》

華少錄用了KINKI一個月,結果產生感情。一富家公子同樣追求KINKI,在父母親友的壓力之下,KINKI與富家公子一起坐船離開,此時,華少趕到。望著遠去的輪船,華少急中生智,用白漆在一塊木板上寫了「I NEED YOU」,看到了這幾個字後,KINKI終於決定回到華少身邊。

有時候,心裡想說的話未必說得出口,寫在板上反而更好,還可以「廣而告之」,其情可比當街單腿下跪求婚。不過,這個方法只有在特殊的場合才能用,有局限性。

《風月俏佳人》

百萬富翁愛德華愛上了年輕漂亮的妓女維維安,但受身份影響,維維安只能黯然離去,正當維維安打算離開這個城市重新開始新的生活時,愛德華驅車趕來,並且沿著消防梯爬上了維維安住的地方——有情人終成眷屬。

等候一個王子來迎接自己是大多數女孩子的夢想!如果你不能駕著五彩祥雲趕來,那練習爬高還是有好處的。還有什麼比沿著城堡斑駁的外牆爬到公主的居所,更像一個王子的行為呢?想做當代羅密歐,先從學習羅密歐的爬牆術開始吧!

《有話好好說》

從馬路上公開騷擾開始,一直到請來大嗓門的傢伙在樓下高聲喊叫,500句「安紅,我愛你」,引來了居民的罵聲和潑水。不知安紅是怕了、煩了還是感動了,反正最後趙小帥還是被請進了卧室。

這種方式操作簡單,貴在堅持,如果怕被別人笑話,就前功盡棄了。趙小帥就比較滑頭,自己不喊,出錢讓別人喊,誠意值得懷疑。只覺這屬於騷擾,至少也落個擾人清夢的罵名,實施時小心「110」。

③ 如何做好小初銜接

如何做好小初銜接
「初中和小學有哪些不同,怎樣才能讓孩子盡快適應初中生活?」孩子升入初中後,面臨三個不同,即環境、學習方法和學習科目設置的不同,初一新生要注意在這三個方面做好調整。在小學里,學生的學習內容比較簡單,老師的教學重點側重趣味性和直觀性,而不是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明顯的依賴和被動性,一旦離開老師和家長,不少學生往往無法自覺安排學習。
進入初中以後,學習的內容發生了明顯變化,由直觀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識點變成了更為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並更加突出能力要求。
初中生要主動學習一位家長說:「上小學時,我的孩子是班裡的尖子生,升入初中後,雖然孩子仍很努力,可成績卻不太好。」根據有關專家調查研究,小學的尖子生,進入初中後,成績不一定繼續保持領先。相反,有些上小學時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往往後來者居上,成為尖子生。這是因為進入初中後,學習主要靠的是自覺主動的學習態度、合理適宜的學習方法和獨立創造的學習能力。此外,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表現得越來越突出。
好方法讓學習更輕松孩子升入初中後,正確的學習方法尤為重要,應做到先預習,後聽課;先復習,後做作業;先獨立思考,後發問討論;每周一小結,每章一總結。
在小學階段一般不那麼重視預習,因此,到了初一,大多數學生不會預習,即使預習了,也只是將課文從頭到尾讀一遍。由於初中的學科多、內容廣、容量大,老師在課堂上要講解的知識點多,有些內容只能靠學生自己消化。初中生在預習時應做到:首先大致瀏覽教材中的有關內容,掌握本節知識的概貌;其次,對重要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反復閱讀、體會、思考,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難以理解的地方做出記號,多問些「為什麼」,以便帶著疑問去聽課,這樣學起來會更輕松。做作業的第一步應是復習相關的知識,在頭腦中搜索一下課堂上老師所講的知識,努力將所學知識回憶起來,若實在回憶不起來,再翻開課本或筆記閱讀對照,以便將所學的知識溫習一遍,做到心中有數後再去做作業;做完作業後,應從頭到尾仔細瀏覽一遍,檢查一下解題的步驟、思路是否正確,發現問題,及時加以修改。
「適應期」從心理調整開始初一新生會面臨許多問題,不適應是孩子最明顯的表現,主要是心理上、生理上和環境上的。上了初中,一些生理上的變化是孩子們從未遇到過的,有些孩子不免感到恐懼;到了一個新環境,面對新的學校、老師、同學,也會有不適應感。
高級心理咨詢師高源指出,升入初中後,一部分孩子會有失落感,特別是上小學時成績很好、升入初中後成績下降的孩子。因為孩子從以前的「眾星捧月」到現在的成績平平,肯定一時接受不了,所以往往情緒低落,懷念以前的小學生活。
面對孩子存在的問題,家長和孩子不必緊張。作為家長,首先要及時和孩子溝通,告訴孩子在中學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比如功課緊、競爭壓力大等;其次,幫助孩子正確定位,制定新的學習目標也是必要的。家長不能一開始就要求孩子考前幾名,給孩子過多壓力,而是要引導孩子把自己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另外,學生在新學校要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表現自己,一方面能更快更好地融入集體,另一方面可以在活動中發現自己的閃光點,也讓別的同學很快認識自己。對新的變化、新的問題要勇敢地面對,主動去適應新環境,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向父母或老師求助。
初一上學期能否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對整個中學階段的學習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一學生考試成績下降,在很大原因上是還沒有適應初中學習,這時父母抱怨、責罵是沒有意義的,應該積極幫助孩子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初一上學期,家長應配合孩子實現三個方面的轉變:
1、學習方法的轉變: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科目相對較少,能按時完成作業就可以了。以語文為例,只要把課本上的知識基本掌握,考試就不成問題,但初中階段,課程設置增多,考試題更為靈活,講究活學活用,學生必須改變以往寫完作業萬事大吉的做法,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知識,除了老師所留的作業,還應該多做參考資料,加深理解,拓寬知識面,由依賴性學習向主動、獨立性學習轉變。
2、生活習慣的轉變:中學課程緊,內容多,在學生生活上必須有規律,緊張起來,制訂適合自己的作息時間表並自覺遵守,保證作息有規律。
3、看電視的轉變:一些家長不許孩子看電視,其實翻翻一些高、中考題就會發現,部分考題與電視有不小的聯系,如上海市近年高考題有一題目就是讓考生推薦看一部電影(電視劇、或戲曲),因此學生應將電視作為學習的工具,有目的的有意識的看,不能在電視前一看就是一兩小時,或總看一些連續劇,應選擇與學習有關的積極向上、能陶冶情操的影視劇。
如何做好小升初銜接
要想讓孩子升入初中後適應得更快更順,家長從現在起就得從四個方面早做引導。
分配家務勞動給孩子
從小學到初中,老師從「抱著走」到「領著走」。小學班主任一天到晚和學生在一起,老師不僅管課內,也管課外,不僅管學習,也管生活,學生一步步都是在老師的保護下前進。而中學,班主任許多事都是布置給班委會,讓班委會同學率領大家完成,不再是步步「呵護」。因此,家長要努力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獨立生活、獨立處事的能力,使他們較快地成熟起來,好適應初中的學習。例如,孩子自己的東西要他們自己整理,一定要適當地給孩子分配家務勞動,不是「只要讀好書,其他的我們全包」。還要鼓勵孩子多參加些活動,增強處事能力。孩子對消費有要求,作為家長一般應滿足,但要告訴孩子,勤儉節約,零用不要太多,不要與人攀比。
教孩子處理人際關系
青春期處理好人際關系很重要。「過窄的人際圈子,將制約孩子的發展。」如果家長總從孩子嘴裡聽到那一兩個同學的名字,就要引起注意,關注孩子的人際交往,有必要的時候可以引導一下。
家長可以提前做預防,從現在開始就開導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讀健康書籍。教孩子一些擇友原則,告訴孩子小事上不要斤斤計較,要大度些,學會寬容。另外家長還要處理好與老師的關系,家長要尊師重教,鼓勵孩子與老師做朋友,參加社區里弄活動,處理好鄰里關系。
做好「強中自有強中手」准備
進入初中後,不少學生有一定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績優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因此,家長要使孩子明白「強中自有強中手」的道理,要幫助孩子客觀分析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給予正確評價,並激勵孩子不斷向目標努力。
教孩子科學的學習方法
從小學升入初中,孩子的功課從單一到繁復。小學就那麼寥寥的幾門課,而中學一下子十幾門功課全端了出來,老師一人授一門課。這節課剛上完,下一節又換了老師,換了內容,門門有作業,應接不暇。
此時要正確處理好孩子「學」與「玩」的關系。不要一看到功課多了,怕孩子掉隊,動不動就給孩子買課外輔導書,布置課外作業,這樣不但不能幫孩子提高學習成績,還很可能幫了倒忙。有些孩子原本學習效率高,老師布置的作業能迅速完成,但發現自己作業一做完家長就又要再額外布置作業,就乾脆把老師布置的作業拖拖拉拉地寫,時間一長反而養成了寫作業拖拉的壞習慣。
這時家長不要與別人比較孩子,鼓勵孩子不要灰心,刻苦勤奮。要鼓勵孩子解除顧慮,學習上不要羞羞答答,要設疑、解疑,學習要有自學能力,家長給孩子創造環境,家長不要迷信家教,學習方法靠自己去領悟,認真預習、聽課、復習、測驗、提高。
如何做好初小銜接 培養優秀初中生?
小學升初中由於環境的改變,學習內容、方式方法的改變,使相當一部分學生一下子不能適應。而初中階段競爭大,對於心理還不是很成熟的孩子也會造成不小的壓力。因此,家校配合在這個階段顯得尤為重要。
家長要幫助老師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威信。要配合學校教育,就要積極主動地去訪問學校、訪問老師。溝通時不僅問分數,還要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心理狀況,使家教更有的放矢。
對於如何做好初小銜接,老師們也給出了建議:可以上一些質量較好的銜接班,提前感受一下初中學習。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初中感受一下氛圍,也可以請親戚朋友中上中學的哥哥姐姐給孩子介紹經驗,讓孩子有個心理准備,還可以讓孩子寫一下心中的初中是怎麼樣的。做孩子的知音
初中階段 家長如何培養 學習優秀的孩子
小學升初中這個時期是孩子教育的關鍵時期,是打好高中基礎,儲備知識沖擊重點大學的最佳時期,如果方法不得當或錯失機會,今後補救矯正就費時費勁。
在初中階段,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家長的影響力是最大的,因此不要過度寵愛孩子,否則會讓他喪失上進慾望。家長要注意,過度的啰唆,會使孩子感到厭煩,要平等地和孩子交流。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正面形象,多與孩子交流,做他的第一個知音。
在幫助孩子學習時,家長要多了解孩子的進度、弱點、強項,有效地指導孩子學習,幫助制定不同階段的學習計劃。給孩子的定位要合理。
家長要培養孩子認真審題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培養眼快、腦快、手快的習慣,培養擠時間學習的習慣,培養總結學習經驗和教訓的能力。

④ 求幾個愛國的故事,有幾個要幾個。越多越好,我會根據故事的個數追加分數!

屈原愛國故事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 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 「博聞強志, 明於治亂, 嫻於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 以出號令; 出則接遇賓客, 應對諸候, 王甚任之」. 因為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蘭的嫉妒, 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毀謗屈原. 楚王汏而逐漸疏遠屈原, 連帶的也不採納他的諫言, 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 屈原滿懷悲憤, 落拓江湖, 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 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死後數十年, 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為秦所滅. 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姓的心中. 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楚人愛戴屈原的心情.
雄黃酒:
據說屈原投江後, 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 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漁夫們起船隻, 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 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准備的粽子, 雞蛋等食物, 撲通的往江裡面丟, 說是讓魚假吃了, 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 一老醫師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 說是要葯暈了蛟龍, 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 過不了多久, 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 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 抽了筋, 脖子上, 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睕, 脖子上, 又用雄黃酒抹七竅, 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從此以後,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 人們都要劃龍舟, 吃粽子, 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有些地區, 則在端什節插菖蒲或艾草於門上, 這固然是因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 不過, 關於這項艾習俗的起源, 民間則有一種說法.
插菖蒲, 艾草
唐朝僖宗年間, 黃巢領兵造反, 所到之處, 殺人百萬, 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 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 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 兵臨鄧州城下, 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 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湧出城外, 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 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 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 黃巢感到很奇怪, 就下馬問道: 「大嫂, 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 「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 不日就要攻進鄧州. 城裡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 我們這些老老小小, 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 「你為什麼手牽小的, 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 「懷里抱的, 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 里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 萬一情況危急時, 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 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黃巢聽了, 深受感動, 就對那婦人說: 「大嫂, 好快快回去, 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 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 將信將疑, 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 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 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 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 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 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 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 此後每到端午節, 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 艾草, 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學而不厭 講究方法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時期,他就酷愛讀書,認為讀書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會之理」。18歲時,為了謀生,他在做醫生還是當塾師之間選擇了後者,從此開始了「一生都教書」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學生讀書,晚上自己還要去拜先生學本領,因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給學生」。

徐特立讀書時很講究方法,積累了一套自學經驗。20歲的時候,他准備讀八股文,參加那時候的科舉考試。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長沙城裡,拜訪有名的陳雲峰先生,想請陳舉人看看自己的八股習作寫得怎樣。老舉人看過他的八股文,下了一個評語:尚有「一隙之明」。接著問他:為什麼不讀書,而要讀八股?陳舉人耐心地告訴徐特立: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縛人們思想、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半年之後,徐特立又去拜訪陳雲峰,陳舉人這次送給他一把扇子,並在扇面上題寫了一段話:「讀書貴有師,尤貴有書。鄉村無師又無書,但書即師耳。張之洞《書目答問》即買書之門徑,《輶軒語》即讀書門徑,得此二書,終生受用不盡。」徐特立非常高興,馬上跑到書鋪買了《書目答問》和《輶軒語》帶回家,當做自學指南。以後,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讀書貴有師,尤貴有書」牢記在心。後來回憶往事時,徐特立很有感觸地說:「我一生知道讀書的方法,就得益於那位舉人先生。」

讀古書很費時間和精力,徐特立從不貪多,他遵循著兩條原則:一是「定量」,一是「有恆」。比如《說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讀兩個,計劃一年讀完。他認為光貪多,不能理解和記憶,讀了等於不讀。他在教中學生的時候,也是這本書,要求學生每天課余記一字,兩年學完,有些學生偏要星期六同時學6個字,結果,到默寫的時候,多半人都寫不出來。他說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經常學習的害處」。

「不動筆墨不讀書」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師教書的時候,他發現一般學生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閱讀時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長期刻苦自學得到的經驗介紹給大家。他認為,不怕書看得少,只怕囫圇吞棗不消化。他教育學生,讀書要注意消化,要學會思考並評定所讀的書的價值。他教給學生,讀的時候,要標記書中的要點,要在書眉上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和意見,還要摘抄自己認為精彩的地方。這樣讀書,讀一句算一句,讀一本算一本。那時,他的學生中實行這種方法最堅決、最有成績的是毛澤東。他幾年中就寫了幾網籃的讀書札記,文學和思想修養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讀《聯共黨史》的時候,開始書店只出了上冊,他就買了一本閱讀。後來聽說有了蘇聯版本的上下冊,他就借了下冊抄讀,因為是節抄,就要做詳細分析後再抄,結果,他對於《聯共黨史》下冊的了解比上冊深刻。於是,他再回來把上冊節抄一次。由此,他又得出了一個結論:買書不如借書,讀書不如抄書,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歲的徐特立已經是一位在湖南省頗有聲望的教育家了。但是,當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發起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時,又積極地加入了這個行列。許多人表示驚訝,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慮後才決定的。勤工儉學的宗旨是「勤於工作,儉以求學,以增進勞動者之知識」,徐特立很贊賞這個宗旨,他說:「我今年43歲,不覺就到44、45,一混60歲就來了。到了60歲,還同43歲時一樣無學問,這17年,豈不枉過了日子?這17年做的事情,豈不全無進步了?到了60歲時後悔,那更遲了,何不就從今日學起呢?」於是,他放下教師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學生的姿態,和青年們一起奔赴法國,去學新知識、新本領了。

誨人不倦 忠誠事業

徐特立60歲的時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傳里,提到自己「一生都是教書。從蒙館、初小、高小、師范、一直到高等師范,我都擔任過教員。在高等師范當教員時也沒有脫離小學校職務,因為我愛教小學生。」徐特立從寧鄉速成師范畢業以後,懷著「創造事業」的理想,就和兩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創辦了梨江高等小學堂。半年以後,徐特立應邀到長沙周南女校任教。辛亥革命以後,為了發展小學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辦起了長沙師范。當時,為解決家鄉農民子弟求學問題,還自費辦了一所五美小學。後來,他又在湖南第一師范任教。參加革命以後,他在中央蘇區擔任教育人民委員部副部長,培訓掃盲骨幹,開展掃盲運動;又艱苦創業,辦起了中央列寧師范。在艱苦的長征途中,徐特立也沒有忘記自己教育家的職責,抓住每一個機會,教戰士們學文化,他的熱情、耐心使戰士們深受感動。

徐特立辦教育,有自己的主張,敢於向歷史的偏見挑戰。過去,學校的大門不向貧苦大眾開放,徐特立創辦長沙師范時,就大膽地招收了一個鐵匠和一個退伍兵,破了先例。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人的閑言碎語,有人嘲笑他是補鍋的,還給他起了個綽號——「徐二鑥鍋」。徐特立反而很高興、很自豪。在教學實踐中,他平日最喜歡貧苦學生,他辦過夜校以給他們更多的受教育機會,知道他們並不缺乏聰明才智,從他們中間是可以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張教育民主,注意引導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他在長沙師范當校長的時候,當時14歲的田漢和幾個喜歡文學的同學,經常在自修室的窗戶上貼一些打油詩,逗得人們捧腹大笑。其中兩首是學習藏頭詩的作法,把校長徐特立、老教師首之龍和黃竹村的姓名也嵌了進去。一首說:「特立狂濤駭浪中,寶刀血濺首之龍。」另一首寫道:「黃竹村中雞犬喧。」兩位老教師看後氣得渾身顫抖,要求校長嚴斥學生。徐特立安慰了兩位老教師後,就立即找來學生。田漢說:「我們對黃先生和首先生毫無惡意,是一時興起,開開玩笑,逗大家快樂。」徐校長確信他講的是真話,又覺得詩句中透露著學生的才智,便和氣地告訴他們:喜歡寫作是一件好事,只是不要把時間、心思花在游戲筆墨中,最好寫些有意義的文篇,鍛煉自己的才幹。校長的談話鼓勵了學生們辦《窗戶報》的積極性。一時像雨後的春筍,幾乎每個自修室的玻璃窗上都貼出了窗戶報。田漢辦的《祖鞭報》尤為突出,他用痛快淋漓的筆調,抒發了愛國愛民的思想。徐特立便經常把《窗戶報》上的優秀詩文,轉載到自己編的《教育周報》上,老教師們的態度改變了,學生們更是高興。

徐特立不喜歡用強硬的方法管理學生。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校長的時候,他明確提出:「教育學生不應該用強制手段,更不應該用粗暴的態度。中國古代溫柔敦厚的『詩教』,今天學校教育中還用得著。」為了實行「詩教」,他在學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懸掛了一塊大黑板,專門用來寫詩。有一次,他得知有一個姓湯的學生和一個姓余的學生,拚命讀書,影響了身體健康,覺得很不好,就寫詩建議他們停學休息,同時也算對大家敲一下警鍾。詩是這樣的:

「我勸湯生並勸余,勸君休業莫躊躇。

為何瘦得皮包骨,不愛身軀只愛書。」

徐特立很注意節儉治校。有些教師上課,粉筆頭總是隨手扔掉。而徐特立見了,總要撿起來,留著自己上課、寫黑板詩時用。有些學生說他「小氣」。他就寫下了這樣一首黑板詩:

「半節粉條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

諸生不解余衷曲,反謂余為算細人。」

讀了這首詩,說他「小氣」的學生明白自己錯了。發現有同學浪費飯菜,徐特立就找她們談話,並且寫詩教育大家;看到有兩個班的學生學習成績很突出,徐特立就寫詩鼓勵她們,說明女生智力並不比男生差……同學們每天都要去讀讀黑板詩,不論是表揚、批評,還是規勸,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徐特立給黑板詩起了一個總題目,叫做《校中百詠》。

徐特立也有嚴厲的時候,卻又與眾不同。一次,一個叫粟福基的學生鬧事,經過校務會議討論,決定給予開除處分。徐特立開始是贊成的,可是事後心裡總不踏實。他越想越覺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門不管,他想到這個同學學習不錯,也有組織才幹,不該輕率開除。他馬上派人把粟福基從家裡找來,跟他做了一番嚴肅、誠懇的談話,然後介紹他到長郡中學繼續上學。粟福基十分感動,後來成了長郡中學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

沒有字的教科書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書」,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優秀品質被人們喻為「沒有字的教科書」,教育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

徐特立斷指血書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愛國主義教科書。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書,有機會閱讀了《民報》、《猛回頭》、《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發生了變化,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並指引學生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1909年的夏天,他應約在修業學校作時事報告。他痛斥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無所不至的侵略,列舉了一樁樁傳教士毒害中國人民的慘案,他越講越憤怒,慷慨激昂,聲淚俱下。忽然,他跳下講台,跑到廚房取出一把菜刀,當眾砍下自己左手的一節手指。他用鮮血寫下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八個大字,表示對帝國主義的憤恨和雪恥的決心。因為流血不止,他暈倒了。事後,省內外許多報紙都以顯著位置報道了這一消息,徐特立的愛國壯舉教育了各界人士,激發了許許多多教師和學生的愛國熱情。

作為一位傑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著樸素節儉的優良品質,這是一本難得的修身教科書。早在湖南一師的時候,徐特立的生活節儉,就是全校聞名的。他的住處簡簡單單,沒有大皮箱,沒有大櫃,沒有什麼值錢的傢具,有的只是破舊的書籍。當時,長沙教育界有一個風氣,中學教師被認為是有體面的人,出門都要坐轎子,顯示紳士派頭。可是徐特立卻從來不坐轎子。他在長沙師范當校長,又在一師兼課,兩個學校相距約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著「釘鞋」,打著雨傘,夾著講義,從不缺課或遲到。一些教師看了很感動,慢慢地也都學著不坐轎子了。

1937年,徐特立領導著陝甘寧邊區的教育工作。黨中央剛進駐瓦窯堡的時候,當地只有一所學校。一天,徐特立去聽課,他穿著破皮襖,腰系一根繩子,學校的教師還以為他是紅軍的馬夫,沒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馮雪峰一起去聽課。馮雪峰向教師們介紹了徐特立,教師們大吃一驚,原來那穿著極為樸素的「馬夫」,竟是邊區教育部部長。有兩首小詩描述他在延安時的儉朴生活:「延安諸老惟公特,生活簡單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補綻,自煮瓜果充糧食。」「少騎公馬多徒步,不要隨從來照護。攜帶兩個冰饃饃,一天開會好幾處。」

建國以後,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質條件好了,他依舊保持節儉的作風。他常對親屬說,生活上的簡朴,不僅可以省下錢來用於公共事業,更重要的是不脫離群眾,鍛煉人的革命意志,培養人的高貴品質。他的衣被鞋帽都是從延安時一直穿用到解放後,只要能補的,他就堅持不換新的。後來,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雙皮鞋,平時也不穿,只是因為要經常出席一些重要宴會和參加外事活動的需要。他在飲食上也十分簡單,一直愛吃五穀雜糧和蔬菜。開始,他和中央宣傳部的部分工作人員住在一起,房子很舊,也較擠,孫輩回家就睡在辦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組織上要給他蓋幾間房子。他幾次表示不同意,說等將來生產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慮。後來經過多次說服,並將修建費減去了1/2,他才勉強同意。他住在香山時,很少一個人坐小車。他跟警衛員算過一筆帳:汽車、汽油是用實物或黃金從國外進口的,從香山到城裡,來回幾趟就把一個中農的全年收入跑掉了。後來進城居住了,他還常常以步代車,保持了優良傳統。

1968年11月28日,91歲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偉大的師表,他為中國教育事業奮斗的一生,永遠為人們緬懷,被人們稱頌。

⑤ 臨渭區的社會

1956年,臨渭區成立了科學技術普及協會(以下簡稱科協),1959年,成立渭南縣科學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科委),「文化大革命」中均被撤銷。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後,縣科委、縣科協相繼恢復,並先後成立了醫學會、中醫學會、護理學會、葯學會、農學會、林學會、畜牧獸醫學會、水電學會、機械學會、化工學會、土建學會、數學學會、物理學會、化學學會、城鎮工業技術協會、外語學會和科普電影學會等17個群眾性學術組織。這些學會經常交流科技情報,開展學術討論。畜牧獸醫學會曾篩選出100餘種疫病的200多個方劑,匯編成冊,獲得了地區科技成果獎;外語學會曾舉辦兩期英語學習班,培訓了50多名科技人員;護理學會多次組織護技表演競賽,幾個項目曾獲得省和地區的獎勵。
「十一五」期間,臨渭區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率達到82.5%,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達到46.8%。 渭南市臨渭區明代有書院2所、義學14所,原渭南縣設教諭、訓導管理。清咸豐年間有書院6所、義學13所。辛亥革命前,廢除科舉制度,改書院為高等小學堂,原渭南縣有高等小學堂3所、兩等學堂1所、初等小學堂129所,縣設勸學所管理。民國時,村辦初小(保國民學校),鄉辦高小(中心國民學校),三十八年(1949年)原渭南縣有中學5所、小學467所(內有女校4所)、職業學校5所,學生30325人(其中中學生1390人),縣級管理機構改為教育局(科)。
建國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教育事業,1949年6月就設教育科,後改為文教衛生科、文教科、文教衛生局、文衛辦公室。1979年專設教育局,管理教育事業。截至1983年,有小學524所,初中49所,高中9所,各類專業學校9所。各級各類學校共有在校學生122499人,比民國時增長3倍。其中小學學生85713人,比民國時增長近兩倍。初、高中學生36786人,比民國時增長25倍多。
「十一五」期間,臨渭區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得到落實;五年先後撤並中小學255所,建成農村寄宿制學校17所,新建、改造危漏校舍16.7萬平方米,建成渭南實驗小學和實驗中學,學校布局日趨合理;辛市鎮、交斜鎮、下吉鎮、雙王街道被評為省級教育強鎮;瑞泉中學被評為省級示範高中,杜橋中學、鐵路自立中學、固市中學、下吉中學、吝店中學進入省級標准化中學行列,臨渭區被省政府命名為「兩基」教育先進區。 民國時期,原渭南縣城有兩個私營秦腔專業劇社,農村有兩個私人辦的秦腔劇社和一些私人辦的皮影劇社,走街串鄉賣藝演出。勞動人民逢年過節,還自演一些秧歌、竹馬、芯子等娛樂。建國之後,文化藝術項目日益增多,不僅有專業劇團、業余劇團,還有書店、圖書館、電影院(隊)。1979年成立了渭南縣文化局。至1983年有專業劇團3個(地區2個)、業余劇團8個、影劇院5個、電影隊68個、書店、圖書館、文化館各1個。群眾文化活動也比較活躍。
「十一五」期間,臨渭區鄉鎮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序推進,群眾文化體育生活豐富多彩。秦腔現代劇《橋彎彎月圓圓》榮獲第五屆陝西省藝術節、陝西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劇目獎,並參加了陝西省「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紀念秦腔晉京五十周年」赴京演出活動。 民國時期,臨渭區醫療衛生事業落後,二十年(1931年)原渭南縣城才成立一個衛生院,設備簡陋,其餘是私人開設的18家中西葯房。抗日戰爭時,私人開業的醫院3所,診所5所。建國後,1953年就設立文教衛生科管理此項工作,後改文教衛生局,1977年後專設衛生局。先後建立四級44個醫院,其中,地區醫院1個、縣醫院2個,地段醫院7個、公社衛生院34個。此外,中央、省、地、縣各廠礦、機關、學校、事企業單位也辦起醫院、診所、醫務室92個,共有醫療衛生人員3009人,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病、多發病,也可以作一些較為復雜的手術,基本保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十一五」期間,臨渭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得到實施,參合率達到98%,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城鄉低保大幅擴面,城市低保對象達到24.7萬人,農村低保覆蓋面擴大到3.98萬人;社會保險參保面持續擴大,參保人員20.8萬人;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為主的城鎮社會保險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困難群眾、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⑥ 季羨林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

70多年前的中國,剛剛推翻了清代的統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亂,一片黑暗。我最早的關於政治的回憶,就是「朝廷」二字。當時的鄉下人管當皇帝叫坐朝廷,於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別名。我總以為朝廷這種東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極大權力的玩意兒。鄉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肅然起敬。我當然更是如此。總之,當時皇威猶在,舊習未除,是大清帝國的繼續,毫無萬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刻,於1911年8月6日,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改臨清市)的一個小村莊——官莊。當時全中國的經濟形勢是南方富而山東(也包括北方其他的省份)窮。專就山東論,是東部富而西部窮。我們縣在山東西部又是最窮的縣,我們村在窮縣中是最窮的村,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

我們家據說並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誕生前似乎也曾有過比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時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親的親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個(大排行是第十一,我們把他叫一叔)送給了別人,改了姓。我父親同另外的一個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為命。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兩個無父無母的孤兒,活下去是什麼滋味,活著是多麼困難,概可想見。他們的堂伯父是一個舉人,是方圓幾十里最有學問的人物,做官做到一個什麼縣的教諭,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養育過我父親和叔父,據說待他們很不錯。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們倆有幾次餓得到棗林里去撿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飢。最後還是被迫棄家(其實已經沒了家)出走,兄弟倆逃到濟南去謀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的作者,惹得她大發雌威,兩次派人到我老家官莊去調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訴那幾個「革命」小將,說如果開訴苦大會,季羨林是官莊的第一名訴苦者,他連貧農都不夠。

我父親和叔父到了濟南以後,人地生疏,拉過洋車,扛過大件,當過警察,賣過苦力。叔父最終站住了腳。於是兄弟倆一商量,讓我父親回老家,叔父一個人留在濟南掙錢,寄錢回家,供我的父親過日子。

我出生以後,家境仍然是異常艱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粱面餅子;沒有錢買鹽,把鹽鹼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里煮水,腌鹹菜;什麼香油,根本見不到。一年到底,就吃這種鹹菜。舉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歡我。我三四歲的時候,每天一睜眼,抬腳就往村裡跑(我們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見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裡面,手再伸出來的時候,就會有半個白面饅頭拿在手中,遞給我。我吃起來,彷彿是龍膽鳳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還有比白面饅頭更好吃的東西。這白面饅頭是她的兩個兒子(每家有幾十畝地)特別孝敬她的。她喜歡我這個孫子,每天總省下半個,留給我吃。在長達幾年的時間內,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對門住的寧大嬸和寧大姑,每年夏秋收割莊稼的時候,總帶我走出去老遠到別人割過的地里去拾麥子或者豆子、穀子。一天辛勤之餘,可以撿到一小籃麥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籃子遞給母親,看樣子她是非常喜歡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麥子比較多,她把麥粒磨成麵粉,貼了一鍋死面餅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來了,吃完了飯以後,我又偷了一塊吃,讓母親看到了,趕著我要打。我當時是赤條條渾身一絲不掛,我逃到房後,往水坑裡一跳。母親沒有法子下來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餅子盡情地享受了。

現在寫這些事情還有什麼意義呢?這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邊瑣事,使我終生受用不盡。它有時候能激勵我前進,有時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對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對吃喝從不計較,難道同我小時候的這一些經歷沒有關系嗎?我看到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那樣溺愛子女,也頗不以為然。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花朵當然要愛護,但愛護要得法,否則無異是坑害子女。

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學著認字,大概也總在4歲到6歲之間。我的老師是馬景功先生。現在我無論如何也記不起有什麼類似私塾之類的場所,也記不起有什麼《百家姓》、《千字文》之類的書籍。我那一個家徒四壁的家就沒有一本書,連帶字的什麼紙條子也沒有見過。反正我總是認了幾個字,否則哪裡來的老師呢?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懷疑的。

雖然沒有私塾,但是小夥伴是有的。我記得最清楚的有兩個:一個叫楊狗,我前幾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現在還活著,一字不識;另一個叫啞巴小(意思是啞巴的兒子),我到現在也沒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誰。我們三個天天在一起玩水、打棗、捉知了、摸蝦,不見不散,一天也不間斷。後來聽說啞巴小當了山大王,練就了一身躥房越脊的驚人本領,能用手指抓住大廟的椽子,渾身懸空,圍繞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臘月,赤身露體,澆上涼水,被捆起來,倒掛一夜,仍然能活著。據說他從來不到官莊來作案,「兔子不吃窩邊草」,這是綠林英雄的義氣。後來終於被捉殺掉。我每次想到這樣一個光著屁股遊玩的小夥伴竟成為這樣一個「英雄」,就頗有驕傲之意。

我在故鄉只呆了6年,我能回憶起來的事情還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寫下去了。已經到了同我那一個一片灰黃的故鄉告別的時候了。

我6歲那一年,是在春節前夕,公歷可能已經是1917年,我離開父母,離開故鄉,是叔父把我接到濟南去的。叔父此時大概日子已經可以了,他兄弟倆只有我一個男孩子,想把我培養成人,將來能光大門楣,只有到濟南去一條路。這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關鍵的一個轉折點,否則我今天仍然會在故鄉種地(如果我能活著的話),這當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會有成為壞事的時候。「文化大革命」中間,我曾有幾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從故鄉接到濟南的話,我總能過一個渾渾噩噩但卻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隻腳還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嗚呼,世事多變,人生易老,真叫做沒有法子!

到了濟南以後,過了一段難過的日子。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母親,他心裡會是什麼滋味,非有親身經歷者,實難體會。我曾有幾次從夢里哭著醒來。盡管此時不但能吃上白面饅頭,而且還能吃上肉,但是我寧願再啃紅高粱餅子就苦鹹菜。這種願望當然只是一個幻想。我毫無辦法,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了。

叔父望子成龍,對我的教育十分關心。先安排我在一個私塾里學習。老師是一個白鬍子老頭,面色嚴峻,令人見而生畏。每天入學,先向孔子牌位行禮,然後才是「趙錢孫李」。大約就在同時,叔父又把我送到一師附小去念書。這個地方在舊城牆裡面,街名叫陞官街,看上去很堂皇,實際上「官」者「棺」也,整條街都是做棺材的。此時五四運動大概已經起來了。校長是一師校長兼任,他是山東得風氣之先的人物,在一個小學生眼裡,他是一個大人物,輕易見不到面。想不到在十幾年以後,我大學畢業到濟南高中去教書的時候,我們倆竟成了同事,他是歷史教員。我執弟子禮甚恭,他則再三遜謝。我當時覺得,人生真是變幻莫測啊!

因為校長是維新人物,我們的國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話。教科書裡面有一段課文,叫做《阿拉伯的駱駝》。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但當時對我卻是陌生而又新鮮,我讀起來感到非常有趣味,簡直是愛不釋手。然而這篇文章卻惹了禍。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課本,我只看到他驀地勃然變色。「駱駝怎麼能說人話呢?」他憤憤然了,「這個學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轉學!」

於是我轉了學。轉學手續比現在要簡單得多,只經過一次口試就行了。而且口試也非常簡單,只出了幾個字叫我們認。我記得字中間有一個「騾」字,我認出來了,於是定為高一(高小一年級)。一個比我大兩歲的親戚沒有認出來,於是定為初三(初小三年級)。為了一個字,我佔了一年的便宜。這也算是軼事吧。

這個學校靠近南圩子牆,校園很空闊,樹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麗的。在用木架子支撐起來的一座柴門上面,懸著一塊木匾,上面刻著四個大字:「循規蹈矩」。我當時並不懂這四個字的涵義,只覺得筆畫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從這個木匾下出出進進,上學,游戲。當時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後來我才了解,無非是想讓小學生規規矩矩做好孩子而已。但是用了四個古怪的字,小孩子誰也不懂,結果形同虛設,多此一舉。

我「循規蹈矩」了沒有呢?大概是沒有。我們有一個珠算教員,眼睛長得凸了出來,我們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做shao qianr(濟南話,意思是知了)。他對待學生特別蠻橫。打算盤,錯一個數,打一板子。打算盤錯上十個八個數,甚至上百數,是很難避免的。我們都挨了不少的板子。不知是誰一嘀咕:「我們架(小學生的行話,意思是趕走)他!」立刻得到大家的同意。我們這一群10歲左右的小孩也要「造反」了。大家商定:他上課時,我們把教桌弄翻,然後一起離開教室,躲在假山背後。我們自己認為這個錦囊妙計實在非常高明,如果成功了,這位教員將無顏見人,非卷鋪蓋回家不可。然而我們班上出了「叛徒」,雖然只有幾個人,他們想拍老師的馬屁,沒有離開教室。這一來,大大長了老師的氣焰,他知道自己還有「群眾」,於是威風大振,把我們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叛逆者」狠狠地用大竹板打手心打了一陣,我們每個人的手都腫得像發面饅頭。然而沒有一個人掉淚。我以後每次想到這一件事,覺得很可以寫進我的「優勝紀略」中去。「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如果當時就有那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創造了這兩句口號,那該有多麼好呀!

談到學習,我記得在三年之內,我曾考過兩個甲等第三(只有三名甲等),兩個乙等第一,總起來看,屬於上等,但是並不拔尖。實際上,我當時並不用功,玩的時候多,念書的時候少。我們班上考甲等第一的叫李玉和,年年都是第一。他比我大五六歲,好像已經很成熟了,死記硬背,刻苦努力,天天皺著眉頭,不見笑容,也不同我們打鬧。我從來就是少無大志,一點也不想爭那個狀元。但是我對我這一位老學長並無敬意,還有點瞧不起的意思,覺得他是非我族類。

我雖然對正課不感興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興趣的東西,那就是看小說。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說叫做「閑書」,閑書是不許我看的。在家裡的時候,我書桌下面有一個盛白面的大缸,上面蓋著一個用高粱稈編成的「蓋墊」(濟南話)。我坐在桌旁,桌上擺著《四書》,我看的卻是《彭公案》、《濟公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等等舊小說。《紅樓夢》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奧妙,黛玉整天價哭哭啼啼,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餘的書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進來,我就連忙掀起蓋墊,把閑書往裡一丟,嘴巴里念起「子曰」、「詩雲」來。

到了學校里,用不著防備什麼,一放學,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後,或者一個蓋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閑書,狼吞虎咽似的大看起來。常常是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有時候到了大黑,才摸回家去。我對小說中的綠林好漢非常熟悉,他們的姓名背得滾瓜爛熟,連他們用的兵器也如數家珍,比教科書熟悉多了,自己當然也希望成為那樣的英雄。有一回,一個小朋友告訴我,把右手五個指頭往大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到幾百次,上千次。練上一段時間以後,再換上沙粒,用手猛戳,最終可以練成鐵沙掌,五指一戳,能夠戳斷樹木。我頗想有一個鐵沙掌,信以為真,猛練起來,結果把指頭戳破了,鮮血直流。知道自己與鐵沙掌無緣,遂停止不練。

學習英文,也是從這個小學開始的。當時對我來說,外語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東西。我認為,方塊字是天經地義,不用方塊字,只彎彎曲曲像蚯蚓爬過的痕跡一樣,居然能發出音來,還能有意思,簡直是不可思議。越是神秘的東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對於我就有極大的吸引力。我萬沒有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樓般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竟然唾手可得了。我現在已經記不清楚,學習的機會是怎麼來的。大概是一位教員會點英文,他答應晚上教一點,可能還要收點學費。總之,一個業余英文學習班很快就組成了,參加的大概有十幾個孩子。究竟學了多久,我已經記不清楚,時候好像不太長,學的東西也不太多,26個字母以後,學了一些單詞。我當時有一個非常傷腦筋的問題:為什麼「是」和「有」算是動詞,它們一點也不動嘛。當時老師答不上來;到了中學,英文老師也答不上來。當年用「動詞」來譯英文的verb的人,大概不會想到他這個譯名惹下的禍根吧。

每次回憶學習英文的情景時,我眼前總有一團零亂的花影,是絳紫色的芍葯花。原來在校長辦公室前的院子里有幾個花畦,春天一到,芍葯盛開,都是絳紫色的花朵。白天走過那裡,紫花綠葉,極為分明。到了晚上,英文課結束後,再走過那個院子,紫花與綠葉化成一個顏色,朦朦朧朧的一堆一團,因為有白天的印象,所以還知道它們的顏色。但夜晚眼前卻只能看到花影,鼻子似乎有點花香而已。這一幅情景伴隨了我一生,只要是一想起學習英文,這一幅美妙無比的情景就浮現到眼前來,帶給我無量的幸福與快樂。

然而時光像流水一般飛逝,轉瞬三年已過,我小學該畢業了,我要告別這一個美麗的校園了。我13歲那一年,考上了城裡的正誼中學。我本來是想考鼎鼎大名的第一中學的,但是我左衡量,右衡量,總覺得自己這一塊料分量不夠,還是考與「爛育英」齊名的「破正誼」吧。我上面說到我幼無大志,這又是一個證明。正誼雖「破」,風景卻美。背靠大明湖,萬頃葦綠,十里荷香,不啻人間樂園。然而到了這里,我算是已經越過了童年,不管正誼的學習生活多麼美妙,我也只好擱筆,且聽下回分解了。

綜觀我的童年,從一片灰黃開始,到了正誼算是到達了一片濃綠的境界——我進步了。但這只是從表面上來看,從生活的內容上來看,依然是一片灰黃。即使到了濟南,我的生活也難找出什麼有聲有色的東西。我從來沒有什麼玩具,自己把細鐵條弄成一個圈,再弄個鉤一推,就能跑起來,自己就非常高興了。貧困、單調、死板、固執,是我當時生活的寫照。接受外面信息,僅憑五官。什麼電視機、收錄機,連影兒都沒有。我小時連電影也沒有看過,其餘概可想見了。

今天的兒童有福了。他們有多少花樣翻新的玩具呀!他們有多少兒童樂園、兒童活動中心呀!他們餓了吃麵包,渴了喝這可樂那可樂,還有牛奶、冰激凌;電影看厭了,看電視;廣播聽厭了,聽收錄機。信息從天空、海外,越過高山大川,紛紛蜂擁而來,他們才真是「兒童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可是他們偏偏不知道舊社會。就拿我來說,如果不認真回憶,我對舊社會的情景也逐漸淡漠,有時竟淡如雲煙了。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盡可能真實地描繪出來,不管還多麼不全面,不管怎樣掛一漏萬,也不管我的筆墨多麼拙笨,就是上面寫出來的那些,我們今天的兒童讀了,不是也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啟發,從中悟出一些有用的東西來嗎?

1986年6月6日

⑦ 「金嗓子」周璇後期因何精神失常

周璇,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是一個蜚聲海內外的歌星,一曲纏綿略帶潮濕味道的《夜上海》,是那個時代刻在老上海人心底的一段經典旋律,成為華語歌壇的代表作之一。周璇一生成果頗豐,先後拍攝了40多部電影,主唱了200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被人們譽為「金嗓子」,在中國影壇和流行樂壇上,擁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其熒幕形象和甜美歌聲也俘獲了無數觀眾的心。

周璇從此緊閉了感情的閘門,直到遇見年輕商人朱懷德。當朱懷德在周璇面前甜言蜜語、山盟海誓之時,周璇又一次被打動了,她不但將自己的所有積蓄全部交給了這個男人,還為他懷上了孩子。但朱懷德帶著周璇的錢財憑空消失了。直到1950年,當周璇帶著兩人的孩子找到這個男人時,朱懷德卻冷冷地問道:「這孩子和你一樣,也是領養的吧?」周璇只覺得渾身刺骨的寒冷!

朱懷德將她傷透了,她抱著孩子頭也不回地轉身而去。1952年,周璇在拍攝最後一部電影《和平鴿》時,因台詞「驗血」兩個字而深受刺激,在片場就失控地尖叫著:「是你的骨肉,就是你的骨肉!驗血!驗血!」從此精神失常。其後5年,周璇一直時而清醒,時而癲狂,直到她最後凄涼離世。(參考資料:《周璇日記》《民國歌後周璇》)

⑧ 世界上有龍嗎

世上沒有龍這種動物.
之所以現在有龍,是因為它是千百年來形成的中華民族的圖騰崇拜.沒有人真的見過真龍,龍更多是存在於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中.
龍的形態也有不斷的變化,從紅山文化的豬婆龍,到三國時亂紋龍,有很大變化,其形態也沒有現在的樣子簡潔,豐富.
龍的形象是多種動物的組合,一般認為它是蛇身,鳥腳,獸頭,是集合了當時主要動物的主要特徵的.人們對這些東西的神奇之處充滿敬佩.就把它們組合到了一種動物身上,加以頂禮膜拜,幻想著將來有一天,自己也有這樣的上天入地的本事.
龍代表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征服自然,提升自己,改造自然的可貴精神

世界上真的有龍嗎?已故杜爾伯特人任殿元聲稱自己見過龍;上海人馬小星研究了大量資料,做了大量調查,越發堅信龍的存在,他說:"我們為什麼不換一種眼光,去重新認識那個已經被解釋了千百回的神龍之謎呢?"
從小就聽老年人講過"掉龍","救龍"的故事,記者從來都一笑了之,認為這些不過是民間以訛傳訛的閑話罷了.直到11月25日這天,杜爾伯特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任青春認真地對記者說:"我父親就見過真龍."
任老回憶:我見到過真龍
1944年8月(具體哪一天記不清了),我父親任佰金領著我(任殿元,當時27歲)和漁民叢來順(43歲),謝八(38歲)等駕船出江打魚.我們出江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幾天,和我們一同出江的還有4隻船,10多個人.
這天早晨,我們的船隻行進到了牡丹江(為松花江某段的舊稱)南岸(當時這里歸肇源縣管轄,位於肇源縣城偏西北15公里處),突然發現陳家圍子村後頭圍了許多人,估計要比陳家圍子全村人還要多4倍.我們將船靠了岸,向岸邊的一個人打聽,那人小聲地告訴我們:"黑龍江里的黑龍落到沙灘上了!"一聽這消息,我們既興奮又緊張,我父親說:"魚上不上網也不差這一會兒,走,看看去!"5隻船上的10多個人就全上了岸,我們幾乎是跑著趕到的.
一看那場景,把我父親那樣的老"魚鷹子"都嚇呆了.但見一個黑色的巨型動物卧在沙灘上,它太大了!陳家圍子的人用柳條子在它身上搭了個棚子,算起來得有20多米長.它有10多米長,頭頸比身子細,頭像牛犢子腦袋那麼大,略呈方形,上寬下窄,頭上沒有杈角,只是在前額上長了一個扁鏟形狀的角,像牛角,短且直,根部粗約10厘米.臉形和畫上畫的龍差不多,長著七八根長須子,又粗又硬,還直抖動,嘴形特像鯰魚嘴,又扁又寬,嘴有30多厘米長,閉著,看不到它的牙和舌.它閉著雙眼,眼角圍了一團蒼蠅,它的眼皮一動,蒼蠅就"嗡"的一聲飛開了.它長著4個爪子,但看不準爪子有幾個趾,因為爪子深深地插進了沙灘里,小腿比小夥子的胳膊還粗.它的身子前半部分粗,由於是趴在地上,能看出接近大人腰那麼高,估計直徑得有1米多.後腿以後的部分是尾巴,比前身細,但很長,足有八九米.整個形象就像個巨型4腳蛇(東北土話叫馬蛇子,即蜥蜴類動物).它通身是鱗,脊背上的鱗是鐵青色的,足有冰盤那麼大,形狀和鯉魚鱗差不多.肚皮和爪子上的鱗是粉白色的,瞅著比脊背上的鱗鮮嫩,並且略小於脊背上的鱗.脊背上的鱗乾巴巴的,像曬乾的魚坯子(干魚).大群的蒼蠅在它身上飛來飛去,它不時地抖動身上的鱗,發出干澀的"咔咔"聲,每響一次,蒼蠅就"嗡"的一聲飛起來;聲音一停,蒼蠅就又落了下去.它身上的腥味兒極大,相距幾百米遠就能聞到.它身下卧著的地方已經卧出了一條長溝,身邊的嫩雜草都被它踩倒了,可惜的是看不出腳印是什麼樣子.
陳家圍子只有20多戶人家,總共60多口人,而在場卻有300多人,原來,附近的任家亮子,瓦房子,尚卧子等好幾個村的人全來了.他們有挑桶的,有端盆的,都拿著盛水的工具,統統由陳家圍子偽村長陳慶指揮.陳慶不許大家管它叫"龍",只能稱"水蟲".聽陳慶講,昨天下午他還來過這里,什麼也沒有,今天早晨就有人看到了這個"水蟲",說明它是昨夜卧在這里,今早被人發現的.陳慶組織陳家圍子人搭起了棚子,然後讓人挑水往"水蟲"身上澆,水一澆上去,"水蟲"身上的鱗就隨之一抖,人們就這樣一桶桶地往"水蟲"身上澆水.謝八說:"快看,它的脖子多像馬脖子!這傢伙肥啊,要是宰了吃肉該多好."
看了一個多時辰,我父親說:"走吧,明天再來看."就這樣,我們戀戀不舍地上了船.在船上大家還直議論,叢來順說:"如果這個'水蟲'沒有尾巴的話,那它就是黑龍江里的禿尾巴老李."謝八說:"這一定是黑龍江里的黑龍,你沒看它通身都是黑色的嗎?"大家連魚都沒打好.
當天下午下起了大雨,到夜晚變成了暴雨,整整下了一夜,時緩時急.第二天一早轉為牛毛細雨.我們5隻船直奔陳家圍子村後,趕到那兒一看,心涼了!曾經趴卧"黑龍"的地方現在只剩一條深溝,沙子里還留有濃烈的腥味兒.據當地人講,"水蟲"是半夜走的,怎麼走的,到哪兒去了,誰也不知道,因為下暴雨的夜晚不可能有人守候它.但我們清楚地看到,距它趴卧的沙溝東北處還有一條深溝,明顯能看出是它站立起來時弄成的,這說明它極可能是朝東北方向走的,怎麼走的,卻是個謎.會不會是像飛機那樣行進一段距離後鱗甲張開,騰空飛起來了呢?這只能是猜測.

再後來我們打魚到那裡時,聽當地人悄悄地講,日本人封鎖這消息,不準人們到處亂講.以後就很少有人提起了,到如今已經40多年了,那動物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們仍然不知道,但40多年前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恍如昨天發生的一樣……
這段往事被刊登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的1989年12月《中外書摘》第3卷第4期的《人間奇事》專欄里,題目為《我所看到的黑龍》,杜爾伯特對山奶牛場退休幹部任殿元口述,杜爾伯特博物館任青春整理.任殿元老人於1994年3月初辭世.《中外書摘》在刊登這篇文稿的同時,還發表了任青春寫給編輯部的一封信.編輯同志:
想寫這篇文章是我10年前的想法,因為我父親親眼看到了"龍"這件事對我震動極大,我總覺得應該把它記錄和整理出來,這將是一份極珍貴的資料.事情已經過去40多年了,許多當年的目擊者都去世了,如拙稿中的叢來順,謝八等都早已去世,就是我父親也已經73歲了.但他精神好,一點也不糊塗,講起這件事情就如同昨天發生過的一樣.
我不知道肇源縣志是否記載此事,但我相信陳家圍子附近還有與我父親一樣的目擊者存在.我這是第一次向報刊披露這件事,盡管我很早就聽我父親講這件事,但當時我也懷疑此事的真實性.1986年,我去肇源縣出差,住在縣委招待所對面的一家個體旅社內,夜晚同屋的一位老頭和我閑聊時講起了此事,其經過和我父親講的完全一樣.我問他是哪裡人,他答是陳家圍子的,當年77歲(可惜的是我忘問他叫什麼名字了),他也是目擊者之一,還親自挑水往黑龍身上澆過水.通過這件事我相信,我父親講的是事實.
任青春1989年5月17日
四次調查:這是事實嗎
這一切是真的嗎?為了證明這段經歷的可靠性,任青春提出了4個論據:一,自己第一次聽父親談及此事時,才六七歲,母親臉上那不耐煩的神情表明,此事早已是老生常談,如果不是真實事物強烈地刺激了老人,他不會把這個故事一講再講;二,父親是一個老黨員,為人誠實厚道,絕非信口開河之輩,他不信鬼不信神,思想開明,上個世紀40年代,他第一個帶領群眾拆廟砸神像,若不是親眼所見之事,父親斷不會反復陳述;三,當年自己在肇源縣的小旅社中住宿,一老人談及同一起事件;四,任殿元老人在松花江南岸看到的那條身長10多米的黑龍"像一個大馬蛇子",馬蛇子為蜥蜴的俗稱.令人驚訝的是,甲骨文中某些"龍"字的寫法,看上去酷似蜥蜴,新石器時代的一些彩陶紋飾也是如此形狀.如果不是親眼看到了"龍",文化程度只有初小的任殿元,怎麼可能認識"龍"字的甲骨文字形?古籍中不止一次記載了古代的"墮龍"事件,其描述與父親所講的大同小異,父親又怎麼可能知道那些連專家,學者都未曾提起過的散布在古籍中的關於"墮龍"的具體描述呢?
許多人都在以科學的態度看待此事.為了考證任殿元老人所述的真實性,以《上海灘》雜志社編輯馬小星為代表的一些人還進行過實地調查.
1992年,馬小星列了一個科學調查提綱,委託任青春對任殿元的陳述進行了詳細考證,結果又確認了"掉龍"事件的一些細節.任青春給任殿元看了許多種類的恐龍,鱷魚的圖片,結果老人對異齒龍(一種恐龍)的圖片表現出一定的興趣.他認為,如果把這個動物背上的帆狀物去掉,看它趴在那裡的樣子倒有幾分像自己見到的"黑龍",只不過"黑龍"的嘴是閉著的,嘴形像鯰魚,嘴邊有須子,頭上聳起角,脖子還要略長一些,極像馬脖子,且全身長滿了魚鱗.1992年10月,哈爾濱出版社的戴淮明受馬小星的委託,到任殿元家中,松花江南岸的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區(陳家圍子後歸此市管轄),大致確認了已於上個世紀60年代被遣散的陳家圍子村的原址.
1994年春,馬小星親自到肇源縣調查,收獲頗豐:找到一位目擊過"掉龍"事件的大娘,但她所說的事件與任殿元所說之事的時間,地點不同;在被訪問的數十人中,有不少老人證實松花江南岸確實發生過"掉龍"事件,而且確實發生在偽滿時期,也確有偽村長陳慶其人,一位當年與陳慶同住一村的老大娘甚至作證,當年陳慶本人就親口說過他率眾救龍的事;類似任殿元所說的"掉龍"事件,在肇源,扶余境內不止發生過一兩次.
同是1994年春,肇源縣古恰鄉文化站站長崔萬祿受馬小星之託到扶余區風華鄉調查,又找到一位自稱目睹過"掉龍"事件的老大爺,而且許多人都證實了陳慶組織大家救龍的事.
馬氏觀點:龍是珍稀動物
《現代漢語詞典》(1983年版)根據歷來的傳說,對"龍"作了這樣的定義:龍,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降雨.
正是在這一定義面前,人們曾陷入了深深的困惑.有人查遍了中外所有的生物學資料,就是找不到一種能與上述定義相對應的動物.於是,一個並不算過分輕率的結論便自然產生了:龍不過是一個神化之物而已.有人甚至稱之為"生物學上假設的傑作".
今年49歲的馬小星系古籍,古生物愛好者,為了研究龍,十幾年間,他查閱了大量資料,做了大量的調查.他認為,龍是一種曾經存在過,被人們神化了的珍稀動物.龍這一來自虛空想像的"假設"竟能籠罩中國文化達數千年之久,並且能愈演愈烈,蔚為大觀,多少有點兒不可思議.翻開中華古籍,詩詞曲賦,小說雜記,乃至哲學著作,政治論文,龍的形象無所不在.人們既然主觀地認定龍之傳說是一個神話,就不會認真看待這些文字.可是,人們信賴的史書《左傳》曾提到舜帝賜為自己養龍的人姓董,名為豢龍氏,意思是養龍的人;一向對光怪陸離的上古傳說持審慎態度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曾記載夏代有專門養龍的人,名為御龍氏.歷代史籍關於"墮龍"的記載更是數不勝數.
馬小星堅信龍的存在,他說:"從來自不同朝代的歷史記載中,從任殿元老人關於1944年在松花江畔親身經歷的追述中,我們隱約意識到,世間確曾有這么一種會走,會飛,會游泳的奇異動物,我們的思路便不能不發生轉折.當一種我們自以為熟悉的事物正通過某種方式顯露它的真相時,我們為什麼不換一種眼光,去重新認識那個已經被解釋了千百回的神龍之謎呢?"

⑨ 顧月珍的人物生平

建國後,顧月珍積極組織努力滬劇團,率先上演表現勞動人民生活的現代戲《王貴與李香香》,後又陸續演出《好媳婦王秀鸞》、《田菊花》、《翠崗紅旗》等。1953年在華東戲曲觀摩大會上演出《趙一曼》,獲演員一等獎。1956年被選為上海市婦女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9年至1962年間,在顧月珍帶領下,曾將老舍的《全家福》改編為《破鏡重圓》上演。還自編自演了表現工人生活的《永不褪色的紅旗》,努力保持滬劇表現現代生活的優良傳統。顧月珍善於飾演各種不同類型不同性格的人物,突破了滬劇重唱輕做的傳統。唱腔清新淳厚,在滬劇流派中自成一家。 四十年代初與小筱月珍、丁是娥、汪秀英、顧月珍一起被譽為滬劇」四小名旦」。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顧月珍就與丁是娥、楊飛飛等齊名。她堅持排新戲、決不走老路的精神在當年影響巨大。
長寧滬劇團的前身是由顧月珍任團長的努力滬劇團。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顧月珍率領的努力滬劇團曾上演過《趙一曼》、《八年離亂》、《王貴與李香香》等一批影響廣泛的現代戲新劇目,這些劇目中的不少唱段被滬劇愛好者廣為傳唱,流傳至今。顧月珍在舞台實踐中創造的「反陰陽調」,旋律婉轉,別具特色,已成為滬劇富有特色的傳統曲牌。 1948年1月,顧月珍在主演《甜姐兒》時昏厥在舞台上,送入醫院,醫生說得的是輕度肋膜炎,並診定她喜胎半年有餘,全家人力勸她靜養待產。產子滿月後,吊嗓成了顧月珍的日課,或者聽申曲唱片,或者約琴師,絲弦曼唱相伴,以期早早復出。顧月珍視舞台為生命,准備早日復出,但被解洪元勸住,結果拖過了初夏又仲夏。顧月珍生孩子先是肋膜炎,後是難產,剖腹產又麻醉劑過量傷了元氣,傷了神經。出院時醫囑:為顧小姐身體著想,最好告別舞台。在顧月珍回家生孩子的日子裡,當上了戲老闆、榮登滬劇皇帝寶座的解洪元與丁是娥有了私情,緋聞四起時,只有顧月珍蒙在鼓裡,幾經曲折,家庭破碎。同時,顧月珍又因吐血被醫師診斷生了肺癆。
伴隨著上海的解放,她做下了決定,向上海市人民法院遞交了和解洪元的離婚申請。 1949年9月7日,一個全新的努力滬劇團誕生了。顧月珍復出了,完全忘卻了自己的病弱之軀,勇敢地擔任一團之長,不能不叫人驚訝。上任之後她認為第一出戲一定是要有革命紅旗在台上飄舞的新戲。有人推薦《白毛女》,她雖然喜歡這個戲,但重復演出太多,缺乏新意,而其中心有芥蒂,解、丁聯盟演出過,她就不想演。正好又有人推薦長詩《王貴與李香香》,當即她眼睛一亮,自編自導自演,《王貴與李香香》在龍門大戲院首演告捷。
1954年,顧月珍根據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改編並主演的滬劇《八年離亂、天亮前後》攪動了萬千觀眾的心,一曲由喬紅薇作詞的《倚門盼夫曲》唱得觀眾熱淚盈眶,龍門大戲院再爆客滿一月有餘。劇中素芬的命運牽動了許多滬劇觀眾的心,此劇也在上海戲曲界引起轟動。一個只有初小文化程度的舊藝人,居然敢改蔡楚生、鄭君里聯合導演的名作,並且改編成功,這里除了膽識和勇氣之外,不得不承認顧月珍還擁有相當高的藝術天分。 出身凄苦,忠誠滬劇事業,對滬劇作出了重要貢獻,對黨和國家無比忠心、當年紅遍上海灘的著名滬劇演員顧月珍老師,在人心扭曲的文化大革命中,卻被打成了反動分子,吃足了苦頭。在連續發高燒40度的情況下,造反派對她的批鬥仍連續不斷,硬要她承認反黨,但顧月珍老師認為不能講違心話,堅決回絕了反黨的誣陷,結果當然可想而知。最後,顧月珍老師在不堪忍受身心極度摧殘的情況下,跳樓自盡了。

閱讀全文

與初小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惡魔的請柬2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324
宮崎駿電影中的圖片 瀏覽:193
電影是什麼mobi 瀏覽:892
刮痧電影孩子圖片 瀏覽:238
電影片段用內褲扎頭發 瀏覽:717
電影微信客服號碼 瀏覽:582
電影劉濤圖片 瀏覽:756
上海一個諷刺送禮的老電影 瀏覽:73
什麼圖電影 瀏覽:41
美人圖電影全集免費觀看 瀏覽:388
我的戰爭電影全片播放 瀏覽:475
電影女哭面條圖片 瀏覽:109
80s如何用手機看電影 瀏覽:682
好萊塢電影拍5系列以上的 瀏覽:381
香港電影年度票房 瀏覽:426
愛奇藝微電影院多少錢 瀏覽:216
怎麼下載在80s電影下載 瀏覽:832
校園抑鬱微電影男男 瀏覽:975
識途電影完整 瀏覽:292
兩個人去看電影的圖片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