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王洛勇是話劇演員出身,表演功底非常扎實,他有哪些經典的代表作
王洛勇學習過五年的京劇武生。在23歲的王洛勇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四年後畢業,因成績優異留校任教。後來在一次觀看過一個美國代表團了解到了話劇,於是辭了上海戲劇學院的工作,到美國波士頓大學戲劇表演系,四年後畢業到威斯康辛大學教了六年表演專業。這段時間他成功登上百老匯演話劇,成為了百老匯華人第一。目前擔任美國麻省藝術學院教授、上海戲劇學院音樂劇中心主任。
另外王洛勇也是獲獎無數多次獲得了最佳表演藝術獎,還有最佳男配角,觀眾最喜愛的男演員等等。他在美國期間主演的《西貢小姐》被譽為是百老匯華裔第一人。
❷ 為何要把鏡頭對准扶貧工作的閃光點
前不久,由上海廣播電視台發起並製作的全國首檔精準扶貧公益紀實節目《我們在行動》在北京舉辦研討會。研討會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在發言中肯定了扶貧類節目的發展,他表示:「要大力鼓勵廣播電視節目投入到脫貧攻堅的宣傳中去,為國家扶貧政策和工作做出更廣泛的宣傳。」
近年來,影視作品也把鏡頭對准了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人和事,講述他們感人至深的故事。對影視創作而言,脫貧攻堅是內涵豐富的絕佳題材;對扶貧工作來說,影視化表達所產生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也具有強大的教育和推廣作用。
3.綜藝節目找尋脫貧新方法
明星公益、「助農團」、專家點評……綜藝節目內容活潑生動,形式靈活,為實現多樣化脫貧出謀劃策。東方衛視的扶貧綜藝《我們在行動》組織蔡國慶、王寶強、潘石屹等明星和企業家組成「助農團」,通過三天兩夜的生活體驗,完成一個特色產品的訂貨會。許多明星零片酬參加節目,將明星公益和精準扶貧結合起來,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農產品打開銷售渠道。第一季節目中組織的六場訂貨會總銷量突破1460萬,其中陝西劉卓村的「爺爺的面」,線上發售10秒,就有近3萬人下單;胡靜和鍾漢良推銷的雲南馬鹿寨村沃柑,訂貨會的訂單總額就高達520萬元,開創了中國電視公益扶貧的新模式。河南衛視推出的大型使命類公益扶貧節目《脫貧大決戰》既有深入河南「三山一灘」貧困區的實地采風,同時邀請扶貧人物和專家學者等做客演播室,演播室錄制和公益名人基層采風相結合的形式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央視節目《決不掉隊》則精選扶貧中的小人物故事,展現扶貧細節,讓觀眾理解了國家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
脫貧需要久久為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說:「扶貧絕對不只是物質層面的扶貧,還要有精神層面的扶貧,不僅要傳遞具體的扶貧經驗,更重要的是傳遞公益精神,傳遞自強自立的精神。」在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俞虹看來:「讓村民們看到自己有什麼,缺什麼,去做什麼,把新觀念帶進去就開啟了思想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