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人會歧視英國人嗎
什麼方面?
一般是不會的
英國
United Kingdom
歐洲西部島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面積24.41萬平方千米。人口5820萬(1993)。其中83%的人口集中在英格蘭。官方語言為英語,威爾士約1/4人口講威爾士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首都倫敦。
地理 英國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 、蘇格蘭和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西北瀕大西洋;東部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大不列顛島南部西側,隔愛爾蘭海和聖喬治海峽,與愛爾蘭相望。總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脈有奔寧山脈和格蘭扁山脈;格蘭扁山脈的主峰本尼維斯山海拔1344米,為全國最高點。主要河流有塞文河和泰晤士河。屬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溫和濕潤。長年多雨霧,秋冬尤甚。
歷史 約公元前 700年以後 ,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移入不列顛群島 。公元1世紀羅馬人佔領了英格蘭東南部 ,在倫敦築起了城堡。5世紀起 ,北歐部族紛紛入侵 ,有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並在此定居 。7 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合並成7個王國 ,彼此角逐達200 年之久 ;其間北歐海盜屢屢入侵 。827 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 ,並於1016~1042年淪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 ,稱威廉一 世 。1215 年約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王權遭到抑制。1337~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伊麗莎白一世時期(1558~1603)於1588年擊潰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進行了一系列殖民擴張 。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 ;1642年發生保王黨和議會黨人之間的內戰 。1649年 5月 19 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68 年發生了「 光榮革命」 ,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18世紀後半 葉至19世紀前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14 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 ,為世界第一殖民帝國 ,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落。1931年被迫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殖民體系開始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慘重。戰後經濟實力削弱,政治地位隨之下降;在世界反帝反殖、民族解放運動的沖擊下,英帝國殖民體系逐步瓦解。現維持著鬆散的英聯邦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直由英國保守黨和英國工黨輪流執政 。1979年5月,保守黨的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在1983年和1987年大選中保守黨連勝。1990年11月,J.梅傑當選為保守黨領袖並成為英國首相。1992年以梅傑為首的保守黨第四次蟬聯執政。1997 年 5月 ,工黨領袖T.布萊爾出任首相。1998年4月10日 ,英國、愛爾蘭與北愛爾蘭有關各方達成北愛爾蘭和平協議。
政治 英國迄今無成文憲法 ,它以歷來涉及國家根本問題的慣例、傳統、宣言、法案等作為行憲准則,主要有《自由大憲章》、《人身保護法》、權利法案、議會法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 、武裝部隊總司令 、英國 國教和世俗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大臣、高級法官和各屬地的總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等。但實權在內閣。在位君主為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登基。
英國議會由國王(女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亦稱貴族院,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主教組成。上院議長麥凱勛爵。下院亦稱平民院,1997年5月選舉產生的下院 ,議長為貝蒂·布斯羅伊德。英國內閣由首相 、樞密大臣和重要大臣組成 。1997年5月組成的內閣,由工黨的布萊爾為首相。英國的主要政黨有:①保守黨 。前身為 1679 年成立的托利黨 ,1833 年改用現名。②工黨 ,1900年成立 ,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 ,1906年改用現名。③社會自由民主黨 。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其他政黨還有民主左翼、英國共產黨新黨、綠黨。
經濟 英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西方國家中名列第五。自1981年下半年到1989年底,經濟持續8年低速增長 ,通貨膨脹率一度明顯下降,失業現象有所緩和。但貿易逆差不斷擴大。1990年下半年經濟進入衰退,出現經濟增長乏力,固定投資下降,工業產量出現負增長,失業上升。這次衰退是戰後最長的一次。1993年初經濟開始復甦,但勢頭微弱,年底漸趨穩定 。1992年國民生產總值3485億英鎊( 以1985年不變價格計算 ) 。貨幣單位英鎊 ;匯率為1英鎊兌1.502美元(1993年平均匯率)。
英國是歐共體中能源最豐富的國家。主要有石油、天然氣和煤 ,為世界第六大產油國 。森林覆蓋面積 227 萬公頃。英國的紡織、采礦、冶金、機械等傳統工業日趨落後,產品缺乏競爭力,亟須更新改造。航空、電子、化工等新興工業較為先進。海底石油開采、信息工程、衛星通信、微電子技術等方面近年有較大發展 。主要工業品有煤 、生鐵 、原油、新聞紙、電力、汽車、合成橡膠等。
英國農業生產水平較高。全國75%的土地用於農業,大部分為私營農場。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大麥、燕麥、馬鈴薯、甜菜等。英國1/3農場專事養殖業,主要牲畜有牛、羊、豬和家禽等。英國是 歐 洲 最 重要的捕魚國之 一 ,可 滿足本國2/3的需求量。
服務業近年來發展較快,地位日顯重要。1993年總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從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72%。旅遊業為英國重要經濟部門之一。主要旅遊點為倫敦、愛丁堡、加的夫、布賴頓、格林尼治、斯特拉福、牛津、劍橋等。
英國交通以陸路為主。鐵路運輸發達。倫敦有相當完備的地鐵網 。1993年6月20日英法海峽隧道貫通 。鐵路總長1.65萬千米,公路總長36.23萬千米 ,其中高速公路3147千米。內河航運線總長3750千米 。共有大小港口300多個。主要港口為薩侖沃、倫敦 、蒂斯-哈特浦爾 、米爾福德 - 黑文、格里姆斯比-因明翰 、福斯 、南安普頓、奧克尼、菲利克斯托、米德維、多佛 、利物浦 。年客流量在100萬以上的國際機場有12個,主要為希思羅、蓋茨維克、曼徹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北海油田的石油大多通過水下輸油管運回陸地。輸油管道總長1686千米;輸氣管道約5330千米。
英國為世界第五大貿易國。商品和勞務出口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與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主張多邊的貿易體系和世界貿易的進一步自由化。主要出口機械、汽車、航空設備、電器和電子產品、化工產品、石油等;進口原材料和食品等。最大貿易夥伴為歐共體。1992年同歐共體的貿 易佔英外貿 額一半以上 。其次是其他西方國家 、北美、經合組織成員國、石油輸出國家、發展中國家、東歐及獨聯體國家。德國是英國最大出口國和進口國。其次是美國。英國的對外投資絕大多數投在發達國家。英國的對外援助國有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幾內亞、馬拉維、莫三比克 、尚比亞、烏干達等。外國在英國的投資絕大多數來自發達國家。美國幾乎佔一半。
文化教育 實行5~16歲兒童的義務教育制 。國內基本無文盲。中小學分公立和私立,公立學校學生免交學費;私立學校師資條件和設備都較好,但收費高。高等學校有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愛丁堡大學等。主要報刊有《每日快報》、《每日郵報》、《每日鏡報》、《每日星報》、《太陽報》、《泰晤士報》、《衛報》、《每日電訊報》、《觀察家》、《經濟學家》等。英國主要通訊社有路透社、新聞聯合社、交換通訊社。英國廣播事業歷史悠久,業務發達。英國廣播公司創辦於1922年,1936年即播放電視節目。
對外關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英國國力衰落 ,殖民體系瓦解,英聯邦日趨鬆散。面對戰後形成的兩極體制,英國於 60 年代中期調整其外交國防政策 ,將防務重點放在歐洲。1973年英國參 加 歐 洲共 同體 ,自 此歐洲 在英國外交中佔有「優先地位」,但英國也不放棄向美國靠攏,在重大問題上積極支持和配合美國的政策主張。1991年以後,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戰後兩極體 制 的終結 ,英國積極調整外交政策,以圖在新格局中繼續發揮大國作用。
英 國與中國於 1954 年 6 月 17 日達成互派 代辦的協議,1972年3月 13 日 兩國簽訂了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80年代以來,兩國關系有較大發展,高級互 訪不斷 增多。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國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 使主權,並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自1992年10月港 督彭定康提出香港政治體制方案以來 ,中英在香港問題上出現分歧 ,致使兩國關系發生困難。1993年12月15日,港英當局不顧 中方反對,單方面將部分政改方案提交立法局,嚴重 損害 了中英關系。兩國簽訂的其他重要協定有:避免雙重征稅和 防止 偷稅漏稅協定,空間合作諒解備忘錄,第二經濟技術合 作協定、促 進和互相保護投資協定,關於優惠貸款安排的備 忘錄 、中英大氣科技合作備忘錄、1991~1993年中英文化、教育和科技合作交流計劃,新的衛生合作協議等。1992年中英貿易額達19.4億美元。
英國主張加強同西歐的關系,支持歐共體,贊成建立共同體統一大市場,但反對建立超國家的「歐洲聯邦或邦聯」,對歐共體、社會憲章持保留態度。1988年英國與歐共體其他11國的貿易佔英外貿總額的1/2 。1989 年雙方貿易總額為1812.927億美元。1993年8月英國批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 。
英國與美國有傳統的合作關系。1979年保守黨上台,兩國關系進一步加強,英視美為主要盟國。冷戰後,特別是柯林頓上台以來,英美特殊關系持續淡化,兩國在一些涉及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有分歧 。美在英共有駐軍3萬人 ,有10個軍事基地,其中潛艇基地1個,空軍基地9個。
⑵ 少年維特之煩惱 六月十九日的體裁是什麼,這種體裁的好處是什麼
作品簡述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十八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約翰·歌德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詩人而成為一個世界詩人,小說風行各國,掀起一股「少年維特熱」。
《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於1774年,是歌德早年時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國文學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出版以前,歐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總是和《少年維特這煩惱》連在一起。 《少年維特之煩惱》篇幅不長,情節也並不復雜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維特和綠蒂兩人,全書以主人翁維特不幸的戀愛經歷和在社會上處處遇到挫折這一根線索串連起來,構成一部完整的小說。
歌德這本以第一人稱書信體寫成的小說分為第一編和第二編。
第一編:
維特是個能詩善畫、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青年,依靠父親的遺產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1771年大地回春之際,為了料理母親的遺產事宜,他來到了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無論是這里的大自然的美景,還是當地農村摯朴的農民,都使他產生了濃厚興趣,以致留連忘返。不久,他在一次鄉間舞會上認識了年輕貌美、善解人意且富有教養的法官的女兒綠蒂。兩人一見如故,維特從此以後與她頻繁往來,經歷了一段令他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的美好幸福的日子。但綠蒂已和一名叫阿爾伯特的青年訂婚在先。不久,她的這位未婚夫旅行歸來,並在此間侯爵府任職,與維特也很快成了好朋友。但他那種老成持重的性格和強烈的事業心則與感情奔放的維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維特自感追求綠蒂已毫無希望,心靈上蒙上了厚厚的陰影。為了擺脫這種精神上的煩惱和尷尬的處境,他被迫告別了一往情深深愛著的綠蒂和可愛的小山村,到某地一公使館任職。
第二編:
維特在公使館任職期間,經常受到迂腐的公使的百般挑剔。翌年春季的一天,他正在C伯爵家中吃飯,碰巧趕上當地的貴族男女到伯爵家聚會。維特從未想到過像他這樣的小人物是無權躋身於他們其間的,因而遭到這些貴族鄉紳的奚落,而且將此事鬧得滿城風雨。維特忍無可忍,憤而辭去了公使館的工作,到另一位侯爵的庄園作客。
由於他後來發現,他與這位侯爵也沒有任何共同語言志趣,加上對綠蒂的思念劇增,幾個月後維特返回了原先的小山村。他循著當初去接綠蒂參加鄉間舞會的大路,追憶著當年的往事,可此時當地已景物全非,一切成了過眼雲煙,綠蒂也已為人妻。愛情上的絕望,世態的炎涼,官場的腐敗,這一切使維特再也無法忍受,產生了告別塵世以求永生解脫的念頭。同年聖誕佳節前不久的一個晚上,他又一次來到綠蒂住所,在誦讀至動情傷感之處,情不自禁熱烈擁抱和親吻了綠蒂。兩天後,維特在給綠蒂寫完不忍卒讀的遺書之後,於午夜時分,用她丈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按他自己的遺願,當地百姓將他葬在他自己選定的地方,沒有任何牧師或教士來給他送葬。因為按照基督教規,自殺者是不能進入公墓安葬的。
這部小說是用日記和書信體寫成的,這種體裁善於披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抒發苦悶的心理和速惆的情感。整部作品像一篇感傷的抒情詩,坦率、真實,坦露心扉,毫無矯飾,毫不做作,無論是主人公愛的歡愉或痛苦,都躍然紙上,像是捧出一顆跳動的心,激起讀者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和精神上的極度震動。正因為如此,這部小說一出版就使年輕一代如痴如狂,有的與維特遭遇相仿的人甚至輕生而死。這部作品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歌德本人就此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為它的出現適逢其時的緣故。就像爆炸一隻地雷只需一點導火索那樣,這次在讀者中引起的爆炸也是這樣 。由柳洪平創建。
創作背景
對夏洛特·布夫的愛
小說的情節在極大程度上是自傳性的:當歌德在韋茨拉爾(Wetzlar)的帝國最高法院實習期間,他結識了年輕的夏洛特·布夫,並愛上了她。但夏洛特已經和一位名叫約翰·克里斯蒂安·凱斯特納(Johann Christian Kestner)的法律工作者訂了婚。在夏洛特的父親看來,凱斯特納顯然比年輕、有著藝術方面抱負的歌德更加穩重可靠;歌德在那時就已經更想成為一名藝術家而不是律師。歌德倉促地離開了夏洛特。後來,他又認識了一位樞密顧問的女兒馬克西米利安娜·馮·拉·羅歇。歌德把兩個女子給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綠蒂的形象中。據歌德本人說,他在四周的時間內寫出了這部書信體小說,以抵消愛情的痛苦並使自己從自殺的念頭中擺脫出來。
耶路撒冷的自殺
小說中的一部分情節,特別是結尾的部分,不同於歌德的經歷。維特自盡了,歌德卻沉浸在痛苦與寫作中。小說中自殺的情節是受到了一位年輕的同事耶路撒冷的激發而產生的。耶路撒冷確實因為巨大的愛情上的不幸而自殺,他在韋茨拉爾的墓地成了不幸的年輕戀人的朝拜聖地。卡爾·威廉·耶路撒冷(Karl Wilhelm Jerusalem)是歌德的泛泛之交,他於1772年10月自殺。此事是凱斯特納告訴歌德的。具有悲劇性的是,耶路撒冷用來自殺的手槍是凱斯特納借給他的。這使歌德把他自己在1772年夏天的經歷和耶路撒冷的命運混合起來,而在小說的第二部分,耶路撒冷的命運越來越多地成為敘述的主要對象。歌德將耶路撒冷的許多性格特點和其他特徵轉移到他的維特形象上。為了更近地了解耶路撒冷自殺的情況,歌德於1772年11月初再次短暫地來到韋茨拉爾。他以與熟悉耶路撒冷的人的談話,以及他自己對耶路撒冷的記憶構成了小說的基礎。他甚至原文引用了凱斯特納對耶路撒冷之死的報告的一些段落。
作品影響
爭論
這部小說激起了批評家和支持者們極為熱烈的反應。其中的原因在於,歌德以維特作為他小說的中心人物,而這個人物完全違背了市民社會的規則。市民大眾將維特視為一個和睦婚姻的破壞者,一個反叛者,一個無神論者,他與市民大眾的觀念完全相悖。他們期待的文學,更多的是「實用的東西」和「娛樂的東西」,而歌德的小說在他們看來並不是上述兩者中的任何一種。他們直接在故事中尋找「實用的東西」,他們希望有一個他們能夠認同的人物,並從他的行為中得到學習。但這部小說卻是以自殺告終的——從市民的價值標准來看這不可想像。許多市民批評這部小說僅僅因為它的主要人物不符合他們的觀念,還威脅到他們的價值標准。他們認為《少年維特的煩惱》是一本和傳統文學決裂的書,這種決裂是他們不希望看到的。他們認為這本書頌揚了與他們的利益相悖的價值標准,贊美了自殺的行為。
針對這部小說對自殺的贊美的批評在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教會和一些同時代的作家,因為,據說許多青年模仿了自殺行為。實際上的確有模仿性的自殺行為,但其數量遠遠低於教會宣稱的數量。在一些地方(如:萊比錫、哥本哈根、米蘭)這本小說甚至受到了封禁。歌德的反駁大意如下:他以自己的生還給出了最好的例子:人們必須寫出內心的痛苦。歌德對指責自己誘惑他人自殺的馮•戴爾比(von Derby)主教和布里斯托(Bristol)爵士做出了辛辣、諷刺的回應:
現在你卻把一個作家托來盤問,想對一部被某些心地偏狹的人曲解了的作品橫加斥責,而這部作品至多也不過使這個世界甩脫十來個毫無用處的蠢人,他們沒有更好的事可做,只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殘焰。(韓耀成譯)
「維特熱」
正當歌德經受著來自教會和市民方面的憤怒和批評的時候,這部小說也擁有著熱心的追隨者。首先在年輕人中間爆發了一場不折不扣的「維特熱」,這場熱潮使得維特成了一個偶像人物。當時出現了「維特裝」(黃褲子、黃馬甲、藍外衣)、「維特杯子」、甚至還有「維特香水」。小說中的場景裝點著茶壺、咖啡壺、杯子、餅干盤和茶葉罐。對於那時的有教養的市民來說,喝茶喝咖啡的時間成了接觸文學的美好一刻。
小說的追隨者首先是那些和維特處境相似所以立刻受到吸引的人。那些正確理解了歌德的人可以以這部小說間接地反映他們的處境,並從維特承受的痛苦中找到鼓舞和安慰。
價值
《少年維特的煩惱》被視為狂飆突進運動時期最重要的小說。這部小說獲得了那個時代相當高的印數,並且是引發所謂的「閱讀熱」的因素之一。
歌德本人也沒有預料到這本書會獲得世界性的成功。為了記錄所謂的「維特熱」,現在在韋茨拉爾,除了一本珍貴的第一版《少年維特的煩惱》外,被展示的還有它的戲仿作品、模仿作品、爭鳴文獻和多種語言的翻譯本。但這本小說的成功並不僅僅是一種流行現象,用歌德自己的話來說:
這本小書的影響是巨大的、驚人的、很好的,因為它產生的正是時候。(《詩與真》)
版本歷史
第一版出版於1774年。
1774年出現了一部法語譯本,此譯本拿破崙讀了七遍。
1775年德語本重印了七次。
此後出現了荷蘭語譯本(1776年),英語譯本(1779年),義大利語譯本(1781年)和俄語譯本(1788年)。
1787年歌德出版了小說的修訂版。
中文譯本
(部分)
《少年維特之煩惱》,楊武能/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ISBN 702000605X
《少年維特之煩惱》,韓耀成/譯,譯林出版社,1998,ISBN 7805674868
《少年維特之煩惱》,侯浚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ISBN 7532719243
陝師大版:
作者:(德)歌德 著,李斌 譯
出版社: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ISBN:7561325967
印次:1
紙張:膠版紙 出版日期:2004-7-1
版次:1
內容提要
維特出生於一個較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他能詩善畫,熱愛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惱,他告別了家人與好友,來到一個風景宜人的偏僻山村。
這位靠父親遺產過著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對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純朴的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靄、村童幼女……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煩惱。沒過多久,在一次舞會上,維特認識了當地一位法官的女兒綠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他與綠蒂一起跳舞,他彷彿感到世界只有他們倆個。雖然綠蒂早已定婚,但對維特非常傾心。舞會結束後,他們激動地站在窗前,綠蒂含著淚水望著維特,維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渦中,熱淚縱橫地吻著她的手。
從此以後,盡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維特卻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綠蒂。綠蒂的未婚夫阿伯回來了,他很愛綠蒂,對維特也很好,他們學在一起談論綠蒂。那綠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飄浮的雲再也不能使他平靜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夢到綠蒂坐在身旁,早上醒來,床上卻只有他一個人,他只有嘆息命運的不濟。最終在朋友的勸說下,他下決心離開心愛的綠蒂,離開那曾經給他帶來歡樂與幸福的小山村。
維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館當了辦事員。他盡可能使自己適應這份工作,然而官僚習氣十足的上司對他的工作吹毛求疵,處處刁難他,他的同事們也戒備提防,唯恐別人超過自大,這一切都使他產生許多苦惱。正當他深感百無聊賴時,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謙遜老實,博學多才,對維特也很友善和信任,給維特帶來一絲安慰。
一天伯爵請他到家中吃飯,不料飯後來了一群貴族,他們帶著高傲鄙視的神情看著維特。連和他認識的人也不敢和他說話了,伯爵前來催他趕快離開這里,不管他走到哪裡,都能看到嘲笑的面孔,聽到譏諷的話語,他一氣之下終於辭了公職。
他應一位侯爵將軍之邀,去了獵庄,期間他曾想從軍,但在侯爵的勸告下,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兒始終感到不自在。他一直懷念著綠蒂,在心的牽引下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雖然依舊,但人事全非。心愛的綠蒂早已成了阿爾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個個慘遭不幸。他去拜訪曾為他們作過畫的兩個孩子,但孩子的母親告訴他,她的小兒子已經死了;他去訪問向他講述過內心秘密的農夫,恰好在路上遇見他,農夫說自己被解僱了,原因是他大膽地向女主人表示了愛情,她的弟弟怕他搶走了姐姐的財產而解僱了他。他不下千百次地想擁抱綠蒂,哪怕把她壓在心上一次,內心的空隙也就填滿了,可是見到她卻不敢伸手。
冬天來了,天氣越來越冷了,花草都枯了,一片荒涼。他看到了因愛戀綠蒂而丟了工作並發瘋的青年,後來這個青年殺死了一個農夫,維特很同情他,想要救他,竭盡全力為他辯護,結果遭到法官的反對。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窮途末路,痛苦煩惱到極點,任憑感情驅使自己朝著可悲的結局一步步走去。
聖誕節前的一天,他又來到心上人綠蒂的身邊,作最後的訣別。此時即將熄滅的愛情之火瞬間又放射出光芒,他對綠蒂朗誦奧西恩的悲歌,同時緊緊擁抱著她。兩天後,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讀的遺書,午夜時分,他一邊默念著「綠蒂!綠蒂!別了啊,別了!」,一邊拿起她丈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煩惱。
同名電影
別名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 Die /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導演 Egon Günther / Hilmar Baumann ..... Albert
主演 Gerhard Bienert / Barbara Dittus / Kurt Goldstein
國家/地區 德國
語言/對白 德語
上映時間 1976
電影簡介
維特是個能詩善畫、熱愛自然的青年,他在繁花盛開的春天,來到一個僻靜的山村。青山幽谷,晨曦幕靄,村童幼女,無不引起他的興趣,他面對自然美景,吟詩繪畫,怡然自得,流連忘返。在這里他結識了一位年輕的姑娘綠蒂,對她一見傾心,和她呆在一起,就覺得好似到了天堂一樣。可是綠蒂已經訂婚,她忠實於訂婚時的盟誓,不能把愛情獻給維特,維特失望了,他嘗到了戀愛的苦葯,歡樂變成了煩惱,他只得告別綠蒂,告別這難忘的山村。
他進了一個公使館當秘書,但是官場中的腐朽,虛偽,傾軋,嫉妒,使他忍受不了,在多次碰壁之後,他離開了這腐敗的社會,回到原來的山村。那兒景物依舊,但人事全非,綠蒂已經結婚,善良的人們也慘遭不幸,他既憎惡腐朽的社會,渴望的愛情又成為泡影,他受不了一連串的打擊,在隆冬的季節里,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讀的遺書,用手槍結束了他自己的生命。
◆其它介紹: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十八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約翰·歌德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詩人而成為一個世界詩人,小說風行各國,掀起一股「少年維特熱」。
歌德的這部浪漫主義成名作,描寫了少年維特單戀較他年長的少婦,寫詩歌頌她的美麗動人,從這毫無希望的單戀中,他亦品嘗到愛情的種種痛苦折磨,最後絕望自殺。這部短篇小說影響了一代青年人的戀愛觀。
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鍾情?
妙齡女郎誰個不善懷春?
這是人性中的至潔至純,
為什麼從此中有慘痛飛迸?
可愛的讀者喲,你哭他,你愛他,
請從非毀之前救起他的名聲;
請看,他出穴的精靈在向你目語:
做個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後塵!
內容提要:
這是青年人的《聖經》。它一問世,當即風靡了德國和整個西歐。這是一個時代青年的縮影,一段註定無果的苦澀戀情!世界文豪的轟動之作,橫掃世界數千萬青年男女的心靈!本書是由德國經典文學名著改編而成的雙語對照讀物,可以閱讀優美中文,可以中英對照學習,可以品讀一流英文。專為不同年齡與層次的讀者,打造永久珍藏精品!
《少年維特之煩惱》作為歌德的代表作,講述了少年維特追求已與人訂婚的姑娘綠蒂,終因無望而不能自拔以致自殺的愛情悲劇。它以一個青年的戀愛悲劇表現了一個時代的煩惱和苦悶,具有普遍意義。《少年維特之煩惱》寫於1774年。它的出版使歌德一夜之間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也奠定了歌德一生的殊榮。
《少上維持之煩惱》是部什麼作品呢?下任何定義都不能確切說出這本富有想像力的傑作無限豐富的命運哭泣,書中維特和夏綠蒂的裝扮成了青年男女競相仿效的對象,而在盧梭的《新哀洛綺思》之後,更沒有一部文學作品像它那樣把歐洲感動到那個地步。
作者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德國著名詩人,文學家。《少年維特之煩惱》在德國出版後,很快連印了16版,還被翻譯成英法意等20多種語言。拿破崙在遠征埃及時還隨身帶著它,先後讀了7遍。歌德還寫了著名詩劇《浮士德》,自傳記《詩與真》。1922年,中國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將小說翻譯成中文,五四以後的中國也掀起了維特熱,至今這部小說仍受到各國讀者的喜愛,已經成為經久不衰的世界名著。
補充:
這部小說採用的書信體形式開創了德國小說史的先河,作品描寫了維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瀾,在抒情和議論中真切、詳盡地展示了維持思想感情的變化,將他個人戀愛的不幸放置在廣泛的社會背景中,對封建的等級偏見、小市民的自私與守舊等觀念作了揭露和批評,熱情地宣揚了個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尤其是通過主人公反抗社會對青年人的壓抑和窒息的反抗,表現出一種抨擊陋習、摒棄惡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進步的時代意義。這也是這部小說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深受各國人民喜愛而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⑶ 寫作之煩惱
少年維特之煩惱
作品簡述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十八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約翰·歌德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詩人而成為一個世界詩人,小說風行各國,掀起一股「少年維特熱」。
《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於1774年,是歌德早年時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國文學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出版以前,歐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總是和《少年維特這煩惱》連在一起。 《少年維特之煩惱》篇幅不長,情節也並不復雜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維特和綠蒂兩人,全書以主人翁維特不幸的戀愛經歷和在社會上處處遇到挫折這一根線索串連起來,構成一部完整的小說。
歌德這本以第一人稱書信體寫成的小說分為第一編和第二編。
第一編:
維特是個能詩善畫、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青年,依靠父親的遺產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1771年大地回春之際,為了料理母親的遺產事宜,他來到了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無論是這里的大自然的美景,還是當地農村摯朴的農民,都使他產生了濃厚興趣,以致留連忘返。不久,他在一次鄉間舞會上認識了年輕貌美、善解人意且富有教養的法官的女兒綠蒂。兩人一見如故,維特從此以後與她頻繁往來,經歷了一段令他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的美好幸福的日子。但綠蒂已和一名叫阿爾伯特的青年訂婚在先。不久,她的這位未婚夫旅行歸來,並在此間侯爵府任職,與維特也很快成了好朋友。但他那種老成持重的性格和強烈的事業心則與感情奔放的維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維特自感追求綠蒂已毫無希望,心靈上蒙上了厚厚的陰影。為了擺脫這種精神上的煩惱和尷尬的處境,他被迫告別了一往情深深愛著的綠蒂和可愛的小山村,到某地一公使館任職。
第二編:
維特在公使館任職期間,經常受到迂腐的公使的百般挑剔。翌年春季的一天,他正在C伯爵家中吃飯,碰巧趕上當地的貴族男女到伯爵家聚會。維特從未想到過像他這樣的小人物是無權躋身於他們其間的,因而遭到這些貴族鄉紳的奚落,而且將此事鬧得滿城風雨。維特忍無可忍,憤而辭去了公使館的工作,到另一位侯爵的庄園作客。
由於他後來發現,他與這位侯爵也沒有任何共同語言志趣,加上對綠蒂的思念劇增,幾個月後維特返回了原先的小山村。他循著當初去接綠蒂參加鄉間舞會的大路,追憶著當年的往事,可此時當地已景物全非,一切成了過眼雲煙,綠蒂也已為人妻。愛情上的絕望,世態的炎涼,官場的腐敗,這一切使維特再也無法忍受,產生了告別塵世以求永生解脫的念頭。同年聖誕佳節前不久的一個晚上,他又一次來到綠蒂住所,在誦讀至動情傷感之處,情不自禁熱烈擁抱和親吻了綠蒂。兩天後,維特在給綠蒂寫完不忍卒讀的遺書之後,於午夜時分,用她丈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按他自己的遺願,當地百姓將他葬在他自己選定的地方,沒有任何牧師或教士來給他送葬。因為按照基督教規,自殺者是不能進入公墓安葬的。
這部小說是用日記和書信體寫成的,這種體裁善於披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抒發苦悶的心理和速惆的情感。整部作品像一篇感傷的抒情詩,坦率、真實,坦露心扉,毫無矯飾,毫不做作,無論是主人公愛的歡愉或痛苦,都躍然紙上,像是捧出一顆跳動的心,激起讀者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和精神上的極度震動。正因為如此,這部小說一出版就使年輕一代如痴如狂,有的與維特遭遇相仿的人甚至輕生而死。這部作品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歌德本人就此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為它的出現適逢其時的緣故。就像爆炸一隻地雷只需一點導火索那樣,這次在讀者中引起的爆炸也是這樣 。由柳洪平創建。
創作背景
對夏洛特·布夫的愛
小說的情節在極大程度上是自傳性的:當歌德在韋茨拉爾(Wetzlar)的帝國最高法院實習期間,他結識了年輕的夏洛特·布夫,並愛上了她。但夏洛特已經和一位名叫約翰·克里斯蒂安·凱斯特納(Johann Christian Kestner)的法律工作者訂了婚。在夏洛特的父親看來,凱斯特納顯然比年輕、有著藝術方面抱負的歌德更加穩重可靠;歌德在那時就已經更想成為一名藝術家而不是律師。歌德倉促地離開了夏洛特。後來,他又認識了一位樞密顧問的女兒馬克西米利安娜·馮·拉·羅歇。歌德把兩個女子給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綠蒂的形象中。據歌德本人說,他在四周的時間內寫出了這部書信體小說,以抵消愛情的痛苦並使自己從自殺的念頭中擺脫出來。
耶路撒冷的自殺
小說中的一部分情節,特別是結尾的部分,不同於歌德的經歷。維特自盡了,歌德卻沉浸在痛苦與寫作中。小說中自殺的情節是受到了一位年輕的同事耶路撒冷的激發而產生的。耶路撒冷確實因為巨大的愛情上的不幸而自殺,他在韋茨拉爾的墓地成了不幸的年輕戀人的朝拜聖地。卡爾·威廉·耶路撒冷(Karl Wilhelm Jerusalem)是歌德的泛泛之交,他於1772年10月自殺。此事是凱斯特納告訴歌德的。具有悲劇性的是,耶路撒冷用來自殺的手槍是凱斯特納借給他的。這使歌德把他自己在1772年夏天的經歷和耶路撒冷的命運混合起來,而在小說的第二部分,耶路撒冷的命運越來越多地成為敘述的主要對象。歌德將耶路撒冷的許多性格特點和其他特徵轉移到他的維特形象上。為了更近地了解耶路撒冷自殺的情況,歌德於1772年11月初再次短暫地來到韋茨拉爾。他以與熟悉耶路撒冷的人的談話,以及他自己對耶路撒冷的記憶構成了小說的基礎。他甚至原文引用了凱斯特納對耶路撒冷之死的報告的一些段落。
作品影響
爭論
這部小說激起了批評家和支持者們極為熱烈的反應。其中的原因在於,歌德以維特作為他小說的中心人物,而這個人物完全違背了市民社會的規則。市民大眾將維特視為一個和睦婚姻的破壞者,一個反叛者,一個無神論者,他與市民大眾的觀念完全相悖。他們期待的文學,更多的是「實用的東西」和「娛樂的東西」,而歌德的小說在他們看來並不是上述兩者中的任何一種。他們直接在故事中尋找「實用的東西」,他們希望有一個他們能夠認同的人物,並從他的行為中得到學習。但這部小說卻是以自殺告終的——從市民的價值標准來看這不可想像。許多市民批評這部小說僅僅因為它的主要人物不符合他們的觀念,還威脅到他們的價值標准。他們認為《少年維特的煩惱》是一本和傳統文學決裂的書,這種決裂是他們不希望看到的。他們認為這本書頌揚了與他們的利益相悖的價值標准,贊美了自殺的行為。
針對這部小說對自殺的贊美的批評在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教會和一些同時代的作家,因為,據說許多青年模仿了自殺行為。實際上的確有模仿性的自殺行為,但其數量遠遠低於教會宣稱的數量。在一些地方(如:萊比錫、哥本哈根、米蘭)這本小說甚至受到了封禁。歌德的反駁大意如下:他以自己的生還給出了最好的例子:人們必須寫出內心的痛苦。歌德對指責自己誘惑他人自殺的馮•戴爾比(von Derby)主教和布里斯托(Bristol)爵士做出了辛辣、諷刺的回應:
現在你卻把一個作家托來盤問,想對一部被某些心地偏狹的人曲解了的作品橫加斥責,而這部作品至多也不過使這個世界甩脫十來個毫無用處的蠢人,他們沒有更好的事可做,只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殘焰。(韓耀成譯)
「維特熱」
正當歌德經受著來自教會和市民方面的憤怒和批評的時候,這部小說也擁有著熱心的追隨者。首先在年輕人中間爆發了一場不折不扣的「維特熱」,這場熱潮使得維特成了一個偶像人物。當時出現了「維特裝」(黃褲子、黃馬甲、藍外衣)、「維特杯子」、甚至還有「維特香水」。小說中的場景裝點著茶壺、咖啡壺、杯子、餅干盤和茶葉罐。對於那時的有教養的市民來說,喝茶喝咖啡的時間成了接觸文學的美好一刻。
小說的追隨者首先是那些和維特處境相似所以立刻受到吸引的人。那些正確理解了歌德的人可以以這部小說間接地反映他們的處境,並從維特承受的痛苦中找到鼓舞和安慰。
價值
《少年維特的煩惱》被視為狂飆突進運動時期最重要的小說。這部小說獲得了那個時代相當高的印數,並且是引發所謂的「閱讀熱」的因素之一。
歌德本人也沒有預料到這本書會獲得世界性的成功。為了記錄所謂的「維特熱」,現在在韋茨拉爾,除了一本珍貴的第一版《少年維特的煩惱》外,被展示的還有它的戲仿作品、模仿作品、爭鳴文獻和多種語言的翻譯本。但這本小說的成功並不僅僅是一種流行現象,用歌德自己的話來說:
這本小書的影響是巨大的、驚人的、很好的,因為它產生的正是時候。(《詩與真》)
版本歷史
第一版出版於1774年。
1774年出現了一部法語譯本,此譯本拿破崙讀了七遍。
1775年德語本重印了七次。
此後出現了荷蘭語譯本(1776年),英語譯本(1779年),義大利語譯本(1781年)和俄語譯本(1788年)。
1787年歌德出版了小說的修訂版。
中文譯本
(部分)
《少年維特之煩惱》,楊武能/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ISBN 702000605X
《少年維特之煩惱》,韓耀成/譯,譯林出版社,1998,ISBN 7805674868
《少年維特之煩惱》,侯浚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ISBN 7532719243
陝師大版:
作者:(德)歌德 著,李斌 譯
出版社: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ISBN:7561325967
印次:1
紙張:膠版紙 出版日期:2004-7-1
版次:1
內容提要
維特出生於一個較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他能詩善畫,熱愛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惱,他告別了家人與好友,來到一個風景宜人的偏僻山村。
這位靠父親遺產過著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對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純朴的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靄、村童幼女……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煩惱。沒過多久,在一次舞會上,維特認識了當地一位法官的女兒綠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他與綠蒂一起跳舞,他彷彿感到世界只有他們倆個。雖然綠蒂早已定婚,但對維特非常傾心。舞會結束後,他們激動地站在窗前,綠蒂含著淚水望著維特,維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渦中,熱淚縱橫地吻著她的手。
從此以後,盡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維特卻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綠蒂。綠蒂的未婚夫阿伯回來了,他很愛綠蒂,對維特也很好,他們學在一起談論綠蒂。那綠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飄浮的雲再也不能使他平靜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夢到綠蒂坐在身旁,早上醒來,床上卻只有他一個人,他只有嘆息命運的不濟。最終在朋友的勸說下,他下決心離開心愛的綠蒂,離開那曾經給他帶來歡樂與幸福的小山村。
維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館當了辦事員。他盡可能使自己適應這份工作,然而官僚習氣十足的上司對他的工作吹毛求疵,處處刁難他,他的同事們也戒備提防,唯恐別人超過自大,這一切都使他產生許多苦惱。正當他深感百無聊賴時,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謙遜老實,博學多才,對維特也很友善和信任,給維特帶來一絲安慰。
一天伯爵請他到家中吃飯,不料飯後來了一群貴族,他們帶著高傲鄙視的神情看著維特。連和他認識的人也不敢和他說話了,伯爵前來催他趕快離開這里,不管他走到哪裡,都能看到嘲笑的面孔,聽到譏諷的話語,他一氣之下終於辭了公職。
他應一位侯爵將軍之邀,去了獵庄,期間他曾想從軍,但在侯爵的勸告下,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兒始終感到不自在。他一直懷念著綠蒂,在心的牽引下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雖然依舊,但人事全非。心愛的綠蒂早已成了阿爾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個個慘遭不幸。他去拜訪曾為他們作過畫的兩個孩子,但孩子的母親告訴他,她的小兒子已經死了;他去訪問向他講述過內心秘密的農夫,恰好在路上遇見他,農夫說自己被解僱了,原因是他大膽地向女主人表示了愛情,她的弟弟怕他搶走了姐姐的財產而解僱了他。他不下千百次地想擁抱綠蒂,哪怕把她壓在心上一次,內心的空隙也就填滿了,可是見到她卻不敢伸手。
冬天來了,天氣越來越冷了,花草都枯了,一片荒涼。他看到了因愛戀綠蒂而丟了工作並發瘋的青年,後來這個青年殺死了一個農夫,維特很同情他,想要救他,竭盡全力為他辯護,結果遭到法官的反對。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窮途末路,痛苦煩惱到極點,任憑感情驅使自己朝著可悲的結局一步步走去。
聖誕節前的一天,他又來到心上人綠蒂的身邊,作最後的訣別。此時即將熄滅的愛情之火瞬間又放射出光芒,他對綠蒂朗誦奧西恩的悲歌,同時緊緊擁抱著她。兩天後,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讀的遺書,午夜時分,他一邊默念著「綠蒂!綠蒂!別了啊,別了!」,一邊拿起她丈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煩惱。
同名電影
別名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 Die /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導演 Egon Günther / Hilmar Baumann ..... Albert
主演 Gerhard Bienert / Barbara Dittus / Kurt Goldstein
國家/地區 德國
語言/對白 德語
上映時間 1976
電影簡介
維特是個能詩善畫、熱愛自然的青年,他在繁花盛開的春天,來到一個僻靜的山村。青山幽谷,晨曦幕靄,村童幼女,無不引起他的興趣,他面對自然美景,吟詩繪畫,怡然自得,流連忘返。在這里他結識了一位年輕的姑娘綠蒂,對她一見傾心,和她呆在一起,就覺得好似到了天堂一樣。可是綠蒂已經訂婚,她忠實於訂婚時的盟誓,不能把愛情獻給維特,維特失望了,他嘗到了戀愛的苦葯,歡樂變成了煩惱,他只得告別綠蒂,告別這難忘的山村。
他進了一個公使館當秘書,但是官場中的腐朽,虛偽,傾軋,嫉妒,使他忍受不了,在多次碰壁之後,他離開了這腐敗的社會,回到原來的山村。那兒景物依舊,但人事全非,綠蒂已經結婚,善良的人們也慘遭不幸,他既憎惡腐朽的社會,渴望的愛情又成為泡影,他受不了一連串的打擊,在隆冬的季節里,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讀的遺書,用手槍結束了他自己的生命。
◆其它介紹: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十八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約翰·歌德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詩人而成為一個世界詩人,小說風行各國,掀起一股「少年維特熱」。
歌德的這部浪漫主義成名作,描寫了少年維特單戀較他年長的少婦,寫詩歌頌她的美麗動人,從這毫無希望的單戀中,他亦品嘗到愛情的種種痛苦折磨,最後絕望自殺。這部短篇小說影響了一代青年人的戀愛觀。
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鍾情?
妙齡女郎誰個不善懷春?
這是人性中的至潔至純,
為什麼從此中有慘痛飛迸?
可愛的讀者喲,你哭他,你愛他,
請從非毀之前救起他的名聲;
請看,他出穴的精靈在向你目語:
做個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後塵!
內容提要:
這是青年人的《聖經》。它一問世,當即風靡了德國和整個西歐。這是一個時代青年的縮影,一段註定無果的苦澀戀情!世界文豪的轟動之作,橫掃世界數千萬青年男女的心靈!本書是由德國經典文學名著改編而成的雙語對照讀物,可以閱讀優美中文,可以中英對照學習,可以品讀一流英文。專為不同年齡與層次的讀者,打造永久珍藏精品!
《少年維特之煩惱》作為歌德的代表作,講述了少年維特追求已與人訂婚的姑娘綠蒂,終因無望而不能自拔以致自殺的愛情悲劇。它以一個青年的戀愛悲劇表現了一個時代的煩惱和苦悶,具有普遍意義。《少年維特之煩惱》寫於1774年。它的出版使歌德一夜之間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也奠定了歌德一生的殊榮。
《少上維持之煩惱》是部什麼作品呢?下任何定義都不能確切說出這本富有想像力的傑作無限豐富的命運哭泣,書中維特和夏綠蒂的裝扮成了青年男女競相仿效的對象,而在盧梭的《新哀洛綺思》之後,更沒有一部文學作品像它那樣把歐洲感動到那個地步。
作者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德國著名詩人,文學家。《少年維特之煩惱》在德國出版後,很快連印了16版,還被翻譯成英法意等20多種語言。拿破崙在遠征埃及時還隨身帶著它,先後讀了7遍。歌德還寫了著名詩劇《浮士德》,自傳記《詩與真》。1922年,中國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將小說翻譯成中文,五四以後的中國也掀起了維特熱,至今這部小說仍受到各國讀者的喜愛,已經成為經久不衰的世界名著。
⑷ 留學美國南衛理公會大學有什麼優勢
南衛理公會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是一所成立於1911年的私立大學,位於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校園面積為234畝。校園也是布希政府博物館,圖書館和公共政策研究所的喬治·布希總統中心的所在地,經常主持重要演講。SMU歸聯合衛理公會的南方中部管轄區所有,有著悠久的宗教傳統,但學校保證並承諾教學無宗派傾向,學術自由和開放研究。SMU重視這一傳統,歡迎有各種信仰的學生, 鼓勵超越宗教界限的學術和個人探索。學校有1282名國際學生,分別來自包括中國、 墨西哥、 沙烏地阿拉伯、 越南、 印度等近九十個國家和地區,約三分之一的國際學生來自中國。
南衛理公會大學有五個本科學院:商業、工程、藝術、教育以及人文科學。商科、法律、統計學、計算機、心理學、視覺表演藝術、游戲設計等學科在美國名列前茅。著名的主流出版雜志,包括《經濟學人》、《彭博商業周刊》和《福布斯》, 都把Cox商學院排名在全美和世界一級的商學院中。SMU 有100個主修科目和75個輔修科目,通常本科生不止修一個課程,而是修兩到三個主修科目或雙學位。SMU 也提供全國認可的研究生課程。SMU Lyle工程學院是唯一的一處位於大學校園內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Skunk Works®項目。物理學家Ryszard Stroynowski領導的團隊在發現符合希格斯玻色子的一個全新的粒子研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衛理公會大學是一所全球性研究型大學,位於德克薩斯州充滿活力的達拉斯市。該校有將近12000名學生在讀,他們分別就讀於大學的7個學院。學校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課程,滿足了學生不同的職業需求。另外,學校還為學生提供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學位。南衛理公會大學有著非常出色的商學院與法學院。
戴德曼人文學院
戴德曼人文學院(Dedm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是南衛理公會大學規模最大的學院,它是人文科學和社會自然科學的發源地。學院有16個學術部門和超過50個本科專業和輔修項目,以及眾多跨學科課程。學院還提供18個碩士學位課程和15個博士學位課程。他們包括涵蓋數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戴德曼學院通過其跨學科中心和研究所促進學術發展。學生可以通過研究和課堂以外的學習將他們的想法付諸實踐。學院研究解決了許多國家和全球重要問題,包括開發新的癌症療法,預防家庭暴力和公共政策問題等。
考克斯商學院
考克斯商學院(Cox School of Business) 為學生提供成為商業領袖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經驗。考克斯商學院的被主流出版社包括「彭博商業周刊」、「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福布斯」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評為全美和全球頂級商學院。該學院本科專業包括會計、金融、財務咨詢、商業、管理、營銷和房地產金融;研究生專業包括工商管理、藝術管理、工程理學、會計學理、商業分析和體育管理。考克斯商學院在地理位置上有著很大的優勢,其所在地達拉斯被福布斯評為2016年「最佳就業城市」。達拉斯還是22家世界500強公司的所在地。考克斯商學院與這些公司和有影響力的商業領袖建立了牢固的關系。
梅多斯藝術學院
梅多斯藝術學院(Meadows School of the Arts)幫助學生為藝術和傳播領域的職業生涯做好准備,並為所有南衛理公會大學的學生提供欣賞藝術的機會。 梅多斯藝術學院有11個專業提供學士和碩士學位。這11個專業包括藝術、藝術史(還提供博士學位)、藝術管理和藝術創業、創意計算、企業傳播和公共事務、舞蹈、電影和媒體藝術、新聞 、音樂和戲劇。學院還設立了梅多斯獎(國際藝術獎項),這個獎項授予的藝術家通常與校園里的學生一起工作,所獲獎的作品被當作文化遺產將會永久的留在達拉斯。
萊爾工程學院
萊爾工程學院(Lyle School of Engineering)提供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本科和碩士學位有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 工程管理,信息與系統、機械工程和土木與環境工程,其中土木工程和環境工程有博士學位。在2015-16學年,萊爾工程學院獲得了47個獎項,630萬美金的項目資助,同時學院還擁有眾多國際認證的先進的研究設備。美國留學申請-南衛理公會大學申請指南1200-min
戴德曼法學院
戴德曼法學院(Dedman School of Law)是一個由傑出學者組成的個性化法律教育學院。學院開設了法學博士(J.D.)和法學碩士(LL.M.)。戴德曼法學院還開啟了外國法的學習的先河,這是美國第一個學習外國法的大學。隨著戴德曼法學院和考克斯商學院的合作,學生可以同時獲得法學博士與工商管理碩士的學位證書。戴德曼法學院在法律雜志的法學院排行榜上排名第28位。2017年法學院的畢業生在全美最大的100所律師事務所獲得職位的比例最高,還有多數員工晉升為律師事務所的合作夥伴。戴德曼法學院畢業生包括德克薩斯州最高法院大法官、美國國會議員、大使、州長、外交部長和全球最高法院成員,以及主要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和大公司的總法律顧問。
珀金斯神學院
珀金斯神學院(Perkins School of Theology)為學生提供了碩士和博士的神學領域的高級研究。學院幫助學生在神學教育中不斷探索,不斷培養宗教專業人才。該學院的學位包括神學碩士學位、傳道藝術、神學研究、神聖音樂、神學博士和田園音樂博士。另外學校的圖書館—布里德韋爾圖書館收藏了大量宗教研究收藏和歷史罕見的書籍、聖經和手稿。
西蒙斯教育與人類發展學院
西蒙斯教育與人類發展學院(Annette Caldwell Simmons School of E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提供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其中本科提供教師資格證書、 應用生理學、體育管理學士學位和教育研究; 研究生包括掃盲教育、數學、雙語教育、ESL和STEM; 碩士學位有雙語教育、教育領導、高等教育、特殊教育、閱讀和寫作、咨詢、自由研究、應用生理學、健康促進管理和體育管理; 博士提供了教育學博士和教育領導專業。每年,西蒙斯學院都會頒發西蒙斯獎,以表彰那些通過教育改善人們生活的個人和組織。其中獲獎者包括前教育部長Margaret Spellings和「芝麻街」創作者Joan Ganz Cooney。南衛理公會大學學院致力於培養未來的領導者。大學只開設7所學院,但每一所學院下面又開設許多相關專業。大學還提供給學生跨學科的研究機會,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學位。南衛理公會大學擁有全球頂尖的商學院。除商學院以外,其他的學院也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提供了優質的教學。
⑸ 加拿大 約克大學設計系 與 OCAD大學 工業設計系哪個好 在線等!!急!!!!
OCAD 是加拿大一流的藝術大學,知名度非常高呢,和溫哥華那邊的Emily Carr 藝術大學齊名。相比約克大學這種綜合大學來說,OCAD 作為藝術大學,肯定在藝術方面的專業性會比約克強很多的。在藝術大學里藝術氛圍更濃,而且你可以有更大的機會接觸到藝術領域的許多大神,結交人脈,對以後的設計生涯是非常有幫助的。我強烈推薦你去OCAD!
⑹ 加拿大最好大學都有哪些
1.維多利亞大學
維多利亞大學(UVic)位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首府地區,是該省歷史第二悠久的公立大學。維多利亞大學在1963年正式成立,吸收建於1903年的維多利亞學院。維多利亞大學屬於中型綜合大學。
學術上:
維多利亞大學是加拿大唯一一所提供法律、健康訊息科學、教練研究、專業寫作的「合作教育」的大學。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最大的「商務合作」重點是在亞太。
學科設置上:
維多利亞大學是一所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校內設有經濟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學院,人類和社會發展學院,人文學院,社會科學學院,自然科學學院等多個學院和專業。
⑺ 中國女法官當選國際法院法官,你怎麼看待這件事
聯合國國際法庭傳回喜訊,中國女法官成功連任!
據聯合國消息,當地時間11月11日到12日,國際法院法官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換屆選舉,填補將於2021年出現的5個空缺法官席位。現任國際法院副院長、中國法官薛捍勤再度當選!
恭賀薛捍勤法官連任成功!
經過兩輪投票,聯大及安理會同步公布了當選者名單,中國女法官薛捍勤,成為2021年新任國際法院法官之一。
現年55歲的薛捍勤女士,是我國資深的高級外交官與知名國際法學者,不僅具有豐富的外交和國際法實踐經驗,並且在學術上造詣深厚。早年,她在北京大學學習國際法,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獲法學碩士、博士學位,她曾作為中國代表,出席過許多重要的國際會議,主持過很多雙邊、多邊的國際談判。
2010年5月,薛捍勤女士當選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會議主席,為委員會歷史上首位亞洲女性主席;同年6月,她當選國際法院首位中國籍女法官;2018年2月,當選國際法院副院長。
國際法院由15名不同國籍的法官組成,任期9年,可連選連任,每三年改選三分之一。這次繼續連任後,薛捍勤女士的任期很可能將長達9年,至2029年左右結束!
段潔龍大使當選海洋法法庭法官
除了薛捍勤女士這次連任之外,8月24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30次締約國會議舉行,我國駐匈牙利大使段潔龍,高票當選《國際海洋法》的法庭法官。
今年,我們中國人能夠當選這兩個不同的國際法庭法官,其實殊為不易,因為美國那邊是不高興的。美國助理國務卿史迪威曾發表言論,敦促所有參與《國際海洋法》法庭法官選舉的國家,仔細評估中國候選人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