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視頻 > 省委書記視察德安微電影小鎮

省委書記視察德安微電影小鎮

發布時間:2022-08-07 05:35:11

A. 湖北省歷任省委書記

湖北省歷任省委書記如下:

1、李先念(1909年6月23日-1992年6月21日),生於湖北黃安(今紅安)李家大屋。9歲讀私塾。12歲起先後在家鄉和漢口學木工。1926年10月參加農民運動,任鄉農民協會執行委員。1927年11月率領家鄉農民參加黃(安)麻(城)起義,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1954全國政協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湖北省委書記、湖北省政府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部長。

2、孫德慶 (1911---- ?) 山東省曲阜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期間,任紅軍第12師35團排長,第10師30團副連長,連長、營長、團副長、團長。獨立第10師師長。參加了長征。原中共湖北省委書記。

3、蔣超良,男,漢族,1957年8月出生,湖南汨羅人,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高級經濟師,198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4年12月參加工作。2016.10-2016.11湖北省委書記,2016.11-2017.01湖北省委書記,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



(1)省委書記視察德安微電影小鎮擴展閱讀:

湖北省人民政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的一級國家行政機關,成立於1949年5月。1950年4月改組為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員會,1955年2月再次改組為湖北省人民委員會。文革開始後由湖北省革命委員會行使行政權。1980年1月,湖北省革命委員會撤銷,復設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建省始於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省,北為湖北省。湖北省當時領有武昌、漢陽、黃州、安陸、德安、荊州、襄陽、鄖陽、宜昌、施南等十府。經過歷代調整。

截至2013年,湖北省有12個省轄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其中3個直管市)、38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B. 清水的安徽蕪湖市鳩江區清水街道

清水,是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清水因青弋江、水陽江兩江之水在此交匯,形成清渾分明兩種水色而得名,清水迥色成為蕪湖一奇異自然景觀。清水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物產富庶,文化昌盛。清水的萬春圩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萬春圩初築於後唐清泰三年(936),北宋嘉祐六年(1061),寧國縣令沈披招八縣民工重修萬春圩,圩田修復後,宋仁宗趙禎賜名為萬春圩。著名科學家、文學家沈括參與籌劃並撰寫《萬春圩圖記》一文。
清水街道區位優勢明顯,城市基礎設施完備,交通網路發達。蕪宣、蕪馬高速穿境而過,並設有蕪湖東站進出口。街道境內駐有蕪湖華強文化科技產業園——方特夢幻王國主題公園、鳩江經濟開發區二期、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新院區、蕪湖中加學校、蕪湖市社會(兒童)福利院等重點單位。新建萬春花園、竹秀清苑等居民安置小區。
古戰場
清水街道位於青弋江下游,蕪湖市城東。清水,自古以來,就是一條重要交通通道,為兵家必爭之地。
三國時期,清水河軍灘口為周瑜營盤,曾有張家營、茆家營兩個營寨,軍灘口外灘是放馬場。
1856年11月,鄧紹良由灣沚進軍清水河。1858年4月,太平軍灣沚大捷。1860年2月,英王李秀成由蕪湖指揮太平軍回師廣德、郎溪,隨後攻佔湖州、杭州一舉摧毀清軍江南大營防線,太平軍都是從清水籌集糧食,擴充兵源。
1862年5月20日,清軍發起對蕪湖的進攻,從四麵包圍蕪湖。東撤的一支太平軍固守清水鎮,遭到清軍黃翼升水師截擊,千餘將士在此犧牲。
1863年1月,太平軍自萬春圩三里埂循河而下,反攻蕪湖未成。2月,灣沚太平軍准備奪取清水河鎮。清軍四個水師營合力反撲,清水街頭戰火四起,濃煙滾滾,太平軍寡不敵眾退至黃池。太平軍在萬春湖與清軍作戰相持三個月,反攻蕪湖已成泡影,由此結束了太平軍在蕪湖長達10年的歷史。
文化之源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之所以在此引用宋代大儒朱熹在《觀書有感》中寫下的這些膾炙人口的佳句,是想說明「人文清水」歷史文化底蘊厚重,這些正是如今清水街道群眾性文化蓬勃發展的「文化之源」。
清水位於蕪湖市東部,坐落在萬春圩,這是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而清水之得名,蓋因青弋、水陽兩江之水在此交匯,形成清渾分明兩種水色。由此,「清水迥色」成為蕪湖一大奇異自然景觀。清水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物產豐饒,文化昌盛。歷史上著名的萬春圩,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它初築於後唐清泰三年(936),北宋嘉祐六年(1061)寧國縣令沈披招八縣民工重修。圩田修復後,宋仁宗趙禎賜名「萬春圩」。著名科學家、文學家沈括,曾參與籌劃萬春圩的開發,並撰寫了《萬春圩圖記》一文。清水街道的前身清水鎮,則是一個百年古鎮。其中,清水小學已有百年歷史;清水河中學已有60年歷史,其前身「蕪湖縣中學」之校名,則由文化名人郭沫若題寫。
為了留住千年古圩、百年古鎮的歷史影像和盛世輝煌,清水的「趙樹理」、作家陸成全,在新時期出版了攝影作品集《古鎮風采》、散文隨筆集《清水風情》,展示了古鎮風情之美、人文之厚、民風之淳。同樣是「山葯蛋」本土文化,王玉潔女士的《伊人如月水一方》等數部個人隨筆集亦出版發行,顯現了新一代清水文化女性在茁壯成長;徐大本先生的古詩詞《渡叟詩詞》付梓,顯示老一輩文人深厚的古文功底;鄉土作家項強的報告文學、紀實文學,屢見《知音》等多家國內大型期刊,一篇篇作品散發出陣陣墨香……
正是這些歷史底蘊和文化傳承,成就了今日的文化清水和清水文化,鑄就了「清水人」的歷史情懷和現實理想。我想,當年沈括進一步規劃開發萬春圩時,也許初衷只是改造自然、利國富民,他可能沒有想到,他創造和留下的物質遺產,如今正在文化精神、歷史傳承等多方面,對萬春圩的子民、對清水的兒女發揮著巨大作用。而這種「文脈史源」的作用,在新時期必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並將成就人文清水新的輝煌!
歷史人文

仁宗嘉祐六年(1061)寧國縣令沈披招8縣民工重修萬春圩,著名科學家、文學家沈括參與籌劃並撰寫《萬春圩圖記》一文。

廷祐年間(1314-1320)歐陽玄任蕪湖尹,對蕪湖山水景物,名勝古跡都有詩詠贊美,《蕪湖八景》始名於此,荊山為蕪湖八景之一。

嘉靖年間(1522-1566)荊山寺在荊山建成,利用陡削石壁刻有菩薩100餘座,後稱為荊山寒壁。

乾隆十三年(1748)小荊山奎星閣前修建「荊山書院」。
咸豐六年(1856)十一月,鄧紹良由灣沚進軍清水河。太平軍在四褐山至澛港一線被清軍陸軍總兵德安兵圍攻,傷亡萬餘人,蕪湖城復被清軍佔領。
光緒二十四年(1898)三月,荊山一帶下冰雹,大如雞蛋,莊稼俱毀。
光緒二十九年(1903)兩江總督張之洞奏准開墾萬春圩,在清水河鎮設立「農務學堂」。
光緒三十一年(1905)萬春圩農民抗租。
宣統二年(1910)十月,萬頃湖(萬春)墾戶與寶善公司爭執租谷,全湖罷租,清政府派縣令何敬敷前往鎮壓。
中華民國
民國5年(1916年)8月4日,卜家店、官陡門、軍灘、梅家樓等處發現蝗蟲,知縣余誼密督促農民撲滅,並派員收買,計收數百斤之多。
民國16年(1927)3月6日,蕪湖成立總工會、農會、婦女會、兒童團等群眾組織。萬春圩成立農民協會,有萬餘人參加成立大會。方東白任主任委員。
是年11月,中共安徽臨時委員會派胡濟,俞昌准等在麻浦、白沙、易太、萬春等圩區發展黨組織,領導農民抗糧減租。萬春圩農民開展抗租減息獲勝。
民國20年(1931)8月28日,受颶風襲擊,萬春、行春各鄉被大水沖平,溺死千餘人。
民國23年(1934)安徽省公路局改線,新建蕪湖經清水、六郞橋、楊老村至灣沚公路路基。翌年,1月1日蕪(湖)屯(溪)公路通車。
民國28年(1939)1月20日,粟裕率新四軍二支隊第三團一部,襲擊扁擔河畔官陡門日軍據點,激戰半小時,殲日、偽軍200餘人。
民國34年(1945)5月,南蕪湖游擊大隊和臨江團得到行春圩大刀會配合,進攻駐方村的偽保安隊,又兩次攻打駐清水河的保安隊據點。
民國35年(1946)12月20日,5時,上饒開往蕪湖一輛裝客卡車,於清水河上渡船時沖入河中,僅18人得救。其餘乘客全部蒙難。
民國37年(1948)冬,萬春區工委在清水河、祠山廟、童家壩、北陡門、王 、大閘等地方散發和張貼迎接解放軍渡江的標語和傳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1年4月25日,清水聯村供銷合作社信用部成立。此為建國後皖南地區第一個信用合作社組織。
1952年4月,取消從一到七的數字區名,改用澛港、石硊、方村、陶辛、中窯、政和,萬春地名稱謂。
1954年4月至8月,蕪湖縣連續降雨1350毫米。4月14日,全縣出現內澇。5月25日,麻鳳圩小楊壩首破。8月25日,長江水位高達12.87米,麻鳳圩、萬春圩、十三連圩等全縣大小圩口19個,相繼潰破。被淹沒達33.49萬畝,為近百年來未有的特大洪水。
1955年9月20日,全縣第一所中學「安徽省蕪湖縣初級中學」在清水鎮開辦。
1956年7月,蕪湖縣首屆體育運動會在清水鎮舉辦。
1956年9月26日,全縣最大的排灌站——萬春機械排灌站竣工,安裝4270型柴油機8台,共1600馬力。
1957年,大荊山的蔣公山一山洞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石斧,三孔石刀等70餘件石器。其中有兩件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1958年8月17日,清水鄉同和村,把成熟的黃稻棵並田移栽,放出「高產衛星」,畝產達18387.5斤。11月3日,長江鄉單晚畝產又「突破萬斤大關」,蕪湖縣報專版進行報道。
1958年10月,全縣23個鄉合並為東風、紅旗、長江、萬春4個人民公社。次年2月2日又以地名命名,除萬春原名未動外,東風改為易太、紅旗改為方村、長江改為魯港。
1960年4月2日,萬春圩灌溉工程竣工。
1960年,蕪湖縣中學凌紹虞老師培育的大蒜,最大的蒜頭重半市斤,選送北京參加勤工儉學成果展覽。
1961年6月,澛港、方村、易太、萬春人民公社解體,建4個區委會,全縣調整為18個公社。
1963年,祠山公社金華大隊一帶農民興起木器包裝加工業。以後逐漸形成木器包裝加工產業,涌現出一批納稅大戶,2003年,全鎮木器行業產值實現1.8億元。2006年,產值達2.5億元。
1963年3月,中央文化部文物普查工作組來蕪湖縣考察、鑒定「荊山寒壁」。
1964年4月13日至24日,大閘公社安樂大隊社員在七里灘打草積肥有96人感染血吸蟲病。
1968年10月,清水造船廠建造出第一艘60噸水泥駁船。
1972年,成春獸醫站與萬春中學合制的穿心蓮類脂素等制劑,受到華東中草葯會議的表彰。
1974年6月25日,方村、紅楊、萬春3個區因台風襲擊,共倒塌房屋36861間,死亡2人,傷47人,48441畝農田受災。
1974年12月20日,恢復中共蕪湖縣委派出機構區委會,成立灣沚、紅楊、方村、澛港、萬春、易太6個區委會。
1976年8月,唐山大地震後,人心惶惶,蕪湖一帶家家搭防震棚。
1979年,清水鎮清水、軍灘、聯盟村部分村民開始種植苗木花卉,面積2000畝。1999年,擴大到15個村,面積1.5萬畝。2006年,全鎮發展為2萬畝,年銷售額2億元,並帶動其他鄉鎮農民種植。
1983年3月,全縣進行社鎮制改革試點,在萬春區所轄5社2鎮和其他5個區各轄的1個公社進行。4月,萬春公社並入清水鎮,實行以鎮管村。
1983年,清水河中學何榮洲榮獲省級優秀班主任。
1983年7月17日,萬春圩腰村至小河咀堤段4處塌方,中國人民解放軍83111部隊官兵趕赴現場搶險,終於控制住了險情。同一天,省委書記黃璜到萬春圩視察。
1984年,清水鎮清水村苗木專業戶馬玉保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7年,張鎮鄉新民村個體專業戶鄧立田被評為省級勞動模範,並出席省黨代會。
1987年9月,張鎮中學韋章斌榮獲安徽省教書育人先進工作者(廳級勞動模範)。
1988年2月8日,清水鎮建成水上自來水廠。1999年12月28日,被蕪湖市自來水公司兼並後引用市區自來水。

C. 德安縣微電影小鎮收費嗎

收費。
根據電影小關規定,小鎮成人門票需要45元每人,兒童票需要25元每人。
電影小鎮,就是一種以電影場景為形式,以歷史文化和城市記憶為內核,集合了電影場景游覽,電影文化展示,電影互動游樂,以及民俗、非遺體驗、演出等內容。

D. 中國共產黨從建軍開始有那些高級將領犧牲

1、紅軍早期-長征前
王爾琢(1903-1928)紅四軍參謀長
張子清(1902-1930)紅四軍十一師長
朱雲卿(1907-1931)紅一方面軍參謀長
王良(1905-1932)紅4軍軍長
黃公略(1898-1931)紅六軍軍長
吳光浩(1906-1929)紅七軍軍長
許繼慎(1901-1931)紅1軍軍長
2、長征 (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以及西路軍時期犧牲的師以上指揮員名單:
劉志丹(1903-1936)紅15軍團副軍團長
賀昌(1906—1935)中央軍區政治部主任
毛澤覃(1905—1935)紅軍獨立師師長
劉疇西(1897—1935)紅軍新編第10軍軍長
陳海松(1914—1936)紅9軍政治委員
楊克明(1905—1937)紅五軍政治委員
尋淮洲(1912—1934)紅10軍團19師師長
段德昌(1904—1933)紅3軍(紅2軍團改編)第9師師長
畢士悌(1898—1936)朝鮮族 紅15軍團75師參謀長
吳富蓮(1912—1937),女紅四方面軍婦女先鋒團政委。
曾日三(1904—1937)紅9軍代政治委員
陳壽昌(1906-1934)紅十六師政委
董振堂(1895-1937)紅五軍團軍團長
鄧 萍 第3軍團參謀長
吳煥先 第25軍政治委員
余天雲 第31軍軍長
羅南輝 第5軍副軍長
王紹芝 紅一方面軍後方司令部司令員
胡廷銓 原紅10軍代政委
夏 曦 第6軍團政治部主任
李伯選 第33軍政治部主任
魏 赤 原江西軍區參謀長
曹中生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
龍 雲 第6軍團第18師師長
洪 超 第3軍團第4師師長
程翠林 第5軍團第34師政治委員
王光澤 黔東獨立師師長
陳樹湘 第5軍團第34師師長
陳金泉 原補充師師長
劉世浩 第3軍團新兵師師長
曹德清 第3軍團第6師師長
余永壽 第四方面軍第10師師長
丁先華 第四方面軍某師師長
陳子謙 原升鍾寺獨立師政治委員
何立池 第9軍第25師政治委員
王德安 第33軍第99師政治委員
李志英 第3路游擊師政治委員
徐 策 川滇黔游擊縱隊政治委員
王友鈞 第四方面軍第10師師長
戴 奇 原第1軍團第3軍第10師政治委員
余澤鴻 川滇黔邊游擊縱隊政治委員
劉干臣 川滇黔游擊縱隊司令員
劉 杞 第四方面軍獨立師政治委員
陳友壽 第31軍第93師師長
吳正卿 第6軍團第17師師長
韓家松 第31軍第91師師長
馬 駿 大金川獨立第2師師長
張 輝 第6軍團第16師師長
3.抗戰時期
東北抗日聯軍

楊靖宇 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

趙尚志 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副總指揮

許亨植 東北抗日聯軍第3路軍總參謀長 第3軍軍長

李紅光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

吉鴻昌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第2軍軍長

八路軍陣亡團以上幹部

(部分八路軍陣亡團以上幹部名單. (缺44年和45年))

左權 八路軍副總參謀長

張友清 八路軍總司令部秘書長

馬玉堂 八路軍渤海軍區司令員

魏大光 八路軍120師獨立2旅旅長

洪麟閣 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兼第1路總指揮

陳宇環 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員

劉連科 冀東抗日聯軍參謀長

段世曾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河北游擊軍第2師師長

陳錦秀 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團長

理琦 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三軍軍政員會主席

王友德 八路軍總部野戰醫院院長

劉禮年 八路軍120師359旅717團政委

王平陸 冀東抗日聯軍1支隊司令員兼中共冀熱邊區特委書記

陸省三 八路軍魯東游擊第7支隊政委兼中共魯東地區工委書記

葉成煥 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團長

王育民 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津浦支隊 政 委

秦進樂 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參謀長

張襄國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易縣游擊支隊支隊長兼 政 委

韓明柱 八路軍魯東游擊第8支隊副司令員

金道松。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關中軍分區副司令員

楊靖遠 八路軍冀魯邊軍區津南軍分區司令員

宣俠父 八路軍總部高級參議

那恕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游擊1支隊政治委員

楊萬林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河北游擊軍第1師參謀長

溫健公 河北抗日民軍政治部主任兼總秘書長

黃政 八路軍120師大青山騎兵支隊4支隊副支隊長

李劍卜 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獨立2支隊參謀長

鄧永耀 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政治部主任

陳生慶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4分區平井獲支隊司令員

鮑輝 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支隊政治部主任

高唏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4分區平井獲支隊政治委員

蔣洪高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九龍支隊支隊長

蘇蘇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冀東第1支隊參謀長

馬耀南 八路軍山東縱隊3支隊司令員

黃勝斌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4分區平井獲支隊政委

郭征 八路軍120師獨立1旅參謀長

王銘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察綏1支隊政治部主任

胡一新 八路軍雁北6支隊政委

餘化臣 冀東抗日聯軍參謀長

董少白 八路軍山東縱隊12支隊政治部主任

楊鐵成 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政治部主任

牟光義 八路軍魯東游擊指揮部政治部副主任

曹志尚 八路軍魯西軍區汶鄆鉅嘉游擊支隊副支隊長

閻祖皋 冀熱察挺進軍冀東軍分區第2支隊參謀長

姜林 冀熱察挺進軍冀東軍分區第2支隊政治部主任

彭德大 八路軍120師大青山騎兵支隊政治部主任

冷赤齋 八路軍冀南軍區2分區副司令員

聞允志 八路軍第2縱隊1旅政治委員、冀魯豫軍區1分區政委

李榮 八路軍冀南軍區4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董天知 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3縱隊政委

徐秋 八路軍魯西軍區2分區副司令員

王溥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游擊軍司令員

郝玉明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游擊軍政治部副主任

馬振華 八路軍冀魯邊軍區津南軍分區政委

郭建中 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2縱隊兼晉西北軍區8分區太原支隊副政委

蘇精誠 八路軍129師386旅政治部主任兼太岳軍區政治部主任

張鐸 八路軍山東縱隊5旅政治部副主任

賈源. 八路軍冀中軍區任河大支隊政委

朱寶琛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察綏游擊支隊參謀長

杜希齡 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

晏顯升 八路軍120師兼晉西北軍區洪趙游擊縱隊司令員

楊忠 八路軍115師教導6旅兼冀魯邊軍區政治部主任

劉海濤 八路軍魯中軍區司令員兼濱海軍區9支隊司令員

劉濤 八路軍山東縱隊蒙山支隊政委

戴克信 八路軍冀魯豫軍區巨南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

王立人 八路軍115師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

曹有民 八路軍冀中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長

劉子超 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部宣傳部長

張寶龍 八路軍大青山騎兵支隊4支隊支隊長

熊德成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2分區參謀長

郭國言 八路軍太行軍區3分區司令員

范子俠. 八路軍129師新10旅旅長兼太行軍區6分區司令員

包森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

劉德明 八路軍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2縱隊兼晉西北軍區副司令員

楊成德 八路軍冀魯邊軍區3分區司令員

陸升勛 八路軍山東縱隊1支隊副司令員

劉誠光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冀東軍分區政治部主任

劉詩松 八路軍129師新7旅政治部主任

郭六順 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政委

楊宏明 八路軍冀南軍區4分區司令員

孫益民 八路軍冀南軍區4分區政治部主任

陳元龍 八路軍129師政治部副主任

孫開楚 八路軍後勤部軍工部政委

彭光 八路軍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3縱隊兼太行軍區政治部副主

謝瀚文 八路軍後勤部政治部主任

肖偉成 八路軍太行軍區供給部副部長

常德善 八路軍冀中軍區8分區司令員

王遠因 八路軍冀中軍區8分區政委

袁心純 八路軍冀中軍區9分區政治部主任

王炳三 八路軍115師教導6旅兼冀魯邊軍區1分區政治部副主任

石景芳 八路軍115師教導6旅兼冀魯邊1分區軍區司令員

杜子孚 八路軍115師教導6旅兼冀魯邊軍區1分區政委

熊德臣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2分區參謀長

魏金山 八路軍冀魯豫軍區8分區政治部主任

孔慶同 八路軍冀中軍區8分區司令員

汪洋 八路軍魯中軍區政委

王泊生 八路軍冀南軍區6分區副政委

賴國清 八路軍魯南軍區3分區政委

於寄吾 八路軍膠東軍區3分區政委

於一心 八路軍膠東軍區3分區參謀長

王至發 八路軍冀魯豫軍區3分區政治部主任

.王東福 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政委

唐克威 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水東軍分區政委兼水東獨立團政委中共水東地委書記。

徐尚武 八路軍冀魯邊軍區2分區司令員。

李永安 八路軍山東軍區渤海軍區3分區司令員。

李忠 八路軍冀南軍區1分區政 治 委 員 兼 中 共 冀 南 區 二 地 委 書 記。

易良品 八路軍129師386旅773團團長、新7旅旅長冀南軍區6分區司令員。

趙義京 冀南軍區5分區司令員

陳耀元 八路軍129師任團長。後擔任八路軍冀南軍區5分區副司令員。

蕭永智 八路軍129師新8旅政委,1943年任冀南軍區7分區政治委員。

袁鴻化 八路軍冀南軍區4分區政治部主任。

楊承德 八路軍冀魯邊軍區1分區司令員兼16團團長

夏祖盛 八路軍冀南軍區6分區副司令員,政治委員。

朱程 八路軍冀魯豫軍區1分區司令員。

符竹庭 八路軍115師教2旅政委、山東軍區濱海軍區政委兼中共濱海區委書記

新四軍犧牲將領

(部分是皖南事變和國民黨軍戰斗犧牲)

項英 新四軍副軍長 皖南事變

袁國平 新四軍政治部主任 皖南事變

周子昆 新四軍副參謀長 皖南事變

張正坤 3支隊司令員 皖南事變

馮達飛 新四軍2縱隊副司令 皖南事變

王懷生 新四軍1支隊1團參謀長 皖南事變

徐錦樹 新四軍3支隊5團團長 皖南事變

陳龍標 新四軍1支隊副官主任 皖南事變

黃誠 新四軍政治部秘書長 皖南事變

李子芳 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 皖南事變

廖正文 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人事科長 皖南事變

沈韜 新四軍3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 皖南事變

項永章 新四軍3支隊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 皖南事變

林開鳳 新四軍5團副團長 皖南事變

彭雪楓.新四軍四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

許言希 新四軍2師師長兼淮南軍區盱嘉支隊司令員

葉輔平 新四軍軍需處處長

羅忠毅 新四軍6師參謀長兼16旅旅長

王子清 新四軍挺進縱隊2支隊副司令員

廖海濤 新四軍6師16旅政委

彭雄 新四軍3師參謀長

田守堯 新四軍3師8旅旅長

高農斧新四軍4師10旅政委

朱立文 新四軍5師15旅副旅長兼43團團長

陳昭禮 軍長葉挺秘書,新四軍駐武漢辦事處主任,第70軍上校參議兼戰時干訓班主任

黃道 新四軍駐南昌辦事處主任,中共中央江西省委書記

塗正坤 新四軍上校參儀,駐平江留守處主任,中共江西省委副書記

田英 新四軍都昌留守處主任

邱金聲 新四軍2支隊3團團長

蕭國生 新四軍1支隊2團政治處主任,

胡發堅 新四軍一支隊參謀長,江抗第叄路副司令員,

王赤 江抗第叄路政 治部副主任

龍樹林 新四軍挺進縱隊政治部主任

羅梓銘 新四軍平江留守處中校主任,中共湘贛特委書記

葉輔平 新四軍軍需處處長

吳(火昆) 歷任新四軍3支隊6團副團長,江抗副總指揮兼第二路司令員。

時雨 江抗總指揮部政治部宣教□

文明地 新四軍5支隊8團政治處主任

曹雲露 新四軍游擊2縱隊政治委員

王恩九 新四軍駐確山竹溝留守處交際科科長

劉震英 新四軍1支隊新六團政治處主任

羅化成 歷任新四軍2支隊政治部主任

丁宇宸 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第一團隊參謀長

陳文甫 新四軍6支隊3總隊8團副團長

魯雨亭 新四軍游擊支隊第一總隊總隊長

桂逢洲 新四軍3支隊新編第九團團長,

田豐 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政治部宣傳科科長

曾昭銘 新四軍3支隊5團副團長,

楊木貴 新四軍3支隊軍需主任

李宗南 新四軍豫鄂游擊支隊作戰參謀,豫鄂挺進縱隊作戰科長

仇兆柱 新四軍靈北獨立團政治處主任

劉樹藩 新四軍5支隊8團政治委員

楊業珍 新四軍鄂東獨立團政治處主任

官楚印 新四軍獨立團團長

蘇震 新四軍豫鄂縱隊《挺進報》編輯,襄西獨立團政治委員

顧士多 新四軍4支隊9團團長

徐緒奎 新四軍江抗第叄路參謀長,挺進縱隊2團團長

徐世奎 新四軍4支隊7團政治委員

王友德 八路軍總部野戰醫院院長,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第叄團隊政治處主任

高昆 新四軍4支隊9團參謀長

劉景勝 新四軍5支隊15團政治委員,獨立2團政治委員

廖毅 新四軍豫鄂游擊支隊政治部主任

鄒志輝 新四軍 豫鄂挺進縱隊第五團隊大隊長,應城縣大隊大隊長

王豐慶 新四軍1支隊獨立1團團長

李復 新四軍2支隊獨立2團副團長

漆承宏 新四軍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獨立2團副參謀長

周大燦 新四軍游擊支隊1團3營營長

糜雲輝 新四軍游擊支隊1總隊1大隊政治委員

焦勇 新四軍挺進縱隊2支隊鄂東獨立團團長

杜劍秋 新四軍2支隊司令部參謀

徐贊輝 新四軍1縱隊新1團參謀長

雷根 新四軍1縱特派員,新1團代政委

周桂生 新四軍2縱隊司令員

朱鏡我 新四軍政治部宣教部部長

胡榮 新四軍3支隊政治部主任

陳惠 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青年科科長

凌雲 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政治部秘書科科長兼總務科科長

紀正 巢縣獨立營營長,江北游擊縱隊政治部 民運科科長

楊志華 新四軍政治部秘書處文書科科長

林高峰 新四軍2支隊3團政治處宣教股長

李培根 新四軍 揚中縣縣長

朱廉貽 觀鶴自衛團團長,丹陽 自衛總團秘書長,新四軍挺進縱隊司令部秘書長兼6支隊支隊長,蘇北臨時行政委 員會秘書長,興化縣縣長

楊常安 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信應獨立團團長

熊夢輝 新四軍2支隊3團參謀長,新3團團長

周達明 □滬游擊縱隊參謀長

劉保羅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抗敵劇團教員,魯藝華中分院戲劇系主任

楊子仿 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6團參謀長

郭守信 新四軍南通縣獨立團政治處主任

吳載文 新四軍1師3旅7團政治委員

蔡斌 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信應獨立團團長

韓達生 新四軍 4師(目佳)杞太獨立團政治委員

朱長清 新四軍6師18旅54團團長

劉振瑜 抗大4分校政治部宣傳科副科長

宋毅 抗大4分校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

陳芳明 新四軍4師11旅31團副團長

謝昆 鄂北支隊副支隊長,隨棗支隊政治委員

林英 海門警衛團政治處主任

胡曉初 新四軍游擊支隊2總隊總隊長

朱松壽 新四軍江抗第五路司令,

石堅白 新四軍4師10旅政治部宣傳科科長

孫占彪 新四軍南通獨立團團長

劉全 新四軍7師19旅57團政治處主任

李智 新四軍襄南辦事處主任

黃全德 鄂南挺進縱隊獨立五團政治委員

王蘇 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獨立五團團長

趙伯華 新四軍6師18旅51團參謀長

黃重厚 聯抗獨立支隊支隊長

王明星 新四軍6師18旅55團參謀長1

邱東平 新四軍1支隊政治部敵工科科長兼陳毅秘書,魯藝華中分院教導主任。

許晴 魯藝 華中分院戲劇系主任

裴勵 新四軍3師7旅教導主任

周叔屏 新四軍青龍潭留守處主任,安隨應游擊支隊支隊長

張裕生1支隊隊長豫鄂挺進縱隊信應游擊總隊隊長

周樂生 新四軍6師16旅47團政治處主任
4.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二十多名我軍高級將領(按時間順序)
王麓水: 山東野戰兵團第八師師長兼政委,1945年12月,他帶第二十四團團長王吉文偵察敵情,被敵發現,一發炮彈將王師長胸部炸傷,當場犧牲,王吉文團長炸傷。
盧冬生: 松江軍區司令員 , 1945年12月 被蘇軍殺害。
李兆麟: 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 1946年3月 被特務暗殺。
葉 挺: 新四軍軍長, 1946年4月 飛機失事。
羅炳輝:新四軍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 1946年6月21日病故。
關向應: 晉綏軍區政治委員, 1946年7月21日病逝於延安。
黃世德: 中原軍區鄂皖分區司令員兼政委, 1946年8月,在蘄春作戰犧牲。
吳大明: 中野7縱19旅旅長(相當於師長)1946年10月張鳳集戰斗,觀察地形時,被整11師射手擊中頭部,當場犧牲。
謝祥軍:華中野戰軍第十縱隊司令員, 1946年10月第一次漣水保衛戰中犧牲。
楚大明:晉冀魯豫野戰軍四縱十旅即386旅副旅長,20團團長,1947年1月汾孝戰役中犧牲。
張元壽: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1947年3月,山東周村遭空襲犧牲。
馬仁興:東北野戰軍西滿獨立1師師長,1947年6月四平戰役,身中流彈,犧牲於師前線指揮所。
秦賢安:華東野2縱4師政委,1947年7月21日南麻戰役,其指揮所遭整11師炮擊倒塌而壓死。
朱克靖: 郝鵬舉部起義後任該部政治委員。郝叛變時被扣,1947年秋秘密殺害於南京。
殷紹禮:華東野戰軍二縱4師師長,1948年4月益林戰役,殷帶領營以上幹部到益林鎮邊看地形。在離鎮3華里的一個土崗子上,不幸被鎮外敵人發現,中彈犧牲。
王吉文:華東野戰軍三縱8師師長,1948年9月濟南戰役,不幸被炮彈擊中犧牲。
徐海珊: 華東野戰軍三十七師政委,1948年9月,在濟南戰役中犧牲。
李振亞 瓊崖縱隊第一副司令員,1948年9月在萬寧指揮作戰時負傷不治英勇犧牲。
朱瑞:東北野戰軍炮兵司令員兼炮兵學校校長,1948年10月1日攻打義縣戰斗中觸雷犧牲。
李輝:四野42軍124師政委,1948年12月遵化戰役中犧牲。
韓聯生:華東野戰軍特種兵縱隊參謀長,1949年2月演習中炸葯爆炸事故。淮海戰役中,韓連生和工兵團劉金山副團長在工兵團教導隊指導實驗著名的迫擊炮拋射炸葯,不幸發生爆炸事故,韓、劉等8人光榮犧牲。
馮精華:四野43軍參謀長,1950年廣東湛江。(死因不祥)
羅少偉:一野六軍十六師副師長,1950年在新疆哈密地區視察地形的時候遭叛匪40餘人伏擊而犧牲,是解放戰爭以來西北戰場犧牲的第一位師級指揮員。
5.抗美援朝
(一)代軍長,副軍長(4 名)

1 李 湘 江西省永新縣人,1913年生,1930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67軍代軍長,1952年7月8日在朝鮮病故。
2 吳國璋 安徽省金寨縣人,1919年生,1930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39軍副軍長,1951年10月犧牲。
3 饒惠譚 湖北省大冶縣人,1915年生,1930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23軍副軍長,1953年2月犧牲。
4 蔡正國 江西省永新縣人,1909年生,1929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50軍副軍長,1953年4月12日犧牲。

(二)師長(3 名),副師長(1 名),師參謀長( 3 名)

1 羅春生 江西省吉安縣人,1916年生,1930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40軍第118師師長,1952年5月15日犧牲。

2 李雪瑞 湖北省茶陵縣人,1914年生,1931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67軍第200師師長,1951年7月犧牲。
3 王 珩 河北省任丘縣人,1911年生,1938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炮兵第8師師長,1951年7月24日犧牲。
4 蔡啟榮 河南省商城縣人,1919年生,1932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12軍第35師副師長,1951年5月17日犧牲。
5 胡乾秀 湖北省陽新縣人,1916年生,1929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20軍第58師參謀長,1950年12月犧牲。
6 薛劍強 江蘇省漣水縣人,1922年生,1940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39軍第116師參謀長,1951年犧牲。
7 湯景仲 山東省壽光縣人,1917年生,1937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40軍第118師參謀長,1952年5月15日犧牲。

(三)團長 (20 名)

1 趙鴻濟 山東省掖縣人,1918年生,1938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20軍第60師第180團團長,1950年12月10日犧牲。
2 張端勝 山東省博山縣人,1920年生,1939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26軍第77師第230團團長,1950年12月29日犧牲。
3 鄭希和 山東省壽光縣人,1919年生,1938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42軍第126師第378團團長,1950年12月犧牲。
4 王德榮 江蘇省人,1901年生,中國黨員,炮兵第 1師第11團團長,1951年2月犧牲。
5 宋崇魁 山西省和順縣人,1920年生,1938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12軍第34師第106團團長,1951年4月23日犧牲。

6 洪定太 湖北省黃岡縣人,中國黨員,第20軍第59師第175團團長,1951年4月27日犧牲。
7 田潤身 山西省懷仁縣人,1918年生,1937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65軍第193師第578團團長,1951年4月犧牲。
8 鄧仕均 四川省蒼溪縣人,1916年生,1932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63軍第187師第559團團長,1951年5月20日犧牲。
9 吳彥生 中國黨員,第12軍第35師第105團團長,1951年5月犧牲。
10 儲紹孟 河北省博野縣人,1915年生,1937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65軍第194師炮兵團團長,1951年5月犧牲。
11 趙大海 山西省人,1923年生,1948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空軍第4師第12團團長,1951年7月9日犧牲。

12 隗永文 河北省房山縣(今北京市)人,1922年生,1939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65軍第193師第578團團長,1951年9月犧牲。
13 盧炳德 安徽省五河縣人,1918年生,1933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志願軍後勤部第2分部汽車第1團團長,1952年3月13日犧牲。
14 曹國英 河北省安國縣人,1916年生,1938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12軍第35師第104團團長,1952年3月22日犧牲。
15 湯福亭 山東省榮成縣人,1913年生,1940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31軍第93師第279團團長,1952年8月10日赴朝參觀見學時犧牲。
16 賈廣和 江蘇省沛縣人,1924年生,1939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空軍第15師第43團團長,1953年2月犧牲。
17 王憲堂 河北省沙河縣人,1918年生,1939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炮兵第33師第407團團長,1953年6月2日犧牲

18 樊玉祥 河北省靈壽縣人,1923年生,1938年參加革命,中國員,空軍第15師第45團團長,1953年6月22日犧牲。
19 康致中 陝西省人,1919年生,1937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第1軍第7師第19團團長,1953年6月26日犧牲。
20 趙文全 山西省代縣人,1926年生,1940年參加革命,中國黨員,空軍第6師第16團團長,1953年6月犧牲。

E. 德安縣微電影小鎮總承建商

摘要 您好。我是阿梅學姐很高興為您服務,您的問題我已收到,看完會及時回復,追問後,因為單子太多會依次回答,不會不回答的,請耐心等待!

F. 昌九一體化的推動昌九全方位融合

南昌和九江 兩地城區相隔約100公里,所以必須要有一個重要的中型城市支點,2013年8月,省委書記強衛到九江市共青城、德安縣,就打造先導示範區、推進昌九一體化開展調研。他強調,要充分發揮共青城、德安毗鄰鄱陽湖、連接昌九的區位優勢,打造成為推進昌九一體化發展的先導示範區和重要支點。
全省發展改革工作會議提出,把昌九一體化作為當前全省區域發展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按照「規劃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和實現產業互補對接」的總方向,邊規劃、邊研究、邊推進。同日,省商務廳以著力提升招商引資水平和支持昌九一體化等出台了30條具體措施,包括推進昌九產業互補對接和商貿流通、對外貿易、口岸服務一體化建設;促進昌九產業聯合招商,資源共享;統籌昌九城鄉市場一體化,推進大型商貿流通企業連鎖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產銷對接;加強南昌港、九江港聯動發展等。
有著昌九工業走廊明珠和南昌北大門之稱的桑海開發區,與永修簽訂土地利用管理共建共享備忘錄、土地合作開發建設協議,相向發展,形成抱團之勢。永修作為九江的南大門,在北接共青城、在先導示範區建設中積極作為的同時,緊扣南昌工業企業退城進郊趨勢,承接產業轉移,已引進南昌企業23家。南昌經開區依託以歐菲光為龍頭的光電產業基地、以格特拉克為龍頭的汽車及零件產業基地和以海立、奧克斯為龍頭的家電產業基地建設,形成向九江方向產業鋪開的發展勢頭。
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打造「同城效應」昌九雙方正共同推進福銀高速昌九段「四改八」、昌北機場和九江機場互動、九江長江二橋到南昌生米大橋一級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南昌直達永修的公交車於2013年9月30日開通139路南昌至永修縣城的公交線路,走向為塘子河-八一大橋-廬山南大道-昌九高速-新城大道-永修公交總站(採取兩頭對發的運營模式)。南昌地鐵也有望延伸至永修,共青城 等地,地鐵在南昌走地下,進入九江轄區則變輕軌走地上……

G. 沈建華的人物事跡

1918年,祖母見沈建華快成人了,讀書無錢,務農缺地,經商沒本,為了他將來有碗飯吃,求伯父——譜匠沈祖執收他做徒弟。沈祖執向沈建華耐心傳授了刻字、印刷、裝幀等工藝,但工錢卻很摳,三年學徒期滿後每年僅給沈建華幾塊銀元。從譜徒到譜師的五年當中,沈建華熟練地掌握了修譜的全部工藝。他從所修族譜中,清楚地看出了地主惡霸利用合族修譜這個名義,讓窮人出錢,為富人立傳。同時伯父為人刻薄,沈建華所得的辛苦錢根本不能養家,因此他辭去譜師離開家鄉,到九江另謀生路。
1923年秋天,沈建華在九江碼頭上幫人挑行李和零星商品,有時還從瓷器店批發些瓷器到碼頭賣給過往客商。他在幹活中結識了一些瓷器店的店員和老闆。由於他喜愛繪畫,1924年經朋友介紹,到「夏寶記」瓷號「起彩」(繪畫)。沈建華在「起彩」期間,為人和氣,不愛說話,苦心鑽研繪畫藝術。這時,沈建華的同鄉、共產黨員吳九思、戴振球在九江秘密從事革命活動,沈建華在他們的幫助和影響下,於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沈建華曾任九江總工會委員長,是當時九江地下黨的骨幹。他白天繪畫,晚上從事革命活動。五卅運動中,他到車站、碼頭、大較場等地向群眾進行宣傳,揭露英帝國主義在華的罪惡,聲援上海工人的罷工斗爭,為了便於黨內的聯系,進一步發動瓷器店員、工人參加革命斗爭,按照黨的指示,他在張官巷(現九江旅社附近)與人合夥開了一家瓷器店,作為黨的秘密聯絡點。
1926年秋北伐軍進入九江後,在中共九江縣委的領導下,工農運動風起雲涌,沈建華刻布告,搞聯絡,忙個不停。
1927年九江一六慘案發生後,沈建華根據黨的指示,到江北發動農民,配合九江工人收回英租界的斗爭。
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朱培德於5月間在九江「禮送共產黨人出境」。7月下旬,九江的反動派趁賀龍、葉挺部隊開赴南昌之機,逮捕了九江工農運動領導人彭江、吳九思、戴振球、丁巨軒等26人,並於同年8月9日將他們殺害於九江大較場。九江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沈建華開的瓷器店停了業,他以蓮花池「張宏記」木匠店為落腳點,繼續堅持革命斗爭。
不久,沈建華在九江農村找到了縣委書記林修傑,他們於9月中旬到達星子縣。之後,他們以白鹿洞為聯絡點,聯系九江、星子兩縣的共產黨人,醞釀和策劃星子暴動,並決定林修傑任暴動總指揮,沈建華為副總指揮。1927年10月3日晚上,林修傑、沈建華率領九江馬楚區和星子縣五里、向村區的農民300餘人,帶著長槍七支、短槍四支以及梭鏢、扁擔等武器,一舉攻克了星子縣城,砸開了監獄大門,救出江西省農協籌備委員淦克合及無辜群眾100餘人。這次行動有力地打擊了贛北敵人的反動氣焰,鼓舞了革命人民的士氣。次日,林修傑、沈建華率領暴動隊撤離了星子縣城,越過廬山漢陽峰到九江馬楚區休整,並決定在這里堅持游擊戰爭,打擊土豪劣紳。
1927年12月下旬,根據中共江西省委關於組建贛東北紅軍的指示,以星子暴動的武裝為基礎,成立了「贛北紅軍游擊隊」,張沅健為隊長、李凌雲為黨化表、沈建華為副黨代表,並決定以氓山為根據地,開展武裝斗爭。這支革命武裝的建立,促進了贛北黨組織的恢復和發展,打擊了贛北各縣的「靖衛團」、「民團」。部隊也在武裝斗爭中不斷成長壯大。
這年年底,德安縣委書記楊超犧牲,縣委遭到嚴重破壞,中共江西省委派沈建華兼德安縣委書記。
1928年1月29日晚,沈建華在童子嶺、朱家壠召開幹部會議,傳達中共贛北特委關於在德安等縣開展暴動的決定。會議討論決定,由張沅建率游擊隊員十餘人配合縣委行動。暴動這天正是農歷正月十五,沈建華風趣地對暴動隊員說:「今晚是元宵佳節,我們玩一夜『龍燈』,大家看怎麼樣?」暴動隊首先包圍了秦洞喻家山惡霸地主劉修竹的住宅。這老傢伙聽到敲門聲,做賊心虛,鑽陰溝逃跑了。暴動隊員們沒收了他的財產,燒了他的家。之後,暴動隊又包圍了彭山灣張村、張十八村,鎮壓了七個民憤極大的土豪劣紳,沒收了他們的全部財產。在「元宵暴動」的影響下,全縣相繼鏟除了土豪劣紳40餘人。
「元宵暴動」後,張沅健、沈建華又領導贛北紅軍游擊隊,擊退了德安、九江的反共「靖衛團」200餘人及國民黨正規軍一個營對氓山根據地的進攻,斃傷敵兵70餘人,繳獲步槍30餘支,手槍一支,子彈50餘發。
3月,沈建華在彭山雲水寺召開德安縣第三次黨員代表大會,作出了「繼續發動群眾,打倒豪紳地主」、「發展赤衛隊,配合紅軍消滅團匪」、「開展『四抗』運動和春荒斗爭」三項決議,同時決定加強黨在南潯鐵路沿線的工作。
5月中旬,沈建華同縣農協主席何奎光到晏家沖山上庵村、在屋徐村恢復與發展黨和農協組織。他們很快就恢復並擴大了中共林泉坂支部,並將晏家沖作為縣委聯絡點之一,迅速打開了局面 。
中共中央和江西省委,對德安的工作一再給予表揚和肯定。1928年5月23日中共江西省委在「致中央信」中指出:「德安農村斗爭情緒很好!」192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關於「江西工作大綱」中也指出:「能夠發動斗爭的只有德安、修水、弋陽等縣……南潯路上之德安、永修等縣的工農在組織上都有新的發展。」
德安縣第三次黨代會召開以後的短短幾個月中,德安縣的黨組織與紅色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1928年6月底,全縣建立了4個區委、20多個支部,黨員發展到290餘人、團員100餘人。中共江西省委在綜合報告中指出:「南潯路上德安縣農村的斗爭也較烈,在德安的大部分村,差不多全都是在我們勢力范圍之下,雖無蘇維埃之組織,卻差不多與割據相等 。」
1928年8月間,沈建華、張俊、甘霖沛等十餘人,在德安陳山壠磨盤周村召開了軍事會議。會議決定,為了控制南潯鐵路,牽制敵人的兵力,策應井岡山、贛東北和湘鄂贛的軍事斗爭,徹底粉碎敵人對根據地的「圍剿」,組織三個武裝工作組分別到星子、瑞昌等地發動群眾,開展武裝斗爭。會後,沈建華、歐陽端領導的第二武裝工作組和德安縣委甘霖沛率領的一部分游擊隊員和赤衛隊員,在南潯鐵路的馬回嶺、黃老門一帶開展武裝斗爭。他們經常鋸斷電線桿,破壞鐵路,襲擊反動派的軍車,迫使南潯鐵路經常發生停車事故,有力地牽制和阻擋了敵人對贛東北和贛南革命根據地的軍事「會剿」。
1928年12月5日,沈建華出席了中共江西省委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他在這次會議上被選為中共江西省委執行委員。不久他調到省農民運動委員會任書記,為便於工作,化名宋家珍。沈建華到任後積極協助省委,經常聽取各地巡視員對農村工作和農村斗爭情況的匯報,全面分析江西省農民運動的形勢,制定今後農運工作計劃。
1929年2月,中共中央為加強江西工作,決定改組省委常委,任命沈建華為書記,尹小雲(即阮嘯仙)為組織委員,吳道一(即王同根)為宣傳委員。並指示常委要特別加強南潯路及南昌至九江的工作。沈建華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召開了省委常委會議,決定建立中共南潯路支部,在九江、德安、塗家埠、牛行四個主要站設分支部,南昌和南潯路的工作直接歸省委領導 。
1929年3月以前,南昌市內只有九個黨員,其中有三個是市郊農民,由於比較分散,沒有能很好地開展活動,沈建華調省委後,立即把黨員發動起來,深入到南昌市工人、農民、市民中間,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經過四個多月的努力,在工人、農民、街道、警察、學生、士兵中建立了12個黨支部,成立了南昌區委。沈建華和其他省委領導人,經常參加區委和各支部的會議,幫助他們開展工作。同時,省委還派人到九江、樂平、景德鎮、南潯路、樟樹等處發展黨的組織,開展武裝斗爭。沈建華還領導了南昌市織襪工人黨支部開的經濟斗爭,迫使資方答應給工人加薪的要求 。
沈建華任江西省委書記之後,多次召開省委會議,分析全省政治、組織、軍事工作情況,並根據黨中央指示,對全省各項工作進行了妥善的安排與部署。
這年冬,國民黨反動派加強了對江西革命根據地的「圍剿」。國民常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及其南昌衛戍司令部,用極其殘酷的手段鎮壓革命,妄圖將中共江西省委領導人一網打盡。由於聯絡站被破壞,從11月23日到26日,省委及南昌區委被捕的同志將近50人,沈建華臨危不亂,他和馮任在南昌到處尋找倖存的幹部,決心把被破壞的省委機關恢復起來。一些同志勸沈建華迅速離開南昌,卻被沈建華謝絕。後因被叛徒盯了梢,沈建華才趕緊離開南昌去九江。
九江同南昌一樣,暗探四伏,刀光劍影。在到達九江的第三天,沈建華不幸被敵人逮捕,在九江關押兩天後被解送南昌 。
反動軍閥張輝瓚先用高官厚祿引誘沈建華,遭到拒絕;又用酷刑拷打沈建華,仍然什麼也得不到。1930年元月,沈建華在南昌英勇就義 。

H. 沈建華的人物生平

沈建華1904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父母早亡,6歲時和4歲的童養媳張金娣與失明祖母3人相依為命。一家人省吃儉用,供他在村裡讀了4年私塾。1918年,隨伯父學習刻字、字畫裝幀等工藝3年,後去九江謀生。1924年經朋友介紹,到「夏寶記」瓷號繪畫。這時,其同鄉、共產黨員吳九思、載振球在九江從事秘密革命活動。在他們的幫助下,於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九江瓷業工會和九江總工會委員長,領導九江工人運動。1926年6月,組織發動九江市學生和郊區農民,配合工人燒毀了日本銀行。北伐軍進入九江後,在中共九江縣委的領導下,投身於工農運動。1927年9月下旬,協助中共九江縣委書記林修傑,組織領導了江西省星子縣農民秋收暴動。他們以白鹿洞為聯絡點,聯系九江、星子兩縣的共產黨人,組成暴動指揮部,由林修傑和他任總指揮、副總指揮。10月3日晚,林修傑、沈建華率領九江、星子兩縣農民300餘人,一舉攻剋星子縣城,砸開監獄大門,救出江西省農協籌備委員會委員淦克合及無辜群眾100餘人。12月下旬,根據江西省委關於組建贛東北紅軍的指示,以星子暴動的武裝為基礎,成立了贛北紅軍游擊隊,為游擊隊副黨代表,並決定以氓山為根據地,開展武裝斗爭。年底,中共德安縣委書記楊超犧牲,省委派他兼德安縣委書記。1928年2月6日(元宵節),組織德安農民,發動了「元宵暴動」。暴動隊沒收了喻家山惡霸地主劉修竹的財產,鎮壓了鼓家灣7個民憤極大的土豪劣紳。後又領導贛北紅軍游擊隊,擊退了德安、九江的反共靖衛團200餘人及國民黨正規軍一個營對氓山根據地的進攻,斃、傷敵兵70餘人,繳獲槍支、彈葯一批。在德安還積極發展農協會和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到6月底,全縣建立了4個區委,20多個支部,黨員發展到290餘人,團員100餘人,中共江西省委對德安的工作一再給予表揚和肯定。1928年12月5日,出席了中共江西省委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會上被選為中共江西省委執行委員。不久調省農民運動委員會任書記。1929年2月,中共中央為加強江西工作,決定改組省委常委,任命他為省委書記。同年冬,國民黨反動派加強了對江西革命根據地的「圍剿」。國民黨十八師師長張輝瓚及南昌衛戍司令部,用極其殘酷的手段鎮壓革命。11月,江西省委下轄的贛西黨團特委被破壞,省委及南昌區委被捕近50人。雖避走九江,不久亦被敵逮捕。被捕後,反動軍閥張輝瓚用高官厚祿引誘他,不為所動;又用酷刑拷打他,也毫不動搖。張輝瓚無可奈何,在給蔣介石的報告里說:沈建華等「皆迷信共產主義甚深,於審訊時態度倔強,大有以身殉主義,視死如歸之感。」1930年1月,英勇就義於南昌。

I. 有關公安機關科學發展觀的調研文章

「三項建設」,即加強公安信息化建設、加強執法規范化建設、構建和諧警民關系,是公安部黨委在2008年全國公安廳局長會議上提出的2009年全國公安機關的重要工作。
近年來,德安縣公安局黨委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公安工作,大膽改革、不斷創新,先後涌現出「全國公安一級派出所」、「全省優秀公安基層單位」、「全省公安『三基』工程建設先進單位」等一批先進集體,縣看守所實現了連續13年安全無事故的目標,縣公安局3次被九江市公安局評為「年度目標管理考評先進集體」。作為一名主政德安縣公安局四年的主要負責人,我對此感到非常欣慰。但在新形勢下,面對縣委、縣政府的更高要求,面對人民群眾的更多期待,也常常讓我夜不能寐。
當前,全國上下正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如何將這一活動與公安部黨委關於「三項建設」的重大部署有機結合起來,使公安工作的成效更多地體現在保障民生、服務民生、促進和諧、惠及百姓上來,是新形勢下擺在基層公安機關面前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為此,筆者結合德安公安工作實際,對推進基層公安機關「三項建設」進行了一些調查與思索。
一、德安縣公安局「三項建設」進展概況
2008年12月25日,全省公安局長會議在南昌召開,這次會議的突出亮點,就是期間舉辦了一場「踐行科學發展觀、推進『三項建設』,創新工作方法」的報告會,陳勇琦、周俊軍等4名一線優秀民警和南昌市公安局紅谷灘分局等3個先進單位,從不同角度介紹了他們在信息化建設、執法規范化建設與和諧警民關系建設等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引起了與會人員的強烈反響,筆者也感觸頗多。反觀本局,雖然我們力推「三項建設」,工作中也順風順水,但亮點不多、社會效果不甚理想,與表現突出的兄弟單位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一)公安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信息化的核心在於應用,只有做到邊建設、邊應用、邊實踐、邊完善,才能把信息化建設的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戰鬥力,同時推動信息化建設向縱深發展。在這方面,瑞昌市公安局肇陳派出所洪一警務室民警周俊軍就做得非常好,2年多時間,他創建的農村警務信息平台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情關注,省委書記蘇榮高度贊揚他的警務信息平台具有「開創性」,號召全省公務員向周俊軍學習。而受人才匱乏、設備落後等因素的影響,我們的信息化建設在2007年才逐步展開。首先,在工作機制上和工作模式上滯後。雖然我們要求凡是可以用信息化手段代替手工作業的工作,一律實行網上、機上操作,但警務信息綜合應用平台尚未完善,信息流與業務流暫時不能做到有機融合。全警日常信息化工作規范體系尚未健全,上班必開機、工作必上網、查詢必用證等尚未成為民警的自覺行動,信息工作要求與民警崗位職責要求暫時不能做到有機融合。其次,警務信息的錄入數量和質量滯後。雖然我們提出了基礎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礎化的目標,但信息化應用與基礎工作結合得還不夠緊密,除了基層派出所把隨時隨地掌握情況信息、隨時隨地錄入信息數據作為民警日常工作的基本內容外,其他警種、部門依然存在信息不靈、漏管失控的問題。2008年7月份,我們按照全面、准確、鮮活、海量的信息採集要求,組織全局民警開展了信息採集攻堅戰,但由於從上到下,片面地追求信息數量,導致部分單位錄入信息的質量下降,並沒有真正把基層民警緊緊「拴在」社區、「拴在」基礎工作上,民警信息化應用能力和業務工作水平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二)執法規范化建設進程較慢。為了確保嚴格、公正、文明執法的要求落到實處,我們多次提出要進一步樹立起正確的執法理念,從執法制度、執法機制、執法方式、執法監督等各個方面規范民警執法執勤行為,但在工作實踐中執行得並不徹底,執法規范化建設的進程還比較緩慢。我們連續多年推行了季度執法質量考評制度,但無論什麼時候,不管怎麼考評,先進的總是保持先進,後進的依然「濤聲依舊」,就連2008年評選十大優劣質案件的重大舉措也沒有觸動後進者的思想,我認為,這與我們的懲戒體系沒有健全有關。面對少數民警輕度的違禁違紀行為,局黨委也出於教育為主的原則,沒有按有關規定嚴肅查處,致使隊伍建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2008年3月份,我局破獲了一系列入室盜竊案,消息一傳出,群眾拍手稱快,但是,沒有挽回損失的失主對公安機關並不滿意,這說明,有時候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並沒有到達有機統一。我們要求大力推行網上辦案,全面啟用電子筆錄和法律文書系統,建立健全網上執法基礎台帳、執法檔案和執法監督系統,但因缺乏對民警執法辦案等業務活動從受理到辦結各個環節實行全程網上運行和監督,立案統計不實、執法力度不當等問題依然存在。雖然我們加強了執法主體建設,開展了民警法律培訓與業務培訓,但執法責任體系不夠完善,少數民警辦案水平還不高。
(三)和諧警民關系建設水平較低。警民關系和諧取決於公安工作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做到情系於民、取信於民、惠及於民、權用於民,把「人民公安為人民」的根本要求體現在民警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上。南昌市公安局青山湖分局湖坊派出所駐永人村社區民警陳勇琦,就用實際行動構建了和諧警民關系。4年多的社區警務實踐,他總結歸納出「一棵樹、一條船、一座塔、一張網」的社區警務工作方法,得到了公安部和省公安廳的充分肯定。我們的許多民警不是不願意做群眾工作,而往往是不善於做群眾工作,使群眾對我們有誤解。2008年5月10日上午,75歲的寶塔鄉村民伍某來到我辦公室上訪,說因瑣事與原村支書發生糾紛,先後到多個部門和轄區派出所反映情況,均未得到很好的解決。而我只用一張笑臉、一杯熱茶、一陣交談就讓他感到非常滿意。他說:「其實我到你這里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來的,我心裡對糾紛的處理早就沒有想法了,只是一直想得到一個公正的說法,可他們卻都以為我是胡攪蠻纏的。」我認為,我們的「民警大走訪」愛民實踐活動還不夠深入,特別是沒有深入到失業下崗和生活困難群眾、返鄉農民工和低收入群眾等家庭,這就難以讓廣大民警在與人民群眾說話、交心中提高做群眾工作的水平,在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中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贏得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愛民實踐活動的載體創新不夠,讓人民群眾感覺到距離。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
造成基層公安機關「三項建設」社會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結起來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民警認識不足。為期三年的「三基」工程建設剛剛結束,全體民警放鬆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公安工作的決心。二是領導重視不夠。局黨委沒有像對待「三基」工程建設那樣,積極主動地向黨政機關詳細匯報有關精神和進展情況,因而缺少有力的支撐。三是隊伍素質不高。基層公安機關隊伍的整體素質欠缺,難以適應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的變化。
三、推進基層公安機關「三項建設」的幾點建議
基層蘊涵著無窮的創造活力,基層也是人民群眾得實惠的直接來源。我們要以「三項建設」的成果,推動公安工作再上新台階,以真正實現「保障民生、服務民生、促進和諧、惠及百姓」的目標。
(一)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三項建設」。全體公安民警特別是領導幹部務必增強政治責任感,扎實深入推進學習實踐活動,做科學發展觀的忠實擁護者、堅定實踐者和有力推動者。要緊緊圍繞「黨員幹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學習實踐見成效」這一目標,牢牢把握黨委政府整體工作取向,更加主動地用科學發展觀統籌指導「三項建設」和各項公安工作,積極服務於經濟發展大局。要把學習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三項建設」長遠發展的科學思路,轉化為服務經濟發展大局的實際行動。特別是要在注重聯系實際,解決突出問題上下功夫,不斷深化公安民警「大走訪」愛民實踐活動,在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上下功夫,創新和拓展活動的內容、形式、方法,做到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努力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積極構建和諧警民關系,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穩定。
(二)借鑒「三基」建設成功經驗帶動「三項建設」。要努力實現「三項建設」對「三基」工程建設的有機銜接和不斷延伸,藉助「三基」工程建設已有的成功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在提高群眾工作能力上求突破,在提高理性、平和、文明、規范執法能力上求突破,在提高駕馭復雜局勢能力上求突破,在提高群眾滿意度上求突破,用「三基」工程建設經驗助推「三項建設」,以「三項建設」使「三基」工程建設成效得到不斷升華,推動公安工作實現新的發展進步。
(三)做到三個工程並重謀劃「三項建設」。一是要把「三項建設」作為黨政工程。要始終堅持黨政領導、公安主抓、部門支持、社會參與的領導體系和工作格局,把「三項建設」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認真謀劃部署,全力支持推動,推進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問題進一步得到解決。二是要把「三項建設」作為強警工程。要建立「一把手」負總責,黨委成員分工負責,責任部門牽頭落實,全體民警共同參與的組織機構和工作格局,將目標任務逐一細化、量化、實化,具體分解落實到各警種、各部門、各位民警,充分發動,全警參與。三是要把機制創新工程作為「三項建設」的重要內容。要不斷加強經驗和方法總結,探索完善切實有效的長效工作機制,長期堅持運用在我們的工作中。
(四)抓好五項工作實踐推進「三項建設」。一是要抓載體。要通過信息化應用大練兵大競賽、創建執法規范化建設示範單位、設立愛民先鋒崗等各項載體,迅速掀起「三項建設」的熱潮。二是要抓典型。要分別確定一個信息化、執法規范化、警民關系和諧化建設的試點單位,以點帶面,既要重點突破,又要整體推進,實現大面積豐收。三是要抓效果。把「三項建設」成果作為衡量工作、考核班子、檢驗隊伍的主要依據,對推進不力的單位主要負責人實行問責,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大張旗鼓的表彰獎勵,以調動和激發大家干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四是要抓宣傳。通過電視、網路等各種媒體,大力宣傳公安「三項建設」採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向人民群眾展示公安機關現代化、規范化、和諧化的正面形象,促進警民關系不斷良性發展。五是要抓督導。黨委成員要深入聯系基層單位實行分片督導,督察部門要開展明查暗訪,加強工作指導,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強化整改。

閱讀全文

與省委書記視察德安微電影小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骷髏島電影高清完整版 瀏覽:934
催淚電影抗日戰爭 瀏覽:439
壞小子電影圖片全集 瀏覽:345
獲過奧斯卡的戰爭電影 瀏覽:22
給找超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565
電影愛是妥協西瓜影院 瀏覽:136
張國榮經典電影片段唱歌 瀏覽:157
珠海電影院哪裡有 瀏覽:453
過年電影劇照圖片大全 瀏覽:594
死神的假期電影完整版 瀏覽:363
獸人圍攻人類電影完整版 瀏覽:966
素女真經電影手機在線 瀏覽:326
哪個平台直播電影電視劇多 瀏覽:799
科學家馴服活死人是哪個電影 瀏覽:998
黃什麼大橋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846
靈魂戰車完整版電影普通話版 瀏覽:528
落葉歸根全集電影免費 瀏覽:183
跑長途貨車題材電影 瀏覽:32
法國電影女人和戰爭片 瀏覽:189
越南戰爭電影下載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