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唐詩<送別>的賞析
【註解】:
又題:《山中送別》
1、柴扉:柴門。
2、王孫: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韻譯】: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後,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
遊子呵你能不能回歸?
【評析】: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王維《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王維其人-------------------------------------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祖籍太原,唐朝詩人,外號「詩佛」。
王維精通佛學,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王維很欽佩維摩詰,所以自己名為維,字摩詰。
開元九年(721年),王維進士及第,官大樂丞,隨即因為署中伶人舞黃獅子犯禁,受了牽連而謫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十四年(726年),辭去官職。後又任右拾遺,又為監察御史,40歲時,遷殿中傳御史。天寶末年,安祿山攻佔長安,王維被安祿山脅迫作了他的官員。但是他並不願意,曾作詩表達了心跡。當安祿山兵敗後,王維因此得到了赦免,並任太子中允,後轉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他對山水畫貢獻極大,被稱為「南宗畫之祖」。受禪宗影響很大。他創造了水墨山水畫派,此外,還兼擅人物。
蘇軾評價王維的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至今這個評價都受到了學者的肯定。王維以五言律詩和絕句著稱。王維的詩有兩種風格,前期的詩大都反映現實,後期則多是描繪田園山水,王維最擅長的也是田園詩。
-------------------山中送別賞析-------------------------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麼呢?詩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里。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像於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
『貳』 《送別》這首詩是誰寫的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悲歡離合」,乃古往今來、大千世界的永恆主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對分離的凄迷,「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是對朋友的勸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是對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是對別離的傷感,「金陵弟子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是別離時的苦悶……在中國古典詩歌的送別曲中,「離情別怨」是永恆的旋律。「五四」運動以後,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依舊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創作的校園歌曲《送別》,尤其膾炙人口,風行天下,歷久不衰。李叔同(1880-1942),法號弘一。他多才多藝,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華橫溢的音樂、美術教育家,書法家和戲劇活動家。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上榮耀。他以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大師。《送別》寫於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所作。
從總體結構看,《送別》很像一首古詞(類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兩段文字相同。
第一節,著重寫送別的環境。作者選取了「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暮色」、「弱柳」、「殘笛」「夕陽」八個典型的意象,渲染離別的場景。「長亭」「古道」是寫送別的地方,這使我們想到文學史上的無數次離別,如柳永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白居易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等等。「芳草」喻離情,如《楚辭�6�1招隱士》中就有「王孫游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晚風拂柳」暗示了惜別,「柳」與「留」諧音,多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詩經�6�1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這一切別緒,都籠罩在「夕陽」之下的特定時間里,只讓人感受到友情溫暖、斜陽溫暖、晚風溫暖;溫暖而又纏綿。
第二節,著重寫送別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過「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濁酒」、「夜別」、「離夢」,訴諸感官,觸動心弦,誘君品鑒。送別之情,當然會從內心生出許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過數十年,知交能有幾人?再見又待何時?有幾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一杯濁酒盡余歡」,這的確是一種無奈的凄美,把酒離別,「都門帳飲」,愁緒紛亂,友人何時能相聚?最後,在時空的交錯中,作者又以現在時的「今宵別夢寒」總括全篇。從感情上看,夢里重逢照應上文的「山外山」,從韻律上看,它是重復強調,但這個重復強調卻是更進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夢頻。
第三節,是第一節的重疊,進一步烘托別離的氣氛,是意象上的強化和音韻上的反復。其中,「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兩句周而復始,與回環往復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種回環美,加深了魂牽夢繞的離情別意。
全詞三節,有起,有開,有合;緊扣主題,營造了讓人迷醉的意境,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景物依舊,人在別時,倍感凄涼。它的審美效應,就在「酒盡夢寒」的無言中回盪不已。全詞給我們描繪了這樣的情景:夕陽下,群山相連,碧草茵茵,一望無際;近處,長亭、古道,晚風輕拂,楊柳依依,送別的豎笛哀婉幽怨。一對知心朋友分別在即,想到從此天各一方,雙方都有無限的感傷。他們端起酒杯,想借酒盡最後的一點歡娛。酒醉夢別,彼此在記憶中留下那「晚風拂柳」「夕陽在山」的難忘一幕!
整曲《送別》,沿婉約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摯,凄美柔婉。歌詞造句長短參差,句式充滿變化。曲譜借用了當時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國藝人約翰·P·奧德威所作《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裝己酒,寫成了中國詩味極濃的校園歌曲。那種痴情,那種哀怨,那種眷戀,統一於《送別》的歌吟中,珠聯璧合,畫意詩情,相得益彰。全詞韻字——邊、天、山、寒,即an韻,皆讀平聲韻,聲音亮麗。第二節開頭兩句,換一個uo韻,無呆板之感,和諧優美。
『叄』 《送別》詩意
送別是中國詩歌中傳唱不衰的主題。李叔同的這首《送別》,文辭雋永,曲調悠遠,很多中國人都會唱。電影《城南舊事》更是以這首歌穿起童年的回憶。輕輕吟唱,心中的詩意便與旋律一同飄盪開來……
與友人相別,在悠悠長亭之外,漫漫古道之邊。柳永曾寫道:「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李白也說:「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中國人情意綿長,送人總是不舍分別,就設下一座座亭子來延長停駐的時光,一個長亭,其中就綰結了無數離情。更妙的是,不僅在長亭外,還在古道邊,久遠的時間彌漫氤氳,道路就因為歲月而平添滄桑。「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有了古道的襯托,更顯出「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悲壯。長亭與古道,都有些蒼涼,氣氛太過蕭索,於是就有了「芳草碧連天」,為離別點綴幾分生氣。雖是用筆清淡,離愁別緒卻更添一重,隱隱中透出一些「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的意味。整個第一句,極易使人想起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化用得妙,天衣無縫。 第二句更是溫婉之至、悠遠之至。晚風拂柳,盡顯柔軟氣韻,再借上一縷笛聲,真是要「念之斷人腸」了。笛聲是渺遠時空的象徵,細若游絲,卻能撥動人的心弦,「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就是明證。笛聲來自何方?是遠山外的夕陽,還是夕陽下的遠山?作者沒有明說,但絲毫不減悠遠的韻致。「山外山」雖只提到兩重山,浮現在讀者眼前的,又何嘗不是萬水千山?「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啊。在這里,不得不說說中國詩中的意象羅列和情景跳接。意象羅列,最典型的就是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沒有詞語加以銜接,那景象卻如在眼前一樣真切,這是因為在中國文學的漫長積累與流變中,有些意象已被賦予特定的含義,不需要多做闡釋,自然會產生共鳴,這是創作者與體悟者共同完成的文學作品的藝術生命。而情景跳接,溫庭筠算是個中高手,他的十四首《菩薩蠻》,多用這種手法。比如他的一首詞中,「水精簾里頗黎枕,暖香惹夢鴛鴦錦」寫的是閨房內景,然而馬上跳接外景,「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由於景中有情,所以並不突兀。這也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獨特魅力。 景物鋪墊罷,人情自然上來。天涯海角,知交零落,沒有了「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豁達,沒有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安慰,有的只是傷感和寥落。沒有知交,也就沒有知音,一個人的被認同感就會減弱,當「過盡千帆皆不是」,陪伴自己的,就只能是「斜暉脈脈水悠悠」了。還是借酒澆愁吧,酒中有淚,於是渾濁,盡余歡只是日後無盡憂愁的前奏,這一別之後的夜晚,夢也是漠漠的清寒。寫情的部分,有看破紅塵之感,李叔同化身弘一法師,給了我們答案。 縱觀這整首詞,可以發現《西廂記�6�1長亭送別》的影子,摘錄如下: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綉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籍,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哪裡?在夢也難尋覓。
李叔同的這首詞,深得中國古典文化風韻,因而回味悠長,詩意的送別,永遠是「動人心處情無限」。
『肆』 關於送別的唐詩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朝代】唐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白話翻譯:
巍巍長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卻在迢迢遠方。
你我命運何等相仿,奔波仕途,遠離家鄉。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內不覺遙遠。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覺就像近鄰一樣。
岔道分手,實在不用兒女情長,淚灑衣裳。
2、贈汪倫
【作者】李白【朝代】唐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白話翻譯:
我正乘上小船,剛要解纜出發,忽聽岸上傳來,悠揚踏歌之聲。
看那桃花潭水,縱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倫送我之情。
3、芙蓉樓送辛漸
【作者】王昌齡【朝代】唐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白話翻譯:
迷濛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4、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維【朝代】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白話翻譯:
清晨的微雨濕潤了渭城地面的灰塵,空氣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真誠地奉勸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
5、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李白【朝代】唐
譯文對照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白話翻譯:
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伍』 《送別》這首歌最早出現在哪一部電影
《送別》最早是1983年的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
《城南舊事》講述了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英子與「瘋」女人秀貞成為朋友。
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
英子一家搬家到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花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
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5)唐詩微電影送別擴展閱讀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
『陸』 唐詩中的經典送別詩有哪些
1、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3、王維《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柒』 送別是誰的詩
現代詩《送別》
一、豐子愷版
李叔同《送別》手跡似未留存。《送別》最初發表版本見於裘夢痕、豐子愷合編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書收入李叔同作詞作曲或者填詞的歌曲作品十三首。 1927年8月由開明書店出版。有人說此書在1921年出版,是錯誤的。此書的歌詞字體不是標准印刷體,而是手寫體。書寫之人可能是編者。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豐子愷(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與李叔同關系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後,二人來往也十分密切。根據豐子愷年譜,1927年秋李叔同還曾在豐子愷家中小住。豐子愷曾向人推薦,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讀者可在開明書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窺見」。因此,這個版本的可靠性無可懷疑,應視為正宗原版。
豐子愷版在傳播過程中,曾發生個別錯訛。「一觚濁酒」之「觚」,有「瓢」、「壺」、「杯」、「樽」等幾種誤植。「觚」與「瓢」字形相近,可能在傳抄過程中被錯認。但「觚」為古人盛酒的器具,「瓢」為農人從水缸舀水或者從麵缸取面的器具,豈能混淆和替代。「壺」與「觚」(音孤)音接近,「觚」變為「壺」,當是傳唱過程中聽差所致。而「杯」、「樽」之訛傳,傳唱者記憶錯誤的可能性比較大。
二、林海音版
台灣女作家在其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中兩次提到《送別》這首歌。她記錄的《送別》歌詞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林海音版和豐子愷版差別較大。有人認為這是林海音記憶錯誤或者對原詞記憶不全,以杜撰填充。對此說法我不以為然。以林海音對童年往事的記憶能力,她斷不會忘記她一生都非常喜愛的《送別》這首歌的歌詞。我以為,林海音版的《送別》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過。它曾經作為林海音在北京讀書的那所小學在畢業典禮唱的儀式歌曲。林海音在《城南舊事》中把它稱為「歡送畢業同學離別歌」。我想是這樣的,那所小學採用《送別》作為「歡送畢業同學離別歌」,但鑒於李叔同原詞中「一觚濁酒盡余歡」等句不適合兒童唱,就加以修改了。我只對「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中的「來」字有所懷疑,從意思上說此處用「還」似更為貼切,也避免和後面的「來」重復。而網上傳抄本,也確有將「問君此去幾時來」寫為「問君此去幾時還」的。
三、電影《城南舊事》版
電影《城南舊事》對《送別》的使用,並沒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實際是把豐子愷版和林海音版合二為一,但又有個別差異。影片在出現《送別》一歌時,沒有字幕,我記錄的兩段歌詞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這個版本,文字上的最大特點是把豐子愷版和林海音版中的「地之角」變為「海之角」,不知是否有所依據。另外,「盡余歡」一句,我反復聽,確定唱的是「瓢 」。由於電影具有特別的傳播力,特別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這個版本的《送別》傳播最廣。但不能不說,這個版本並不好。
四、陳哲甫增續版
可能是因為《送別》比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後有人續填歌詞。而有的續詞隨原詞一起傳播,時間一長,被人誤當作李叔同《送別》的第二段。最著名者當屬陳哲甫續詞。
陳哲甫(1867~1948),天津人。1903年留學日本。回國後歷任北京高等師范(北師大前身)教授、燕京大學國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貧兒院院長等職。1928年後居天津。陳哲甫與李叔同相識,並可能和李叔同有親戚關系。他寫的《送別》續詞收入杜庭修所編《仁聲歌集》中。該歌集1932年12月由仁聲印書局出版。《仁聲歌集》將陳哲甫的續詞和李叔同的原詞同刊在《送別》歌中,形成《送別》的演繹版。全詞為: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孤雲一片雁聲酸,日暮塞煙寒。
伯勞東,飛燕西,與君長別離。
把袂牽衣淚如雨,此情誰與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續詞中「此情誰與語」,也有寫為「此情與誰語」的。兩者都通,但孰是孰非,有待見過《仁聲歌集》原書者指正。還有人誤以為是「此情誰與予」。另外,有些文章將「把袂牽衣」寫為「把褲牽衣」、「把袖牽衣」,顯然不對。
陳哲甫的續詞也不壞,但似乎寫的是男女分別、兒女情腸,不如李叔同原詞意義寬廣。
五、佚名續增版
《送別》還有這樣一個版本: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韶光逝,留無計,今日卻分袂。
驪歌一曲送別離,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別離悲,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予期,去去莫遲疑。
有不少人說第二段也是李叔同所作,但沒有人提供原始證據。我分析,這也是一個續作。這段詞突改第一段詞意象聯想、情景結合的風格,對光陰易逝、悲歡離合發表議論,味同嚼蠟,所作議論實際上是對第一段意思的重復,沒有新意。作為歌詞,它也不上口,幾乎無法歌唱。因而我判斷它不是李叔同手筆。從根本上說,《送別》原詞內容完整,有始有終,根本就不需要第二段歌詞。即使李叔同真的寫了第二段歌詞,那也是續貂之為。
這個版本的《送別》似乎是從港台傳來。我在網上看到的一份「台中市立國中八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成績考查一年級國文科」試卷,將它作為閱讀測驗題。香港也有文章認為它是李叔同《送別》全詞。
六、豐子愷家庭版
有人回憶,豐子愷晚年見後輩學唱《送別》,覺得新時代的兒童應當唱朝氣蓬勃的歌曲,於是重填了《送別》歌詞,並改題為《游春》:
星期天,天氣晴,大家去游春。
過了一村又一村,到處好風景。
桃花紅,楊柳青,菜花似黃金。
唱歌聲里拍手聲,一陣又一陣。
這個歌詞只是在形式上與《送別》相仿,構不成《送別》的演繹版本。這里僅僅將其作為《送別》傳播史上的一個花絮加以介紹。
唐詩《送別》
送別
[唐]王維
下馬飲君酒①,
問君何所之②。
君言不得意,
歸卧③南山陲④。
但去莫復問,
白雲無盡時。
【送別】
作者不明稱為:無名氏。(隋末)
楊柳青青著①地垂, 楊花漫漫②攪天飛.
柳條折盡③花飛盡, 借問行人④歸不歸.
①著:(zhuб)接觸,貼近。
②漫漫:遍布的樣子
③柳條折盡:折柳條是古人表示送別的一種象徵。「柳條折盡」表明思念至深,戀戀不舍。
④行人:出征的人。
其他《送別》
送別 作者:席慕蓉
不是所有的夢 都來得及實現
不是所有的話 都來得及告訴你
疚恨總要深植在離別後的心中
盡管 他們說
世間種種最後終必成空
我並不是立意要錯過
可是 我一直都在這樣做
錯過那花滿枝椏的昨日 又要
錯過今朝
今朝仍要重復那相同的別離
餘生將成陌路 一去千里
在暮靄里向你深深俯首 請
為我珍重 盡管 他們說
世間種種最後終必 終必成空
送別
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
送別
清·沈樹榮
落葉楓林兩岸秋,曾於南浦動離愁。 只今一片江頭月,不照歸舟照去舟。
『捌』 關於送別的古詩大全
1、《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山中送別》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草》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5、《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6、《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從茲去,蕭蕭班馬鳴。
7、《餞別王十一南遊》
唐·劉長卿
里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
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8、《送友人》
唐·薛濤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9、《送靈澈上人》
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夕陽,青山獨遠歸。
10、《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唐·劉長卿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11、《江亭月夜送別二首·其二》
唐·王勃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12、《山中相送》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
13、《送李端》
唐·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
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
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14、《別董大》
唐·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15、《巴陵夜別王八員外》
唐·賈至
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後到三湘。
世情已隨浮雲散,離恨空隨江水長。
16、《送柴侍御》
唐·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五岡,送君不沒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17、《送朱大入秦》
唐·孟浩然
遊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18、《南浦別》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19、《青門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20、《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玖』 《送別》李叔同,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在長亭之外的古道旁邊,滿地的青草向天邊不斷延伸。晚風拂過柳梢,笛聲斷斷續續,夕陽在山外山之處。好朋友大多漂泊各地。我拿起酒壺一飲而盡,希望能夠使這剩下的歡樂達到極致,可是,(這分別的痛苦)使今晚的夢都是凄寒的。
原歌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草碧色,水綠波,南浦傷如何?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作品介紹:
李叔同在出家前創作了許多音樂作品,在他創作的歌曲中,影響最為廣泛的就是《送別》,同時他也是一名著名書法家,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
不管叫李叔同還是弘一法師,他都是個很傳統的人,雖然留過洋,對西方文藝深有研究,雖然前半生風流倜儻,但他最本質的東西就是傳統的,所以他會成為佛教律宗的一代宗師。
《送別》問世,風靡海內,近百年傳唱不絕。民國期間曾作為小學生的必唱歌曲。電影《城南舊事》就以此曲作主題音樂,並貫穿於全劇之中。小時候看《城南舊事》,那種說不出的離別的傷感在幼小的心裡是完全不懂的,因為不曾和誰離別過。而現在,一想起,很多時候心中就黯然的傷感,總想著能留住前行的腳步。
『拾』 送別的介紹
《送別》是電影《怒潮》的插曲,由李叔同等作詞,鞏志偉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