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恐同症的恐同後果
參見:同性戀打壓 在美國,對同性戀的恐懼的最極端方式就是謀殺一個被認為是同性戀的人,雖然在很多情況下這個人究竟是否是同性戀還是不清楚的。在這些案例中,被告會辯解道他們的行動是因為一時的恐懼:因為他們相信被害者正在「走向他們」。這種現象通常被同性戀社區認為是「同性戀恐懼防衛」。
當然,謀殺是恐同最極端的表現形式,它並不是經常發生的。更常見的是非致命的毆打、槍擊、刀刺等等。在同性戀者之間廣泛存在對身體暴力的恐懼,並且很多人因此移居到郊區地方以確保他們的安全以及在同性戀社區獲得更多他們自己的文化氛圍。甚至郊區環境也不是絕對安全的,因為有的年輕群伙可能會到同性戀社區里尋找目標。 更通常的是,同性戀恐懼者通過歧視來表達他們自己。對同性戀的歧視在世界范圍仍然是公開可見的。一系列明顯的非歧視法律和僱主資源改變的政策雖然有廣泛的爭議,但是也開始改善同性戀的待遇。但是,很多法同性戀權利組織表示,很多這些法律和政策在事實上是對異性戀的歧視。同性戀權利活躍分子並相信這些聲明,並進一步宣稱仍然存在很多微小的對同性戀歧視的方式。因為這樣,同性戀者仍在討論他們對被解僱、拒絕住房或各種方式的厭倦的擔心和恐懼。
同性戀是受到納粹迫害的一個群體。請參看納粹德國的同性戀者、粉紅三角形。 在美國的紐約州同性戀者歡呼雀躍時,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地區)的同性戀者生活在「地下狀態」並時刻准備著丟掉性命,這其中以伊朗最具代表性。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充滿活力的國家,繼伊斯蘭革命以來,伊朗包括穿衣規矩在內的許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但是在對待同性戀的態度上,伊朗幾乎沒有任何改變。
2005年7月19日,伊朗東北部馬什哈德市的司法廣場。兩名穿著白色半袖上衣、被布帶蒙著雙眼、雙手反綁在身後的男孩兒被人帶到了已經安置好的絞刑架下,他們的罪名是暴力性侵犯另一位13歲的男孩兒。
官方最初僅以姓名縮寫M.A。與A.M。稱呼兩位當事人。後經媒體查證,兩人分別是16歲的阿斯加利與18歲的馬宏尼。半官方的伊朗學生新聞社在當天也發出了這一報道,並發出了行刑現場的照片。
事件被公開後,據一些同性戀者反歧視團體得到的消息稱,當局只是以性侵犯罪名作為對兩少年處以絞刑的借口,而真實原因是他們是同性戀者。
一名不願意向外界透露姓名的伊朗當地人士說,阿斯加利和馬宏尼原本就是一對同性戀人,他們是被其中一位的家長送交當地警方的。熱戀的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會被判處絞刑,他們在被處決之前已經在監獄里待了14個月,遭受鞭笞228次。
2007年12月,伊朗政府又處死了一名發生同性性行為的青年;2008年,伊朗政府以同樣的理由處死了7名青少年。自1979年以來,伊朗已有4000多名男女同性戀者遭到處決。
在伊朗,針對女人的法律非常嚴格,女同性戀的遭遇也比男同性戀更為艱辛。
2005年,伊朗人伊曼巴什的女友因同性戀被伊朗警方拘捕,並被判處死刑,而她則逃往英國。伊曼巴什表示,如果她回伊朗,可能會像她的女友一樣被判死刑,「我絕對不會回伊朗,如果我回去了,就只有死路一條」。
② 有沒有關於關注社交恐懼症的電影
2010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
③ 得了恐同症怎麼辦心理醫生進。
你好,你對同性戀的恐懼可能不屬於強迫症狀,似乎是由於現實刺激導致的,不過你害怕自己會變成同性戀的想法,在強迫症之中是很典型的強迫思維症狀。建議你可以先自己試著調整一下。當這些想法出現在腦海的時候,提醒自己這些只是想法而已,並不是事實,不要跟著想法去認同,允許擔心和焦慮的出現,理解自己,不要去排斥擔心的感覺,當焦慮來時,接受它,不要重復,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就可以。如果自己還是無法調整,而且對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的話,建議你還是要及時向專業機構求助,以便把對生活的影響減到最低。
④ 如何推翻恐同必深櫃這種邏輯
隨著社發展同性戀早已洗清精神疾病污名(1973精神疾病診斷手冊刪除)始真解、研究並慢慢肯定同性戀者存排斥甚至厭惡、仇視同性戀者群體——恐同者——依沒消失反同性戀歧視義憤填膺駁斥恐同者觀點卻少關注恐同現象產原恐同底事理能給我答案呢 恐同否定同性戀 否定同性戀見理由能認自或者合理恐同者同性戀態度包含著更情緒反應僅反、排斥同性戀產更厭惡、恐懼甚至仇恨情緒 同性戀平權運數十科家社家已經證實同性戀自界普遍存現象、同性戀者未演化淘汰、同性戀家庭撫養孩同健康等觀點(更閱讀:同性戀:直演化未淘汰)些析依消除恐同者同性戀歧視厭惡其負面情緒存使同性戀產更偏見解恐同情緒源消除同性戀歧視缺少環節 恐同 與單純偏見相比恐同者情況似乎更讓旁難理解——同性戀群體通並構實質威脅產明顯負面情緒呢恐同產機制直困擾著理家直現沒明確結論其些觀點確實值我思考 論點:別我待 雖同性戀恐懼並種式受認診斷與其類型恐懼症確存些共性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判斷恐懼症重要標准體產恐懼遠遠於事物其實際威脅害怕蛇體即使隔著玻璃窗相信蛇致命威懾力恐高症患者站防護完備橋害怕橋毀亡恐同者同性戀群體持些合理信念(cognitive distortion) 基爾馬丁教授(Prof. Kilmartin)《論男氣概本身》(The masculine self)書提男性恐同者論數量程度都要超性恐同者男性恐同者男同性戀恐懼能程度源於性別刻板印象換言於些男性言與男性同性戀者交往讓覺自身男氣概受威脅[1] 現代社男性性依禁錮性別刻板印象男孩灌輸著男淚輕彈、男性要獨面、男能情用事、男要傳宗接代等等思想獨立、理性、進取、肩負繁殖業都男性能輕易撕標簽否則要承擔作異類風險[2]同社男性同性戀群體著特定偏見認娘娘腔貼類似性刻板印象標簽[1]研究顯示男性遵守刻板印象嚴格已經十嚴重程度少男性已經習慣性刻板印象立面作自行標准忽略同性別間本存共性與男性同性戀接觸自價值觀受挑戰進產安全及焦慮、恐懼、憤怒等負面情同男性恐同者害怕自同性戀者像待論友情角度或情角度都[1]恐同態度保護同性戀式行威脅保全自男氣概 角度看消除性別刻板印象減少恐同負面情緒重要面聽男像男等評論妨試著
⑤ 同性戀恐懼症的恐同
恐同的後果包括一個或多個:主觀恐同、暴力和歧視。
(1)主觀恐同
直接指向自己的對同性戀的恐懼成為「主觀恐同」(internalised homophobia)或「自我不協調同性戀」(ego-dystonic homophobia),這可以引起一生的憂郁、自信心地下以及不美滿的愛情生活和性生活。一些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把這歸咎為同性戀青少年較高自殺率的原因。另為一些則認為是被人對他們的恐同行為造成的。
帶有主觀恐同的同性戀者會與其他的同性戀恐懼者一樣,對同性戀採取歧視和暴力的方式。一些帶有主觀恐同的同性戀者會壓制他們的同性戀心理,所以他們並不會完全覺察到他們的性傾向。有人甚至宣稱很多的恐同這是壓抑同性戀情感的人。
反對同性行為的同性戀也會遭受這樣的痛苦。一些人選擇貞節來避免他們的同性戀心理和信仰的矛盾。其他一些人會通過補償療法來變成異性戀者,雖然目前對於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是否有效和可取仍存在爭論。
有時候反對同性戀的同性戀者,特別是政治家,被宣傳組織或報紙暴露出來。通常說反對同性戀的同性戀者是偽善的並應該被暴露。這是一個具有爭論性的則略。
(2)暴力
在美國,對同性戀的恐懼的最極端方式就是謀殺一個被認為是同性戀的人,雖然在很多情況下這個人究竟是否是同性戀還是不清楚的。在這些案例中,被告會辯解道他們的行動是因為一時的恐懼:因為他們相信被害者正在「走向他們」。這種現象通常被同性戀社區認為是「同性戀恐懼防衛」。
當然,謀殺是恐同最極端的表現形式,它並不是經常發生的。更常見的是非致命的毆打、槍擊、刀刺等等。在同性戀者之間廣泛存在對身體暴力的恐懼,並且很多人因此移居到郊區地方以確保他們的安全以及在同性戀社區獲得更多他們自己的文化氛圍。甚至郊區環境也不是絕對安全的,因為有的年輕群伙可能會到同性戀社區里尋找目標。
(3)歧視
更通常的是,同性戀恐懼者通過歧視來表的他們自己。直到最近,對同性戀的歧視在西方國家仍然是公開可見的。一些列明顯的非歧視法律和僱主資源改變的政策雖然有廣泛的爭議,但是也開始改善同性戀的待遇。但是,很多法同性戀權利組織表示,很多這些法律和政策在事實上是對異性戀的歧視。同性戀權利活躍分子並相信這些聲明,並進一步宣稱仍然存在很多微小的對同性戀歧視的方式。因為這樣,同性戀者仍在討論他們對被解僱、拒絕住房或各種方式的厭倦的擔心和恐懼。
同性戀是受到納粹迫害的一個群體。高達600,000的人死於大屠殺。 對恐同的起因目前還在廣泛的爭論當中,但人們基本上支持恐同的信念和態度是與恐同者自身的性取向沒有關系的。
因為恐同者認為他們的利益受到了男男關系的威脅。同性戀關系一般被認為是對傳統性別角色的性別角色越界」的懼怕,是恐同症另一個最主要的來源。研究報告指出大多數恐同者對於性別角色有著非常刻板的思想,比如「男性至上主義」。在西方國家,恐同者害怕同性戀將造成家庭、社會組織結構的瓦解;再者,多數男性害怕傳統性別角色的顛覆將使他們失去原有的利益、優勢地位和特權,導致恐同症在男性和女性社會化的過程中被強化。在西方傳統文化里,男性已經被慣養出性別優越的觀念,即對弱勢女性的支配,而這一觀念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層面。當男性發現有傳統所賦予他們的特權被挑戰的時候,實行「性別角色越界」的男女同性戀則被他們視為是對其切身利益的威脅。
分析心理學理論一直認為恐同心理是恐同者壓抑對自身同性渴望的一種結果。一個研究顯示,恐同的「異性戀者」在觀看同性性行為的圖片時顯示出性沖動的跡象,而同組的非恐同異性戀者則沒有這種現象。
一些組織或個人聲明對同性戀的反對,或積極反對,因為他們的宗教原則。這種原則鼓吹者通常會對針對同性戀的暴力事件進行譴責,但是在對待同性戀法律地位方面則表現出多種多樣的立場。一些人相信這種態度鼓勵的恐同者。
⑥ 同性戀最早源於什麼時候,在哪裡
「同性戀」一詞是現代概念。據目前所知,這個單詞最早出現在匈牙利作家Karl Maria Kertbeny的一篇文章中。19世紀末,德意志帝國頒布新憲法,規定從事男性同性性行為的行為者判處一年到四年的監禁。Karl Maria Kertbeny撰文抨擊並抵制該法令,並首次創出單詞「homosexuality」,已用來替代當時廣泛使用的帶有貶義色彩的「雞奸者(pederast)」一詞。Kertbeny認為許多男同性戀比普通的男人更有男子氣概,並且他們比那些由於性慾過剩而犯下諸如強奸、傷害罪行的異性戀更優秀。Kertbeny希望他的新詞和對這個詞的解釋能對廢除德意志帝國新憲法第175條有所幫助。但該法條仍於1871年通過並施行,60年後,成為納粹政府屠殺同性戀的法源。
不過,德國精神病學家,《性精神病態》(Psychopathia Sexualis)一書的作者,理查德·克拉夫特·埃賓(Richard von Krafft-Ebing)和其他的醫生接受了這個詞,將它作為使用在病理學診斷方法中。
單詞「homosexual」直接翻譯指「同性的」,來源於希臘語前綴「homo-」(表示「相同的」)和拉丁詞根「sex」(表示「性」)。而其他的意指同性戀的詞彙,例如homophilia和inversion現在已經不再使用。
隨著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homosexual開始成為對醫學臨床研究中被用來指代一種精神疾病的稱呼。在美國精神病學協會於1974年將homosexual從精神疾病列表裡刪除之前,homosexual一詞一直被同性戀者認為是一個帶有污衊性質的詞彙。因此,西方同性戀者很少使用homosexual這個詞來稱呼自己以及同性間的性行為。
所謂的恐同症(Homophobia)也就是對同性戀抱持偏見、歧視,厭惡同性戀的的一種心理。1972年George Weinberg於《Society and the Healthy Homosexual》一書中定義恐同症為「畏懼跟同性戀沾上關系」。恐同症並不是僅發生於異性戀身上,也會出現在同性戀者,如美國的政治人物麥卡錫及胡佛,為掩飾自己的性傾向,反而對同性戀進行大規模肅清。1990年5月17日,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法國學者Louis-Georges Tin遂發起每年5月17日為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簡稱IDAHO)以降低對同性戀的歧視。
後來,gay這個隱諱語開始流行起來,並受到同性戀者的認同,成為稱呼同性戀的一個更得體的一個稱呼。英文單字gay,本意指「感覺快樂的」,「使人高興的」。19世紀,妓女開始被戲稱為gay women, 與此同時人們把那些游手好閑的花花公子稱為gay。20世紀初,美國的部分同性戀開始使用gay這個詞作為自己自身的標簽,以區別於在病理和臨床上被廣泛使用的詞彙homosexual。到了20世紀60、70年代,美國同性戀群體強烈要求各個媒體在報道和播放涉及同性戀消息時用gay取代homosexual,作為回應,gay這個詞彙開始逐漸被媒體接受和使用。但實際上,這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如直到1989年,美國主流媒體之一的《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才最終接受gay這個詞用以指稱同性戀。
Gay/Lesbian
在現代,通常使用gay來指稱男性的同性戀者,而使用lesbian來稱呼女性的同性戀者。後者來源於古希臘的一個小島的名稱Lesbos(萊斯博斯島)。這個小島位於愛琴海中、土耳其西北部沿岸附近,多石山,是伊奧利亞人的一個重要居住地。公元前7世紀時,萊斯博斯島以其抒情詩人而聞名,在這些詩人中,最著名的是女同性戀詩人薩福(Sappho)。Lesbian 本意指居住在該島上的人,但自薩福以後,Lesbian這個詞彙開始有了新的註解。19世紀末,醫學界開始使用lesbian來指稱與薩福有同樣性傾向的女性。從那時起,lesbian開始包含女性同性戀的含義,並被廣泛使用起來。
⑦ 求幾部關於社交恐懼症的電影, 有好看的就幫忙介紹一下, 謝謝啦。
推薦這幾部:《雨人》《本x》《自閉歷程》《瑪麗與馬克思》《宅 Killing Time at Home》
⑧ 為什麼同性戀會被認為不是病態心理那些所謂的專家為什麼會把同性戀...
在這個世界上,最正常的性關系是異性戀,如果沒有男女之戀,就不能生兒育女,繁衍後代,那麼這個社會就不復存在了。但是,如果有些人由於種種原因而選擇了另一種性生活方式,如果堅持認為這樣自己才能幸福快樂,那麼只要他們不危害社會,社會就不應該歧視他們、干涉他們,而應該各行其道,各得其樂。現代社會的發展是多元化的,在許多問題上,尤其是在生活問題上不要求一律,不要由一部分人去強制、壓迫另一部分人。任何社會,它的發展程度越高,人們所享有的自由度就應該越大,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喜愛的生活方式,也包括性生活方式。雖然我們的社會還沒達到那個水平,但我們社會還是正在朝這個方向前進的。我看樓主你要清楚地認識到這個問題才行:那就是不要把同性戀者當成身體或精神有毛病的人。同性戀者他們是健康人,而不是你說的「有病」之人。人是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有他的權利和自由,只要他遵守法紀,不危害社會就好。我覺得同性戀專家把同性戀刪除出病態心理,那是一大進步,因為這只是人類廣泛的行為中的一種,歧視同性戀是毫無意義的。否則,那不就像打下種族歧視一般,硬要把人分為白、黑、黃、棕等品種,然後以某種膚色來標榜自己的種族的優異。樓主無疑也是這種思想,以同性戀所謂的「病態」來標榜自己所謂的「健康」,好以區分將自己歸為某一類健全之人。但是試想下,以某一種表現行為方式就能將「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作出界限來嗎??要知道不是一切東西都是黑的,也不是一切東西都是白的。樓主問如果自己生下孩子卻是同性戀那會怎麼樣,那我會告訴你,對待同性問題方面就更應該寬容點。試想一下如果自己的孩子生出來是個同性戀,難不成他/她就沒有生存於世上的權利了嗎?就因為他們像一件不受歡迎的商品,所以我就應該把他/她塞進肚子里重新整合出一個「不是同性戀」的孩子出來?天下父母大多是最愛兒女的人,他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健全的人,健康而快樂地生活下去。如果自己的孩子被貼上「病態」的標簽,那無疑父母的心也是很痛苦的。父母是偉大的,但卻不是偉人,因為他們也不能免俗。因為同性戀愛在他們看來並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可以說是一件有違常理而又很齷蹉的事情。因為世俗的偏見,其實也是父母所堅持的偏見,讓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這個事實難以接受。父母對此做出的一些過激的反應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妨逆向想一下,如果把同性戀問題正常化,那麼父母和孩子也不會這么痛苦了。其實同性戀者在社交及其心理方面與其他人並沒有什麼根本不同,他們之中也有許多為社會做貢獻的人,把他們設想為一個不正常、危險的群體這種想法更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