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視頻 > 約拿與尼尼微電影

約拿與尼尼微電影

發布時間:2022-08-04 16:54:23

『壹』 謝謝~女的來答

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一般來說可以用另一個說法來表達,即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

什麼是"給"?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很容易回答,實際上卻很復雜並有雙層意義。十分流行的誤解是把"給"解釋為放棄,被別人奪走東西或作出犧牲。一個性格還沒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貪婪階段的人對給的理解就是這樣。一個"重商主義"的人也准備給,但一定要通過交換。只"給"而沒有"得"對他來說就是欺騙。那些基本上是非生產性性格結構的人則會有一種被別人拿走東西的感覺。因此這種類型的大多數人拒絕給予別人東西。而有些人卻又把"給"變成一種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認為,正因為"給"是痛苦的,所以應該這么做。給的美德就是准備犧牲,對他們來說,"給"比"得"好這一準則就是意味著寧可忍受損失也不要體驗快樂。

有創造性的人對"給"的理解完全不同。他們認為"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體驗到生命力的升華使我充滿了歡樂。我感覺到自己生氣勃勃,因而欣喜萬分。"給"比"得"帶來更多的愉快,這不是因為"給"是一種犧牲,而是因為通過"給"表現了我的生命力。
但給的最重要范疇還不是物質范疇,而是人所具有的特殊范疇。一個人究竟能給予別人什麼呢?他可以把他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他的生命給予別人。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他一定要為別人獻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應該把他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他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他的給,他豐富了他人,同時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時,他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他給並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因此他的給同時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為一個給的人,而雙方都會因為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在給的行為中誕生了新的東西,給和得的人都會感謝這新的力量。這一點表現在愛情上就是:沒有生命力就是沒有創造愛情的能力。馬克思極其優美地表達了上述思想。他說:"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關系是一種充滿人性的關系為先決條件,那麼你只能用愛去換愛,用信任換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賞藝術,你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如果你想對他人施加影響,你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如果你想對他人施加影響,你必須是一個能促進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種關系必須是你真正個人生活的一種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對象的表現。如果你在愛別人,但卻沒有喚起他人的愛,也就是你的愛作為一種愛情不能使對方產生愛情,如果作為一個正在愛的人你不能把自己變成一個被人愛的人,那麼你的愛情是軟弱無力的,是一種不幸。"

愛情的積極性除了有給的要素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是所有愛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

在母愛中關心的要素表現得最為突出。如果有一個母親拒絕給孩子餵食、洗澡和關心他身體的舒適,那麼無論這位母親如何強調她對孩子的愛,也不會有人相信她。但如果她關心孩子,她的愛就令人可信了。對動物和植物的愛亦是如此。如果有一位婦女對我們說她很愛花,可是我們卻發現她忘記澆花,我們就不會相信她說的話。愛情是對生命以及我們所愛之物生長的積極的關心。如果缺乏這種積極的關心,那麼這只是一種情緒,而不是愛情。愛情的這一要素在《約拿書》中得到很美的描繪。上帝吩咐約拿去尼尼微,向那裡的居民宣布,如果他們不改邪歸正,他們就將受到懲罰。約拿卻不願行使這一使命,他逃跑了,因為他擔心尼尼微的居民將會悔過,從而求得上帝的寬耍約拿是一個執法從嚴的人,但不是一個愛人之人。在他逃亡的路上,他發現自己躲在一條大魚的肚子里,這條大魚象徵著隔絕和監禁,正是由於約拿缺乏仁愛和惻隱之心,所以才被送到這兒。上帝拯救了他,約拿去到尼尼微,向那裡的居民宣告上帝的話,這時正如約拿擔心的那樣,尼尼微的居民回心轉意,虔誠懺悔,上帝原諒了他們,答應不使全城覆沒。約拿大為不悅和失望,他要看到"正義",而不是仁愛。最後他坐在一棵樹的陰影底下重又找回失去的安寧。這棵樹本是上帝讓它長高,好替約拿遮擋灼熱的陽光。這時上帝卻讓這棵樹枯死了,約拿十分沮喪,埋怨上帝。上帝回答說:"你為那棵一夜長、一夜死的樹惋惜,雖然你既沒有栽活它,也沒有關心它。為什麼我就不能惋惜尼尼微城內那十二萬好壞不分的居民和那許許多多的動物呢?"上帝向約拿解釋道,愛的本質是創造和培養,愛情和勞動是不可分割的。人們愛自己勞動的成果,人們為所愛之物而勞動。

關心和關懷還包括愛情的另一方面,即責任心。今天人們常常把責任心理解為是義務,是外部強加的東西。但是責任心這個詞的本來意義是一件完全自覺的行動,是我對另一個生命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願望的答復。"有責任"意味著有能力並准備對這些願望給予回答。約拿對尼尼微的居民沒有責任心,像該隱一樣,他同樣會提出這一問題"難道我應該是我弟弟的看守嗎?"。一個愛的人的回答是,我兄弟的生命不僅與他自己有關,而且也同我有關。我應對其他的人負責就像對自己負責一樣。這種責任心在母子關系中主要表現在母親對孩子生理上的要求的關心。在成人之間則也包括關心對方的精神要求。

如果愛情沒有第三個要素:尊重,那責任心就很容易變成控制別人和奴役別人。尊重別人不是懼怕對方。尊重這個詞的出處就是有能力實事求是地正視對方和認識他獨有的個性。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對方能成長和發展自己,因此尊重決無剝削之意。我希望一個被我愛的人應該以他自己的方式和為了自己去成長、發展,而不是服務於我。如果我愛他人,我應該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只有當我自己達到獨立,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獨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別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尊重對方才成為可能。只有在自由的基礎上才會有愛情,正像在一首古老的法國歌曲中唱的那樣"愛情是自由之子,永遠不會是控制的產物"。

『貳』 《約拿書》賞析(200字以上) 經典

約拿書提要
約拿書――獨一的神跡

先知名意:鴿子。第一個飛出的宣教士

主耶穌說:最大的神跡是約拿三天三夜在大魚肚腹中(太十二40)。信徒埋葬自己,向己死是最大神跡,人的本性不肯舍己,主耶穌向已死的時候三次天向 開了(太三16;約十二28~29;路九28~36), 的死而復活是獨一的神跡。

大綱:
一、抗命 一1~3 二、逃命 一3~10

三、喪命 一11~17 四、求命 二1~9

五、赦命 二10��六、順命 三章

七、怨命 四章

先知步步墮落:
1. 下約帕:逃避抗拒神的命(一3)

2. 下到船底艙躺卧:不顧神命,只顧自己安逸(一5)

3. 拋下海:除去舊人(一15)

4. 投下深淵:落在魔鬼手中。深淵是地獄,從神面前驅逐出去 (二3)

5. 下到山根,地獄的門永遠關住他,落在撒但黑暗的國中,呼求神的救恩。

本卷書可見神的權柄統管萬有 詩一零三19;林後五18

一切是出乎神:
(一1) 神呼召約拿起來去尼尼微呼喊,或許他們悔改不至滅亡 神不願一人沉淪,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9

( 4) 神使海中狂風大作,為要先知回頭。 詩一零七25

( 13) 神使海浪越發翻騰,為要先知拋在海中,經歷死亡。

�( 15) 先知拋在海中舊人死亡,海浪平息,撒但無法興風作浪。

�( 17) 神安排地中海沙魚吞了先知,埋葬他的舊人,如同神叫巴蘭的驢子開口講人話,攔阻先知的狂妄。

�(二1) 神迫使先知悔改求告神拯救,許多時候我們疏忽永生的事情,神借著患難迫使我們去求告 ,認識 。

�( 10) 神吩咐魚吐出先知,禱告上達寶座推動寶座上的手,神伸手拯救。

�(三1) 神再次呼召先知起來去尼尼微,傳神的話。

�(?5) 神使尼尼微人悔改,信服神,轉離惡道,丟棄強暴。

�( 10) 神察看他們的行為,止住怒氣,不降災。

�(四6) 神安排蓖麻,遮陽使約拿大大喜樂。

�( 7~8) 次日神安排蟲子咬蓖麻枯乾;安排炎熱東風,日曬約拿,先知求死。藉此啟示他為蓖麻何等愛惜自己,卻不能體會神愛無知的罪人。――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約拿書
緒論
約拿書這卷短書在十二先知書中,是與眾不同的。它不像其他十一卷,偶然地寫進一些自傳或歷史的片段,而整本書基本上是記載先知的豫言;也就是說,其他十一卷先知書,主要是記載該先知的聲明和講章,但約拿書卻不是這種情況,它本身是一個故事,其中上帝藉 先知講的豫言,只佔一小部分。

從技巧上看,這卷書是匿名的;書中沒有告訴我們是誰寫的,因此我們很難肯定是誰在甚麼時候寫的。這卷書的特點,是描寫一個人名叫約拿,他是亞比太的兒子,在以色列歷史,曾簡略地記述他是迦特希弗人,是北國的一位先知(王下十四25);迦特希弗位於加利利的附近。約拿作先知傳道,我們從列王紀下的記載中所知甚少,只知道事情發生在公元前第八世紀上半葉,在耶羅波安二世在位其間。我們只知道先知生活的期間,而以他的名字寫的這本書的時間,卻不太清楚,大概是在較遲些時候,約在公元前第六至第四世紀之間。

{\Section:TopicID=175}約拿書的故事
不單約拿書在十二先知書中很特別;書中記載的故事,也很特別,頗有戲劇的味道。它開始時按慣例記載先知蒙召作上帝的僕人:『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一2)但是這一節經文往後,所有對先知的描述都是和上帝的期望相反的。

上帝呼召約拿去尼尼微(以色列的最北部),他應該沿 陸路向北去。但是他立即出發,向西逃往約帕去,在那裡買了一張船票往他施去(也許是往西班牙的塔達蘇士Tartessus)。但是要逃避上帝的呼召是不可能的;開往他施的這艘船遇見大風暴。那個逃避去尼尼微傳達上帝話語的約拿,下到艙底,在那裡靜靜入睡,想躲過大風浪。直到船主、老水手,破門而入喚醒了他。經過搖簽證明,約拿才承認可能是他惹來了大風浪,並要求 眾把他扔到海里,以平息風浪。水手們勉強同意了,於是風浪減退了。此時約拿被一條大魚吞吃了,並在它的肚子里度過了幽暗的三天三夜。約拿悔改並禱告,隨後被救出;這條大魚把這個不受歡迎的重擔,吐在海岸上。於是約拿才往尼尼微去。在那裡,約拿宣告了上帝的話,警告這個大城市的人他們災難臨頭,除非他們悔改離開犯罪的路。出乎先知的意外,他傳講的信息被尼尼微人所接受,他們離開了他們的強暴和所行的惡道,因此免去了上帝的刑罰。這件事使先知感到太悶氣和太不高興了,他因為上帝的憐憫而向上帝發怒。但是這本書的最後幾節中,這位先知(那個因為感到自己的話被忽略,而決定死了比活 還好的)學到了一個功課,就是上帝的本性是滿有慈愛和憐憫的。

{\Section:TopicID=176}注釋的問題
前面這樣把故事的大意簡要一覽,其實已經指出了注釋這卷古怪的先知書的問題:它到底是甚麼樣的文學呢?該如何注釋它呢?它是歷史?是比喻?或是其他的文獻呢?

在猶太教和基督教古代的歷史中,有過許多種注釋本書的理論。最早的一種,就是把約拿書當作歷史來注釋。在這種注釋中,把它當作記載先知傳道的一個歷史事件。必須承認,這種注釋是可行的,它的出發點是明顯可見的;它是基於列王紀下的記載,那裡證實約拿的確是以色列歷史上的一位先知(縱使是不很著名的一位)。而且,從某個角度看,新約聖經中,有幾處是把它當歷史來應用(太十二40;十六4;路十一29)。

當作歷史來注釋雖是可行的,但並不意味 沒有問題。故事的每一方面,與通常豫言的敘述是那樣的不同,使得有人對它產生懷疑。大魚的角色,和約拿在它肚子里的呼求,使人感到它好象是一種幽默的神跡。(當他們聽到大魚把先知吞吃下去,然後又吐出來時,我們幾乎可以看到聽眾的歡笑場面。)在一個世紀以前,有人去海邊找某些不尋常的經歷,希望用它們來解釋約拿的故事,這種努力也是不必要的。(曾經流傳過一位名叫巴特來〔James Bartley〕的經歷,他在一八九一年宣稱曾從一艘從事捕鯨的船『東方之星』上掉進海里,被一條抹香鯨吞到肚子里一天一夜,又生還逃脫出來,向人講述他的故事。這可能是航海奇聞中引人入勝的一部分,但大概不是真實的。)約拿的經歷到底是否尋常的或者是神跡,是不必爭論的;需要爭論的倒是約拿書的性質,它的文字類型,和如何去用適當的方法加以注釋。第二種古代用以注釋這本書的理論,是把它當作一種比喻。作者以一個真實卻不為人知的人物約拿為主角,故事是環繞 他構成的,用以傳遞某種神學信息。一般來說,約拿的故事是和新約聖經中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相平行的。正如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以一個問題結束(路十36),要求讀者回味它的意思;同樣,約拿書也以一個問題作結束(四11),也要求讀者去回味它的意思。

在以下的注釋中,我們要進一步考查故事的細節內容和各部分的意思。雖然我們意識到任何一種注釋都有它假定的性質,但是總的來說,這里所介紹的注釋,是把這本書當作廣義的比喻來研讀。

{\Section:TopicID=177}約拿書的教訓
這本書有一個中心的主題,又有一些各自以不同方式出現的小題目。舉例來說,較小的重點放在說明順服和不順服方面:先知不順服上帝的呼召,到頭來只有是災難臨到。但是這本書的中心教訓,是關於上帝的本質,上帝對全人類滿有憐憫的本性。

以色列的先知大部分都是國家民族主義者;他們認為,上帝是以色列人的上帝,上帝藉 先知,只對 的選民說話。但是約拿書非常清楚是一個例外,上帝也十分關注其他所有的人的行為。尼尼微城中外邦居民的強暴和作惡,上帝同樣的關注。上帝的憐憫總是尋找機會,藉 人的悔改,來除去罪惡,施展慈愛。先知被差派到尼尼微這件事,表明上帝對外邦人的關懷,同時還證明外邦人藉 悔改,同樣可以得到上帝的憐憫。這樣,對於舊約的外邦讀者,約拿書不但啟示上帝憐憫的胸懷,而且也在古代猶太主義的潮流中,打開一扇特別窗戶,使看見上帝是宇宙的主宰。――《每日研經叢書》

『叄』 求這部電影的名字

蔬菜寶貝歷險記:這個一群可愛的蔬菜們的故事,開始於一次意外事故。 在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一群駕駛著大篷車旅行的「蔬菜」們在大道上一邊前進,一邊快樂的唱歌。但是他們不小心與一群由「衣服」為主力組成的小團體發生了爭執,於是引發了一場戰斗。在和這伙曬衣繩、拳擊短褲和豪豬等的作戰中,「蔬菜」們的大蓬車出了事故,於是他們只好來到一個破舊蕭條的海鮮市場尋求幫助。 在這里他們遇到了一群號稱「什麼事也懶的做」的海盜。在等待拖車幫忙的時候,他們與這群海盜坐在一起閑聊。海盜們講了一個關於主人公蘆筍約拿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很久以前的另一個地方。主人公蘆筍約拿是一個信使。不過他可不是一個普通的投遞員,他是上帝的信使。約拿很喜歡自己的工作,一天,他接到一個任務,要他把信送給古亞述國尼尼微城的人們。 約拿不喜歡尼尼微人,因為他們不僅喜歡撒謊、偷竊,而且還喜歡用魚砸人。於是,約拿不僅不著急去完成任務,卻坐上了一家相反方向行駛的船。船的主人正是這群「什麼事也懶的做」的海盜。在船上,他還遇到了一個地毯「商人」,毛蟲卡里爾。 不幸的是,約拿被一隻巨大的鯨魚吞到了肚子裡面。在鯨魚的肚子里,又發生了一段驚險、刺激卻又好玩的故事

『肆』 約拿書與那鴻書尼尼微人不同的結局對我們有什麼提醒

約拿書中的尼尼微人,信服 神,各人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因此神轉意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
那鴻書中的尼尼微人,設惡計攻擊耶和華,城內充滿謊詐和強暴,因罪惡受到上帝的懲罰。
兩書中尼尼微人的不同結局,給我的提醒:沒有義人,人裡面沒有良善,你在 神面前承認自己的罪, 神是信實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倘若硬著頸項不悔改,必要受到管教。

『伍』 為什麼約拿一傳道尼尼微人就悔改了

個人猜測:
因為約拿乘船逃避宣告預言,後來神使海起大風,約拿告知同行的船員原因之後,要求船員把他拋入海中,海就平靜了。這一神跡被同行的船員看得清清楚楚,因此,約拿在魚腹中的三天,加上他前往尼尼微城路上的三天,前後六天的時間,這一神跡可能已經被宣傳到尼尼微城,然後約拿又能現身活著到尼尼微城,自然眾人會更加相信神。預言因此得以被信服,尼尼微人就悔改了。

『陸』 約拿為何逃他施

因為他恨,恨亞述人,就像我們恨日本鬼子,尼尼微是亞述首都,他不願意去,巴不得上帝讓尼尼微人都死光

『柒』 關於上帝讓約拿去尼尼微的動畫電影

舊約里的《約拿書》。上帝讓約拿去救贖尼尼微城,約拿因為憎恨尼尼微人,逃避了上帝。上帝把約拿關進了大魚的肚子里三天三夜,依然消磨不了約拿的恨意,他向上帝發怒。上帝用蓖麻做例子與約拿展開了一番辯論,故事最後沒有結果,上帝有沒有說服約拿不得而知。

李滄東這部《密陽》黑了基督教,相反,我覺得這真是一部充滿基督精神、值得我們反思的片子。

申愛最大的悲劇其實不是兒子的死,而是她自作主張地認為自己已經有了寬恕的力量和資格。但寬恕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不借著神的力量,我們很難真的寬恕一個曾經嚴重傷害過我們的人。真正的寬恕不是你告訴自己說我應該寬恕,而是你已經忘記了要寬恕。這種忘記和放下,是神為我們做的功,就像他將約拿關進大魚肚子里三天三夜。

神其實從來沒有告訴申愛,你應該去寬恕那個殺人犯。那需要時間,以及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但申愛選擇了勉強自己。這種勉強,當看到那個殺人犯同樣借神之名,寬恕了自己的時候,徹底崩潰了,進而去憎恨和埋怨上帝。這種憎恨其實沒有道理,上帝不曾開口說話,既沒有許諾申愛一定要去寬恕,也沒有許諾那個殺人犯可以不用自責。

你看,選擇都是人在選擇,卻把結果推給了上帝。但誰又真的明白,寬恕屬於上帝?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精通人倫的他,知道人是沒有那麼強的力量去寬恕。人與人之間的寬恕只發生在強者與弱者之間,但那其實不是寬恕,而是憐憫。就像《辛德勒的名單》里,辛德勒對阿蒙·戈特說,你可以殺死他們,但你不殺,這就是你的權力。

真正的寬恕,是人與神的事。

閱讀全文

與約拿與尼尼微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人潮洶涌中的所有插曲純音樂 瀏覽:291
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2018 瀏覽:209
2018感人的青春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220
電影在線雲 瀏覽:306
手機錄制電影片段怎麼去除水印 瀏覽:244
正義聯盟扎克版電影天堂 瀏覽:518
江波上海電影藝術學院 瀏覽:336
007系列電影國語免費看 瀏覽:196
美國賞金獵人題材電影 瀏覽:458
西瓜電影看電影會怎麼樣 瀏覽:579
男孩子為什麼想要拍小電影 瀏覽:533
電視劇電影官方微博 瀏覽:29
電影票售票系統怎麼做 瀏覽:840
動作小電影是 瀏覽:382
電腦如何看微信里的電影 瀏覽:354
北京小妞電影精彩片段 瀏覽:602
一部醉酒的電影 瀏覽:391
世界盡頭的愛電影劇情介紹 瀏覽:114
出生入死電影全集播放版 瀏覽:823
哪個術語不是當代才有的電影概念 瀏覽: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