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解決宣傳片拍攝中遇到的問題
首先,會遇到場景不對位的問題。你要裝備好合適的場景,什麼叫合適,就是要符合你廣告片的定位,不要拍高端的宣傳片運用太差素材細節太簡陋的場景;
其次,會遇到在拍攝過程中臨場增加題材的問題。在拍攝過程中一定要按廣告的策劃案來走,不要想到臨時又加,會打亂整個拍攝的節奏感,該詳細突出的時候要濃墨重彩,該一筆帶過的時候就不要太糾結;
最後,最後馬虎,不重視剪輯的問題。在拍完後的剪輯也是非常重要的,攝影類的中鵬悟出的是好片都是最後剪輯出來的,一定要仔細把關。
當然,要拍好一條好的企業宣傳片會碰到很多比上面復雜得多的問題,一定要把握企業最終想達到的效果,過程一定要嚴格把控,一般大部份問題都可以解決……
2. 將來想當導演,當導演會遇到什麼問題
導演的最大問題還是與投資人的合作問題,如果是投資人請你當導演,那麼投資人可能會對這個戲有自己的想法,會要求你怎麼導這個戲,而這就可能與你的理念不一致,你可能很不情願這樣導,但由於他是投資人,你不聽他的很可能他就不會投資拍這個戲,或者他會換別人執導這個戲,這樣你就會失去一次導戲的機會。究竟是違心接受投資人的要求,違心執導,還是堅持自己的理念,這很難抉擇
而如果某個新戲是你看好的,你就需要去尋找投資人,這需要你在圈內有較多的製片人朋友,你必須有能力用你的信念去打動投資人,讓他有信心為你執導的這個戲投入資金。這時也一樣會面臨投資人與你在如何執導這部戲上產生沖突的問題。但這次你是佔主動的一方,業務能力強的導演,可以用自己的藝術理念征服投資人,讓他改變想法,讓他對你心悅誠服,放心投資。
導演的第二大問題就是與演員的合作問題,特別是當你是新人導演的時候,如何與大牌演員合作也很難把握。既要不失導演的權威,又要與演員做朋友,雙方合作才能共贏。對大牌演員還是要以虛心求教為主,給他(她)以提攜新人的姿態和地位,而關鍵時刻也要讓他(她)體會到你的高明之處。在劇組里搞定了大牌演員,與其他演員的合作就不會有問題了。
許多導演在從業一段時間過後,會發現一個頭疼的問題,就是新人業余女演員的拒演問題。本來在一個劇組中除了群眾以外,是不會出現業余演員的,但由於劇組的投資商經常會硬塞進來一些這樣的人,要求你隨便給他安排一個接近於群眾的小角色露露臉就行。本來這並不難,劇組中這樣的小角色演員也是需要的,同時專業演員又認為那過於接近群眾,所以不屑於理會,現在既然有人願意參演,好在也不需要什麼演技,所以你一般也不放在心上,等到需要時抓一個就讓他們上。
可是,如果這些業余演員中有的是年輕一點的女演員,需要出演的戲份尺度又比較大,於是麻煩就來了!這些女演員會當場拒演!怎麼辦?片場臨時找人上哪找去?劇組停工一天損失巨大,你讓她賠?她不怕,她的後台是投資人。關鍵還不是錢的問題,戲拍不下去,耽擱其他演員的檔期,有的演員可能這場戲拍完馬上要到別的劇組趕場去拍另一場戲,這個意外一出,全泡湯了!沒人怪罪那個女孩子,怪罪的是你這個導演無能!
那麼,有經驗的導演是怎麼處理這個情況的呢?沒別的,就是自己預備足夠多的業余年輕女演員做備份,這些演員不看長相,不看身材,不看演技,就看她在外景或棚內當眾有沒有不能拍的鏡頭,如果沒有,其它方面又看著順眼,那好吧,就可以進入導演的演員資料庫,一旦有突發情況,隨時調用。大家都知道,導演在不拍戲時就是拍資料片,具體是什麼資料片?其實就是這個。
當然也有的導演不拍戲時什麼也不幹,就是遊山玩水,難道他們就不拍資料片嗎?不是,他們是把這個任務交給他的朋友去幫他做了。每個導演都會有一些圈內的具有攝影專長的朋友,又很熱衷免費幫忙拍這個,所以有的導演就私下委託他們去拍攝了。導演只是不定期去看看片子,一旦發現自己喜歡的,就調入自己的資料庫中備用。
有的拍攝者朋友聯系的不止一個導演,他拍攝的資料會有很多不同導演不定時挑選,這樣的拍攝者人多了以後,由於對被拍攝人和導演兩方都不收費,是純公益性的,所以久而久之在圈內就自發形成了一個志願者群體,叫做純公益性免費試鏡志願者,當然這個稱謂主要叫給外人聽的,在圈內還是比較低調的,只是私下在做,除了委託者和被委託者以及被拍攝人之外,幾乎無人知曉此事。
這些試鏡志願者所拍攝的人員大部分都是導演派發給他們的,他們也可以自己找人來拍,然後由導演統一看片挑人。這個渠道是自打有演藝圈以來就存在的,絕非一朝一夕才有的,而他們在外面找人時,其身份就類似於傳說中的星探了!只是在他們那裡做了試鏡拍攝以後,不能保證一定能做上演員,做上了是意外驚喜,沒做上也是正常結果。
導演的第三大問題是影片發行分成問題。當然這個問題應該是你逐漸成名以後才能談到,還是新人時,你只能從投資方拿到你當導演的報酬,不可能拿到提成。隨著你這個導演在影片成敗中所起的作用愈來愈舉足輕重,你的提成比例也會越來越高。就看你能不能混到那個層次了。
3. 自導自拍攝微電影應該注意什麼
一是有好的劇本。最好把每個分鏡頭都寫好,做好前期准備。 有不錯的拍攝設備。
要技術過硬的攝像人員和導演。當然一般是自編自導。 找好演員。反復練習劇本和背台詞。 找好場景。這也需要結合劇本好好籌劃。
四、跟攝端穩最重要。 「跟攝」是攝像機始終跟隨運動的被攝主體一起運動而進行的拍攝,用這種方式拍攝的畫面稱為跟鏡頭。在跟攝時跟上、追准被攝對象是跟鏡頭拍攝的基本要求,因為鏡頭大幅度的上下跳動極容易使觀眾產生視覺疲勞。通常主體在畫面中的位置相對穩定,而且景別也保持不變。這就要求
4. 想拍個微電影,有沒有專業的高手給我說明下,微電影的詳細拍攝流程有什麼,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http://www.filmaker.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503很實用的一個教程
5. 微電影拍攝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一是有好的劇本。最好把每個分鏡頭都寫好,做好前期准備。
二是有不錯的拍攝設備。
三是要技術過硬的攝像人員和。當然一般是自編自導。
四是找好演員。反復練習劇本和背台詞。
五是找好場景。這也需要結合劇本好好籌劃。
六是擬定拍攝計劃,安排好拍攝進度,大家的伙食等後勤工作。當然有最基本的資金,拉贊助。
七是按照計劃組織拍攝,協調各個臨時演員的時間安排,解決整個拍攝存在的環節問題。
八是做好後期的剪輯、配音等工作。
九是做微電影的宣傳和推廣工作。
6. 大學生拍微電影要點什麼東西
我拍過幾部劇情短片,應該有點發言權
製作視頻的流程非常復雜,就這樣說你是學不來的
首先,你要有劇本,有個好劇本,這是重中之重!!但即便你有一個很好的劇本,你的影片才完成了25%,後面的東西還多著呢
然後你要有好演員,即便不是好演員,也不能差!
之後導演還要懂電影語言,不一定要好萊塢級別,但基本的跳場、跳軸、穿幫等基本知識要熟悉;
之後你還要有個靠譜的攝影師,不一定要好萊塢級別,但基本的用光、構圖等技巧一定要懂;
你還必須有靠譜的錄音,很多人都忽視錄音,但作為導演的我,我更著重聲音多過於畫面;
在拍攝現場,隨機應變是導演的生存法則;因為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開拍前你一定要有一個完整的大綱;
最後是後期,好的後期能把影片起死回生,但起死回生那是運氣,如果你前期做不好,後期很多時候都是救不回來的!後期軟體其實用什麼都可以,premiere,edius,蘋果的final cut,其實都一樣的效果,操作不一樣,就看你哪個用得順手
影片製作是團隊合作的,一個人很難做出好作品來,而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技術我是更注重錄音的,因為你可以上看一看,一部畫面好聲音差的影片,你也會覺得很爛;相反,一部畫面一般的影片,但它有電影級的配音,你還會覺得這部影片很上檔次
以上純手打
7. 想拍微電影,需要注意什麼
拍攝一部微電影,首先需要的是夥伴,其次是錢和器材。
夥伴多少以及幹活積極度決定每個人的辛苦度。錢的多少取決於投資。器材要麼家裡出錢買,要麼花錢租。以下答案建立在已有器材的基礎上。
前期:
1,決定劇組人員
2,決定前期分工,導演,編劇,攝像,後期,劇務,場記,後勤等。
3,決定集資方式,眾籌或拉贊助。
4,決定劇本。這是挺重要的一部,在現有的微電影市場,靠劇情說話似乎是每一部口碑好的微電影的共同點。
在還沒能真正走進電影世界的時候,無法用特定的方式表現電影藝術魅力的時候,劇情就是最重要也是唯一的說話方式。
微電影劇本可以改編一些名著,新聞事件,電台節目,經典大電影,方式非常多。這里就需要進一下個環節——
5,開會。小組開會是必不可少的。大致劇情討論出來以後,編劇上線,開啟"老子就是能寫"技能。
6,分鏡頭腳本。一般由導演修改劇本。分鏡頭腳本對於一部電影,一些剛剛開始嘗試拍片的人來說,十分重要。
必要的話,分鏡頭腳本出來後,每一個鏡頭都應該有相應的畫面粗稿。(徐克就是比較厲害且有耐心的導演,每一個鏡頭都有畫出來)
7,後勤和劇務上線,開啟道具清單列表和場景需求列表模式。
8,道具組麻利點淘寶或翻垃圾堆
劇務組麻利點考察場地 打點關系 談判免費借場地給我們拍(靠臉吃飯的時候到了)
攝像組咬咬牙賣腎准備若干比鋼鐵加魯魯還重的攝影器材,單反,滑軌,小斯,腳架,錄音器材,別忘了,還有打板器。
9,導演和編劇開始接觸演員。各種講想拍什麼東西,怎麼拍。
前期准備寫完了。中期一個字:拍。
反正就是得熟悉你的攝像機,單反,小斯,滑軌。怎麼調色溫,調這個那個,反正就是上課學的東西,這時候用上。然後跟著分鏡頭腳本拍。錄音如果是同期音的話,就辛苦點,後期音就後面再錄。
裝扮就不說了,人不夠的來客串。場記可以另派機靈點的,沒別的要求,有點眼力勁,記性好點,寫字麻利點就行了。三餐根據進度來。
後期:後期我只會pr,粗剪ok,片頭不會做,所以一般要麼直接下模板,要麼交給專業的人用ae做。
這個就是自己拍的紀錄片感興趣可以了解一下
8. 微電影製作存在哪些誤區呢
情節設計平淡,缺少戲劇張力。許多公益微電影給人的感覺是:公益味有餘,電影味不足。如《三個兒子》講述三個熱心公益的年輕人去養老院看望老人,故事情節非常簡單,能讓人有所震撼的主要在於三位老人的「回答」,但是三個兒子的所作所為顯然表現得過於單調了——他們只是坐在老人面前,聽他們說話、幫他們理理衣服、擦拭眼淚……該導演的另一部作品《三個爸爸》,在創作手法上與前片如出一轍:爸爸們去福利院看望腦癱的患兒,給他們帶去很多玩具,並不時地抱起小孩們玩親親……也許在現實生活中,這三個「兒子」和三個「爸爸」的確就是這么做的,日復一日重復著簡單瑣碎卻充滿溫情的事情,但就藝術表現而言,這樣的情節顯然缺乏感染力和藝術張力,總給人缺點火候的感覺。也就是說,當這些真實的事件作為藝術表現的素材呈現在藝術作品中時,它必須有所處理,有所轉換,在真實的基礎上有一個藝術化的表現。正如著名學者陳曉雲所言,「所有媒介都有長處和局限。並非所有讓你覺得感動或震動或轟動的人或事都可以轉換或直接轉換成電影敘事。電影敘事的核心仍然與『戲劇』相關:外在的戲劇沖突,或,隱含的戲劇張力。」所以,即便是那些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如果要通過影像藝術表現出來,「戲劇性」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對其度的把握至關重要,既不能流於形式,也不能過於誇張。
公益理念流於形式,缺少感人細節和實質性的努力。公益微電影《星星的孩子》是一部關注自閉症兒童的微電影。拍攝手法比較簡單,實際感覺遠沒有宣傳得那麼感人,只是用字幕在反復強調「我們與他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這兩個世界是平行的,沒有交集」……片子在反復強調「他們」與「我們」的不同,卻缺少如何走入他們內心、真正讓兩個不同世界的人找到溝通點的努力,即片子太過於強調不同,而缺少了面對不同的態度。這使得公益的訴求流於表面,除了反復出現的藍絲帶和結尾放飛的孔明燈這些符號化的形式,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努力和作為,這是作為一部公益微電影的最大欠缺之處。這樣的問題在同類公益微電影創作中不在少數,包括一些獲獎作品。如同樣關注自閉症患兒的微電影《會唱歌的魚》,雖然總體風格比較清新,突破了人們對「公益」的刻板印象,但是整個片子節奏緩慢,細節也不夠豐富,展示母親為小魚的成長付出的艱辛和痛苦的場景少得可憐。所以這位母親最後情感爆發的段落雖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從情感邏輯上看,難免顯得矯情和隔靴搔癢。我們無法指望觀眾花將近35分鍾的時間去堅持看完一部節奏緩慢、流於形式又缺少感人細節的公益微電影。這讓我想到常被人詬病的主旋律影片。我們不能因為它們的主旋律或公益性而降低它的審美標准,尤其是對細節和故事性的要求。相反,正是因為它們的主旋律或公益性才更需要有豐富的細節和吸引人的好故事去改變觀眾對此類影片的刻板印象。與一般影片相比,它們的細節應該更豐富,故事性應該更強,在觀賞性上所下的功夫應該更多。
9. 一個人拍微電影,怎麼樣克服那麼多導演,演員,拍攝後期製作事事
一個人拍攝微電影,要控制其製作過程,注重節約成本,盡量減少演員。
微電影的製作流程一般可分為前期准備、拍攝錄制、後期製作加工三個階段。
前期准備階段主要包括劇本選定、成立攝制組、制定拍攝計劃、配置服裝、道具、布景等一系列工作,主題是一個片子的靈魂。首先要確定好製作一個什麼樣的微電影,有一個中心思想,才能朝著這個主旨不斷的努力,製作出理想中的微電影。觀眾在看完之後,才能有所思考,而不是雲里霧里。
要錄制一支微電影,製片人首先要選定合適的文學劇本。有時需要由編劇根據小說、電視文學劇本、戲劇劇本、傳奇傳記等文學形式,專門改編成要錄制的電視文學劇本。籌措拍片資金後,便可正式成立攝制組。
攝制組主要由製片、導演、演員、攝像、美工、照明、錄像、錄音、音響效果、化妝、服裝、道具、置景、場記、作曲、劇務等人員組成。其中,導演負責整個拍攝錄制工作,製片人協調導演處理日常事務,後勤工作由劇務總負責,其他人員各司其職。當然要節約資金可一人兼多職。
開機之前,要由導演、製片及有關創作人員就整個錄制工作寫出通盤計劃。哪一天在哪裡拍內、外景,內、外景各拍哪些鏡頭,由哪些演員表演,需要怎樣的布景、道具,等等,都要具體、明確。拍攝計劃往往將分鏡頭劇本的鏡頭順序打亂,將使用同一場景的鏡頭盡量集中在一起拍攝,這樣可提高拍片效率。有了一個通盤的計劃,錄制工作就會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地進行。
此外,景地選擇,主要演員的造型設計,錄制過程中需要的服裝、道具、布景,都要在開拍之前基本准備就緒。
一切准備工作完成後就進入拍攝錄制階段了。開拍以後,場記負責將已拍完的每一個鏡頭做詳細記錄,為後期製作做好准備。拍攝過程中,導演、演員及有關人員要及時觀看拍出的鏡頭,如不盡滿意,重新補拍。
後期製作主要是片子拍攝好後,要進行初剪、精剪、配音、配樂、字幕、特效等一系列的製作,讓整個片子有順利而不凌亂,並能夠帶給觀眾視聽結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