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視頻 > 西安民俗文化微電影腳本

西安民俗文化微電影腳本

發布時間:2022-08-01 12:40:45

Ⅰ 陝西有什麼民俗文化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干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干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賄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觀眾叫聲「好」,人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燎得太(好極了)」。

Ⅱ 陝西民俗文化。

陝西——民俗文化

秦腔
也稱為「亂彈」是陝西地方戲的主要劇種,也是我國現存戲曲藝術中最古老的劇種,是京劇、豫劇、川劇、河北邦子等劇種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臉譜、身段、角色、門類和演技均自成體系。它發祥與陝西關中,流傳於西北地區。其特點是:慷慨激昂,寬音大桑.在西安,以西安易俗社,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秦腔最為著名皮影戲

皮影戲
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重點主要在農村,體制多樣,組織分工嚴格有序,保留著民間說書的歷史痕跡 ,是近代陝西諸種戲曲的前身。陝西皮影不僅唱腔種類繁多,表演技術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藝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傳統劇目有《會陣招親》《游西湖》等。

眉戶
眉戶在陝西關中地區最為流行,也為外省如甘肅、寧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眾所喜歡,它是由民歌脫胎發展而來的。盛行於華陰、華縣地區的稱東路眉戶,西路眉戶最早盛行於眉縣及戶縣,唱腔委婉細膩優美動聽。眉戶的唱腔音樂有50多個曲牌,可以表現人物在舞台上豐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劇情。

戶縣農民畫
陝西農民畫原於民間,所畫內容多取材於人物、動物、花鳥等,構圖簡潔美觀,注重色彩數量,追求強烈的直觀效果,鄉土風情濃厚,內容健康,朴實,給人積極向上的激情.色彩艷麗,筆法自由,同時也兼收中外其他美術派別的長處,給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調. 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國內外遊客和專家的好評。陝西農民畫主要分布在關中的戶縣,陝北的安塞和洛川。戶縣被譽為「農民畫之鄉」已擁有2000多名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許多優秀作品被國內外藝術館收藏。

陝北剪紙
剪紙俗稱窗花,為聰慧的勞動婦女所創作,她濃縮著古老的黃河文化.每逢春節,家家窗上,門上貼滿各式各樣剪紙,把人們喜慶,快樂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近年來,這株黃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藝術之花飄洋過海,深受國外賓朋的歡迎.

鳳翔木板年畫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歷史,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紮根於農村.從年畫畫稿,調版,印刷到彩繪,都是鄉村勞動人民在農閑時,手工操作.按農民生產,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農民傳統愛好的造型配色習慣而研製的.經過不斷的吸收前人興味,藝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藝術風格.在陝,甘,寧,青,川一帶享有盛名,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

面花
面花的製作盛行於陝西關中和陝北,當地人稱為花饃。每逢婚喪嫁娶,年節慶典,鄉親們製做出各種各樣的花饃,造型別致,形態逼真,或擺茶陳列,或饋贈親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製作花饃,和面、蒸饃的火候都有講究,只有那些技術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狀好、不變形的花饃。

仿秦兵馬俑
隨著秦兵馬俑的發掘與展出,秦兵馬俑復製品也日漸成為中外遊客理想的紀念品和禮品。其造型逼真,品種適宜於藝術館、博物館等陳列,也可供家庭陳設、裝飾、饋贈親友。滿足了中外遊人的購物需求,使秦俑走出陝西,遍跡世界。

仿秦銅車馬
秦銅車馬是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東側挖掘出土的兩件大型彩繪銅車馬,工藝精湛,造型生動。仿秦銅車馬形象栩栩如生,能以假亂真,既滿足了中外遊人的購物需求,又充實了我國工藝美術品寶庫。

唐三彩陶
是在漢代單色釉陶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新品種,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層無色釉,在用黃,綠,青等色加以裝飾,燒制而成,色彩鮮麗,光澤柔和,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俑,實屬三彩之冠.

鳳翔彩繪泥塑
鳳翔彩繪泥塑以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生動逼真而享譽海內外。傳說明代朱元璋的軍隊駐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會制陶手藝。落戶為農後,他們在農閑時做些玩具和禮物,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今天的彩繪泥塑。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這朵古老的民間藝術之花更加繁盛,成為陝西重要的旅遊紀念品。

Ⅲ 西安民俗文化年作文650

西安民俗文化年作文,具體如下:
臘月,也就是十二月,每年的年底,一到臘月,西安人(指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商洛等區域 )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到了臘月初八,也就是每年的臘八,家家戶戶都煮粥,喝「臘八粥」。到了臘月二十三,又開始烤乾糧祭灶神,送灶神。民間傳說灶神辛苦了一年這一天要回娘家直到三十才會回來,也有的說各路神靈要回天宮向玉帝匯報工作。
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西安人蒸饃時間,家家戶戶都要蒸好多饃和包子,並准備禮饃。禮饃分為三種:一種是媳婦要給娘家帶的「大饃」,狀如蝸牛殼,裡麵包的是菜油、乾麵、蔥花合拌的餡;一種是帶給不太走動的遠方親戚的「小饃」,形如菱角;另外是自家吃的饃,做成老虎、小鳥、魚等各種吉祥動物的形狀,在饃頂部表面會用紅色顏料點上紅點,象徵吉祥。這些饃和包子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麵」的習俗。
大年初一講究不出門,不能走親戚,出嫁的女子不能回娘家。初十到正月十五,稱為「追節」,舅舅要帶著燈籠和自家用面蒸的魚到外甥家,給外甥「送燈」。正月十四晚上,有新媳婦和新生小孩的家裡,要把自家蒸的花饃擺出來看。 從正月初二開始互串親戚,拜年了。先是女子回娘家,女婿看丈人。到了初十娘家開始回節。
還有說正月不能用針和線,否則來年要遭鼠災,還有不能考吃東西,要不然臉上可能長痘痘之類的東西。
此外,西安還有個風俗「送娃」,就是村中年輕的媳婦穿著老太太的服裝,到每一個當年結婚的青年人家中,送去一個用麵粉做的「娃娃」,然後說一些來年生貴子等等的話。
正月十五,十六夜挑燈籠是小孩的節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燈籠對著別人的重重一撞,然後笑哈哈的看著別人的燈籠著火,這個叫做「碰燈」。講究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毀。
過去人們日子窮,天天盼望過年,過年就能穿新衣服,吃上好吃的, 還能掙到額外收入「壓歲錢」。可現在不一樣啦,人們的生活水平好啦,日常生活就像過大年一樣,不再擔心吃啦穿啦,更多的人把精力主要放在如何豐富提高他們的精神生活。壓歲錢也正在被一些書籍之類的東西所代替。還是小孩子不可缺少的新年禮物。
對於大人來說,現在交通通訊的方便,平時常聯系,過年打電話拜年也很普遍。也省去了好多過去的繁文縟節,想利用過年這幾天和家人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山山水水。
不管社會在發展,科技多發達,人們還是很注重這一年一度的象徵親人團聚的傳統佳節。不管身處何方,人們在這一天總匯聚在一起,歡度佳節。

Ⅳ 西安的風俗特色有哪些

西安春節時的風俗如下:

1、西安春節穿紅色的羽絨服,也可以穿大衣。

2、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為除掉一年的晦氣,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3、西安城牆賞燈會。西安城牆燈會是具有西安特色,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中國春節民間文化盛會,廣大市民和中外遊客不但能夠欣賞到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觀賞體驗盛大的節慶活動,還能參與妙趣橫生的互動游戲。

4、游都城隍廟會。西安都城隍廟會期間,都城隍廟的古樂隊會在大殿前的戲台上表演長安古樂,有來自西安城各個地區的鑼鼓隊前來「斗鼓」。廟會上各種小商小販更是讓這里成為西安人最鍾愛的「原汁原味」廟會。

5、大唐不夜城新春民俗文化廟會。春節前夕,兔子、鯉魚、彩燈、財神等新春元素將大唐不夜城裝扮一新,營造出濃郁的節日氛圍,大年初一至初七,戲曲巡遊、社火表演、舞龍舞獅、迎財神、民間絕技展示等精彩活動為廣大市民和遊客奉上最純粹最熱鬧的文化體驗。

Ⅳ 西安的民俗有哪些文化、小吃、歷史各是什麼

西安節日

長安國際書法年會

時間:每年3月最後一個星期

中國長安國際書法年會,是由陝西省旅遊局主辦的一項大型的國際書法交流活動。漢字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具有幾千年的歷史。長安(今西安)既是歷代書法名家輩出的地方,又是保存歷代書法名作碑石最多的地方,被譽為「書法之鄉」。長安國際書法年會於1986年舉辦第一屆,每年吸引眾多的海內外書法名流前來參加獻藝,在國內外有重要的影響。

長安國際書法年會為每年3月的最後一個星期舉辦。屆時,海內外的書法名家和書法愛好者將雲集古城,切磋技藝,交流經驗。年會主要內容有:大型仿唐代雁塔題名儀式;歷代名人墨跡展覽;中外書法家筆會;優質文房四寶展銷;書法理論研討會,參觀碑林、石門十三品活動等。

西安兵馬俑石榴節

時間:每年9月中旬

西安臨潼既是兵馬俑的故鄉,又是享譽全國的石榴產地。每到秋高氣爽之時,亦正值旅遊旺季,火紅的石榴在陽光下分外引人注目,更為驪山增輝添色。西安兵馬俑石榴節把這兩項內容巧妙地結合起來,可使旅遊客同時滿足精神和物質上的享受。

兵馬俑石榴節為每年9月中旬在臨潼舉行,為期一星期。其主要活動為參觀兵馬俑、華清池貴妃浴旅遊、萬畝石榴園觀賞及品嘗、傳統石榴節慶、驪山古烽火台點火儀式等。

西安古文化藝術節

時間:每年9月

西安古文化藝術節是西安市的一項大型的文化旅遊節慶活動,從1990年開始,每年金秋9月舉辦。古文化藝術節薈萃了陝西民間藝術精華,內容豐富。主要活動項目有:

宮廷儀仗鑼鼓;高蹺、旱船、竹馬、耍獅、舞龍等表演;大型宮廷焰火;街頭社火表演;大型文藝節目,如大型音樂歌舞《長安瑰寶》、《絲路風情》、《長安神韻》、《秦俑魂》、《鳳鳴長安》等;深受海內外賓客歡迎的仿唐樂舞;陝西地方戲秦腔、眉戶、碗碗腔、木偶、皮影等;古城牆藝苑,舉行別開生面古城牆夜景夜市入城式,來賓通過南門吊橋,魚貫而入,進入瓮城,然後登上古城牆,盡情觀賞文藝、武術、氣功和仿唐斗雞表演等,參與各種游樂項目;民間工藝品和紀念品展銷。

西安城牆國際馬拉松友誼賽

時間:每年11月第1個周日

西安城牆國際馬拉松賽從1993年開始舉辦,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影響力。2003年西安城牆國際馬拉松賽被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全國體育旅遊金牌賽事」。比賽期間,會在西安古城牆上舉行男、女組5公里、10公里及半程馬拉松賽。

西安歷史文化

西安古稱長安,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110萬年前的遠古時期,人類的祖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國都史,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是與羅馬齊名的古都。從西漢起,西安就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重要城市。「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西至羅馬古城。「長安文化」代表著中華文化的主幹。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西安是全國最早響應的省會城市之一。1936年12月12日,這里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事變後,設在這里的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為延安革命根據地輸送了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和軍需物資。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等都在這里領導過革命斗爭。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建國後,西安曾是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員會所在地,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轄市;1954年改為省轄市;1984年被國務院列為計劃單列市;1992年被批准為內陸開放城市;1994年被批准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和副省級城市。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西安已形成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和城市服務體系,成為我國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及輻射北方中西部地區的金融、科技、教育、旅遊、商貿中心。

西安的文化氣息濃厚,不論是文學創作、舞蹈藝術、器樂演奏、書畫風格,還是傳統戲劇、民間表演藝術、古文物收藏,在國內外都有一定的影響。

西安民俗文化概覽

吹糖人

民間 「吹糖人」的藝人,他們將飴糖加熱到適溫時,揪下一團,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澱粉壓一個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細度時,猛地折斷糖棒,此時,糖棒猶如細管,立即用嘴吹氣造型。 整個操作過程必須經過苦練,手法要准確、造型要簡潔生動。吹糖人的關鍵技術在吹和捏的功夫上。製糖人先將一小塊飴糖放在手心壓扁,然後握起拳頭,用另一隻手的手指從手心穿過,把糖塊堆成管狀,在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後就可以吹了。製糖人鼓起腮幫子,不一會兒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圓球狀,再用靈巧多變的手法,捏出造型各異的花鳥魚蟲、人物百態等,有的還圖上花花綠綠的顏色。

剪紙

在中華民族的搖籃里,孕育發展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剪紙俗稱窗花,是民族文化的內容之一。剪紙作為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民間藝術形式,為中華各民族人民所喜愛,其中陝北剪紙猶為引人注目。陝北剪紙包含秦、漢之風,風格既纖細秀美,又粗獷大方,粗中見巧工,土中觀美感,曾連續數年分別在西安、北京等地展出,獲得好評。

鳳翔木版年畫

據史料所考,迄今已有476年歷史。按從事其業的一個家族一幅祖宗檔案記載,明正德二年(1507)肖里村邰氏家族已有八戶從事年畫副業生產;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邰氏已開辦早期年畫「畫局」,以後一直延續六代人190多年。鳳翔木版年畫從小到大,由粗到精,經過了多次起落、興衰,成為中國西北地區首屈一指的民間年畫勝地。邰氏《世興畫局》在近兩個世紀的進程中,立足鳳翔,面向全國,打向國外,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鳳翔泥塑

陝西鳳翔縣六營的彩繪泥塑,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彩繪泥塑有戲劇人物、神話人物、飛禽走獸一百多個品種。這些泥塑,色彩絢麗明快,造型誇張、簡練、質朴大方,妙趣橫生。最受人歡迎的是卧牛、立虎、掛虎、胖娃娃等。這些彩繪泥塑,多被西北各省農村視為逢年過節的佳品,或是給孩子做滿月的紀念品、家庭日常擺設的裝飾品、饋贈親友的禮品。近幾年,鳳翔彩繪泥塑已被陝西省列為旅遊紀念品,對外大量供應。

安塞腰鼓

腰鼓為民間舞蹈中常見的活動,古往今來一直不絕於世。至今,陝西民問,特別是陝北一帶,青少年男女一有空暇,他們腰間斜跨帶子,繫上腰鼓,兩手各執小木棍,於前後左右擊打,並有鑼、釵相敲配合,「嘣一嚓嚓」之聲清脆響亮,格外入耳悅目。陝西各地學校、團體,每遇節日,青少年組織演出腰鼓,是最引觀眾賞目的,而陝北安塞腰鼓,則是獨樹一幟的佼佼者。

洛川蹩鼓

陝北洛川民間舞蹈中的蹩鼓,別具一格。相傳,由秦、漢時軍士操練發展而來的。這種邊蹦邊跳邊打鼓的活動,已紮根民間,代代相傳。表演時,鼓手頭戴武士巾,上扎英雄花,身穿戰服,背插靠旗,腿系雲紋戰裙,扎綁腿帶,腳蹬戰靴,胸前橫掛二尺面寬的圓鼓,邊蹦邊擊,激烈猛狠,隊伍變化多端,時分時合,整齊有序。1989年9月27日「世界旅遊日」慶祝活動在西安舉行開幕式,洛川蹩鼓的精彩表演,受到中外觀眾的熱烈歡迎。

牛拉鼓

陝西咸陽市的「牛拉鼓」,為民間鼓舞中的獨特項目。「牛拉鼓」表演時,兩只牛身披紅彩,各拉一車,上置大鼓,鼓手背向前方,面向後面數百名鑼鼓手,邊敲邊作指揮鼓,落音鏗鏘,迴音相配的鑼鼓聲響徹雲空,鼓手個個身著彩裝,頭戴白巾,腰系綵帶,前後呼應,配合默契。每逢大型慶典或節日,「牛拉鼓」為必演的節目,使觀眾一飽眼福。

蛟龍轉鼓

「蛟龍轉鼓」是陝西民間民俗活動的獨特項目。它流行於乾縣王村鄉一帶,以其粗獷豪放、完整優美的色彩和表演,成為享名省內外的民間打擊樂藝術活動。據傳,明代大王村一個叫梁梅的宦官,神宗萬曆二十一年(1593)告老還鄉,曾組織過多種娛樂活動,其中「蛟龍轉鼓」就是他親自教習的。數百年來,這個傳統節目,紮根於民間,完善於民間,歷久不衰。每年到正月十三日,大王村各鑼鼓隊,從各條街道邊打邊行,最後匯集於村東「三義廟」前,對陣擂打,熱鬧非凡。

跑鼓

流行於陝西麟游縣的「跑鼓」,是漢族傳統的鼓舞之一。表演時,場內架大鼓兩面,兩個鼓手身著武士衣褲,頭戴包巾或武士帽,邊舞邊到鼓前打鼓,打鼓的鼓點,要和鑼、鐃、釵配合默契,渾然一體。鼓手擊鼓時,由慢到快,由緩到緊,都按一定的節拍進行;到激烈處,不但鐃釵拍打變化多端,鑼聲插空相配,而且出現號子喊聲,一陣接連一陣,聲聲互相呼應,氣氛濃烈而不亂調。

秦腔

秦腔也稱"亂彈",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點,角色可分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須生、小生、大凈、毛凈,丑角等十幾種。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經秦,漢,隋,唐,宋,元,明歷代發展日趨成熟,明末清初盛行於南北各地,對許多劇種都有很大的影響。其特點是:慷慨激昂,寬音大桑.主要流行於西北各地,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其唱腔、道白、板路、臉譜、身段、角色門類自成體系。秦腔所保留的劇目達700多個,為各劇種之首。

陝北說書

陝北說書,據民問口碑傳說,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榆林一帶就有活動。當時把「琵琶」叫「蠍子」(樂器像一個大蠍子),二片木板叫「楞子」,不少藝人或盲藝人靠彈琵琶、敲板說書謀生,唱腔多以「雙音調」連帶敲竹板唱「蓮花落」;後來,在晉北、陝北一帶漸漸形成雙音、單音、落子調、慢板、竹板等調子。陝北說書各地有「九脛十八調」之多,琵琶在延安、甘泉、延長、吳旗一帶流行;三弦在綏德、神木、府谷、內蒙、黃河畔、甘肅省一些鄰縣流行,說書是單音調;佳縣、吳堡是東路調;定邊、志丹、靖邊是西涼調、梅花調。雙音調有慢板、武調、快板三種調子,長短書均用。

陝西皮影戲

皮影戲又名「燈影子」,是我國民間一種古老而奇特的戲曲藝術,在關中地區很為流行。皮影戲演出簡便,表演領域廣闊,演技細膩,活躍於廣大農村,深受農民的歡迎。皮影的製作十分精細,影子的材料選料講究,用上好的驢皮或 牛皮在水中泡軟後,經過泡製,使其光滑透明,然後精心雕刻,塗上 艷麗的色彩。人物、動物等均刻成側影,干透後刷上桐油。四肢、頭 部可動,用細長很支掉牽製表演。演出時,用一塊白紗布作屏幕(屏 幕大小根據場地而定,基本像小電影的銀幕),操作皮影者站在屏 幕下,把皮影貼到屏幕上,燈光從背後打出,觀眾坐在相對燈光方 向觀看。皮影戲以秦腔為主,演唱者和操縱者配合默契。表演技術 嫻熟的,關中人稱其為「把式」,一手拿兩個甚至三個皮影,廝殺、對 打,套路不亂,令人眼花綠亂。

正月十五鬧元宵

鬧元宵,也稱過小年,過十五。從正月初五(也有從初六)起,舅舅給外甥、干父給干兒、奶媽給奶兒開始送燈,一般一個孩子多送一對燈,每個燈十根蠟燭,每增加一個孩子多送一隻燈,外帶一捆麻花、一包糕點。連送十二年。父母也給出嫁的女兒第一年送一對大紅碌碡燈(宮燈)或玻璃燈和一對花燈,叫追燈,有了外孫加送小燈籠。孩子接到燈後每晚打(挑)燈,成群結隊玩耍嬉鬧直到十五。十五晚家家門前彩燈高掛,屋裡院內旮旯拐角燃燭照明,意為鬼邪無處躲藏。新婚媳婦於十四晚回嫁家「躲燈」、十六返回。十五晚上吃元宵、十六晚上稱過「把把年」(意為過年之尾),孩子們可以繼續打燈玩耍、嬉鬧,燈籠繼續懸掛,到十七就全部收了。

陝西十大怪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也有說「陝西八大怪」的。灞橋地區農村過去在此方面表現的也尤為突出。

一、面條像褲帶面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biang-biang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biang-biang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biang-biang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兩三寸,長度則在1米左右,厚度厚時與銅元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

二、鍋盔像鍋蓋

鍋盔即大餅。傳說在秦朝,秦軍一統六國,四處征戰之際,由於軍中士兵所攜帶的干糧容易發霉變質。於是,軍中的伙夫就發明了今天的鍋盔。又有一說,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不論怎麼講,鍋盔饃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了。

三、辣子一道菜

辣子在陝西「油潑辣子」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門前也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故俗語雲:「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陝西人怕不辣!"

四、碗盆難分開

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在關中農村,每至吃飯時,村莊、門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邊聊,此即有名的「老碗會」。

五、帕帕頭上戴

以前關中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汗擦手包東西。

六、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在關中農村,卻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據說是因為陝西乾旱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貴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七、姑娘不對外

關中地區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好出門不如呆在家」之俗語和「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之民諺。久而久的,不僅男人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也不遠嫁他鄉,現如今同時隔壁對門成親的也見怪不怪,一些村還為不願出嫁離鄉的姑娘修建起「姑娘樓」,築巢引鳳,既為建設新農村吸引更多的外來人才,也了結姑娘們的心願。

八、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開「老碗會」,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下棋「丟方」,於是關中就養成了「蹲」的習慣。

九、睡覺枕石塊

陝西人不喜歡柔軟的枕頭,而選擇木製的枕頭和石制的枕頭。這是和陝西人憨直的秉性分不開的。在陝西,當夏季酷熱難耐的時候,莊稼漢晚上睡覺的時候,更願意枕著一塊磚頭或者石頭當作枕頭,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而且,陝西人親切地把它叫做:「金不換」,意思就是用金子也不換的寶貝,足以見得陝西人對於這個頭下石塊和木塊做的枕頭,其依戀和痴迷的程度是何等真切了。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是指唱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桑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不解其中味,開玩笑說:「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要身體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要膽子大,以免嚇死了」。

Ⅵ 政治:請列舉我國傳統民俗文化和陝西傳統民俗文化內容。。

★傳統縱覽★: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Y、鋤頭。★皇宮官府★:宮廷文化、帝王學。★諸子百家★: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仁、義、禮、智、信;中庸)道家(老子、莊子;道德,無為、逍遙)墨家(墨子、《墨子》、兼愛)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雜家(呂不韋)農家(《呂氏春秋》)小說家 兵家 醫家 ★琴★: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書★: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畫★: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傳統文學★:《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傳統節日★: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春節(元日)為代表。★中國戲劇★:崑曲、湘劇、京劇、皮影戲、越劇、川劇、黃梅戲;京戲臉譜。中國傳統文化之崑曲★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千金方》★宗教哲學★: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中華武術★: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衣冠服飾★:漢服(漢族)、唐裝(漢族盤領袍)、苗服(苗族)、維服(維吾爾族)、綉花鞋、老虎頭鞋、偽唐裝(滿族馬褂)、旗袍(滿族)、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中國傳統服飾 漢服★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動物植物★: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傳說神話★: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後羿射日、嫦娥飛天、誇父逐日★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2.中國傳統文化一覽表-漢服(漢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滿族)、中山裝、其他少數民族服飾、木屐、綉花鞋、翹頭履-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崑曲臉譜、湘劇臉譜、川劇臉譜、京戲臉譜、皮影、武術-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樂器(箏、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太極圖-石獅、飛天、太極-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大熊貓、鯉魚、芭蕉扇、風箱-黑頭發黃皮膚、丹鳳眼-紅旗、天安門、五角星、紅領巾、紅太陽、長江、黃河-唐裝(漢族盤領袍)、唐巾、深衣(漢族男裝)、襦裙(漢族女裝)、直裰(漢族男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滿族)、偽唐裝(滿族馬褂)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泥人麵塑、鋤頭、束發戴冠(漢族)、清朝大辮子(滿族)、苗族銀飾(苗族)、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筷子-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院、古鍾、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漢字、數字8、6、4-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金元寶、如意、燭台、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玉佩、鷲、千層底、刺綉、絲綢、檐另外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陝西傳統民俗文化
風俗 生日 家中成員生日,全家吃面條,稱「長壽面」。今更重視兒童生日,添衣物,送玩具,備辦生日蛋糕、生日燭。小朋友亦攜禮品來慶賀,主家則以蛋糕糖果分送幼兒園小夥伴。 做壽 老人做壽,外甥與女婿都要送厚禮,其中必有長壽面、壽桃、壽糕、紅燭。昔時富貴人家,壽桃高達一米多,上插米塑戲曲人物,配以壽屏、壽嶂。壽堂上,禮品列陳,紅燭高燒,敬過祖宗神祗,晚輩按輩份跪拜祝壽,送上壽面,壽翁壽婆分「壽錢」。而後親友前來祝壽。 送五福 永嘉楠溪江兩岸有送五福祝壽之俗。「五福」即在布上綉上五隻蝙蝠,以蝠諧福,稱為「五福拜壽」、五幅系指長壽、富有、康寧、積德、善終。 吃五豆 吃五豆是西安關中地區的民間習俗。臘月初五,將大豆、小豆、綠豆、紅豆、黑豆(缺少的可用其他豆子或別物代替)等 5 種豆子放入鍋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須要吃後有餘。以此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吉慶有餘。吃五豆在冬至過後,此時晝漸長、夜漸短。因此吃五豆還帶有節令性變化的含義。吃五豆的風俗至今在農村尚流行。 做百日 做百日是西安關中地區習俗,分為新生兒百日和亡人百日。新生兒百日是為時滿百天的嬰兒舉行慶賀祝福的禮儀,也叫慶百日。亡人百日是在逝者死亡滿百天時舉行的悼念儀式。在此之前,蒙喪之家有七七四十九天的衰悼時間,每七日祭弔一次。屆時兒女都要在死者墳前和家裡的神位、靈屋前進行燒香、焚紙、拾魂等儀式。百日這天,死者的主要親友和鄰里都要前來參加祭祀活動,並將放在神位前的靈屋拿到墳前燒化。蒙喪家這天要宴請賓客,以示謝忱。做百日之後,死者家屬即轉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四時風俗: 春節,元日祀六神,戚友相拜,以食物互遺。上元晝作社虎、柳木腿諸戲,夜則張燈作竹馬、龍燈、紙船備戲,金鼓喧闐,舉國若狂,然亦古難禮之遺。二月二日,剖正月獻神之蒸餅炒麵食之,謂可避蠍。三月三日佩甘遂,謂不生瘡。夏節,四月朔,戴皂莢芽,謂可除目疾。重五日,以角黍各物相饋遺,捻五色線系小兒手足腕,入雄黃於酒飲之,謂可避五毒。秋節,七月七日,縛草作女像,加以衣冠,祭以瓜果,名"乞巧"。八月望日玩月,設香燭,以棗粟各物向月獻之,調為"玩月"。二十七日,士人祀孔。重九日,親戚以棗 糕新柿相饋,士人登高。冬節,冬至日祀孔,弟子皆拜師十二月八日,以米豆肉菜作粥,遍送里黨,名為"臘八粥"。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以圓餅、飴糖獻廚內,焚紙印灶神像,謂之送灶,除夕焚紙印馬,謂之"接灶"。

Ⅶ 西安風土人情的介紹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長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

西安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新亞歐大陸橋及黃河流域最大城市。

西安也是中國西部地區最重要的科技、教育、商貿、文化和交通中心,形成了以高新、旅遊、航天、航空、機械、電子、輕紡工業為主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西安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國五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擁有高等院校63所,研究生培養單位46家,兩院院士60餘人,在校大學生120萬人,每年畢業超過30萬人。

戲劇也是西安特有的文化之一。流行於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流傳於戶縣鍾馗故里的儺舞跳鍾馗,是中國戲曲舞蹈的活化石,儺是中醫的鼻祖。

西安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博物館是以民俗文化遺產搶救、保護、收藏、研究和展示為主。

西安漢城湖: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集防洪保安、園林景觀、水域生態、文物保護和都市農業灌溉為一體的特色生態公園。

西安牛羊肉泡饃是西安市著名小吃,用優質牛羊肉加佐料入鍋煮爛,湯汁備用。把烙好的「虎背菊花心」——坨坨饃,掰成碎塊,加輔料煮制而成。其特點是:肉爛湯濃、香醇味美、粘綿韌滑。

總而言之,西安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文化遺存具有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的155個基本類型中,西安旅遊資源占據89個。

(7)西安民俗文化微電影腳本擴展閱讀:

西安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於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美媒評選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下轄11區2縣並代管西咸新區,總面積10752平方公里,2017年末戶籍人口905.68萬 。

西安境內地層發育復雜,構造類型多樣,為各種礦產資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截至2016年,已發現的礦產資源共47種,其中金屬礦產21種,非金屬礦產22種,能源礦產2種,其他礦產2種。

西安還是一個多民族散雜而居的城市。截至2012年,全市共有民族53個,其中少數民族52個,常住人口9.78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15%。在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

閱讀全文

與西安民俗文化微電影腳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悲情城市電影音樂 瀏覽:786
劉德華未來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73
億萬第二季電影天堂 瀏覽:638
游戲魔法電影完整版 瀏覽:183
電影票房之爭 瀏覽:572
愛情男女電影未刪減在線觀看 瀏覽:449
殘酷血腥戰爭電影雲播 瀏覽:991
沈騰最好的電影票房 瀏覽:669
免費歐美純愛片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55
電影分手片段哭泣合集美劇 瀏覽:751
女生說我不看電影怎麼回復 瀏覽:630
電影剪輯如何添加講解 瀏覽:391
我明天去看電影英語怎麼說 瀏覽:663
強二電影完整版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233
電影屏怎麼弄 瀏覽:535
電影天堂秦時明月之 瀏覽:418
天賜電影片段 瀏覽:355
免費下電影的良心網站 瀏覽:401
大奧06電影資源 瀏覽:378
泰國微電影姊妹 瀏覽: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