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微電影綻放觀後感
今天我們學校要求觀看《綻放》這部感人電影,這部電影講述盲人月明的一生成功事跡,她的事跡深深地感激著我們每個人,深深地啟發著我們每一個人。
主人公月明是一位美貌如玉,心地善良的姑娘,也是擁有天賦的音樂天才——彈鋼琴。我們好幾次看到月明全神貫注地彈鋼王琴的時候,不知不覺地進入美妙的聲音世界。我們其實知道自己聽不見聲音,但心靈上似乎感受著從未聽見過一個奇妙的曲子。月明雖然失去光明,但擁有一個深奧的心靈——眼睛,她同樣把心靈深處的聲音傳給每一個人聽,好得多麼醉人。
我們本來認為月明有超群的音樂天才會有一絲希望。因月明的失明,社會上有關部門都不願招收她,這樣月明到處碰壁。雖然社會對盲姑娘的絕情,但月明從未一次自暴自棄,心灰意冷,堅信自己的願望始終會實現。
我覺得社會上一些聾人找工作跟盲人月明差不多到處碰壁,一些聾人在社會上參加工作時為何放棄一絲希望呢?為何因社會的不公平而感到憤怒呢?由於心理產生種種的缺陷,所以他們很容易放棄一絲希望,堅持不下去了。想找一份好工作也難找,不如從基本認真做起,不怕累不怕苦;想獲得加價對自己的贊賞就不如給別人證明自己的能力,付諸行動;想為自己未來的日子打算不如從現在開始以夢想奮斗下去了,堅持不懈,堅定方向。
令我們沒想到的是盲月明被有個音樂學院願意招收她擔任音樂老師。有一句話:「成功是人往往經歷著不少挫折去勇氣克服的來源。」若沒有這樣過程的話,就不會有成功。盲月明有因失明而感到自卑,但有自己的夢想而去實現。
她說我們雖然是聾人,但不能因社會上存在一些的鄙視而失掉自信力,除了置身於物以外,我們要有一顆快樂自信的心。就這樣,她的自信越來越強大,通往夢想之路奮斗下去,去實現它。
⑵ 微電影慧眼觀後感作文
根據被譽「美麗河北·最美殘疾人」的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殘疾人郭健的真實創業和助殘事跡改編的微電影《慧眼》開機拍攝。
據編劇袁鳳岐介紹,《慧眼》講述的是失盲女彩雲丈夫遭遇車禍癱瘓在床,靠彩雲擺地攤賣面巾紙艱難度日,夫妻二人的生活由上小學的兒子照料。郭氏按摩學校是一所針對殘疾人的按摩技能培育學校,郭校長也是殘疾人。在了解到彩雲一家情況後,郭校長將其一家接到學校,除免費傳授彩雲按摩技能,親自對彩雲丈夫進行按摩治療外,還安置其子就近入學,後又安排夫妻二人就業,使彩雲的家庭重獲新生。該劇時長30分鍾,預計春節前開始播出,將達到省級電視台的播出標准。
袁鳳岐透露,《慧眼》是以清苑郭氏按摩學校校長郭健真實事跡改編。該劇旨在反映盲人內心世界,展現殘疾人群體百折不撓,勇於向命運抗爭的精神風貌。通過對真實事例的藝術展示,激勵更多殘疾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自立自強、自食其力。受郭健事跡感動,所有《慧眼》參演人員均為免費出演。
據清苑區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張會良介紹,郭氏按摩學校校長郭健,1970年出生,先天性齶裂,五歲時患眼病,視力僅剩0.06,小學畢業後輟學。其以頑強的毅力與命運抗爭,自學初、高中課程,考入河北省盲人按摩醫訓班,以全優成績畢業。在當地殘聯的支持下,辦起了郭氏按摩診所,走上了創業之路。2002年,創辦郭氏按摩學校,至今已培訓殘疾學員1240人並幫助實現就業。辦學多年來,該按摩學校累計減免家庭困難學員各項費用達32萬元(人民幣)。郭健先後獲得河北省自強模範、河北省殘疾人助殘之星、保定市優秀愛心人物等榮譽,其事跡被《中華兒女成功檔案》收錄。2016年,被評為「美麗河北·最美殘疾人」。
⑶ 盲山觀後感
[盲山觀後感]看完這部影片,我在憤慨於各色人物的行為,震驚於如此嚴峻、殘酷的現實之餘,更多的則是對這座封閉的大山、這群愚昧的山民的痛心,盲山觀後感。影片折射出山村地區的諸多社會問題。產業結構單一導致農民極度貧困,其主要經濟來源為種田、養豬。在這樣的情況下生存、溫飽問題尚且堪憂,更不用提更高層次的發展和享受了。村民閑暇時間的消遣活動也僅限於和兩盤麻將、閑侃會兒天。貧困又導致農村教育狀況普遍落後,教師資源短缺;教師工資不多,還經常被拖欠;學生因家庭貧困輟學率較高。教育殘缺的一個後遺症則是農民觀念的愚昧、狹隘。維持後代繁衍生息的需要導致買賣婦女現象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婦女被定位為純粹的生育機器,這不啻為人性的淪落和喪失。片中婆婆倒是有把鍋里第一碗並且最好的飯盛給兒媳,但其仁慈也無非止步於此:趕快為黃家生個孫子。當然我想花錢買媳婦這一現象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山村裡對充當勞動力的男丁的偏愛致使本區域男女性別比例失衡;對貧困的厭倦使山村裡的姑娘急於走出這窮鄉僻壤、遠嫁他鄉,觀後感《盲山觀後感》。村民基層自治制度貫徹不力。天高皇帝遠,主任一人說了算。亂收費現象嚴重。豬養與不養,費用就在那裡。醫療條件差,農民看病代價高。「狗日的葯怎麼賣那麼貴?」民眾對醫院高收費的憤慨溢於言表。人們職業道德的下滑。片中面對割腕後有生命危險的病人,大夫居然鎮定自如地問了句:「帶錢了沒?」市場經濟條件下,這樣的醫生的確很有經濟頭腦——賺不了錢、沒有經濟效益這病老子就不幫你看。我不禁想斗膽問一句,倘若病人因病情延誤而謝世了,是不是還要感謝醫生大老爺的超度之恩?更甚者那郵遞員受了黃德貴的好處,便私自扣下雪梅一封又一封的信,於是電影中便有了那樣令人心酸的一幕幕:郵遞員來了,她一臉期待地問:「有我的信嗎?」「沒有。」這是她聽到的一成不變、冷冰冰的回答。於是她便悻悻地又遞上一封信,從春到冬,開始下一輪的希望、失望,直到這失望吞噬了她少女的天真和倔強,在她臉上嵌刻進麻木和呆滯。總之,山村的貧困、愚昧就這樣冰涼地循環往復著。但其中依然有一絲溫情,那是像李青山這樣尚未遭受世風毒害、依舊純潔的孩童。如果不從教育發端,不從娃娃的思想入手,改變這里的邪惡風氣當屬無稽之談吧!此外,這部影片也給我們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上了深刻的一課:校園里的安靜、恬淡和校園外的驚心動魄彷彿兩個洞天。我們的當務之急便是戒除對生活的盲目樂觀主義傾向,在一腔熱血幹事業的同時,也要樹立高度的安全防範意識,時刻做好摔跟頭、吃拳頭的准備。即擦亮眼睛,走進生活。
⑷ 請問法國微電影《盲人調音師》 是有什麼寓意么
開頭的聲音是女主角的自殺,因為鄰居看到了調音師,女主角不會殺人,否則鄰居一定覺得蹊蹺,一定會報警,從片子也能看出鄰居本身就懷疑老太太,老太太應該發現了男主是假盲人,但鑒於殺了他也會暴露(再加上被音樂感動),老太太只能自殺。在這個社會,不停的偽裝才能活下去。男主角最後沒死,音樂到最後字幕都繼續彈奏著....導演卻告訴了我們整個人類的滅亡。
人人偽裝,能夠更好的活下去,卻也是墮落的開始。男主沒死,以後還可以以此為生,導演是想說明一個更大層面的悲劇,社會需要偽裝才能活下去,導演畫出了一副巨大的末日圖畫。
至於男主為什麼不反抗,其實不是入戲過深的問題,一開始門就被反鎖好幾下,反抗不一定成功,不如繼續偽裝。這也說明了,偽裝是不可避免的,偽裝是在這個社會最優化的選擇。
(4)微電影盲夏觀後感擴展閱讀
影片開始就大量採用特寫、近景鏡頭,但是還是基本表現出男主所處的環境,並且男主沒有穿衣服,我認為會有起到觸發觀眾好奇心的作用,並且使用特寫鏡頭不會對接下來的故事有劇透。
影片陳述方法多數使用男主心理旁白。開頭過後,心理旁白直接陳述在努力十五年以後鋼琴大賽失敗,從此男主被失敗所糾纏,可以知道男主的心理素質並不好。鏡頭切到餐廳,男主大口吃糖暗示男主貪欲大,而且是瞬間的快樂,並不長久。
影片除去片頭片尾大概在十分鍾左右,男主和老闆的談話佔到影片五分鍾,所以傳遞的信息量比較大。男主說「人們認為失去會讓我們變的更感性」並且男主在工作時小費更多,人們更友善。當老闆反罵男主流氓時,男主說「自從音樂大賽以後我再也沒彈過鋼琴。」我認為是男主無法成為男主並且是在努力十五年以後,於是成為一個弱智來得到關愛和重視,並且是在極大的僥幸心理下完成的。
到了故事主線,老婦人剛開始不願意開門。男主還是用我是盲人來博取同情心,迫使老婦人開門。進門以後,老婦人至少鎖了三四道門鎖。背景音樂開始變化,暗示事情即將發生。男主在客廳滑倒,男主看到屍體,背景音樂更快。
在鋼琴邊上,老婦人明顯有個推的動作,男主自然坐在鋼琴上,這時給了老婦人臉一個特寫,帶有懷疑和不安,這時男主對屍體有個發呆過程。老婦人取下男主墨鏡,可能已經發現男主的隱形眼鏡。
然後開始男主的內心獨白,老婦人舉槍站在男主身後,最後三句「快點說點什麼吧?」把故事推向高潮,因為男主已經接近崩潰,只能無奈彈起鋼琴。影片在男主鋼琴聲中結束,結局在開頭已經陳述。
⑸ 微電影《盲》的結局是什麼意思想表達什麼思想
結局是女主角在店裡遇到的那個男孩就是她第一次遇到的搶劫犯,因為她的懦弱,所以她假扮盲人躲過去了。後來搶劫犯發現了她是假扮盲人,所以對她下手了。。關鍵時刻,一個雞蛋救了她一命。 我也沒有看懂那個搶劫犯在小店對過和那個孩子說了什麼???關鍵是最後那個孩子無意間一個雞蛋救了那個女孩。 看得出你是一個非常喜歡微電影的網友,見了你的問題,我把這個微電影傳到我的網站上了。呵呵 優集微電影 可以多多關注。
⑹ 盲夏這部法治微電影主要講了什麼
微電影《盲夏》是根據發生在我市的真實案例改編,影片講述了一名品學兼優的高中生因為年少沖動、缺乏法律意識,引發了一起校園暴力犯罪案件。
⑺ 當盲人看電影觀後感
觀後感是一片迷茫,一無所獲!
⑻ 電影《盲點》的觀後感
電影《盲點》的精彩好看之處,不在於華麗得掉渣的快速剪輯,家庭溫情影片根本不需要;不在於抑揚頓搓的有力配樂,清淡如水的音樂畫龍點睛即可;不在於鋒迴路轉的曲折情節,順其自然的勵志就行。好看在哪呢?好看在傳達了不圖回報的正能量--愛。
很多人評論說影片中莉安妮女士對陌生黑人窮小子麥克的關懷是不合情理的,非親非故的她為何那麼關愛他呢?誠然如果沒有美國基督教文化作為電影《盲點》的宗教背景,這樣的影片是叫人難以置信的,但因著莉安妮全家的基督教宗教信仰,影片中的情節不但合情合理,而且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給這個冷漠社會極大的正能量傳達。
基督教里最大的教義是愛人如己,美國基督徒因著信靠救主耶穌基督的無條件拯救,從而有信仰的渠道支取愛和關懷的動力,因為基督的愛是無條件的,所以基督徒效法基督愛的樣式,也在信仰里實賤無條件的愛。如果完全撇開這個信仰背景,站在人的角度審視就不容易理解,因為人付出關愛要講理由,怎麼可能理解無條件的愛呢?
影片《盲點》完全是實踐信仰和愛的美麗見證。信仰的偉大力量讓莉安妮全家能坦然地去接納一個陌生人麥克,透過莉安妮全家的善舉,麥克作為被愛的受惠人,也從溫暖的關愛中重新展露笑臉,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
莉安妮一家人和黑人小伙麥克在餐桌上手拉手一同祈禱的一幕,可以作為整部影片溫馨動人的美麗注腳。雖然人生歷程中有很多打擊傷害和痛苦憂傷,但真的不用絕望,因為還有像莉安妮全家一樣願意去關懷去付出的可愛人們,她們的生命點亮了其他人灰暗的生命,生活也因著有這樣可愛的人們而不再無情和冷酷,因為她們有溫情的信仰,因為她們有偉大的上帝。偉大的愛正被這樣的人們傳遞出去,驚人的正能量正在改變著很多人的生命,世界正被改變著。
真想也坐到莉安妮家的餐桌邊,跟她們全家人手拉手,祈禱祝福感謝上帝,親身體驗她們無私的關愛,那該有多好,麥克你真是幸運啊!
⑼ 誰幫我寫一篇盲夏讀後感
梁衡的《夏》實在令我拍案叫絕!他擺脫歷代文人贊賞春花秋月的窠臼,而在「浸在苦澀的汗水裡的夏」上做文章,構思新穎,匠心獨運。 設若單單著眼於夏的苦澀,那也不足為奇。這篇文章之所以與眾不同,是由於作者極力贊美夏的「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試想一下:那夏景之美與農民之勤繪成的一副副水乳交融的「景美人勤圖」不堪稱夏日一絕嗎?歷代被人們所厭惡的夏就這樣被梁衡以神來之筆繪成了人人嚮往的金色之夏、收獲之夏、希望之夏! 寫作技巧也是文章的一個亮點。無論是比喻,還是擬人都竭力擺脫空洞,具體的讓讀者可以看見、可以摸著。文中說,夏的色彩是金黃的。它以碧波、嫩竹似的春之綠和夕陽、紅葉似的秋之赤進行對比,那麼形象、生動。既豐富了讀者的視覺感受,又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我以前曾是那麼的討厭夏,可如今(讀了《夏》以後)卻對夏充滿了濃濃的喜愛之情!細細回味,夏的確有許多被眾人忽略的閃光點:那連綿的蟬鳴,象一支蓬蓬勃發的夏的贊歌;那翻滾的麥浪,是一片夏的收獲之海;那火紅的太陽,似收獲以後農民的笑臉……而這些,只有懂得「幸福里浸著苦澀的人」才會明白。 簡評:小作者對夏的感受不僅在於她能夠讀透文章,還在於用心感受生活。《夏》這一篇文章的美點很多,小作者從內容、語言方面略加賞析,然後自然流露出對夏的情感,可謂水到渠成。小作者的文字功底也不一般,既如行雲流水,又簡潔凝練,絕不拖泥帶水。文章結尾耐人尋味,「幸福里浸著苦澀」告訴我們:懂得付出,才能享受幸福,學習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