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直以來閩南話和閩南語意思完全一樣嗎
意思是一樣的,都是字閩南方言,這里的話和語是一個意思。
2. 閩南方言早期的代表都有哪些
早期以泉府、漳府音為代表,廈港音或混合腔是很晚近的事物。證據有語音和語用兩方面。
語音上,泉漳兩個府城保留的原始信息會比較多,也就是古閩語或中古閩南語的特徵更顯著。泉州保留了禍ă/ə/、橐ăp/əp/、訖ăt/ət/、噦ăh/əʔ/、掩ăm/əm/、恩ăn/ən/、嚾oang/uɑŋ/、預ư/ɯ/、噎ưh/ɯʔ/等韻母,南音還保存了ư介音及j/dz/聲母。漳州則保留了晴ê/ẽ/、喀êh/ẽʔ/、央iang/iɑŋ/、橫oâi/uãi/、加ee/ɛ/、仄eeh/ɛʔ/韻母及j/dz/聲母。這些發型在廈門基本都合並了,很多詩詞韻律因此改變。
語用上,泉州、漳州各有特色。泉州系統保留了完整的文白異讀體系,在日常使用中區分得非常細致。漳州則以白讀為主,文白對立沒有那麼明顯,但是也是對於語言的豐富和探索。但是兩者共同繼承了百越語的一些詞彙和語序,並吸收了許多英、日、馬來語借詞。相比之下,廈門話更多採用普通話詞彙直譯,本土特色的詞彙被替換不少,更像是用閩南語發音讀出的普通話了。
3. 閩方言的語言特徵
①聲母:各地閩方言的聲母比較一致,大都只有15個,稱為十五音系統。不少聲母保留了上古漢語的特點:
a.沒有唇齒聲母f,古非敷奉聲母字口語中一部分讀為p-、讀書音則為h-(或x-),即所謂輕唇歸重唇。
b.古知徹澄聲母字,多讀t-、即所謂舌上歸舌頭。
c.古全濁聲母並奉定從澄群字多讀為不送氣清音聲母,少數讀為送氣的也很一致。
d.古匣母部分字閩方言口語讀為k-或零聲母。
e.古照組聲母字與古精組字混讀。
②韻母:閩方言各地在韻母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主要表現為:
a.閩方言的韻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韻尾和塞聲韻尾。其中閩南方言保留較為完整,閩東方言、莆仙方言保留較少,閩北方言和閩中方言則幾乎已無塞聲尾韻而只有鼻音尾韻了。
b.閩方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文、白異讀現象,閩南方言特別突出,幾乎文、白兩讀各成系統。
c.閩方言不少地區(尤其是閩南方言)有豐富的鼻化韻。
d.閩方言不少地區沒有撮口呼韻母。如閩南方言中的廈門、潮州、台北等地都沒有y-韻。
e.閩方言中部分地區存在著雙韻尾的現象,主要表現在閩東、閩北、閩中三個方言區。
③聲調:閩方言各地都有入聲調,聲調數目6~8個,以7個為多見。閩南方言的潮州話有八聲:平、上、去、入各分陰、陽;閩北建甌話、閩中永安話都只有六聲:閩北是平、上不分陰陽,而去、入分陰陽;閩中是平、上分陰陽而去、入不分陰陽。七個聲調的地方遍布閩南方言的廈門、台北、海南、浙南等地和莆仙方言的莆田、仙游,以及閩東方言的福州、福安等地。閩方言中還普遍存在著復雜的音變現象,其中閩南方言、閩中方言有相當整齊的連讀變調規律,閩東方言、莆仙方言在連讀時音變涉及聲母、韻母的變化。表以潮州話兩字組的連 讀變調為例。 閩方言有一大批屬於本方言區常見而其他方言少見的方言詞。這些方言詞有兩個特點:一是繼承古代的語詞多,二是單音節詞多。例如 卵(蛋)。目(眼睛)、塗(泥土)、曝(曬)、拍(打)等等,都可以從古籍中找到出處,也都是單音節詞。此外,也有一部分閩方言詞借自外語。這些外來詞大都借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語,形成了閩方言詞彙中的獨特色彩,例如廈門話雪文(肥皂)來自sabon,道郎(幫助)來自tolong,洞葛(手杖)來自tongkat,斟(接吻)來自chium。也有一些來歷不易判明的方言詞,例如揚(抽打)等。
在閩方言的五個片中,有許多方言詞是各片共有的,但也有不少方言詞只存在於某一些地方。大致說來,在五個閩方言片中,閩東、閩南兩個沿海片詞彙上比較一致,而閩北、閩中兩個片,則有不少和閩東、閩南不一樣的語詞。 ①名詞附加成分的運用。
②人稱代詞單復數的運用。
③數詞一和指示詞這、那的省略。量詞前面的數詞一或指示代詞這、(那)在閩方言中往往可以省略,量詞直接與名片語合。例如潮州話:張畫雅絕 (這張畫很漂亮),只雞肥死(這只雞很肥)。與此相關,指示代詞這、那不能直接修飾名詞,如普通話這人很好在閩方言說成只個人很好,不能說只人很好;同樣,這書也只能說只本書,不能說只書。
④形容詞-量詞-名詞的結構形式在閩方言各地普遍存在,但能和量詞直接組合的形容詞不多,最常用的是大和細(小)。例如廈門話大隻牛、細泡燈等。
⑤動詞有 的特殊用法。閩方言動詞有 的用法很多,其中之一是放在動詞的前面,表示完成時態。例如:福州話我有收著汝個批(我收到了你的信),廈門話伊有食我無食(他吃了我沒吃),台北話:我有買(我買了),潮州話你有睇電影阿無?(你看了電影沒有)。
⑥賓語提前的現象比較常見。如蘋果買兩斤(買兩斤蘋果)的說法就很普遍。普通話 主語-動詞-賓語的句式在閩方言中常加上一個介詞共(或甲),並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例如我共汝講(我告訴你)。
⑦動詞去常用作補語,表示動作行為已成為結果,相當於已經的意思,例如飛去了(已經飛了),死去了(已經死了),碗破去了(碗已經破了)。
⑧特殊的比較方式。閩方言的比較句有特別的結構,福建、台灣的閩方言多用甲-較-形容詞-乙表示,如廈門話伊較懸(高)我,台北話高雄較大新竹。也有簡單一點的表達方式:甲-形容詞-乙,如福州話伊懸(高)我。廣東省內的閩方言(潮州話、海南話)比較的方式略有不同:甲-形容詞-過-乙如潮州話:牛大過豬。閩方言的等式比較,常用形容詞平的重疊來表示一樣,如我共伊平平懸(我跟他一樣高)。
⑨把字句的表達方式。閩方言把字句的表達方式是把賓語提到最前面,後面跟一個甲伊(把它)即:賓語-甲伊-動詞,閩南方言片各地普遍通行這種說法。
4. 會閩南語的朋友可以講一下這個段子什麼意思
可以用閩南語通用拼音自己翻譯一下。
閩南語,據傳起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在西晉時期、唐朝、北宋遷移至福建南部,發祥於福建泉州。
現主要分布地除閩南地區和台灣地區外,還廣泛分布於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及廣東潮汕地區(汕尾、揭陽、汕頭、潮州)、粵西地區(湛江、茂名、陽江)、粵港澳大灣區(中山、香港) 、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全世界使用閩南語的有7000多萬人。
"閩南語"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學術上泛指閩南語的集合,狹義則僅指閩台之閩南語。台灣及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在大陸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漢語族中閩語的一種。
閩南語在各地有不同稱呼,例如在中國大陸常被稱為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福建話、河洛話、潮汕話、雷州話、汕尾話(古代河南話)、學佬話等;在台灣亦被稱為台灣話、河洛話或福佬話,在東南亞的海外華人則稱為福建話(Hokkien)或咱人話(台閩字寫作咱儂話)。
閩南語日常用語記錄著閩南文化
福建的文化大體可分為青山文化和海洋文化。閩南文化雖也有青山文化,但似以海洋文化為主。閩南方言詞彙是記錄閩南文化的符號,是閩南文化的結晶。下面略舉數例:
過番:福建閩南一帶,由於人多地少,據說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因此為了生計,許多百姓就出國謀生。「過番」就是出國的意思。為什麼把「出國」叫「過番」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對「番」字作一下考證。「番」是一個合體象形字,本義獸足。
獸足踩一次為「一番」。另外它還是「蕃」的古字,把九州之外稱作「番國」、「番邦」,大概是外域水草豐茂,野獸出沒其中,而少人居住的緣故。由於「過番」而產生了一系列與之有關的詞語,例如:「做大字」(辦護照)、番客(僑客)、番婆(洋老婆)、番囝(外國人)。
從外國進來的東西,有許多也把它冠上「番」字。例如:番薯(甘薯)、番粉(洋麵粉)、番火(火柴)、番茄(西紅柿)、番黍(高粱)等等。如今,閩南已成為了全國著名的僑鄉,僑民遍布世界五大洲,為家鄉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脫草鞋:它是閩南泉州僑鄉的風俗,也叫「洗塵」。意謂親人從海外歸來,長途跋涉,需為之脫掉草鞋,洗拂灰塵。其實歸僑多穿皮鞋,此乃用泉人遠行多履草鞋之意。來洗塵的親友,或送來豬腿,或送肉包,或送雞鴨美酒。新婚親者則送筵席以表敬意。
洋客受禮之後即回贈線丸、針、布匹、雨傘、手巾、香皂、肥皂、香粉等,還送一封洋銀,叫「送番客物」。
送順水:它是閩南泉州僑鄉的風俗,也叫送行。過去出國都乘帆船,靠風力,以後改用輪船、飛機了,但還沿用這一叫法。
僑客返回國外,親友贈送土特產,如神曲、茶餅、水仙等,並設宴歡送,叫「送順風桌」,宴上如有魚,正面吃完切勿翻過反面,如翻面,就是覆舟,不吉之兆,這就叫送順風,祝他此去順風行舟,安抵國外所在地。僑客抵所在地後,即寄銀、信表示感謝,謂之探候信。
洛陽橋:它是泉州鯉城區(今洛江區)和惠安交界的洛陽江上的一座大橋,全長360丈,闊1.5丈,有橋墩46座,工程巨大,氣派雄偉,是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又名萬安橋。相傳宋朝蔡襄之母懷蔡襄乘船過江時,忽然風波驟起,船將沉沒。
正在絕望之際,似聞空中傳來天神叫聲:「蔡學士在此,水鬼不得無禮!」頓時風平浪靜。蔡母向天禱告,如將來真的生男,長大能居學士,一定叫他在這里造一座橋,拯救行人,免冒渡涉之險。後果然如願。蔡襄為還母願,回泉州任太守,並建造此橋。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請火、櫸旗、放銃、跳童、食敬、師公」等詞語,了解到閩南方言區的宗教文化。
通過「做田、鈀田、播田、做水、沃肥、摳草、割禾、曝粟、鼓粟、鋤頭」等詞語,了解到閩南方言區的農耕文化;通過「高甲戲、歌仔戲、南音、傀儡、抽線傀儡」等詞語,了解到閩南方言區的戲曲文化。
5. 有誰懂得泉州閩南話的過來看看````
他說的對,但粗話就是粗話,怎麼和俗語扯上了呢?建議你自己去學一下,要不然有時候會吃虧的!下面是資料:
閩南語
閩南話,在台灣亦稱為 Hō-ló-ōe(台灣話、台語、河洛語等),屬於漢語閩語的方言,也是最有影響力的閩語。分布在福建南部、台灣、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雷州半島、海南島、閩西龍岩市區與漳平一帶、閩東寧德市的福鼎一帶、浙江南部蒼南、平陽、洞頭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分布地區
閩南語主要分布在台灣和福建,同時在中國大陸其他地區和東南亞等地區也有分布:
江蘇省:宜興縣南部山區
浙江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
溫嶺縣之石塘一帶
玉環縣之坎門鎮
洞頸縣之本島、半屏島、元角、倪嶼
瑞安縣之北麂島、大南鄉
平陽縣之水頭鎮、騰膠鎮、南麓島、東部沿海之西灣鄉、墨城鄉
泰順縣之東南角
文成縣之東南角
蒼南縣之靈溪鎮、礬山鎮、橋墩鎮、馬站鎮、藻溪鎮、炎亭鎮、觀美鎮、南宋鎮、霞關鎮
長興縣、臨安縣、舟山群島等地
江西省:東北部接近浙江的地區
廣東省:東部沿海地區
海南省:以海口話、文昌話為代表,分布遍及全島
廣西省
東南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等地
次方言
基本上,按地域,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次方言:
漳州話
泉州話
廈門話
東南亞福建話
浙南閩語
潮汕話
海南話
各方言之間的親近性
閩台片
亦即本土閩南語。漳州和泉州是語言學范疇內所指的各種閩南方言的發源地,所有的閩南方言,其源頭都是漳州話和泉州話。漳、泉方言內部有些許差異,主要是音韻系統方面微有區別,但相互之間有嚴格地對應關系;語法及用詞則基本一致。明清以來出現的廈門話和台灣話(兩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縣(市)方言混合而成,均體現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點。基於此,廈門話和台灣話亦被國內外人士視為典型的閩南話。閩台片的的閩南話內部較為統一。東南亞的福建話也就是指閩台片的閩南語。
浙南片
明末清初時期,有大量的閩南人(主要是龍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遷徙到浙南的蒼南縣、平陽縣、玉環、洞頭一帶以及福建東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帶。浙南與閩東地理相連,口音亦相近,這個片區統稱為「浙南片」。閩南話傳入浙南、閩東地區後,由於自身的演變和受周圍方言(浙南是甌語,閩東是福州語系)的影響,與閩南本土的閩南話形成一定差別,蒼南人習慣把這種方言稱為「浙南閩語」。現代的浙南閩語與閩台片的閩南語相比較,主要是入聲韻、鼻化韻的退化消失以及用詞方面的差別。但總體而言,浙南閩語基本還是保留了本土閩南語的其它特點。相對來說,浙南閩語要比潮汕話更接近閩台片閩南語。
潮汕片
潮汕話與閩台片的閩南語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相互之間差別仍舊十分明顯。其語法與閩台片相同,詞彙也有高度的對應,語音語調上則差異明顯,縱然如此,彼此雖然各講各的可是還算能溝通無礙,基本上潮閩雙方都可很快速的融入對方的語系裡。在潮汕話和閩台片相交融的地區,兼具有二者的發音特色,如福建的詔安,新加坡等。潮汕話除了分布於廣東省潮汕地區以外,還廣泛分布於東南亞眾多潮人聚居地。
現在使用潮州話的地區,主要有: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等市及所屬各縣區,汕尾市大部分地區,以及海外潮人聚居的地方。泰國曼谷和其他城市的唐人街(China Town),法國巴黎的唐人街,柬埔寨的大部分華人,越南的一部分華人使用潮州話。全世界以潮州話為母語的大概有3000萬人。是中國八大方言區中閩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現今全國最古遠、最特殊的方言。古樸典雅,詞彙豐富,語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詞古義多,語言生動又富幽默感。因此,引起海內外語言學家的關注,研究潮州話的人很多,有關潮州話的專著、字典、詞典也很多。有名的戲曲荔鏡記「陳三五娘跨越階級性的愛情故事」,來自潮州地區,亦廣傳於閩南,台灣等地。以潮州府城話為標准。民間潮劇(潮州戲)即以府城標准潮州話演唱。聲調有8個,兩個音節結合時,不論後字條件如何,前字幾乎都得燮調,除了一些重覆尾調等特性外後字基本上維持原調,同閩南語一樣。
海南片
海南話據說是由閩南(一說莆田)人遷移過去之後與當地語言混合後形成的一種閩方言。
海南話以文昌話為代表,與其他片區的閩南話的差別最大,基本上不能溝通。
閩南語的形成
閩南語的形成主要是因為三擺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蠻佮避亂:
第一擺:第四世紀晉朝人移居閩→泉州話的形成
五胡亂華時期(304-439),異族入侵中原,佇西晉永嘉二年(308)的時陣,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黃陳鄭詹丘何胡)開始避難到福建的泉州一帶,in1共上古漢語(比如,有身、新婦、斟酌、鼎、箸、失禮)順sua3帶過來,後來成做「泉州話」。所以「泉州話」就是第三、四世紀的中原音參「吳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鱟hia)佮當地的「越語」(比如,loo3(高)、san2(瘦)、lim(飲)、hiu3(灑))濫做伙而成的,這就是「白話音」主要的來源,伊比「讀書音」較早。
第二擺:第七世紀陳政、陳元光父囝屯墾漳州→漳州話的形成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福建泉州佮廣東潮州之間「蠻獠嘯亂」,朝廷派河南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接近安徽省)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南下平亂,平亂了後屯兵佇即馬的漳州一帶,即批人帶來七世紀的中古漢語。
第三擺:第九世紀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亦來自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統治漳州→漳州話的形成
唐朝末年,中國發生「黃巢之亂」(878),朝廷派河南固始縣人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南下平亂,平亂了後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軍節度使。即批人閣帶來九世紀的中原漢語。
前後即兩批的移民大多數是河南光州固始人,in用固始的方言教福建人讀四書五經,後來成做「漳州話」,這就是「讀書音」主要的來源。伊保存了真濟唐朝人讀冊的音。
閩南語(台語)的借詞
和國語比較,詞彙方面,台語的特色在於借詞。按時間順序來看,台語的借詞主要來自:
中古的越語殘留詞 這些詞彙是河洛人剛由河洛一帶遷到閩南時,在和當地的越族原著民互動中采借過來的。這些詞彙往往不是河洛語特有的,而是由南方方言,特別是東南方言與部分少數民族語言所共有。如[lut](迅速滑落)、[lagia](蜘蛛的一種)、[katsua](蟑螂)等。
遠現代的東南亞借詞 河洛人的住地位於中國的海洋出口,與外界的交往遠較其他地區先行。更由於河洛人強力的殖民傳統,河洛人與海外,特別是與東南亞的交流極為密切。相應的,河洛語中自然有相當多的東南亞借詞。如雪文(肥皂)、亞鉛板(鋅板)、苦力(工人)、拾扳仔(扳手)等。
近現代的日語借詞 從文化上看,日本人和河洛人有許多共通之處,兩地交流極為密切。明清時河洛人曾經向日本大力殖民,近代台灣則被日本殖民統治,福建也長期是日本的勢力范圍,故此雙方語言互有對方的借詞。台語里的日語借詞,大部分在二戰後的「去日本化」運動時被拋棄了,留存到今日的已然不多,但有些依然極富生命力,如便當、中古車、阿沙里、町內、野球、飛行機、杠龜等。很多人以為這些詞只在台灣島上使用,但實際上,隨著河洛文化的整合,這些詞早活躍在各地的河洛人口中了。
現代的英語借詞 英語是世界通用語,台語的英語借詞,為數也不少,如outside、杯葛、的士、park車、斯掰等。
除了借詞,台語詞彙里還有一種相當特殊的多語融合詞。比較多的是和國語、日語、客語糅合。如齒毛不爽、LKK、阿達、ATO、no食等。
值得一提的是,詞彙的采借往往是相互的,日語、東南亞諸語均有大量的台語借詞,國語中的哇噻、打拚、出頭天、LKK、頭殼壞去、掠狂、ATO、偶、素不素等也是台灣製造,甚至英語里,也有Tea是來自廈門。許多借詞是多次采借的,如雪文,台語借自印尼語,印尼語則是借自法語。很多借詞,因為慣用久遠,已經很難察覺它們的外來身份了,如據說借自原住民語言的親(斟)、牽手等。
閩南語的聲調
傳統上認為台語有8聲(實際上是7聲),即:
例字 調值 調型 調類
獅 55 高平調 陰平
虎 52 高降調 上
豹 31 低降調 陰去
鱉 3』 低促調 陰入
猴 35 回升調 陽平
狗 52 高降調 上
象 33 低平調 陽去
鹿 4』 高促調 陽入
資深台語專家林央敏教授認為,台語聲調已經歸並簡化為6聲,即:
例字 調值 調型 調類 比較
獅 55 高平調 陰平 同國語一聲:汪
猴 35 回升調 陽平 同國語二聲:洋
豹 31 低降調 陰去 同國語三聲:海(變調)
虎 52 高降調 上 同國語四聲:浪
鱉 3』 低促調 陰入 同國語五聲:個(此字與「個」有別)
象 33 低平調 陽去 國語無此調
6. 妖秀閩南語是什麼意思
妖秀閩南語是短命的意思,多數是用於日常中長輩對小輩比較親昵的責備。
閩南語,據傳起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在西晉時期、唐朝、北宋遷移至福建南部,發祥於福建泉州。現主要分布地除閩南地區和台灣地區外,還廣泛分布於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及廣東粵東地區 、粵西地區、粵港澳大灣區 、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
閩南語的發音特點:
當今的閩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閩越土著人群)與歷代多次北方河南人(中原人)南遷入閩,特別是唐、宋兩朝時期北方人入閩的基礎上,由八閩遠古語音與歷代外來語言進行交流、結合而逐漸形成的方言。
閩南語的發音主要特點有:
1、多數古濁可平聲字,今讀音時不吐氣;
2、念知、登等,有時保留破裂音,成[t]、[?]。
3、無輕唇音[v]、[f]。
4、有韻尾[-m]、[-p]、[-t]、[-k]。
5、聲調七類,以上為主,與古代聲調系統不盡相當。
此外,在閩南語中,文、白語言區別較大。白讀音代表本地方言比較久遠的源頭,據研究,它是唐朝及後來時中原人南遷所帶來的漢語與當地閩越土著(少數民族)的語言相結合就開始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語音體系。
文讀音則是本地方言與本民族權威的方言(古代的雅言、通語、近代的官話、現代的漢語、詞彙、語法等方面向權威的共同語靠攏的表現)。
閩南語保留了相當成分的中國古代特別是唐、宋時期語言的語音、詞彙,被海內外語言學者稱為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探索閩南語的發展,對保護、弘揚中國古代語言遺產,研究中國其他語種以及古代閩越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有著積極的作用。
7. 語音助手vivoice有沒有地方方言版本,有的話有沒有福建閩南方言
您好!就是機器裡面自帶的那些 再沒有其他的方言的
8. 我老公是福州平潭,他一說起閩南話,我是一句都不懂。不知道么樣才能學會閩南話,謝謝~~~~~~~~~`
大姐,平潭人講的是平潭話,不是閩南話。他將閩南話我都能抽他,我也是平潭人!!
平潭人只有幾個村講閩南話,而且會閩南話的人一定會講平潭話!
我們發音規律是以鼻音為主(關鍵)
,h和f不分,沒有l只有n!!!
回復樓下的兄弟,平潭人和福州人沒有什麼關系,平潭人90%以上是福清搬過來的,平潭話和福清話是一樣的。我們寧願說自己是福清人,也不說自己是福州的。謝謝,至少我和我的朋友是這么認為的 。
閩 方 言
又稱閩語,俗稱"福佬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最復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個方言。
通行地域 閩方言主要通行於福建、廣東、台灣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廣西、江蘇三省的個別地區。使用人口約4000萬。具體地點如下: 福建省的54個縣市:福州、閩侯、長樂、福清、平潭、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古田、屏南、寧德、霞浦、周寧、壽寧、福安、柘榮、福鼎、莆田、仙游、廈門、金門、泉州、晉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龍海、長泰、華安、南靖、平和、漳浦、雲霄、東山、詔安、龍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縣、建甌、南平(城關除外)、建陽、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上地區約佔全省面積的3/4。
廣東省東部的12個縣市:汕頭、潮州、澄海、饒平、南澳、揭陽、揭西、普寧、惠來、潮陽、陸豐、海豐等,以及惠東、豐順、大埔等縣的一部分;海南島的14個縣市:海口、瓊山、文昌、瓊海、萬寧、陵水、三亞、崖縣、瓊中、屯昌、定安、澄邁、昌江、東方(少數民族地區除外);雷州半島的5個縣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聞。此外,主要通行粵方言的中山市和陽江、電白等縣也有部分區、鄉說閩方言。以上地區約佔全省面積的1/3。
台灣省的21個縣市中,除約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區說高山語,台北、彰化之間的中壢、竹東、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東、高雄等縣市,以及東部花蓮、台東的部分地區通行客家方言外,其餘各地的漢族居民都說閩方言,約佔全省人口的3/4以上。 浙江省南部泰順、蒼南、洞頭、玉環等縣的大部分和平陽縣西部的少數地區,以及舟山群島普陀、嵊泗縣的一部分地區也說閩方言。
以上總計通行閩方言的縣市約有 120 個以上。此外,江西省東北角的玉山、鉛山、上饒、廣豐等縣的少數地方,廣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縣的少數地方,江蘇省宜興、溧陽等縣的少數地方,也有人說閩方言。散居南洋群島、中南半島的華僑和華裔中,數百萬人祖祖輩輩也以閩方言作為"母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以及印度支那各國的華裔社區中,閩方言也是主要的社會交際語之一。
分區 閩方言按其語言特點大致分為5個方言片:閩南方言、閩東方言、閩北方言、閩中方言和莆仙方言。 閩南方言 是閩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圍最廣的一片。包括福建省內以廈門、漳州、泉州三市為中心的24個縣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閩方言,基本上也屬於閩南方言 。閩南方言以廈門話為代表, 潮州話、文昌話也分別在廣東東部和海南島有較大的影響。
閩東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東部,包括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下游地區和以福安為中心的山區,共18個縣市,以福州話為代表。
閩北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北部建甌、建陽、南平(鄉區)、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甌話為代表。
閩中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縣,以永安話為代表。 莆仙方言 通行於福建省東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話為代表。
主要語言特徵 語音方面 ①聲母:各地閩方言的聲母比較一致,大都只有15個,稱為"十五音"系統。不少聲母保留了上古漢語的特點:
a.沒有唇齒聲母f,古非敷奉聲母字口語中一部分讀為p-、讀書音則為h-(或x-),即所謂"輕唇歸重唇"。
b.古知徹澄聲母字,多讀t-、即所謂"舌上歸舌頭"。
c.古全濁聲母並奉定從澄群字多讀為不送氣清音聲母,少數讀為送氣的也很一致。
d.古匣母部分字閩方言口語讀為k-或零聲母。
e.古照組聲母字與古精組字混讀。
②韻母:閩方言各地在韻母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主要表現為:
a.閩方言的韻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韻尾和塞聲韻尾。其中閩南方言保留較為完整,閩東方言、莆仙方言保留較少,閩北方言和閩中方言則幾乎已無塞聲尾韻而只有鼻音尾韻了。
b.閩方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文、白異讀現象,閩南方言特別突出,幾乎文、白兩讀各成系統。
c.閩方言不少地區(尤其是閩南方言)有豐富的鼻化韻。
d.閩方言不少地區沒有撮口呼韻母。如閩南方言中的廈門、潮州、台北等地都沒有y-韻。
e.閩方言中部分地區存在著"雙韻尾"的現象,主要表現在閩東、閩北、閩中三個方言區。
③聲調:閩方言各地都有入聲調,聲調數目6~8個,以7個為多見。閩南方言的潮州話有八聲:平、上、去、入各分陰、陽;閩北建甌話、閩中永安話都只有六聲:閩北是平、上不分陰陽,而去、入分陰陽;閩中是平、上分陰陽而去、入不分陰陽。七個聲調的地方遍布閩南方言的廈門、台北、海南、浙南等地和莆仙方言的莆田、仙游,以及閩東方言的福州、福安等地。閩方言中還普遍存在著復雜的音變現象,其中閩南方言、閩中方言有相當整齊的連讀變調規律,閩東方言、莆仙方言在連讀時音變涉及聲母、韻母的變化。表以潮州話兩字組的連 讀變調為例。
詞彙方面 閩方言有一大批屬於本方言區常見而其他方言少見的方言詞。這些方言詞有兩個特點:一是繼承古代的語詞多,二是單音節詞多。例如 "卵"(蛋)。"目"(眼睛)、"塗"(泥土)、"曝"(曬)、"拍"(打)等等,都可以從古籍中找到出處,也都是單音節詞。此外,也有一部分閩方言詞借自外語。這些外來詞大都借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語,形成了閩方言詞彙中的獨特色彩,例如廈門話"雪文"(肥皂)來自sabon,"道郎"(幫助)來自tolong,"洞葛"(手杖)來自tongkat,"斟"(接吻)來自chium。也有一些來歷不易判明的方言詞,例如"揚"(抽打)等。
在閩方言的五個片中,有許多方言詞是各片共有的, 但也有不少方言詞只存在於某一些地方。大致說來,在五個閩方言片中,閩東、閩南、莆仙三個沿海片詞彙上比較一致,而閩北、閩中兩個片,則有不少和閩東、閩南、莆仙不一樣的語詞。
語法方面
①名詞附加成分的運用。
②人稱代詞單復數的運用。
③數詞"一"和指示詞"這"、"那"的省略。量詞前面的數詞"一"或指示代詞"這"、("那")在閩方言中往往可以省略,量詞直接與名片語合。例如潮州話:"張畫雅絕" (這張畫很漂亮),"只雞肥死"(這只雞很肥)。與此相關,指示代詞"這"、"那"不能直接修飾名詞,如普通話"這人很好"在閩方言說成"只個人很好",不能說"只人很好";同樣,"這書"也只能說"只本書",不能說"只書"。
④"形容詞-量詞-名詞的結構形式在閩方言各地普遍存在,但能和量詞直接組合的形容詞不多,最常用的是"大"和"細"(小)。例如廈門話"大隻牛"、"細泡燈"等。
⑤動詞"有" 的特殊用法。閩方言動詞"有" 的用法很多,其中之一是放在動詞的前面,表示完成時態。例如:福州話"我有收著汝個批"(我收到了你的信),廈門話"伊有食我無食"(他吃了我沒吃),台北話:"我有買"(我買了),潮州話"你有睇電影阿無?"(你看了電影沒有)。
⑥賓語提前的現象比較常見。 如"蘋果買兩斤"(買兩斤蘋果)的說法就很普遍。普通話 "主語-動詞-賓語"的句式在閩方言中常加上一個介詞"共"(或"甲"),並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例如"我共汝講"(我告訴你)。
⑦動詞"去"常用作補語,表示動作行為已成為結果,相當於"已經"的意思,例如"飛去了"(已經飛了),"死去了"(已經死了),"碗破去了"(碗已經破了)。
⑧特殊的比較方式。閩方言的比較句有特別的結構,福建、台灣的閩方言多用"甲-較-形容詞-乙"表示,如廈門話"伊較懸(高)我",台北話"高雄較大新竹"。 也有簡單一點的表達方式:"甲-形容詞-乙",如福州話"伊懸(高)我"。廣東省內的閩方言(潮州話、海南話)比較的方式略有不同:"甲-形容詞-過-乙"如潮州話:"牛大過豬"。閩方言的等式比較,常用形容詞"平"的重疊來表示"一樣",如"我共伊平平懸"(我跟他一樣高)。
⑨"把"字句的表達方式。 閩方言"把"字句的表達方式是把賓語提到最前面,後面跟一個"甲伊"(把它)即:"賓語-甲伊-動詞",閩南方言片各地普遍通行這種說法。
9. 民有冤情攔了包青天的轎子,庶民跪下並大喊:「包大人請恕我攔轎!」展昭:「大膽!」展昭一刀就把庶民砍
展昭以為庶民在罵包青天。因為攔轎,是男人的下面那塊,別說了不好說出口,閩南語罵街。
「閩南語」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學術上泛指閩南語的集合,狹義則僅指閩台之閩南語。台灣及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
在大陸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漢語族中閩語的一種。閩南語在各地有不同稱呼,例如在中國大陸常被稱為泉州話、漳州話。
(9)閩南方言防騙微電影擴展閱讀:
福建閩南地區的閩南話和台灣地區的閩南話以及流播到海外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等國家的閩南話最為接近,基本「講會通」,而潮汕地區、南地區所通行的閩南話,雖說也是在不同時期由閩南地區的移民帶到當地的。
但由於社會、歷史、地理等的變化,它跟閩南地區的閩南話已有程度不同的差異,通話也有不同程度的困難,但是,可以說,不管流行於哪個地區的閩南方言,其源頭都來自福建閩南地區的閩南話。
10. 閩南語的日常用語
1、打招呼:比較正式的交談: 你好!—— 你好!(lī he)
2、熟人打招呼通常會問:吃飯了沒?——呷飯了沒?(jia bèng mie) / 吃沒?(jiǎ mia)
3、問路:XXX在什麼地方?——XXX在什麼所在?(XXX di xia mi so zai)
4、或者是省略一點的說法:XXX在哪?——XXX在哪?(XXX ǐde)
5、這是哪裡?——這是何落?(jià si de lo)
6、阿伯——阿伯(a bèi) 阿婆——阿嫲(也可以用做奶奶的稱呼)(a ma)
叔叔——阿叔(a z) 阿姨——阿姨(發音同普通語相同)
年輕人——後生家(hao si gei)
你——你(li) 我——吾(wa) 他/她——伊(yi)
7、你在做什麼:閩南話說[里力沖蝦米]
8、我如此愛你:閩南話說[哇安內愛立]
9、玩耍:辶日迌tshit-tho
10、可愛:古錐koo-tsui
11、嘴饞:枵鬼iau-kui
12、無頭蒼蠅:無頭蠅bo-thau-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