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這個書法是誰寫的
落款的:丁酉夏 金錶書 。
相同落款,見下圖
鄭金錶、福建永春人。號墨痴山人。
自幼喜愛書法藝術與翰墨結緣,數十載臨古今名碑,名帖名家作品臨池不輟,游遍祖國各地名勝古跡,飽覽歷代碑林崖刻,書風繼承傳統,追求新意,博採眾長,筆勢道勁,飄逸生勁,流暢高古。
現為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中國文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名人文化藝術研究會會員,中國詩書畫家網藝委員會副主席。
作品入編《中國歷代名家草書作品集》作品連續六屆榮獲「炎黃杯」國際詩書畫印藝術大賽一等獎、金獎、連續榮獲六屆「羲之杯」、「國粹杯」、「中華頌」、「東方美」、「黃山杯」、梅花報等「蘭亭序」、「釣魚島杯」等四十多次國際全國性書畫大賽一等獎金獎。
⑵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藝術成就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卧凰閣」、「天質自然,豐神蓋代」,被後人譽為「書聖」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范,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鍾(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鍾繇」轉變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雲:「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贊辭,評鍾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雲、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帝、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范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中國書史上雖推崇王羲之為「書聖」,但並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聖像,而只是看作中華文化中書藝創造的「盡善盡美」的象徵。事物永遠是發展的、前進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時代到達「盡善盡美」的頂峰,這一「聖像」必將召喚後來者在各自的時代去登攀新的書藝頂峰
⑶ 中國書法的歷史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
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
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
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經歷宋、元、明、清,中國書法成為一個民族符號,代表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恆魅力。
(3)書法微電影翰墨中華第十三十八集擴展閱讀:
書法史上的著名字體:
1、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2、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楷書也是一種官名。《新唐書·百官志二》記中書省史館有楷書二十人,寫國史楷書十八人。楷書作為官名也稱作楷書手,掌繕寫之事,在同一機構中並置,因具體分工有所不同。《通典·職官二十二》記楷書手為流外勛品官。宋代無楷書手之稱,惟稱楷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書法
⑷ 張翔的主要業績
<1>教學方面 多次擔任過本科的教學分析復變函數論,拓撲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教過研究生的一般拓撲學,論文選讀。指導過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培養了3000餘名大學生。
<2>基礎數學科研成果 先後在《科學通報》《數學的實踐與認識》等學術刊物上發表過《用超網構造非標准模型初探》《超積拓撲有序域》(有關內容被同行專家稱為「張翔的超網模型」~見1997年12期《清華大學學報》)《Heine定理成立的兩個充分條件》《廣義集論基礎》等數十篇學術論文。這些論文先後兩次獲得甘肅省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中《Heine定理成立的兩個充分條件》一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等學術單位以「具有較高理論價值和實踐交流價值」為由,分別收入或擬收入《21世紀理論與發展優秀論壇經典》《當代優秀中華兒女論文集》《中華知名人物理論創新寶庫》等大型文獻。並獲中國英模研究院,全國先進文化成果評委委員會,中國科學發展研究院等單位的「優秀理論成果特等獎」「中國新時期全國優秀先進文化成果一等獎」「復興中華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新時期領導人才思想成果一等獎」
<3>書法成就 自幼酷愛書法,在中學上學時的書法競爭中得過一等獎,在師大書畫展中先後得過一二等獎。擔任過西北師范學院首屆書法研究會名譽理事,現任西北師范大學書法協會顧問。書法作品:單位和個人收藏有幾千幅,有多幅分別發表在《西北師大報》和《走向世界的中國》《中華當代書畫作品博覽》《中華翰墨藝術寶庫》《和諧杯全國詩書畫攝影作品大展賽精品集》《中華傳世書畫鑒賞》《輝煌30年·當代書畫名家藝術成就篇》《中華詩書畫人物年鑒》(1949~2009)等大型書畫集中,並獲得多項一等獎、特等獎、 金獎。中國書畫研究院特授予張翔「中華金獎藝術名家」榮譽稱號。
<4>詩詞曲創作 在(臨洮詩詞)上發表過十多首,部分收入《共和國經典詩詞·格言選萃》的詩詞曲創作,被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評為「特等獎」。
⑸ 中國傳統書法介紹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書寫規律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於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後),這里重點介紹毛筆書寫漢字的規律。只要我們對書法有了「狹義」的理解,那麼對領會「廣義的書法」也會大有裨益。
從狹義講,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布錯綜復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書法己不僅僅限於使用毛筆和書寫漢字,其內涵己大大增加。例如,從使用工具上講,僅筆這一項就五花八門,毛筆、硬筆、電腦儀器、噴槍烙具等種類繁多。顏料也不單是使用黑墨塊,墨汁、粘合劑、化學劑、噴漆釉彩等五彩繽紛,無奇不有。過去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其涵義也大有擴展,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從執筆方式上看,有的用手執筆,有的用腳執筆,就是用其他器官執筆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寫字根本就不用筆,如「指書」「擠漏書」等;從書寫文種上說,並非漢字一種,有的少數民族文字也登上了書法藝壇,蒙文就是一例;從書體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傳統書派以外,在我國又出現了"曲直(線)相同、動靜結合的「意向」派,即所謂現代書法。它是在傳統書法基礎上,加以創新,突出"變"字,融詩書畫為一體,力求形式和內容統一,使作品成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書家摒棄文字的語言性,樹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現了「墨象」派,以用筆的輕重和徐疾、筆鋒的開合及落筆位置的變化等,寫出各種形象的文字。這一書派,雖突出「意象」,其字賞之也新穎,但漢字並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艱難,發展受到限制。所有這些(當然不僅是這些),可以看出書法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著。這一點必須引起書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視。
【書法的起源】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近代經過考證,關於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000、6000年左右中國黃河中游的「仰紹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仰紹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繩汕仰韶村發現而得名的。近40餘年,又陸續有許多發現。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不過畫圖更趨於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 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書法】
中國的書法藝術來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不是真正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紹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里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商至西漢--渾然入序的書法】
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到秦漢王朝,二千多年的歷史地發展也帶動了書法藝術地發展。 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 、草書、楷書等字體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
【各種書法體簡介】
1:甲骨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辭(殷代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占卜後把占卜時期、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 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是對未來事情結果的占卜,盛於殷商。甲骨文發現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時的記錄,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一帶,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塊瑰寶,其筆法已有粗細、輕重、疾徐的變化,下筆輕而疾,行筆粗而重,收筆快而捷,具有一定的節奏感。筆畫轉折處方圓皆有,方者動峭,圓者柔潤。其線條比陶文更為和諧流暢,為中國書法特有的線的藝術奠定了基調和韻律。甲骨文結體長方,奠定漢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結體隨體異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圓多異,長扁隨形,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一。後人所謂參差錯落、穿插避讓、朝揖呼應、天覆地載等漢字書寫原則,在甲骨文上已經大體具備。
2:金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興盛於周代。 金文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又一豐碑。依附於青銅器,鑄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種宗教祭祀的禮器。金文也被稱為鍾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銅器一起鑄成的銘文線條較之於甲骨文更為粗壯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為濃重,最早的金文見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銅器上, 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黃金時代,出土銘文最多。
此時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牆盤》《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盤》《毛公鼎》最為著名,藝術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產生於周代,興盛於秦代。東周時期秦國刻石文字。在10塊花崗岩質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詩一首,內容歌詠秦國君狩獵情況,故又稱獵碣。傳說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時的《嶁碑》,刻詩文體格調與《詩經》大小雅相近。字體近於《說文解字》所載籀文,歷來對其書法評價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等。
4:簡帛墨跡
書法藝術最重真跡,但秦漢以前的書法中的真跡,一般只有在簡帛盟書中才能見到。古代的簡冊,以竹質為主,編簡的繩用牛筋、絲線、麻繩。考古發現最早的簡帛墨跡,有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盟書(盟書即寫於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中國書法經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因此殷商以來的文字,在諸侯各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書法的形態和技巧亦呈現了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如北方的晉國的"蝌蚪文",吳、越、楚、蔡等國的"鳥書",筆畫多加曲折和拖長尾。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種濃厚的形態,替之以修長的體態,顯示出一種圓潤秀美,如《攻吳 王夫差鑒 》。這時期留存的大量墨跡,為簡、帛、盟書等。
【開創先河的秦代書法】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國家後,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 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書寫不便,於是隸書出現了。「隸書,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為了書寫方便。到了西漢,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波磔更加明顯。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 ,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
【求度追韻--東漢至南北朝】
兩漢書法
兩漢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系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系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門頌》等為最著名,書法家視為「神品」。於此同時蔡鯊的《嘉平石經》達到了恢復古隸 ,胎息楷則的要求。而碑刻是體現時代度與韻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中以《封龍山》、《西狹頌》、《孔宙》、《乙瑛》、《史晨》、《張遷》、《曹全》諸碑尤為後人稱道仿效。可以說,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書雄麗,南書朴古,體現了「士」、「庶」階層的不同美學追求。至於瓦當璽印、簡帛盟書則體現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聯姻。
書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揚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 張芝為代表,張芝被後人稱之為「草聖」。
最能代表漢代書法特色的,莫過於是碑刻和簡牘上的書法。東漢碑刻林立,這一時期的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此時隸書已登峰造極。
漢代創興草書,草書的誕生,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標志著書法開始成為 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草書的最初階段是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後由張芝創立了今草,即草書。
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
1: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鍾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歷史。三國(魏)時期的 《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2:兩晉時期
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簡牘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最能代表魏晉精神、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 人稱「書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其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史一大貢獻。加 以陸機、衛瑾、索靖、王導、謝安、 鑒亮、等書法世家之烘托,南派書法相當繁榮。南朝宋之羊欣、齊之王僧虔、梁之蕭子雲、陳之智永皆步其後塵。
兩晉書法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其代表作「三希」,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
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代表作有《張猛龍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揚先世,顯露家業,刻石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異之處。
如論南北兩派之代表作,則是南梁《 鶴銘》。北魏《鄭文公碑》可謂南北雙星,北派書寫者多為庶人,書不具名,故書法時冠冕,被譽為「書中之聖」,北派王右軍。
【求規隆法--隋唐五代】
隋朝書法
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一中國,和之後的唐都是較為安定的時期,南帖北碑之發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居書史承先啟後之地位。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遺世,多為真書,分四種風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護的《啟法寺碑》等
2:峻嚴方飭如《董美人墓誌銘》等
3:深厚圓勁如《信行禪師 塔銘》等
4:秀朗細挺如《龍藏寺碑》等。
【書學鼎盛的唐代】
1:唐朝書法簡介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唐初,國力強盛,書法從六朝遺法中蟬脫而出楷書大家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歐陽通四家為書法主流。總特點結構嚴謹整潔,故後代論 書有「唐重間架」之說,一時尊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昇平,儒道結合,李邕變右軍行法,獨樹一幟,張旭,懷素以顛狂醉態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向極致,孫過庭草書則以儒雅見長,余如賀知章,李隆基亦力創真率夷曠,風骨豐麗之新境界。而顏真卿一出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董其昌謂唐人書取法,魯公大備。到晚唐五代,國勢轉衰,沈傳師。柳公權再變楷法。以瘦勁露骨自矜。進一步豐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楊凝式兼采顏柳之長。上蒴二王,側鋒取態,鋪毫著力,遂於離亂之際獨饒承平之象,也為唐書之回光。五代之際,狂禪之風大熾,此亦影響到書壇,「狂禪書法」雖未在五代一顯規模,然對宋代書法影響不小。
唐代書法藝術,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 代書法的勁美。中唐不斷創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
唐代最高學府有六種,即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書學,專門語養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是唐代的創舉。歷朝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 的「二王顏柳」余韻。
隋唐五代書法可分為三個階段
(1)隋至唐初
隋統一中國,將南北朝文化藝術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書法藝術逐漸從六朝的的遺法中蟬蛻出來,以一種新的姿態顯現出來。唐初以楷書為主流,總特點是結構謹嚴整飭。
(2):盛唐、中唐階段
盛唐時期書法,如當時的社會形態追求一種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顛張醉素」(張旭、懷素)之狂草,李邕之行書。到了中唐,楷書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顏真卿為代表為楷書奠定了標准,樹立了楷模,形成為正統。至此中國書法文體已全部確定下來。
(3):晚唐五代階段存唐遺風
西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由此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五代。由於國勢衰弱和離亂,文化藝術亦呈下坡之勢。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 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勢。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另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以後北宋"四家" 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宋朝的書法
宋朝書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 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介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這些在書法上有所體現, 如果說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體現,那麼到期了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要墀書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個層次外,還需具有「學識」即「書卷氣」,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
無認是天資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蘇東坡,還是高視古人的黃庭堅和蕭散奇險的米芾,都力圖在表現自己的書法風貌的同時,凸現出一種標新立異的姿態,使學問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並給人以一種新的審美意境,這在南宋的吳說.趙佶.陸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書家中進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書家的學問和筆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元代書法藝術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雖然在政治上元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所以蘇軾標榜的是「我書意造本無法」,趙孟頫鼓吹的是「用筆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後才強調有意之意。 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趙孟頫 ,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柳體並稱四體,成為後代規摹的主要書體,由於趙孟頫的書法思想絕對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書法對王派書法的精之處頗有獨到的領悟,表現為「溫潤閑雅」「秀研飄逸」的風格面貌,這也和他信佛教。審美觀趨向飄逸的超然之態獲得一種精神解脫有一定聯系。在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 鮮於樞,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 ,然在書法風格上也有自己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
縱觀元代書法,元代書法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還在行草書方面。至於篆隸, 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麼出色。這種以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 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於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書壇,較之文 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明朝書法藝術
明朝書法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明初
明初書法「一字萬同」,「台閣體」盛行。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 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寵"三子"。
2:第二階段--明中
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絕代,這和當時思想觀念的開拓解放有關,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
3:第三階段--明末
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盪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塗豎抹,滿紙煙雲,使書法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瑞等。而 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抒情揚理--明中至清】
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並盛。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
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狂放不 。憤世疾俗的風氣在清初進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現出自我內在的生命和一種不可遇止的情緒表現。這一點在中期「揚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復現。於此同時,晚明的帖學統也同時進一步光大發揚,姜英,張照,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 方綱等人在刻意尊 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面貌,或以淡墨書寫,或改變章法結構等。但由於帖學長時期傳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認識,調整,某種積弊也日益加深,這就使帖學的頹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正此時,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從熱衷於尺牘轉而從事金石考據之學,一時朝野內外,學碑才趨之若鶩,最後成為清朝書壇的發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為大力張揚,碑學作為一種 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系統而存在。當時著名的書家如金農、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 張裕釗、康有為等紛紛用碑意寫字作畫,達到了盡性盡理。璀璨奪目的境地。可謂是中國書法文化的一在景觀。如果說,帖學家們力圖尋找質的願望沒有實現的話,那麼這種願望在碑學那裡實現了。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以不同的風貌反映出時代的精神,藝術青春常在。瀏覽歷代書法,「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追尋三千年書法發展的軌跡,我們清晰地看到他與 中國社會的法發展同步,強烈的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書法藝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的燦爛之花。書法藝術最典型的體現了東方藝術之美和東方文化的優秀,是我們民族永遠值得自豪的藝術瑰寶。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藝術都無與倫比的深厚群眾基礎和藝術特徵。 書法藝術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睞。
中國書法史的分期,從總的劃分,可將唐代的顏真卿作為一個分界點,以前稱作「書體沿革時期」,以後稱作「風格流變時期」。書體沿革時期,書法的發展主要傾向為書體的沿革,書法家藝術風格的展現往往與書體相聯。風格流變時期的書體已經具備,無須再創一種新的字體。於是書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張,「書體」已經固定,而「意」是活的,這就進一步加強了作者的主體作用。
⑹ 中國古代書法名家名帖有哪些
五.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以行書寫成,紙本墨跡。縱23厘米,橫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時晴帖》是一封書札,其內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朋的問候。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六.王獻之《中秋帖》
《中秋帖》為晉代王獻之所書紙本手卷,縱27cm,橫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歷(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稀世珍寶,現藏故宮博物院。草書3行,共22字,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七.王羲之《蘭亭集序》
王羲之是東晉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與兒子王獻之合稱「二王」。《蘭亭集序》是最出名的作品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現存版本為唐代書法家馮承素之手,傳說真跡是唐太宗李世明逝世後作為陪葬品下葬。
其它的我收集的古今各朝代書法名家書法字帖,
包括了 唐、宋、西晉、明、清、等非常全面的書法字帖、以及碑刻
約1500幅超高清書法貼掃描圖,約7.5G大小, 是學習毛筆書法不可能多得的資料合集
古代名家書法字帖合集目錄:
《古代書法字帖_48_圭峰禪師碑》
《古代書法字帖_05_蘭亭敘五種》
《古代書法字帖_29_乙瑛碑》
《古代書法字帖_39_集字聖教序[劉鐵雲本][大圖]》
《古代書法字帖_07_禮器碑》
《古代書法字帖_08_曹全碑》
《古代書法字帖_03_集字聖教序[朱卧庵本]》
《古代書法字帖_13_孟法師碑》
《古代書法字帖_02_雁塔聖教序》
《古代書法字帖_15_白氏詩巻》
《古代書法字帖_34_伯遠帖》
《古代書法字帖_22_祭侄稿》
《古代書法字帖_11_空海風信帖》
《古代書法字帖_44_王洪範碑》
《古代書法字帖_38_化度寺碑[詒晉斎本]》
《古代書法字帖_49_石鼓文[中權本]》
《古代書法字帖_01_書譜》
《古代書法字帖_18_興福寺斷碑》
《古代書法字帖_19_多寶塔碑》
《古代書法字帖_40_九成宮醴泉銘[李鴻裔本]》
《古代書法字帖_31_蘭亭敘[虞世南臨]》
《古代書法字帖_28_高貞碑》
《古代書法字帖_12_孔子廟堂碑》
《古代書法字帖_04_皇甫誕碑》
《古代書法字帖_43_善才寺碑》
《古代書法字帖_47_李廣業碑》
《古代書法字帖_20_九成宮醴泉銘[李祺本]》
《古代書法字帖_16_關中本千字文》
《古代書法字帖_36_蘭亭敘[馮承素模]》
《古代書法字帖_09_爭座位稿》
《古代書法字帖_39_集字聖教序[劉鐵雲本]》
《古代書法字帖_06_十七帖[上野本][大圖]》
《古代書法字帖_10_草書千字文》
《古代書法字帖_26_魏晉唐小楷集》
《古代書法字帖_46_李玄靜碑》
《古代書法字帖_24_王羲之尺牘集[大圖]》
《古代書法字帖_42_柳州羅池廟碑》
《古代書法字帖_45_段行琛碑》
《古代書法字帖_17_張猛龍碑[大圖]》
《古代書法字帖_06_十七帖[上野本]》
《古代書法字帖_43_善才寺碑[大圖]》
《古代書法字帖_37_石鼓文[先鋒本]》
《古代書法字帖_41_孔穎達碑》
《古代書法字帖_24_王羲之尺牘集》
《古代書法字帖_23_泰山刻石》
《古代書法字帖_14_石鼓文[後勁本]》
《古代書法字帖_32_蘭亭敘[褚遂良臨]》
《古代書法字帖_35_平復帖》
《古代書法字帖_33_中秋帖》
《古代書法字帖_35_平復帖[小圖]》
《伯遠帖》(王珣)
《土母帖》(李建中)
三國 皇象
三國 鍾繇
上虞帖
東山帖
東晉 王獻之
東晉 王珣
東晉 王羲之
中秋帖
二謝帖
伯遠帖
何如帖
俞和《自書詩》卷,元,俞和書,行書,紙本,縱28.8cm,橫216.7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 康里巎巎
元 趙孟頫
元 鮮於樞
元_耶律楚材《送劉滿詩卷》
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紙本,行書,縱33cm,橫636.9cm
力命表
南宋 趙孟堅(1199-1264或1267)《自書詩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陳容《行草書自書詩卷》 紙本 手卷 31.1×382.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司馬光《資治通鑒殘稿》(局部) 縱33.8厘米,橫130 厘米。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吳叡篆隸書卷 [元](1298—1355)字孟思,號雪濤散人
唐_賀知章草書《孝經》全圖
唐《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圖),中國國家圖書館。
地黃湯帖
大道帖
妹至帖
姨母帖
宋孝宗趙眘 草書《後赤壁賦》
宋拓大觀帖太清樓帖卷十王獻之書法長卷高清翻墨本
宋趙構書洛神賦長卷高清本
對酒詩
平復帖
得示帖
憂懸帖
提取文件夾名.bat
日本空海《金剛般若經開題》
明 張瑞圖
明 徐渭
明 文徵明
明 王寵
明 祝允明
明 董其昌
明 蔣傑
明 蔡羽
明 解縉
明 陳九德
明清 王鐸
朱熹《城南唱和詩卷》帖凡64行,共462字
楊守敬
松風閣
次韻辯才詩
漢 隸書 曹全碑
洞庭中山二賦
清 何紹基
清 劉墉
清 吳大徵
清 吳讓之
清 康熙
清 鄧石如
清 黃自元
清代乾隆《泥金書四得續論》
清代傅山《草書孟浩然詩》卷
清初 朱耷
清明上河圖跋
澄心堂帖
目錄樹.bat
蒙詔帖
薛紹彭(生卒年不詳。字道祖,號翠微居士。宋神宗時長安)《雜書卷》
蜀素帖
西周 青銅銘文 史牆盤
西晉 索靖
賀捷表
趙秉文《赤壁圖卷題詩》紙本,原圖縱高51.9厘米,橫長386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近現代 於右任
近現代 吳昌碩
近現代 毛澤東
近現代 沈尹默
近現代 白蕉
近現代 趙朴初
近現代 鄧散木
隋 小楷 董美人墓誌
隋 智永
隋 楷書 蘇慈墓誌
頻有哀禍帖
鶺鴒頌(李隆基)
黃州寒食全卷
⑺ 王樹山的個人簡歷
王樹山,男,1950年03月生,黑龍江省肇東市人。畢業於黑龍江省委黨校經管本科、函授語言文學自修大學、中國書畫函授大學.中國書畫藝術促進會、世界華人文學藝術聯合會會員、中國書畫研究院研究員。
⑻ 張永安的獲獎經歷
1、書法 韓國碑林博物館 (韓國漢城2002、5、11)
2、書法 香港東方文化中心 (香港1998、6)
3、書法 《日本書畫院禪語選》(日本1999、4)
4、書法 「四慶」中、日聯展 (日本、中國1999、5)
5、篆刻 《中國國醫葯報》 (香港2000、1、18)
6、書法 和平杯中國書畫赴美展出 藝術交流獎(美國2003、12)
7、書法 第一屆「洛陽杯」中韓書畫家作品大賽 金獎(中、韓2005、6)
8、書法 《海峽兩岸書畫名家精品集》 (台灣、大陸2003、12、26)
9、書法 第二屆海峽兩岸書畫名家作品展 一等獎(台灣2008、1) 1、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日書畫展(中國歷史博物館2002、10)
2、炮兵部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1984)
3、總參第十屆美術書法作品展覽(1983)
4、總參第十二屆美術書法作品展覽(1990、11)
5、二屆國際書畫藝術家精品邀請展(1996、9)
6、沙家浜杯全國雙擁書法大賽(1996、9)
7、紀念井岡山會師60周年書法展覽(1988、5)
8、河南省、湖北省迎春書法篆刻展(1987、2)
9、中國申奧成功全國老年書畫大賽入選(文化部社會文化司2001、9)
10、中國近代書法展 (中國歷史博物館2001、7)
11、「振興中華」書畫作品展(2002、9)
12、當代書畫家作品邀請展 (1998、8)
13、首屆敦煌國際書畫大展(2000、7)
14、全國風景名勝楹聯大展(2001、2)
15、河南千人臨書大展(1998、8)
16、慶祝鄭州解放50周年書法展(1998、10)
17、鄭州市、商丘市書法作品聯展(1988、1)
18、鄭州市首屆硬筆書法優秀作品展(1989、7)
19、鄭州市紀念建國40周年書法作品展(1989、10)
20、紀念建國40周年職工書法、美術展(1989、12)
21、鄭州市90生活、藝術壁掛壁飾展(1990、1)
22、鄭州市職工書協會員作品展(1990、6)
23、鄭州市職工美術、書法、攝影展(1992、1)
24、鄭州市紀念建黨70周年書畫展(1991、7)
25、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書畫展(1993、12)
26、鄭州市首屆職工書法作品展(1986、5)
27、鄭州市第二屆職工書畫展覽(1987、5)
28、鄭州市職工書協臨帖展覽(1988、12)
29、鄭州市職工美術、書法、攝影展(1988、5)
30、職工文聯10周年美術、書法、攝影展覽(1996、1)
31、迎七一、慶回歸百人書畫展(1997、6)
32、鄭州職工迎香港九七回歸書法展(1997、6)
33、鄭州市職工美術、書法、攝影展(1993、1)
34、南陽、鄭州書法聯展(1989、1)
35、「水-生命之源」書畫展(2000、5)
36、鄭州.淮陽書畫聯展(2001、5)
37、鄭州.平頂山書畫聯展(2000、5)
38、省會「五一」書畫展(1999、5)
39、鄭州大學七屆牡丹節(2002、4)
40、全國魏碑書法大賽(2001、8)
41、中國西部愛心書苑(2001、5)
42、捐贈特困職工獻愛心(2001、9)
43、河大校友暨名家書畫邀請展(2004、8、22)
44、總參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2004、8)
45、慶祝建國55周年名家書畫邀請展(2004、10)
46、紀曉嵐博物館收藏(2004、11)
47、鄭州市職工書畫展(2005、5、1)
48、中原行書畫藝術作品選拔賽(2006、2、20)
49、鄭州市職工「五一」書畫展(2006、5)
50、第二屆世界傳統武術節書畫展(2006、10)
51、鄭州市總工會成立80周年書畫攝影展(2007、9)
52、河南省書協書法展(2008、6)
53、改革開放30年書畫展(長城書畫院2008、12) 1、「盛京杯」書畫篆刻藝術赴日展 佳作獎、收藏 (1994、6)
2、東方書畫篆刻藝術國際交流展 佳作獎、收藏 (1994、6)
3、總參幾年長征60周年書畫作品展 三等獎(1996、8)
4、「牡丹杯」國際書畫大獎賽 優秀獎(1989、1)
5、「九成宮杯」全國書法大賽 優秀獎(1988、7)
6、全國第二屆「峨嵋杯」書畫大賽 佳作獎(1987、10)
7、「文明杯」全國寫欄位位大賽 優勝獎(1990、12)
8、綠色世界國際書畫大賽 優秀獎(1994、8)
9、「金剛杯」中外書畫家作品大獎賽 優秀獎(1994、8)
10、「建設杯」全國青少年書畫大獎賽 優秀獎(1994、8)
11、黃河碑林獎詩書畫印國際徵稿活動 碑林獎(1988、12)
12、全國「峨眉山杯」迎春書畫展 二等獎(1987、3)
13、炮兵部紀念建黨70周年書畫展 優秀獎(1991、7)
14、第三屆中原書法大賽 三等獎(1988、10)
15、河南省稅法宣傳書法大賽 三等獎(1991、11)
16、河南省書法函授院臨帖競賽 二等獎(1987、1)
17、河南省書法函授院畢業比賽 三等獎(1987、1)
18、我愛中華美書畫大賽 佳作獎、收藏(1994、6)
19、鄭州駐軍暨軍民共建單位首屆書畫展 一等獎(1988、8)
20、紀念鄭州解放40周年書畫展覽 被收藏(1988、10)
21、鄭州市財貿系統書畫大賽 二等獎(1989、2)
22、長征頌墨緣書法篆刻作品展覽 優秀獎(1996、11)
23、全國首屆美術、書法家精品展 銀獎(1997、7)
24、志在奧運全國老年書畫展 金獎
(文化部社會文化司2002、2)
25、建軍75周年書畫攝影展 三等獎(文化部人才中心2002、8)
26、首屆中國老年書畫展 三等獎(文化部人才中心2001、4)
27、中國當代文人書畫藝術大展賽 金獎(2003、5)
28、「王鐸杯」全國書畫書評大賽 金獎(2003、2)
29、建黨80周年全國書畫展 銀獎(中國書畫家協會2001、7)
30、中國書法美術攝影大賽 金獎(2002)
31、二屆吳道子、四屆中國書畫名家大獎賽 銀獎(2003、4)
32、「保衛中國母親河」書法美術大展 銅鋤獎(2002、12)
33、「黃興杯」全國書畫大賽 三等獎(2001、12)
34、「祖國頌」全國書法大賽 優秀獎(2003、1)
35、「醴泉銘杯」全國書畫大賽 銀獎(2002、10)
36、首屆中國書畫小精品創作大獎賽 銀獎(2003、1)
37、「避暑山莊杯」全國書畫大賽 金獎(2001、10)
38、紀念雷鋒題詞40周年全國書畫大展 銅獎(2003、5)
39、首屆書畫家作品及論文大賽 銅獎(2002、9)
40、新世紀避暑山莊書畫大賽 銀獎(2000、5)
41、中國書畫名家大展 精品獎(2000、10)
42、中國書畫藝術博覽會 精品獎(2001、6)
43、二屆中國書畫藝術「華表杯」大賽 精品獎(2002、10)
44、「傳世寶典」中國當代書畫精品集 銅獎(2003、2)
45、「大運河文化武夷花園杯」中國書畫大賽 精品獎(2002、3)
46、西藏解放50周年全國藝術展 優秀獎(2001、5)
47、第一屆全國風景名勝楹聯大展 優秀獎(2001、5)
48、中南民族藝術家協會二屆書畫展 優秀獎(1999、8)
49、「東方巨龍杯」書畫大賽 優秀獎(2001、8)
50、首屆「少林功夫杯」中國書畫名家邀請展 金獎(2003、7)
51、祖國頌-當代書畫家精品邀請展 優秀獎(2003、8、20)
52、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桔子洲頭」全國書畫大賽
三等獎(2003、7)
53、「獻給祖國、獻給母親」中國書畫名家大展 金獎(2003、9)
54、首屆中國裝飾書畫精品展 特等獎(2003、9)
55、首屆全國少字書法大展 優秀獎(2003、10)
56、「白衣衛士杯」全國中老年詩書畫國際互聯網大展
銅獎(2003.10.1)
57、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年書畫展 優秀獎(2003、11)
58、首屆中國書法篆刻大獎賽 銀獎(2003、11)
59、「和平杯」全國書畫詩影大賽 銀獎(2003、12、6)
60、首屆中國裝飾書畫藝術精品展 特等獎(2003、11)
61、中華文人書畫優秀小品展 銀獎(2003、11)
62、「金猴之春」中國楹聯書法大展 銀獎(2004、2、8)
63、毛澤東誕辰110年「毛澤東詩詞」全國書畫大賽 銅獎(2003、12)
64、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年「東方紅杯」 全國書畫大賽
優秀獎(2003、12、25)
65、首屆中國書法篆刻大獎賽 銀獎(2003、11)
66、第二屆「水鏡杯」全國書畫大賽 金獎(2004、3、28)
67、「白鷺杯」中國書法大展賽 銅獎(2004、4)
68、第七屆當代書畫家作品邀請賽 優秀獎(2004、4)
69、第五屆中國書畫名家大獎賽 優秀獎(2004、4)
70、「王屋山杯」中國名人書畫大展 優秀獎(2004、4)
71、「百姓杯」中國詩書畫大獎賽 優秀獎(2004、4)
72、「洞庭風光」全國書畫大展 優秀獎(2004、5)
73、全國老年詩詞書畫攝影徵稿活動 銅獎(2004、5)
74、顏真卿1295周年國際書畫交流展 一等獎(2004、5)
75、首屆「精忠杯」全國書畫剪紙大賽 金獎(2004、6、13)
76、當代文人書畫藝術北京邀請展 優秀獎(2004、6)
77、第三屆中國書畫藝術「華表獎」大展賽 精品獎(2004、7)
入編《中華成功人士書畫經典》
78、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國際名家書畫邀請展
優秀獎(2004、7、26)
79、紀念丁玲誕辰100周年全國書畫作品大展 優秀獎(2004、7、21)
80、「三清山杯」中國書畫名家大展 優秀獎(2004、7)
81、「歐陽詢獎」全國書法大賽 銅獎(2004、6)
82、第三屆中國書畫藝術「華表獎」大展賽 精品獎(2004、7)
83、首屆「文苑杯」中國書畫攝影大賽 三等獎(2004、8)
入編《中國文苑英華大系》
84、第七屆當代書畫家作品邀請展 優秀獎(2004、8)
85、總參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 優秀獎(2004、8)
86、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 銅獎(2004、9)
入編《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中華當代書畫藝術精品薈萃》
87、首屆蘇東坡藝術節暨慶祝東坡書畫院遷址全國書畫大賽
優秀獎(2004、10、8)
88、「霜葉紅於二月花」中國書畫名家抒情詩詞展 一等獎(2004、10)
89、慶祝建國55周年中國書畫家作品展 榮譽金獎(2004、11)
入編《中國書畫家作品集》
90、「世界遺產杯」國際書畫大展優秀作品集 一等獎(2004、12)
91、首屆「翰墨飄香」中華詩書畫藝術聯展 銀獎(2005、3)
92、首屆「國藝書畫緣」全國名家書畫創作交流展 銅獎(2005、4)
93、「雷鋒之歌」全國書畫大賽 一等獎(2005、3)
94、中國當代書畫佳作博覽 一等獎(2005、3)
95、「雙馨杯」全國中老年詩書畫作品大賽 銅獎(2005、5)
96、紀念渡江戰役勝利65周年國際書畫名家邀請展 金獎(2005、5)
97、吳道子美術館當代中國書畫名家大賽 銀獎(2005、5)
入編《當代中國傑出書畫家精品集》
98、慶祝長征勝利7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 銀獎(2005、5)
入編《當代華夏書畫藝術家珍品藏典》
99、《翰墨中國》 金獎(2005、11)
100、首屆中國文藝「金爵獎」 書畫最佳獎(2005、6、2)
101、二屆「歐陽詢獎」全國書法大賽 銀獎(2005、7)
102、紀念渡江戰役56周年國際書畫名家邀請展 金獎(2005、7、18)
103、慶祝長征勝利7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 銀獎(2005、6)
104、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中華書畫名家作品集 二等獎(2005、6)
105、紀念抗戰60周年書畫集 優秀獎(2005、7)
106、紀念抗戰60周年中華藝術展 二等獎(2005、8)
107、紀念黃庭堅900周年暨山谷杯全國書畫大賽 金獎(2005、6、20)
108、當代文人書畫藝術北京邀請展 金獎(2005、8)
109、鍾繇書畫藝術館全國書畫大獎賽 精品獎(2005、8)
110、紀念左權100周年《中國書畫藝術精品集錦》銀獎(2005、8)
111、「東方光大杯」二屆全國書畫藝術分科展 優秀獎(2005、9)
112、首屆「草聖杯」全國書法大展 金獎(2005、10)
113、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書畫名家作品展 銅獎(2005、10、8)
114、《當代書畫收藏精品薦覽》 特別金獎(2005、10、21)
115、《精誠求藝·當代書畫家新作鑒賞》 銀獎(2005、11)
116、首屆「柳公權」杯全國書法大賽 金獎(2005、11、6)
117、「華夏龍杯」全國書法篆刻大賽 銀獎(2005、12)
118、二屆「洞庭湖·岳陽樓杯」全國書畫大賽 銀獎(2005、12)
119、綠天庵獎中國書畫大賽 銀獎(2006、2)
120、唐詩、宋詞、元曲全國書畫大賽 銀獎(2006、1)
121、《中華國粹》 圖騰獎(2006、3、25)
122「和諧杯」全國詩書畫攝影作品大展 一等獎(2006、6)
123、首屆中國文藝傑出成就獎 金獎(2006、6、12)
124、《中華優秀書畫作品博覽》 金獎(2006、6、20)
125、鄭州職工慶祝建國60周年書法、美術、攝影展 優秀獎(2009、10)
126、河南雙擁書畫展 三等獎(2009、12)
127、首屆中國小康書畫展暨海峽兩岸第四屆書畫展 三等獎(2010、1)
128、「金玉杯」全國詩書畫大師成就獎 金獎(2010、8)
129、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七屆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獎』最佳創作獎(2010、11) 1、刊頭設計 《解放軍報》(1981、5、18)
2、刊頭設計 《解放軍報》(約1981、10)
3、宣傳畫 《鄭州晚報》(1987、7、28)
4、篆刻2方 《甘肅工人報》(1987、4、30)
5、篆刻 《鄭州晚報》(1987、7、25)
6、木刻畫 《洛陽日報》(1987、8、1)
7、篆刻 《中州消防報》(1988、5、1)
8、篆刻 《洛陽日報》(1988、5、1)
9、篆刻 《豫西日報》(1987、7、28)
10、篆刻 《教育時報》(1987、7、25)
11、篆刻 《河南科技報》(1988、3、28)
12、篆刻 《洛陽日報》(1988、3、2)
13、篆刻 《洛陽日報》(1987、12、10)
14、篆刻 《河南科技報》(1988、3、12)
15、篆刻 《戰斗報》(1980、8、2)
16、篆刻 《河南農民報》(1987、12、31)
17、篆刻 《河南科技報》(1988、2、18)
18、篆刻3方 《信息交流報》(1988、1、1)
19、書法 《中國書畫報》(1988、8、4)
20、篆刻2方 《法制世界》(1989第五期)
21、篆刻3方 《法制世界》(1989第六期)
22、篆刻2方 《人民炮兵》(1989第六期)
23、篆刻 《人民炮兵》(1989第十期)
24、刊頭設計 《戰斗報》(1981共4次)
25、篆刻2方 《法制世界》(1989第十二期)
26、硬筆書法 台歷(1991)
27、篆刻2方 《法制世界》
28、題字 工人月報》(1990第十一期)
29、篆刻4方 《小學教學》(1991第七期)
30、篆刻 《現代兵種》(1993第十二期)
31、篆刻 《河南農民報》(1987、5、9)
32、篆刻 現代兵種》(1995第七期)
33、篆刻 《現代兵種》(1994、10)
34、書法、略傳《河南書法作品集》(1996、8)
35、書法、略傳《少林書畫院》(1997、4)
36、書法 《新世紀中國書展名家精品寶典》(2001、12)
37、書法 《中國書法家選集》(2001、9)
38、書法 《中國學者墨跡選集》(2000、6)
39、篆刻三方 《當代中國著名書畫篆刻家潤格博覽》(1999、1)
40、書法 《新世紀書畫新人新作博覽》(2000、1)
41、書法 《永遠的雷鋒》書畫集(2001、6)
42、書法 《玉兔爭春》書畫台歷(1998、6)
43、書法 《跨世紀書畫精品集萃》(1998、9)
44、書法 《中國名家書畫集》(2000、11)
45、書法 《振興中華書畫展作品集》(2002、9)
46、書法 《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家精品集》(2003、2)
47、書法 《首屆炎帝魂中國書畫作品集》(2002、10)
48、書法 《中國書法家作品選集》(2002、7)
49、書法 《21世紀中國知名書畫藝術家墨跡選》(2002、10)
50、書法 《首屆羲之獎全國書法篆刻大賽作品集》(2003、5)
51、書法 《全國風景名勝楹聯書法大展作品集》(2001、5)
52、書法 《當代書畫藝術家作品名錄》(2000、5)
53、書法 《中華書畫寶典》(2004、4)
54、書法 《中國當代書畫家精品集》(2003、12)
55、書法 《民族魂,中國書法作品集》(2003、12)
56、書法 《當代華夏優秀書畫藝術家作品鑒賞》(2004、2、8)
57、書法 《中國當代書畫新作博覽》(2004、1)
58、書法 《中華老百姓詩書畫大典》(2004、3)
59、書法 《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家收藏大典》(2004、4)
60、書法 《中國當代書法家博覽》(2004、6)
61、書法 《中國當代儒商詩詞書畫作品精選》(2004、8)
62、書法 《中華書畫藝術博覽全書》(2004、9、10)
63、書法 《中華當代書畫經典》(2004、10)
64、書法 《中華書畫作品博覽》(2004、8)
65、書法 《中華當代書畫經典》(2004、10)
66、書法 《中國當代書畫家代表作典庫》(2004、14)
67、書法 《中國當代書法家圖鑒辭典》(2005、1、18)
68、書法 《首屆揚州八怪杯全國書畫大展賽精品集》(2005、2)
69、書法 《中華魂-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翰墨典藏》(2005、2)
70、書法 《楊靖宇百年誕辰書畫名家作品展》(2005、2、13)
71、書法 《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世界華人書畫藝術畫卷》(2005、4)
72、書法 《今日中國書法》(2005、5、20)
73、書法 《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中國書畫家作品集》(2005、5、30)
74、書法 《中國當代知名書法家墨跡選》(2005、6)
75、書法 《中華當代藝術家作品展獲獎作品集》(2005、6)
76、書法 《中國書畫藝術精品集錦》(2005、8)
77、書法 《中華中老年書畫家作品選集》(2005、7)
78、書法 《中華當代中老書畫作品集錦》(2005、8)
79、書法 《夕陽之歌·中國老年書畫作品選集》(2005、10)
80、書法 《中華龍典》(2005、11)
81、書法 《翰墨中國》(2005、11)
82、書法 《當代書畫名家代表典庫》(2005、11)
83、書法 《當代書畫家珍跡選輯》(2005、12)
84、書法 《『和平頌』中國傳統書法繪畫作品集》(2005、12)
85、書法 《海峽兩岸書畫名家精品集》(2006、9、20)
86、書法多幅及個人介紹共4個版面 《中國書畫家》雜志(2007、2)
87、篆刻兩方 入選「鄭州環保廣場」石刻(2007、10)
88、書法 《弘揚女媧文化全國名家書畫邀請展》(2007、12)
89、書法 《中國書畫家》專刊(2008、4)
90、書法 《第二屆海峽兩岸書畫名家作品展精品集》(2008、10)
91、書法 《人民公僕書畫精品集》(2008、12)
92、書法 《河南紀念劉少奇110周年書畫集》(2008、12)
93、書法 《第三屆海峽兩岸書畫名家作品展精品集》(2009、9)
94、書法 《金戈劍筆》(2009年8月1日)
95、書法 《許昌、鄭州、平頂山、漯河職工書畫展作品集》(2009)
96、書法 《輝煌中原·慶祝建國60周年書畫攝影展作品集》(2009、10)
97、書法 《綠染山川·紀念飛播造林30年書畫展作品集》(2009、10)
98、書法 《第五屆海峽兩岸書畫名家作品展精品集》(2010、8)
99、書法 《瑞虎呈祥·迎新春虎年寫虎畫虎書畫精品集》(2010、3)
100、書法 《庚寅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作品集》(2010、9)
101、書法 《管仲書畫院名家書畫作品集》(2010、7)
⑼ 楊曉明的藝術成就
1、2002年8月,在文化部中國對外藝術中心舉辦的慶祝建軍75周年全國書畫大展中,所書甲骨文作品朱德詩一首獲優秀獎;
2、2003年5月,在湖南省文聯與湖南雷鋒紀念館主辦的紀念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4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中獲銅獎,作品被雷鋒紀念館永久收藏並入編作品集;
3、2003年10月,在中國秦文研究會舉辦的「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中華書畫藝術精品展」中獲銀獎,作品入編並被主辦單位永久收藏;
4、2003年10月,在湖南省書法家協會主辦的首屆中國少字書法大賽中獲優秀獎;
5、2003年10月,在中央電視台書畫院與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主辦的「墨彩杯」全國青少兒書畫作品電視大賽中甲骨文作品獲二等獎,並被主辦單位永久收藏;
6、2003年12月,在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與中國大眾文學學會舉辦的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同一首詩」全國書畫大展中,甲骨文書法作品《沁園春·雪》入展,在東方古今藝術館(北京)展出,同時被該館收藏;
7、2003年12月,在中國國畫家協會與《中國書畫報》主編的「2004中國書畫百傑系列明信片」活動中,發行《子熹甲骨文書法作品選》一套,並獲「2004『中國書畫百傑」榮譽稱號;
8、2004年5月,作品入編《中華當代書畫作品博覽》並獲金獎;
9、2004年6月,在湖南省書法家協會主辦的中國書畫首屆才情展少字作品大賽中入選;
10、2004年10月,在湖南書法家協會、省文聯主辦的全省書法聯賽中,甲骨文書法作品王維七言詩《桃源行》(四幅八條屏)、毛澤東《沁園春·雪》兩幅作品入展;
11、2004年11月,藝術簡歷入編由《人民日報》出版社編輯的《中華名人大典》Ⅱ;
12、2004年11月,甲骨文書法作品「藝道千秋」由懷化鐵路總公司作為贈品贈與中國鐵路文工團;
13、2005年3月作品入編由中國國際書畫研究院、中國民族文化出版社編輯的《中華翰墨藝術寶庫》大型畫冊並獲金獎;
14、2005年6月甲骨文書法作品入選經文化部批准舉辦的「中華書畫名家作品全國城市巡迴展」在上海圖書館展出,並編入作品集;
15、2005年7月,被中國書法家聯誼會、中國書畫名家作品2005』金秋國際展組委會授予「百名書畫家」榮譽稱號;
16、2005年12月,經中國書畫藝術家協會、中國收藏學術研究會、世界文化藝術鑒定中心、中國書畫院評審,授予「中國當代書畫傑出成就獎」;
17、2006年2月,甲骨文書法作品及人物傳略,入編由文化部藝術人才中心編輯的大型中國藝術文獻特輯《藝術中國》一書(整版介紹、中英文對照);
18、2006年2月,被中國書法家聯誼會、北京墨斯文化藝術研究院評為文學書畫類傑出貢獻金獎;
19、2006年7月,參加由中國書法家協會等單位組織的紀念建黨85周年全國書展中,作品入編《全國書法作品集》;
20、2008年3月,被國際中華人才專家協會文學書畫藝術評審委員會授予「奧運人才風尚傑出藝術家」榮譽稱號,並獲得「奧運人文藝術傑出成就獎」藝術類金獎;
21、2008年6月,作品在鐵道部文聯書協組織的「慶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全國鐵路書法比賽中入展,並編入《精品展覽作品集》;
22、2008年10月,甲骨文書法作品,唐詩「望月懷古」由懷化市游局作為贈品贈與台灣訪大陸游團台灣同胞;
23、2008年11月,作品參加由常德、張家界、湘西自治州、懷化四州市聯合舉辦的「大湘西書法名家作品邀請展」;
24、2009年3月,作品(六尺對開五條屏)李白詞《將進酒》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
25、2009年5月,作品參加由湘西自治州書協舉辦的「大湘西書法聯展」(常德、張家界、湘西自治州、懷化四州市參與);
26、2009年6月,應邀參加由全國著名旅遊景點「鳳凰、麗江書畫名家聯展」中,作品在雲南麗江展出;
27、2009年7月,應邀參加由全國著名旅遊景點「鳳凰、麗江書畫名家聯展」中,作品在鳳凰展出;
28、2009年8月,作品參加廣州鐵路集公司慶祝建國60周年書畫展獲優秀獎,並編入《展覽作品集》;
29、2009年9月,應邀參加江蘇省高淳—湖南省懷化中方聯合舉辦的『蘇湘清風』書法聯展。
自2000年以來,1000餘幅作品先後被日本、紐西蘭、加拿大、新加坡、德國、捷克·美國等國友人和國內遼寧、山東、廣西、甘肅、北京、新疆、河南、安徽、廣東、重慶、雲南、台灣等省市及湖南省內眾多愛好者收藏。
⑽ 蒲松齡個人資料
編輯本段蒲松林個人簡介 蒲松林,名江,號積厚居主人,別署三木公,大學文化,中共黨員,一九七四年三月生,甘肅永登人,現供職於天祝藏族自治縣委宣傳部,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其曾祖父蒲春秀(字實齋)先生系隴上著名書家,祖父、父親均擅長書法,幼承家學,六歲即受到嚴格的庭訓。先從顏、柳入手,上溯秦篆漢隸,尤對《曹全》、《張遷》、《石門頌》、《西狹頌》諸碑用力甚勤,研習最深,行草宗法二王、智永、懷素、米芾,旁涉王鐸、傅山、於右任,兼收並蓄,博覽約取,厚積薄發,逐漸醞釀出質朴雄渾、凝重大氣、飄逸灑落的個人藝術風格。 成就及榮譽 近三十年來,操毫面壁、撫摹追臨、耕耘墨海、浸淫歷代名家碑帖,十年間深居甘南碌竹山、天祝石門山中潛心臨池,企及「池水盡墨、木石皆黑」之境,曾參加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高級書法創作研究生班,受到歐陽中石、沈鵬、李鐸、聶成文等著名書法家的指點。數十次在各類書賽中展出並獲獎,曾參加「蘭州市首屆中學生書法比賽」獲二等獎;「葉聖陶杯」全國中學生書畫比賽獲優秀獎;一九九五年在西安參加「西北五省大中專學生現場書法比賽」中獲軟筆組二等獎;榮獲一九九四年國際中華書畫攝影藝術大賽書法優秀獎,在「世界遺產在中國藝術作品展」中榮獲優秀作品,並在北京和巴黎展出,榮獲第二屆「廬山杯」中國書畫精品大展賽銅獎;作品入選首屆「羲之獎」全國書法篆刻大展,參與組織成立了甘肅省大中專學生書畫聯誼會,中共天祝縣委宣傳部為其製作了電視專題片《翰墨飄香話蒲江》,書作散見於《書法報》、《青少年書法》、《神州詩書畫報》等專業報刊,作品及傳略收錄《中國書法家作品選集》(第1卷)、《當代書畫藝術家佳作匯賞》、《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家精品集》、《第二屆全國電視書法大獎賽優秀作品集》、《中國書法年鑒(2006)》等十餘部大型典籍。先後在蘭州、甘南、天祝、永登成功舉辦個人書法展。 編輯本段蒲松齡個人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家,山東省淄川縣(現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9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里,補博士弟子員。但後來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年近40年,直至7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世稱「聊齋先生」.?.郭沫若對他的評價是「寫人寫鬼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齡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個人作品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葯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餘篇;詩集6卷,1000餘首;詞1卷,100餘闋;戲本3出(考詞 九轉貨郎兒、鍾妹慶壽、鬧館);俚曲14種(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葯崇書》、《傷寒葯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 遺世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欲讀天下之奇書,需明天下之大道。 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痴者也。 宴笑友朋多,患難知交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