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好的課本劇可以推薦下么
《威尼斯商人》,《哈姆雷德》,《巴黎聖母院》
課本劇《三顧茅廬》《小珊迪》
(劉備,關羽,張飛,小童,諸葛亮)(帽子,扇子,馬鞭,茶杯)
序幕:一段優美的笛聲拉開序幕。
旁白: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為了天下太平,劉備領兵出戰,但是因為缺乏謀士,屢戰屢敗。經過徐庶的推薦,決定請名士諸葛亮做軍師。可是,劉備連著去了兩次諸葛亮在隆中的家裡,卻都沒見著,便決定再去第三次,於是留下了一段三顧茅廬的佳話……
張飛:諸葛亮不過一個村夫,值得大哥你親自去三次嗎?叫個人把他綁來不就行了。
劉備:胡說!諸葛先生是曠世奇才,怎麼可以綁來?你如此無禮,今天不必跟著我去了。
關羽:大哥不必生氣,三弟只是見你日夜操勞,擔心你太過勞累罷了。
劉備:三弟,你得答應我不再無禮,否則今天不再讓你跟去了。
張飛:(無奈地點頭)我不開口便是。
(三人騎馬前往隆中)
張飛:(跑在最前面,手指前方)再有半里就到了。
劉備:(趕忙下馬)。
關羽:(下馬)大哥,怎麼了?(張飛也下馬了)
劉備:諸葛先生乃高人名士,筆者誠心相請,不能再像前兩次一般騎馬直闖了,辛苦兩位賢弟,跟著我步行這一段路吧。
(關張二人極不情願地「嗯」了一聲,跟在劉備身後步行。來到門前,劉備敲門,小童開門。)
劉備:今天先生在家吧?
童子:劉皇叔您又來啦,先生正在睡覺,我去叫醒他吧。
劉備:(急忙壓低聲音,搖手)不要吵著先生休息,我在這兒等等!
(劉備轉身對向關羽、張飛)
劉備:你們在門外守著吧,沒事不要進來。
旁白:過了好長時間,諸葛亮還沒醒。
張飛:什麼人啊,這么傲慢!我大哥站在門外,他竟然高枕長眠,我去後門放把火,看他醒不醒。
劉備:不得無禮,退下。
(張飛退去)
關羽:大哥,這人如此傲慢,我看他是無德無才,不值得您在這兒浪費時間,還是快快回去吧!
劉備:連徐庶都自嘆不如,必定是有真才實學之人,你不必多說,和三弟做伴去吧!
旁白:三四個小時過去了,諸葛亮終於醒了。
諸葛亮: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諸葛亮起身)
童子:劉皇叔已等候多時了。
諸葛亮:為何不早喚醒我,你先招呼劉皇叔去,我馬上出來。
旁白:聽到屋內的聲音,劉備十分欣喜,快步進門。
劉備: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在下劉備,在此等候多時。
諸葛亮:不知劉皇叔到來,很是抱歉,皇叔有事嗎?
劉備:想請先生出山,助我一臂之力。
諸葛亮:我是山野之人,屢次讓您白來,實在太慚愧,只是我閑雲野鶴慣了,無心過問政事啊。
童子:(上茶)先生請用茶。
旁白:二人對坐,一邊用茶,一邊談論國家大事,諸葛亮從當今時局,談到三分天下有其一,談到劉備可一統天下,漢室有望可興……劉備如獲至寶,暗暗嘆服。
劉備: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真令我有如茅塞頓開啊。先生這樣的人才,怎麼忍心看奸臣當道,生靈塗炭,百姓受苦?願先生助我振興漢室……
(哭泣,下跪)
諸葛亮:(跪下,扶住劉備)皇叔誠意,孔明明白了,為成就皇叔大志,孔明願效犬馬之力。
劉備:多謝先生。
諸葛亮:皇叔請起。
(音樂起)
旁白:劉備的真誠、謙虛、仁厚終於感動了諸葛亮。有了諸葛亮這個軍師,劉備如魚得水,他的實力一天天強大起來。赤壁之戰後,劉備建立的蜀國,與北方曹操的魏國,南方孫權的吳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Ⅱ 小學生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說,也是四大名著之一,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
這本書里有劉備、關羽和張飛的桃園三結義;有魏、蜀、吳的政治斗爭;有「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有「借東風」、「空城計」等精彩生動的故事,總是回印在我的腦海里。
這部書描寫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魯肅等,這些人物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令我喜歡的就是其中的兩位英雄——劉備和諸葛亮。
先說說劉備吧,他受將臣、百姓的愛戴。劉備的能力總是體現在用人上,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微,進而幸得忠實的徐庶,最後受此二人指點風雪之中三顧茅廬,成功請到天下奇才諸葛亮。而後又收服數位博學多才的謀士助他抗東吳,戰曹操。他愛民如子,寧失性命也決不丟棄漢室百姓;愛將勝子,看著趙子龍大將抱著阿斗殺出曹軍的重圍,心疼得將親生骨肉棄之於地。一個做草鞋的能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正是因為這些高尚而善良的品質贏得了百姓們的愛戴和 將臣的忠心。
諸葛亮他不僅善於用計,而且用兵如神。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七星燈,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但書中描繪的諸葛亮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作所為給大家一個很深的印象。
讀完了這本書,使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
紅樓夢讀後感
以前就想寫一些關於紅樓夢的文章,一則因時間倉促,二則筆下無文,所以也就擱下了。近來又重讀紅樓,實感其中趣味,故寫此文,希與古典的朋友們共賞。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鏈接: https://pan..com/s/1T1F5rN4bTiHD6AoYr-v5NA
Ⅲ 三國演義的小學生版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樊市.一說為今河南南陽城西)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參考資料:三顧茅廬
Ⅳ 把三顧茅廬縮寫成不超過200字的短文
三顧草廬的縮寫作文 簡介: 劉備訪問諸葛亮兩次了,他又想去訪問。但關羽和張飛對諸葛亮帶有諷刺,劉備就把張飛訓斥了一頓,就帶著關羽去見諸葛亮,但張飛也想去,劉備就警告他不可失禮。 小學生作文網 三人離草廬半里之外時,劉備就下馬步行。到諸葛亮家中時,聽童子說諸葛亮還在午睡。劉備便叫童子不…
劉備訪問諸葛亮兩次了,他又想去訪問。但關羽和張飛對諸葛亮帶有諷刺,劉備就把張飛訓斥了一頓,就帶著關羽去見諸葛亮,但張飛也想去,劉備就警告他不可失禮。 小學生作文網 三人離草廬半里之外時,劉備就下馬步行。到諸葛亮家中時,聽童子說諸葛亮還在午睡。劉備便叫童子不必通報,讓張、關二人在門口等候。劉備見諸葛亮還在睡,便久立在那裡。但張飛看見後,立刻大怒,讓劉備給勸說了回去。諸葛亮翻身就要起來,卻又朝另一邊睡著。劉備又站了一小時,諸葛亮才醒來,知道劉備來了,又去穿戴衣冠,又是好一會兒,才歡迎劉備。
Ⅳ 劉備三顧茅廬的視頻
三國演義的電視劇有很多吧。如今三國題材的電影電視劇,動漫很多。
劉備是三國的主線人物,
三顧茅廬又是三國題材的經典故事,拍成視頻的太多了。
可以網路視頻搜索,愛奇藝視頻,騰訊視頻,優酷視頻都可以搜索劉備三顧茅廬的視頻。
Ⅵ 寫三顧茅廬的作文五百字原文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人馬互相攻伐,連年征戰。劉備胸懷大志,欲建立一番功業。
當時有一位名士叫諸葛亮(字孔明),隱居在隆中卧龍一帶,人稱「卧龍先生」。劉備聽謀士徐庶說諸葛亮很有才能,便帶結義兄弟關羽和張飛,親自去隆中拜訪他,想請他出山幫助自己完成統一大業。
可是他們來到諸葛亮的草屋時卻沒能見到他,兄弟三人不由得失望而返。不久,劉備又帶著關羽和張飛,冒著風雪第二次來到諸葛亮的草屋,沒想到還是沒能見到他,劉備只好留下一封書信,表明自己的誠心,想要邀請諸葛亮出山,共同拯救國家危難。又過了些日子,劉備吃了三天素,沫浴更衣後,准備再次去拜訪諸葛亮。關羽卻說:「諸葛亮也許只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去也罷。」張飛也說:「不如直接將諸葛亮拿繩子捆來。」劉備責備了兩人一頓,又帶著他們第三次來到諸葛亮的草屋。這次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打擾,於是和兩個兄弟等候在外面。直到諸葛亮醒來,三人這才進草屋,真誠地說明來意。
原來諸葛亮早就知道劉備要請他出山,他為了試探劉備的誠意,前兩次故意外出不見,這次又假裝睡覺。然而劉備並沒有放棄,反而一次比一次虔誠,最後終於感動了諸葛亮。從此,諸葛亮盡心盡力地輔佐劉備,建立起蜀國的基業。
三顧茅廬
顧:拜訪。茅房:草房。三顧茅廬也寫作「三顧草廬」。
原意:劉備三次到諸葛亮居住的草屋去拜訪他。
比喻意:誠心誠意地邀請或拜訪。特指地位高的人放下架子,親自登門去看望或請教有學問的人
查看全部2個回答
淘寶網讀書-做工精緻,趣味性強,孩子成長好夥伴!
關注淘寶購物網的人也在看
淘寶讀書-讓孩子玩的更盡興,以匠心態度成就美好用戶體驗!
杭州易宏廣告有限公司廣告
【隨刻視頻】不同於愛奇藝視頻—讀書
關注德雲社相聲的人也在看
下載_愛奇藝隨刻版3天免廣告特權/讀書—海量高清長+短視頻,綜藝,電視劇,電影等極速安裝,省內存。免費觀看!
北京愛奇藝科技有限..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改寫三顧茅廬作文500字數
改寫三顧茅廬 話說是劉備便屁顛屁顛的來到諸葛亮的茅草屋前,可是諸葛亮知道他要來,早就去外面遊山玩水去啦。其原因也很簡單:現在的劉備簡直太凄慘了,他本人的徐庶軍師被徐庶的老娘和曹操拐了之後,徐庶只能離開劉備,但是在走時他讓劉備找諸葛亮。但是劉備少是傷兵,怎能比得上大闊佬曹操和早已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孫權。想當面拒絕劉備,可是諸葛亮可是一個五好青年,如果傳出去難免有人說他見死不救,那他這幾年來辛辛苦苦才得來的好名聲可就全白費了。還有啊,如果當面拒絕的話,那個傻大個張飛保不準就一個板磚砸過來了,諸葛亮才二十多歲啊!正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年紀,死了多可惜呀!而且他一死,他養的小雞,小鴨,小豬之類的肯定被張飛這個嗜肉如命的給燉了!所以他不得不暫時離家一段時間,理所當然的,劉備沒有見到諸葛亮,只好悻悻離去。 又過了幾天諸葛亮讓他的小童回來探探風聲,這次小童正好遇上劉備一行人。劉備見諸葛亮還沒回來,他那榆木疙瘩似的大腦不知為什麼,居然開了竅,意識到了諸葛亮不願見自己,便多留了一個心眼,告訴小童自己以後不會再來了,然後便走了。諸葛亮聽小童說劉備不會再來了,心裡那叫一個高興呀,差點沒把旅館的房頂給拆了。於是他馬上回到家,重新過起了他的小康生活。 又過了幾天,劉備又想起了請諸葛亮這個事,於是他叫人去看看諸葛亮回來沒,聽到諸葛亮回來的消息後馬上帶上張飛等人快馬加鞭趕往諸葛亮家,中途連休息都沒讓馬休息,於是到目的地後,那三匹馬就光榮的犧牲了。但本著浪費可恥的心態,劉備等人把馬剝了皮,然後吃了馬肉,又賣了馬皮。(編者:可憐的馬呀,死了也不能安生,遇主不淑啊!劉備:你給我哪涼快哪呆著去,那是我的馬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你管不著?陰曹地府前的一隻馬打了一個噴嚏:怎麼搞的,死了也會有人懷念我這只馬?)眾人來到諸葛亮的茅草屋前,打了諸葛亮一個措手不及。諸葛亮聽到小童說劉備等人來時,剛喝下去的水立刻噴了出來,正好噴到小童的臉上。諸葛亮苦笑了一下,說:「我居然被劉備給騙啦!」然後只好請劉備等人進來。等劉備請他分析天下大局時,諸葛亮愛顯擺的毛病就犯了,原本他想胡說一通,讓劉備認為諸葛亮沒什麼才華,只是徒有虛名罷了,可是他為了顯擺,把自己的見解滔滔不絕的說了出來,弄的劉備眼冒小紅心敬佩的看著他。諸葛亮也發覺了劉備的異樣,便說:「你別看我,我是不會幫你奪天下的。」劉備聽了後,想:如果你不答應,那我那3匹馬不就白死了。不行,諸葛亮一定得走,來時我都給兄弟們說了,一定會把諸葛亮帶回來,如果沒來,那我多沒面子,以後怎麼在這個人吃人的世界上混啊。打定主意後,劉備用了他的終極殺招:哭。要說到哭,劉備可是個行家裡手,哭的那叫一個驚天地,泣鬼神啊!直哭的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那流出的淚水簡直快趕上黃河了。諸葛亮見狀,心想:唉,看來只能跟他走了,不然不僅自己的茅屋保不住,恐怕自己也要在這淚水中死翹翹了。想到這,諸葛亮心不甘,情不願的跟劉備走了。 很高興為您解答 O(∩_∩)O~ 不懂可以繼續追問喲 (*^__^*) 滿意請及時【採納】 ^_^
65 瀏覽916
三顧茅廬500字大概內容
剛才我看了一下,擺渡里有關於「三顧茅廬」的縮寫,大約有四百字左右,如果實在沒時間的話,你可以參考一下,另外再稍微擴充一下,但是如果時間夠用,最好還是自己總結,不僅能加深記憶,而且還可以鍛煉你的總結概括和文字表達能力。自己斟酌吧。我的手機沒辦法給你發答案。
9 瀏覽788
三顧茅廬寫的是什麼 作文 要求五百字
東漢末年,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廬里。 謀士徐庶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劉備為了請諸亮幫助自己打天下,就同關羽、張飛一起去請他出山。可是諸葛亮不在家,劉備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樂地回去。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出門出去了,劉備他們又空走一趟。 劉備第三次去隆中,終於見到了諸葛亮。在交談中,諸葛亮對天下形勢作了非常精闢的分析,劉備十分嘆服。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非常感動,答應出山相助。劉備尊諸葛亮為軍師,對關羽、張飛說:「我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幫劉備打了不少勝仗,為劉備奠定了蜀漢的國基。 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比喻訪賢求才,真心誠意地邀請別人。
7 瀏覽855
三顧茅廬作文
[三顧茅廬作文] 三顧茅廬是寫的劉備、張飛、 關羽去請諸葛亮下山輔助他們,第一次他們上山諸葛亮不在家,他和他的弟弟一起出去了,三顧茅廬作文。第二次去的時候,諸葛亮外出閑游去了,留下了童子和諸葛亮的學生諸葛均在家,劉備、關羽、張飛又不樂而歸。第三次去山上的茅廬找諸葛亮時,諸葛亮正在睡覺,童子要他們先行回去,他們沒有這么做,過了很久,關羽和張飛等得不耐煩了,便說:「乾脆我們闖進去把諸葛亮綁下山,料他也不敢反抗。」劉備說:「那不行,我們是來請求人家去輔助我們,我們怎麼能這么沒有禮貌呢?」關羽和張飛不敢再多說什麼,於是也只好站在那裡等。 過了好久,諸葛亮醒來,童子告訴他:「外面有三個人找先生,我看先生再睡覺,就沒有叫醒你,於是我要他們先回去,誰知他們站在外邊站了大約四五個時辰,小學六年級作文《三顧茅廬作文》。現在還在外面等你呢!」諸葛亮忙請了他們進來,問明原因後,他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這是為什麼呢?請看下面的總結。 其實只要一個人有毅力、有恆心、有耐性,當你去請求別人的時候,他就會毫不憂郁的答應你的請求。只要做好了這三點,你就可以算是半個十全十美的人。三顧茅廬作文400字
12 瀏覽317
三顧茅廬前傳作文600字
話說劉備自從起義後,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無奈之下,只得投靠了荊州的劉表,可是,在劉表哪裡,他險些被奸臣所殺。待他越過檀溪,和趙雲一起回到新野後,他們碰到了司馬遷的舊友司馬微,司馬微說:「劉備之所以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不是缺乏武將,而是缺少一個出謀劃策的軍師」。劉備深有同感。之後的一天,在街頭碰到了「單幅」,這個「單幅」贏得了劉備的信任,當上了劉備的軍師。不久「單幅」就幫助劉備大破了曹軍的「八門金鎖陣」,擊退了曹軍前來攻打新野的大軍。因此,劉備越來越信任「單幅」了。不久,曹操得知了「單幅」,並知道「單幅」真名叫徐庶,非常有頭腦,是塊做軍師的好料子。因此,曹操很想得到徐庶,幫助自己。於是偽造徐母的一封信,把徐庶騙到了許昌。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卧龍崗住了一位叫諸葛亮的人,他才能超群。劉備大喜,之後,三次前往卧龍崗拜訪諸葛亮,把諸葛亮請來打天下。
Ⅶ 五分鍾來演講三顧茅廬的故事
三顧茅廬的故事:
劉備禮賢下士諸葛亮出山,精誠所至劉表,叔父去世後和弟弟來到南陽卧龍崗。諸葛亮滿腹經綸,精通易經會看風水,南陽是盆地,卧龍崗這個地方卻依山傍水地勢開闊,諸葛亮經過一番考證說就在這里吧。
古代人蓋房子只要不是鬧市街衢,不需要政府許可,不需要四鄰八舍簽字,諸葛亮就在卧龍崗上蓋起這間草屋,安頓了下來。他在這里讀書學習,主修兵法。他在紙上運籌天下排兵布陣,結合動盪時局,寫出大量讀書筆記。
十年過去了,草屋的頂端飽受風雨打擊,室雅何須大,心中有成竹。諸葛亮成長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劉備三顧茅廬給他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而茅廬也成了有理想有作為的「夢工廠」。
陶淵明是中國田園詩的創始人,被後世譽為「隱逸詩人之宗」,但他天生不是個做官的材料。詩人是赤子情懷,一派天真,為官卻要先做孫子才能當老爺,陶淵明參不透其中三味,更不善於劉禹錫是唐代大詩人,與白居易齊名,時稱「劉白」。
劉禹錫不太會做官,也看不懂政治風向標。看不慣了,就寫詩「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劉禹錫的詩觸動了當權者的神經,他被一貶再貶到了安徽和州,縣長沒有按規定給他配官邸,而是讓他住在河邊一間四處透風的小屋。遠離紛爭,劉禹錫面對著河畔垂柳、河上白帆怡然自樂,在這間蝸居中寫出傳承千古的勵志名篇《陋室銘》。
蒲松齡是明末清初人,一生窮困不第,靠幾畝薄田幾間茅屋,設帳坐館教學勉強糊口。在江蘇給同鄉做幕僚期間,目睹貪官污吏聊齋志異》,蝸居成就中國小說史上文言短篇的巔峰之作。
「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張飛的居功自傲描繪得惟妙惟肖,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記載,加以藝術構思而創作的。但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究竟是不是「三顧茅廬」?學術界各有說法。
諸葛亮自己寫的《出師表》中也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幾句話,信。諸葛亮是位胸有宏圖之士,劉備請他出山,當然正合其意,他豈能大擺架子,而不抓住這個可能失去的機會。
當時的諸葛亮只有27歲,劉備則是個有聲望的政治家,對諸葛亮怎能那樣曹操幾十萬南征大軍正威脅著劉備,《隆中對》不提這個緊迫的現實問題,是不合乎情理的。同時,劉備第一次見諸葛亮,不會安排現場記錄。所謂《隆中對》,很有可能是後人附會《出師表》而杜撰的。據此,「三顧茅廬」之說就不可信了。
三國人魚豢寫的《魏略》中,也提到了劉、諸葛二人第一次相見的情景。《魏略》中說劉備屯兵於樊城時,曹操方已統一黃河以北,諸葛亮預見曹操馬上就要對荊州發動進攻。荊州劉表性情懦弱,不曉軍事,難以抵抗。
諸葛亮於是北行見劉備。劉備因為諸葛亮年紀小,根本不重視他。諸葛亮通過談論對當今政局的對策,才使劉備逐漸信任他。最後,劉備才「以上客禮之」。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的記載也大同小異。
有人則調和了這兩種說法之間的沖突,認為「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的樊城自請相見都是真實可信的。清代學者洪頤煊在《諸史考異》中說諸葛亮初見劉備於樊城,劉備雖以上客待之,但沒有特別器重他。等到徐庶舉薦時,劉備再次相見,才逐漸有了很深的感情。並指出:在建安十二年初見,再次相見是在建安十三年。諸葛亮後來非常感激,因而記入了《出師表》中。
Ⅷ 三顧茅廬課文內容
劉備非常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幫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一天,劉備同關羽、張飛來到隆中,找到了卧龍岡諸葛亮住的茅草屋。劉備上前敲門,裡面走出一個書童,說:「先生今天早晨出門了。」劉備問:「上哪兒去了?」書童說:「我家先生行蹤不定,不知道上哪兒去了。」劉備又問:「什麼時候回來?」書童說:「那更說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幾天,沒准兒。」劉備、關羽、張飛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劉備派人去隆中打聽。過了幾天,得到回報,說諸葛亮回來了。劉備叫人立即備馬。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派個人把他叫來得了!」劉備斥責他:「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麼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劉備上馬出門,關羽、張飛也只好騎馬相隨。當時正是數九寒天,雪花紛飛。張飛埋怨說:「天寒地凍,還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劉備說:「我冒著風雪正是為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張飛只得跟著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龍岡,劉備輕叩柴門,開門的還是上回那個書童。可是,家中只有諸葛亮的弟弟在讀書,諸葛亮被人請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時間過得好快,寒冬剛過,早春來臨。劉備打算三訪孔明。關羽、張飛都不耐煩了。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了!」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麼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雲長同我一起去。」張飛說:「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麼能落後呢?」劉備說:「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禮節。」張飛滿口答應。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劉備走到柴門前,剛一敲門,那書童又出來了。書童告訴劉備,先生正在睡午覺。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台階下等孔明醒來。關羽、張飛在門外站了好長時間不見動靜,便走進門來。見劉備還站著等,張飛氣極了,對關羽說:「這個先生怎麼這樣傲慢!等我到草屋後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關羽一再相勸,張飛才沒放火。
又過了好長時間,諸葛亮才睡醒。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兩次謁見,都沒有遇到。」諸葛亮忙答禮說:「將軍光臨草舍,沒有及時迎接,實在慚愧!」兩人禮讓一番後,就坐在草堂上,邊喝茶邊談論國家大事。
劉備聽了諸葛亮一番議論後,更敬佩諸葛亮了,他懇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創立大業。諸葛亮看到劉備三顧茅廬,又肯虛心求教,就答應了。後來,諸葛亮輔佐劉備,打了許多勝仗。
Ⅸ 求《我眼中的諸葛亮》600字左右的。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燒赤壁」、 「空城計」這些神話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歷史長河裡閃著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徵,「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給後人留下無盡的慨嘆和唏噓。
他原本只是個隱士,他念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躬耕於南陽,一心只想過著「儉以養德,靜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這樣的智者,歷史是不會讓他如蜉蝣一般消失,於是演繹了「三顧茅廬」的佳話。
他足智多謀。初出茅廬就火燒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騎」之首的夏侯惇也落得狼狽而逃。他巧借大霧,草船借箭,不費吹灰之力,就讓周瑜陷害他的美夢破滅,同時還大大挫傷了曹軍的銳氣。他六齣歧山,屢戰屢勝,使魏軍中首出一指的司馬懿也聞風喪膽。
他大智大勇。面對兵臨城下的15萬大軍,依然笑容滿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閑地彈琴。為了孫劉聯盟,他泰然入吳,雖然他知道那裡有周瑜的百般刁難,甚至是生命危險。萌葭關下,為了劉備的事業,他毅然 決定冒刀光劍影,前去說服馬超投降。雖然最後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氣可嘉。
但他畢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錯的時候。一個馬謖,一個魏延。前者言過其實,他卻委以重用,只因為馬謖讀了一肚子的兵書,談論起來滔滔不絕;後者是難得的將才,他卻固執地認為「延腦後有反骨」,總是不能用人不疑。恐怕在這一點上,比起劉備和曹操,他要稍遜了一籌。他太謹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樂公」,縱然他是「兩朝開濟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淚滿襟」的慨嘆。
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一個無奈的隱士,一個有超人膽略和傑出軍事才能的英雄,一個不免留有遺憾的悲壯之士。
看《三國演義》時,我對一個人物記憶猶新,一個具有強烈傳奇色彩的人物——諸葛亮。
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佔有這么大的位置,是因為他是位足智多謀的天才軍事家。「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獲」和「空城計」等,充分顯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膽果斷,善於發現敵將的弱點,攻其不備。他根據自然現象,巧用大霧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範例。他利用司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計」,嚇退了追趕蜀兵的魏軍。
這個上通曉天文,下熟知地理的的智者,把他智慧的結晶化作一場場精彩的智斗,和他那把常拿在手中輕搖的羽毛扇一起深深刻進每個人的腦海中。
他本是個平民,深居簡出,清高脫俗,淡泊名利,才留下了「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這燴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諸葛亮追隨劉備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圖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效忠劉備時,劉備的地位尚未鞏固。他竭忠盡智,終於使蜀漢地位漸趨安定;他有政治遠見,能對復雜的形勢進行分析並從中找出規律,定出方針。
雖然他不是一員猛將,不會跨在戰馬背上揮刀浴血殺敵,但他在蜀國有著不可一世的地位,不只因為他的才智,還有他的高尚品德。他受了知遇,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人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於他的「忠」,我們應當賦予新的內容。
諸葛亮不僅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家,還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為了使農民更方便地灌溉農田,發明了腳踏水車。為了解決軍糧運輸的困難,發明了「木牛流馬」。據說木牛流馬的肚子裝糧草,把舌頭一扭就會走動或停止。
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廬」以知「三分天下」,使劉備能有安身之處。他的「聯吳攻魏」的策略,使蜀兵節節勝利。他採取「撫民生息」的方針,讓蜀國一步步走向強盛。
諸葛亮,這位有傑出成就的軍事家、發明家、政治家,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
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不披鎧甲的英雄。
關於諸葛亮
做能臣不容易。第一要忠,第二要能。忠而無能曰庸,能而不忠曰奸,都不是能臣。但,光是又忠又能,還不夠,還得大家都承認。這第三條最難。因為嫉妒別人的能,是官場的通病;懷疑臣下的忠,是帝王的通病。所以歷史上的能臣,好下場的不多。不是生前被貶,便是死後挨罵,能做到生前生後都沒有什麼人說閑話的,大約也就是諸葛亮。
然而諸葛亮活得好累!
諸葛亮的形象,千百年來走樣得利害。在一般人心目中,他老先生很是瀟灑的。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那結果都是事先料定了的。計謀也很現成,甚至早就寫好了,裝在一個袋子里,只等執行者到時候拆開了看。自己則既不必親自上陣殺敵,也不必操心費神,只要戴個大頭巾,搖把鵝毛扇,泡壺菊花茶,擺個圍棋盤,便「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真是何等瀟灑。
其實,諸葛亮的心理壓力大得很。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際遇,歷來就被看作君仁臣忠、君明臣賢的楷模。尤其是那有名的「三顧茅廬」,千百年來讓那些一心想出來做官又要擺一下臭架子的文人羨慕到死。實際上他們君臣之間的猜忌和防範,沒有一天不深藏於心。君臣關系畢竟不是朋友關系,最信任的人往往同時也就是最疑忌的人。因為雙方相處那麼久,交往那麼深,知根知底,對方有多少斤兩,彼此心裡都有數。這就不能不防著點了。你看白帝城託孤那段話,表面上看是心不設防,信任到極點,其實是猜忌防範到不動聲色。劉備對諸葛亮說,我這個兒子,就託付給先生了。先生看他還行,就幫他一把;不行,就廢了他,取而代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扯淡!劉禪的無能,簡直就是明擺著的,還用看?無非因為明知諸葛亮之才「十倍曹丕」,自己兒子又不中用,放心不下,故意把話說絕,說透,將他一軍。諸葛亮是明白人,立即表態:「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鐵了心來輔佐那年齡相當於高中生、智力相當於初中生的阿斗。
陳壽說,劉備的託孤,「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這種說法,如果不是拍馬屁,就是沒頭腦。誠如孫盛所言,如所託賢良,就用不著說這些廢話;如所託非人,則等於教唆人家謀反。「幸值劉禪暗弱,無猜險之性,諸葛威略,足以檢衛異端,故使異同之心無由自起耳」。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劉備託孤成功,全因為諸葛亮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又為人謹慎,處處小心,這才沒鬧出什麼事來。但要說劉禪沒有猜疑忌恨過,則不是事實。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各地人民懷念他,要給他建立廟宇,劉禪就不批准,說是「史無前例」。可見劉禪內心深處是忌恨厭惡諸葛亮的。事實上,一個人只要當了皇帝,就會忌恨手下能力比自己更強的大臣,而且越是弱智,就越是忌恨。因為所有的蠢才都一樣,只要手握權力,高人一等,便會自我感覺良好,牛皮馬屁不絕。一旦發現手下人比自己強,又會惱羞成怒,必欲去之而後快。劉禪其實也一樣。只不過有賊心無賊膽,有賊膽也無賊力,只好在諸葛亮死後做點小動作,發點小威風,表示他還是個人物。
其實,即便劉禪對諸葛亮真心「事之如父」,也是沒意思的。這傢伙實在太蠢。又豈止是蠢,簡直就沒有心肝。他做了俘虜後,被遷往洛陽,封安樂縣公。有一天,司馬昭請他吃飯,席間故意表演蜀國歌舞。蜀國舊臣看了,無不愴然涕下,只有劉禪,照吃照喝,「喜笑自若」。司馬昭感慨說,一個人的無情無意,怎麼可以到這個份上(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又一天,司馬昭問他:很想念蜀國吧?劉禪立即答道:「此間樂,不思蜀」。舊臣郤正聽說了,就對劉禪說,下次再問,就說先人墳墓遠在隴、蜀,沒有一天不想的,說完再把眼睛閉起來。後來司馬昭又問,劉禪果然照著說,照著做。司馬昭說,我怎麼聽著像是郤正的話呀!劉禪立即睜開眼睛,驚喜地說,猜對了,正是他!旁邊的人都忍不住笑。當然,這也可能是為了保命,裝傻。但即便是裝傻,也是沒心肝。事實上,除了「樂不思蜀」這句成語外,劉禪對於中國歷史半點貢獻都沒有。輔佐這么個東西,有什麼意思?
所以諸葛亮很累。又要打天下,又要哄小孩,又怕老的起疑心,又怕小的不高興,能不累嗎?事實上,諸葛亮不像軍師,倒像管家。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親自過問,親自操持,即所謂「事必躬親」。這固然是生性謹慎,也是勢之所然。不這么做,他怎麼能大權獨攬而國人不疑呢?他實在是害怕出差錯啊!
過度的疲勞,嚴重損害了諸葛亮的身體;沉重的壓力,又使他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諸葛亮曾上表致劉禪雲:「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公元207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倒在了北伐途中,享年五十四歲,比曹操少活了十二年。諸葛亮的身體原本是很好的。陳壽說他「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是個偉丈夫。如非勞累過度,心力交瘁,豈能逝世於年富力強之時?
諸葛亮實現了他的諾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其實是累死的(蜀魏交戰,相持五丈原。蜀使至魏軍營中,司馬懿不問軍事,只問飲食起居。當他聽說諸葛亮黎明即起,深夜才睡,罰二十軍棍以上的事,都要親自過問時,便斷定說:「亮將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