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王家衛認為音樂成為電影環境的一部分

王家衛認為音樂成為電影環境的一部分

發布時間:2022-07-14 14:30:56

1. 王家衛的電影配樂為何十分注重儀式感和時代感

王家衛電影觀。王家衛擅長寫劇本,這奠定了他在香港電影界的優勢。總的來說,香港電影情節發展和故事結構的基本框架主要由人物塑造和對話語言寫作構成。然而,王家衛電影是不同的。人物往往在出現後不久就建立起鮮明的性格和特點。例如,金城武,是一個痴迷的警察,他不停地喃喃自語,打電話和他女朋友家裡的每個人聊天;例如,梁朝偉,是一名警察,他為女友買了一天一夜的東西,但不知道女友真正喜歡吃什麼;例如,王菲,是一個普通而古怪的人。

在王家衛電影的敘事中,畫外音占據了絕對重要的位置,因此他的電影中的聲音造型形式成了表現他個人風格的方式之一。就電影敘事而言,每一個局部的變化都會帶來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大量畫外音的使用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如何確定電影作者的視點的問題。

·

2. 關於王家衛電影的最主要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後現代主義風格,採用結構手法,注重對小人物,都市邊緣人物內心情感刻畫,傾注於時間的表達,喜歡數字,運用MV式的音樂

3. 王家衛的電影分析

你好,
王家衛
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的華語電影圈為世界影壇貢獻了眾多出色的作品與導演,而王家衛無疑是其中最值得關注的電影作者之一。他迄今為止的六部作品已經憑借著其極端風格化的視覺影像、富有後現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對都市人群精神氣質的敏銳把握成功地建構了一種獨特的「王家衛式」的電影美學。

王家衛1958年出生在上海,五歲時隨家人移居香港。早年在香港工藝美術學校學習平面設計時他瘋狂地迷上了攝影,特別是Robert Frank、Henri Cartier-Bresson和Richard Avedon這些大師的作品對他的影響尤為深刻。1980年從學校畢業後,他進入香港無線電視開辦的電視製作培訓班學習劇本寫作和影視製作,後在一系列無線的電視劇集中擔任製作助理和編劇。1982年,王家衛離開無線正式進入電影圈,他先做了近五年的電影編劇。1987年,王家衛為香港新浪潮電影的主將譚家明編寫系列影片「黑幫三部曲」的劇本,結果譚家明只採用了其中的最後一部拍成了《最後勝利》,而其中的第一部就成了1988年王家衛的首部導演作品《旺角卡門》的劇本。從1991年的《阿飛正傳》到1995年的《墮落天使》,不斷涌現的出色作品完成了王家衛對自我藝術風格的建立和鞏固。1997年,王家衛終於憑《春光乍泄》一片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得到了國際影壇的肯定。

王家衛電影的獨特性首先在於他對自己身處的城市和時代有著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種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這樣一個特殊外部環境里的生命體驗。他是最敏銳洞悉了現時態香港的藝術家:人流擁擠、華洋雜處的重慶大廈,旺角的高樓分割出的暗藍色天空,啟德機場邊可以看見飛機起落的公寓窗口,當然還有路邊攤、便利店和幽暗的酒吧,王家衛靠著這些標志性的元素組和出了一個世紀末的香港,最明顯的例子是《重慶森林》和《墮落天使》(當然你也可以把《東邪西毒》中那片孤寂冷漠的沙漠看作是寓言化了的現代城市,而且《春光乍泄》里的那種遠在異鄉的無根飄零的感覺也是對香港這個殖民城市在另一個異域時空里的反照)。王家衛是一個濃厚地背負「都市感受性」的影像表述者,現代城市所擁有的無機性和符號性使他的作品經常是內容隱藏在形式和風格里的,或者說,風格本身有時候就是他的內容。在以往香港新浪潮導演的代表許鞍華、譚家明等人的作品中,你可以輕易地觸摸到賴以支撐風格的「生活真實感」,但在王家衛的電影里你看不到這些。

王家衛的影像世界是高度抽象後的真實,這首先表現在他敘事時流露出的獨特的時間觀。王家衛電影里的場景往往都在線性時間的過去和未來中呈現出一種懸置狀態,盡管他不斷地用細節去強調時間概念,像《阿飛正傳》里那個著名的開場、《重慶森林》里對日期的反復訴說和《東邪西毒》里經常會在事件開頭指出節氣,但他講述的這些故事並沒有特別的時間背景,它們可能每天都會發生在這個城市的角落裡,它們只是從城市生活中抽離出來的標本。如果你仔細看過《重慶森林》,你就會發現兩個故事的某些細節其實是互相交錯的,王家衛用這種捉迷藏式的游戲來造成一種共時性的效果,既消解了傳統敘事的線性時間觀念又凸現了當代都市生活的偶然和無序,從而形成了一種存在主義式的精神意蘊。

王家衛電影的「抽象真實」還表現在他偶然性片斷式的敘事結構和對流行符碼的拼貼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衛的作品而感動的話,那絕不是由於整體世界的印象所引發的,而是因為細節、片斷以及絮語化的主觀獨白所喚起的氣氛能讓你產生心領神會的共鳴使然。氣氛存在於片斷中,或夾雜在片斷與片斷間的留白里,這很像是後現代美學對宏大敘事的摒棄和對細碎印象的偏好。在王家衛的電影里,你可以發現大量流行文化的符號,諸如流行音樂、商標、卡通玩具等等,包括他非常喜歡使用的人物如警察、殺手、阿飛等其實都是一種都市邊緣的亞文化符號,這種由都市提供的消費符碼經過王家衛的拼貼變得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現代社會由具體實像蛻變成的符號化感性,這也使得他的電影極端敏銳,新鮮而發人深省。

當然談到王家衛的電影,你立刻想到的還會有手提攝影機所拍攝的恍惚眩目的晃動鏡頭、不規則的畫面構圖和艷麗但冷漠的色調運用。這種商標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和他長期合作的美術指導張叔平和攝影杜可風。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獨立藝術電影甚至有些商業電影中你都可以看到這種王家衛式的影像,但大多數都只有單純形式的拷貝而缺乏內在的創意。

王家衛的電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實內里充滿了感情:像《重慶森林》里對快餐化愛情的反諷、《春光乍泄》里細膩糾纏的感情和《墮落天使》里金城武為父親做冰激凌的那段戲都讓人難忘。他作品中始終貫徹的一個主題就是:人與人之間對某種傾訴和溝通的渴望以及對遠比這種渴望更為強烈的個體交流不可能性的無奈。在華語電影圈中還沒有人可以像王家衛那樣更善於把這一主題表達得如此細膩而傳神。

王家衛的電影世界還在發展中,據說他的兩部新片《花樣年華》和《2046》將會有一個風格上的重大突破,所以在今天對他的成就下定論還為時尚早。英國著名的《聲與畫》雜志將王家衛選為20世紀90年代最重要的電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贊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爾,該雜志在對他的評價中說:「王家衛也許不是未來電影的全部,但他確實地指出了未來電影的一個方向。」

4. 王家衛的電影風格、特點(影評)

1、色彩

王家衛曾經說過:我拍電影就是想把我孩子時的喜悅、傷心、失落帶給觀眾。找尋回憶、品味時間,在他眼裡,時間與空間不會成為他與過去對話的屏障,他在電影里遨遊並享受屬於他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浪漫,舒緩音樂的動情,他善於用色彩表達他的思緒,鮮明且熱烈。在中國電影界,其美學思想的靈活運用可謂是獨一無二。



2、色調

色調是一切記憶的前奏,在這個視覺文化時代。王家衛電影的畫面做的精緻而曖昧,王家衛電影給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句台詞,而是某個畫面的顏色格調。在王家衛的電影里頭,灰、白、黑、紅永遠是主調,曖昧、低迷、頹敗、失落、灰暗,像是一部老電影,訴說著傳奇的故事。

3、音樂

王家衛說:「對他來講電影總是光影與聲音,音樂則是聲音的一部分,音樂也是營造氣氛的需要,同時也可以讓人想起某個年代。」王家衛電影中的音樂常常帶有很強的敘事性,每次出場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本1972年發表的小說,一部2000年上映的電影,交錯成一個1960年的故事。

4、獨白

王家衛的電影慣用獨白敘事,這是他的一大特色。這種單向流動的情感,力在表現人們的孤獨感、失落感、人之間的疏離,人與人之間缺乏與障礙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本質的追求,是一種實現自我的慾望的表現手法。王氏電影中,人們往往只沉醉於自己的世界中,他們拒絕與人交流,保持沉默,選擇用獨白表達內心的情感。

5、故事敘述的結構

傳統電影一般都是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個故事的情節設計都經歷開始、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反觀王家衛的電影,卻並非如此。

他並不是要講述一個多麼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於呈現一種可能被人刻意忽視的氛圍——反映人性真實性的狀態。王家衛的影片大量地採用「碎片」式的敘事策略。

5. 對時代的回溯與重視,王家衛電影里的音樂是什麼風格

王家衛作為二十世紀末最重要的導演之一,他在自己的電影里,加入了大量的音樂元素。不同的電影有不同的風格,不過整體看上去,這些音樂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角色。又或者說這些音樂,是為了加強角色之間的溝通。他所呈現給觀眾的文藝片,大都是話少音樂多的,這些音樂足可以把我們帶到他的電影中去。

3、以《東邪西毒》為例

就拿電影《東邪西毒》舉例,裡面的大多數角色,都有自己專屬的音樂。比如說慕容燕的古箏,節奏感和內心的痛苦大都是由音樂來帶動的;黃葯師的逍遙笛,符合他本身風流倜儻的性格,也符合電影的場景;洪七出場則是用的單管和呼麥,象徵著他的灑脫和自然,同時又有濃厚的大漠氣息。這些不同的風格音樂,促就了不同的電影風格,讓王家衛的電影在那個時代閃耀、發光。

6. 如何在影視作品中將音樂作為劇作元素推動情節發展

音樂對於影視作品最重要的作用,在於對影視作品情節的促進作用。因為影視音樂作為電影中的一個元素,本質上是為電影情節,為劇情服務的。在電影的情節進行過程中,有大量的音樂作為輔助,其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刻畫特定情節中人物的內心,揭示人物的內心寄託和心理變化,音樂本身是人物的無言的旁白,表現人物的情感。二是加強情節的節奏,推動情節的拓展、跳躍,形成人物在特定情節氛圍中的情感體驗與抒發高潮。三是作為情節中的一個劇作元素,表達人物內心的閃回、幻覺。但是不論音樂在影視作品中如何發揮其促進作用,都是圍繞情節開展的,在每一部故事片中,某一個階段的特定情節,用到的僅僅是一種情感基調的音樂,或者是愉悅的,或者是傷感的,或者是玄幻的,它們與人物情感和故事情節結合在一起去表現。具體來說,音樂在影視作品情節中主要有以下的促進作用。
(一)對於情節的渲染作用
電影音樂通過渲染情節,為情節營造出一種特定的背景氣氛,最終達到深化視覺效果的作用。背景氣氛,包括環境氣氛、時代氣氛、地方色彩或民族特點等。這里舉這樣一個例子,正如同我們所看過的一些恐怖片,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不管什麼樣風格的恐怖片,共同特點是全都藉助音樂來營造氣氛,如果沒有音響效果,再恐怖的片子也都會失去些表現張力。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其發揮渲染氣氛作用時,並不是單純地描繪、解釋畫面,刻畫主要人物的內心,重復或擴大情節的視覺效果,而是通過音樂為情節部分或者整體地創造某種氣氛,增強聽覺感受,使人產生如臨其中的感覺,也就是所謂的通感。
1. 情節取向
影視音樂在氣氛的渲染過程中有著很強的情節取向,是要批判還是要表揚,絕不是模糊的,而是與情節和畫面緊緊融合。王家衛在評論電影音樂時,認為音樂成為情節的一種提示,提示你身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時代。音樂在影視開篇中,起到的是開場白的作用,在片尾起到的則是總結以及發人深省的作用。動畫電影《木蘭》中,木蘭去見媒婆的前夕,影片以獨唱、重唱、合唱的方式唱出歌曲《榮譽》,音樂配合人物的動作節奏表達木蘭不安的心情,此時,音樂的取向就是用歌曲來加強木蘭的動作、思想,使木蘭形象的塑造更立體化、更加鮮明動人。電影中的音樂運用的中國民族樂器笛子、古箏、二胡等,均是為了創造一種民俗的氛圍,也是為了其情節的取向所服務的。
2. 情節對比
電視音樂並不是獨立成篇的,在影視作品中,影視音樂總是能夠引領情節前後對比的。例如,在前段情節中,音樂可能塑造的是寧靜和諧的氛圍,相對安靜、美好的情節呈現其中;而在後段情節當中,音樂塑造的是凌亂、繁雜的氛圍,對應的情節畫面是嘈雜、不安的形象,音樂在此運用對比的手法渲染畫面氣氛,增強了情節的戲劇效果。還有一種手法就是在某一段情節中,音樂明顯與情節畫面是存在反差的。例如,電影《指環王》中矮人佛羅德毀掉魔戒的那段情節,佛羅德不想把魔戒扔到萬丈懸崖里,而他的朋友山姆力勸他要毀掉魔戒,此時哈比國的小精靈和佛羅德為爭搶這只魔戒而進行殊死搏鬥,畫面情節展現的是氣勢恢宏而又節奏緊張的。而此時電影音樂所渲染的氣氛卻是抒情悠揚的。這樣使得此段情節的內在的張力充分表現出來,視聽結合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3. 情節連貫
音樂在渲染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起到情節連貫作用,引起受眾對前段已經經歷過的故事情節的回憶和再現。例如,通常我們的很多影片,都有這樣的情節,前段情節當中講主人公的歡愉的生活,而在後段情節當中,主人公的生活發生變故或者是主人公的離去,在此間反映前段主人公歡愉生活的情節回放,同時音樂也同時回放,讓受眾與劇中人物一起去回憶主人公的幸福生活,其間伴隨著哀怨和凄涼。這樣,在音樂中回想起故事的各個情節,此時音樂起到了良好的連貫作用。在很多情況下,電影音樂將作品裡那些性質上容易脫節的情節用視覺手段連接起來,這種連接比直接轉場和空鏡頭過渡都來得自然流暢,這一點在使用蒙太奇手法拍攝的鏡頭中最為明顯。但是音樂對於情節的連貫作用,不是處處都用,僅在關鍵的情節轉折過程中才可以用,這是一個關鍵的因素。

7. 王家衛《花樣年華》

音樂要跟影像產生化學作用

音樂在我的電影中很重要。然而我絕少找人為我的電影配樂,因為我跟音樂人難以溝通。他們用的是音樂語言,而我用的是影像語言。然而電影音樂一定要是影像的。它要跟影像產生化學作用。我的辦法是但凡我聽到能令我產生影像的音樂,我便錄下它,留起來,知道日後可能會用得著。

我整個拍攝過程都會有音樂,我特別喜歡在時裝片中用上古老音樂。我認為跟影像不同時代的音樂會產生一種曖昧感,令事物顯得復雜起來。我在片場也放音樂———不是為營造氣氛,而是帶出節奏。要是我希望攝影師用某個速度拍攝,一段音樂就可以說得明白,勝過千言萬語。

8. 王家衛影片中的音樂是什麼類型有什麼風格

王家衛是一個很孝順的人,尤其是受他母親的影響比較大,像是《花樣年華》,就是從母親那裡得到的生活體驗,與此同時,他的母親比較喜歡Nit King Cole的音樂,所以,在王家衛的電影中,不乏可以聽到他們的爵士樂。

9. 別具一格的視聽語言,王家衛的電影有何技法

王家衛的音樂特色,在《首映雜志》年台灣訪問王家衛時,王家衛透露了一些關於他的音樂的說明。就圖像和聲音而言,王家衛在他的電影音樂中描述了“感覺”。“音樂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音樂已經提醒你所處的環境和時代。在我自己的電影中,我將首先了解環境是什麼樣的,包括地理環境和這個地方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所以音樂經常成為環境的一部分。有時候,我心裡有一種根本無法解釋的音樂。是直接意識到戲劇應該是氛圍。

糜爛的音調,鬆散的歌聲,一點點深沉和濕潤,MoMo和平靜,迷戀和迷戀,沒有原因,沒有解釋,只是靜靜流淌,手掌大小的空間充滿了淡淡的迷茫,孕育著愛情、事業和追求。


10. 王家衛導演風格

1、色彩

王家衛曾經說過:我拍電影就是想把我孩子時的喜悅、傷心、失落帶給觀眾。找尋回憶、品味時間,在他眼裡,時間與空間不會成為他與過去對話的屏障,他在電影里遨遊並享受屬於他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浪漫,舒緩音樂的動情,他善於用色彩表達他的思緒,鮮明且熱烈。在中國電影界,其美學思想的靈活運用可謂是獨一無二。



2、色調

色調是一切記憶的前奏,在這個視覺文化時代。王家衛電影的畫面做的精緻而曖昧,王家衛電影給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句台詞,而是某個畫面的顏色格調。在王家衛的電影里頭,灰、白、黑、紅永遠是主調,曖昧、低迷、頹敗、失落、灰暗,像是一部老電影,訴說著傳奇的故事。

3、音樂

王家衛說:「對他來講電影總是光影與聲音,音樂則是聲音的一部分,音樂也是營造氣氛的需要,同時也可以讓人想起某個年代。」王家衛電影中的音樂常常帶有很強的敘事性,每次出場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本1972年發表的小說,一部2000年上映的電影,交錯成一個1960年的故事。

4、獨白

王家衛的電影慣用獨白敘事,這是他的一大特色。這種單向流動的情感,力在表現人們的孤獨感、失落感、人之間的疏離,人與人之間缺乏與障礙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本質的追求,是一種實現自我的慾望的表現手法。王氏電影中,人們往往只沉醉於自己的世界中,他們拒絕與人交流,保持沉默,選擇用獨白表達內心的情感。

5、故事敘述的結構

傳統電影一般都是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個故事的情節設計都經歷開始、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反觀王家衛的電影,卻並非如此。

他並不是要講述一個多麼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於呈現一種可能被人刻意忽視的氛圍——反映人性真實性的狀態。王家衛的影片大量地採用「碎片」式的敘事策略。

閱讀全文

與王家衛認為音樂成為電影環境的一部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個動畫電影的人物有雨果 瀏覽:218
泰電影thepool迅雷 瀏覽:943
好萊塢情愛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342
男生不看小電影 瀏覽:806
如何欣賞電影人物 瀏覽:695
手機中的電影如何剪輯 瀏覽:581
成都電影院影訊時間表 瀏覽:954
你好李煥英電影劉德華唱的什麼歌 瀏覽:24
電腦迅雷怎麼下載電影 瀏覽:624
微電影開機儀式需要幹些啥 瀏覽:382
貓妖是什麼電影 瀏覽:689
上海國際電影節動畫獎項 瀏覽:31
日本感染電影在線 瀏覽:131
創建文明城市微電影劇本 瀏覽:34
五日戰爭俄羅斯電影大全 瀏覽:432
商業題材電影英文原聲 瀏覽:535
電影解析度安卓軟體 瀏覽:117
票房top10電影榜單 瀏覽:853
北京八一電影製片廠地址在哪裡 瀏覽:818
手機如何用百度網盤下載bt電影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