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分析一部電影
那要看是 商業電影 還是 藝術電影了。1. 那肯定是 主題了。電影的分析沒有說如何分析,只有自己對電影的感受。 主題也得自己去感受。主題滲透著創作者的世界觀 價值觀,分析的時候盡量的去接近作者, 感知作者。(不同的人對電影的主題有不同的看法)
2. 應該是結構了。簡單來說結構應該說是一部電影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 再簡略點就是 風格了。 3. 人物分析在電影中是十分重要的。這里說的人物得分成兩撥。 一是作品中的人物, 二是演員。 人物分析麻煩些寫個大概把。 a.人物外形 b.人物景別。(簡單的說就是如何用鏡頭表現人物) c. 人物形體是很重要的啦。(這個就不用多說了) d. 人物的位置。 (具體的說就是 人物 應該居中呀,還是把人物放在 邊上呀, 或者是讓演員的某個肢體不露出來等等)
影片分析太麻煩, 以下就超級簡略 需要分析的地方有: 場景 光線 對話
好累,,
② 如何去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從哪些角度分析
一部好的電影還要有以下的條件:完整的構思出色的演員還有對攝影服裝造型等技術方面的要求 不過不同的電影應該從不同的角度看 你不能要求商業片有多深刻的內涵 也不能要求藝術片有驚心動魄的場面和劇情總之,看你自己喜歡看的就好,不用可以去判斷它的好壞
③ 評價一部電影需要從哪幾個方面來分析
主 題
正像其它藝術作品一樣,影片的主題是電影作品中的靈魂和精華,也是我們為之迷戀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們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後,力圖總結分析出來東西。
主題——是電影中內容的核心與內涵;
是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
電影作品中的內容與主題,滲透和體現創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體現著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
電影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多側面的、多切入點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電影的主題是電影的動作和人物的內涵,是電影的情節和事件的外延。主題是編劇、導演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的暗示,藝術作品的主題轉化為形象時,是導演思想慾望的情緒宣洩。
④ 有關電影學,電影批評問題。拜託有經驗的高手解答!!
姑且試著回答一下,其實這些問題科班和非科班的角度可以很不同。
1,首先你要了解什麼是電影,什麼是電影學,如果你是從批評的角度出發,而非拍攝,那麼你需要入門級的書,周 星《中國電影藝術史》,北京大學出版社。是很多學校電影批評學研究生的參考書目。確實有過人見解。以及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電影學人手一本。還有一本近幾年的,我認為很適合入門《認識電影》。書很多,不過你先看了這幾本再說。
2,多看,無所謂什麼獲獎不獲獎,無所謂出名不出名,逮著就看,看多了,你總有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吧,這就是電影批評,看多了一定能分出個真正的高下的。還有就是看電影方面專門的書籍,但是肯定必須要有閱片量的積累。
3,多看
4,多看電影,多看專門的電影批評的書,然後把書里的意思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帶不帶政治因素或者帶不帶藝術高度,到底是藝術片還是商業片,跟導演和演員以及鏡頭語言的運用有多大的關系,這些全要靠你看多了才能有所總結。
5,多看。
其實,電影學需從興趣出發,任何藝術都需要首先有興趣,進而才能進入專業領域,最終才有可能成為大拿。如果你想有系統的自學電影學,那麼你首先需要的是大量觀影。電影誕生一百多年,你能把代表作品有個十之七八的觀影量,再來看專門書籍的時候,就能夠融會貫通。而且電影學被稱為第七藝術,是一門綜合了文學、音樂、攝影、美術、戲劇、造型等多門類藝術的綜合藝術。需要對戲劇和文學有一定的認識。電影批評許多批評方法來自文學,許多門類的劃分也首先來自文學,譬如現代主義、解構、後現代、新浪潮等。
最後,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⑤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
1)首先,要數鏡頭,這部影片有多少個鏡頭組成。是長鏡頭呢還是短切來表現的。然後,計算一下,這些數量分別是在哪些場景中的——鏡頭的數量可以決定全片、或者是段落視覺節奏。分析一下,這些鏡頭數量如何排列的。
2)看一下,這些鏡頭分別是用怎樣的景別來呈現的,這也是影片風格之一,同時要注意,一個段落分別是以怎樣的景別開場,又以怎樣的景別結束的。
3)對於攝影而言,或者是三維製作師而言,要注意光線了。每個鏡頭光線是怎樣使用的,燈位可能在什麼地方,主光在哪裡、側光在哪裡?逆光在哪裡?最暗的地方在哪裡?最亮的地方在哪裡?該場景是以何種光源作為主要照明手段的?是屋裡的台燈,還是模擬窗外的陽光?在不可能出現光線的地方,是否有光線照射?下一個鏡頭的光線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白天黑夜的變化,有無陰天下雨的變化,光線有色溫的變化嗎?冷,還算暖?
關於電影主題的分析:
4)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影片的整體視聽形象表達理解,我們感悟到了什麼。主題雖然是影片所表達的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態度、情感和審美觀念,帶有明顯的個人主觀色彩和風格樣式,但不會是純主觀化的東西,一定是一種個人生活的感悟。對於電影作品所表現出的主題,我們要全面的理解,切記不能片面化和簡單化。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揚一種極有意義的思想,折射出豐富的思想內涵,照耀和撫慰人們的心靈,從而提高和凈化人們的精神境界。在我們分析、討論影片主題的時候,往往為了更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題,領會導演的創作意圖。
⑥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正所謂,看電影,所以當然是從「看」,眼睛開始。動作片,那就緊緊的盯住他們的動作,情節片,那就要看他們的表情。但是,還要看到一點,那就是他們每個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奧,可其實並不難。電影為了表達出人物,演員們都會把表情盡可能的真實。好的演員,會把那個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邊一個朋友一樣。通過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內心。是痛苦?掙扎?還是開心?幸福?跟著人物的內心,一起體驗電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過的事了。
2
電影,不僅僅只是想讓我們看,還需要我們聽。傾聽什麼呢?配樂,人物說話的語氣,還有出現在其中細微的聲音。配樂可以說是一部電影的一大亮點,(比如宮崎駿電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歡的配樂,也讓我們記住了久石讓。)配樂,主要為了烘托氣氛的,成功的電影中成功的配樂,總能帶著大家一起進入電影,配合著人物說話的語氣,混合出或者悲傷,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們要帶著我們的心去看電影,說的高雅些,就是欣賞。看懂了情節,聽著音樂,了解每個人物的心之後,總會有一些感慨。走馬觀花的同志會評價這是部好片還是爛片,而真的用心去體會的,會從電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會現實,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許是自己從前的夢想,也許是和其中某個人物相似的生活經歷。接著——會感情洶涌。那看電影的目的就達到了,給我們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瀾,一些感動,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記住一些事,忘記一些人,然後輕裝信心滿滿的繼續生活。
⑦ 怎樣從structuralism結構主義這一批判角度來評價電影
成為二十世紀下半葉以及二十一世紀最常使用來分析語言、文化與社會的研究方法之一。結構主義可被看作是一種具有許多不同變化的概括研究方法。廣泛來說,結構主義企圖探索一個文化意義是透過什麼樣的相互關系
⑧ 《武訓傳》在當時為什麼被批判批判者的主要理由是什麼
批判緣由: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寫的社論《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電影《武訓傳》上映於1951年初。它描寫和歌頌了清末武訓行乞興學的事跡。
《武訓傳》上映後,引起了兩種截然相反意見的爭論。贊揚者認為,這「是一部富有教育意義的好電影」,武訓是「永垂不朽值得學習的榜樣」。批評者認為,電影《武訓傳》是一種「缺乏思想性有嚴重錯誤的作品」、「武訓不足為訓」。這本是文藝界不同意見的正常爭論。
(8)批判分析一部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介紹:
《武訓傳》是由孫瑜執導,趙丹、黃宗英、周伯勛、張翼主演的一部劇情片。該影片於1950年公映。
影片講述了武訓「行乞興學」的感人故事。1950年由昆侖影業公司出品。該片是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訓的生平事跡為內容的傳記影片。影片以細膩的敘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訓的苦難生活和他從青年時代起由「行乞興學」而終於獲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譽的一生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