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關於影視音樂鑒賞的論文,急
C小調彌撒的情感,已絕對不是歡快性質,也與他十歲那年創作的 kyrie相距何其之遙!但到了「信經」曲,三次輪回的快版,把對上帝的信心表達的又是何其明確!因此這首彌撒曲很顯然已完全不是敷衍著主教的要求,而是個人的真實信仰告白了。他要說的不是偽善的宗教,而是能真真實實安慰他短暫又痛苦的塵世生命的信仰。這種告白,絕對不是要求規格與形式的薩爾茲堡所能接受。
寧靜祥和的微笑
莫札特與父母親莫札特生命中最後的貧病交加的五年,曲風再度改變,從偶而出現突然結束的焦慮不安中掙脫,回到平靜無波甚至有些逍遙感的曲風。譬如他去世那一年的第二十七號鋼琴協奏曲(KV595),其流暢的音符,因偶而的轉小調,就絕對不再僅只是歡愉感的,但其返回大調,或優美不陷溺進情感的慢版,仍讓人分享到他的平靜無波。這絕對遠遠超過他早期的「歡愉」境界,是苦難中的安息了。
莫札特去世的那年彷佛是想把未竟之志全數完成一般,在病痛中還是維持大量的創作。其中有一首大概是為領聖餐儀式而作的宗教「Ave verum corpus」(KV618),簡直是無法想像的超然平靜,四部和聲緩慢優美而無波瀾的述說基督之愛,根本無法想像創作當時莫札特正在生命垂危之際奮斗。
莫札特在他死前兩年,曾經跟來比錫托馬斯合唱隊隊長談了一席話,他後來寫信給父親時提及此事。他跟隊長說:「我覺得你完全感受不到『上帝的羔羊基督,你洗卻世上的罪,請賜予我們和平』這句話的意思....。我從童蒙(註:莫札特的父親在耶穌會受了整整十二年的,並得博士學位,他非常重視莫札特的宗教教育。)就進了宗教的神秘聖殿,滿腔熱情期待彌撒開始,卻不知到底要得到什麼....,如今經過庸祿的生活,這一切又重新浮現,並深深感動著我的心靈,我樂於為這些聽過千百次的話,譜成音樂....。」莫札特當年與主教之不合,顯然與主教的成見有關──好動,滑稽可笑,動不動講黃色笑話的音樂家,怎麼可能在在實踐上都明白信仰真理??但莫札特這從來與無緣無關,從不知道他將在生命末期經驗法國大革命的人,卻寫出嘲弄達官貴人,幫助一切平民的「費加羅婚禮」,以至於貴族紛紛疏遠他,加深他的貧困。當主教斥責他沒有教養,是個壞蛋,他卻於生命的後面十年,加入有平等思想扶弱濟貧的「共濟會」....,這一切都表明莫札特不是沒有信仰,而是無法把他自己的信仰跟形式化教條僵化的宗教氣氛,與只在上流閑談的宗教氣氛連結。這正是他在薩爾茲堡受困,而後貧病交加的主因。
莫札特的「安魂曲」(Requiem, KV626)手稿莫札特在母親為他勞累旅途中病故後,雖然其創作有一段時間明顯出現一反輕快風格的哀傷,但他還是寫信給父親說:「我順服上帝的意志」。當父親病危,他貧困交加的人生中再也沒有長者的撫慰,莫札特跟父親說:「我永遠感激我的創造者,並由衷祝福我周圍的人都可以有像我一樣的幸福感。」最後,當他思索死亡時,寫信給父親道:「既然死是我們生命的真正終極目的,它對我而言就不再是某種令人驚恐的東西,而是讓我感到安寧寬慰的東西。我感激上帝讓我有機會認識死,上帝讓我知道,死是達到真正的幸福的鎖鑰。」看過這些出自心靈的信仰表白,就不難明白,莫札特在創作中期離開薩爾茲堡前後,雖經歷生命中嚴重的挫折傷害與懷才不遇,卻仍走向創作中後期的平靜愉快。這種平靜愉快絕不是不解世事,因此即或是很容易傾向憂郁的小調,還是充滿平靜感,最終面對死亡,竟能創作出 KV618的天籟之曲了!
宗教與的關系,絕不是宗教扼殺藝術那般的一語化約──雖然形式化教條,的確使藝術窒息,莫札特也曾因此憤慨向朋友說:「作人還是不要太『虔誠』比較好!」,但形式化與教條絕不是宗教的本意。
我們在聆聽莫札特的音樂時,多少會體會到一種非出自自我的超然的情感,一種「不可言喻的奧秘」,因此有人說莫札特的音樂是「超驗的音樂」,但這終歸是因為莫札特自身先從自身的生命中掙脫,體會到一種超驗情感的向度。因此我們可以歸結:不是藝術可以取代宗教,而是宗教真實的體會與深度,賦予藝術一種非凡的內涵,因而走向超越的向度!
2. 誰能幫我整一篇歐洲音樂浪漫主義時期的論文啊 不少於3000字的 謝謝
浪漫主義音樂
一、音樂中的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原指用羅曼語(Roman)書寫的故事,進而專指長篇小說或騎士故事,後來也包括傳奇小說等。浪漫主義在藝術上的興起,最早見於十八世紀的文學作品中,這些作品將一切個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音樂方面,浪漫主義作曲家強烈地表現出自己的癖好,這與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義格格不入。古典主義音樂象線條一樣鮮明;而浪漫主義音樂則偏重於色彩和感情,並含有許多主觀、空想的因素。然而,這只是原則上的區別,要想在不同的創作風格之間,譬如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按照那些講究條理的音樂史家的願望劃一道涇渭分明的界線,從來不是那麼容易的。簡單地下定義行不通,這些定義總是因為忽視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過於簡單化。例如,假使斷言古典主義音樂是客觀的,浪漫主義音樂是主觀的,那麼豈不是說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在某種程度上像電腦一樣,從不創作反映自己個人感情的作品了?這顯然是非常荒謬的。同樣地,如果說浪漫主義作曲家「擺脫」了傳統形式的原則,那麼這實際上就是否定了他們在繼續使用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場合下使用古典形式。例如威爾第就用賦格曲式結束他的喜歌劇《法爾斯塔夫》。另外還需明確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風格曾經共存了一段時期,重要的浪漫主義歌劇作曲家、德國理想主義者韋伯就先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僅比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這兩種樂派之間實際上又存在著我們很容易把握的區別,這些區別大多是源於非音樂的原因。到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在社會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變,他們已不再是一個城市、宮廷或教堂的雇員。
貝多芬也只是贏得了某種程度上的真正獨立,因為不管那些貴人們多麼慷慨地讓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計仍維系於貴族的庇護。而現在,理論上說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實際上也就是大眾的僕人。為了滿足大眾的需要,各種各樣的音樂會社團和音樂節網路迅速地發展起來。如果一個作曲家,比如門德爾松,能為這個眾多的占統治地位的中等階層提供他們所喜聞樂聽的音樂,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視時代的審美觀,只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後代創作,那麼他在公眾的心目中就必然是個「怪里怪氣」的孤僻藝術家。這一類作曲家常以為他們是出類拔萃的傑出人物,是未來藝術的預言者。「藝術家」一詞的使用不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整個十九世紀的作曲家都這樣看待自己。他們這樣稱謂自己很有理由,因為一旦擺脫了私人的庇護,投身到社會中去,他們便開始和文學作家等富於創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觸。事實上,韋伯、舒曼、柏遼茲除了作曲還寫過一些有關音樂的書,而瓦格納不僅自己寫劇本,還寫出了許多關於音樂、戲劇和哲學的著作和論文,真難以想像他何以還有時間創作出那麼多的樂曲來。這新的一代作曲家對彌漫在社會上的各種新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不管是科學的、民族的,還是藝術的。最重要的是,他們對文學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們的前輩僅滿足於用器樂表達純粹的音樂思想,浪漫主義音樂家則致力於讓音樂在表達的廣度上與語言並駕齊驅。當然,給歌詞譜曲一直是作曲家們的實踐之一,可是當時流行的是用器樂表達或描繪一種特定的場面,甚至講述一個故事。這起始於貝多芬的同代人韋伯,後來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勞斯發展為描述性的交響詩。十九世紀上半葉,自然的、鄉村的浪漫主義文學轉變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廣闊的浪漫主義文學,分別以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1813年)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1847年)為代表。這兩部英國小說有天壤之別,這種區別在沃爾特·佩特(W·Pater)給浪漫主義下的定義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認為浪漫主義是「給美添上了怪誕的色彩」。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義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同樣表現了一種奇異的超自然的東西,如柏遼茲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響曲》中所表現的那樣。作曲家們很快就對周圍的大自然發生了新的興趣,這種自然已經不是貝多芬《田園》中的那種簡單的自然,而是大寫的「自然」,一種因為他們超脫於芸芸眾生才與他們有著特殊聯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學還是音樂,浪漫主義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十分強調單個的人,而不是那種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被仔細地劃入某個階層而根本無法擺脫其束縛的人。因此,對獨立個性的重視使作曲家們有意識地追求個人的特點,有時成了自我主義。這樣,他們離那些因為循規蹈矩而壓抑了自己部分創造才能的古典主義作曲家就越來越遠了。
想用寥寥數語概括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其結果非常容易使讀者誤以為浪漫主義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雖然他們中間有人確有行為出軌的時候,但是總地來說,他們有足夠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他們當中大多數人仍繼續運用傳統的交響曲、奏鳴曲、四重奏等形式,雖然在這些形式里出現了與莫扎特不同、會使他的審美觀受到侵害的新東西(需要記住的是,審美的好惡總是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這一代認為「過分」的行為在下一代眼裡卻是規范,昨天的「頑皮的孩子」,逐漸長成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註:法國詩人戈蒂耶早年參加浪漫主義運動時被稱為「頑皮的孩子」。「老伯伯」則是英國人對曾經擔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萊斯的尊稱。)。浪漫主義運動內部也一直存在兩個不同的流派,一個是以柏遼茲、李斯特、瓦格納為代表的激進派,另一個是以門德爾松、勃拉姆斯、布魯克納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義可以說明分裂是怎樣產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樂曲的作曲家(門德爾松、柏遼茲)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與鋼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劇方面的韋伯)區別開來。
二、浪漫主義音樂的形成
初期的浪漫主義音樂與其它姊妹藝術一樣,也是發自歐洲「啟蒙時代」的思想和法國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它比文學中的浪漫主義要晚數十年。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為初期的浪漫主義的先驅,其後的作曲家們皆可歸為浪漫派。從時代上講,十九世紀中葉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全盛時期。
三、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如前所述,在古典派作曲家貝多芬、羅西尼和韋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經明顯流露出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正是他們開創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後出生的作曲家們,形成了初期浪漫主義的中心。舒伯特和柏遼茲可謂初期浪漫派音樂的代表人物,他們從格魯克、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傳統出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後來,浪漫主義音樂經過門德爾松、舒曼、肖邦和威爾第等人的進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納的時代達到了巔峰,這些作曲家、鋼琴家構成了中期浪漫主義的中心。至於馬勒、理查德·施特勞斯和拉赫瑪尼諾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則歸於晚期浪漫主義音樂。
四、浪漫主義音樂的歷史地位
浪漫樂派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這一時期不但盛產偉大的音樂家,而且音樂體裁空前廣泛,出現了諸如無詞歌、夜曲、藝術歌曲、敘事曲、交響詩等新穎、別致的形式,是人類藝術史上的一大「寶庫」。浪漫主義音樂也是一座橋梁:韋伯接受了格魯克和莫扎特的傳統,傳至近代的瓦格納;舒伯特在器樂方面是貝多芬的繼承人,他的浪漫主義藝術歌曲,則是經由舒曼和奧爾夫流傳至今;柏遼茲的標題音樂源於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其後又與近代法國的印象主義相關聯。
浪漫主義樂派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後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它
產生在十九世紀初。
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
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藝術表現形式也較以前有了新的變化,出
現了浪漫主義思潮與風格的形成與發展。浪漫主義音樂與古典主義
音樂所不同的是,它承襲古典樂派作曲家的傳統,在此基礎上也有
了新的探索。如強調音樂要與詩歌、戲劇、繪畫等音樂以外的其他
藝術相結合,提倡一種綜合藝術;提倡標題音樂;強調個人主觀感
覺的表現,作品常常帶有自傳的色彩;作品富於幻想性,描寫大自
然的作品很多,因為大自然很平靜,沒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
視戲劇,研究民族、民間的音樂文學,從中吸取營養,作品具有民
族特色。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是繼承古典樂派,但內容上卻
有很大的差異,誇張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別多。在音樂形式上,它突
破了古典音樂均衡完整的形式結構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單樂
章題材的器樂曲繁多,主要是器樂小品,如即興曲、夜曲、練習曲、
敘事曲、幻想曲、前奏曲、無詞曲以及各種舞曲——瑪祖卡、圓舞
曲、波爾卡等。在眾多的器樂小品中,鋼琴小品居多。聲樂的作品
中出現了大量的藝術歌曲,並將諸多的聲樂小品串聯起來形成套曲,
如舒柏特《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樂派創新
的藝術題材。和聲是表現浪漫主義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諧和音的擴
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轉調在樂曲里的經常出
現,擴大了和聲范圍及表現功,增強了和聲的色彩。作曲家創立了
多樂章的標題交想曲和單樂章的標題交響詩,這是浪漫主義音樂的
重要的形式。
浪漫注意音樂以它特有的強烈、自由、奔放的風格與古典主義
音樂的嚴謹、典雅、端莊的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如果貝多芬的
音樂只是黑白電影或版畫的話,那麼浪漫樂派作品則像水彩畫和五
顏六色的油畫。這一時期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浪漫主義音樂流派。一
種是以勃拉姆斯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義,另一種是積極浪漫主
義。浪漫主義音樂時期也是歐洲音樂發展史上成果最為豐富的時期,
它極大豐富和發展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優良傳統,並有大膽的創新,
這一時期的許多音樂珍品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3. 關於音樂方面的論文 800個字
大學音樂鑒賞論文音樂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會欣賞音樂便走出了欣賞美的關鍵一部分。因此學習欣賞音樂是一門很重的課程!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學到很多東西。一. 對中國古典音樂的認識在這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國的古典音樂,體味到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美。笛聲的清脆,簫聲的深沉,琵琶的錚錚之音,這些我們都從中感受到了華夏之音的美妙,體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國的古典音樂是以五音--宮商角徵羽為基礎的,中國古代的音樂大家創作了中國獨特的音樂形式如今在民間十分流行的是嗩吶這種樂器,無論民間的喜事還是喪事嗩吶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樂器之一。嗩吶作為我國傳統的樂器我國的音樂大家創作了優秀曲子如《百鳥朝鳳》堪稱經典。在這門課的學習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與自信心,有提升了對祖國的愛。二. 對西方音樂的認識《命運交響曲》堪稱經典,歷史上表現命運的音樂很多唯獨只有貝多芬用選取了敲門聲來表現命運,一聲聲短促而有力的敲門聲顯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與命運抗爭到底的決心。「命運」這一主題在貝多芬的演繹下有了另一種境地,成為了歷史上無人挑戰的經典。同時在這門課的學習中還有欣賞了幽默曲、圓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對幽默曲的欣賞,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這個時代的音樂更是在這些藝術家的身上學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棄精神和為實現目標不斷奮斗的高尚品格。三,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度,其音樂的發展歷史更是一部豐滿的史詩。在當今的樂壇最受年輕人歡迎的是Rap音樂,其中周傑倫便是一位現代音樂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們看來如此現代的音樂人,在他的音樂里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傳統的音樂元素,如在《菊花台》,這首曲子的結尾用的便是我國雲南的傳統樂器葫蘆絲。再如當今的年輕人所喜歡的歌曲《蘇三說》與《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膽的吸取了我國傳統藝術京劇中的音樂元素,受到人們的歡迎。回歸傳統是一種趨勢,我國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立足於傳統並且與現代的音樂元素相結合進行創新這是一種必然。有我國「西部歌王」之稱的王洛賓先生是將傳統音樂用現代音樂元素演繹的典範,他創作的歌曲膾炙人口,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唱。
4. 要寫個論文,談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誰能給我推薦幾部電影分析下
上大學時選修外國音樂的論文,當時是93分。
優雅的舞者
——新世紀音樂大師喬治溫斯頓、神思者和他們的音樂小品
我第一次接觸新世紀音樂是在高一的寒假。考完試,去圖書大廈淘碟,無意之間看到了一張不很起眼的專輯。黑色封底,封面正中是一張淡藍色的風景:嚴冬,白雪皚皚,幾棵蕭索的樹徑直地站在白雪之中,背後是望不見邊緣的森林,靜謐而安詳。我不曾聽說過封面上寫到的「新世紀音樂」,更不曾聽說過「喬治溫斯頓(George Winston)」這個名字。然而我看著封面,看著簡單的構圖中透出的幾分獨特的美,喜歡上了它。回到家,帶上耳機,按下播放鍵,清冽的鋼琴緩和而優雅地流入我的心頭,世界此刻也為之靜止。這張專輯出版於1982年,專輯的名字叫《十二月(December)》。
來浙大之前的暑假,收拾行李。我的指尖滑過一整架的CD,最終帶上了這張專輯,一張無論何時何地都會讓我感到十二月中那種獨特的凜冽與澄澈的專輯,它可以輕撫躁動的內心,舒展緊張的身體,讓我完全沉浸在這個超然的世界中。甚至此時此刻,敲擊著鍵盤,我還在聽,聽這張喬治溫斯頓的傑作,《十二月》。
那個與《十二月》邂逅的寒假,我在網上搜索這位大師的生平。美國蒙大拿州的爵士鋼琴手,創作了十幾張新世紀音樂專輯,抒發自己對故鄉的眷戀之情。鋼琴演奏之餘,他研習了經典的夏威夷散弦吉他(Hawaiian Slack Key Guitar),復興了這種幾乎被人們忘卻的傳統樂器。他還曾為4部兒童音樂劇配樂,包括著名的花生(Snoopy),一個有才華又不失童趣的藝術家。
隨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中,我一有時間就跑到各個唱片行,想找到喬治溫斯頓的其它作品。情形往往是這樣:我興致沖沖地跑進唱片店,垂頭喪氣的出來。老闆們會搖搖頭,說道:「喬治溫斯頓?就是那個彈鋼琴的,很早以前有,現在很少有賣的了。」跑了不下十個唱片店,一個店員說:「我記得好像有一張,是那個彈鋼琴的嘛!」然後她進裡屋翻箱倒櫃了約莫幾十年,最後拿出了一張已經落了很多灰的專輯。我小心翼翼地擦去灰塵,激動得眼眶近乎模糊:喬治溫斯頓精選集《四季(All the Seasons of George Winston)》。我估計我的確是飢不擇食了,因為我從不買精選集。縮略版的音樂在我看來是對藝術家和聽眾的欺瞞。我本能地抵制速食主義音樂,精選集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這種滿足普羅大眾的快餐食品。然而我還是滿心歡喜的將它帶回了家,聆聽,直到困得忘了關掉CD機。
買這張專輯後沒多久我遇到了神思者。那是一張封面紅得有些俗氣的專輯《故宮序曲(Palace Sketch)》。封面的噱頭很是嚇人,「繼喜多郎後唯一享譽全球的日本New Age團體」。出於當時對新世紀音樂瘋狂的喜愛,幾乎沒有什麼猶豫就將它買了下來。客觀地說,比起神思者的其它許多令人陶醉不已的電影電視配樂,這張專輯並不算較為出色。但是不久我又在同一家店中淘到了故宮系列的另外兩張專輯《故宮序曲(Paean to Palace Memories)》和《再見故宮(Palace Seeds)》,我這時才後悔當初對神思者先入為主的看法。神思者的音樂——或者更確切地說,為故宮紀錄片所做的音樂——體現了一個對中國文化崇拜者的自己用音樂所做的文化詮釋。在其中不僅有宏大的交響樂背景,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一些中國特色的樂器(如電子合成的編鍾,二胡)所演繹的主旋律,聽來源遠流長,回味無窮。
神思者是一個由兩個擅長電子音樂的藝術家所組成的團體。成立之初名叫Sensitivity Project(感性企劃室),86年為NHK電視台的紀錄片《海上絲路》配樂後改名為S.E.N.S.,取sense 和cense的諧音,四個字母分別代表sound nature earth spirit。神思者主要以電影和電視劇的配樂為主業,出版了很多精彩絕倫的原聲碟。我收藏了一張電影《悲情城市》的原聲碟。這部由侯孝賢導演的中國台灣電影,獲1989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而由神思者所做的深沉而婉轉的配樂在其中功不可沒。
喬治溫斯頓和神思者彷彿在我心中開啟了一扇新的門,一扇通往一個全新的音樂世界的門。我不再流連於唱片店排在最顯眼的位置上的流行音樂專輯,而是如飢似渴地尋找新世紀音樂專輯,因為比起新世紀音樂,流行在某種意義上顯得那麼膚淺。新世紀音樂——無論是從最早的曼陀凡尼(Mantovani Orchestra)改編古典大師如肖邦,李斯特的作品使之成為雅俗共賞的輕音樂,還是喜多郎范吉利斯為電影和電視紀錄片的精妙絕倫的配樂——囊括了音樂的各個角落。這群對未來充滿希冀的藝術家們將古典與現代相結合,展現出一種空前絕後的藝術流派。以前在看相關資料的時候找到了一位青島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對這類音樂所下的定義:「所謂新世紀音樂就是以現代化的音樂器材、音樂手段來演繹古典音樂、民族音樂、地方音樂。」(「語言的盡頭是音樂出現的地方—— 新世紀音樂」 作者:青島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系 姜良君)雖然我遠不及這位教授的藝術造詣高,但我個人並不是很同意這種說法。誠然,諸如神秘園(Secret Garden),姬神(Himekami)等眾多音樂家在探索本國民族音樂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曼陀凡尼,馬友友(這兩者的新世紀音樂家地位還有所爭議)在發掘古典音樂方面獨樹一格,然而新世紀音樂絕對不盡僅是民族、地方和古典。在我看來,新世紀音樂的獨特魅力正在於它沒有確切的界限,各種想要表達內心深處冥想的旋律都可以算作是新世紀音樂。從德國電子曲風濃厚的橘園之夢(Tangerine Dream)到中國的充滿佛教內涵的鄧偉標,從西班牙熱情奔放的吉普賽國王(Gypsy King)到美國冷靜優柔的蘇珊西亞尼(Suzanne Ciani),還有久石讓那些日本民族風格的動漫配樂,旅韓華裔鋼琴家Daydream跨越國界略帶憂傷的鋼琴旋律,所有的所有,都指向一種全新的音樂理念。這種理念或許用喜多郎自己形容自己的音樂時所用的詞非常恰當,那就是spiritual,靈魂的。美國女作家奧爾科德說:「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我想,新世紀音樂這種spiritual的特點或許同樣的會令聽者心中「清明而溫厚」,而這恐怕也是為什麼新世紀音樂會如此與眾不同吧!
喬治溫斯頓的十張鋼琴小品集都由廣州星外星公司在國內正版發行。我陸陸續續買齊了所有的專輯,每一張都仔細而認真地聽,聽到熟到每一個音符,修飾音都能背得出來。喬治溫斯頓不僅僅用他嫻熟的技巧打動了我,更多的是他在音樂中注入的真情實感,聽起來沒有一點造作的感覺,完全是發自內心對自己故鄉蒙大拿州的贊美。我也聽過幾乎所有的班德瑞的作品,然而不知是因為國內銷售商們不遺餘力地推廣使之最終俗到爛掉,還是這幫瑞士音樂家們本身就是將自己的音樂理想建立在虛幻的現實上,反正那些音樂都有類似什麼「微風山谷」「夢花園」之類虛無縹緲的名字,但是聽過以後絕對不會產生真實的意境,僅僅是虛幻的好聽的音符而絕非旋律。喬治溫斯頓有一張專輯《辭冬(Winter into Spring)》,當音符連續而密集地響起時,我竟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春天的雨,以及春天萬物生機勃發的場景。翻開專輯插頁,驚訝地發現這首曲子就叫做《雨(Rain)》。而這種感覺,是聽班德瑞無病呻吟的曲子所絕對無法享受到的。
相比之下神思者的音樂在國內發行的較少,除去故宮三部曲之外,還有一張精選集《透明的音樂》和一張電視連續劇配樂《二千年之戀》,僅此而已。很不好意思地承認,我的《悲情城市》也是盜版的。我在網上下載了神思者的其它所有的專輯,一次又一次地被他們所震撼,所折服。有很多曲子,簡單到只有八個小節的主旋律,然而鋼琴與弦樂的交織融合卻產生了不可思議的和諧與充盈。比如神思者2000年出版的音樂專輯《Asian Blue》中有一首曲子《Sican-Prayer》,鋼琴旋律重復兩遍,變調,接著同樣的旋律融入弦樂,重復,再變調。結構簡單得誇張,然而那種靜默的柔情卻令人回味無窮。
我有時候喜歡作這樣的比喻:喬治溫斯頓的作品好比輕快清新的現代詩,聽來有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聽者與樂者既不遙遠,也不過分親近,樂者隔著這段既定的距離,讓聽者產生共鳴。而神思者的作品更像是雍容華貴的散文,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完全地包裹住聽者內心。這種溫情無微不至,讓聽者徹底沉醉於他們所營造的藝術世界中,敞開心扉,用熾熱的心直接去感受這種唯美的旋律。至於現代詩和散文孰優孰劣,我想並沒有定論。兩種文體各有千秋,同樣感召著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使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令人難忘的回憶的片段。
如果你在網路中搜索喬治溫斯頓,最先出現的(同樣也是出現最多的)是電影《我的野蠻女友》中全智賢彈奏的縮略版的由喬治溫斯頓改編的約翰帕赫貝爾的《D大調卡農》。約翰帕赫貝爾(John Pachelbel)這位對巴赫影響巨大的巴羅克時期音樂家恐怕永遠也不會想到自己的這首卡農被改變了幾十個版本,被不斷演奏,經久不衰。不過另一方面,喬治溫斯頓恐怕也不會想到,自己創作的幾百首美妙絕倫的鋼琴小品竟比不上一首改編曲在電影的推廣下所產生的流行熱潮。在我看來,有時藝術是一種無奈尷尬的矛盾統一體:一方面,藝術家不斷創作更新更好作品,為的是讓更多藝術的受眾們享受更好的精神層面的食糧。另一方面,藝術又不可以完全屈尊下顧,完全拋棄高雅的「嫁妝」,讓所有的普羅大眾勉為其勞地為其推廣,以至最終失去藝術本應享有的感召力。我還是拿班德瑞的例子來說。這群與世無爭的瑞士音樂家們將自己封閉在瑞士的原始大森林中,全身心地投入創作之中,為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心中所嚮往的精神世界。我不清楚在世界的其它地方情況如何,至少在中國,班德瑞的出版發行單位很是混亂,許多家出版社同時「正版發行」班德瑞的專輯,並且配上與專輯內容毫不相關的莫名其妙的插圖。唱片店,超市、購物中心的老闆們彷彿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以為不斷在自己店裡放這種「高雅音樂」就能招徠更多顧客 。於是乎,班德瑞迅速在大街小巷中走紅,幾乎所有的人都有意無意的聽過許多班德瑞的作品。即使這種音樂再高雅,它最終也只能走向俗套的流行音樂的道路。同樣的問題似乎也在侵蝕著恩雅,莎拉布萊曼,肯尼基,甚至是亞尼,神秘園,英格瑪。我不知道多久以後路邊孩童會哼著《Shepherd』s Moon》上學,我對這位愛爾蘭唱詩班出身的女音樂家有著十二分的崇敬,但恩雅的天籟也正在大眾化,平民化,最終……但願「最終」不會發生,起碼能晚一些發生,好讓我們這群准「愛樂者」們能夠將享受她的音樂這一小小的「特權」延續的時間再長一些。
有一天傍晚,我在學校廣播台上聽到了熟悉的神思者的音樂,《海上絲路》中的「Aphrodite」和《疾走》中的「Rain」,一首是紀錄片的配樂,一首是電影配樂。唯美的旋律在校園廣播不甚協調的喇叭中播放,竟還保留著幾分原曲的優雅與溫存,令我激動不已。可是聽著音樂,心情又不覺地變得復雜。我曾向寢室的同學推薦過神思者的音樂,最終發掘神思者的號召力遠不及周傑倫,只好作罷。我當時很希望能找到可以分享聽神思者的音樂的樂趣的人,但倘若校園廣播也不遺餘力地推廣神思者,最後浙大學生都喜歡上了這個組合,神思者不斷被推廣,最後變得和周傑倫一樣。到那時我猜我絕不會缺少傾訴我自己音樂感悟的對象。但當所有人都在聽著同樣的音樂,都在自我感覺良好地發表或深刻或膚淺彷彿領悟又不甚了解的看法時,我估計……我肯定我會選擇沉默。但我現在還在向人推薦,還在用論文介紹喬治溫斯頓,介紹神思者,介紹新世紀音樂,介紹這群優雅的舞者,邁著輕快的舞步,在藝術的世界中翩翩起舞,留下一首首令人難以忘懷的經典的音樂。而我,只希望做一個觀眾,用我誠懇的心去感知。感知大師們的藝術世界同時,自己的心彷彿也跟著變得澄澈。心因聆聽音樂而愈益清澈,我相信,愛音樂的人可以做到。
希望能幫到你。
5. 電影主題曲音樂論文
談《格薩爾》說唱音樂藝術
一、如何評價音樂在《格薩爾》說唱藝術中的作用
建國以來,由於國家的重視和眾多專家學者的長期努力,使舉世聞名的史詩《格薩爾》的搶救、整理和研究等工作取得了驚人成就。但對作為該史詩主要藝術形式的音樂的搶救、整理和研究卻十分薄弱。
眾所周知,在任何藝術作品中內容要起到主導作用,但其形式絕非可有可無,恰當完美的藝術形式能夠把真、善、美的藝術內容廣泛傳播、深入人心,以致產生深刻而持久的社會作用。《格薩爾》音樂為傳播這部史詩的基本內容起到了這樣一種典型的巨大作用。
1、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如果說《格薩爾》的基本內容是該藝術的靈魂,那麼音樂就是它的軀體或血肉,因此它們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根據《格薩爾》文學唱詞和音樂的語調風格、節奏規律和結構格式,不難看出它們都具有源於同一個地區文化藝術的明顯特徵,即都是由吸收和借鑒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西藏康區和牧區廣為流傳的山歌、牧歌和強盜歌的內容和形式而成。兩者不僅語調風格完全相同,而且每句唱詞的頭尾兩處各有一節拍的單詞和中間有三個每節拍雙字的節奏規律,同時它們又都是八字一句,四句一首的結構格式,說明音樂與史詩的淵源關系。在昌都山歌《林中的杜鵑》的一段藏語唱詞唱
附圖
門,第一門叫做宗教門,我強盜不入這一門,手中沒有供品不開門。」諸如此類的各種唱詞比比皆是,數不勝數。很顯然,這與《格薩爾》中的任何一種唱詞完全相同。對《格薩爾》說唱音樂而言,由於說唱音樂與山歌、牧歌存在一定的差異,因而它雖然沒有直接吸收山歌、牧歌等音樂素材,但仍利用或吸收了該地區的其他傳統民間音樂。如以昌都民歌《美酒獻給好頭人》為例:
附圖
下面是一首《達嶺大戰》中一個名叫阿滾的牧養人所唱的人物專用唱腔——《牧養隨風悅耳曲》:
附圖
假如我們對以上兩首歌曲的基本藝術風格、音階旋法、調式調性和節奏形態等進行比較研究,從中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兩者不僅是同一個地區的姐妹藝術,而且還可看出它們在藝術實踐中相互借鑒或吸收的淵源關系。這兩首歌曲雖然在結構形式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美酒獻給好頭人》是八字一句,一句一首的較為原始的歌曲,而《牧養隨風悅耳曲》是八字一句,四句一首的結構趨於完整的唱腔。但是兩者間的這種差別正好說明了它們各自先後產生的歷史年代以及彼此吸收、借鑒的基本傳承情況;就音階旋法和節奏形態等方面實際存在的共同特徵的確清晰可見,一目瞭然,特別是調式、調性方面更是不謀而合地成為極其相同的歌曲。在《格薩爾》說唱音樂的旋律中,諸如此類的情形比比皆是。
2、豐富多彩的《格薩爾》音樂為傳播和發展史詩的內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人會問:「《格薩爾》音樂還有什麼豐富可言,無論何種人物,不分男女,也不分人畜,更不分環境和感情的變化不都是使用那幾首有限的唱腔曲調嗎?」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根據史詩中的明文記載,《格薩爾》唱腔音樂本來豐富多彩,但它由於完全依靠原始的口傳形式保存於民間,未能以文字形式一一記錄下來,使其失去了眾多的唱腔。而廣大的民間仍保存著許多類似唱腔。根據近代許多「仲堪」(《格薩爾》說唱藝人)的說唱表演,他們為了講述更多更長的史詩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內容方面,對於音樂唱腔的使用還遠遠沒有做到人物專曲專用的基本要求,因而發生各種人物共同使用幾首唱腔的情形,但這絕非是《格薩爾》音樂的真實情況。根據目前這部史詩的所有說唱記載,都是為了更好地塑造和表現眾多人物的藝術形象與思想感情,在每段重點唱段前不僅明確了唱腔的標題名稱,而且有的人物對自己所使用的唱腔作出了種種解釋或贊美。如在《霍爾嶺大戰》中,當格薩爾王從羌塘回到嶺國時,藍色的獵鷹在對國王的唱段中唱道:「我很想唱首《潔白的六聲曲》,但我嘴角堅硬不能唱,現用首《獵鷹六聲曲》唱出家中發生的諸事。」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探索這一現象。如《賽馬稱王》全書共由56個唱段組成,其中以人物特定標題性專曲專用的唱腔就達36首之多;《霍爾嶺大戰》全書共由233個唱段組成,其中以人物特定標題性專曲專用的唱腔就有46首,等等。如果按此方法對《格薩爾》中的所有音樂唱腔進行統計,那麼可以肯定《格薩爾》的音樂唱腔不僅豐富多彩,而且數多量大,是一種十分龐大的曲調群體。關於不同人物所使用的特定標題性專曲專用的問題,在《格薩爾》中有了簡略的說明。如在《達嶺大戰》中,嶺國要人米瓊唱道:「深明行道是活佛曲,大@①九聲是咒師曲;母虎吼叫是官人曲,吉祥八寶是僧人曲;我唱喜鵲揚聲曲。」反映了不同人物使用標題性專曲專用的習慣。另外,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每個主要人物又有眾多特定標題性唱腔,而且為了表達不同的感情使其成為不同的種類。在《賽馬稱王》和《霍爾嶺大戰》中格薩王使用幾十個不同種類的唱腔,如《大海盤繞古爾魯曲》、《金剛古爾魯曲》等是顯示人物特殊地位的唱腔;《宛轉的情曲》、《終生無變曲》、《吉祥八寶曲》是表現人物談情說愛的曲種;《呼天喚地曲》、《呼神箭歌曲》是祀祭用的曲種;表現人物在大庭廣眾敘述實例的專用曲種有《大河慢流曲》、《歡聚江河慢流曲》、《高亢宛轉曲》;表現人物戰斗激情的專用曲種有《攻無不克的金剛自聲曲》、《威鎮大地曲》,等等。類似情況在《格薩爾》說唱藝術中處處可見。所有這些充分說明,音樂以其獨有的藝術手段或功能塑造了眾多不同人物的藝術形象,為史詩的內容增添了無比輝煌的光彩,為《格薩爾》的傳播、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吐蕃時期民族古典音樂與《格薩爾》音樂的比較研究
《格薩爾》說唱音樂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標題化」民族曲藝說唱音樂藝術作品,這是它的特點之一。為了便於論述,首先簡略地說明標題音樂的基本含義以及民族音樂與民族音樂的相互關系等問題。
縱觀國內外民族音樂的發展歷史,「標題音樂」這一專用名稱出現於19世紀西方音樂大師們的作品中,它是主要用來說明器樂作品內容的一種體裁名稱之一。每個樂章有一個小標題——這些標題就是為了提供或引導廣大聽眾探索它們的內在含義。如以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為例,《到達鄉間而引起的快感》為第一樂章、《溪邊景色》為第二樂章、《大雷雨》為第四樂章。
在藏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中,雖沒有見到標題音樂作品,但以種種專用標題作為歌曲特定名稱來說明歌曲旋律所包含內容的聲樂作品還是特別繁多,如《格薩爾》中所出現的音樂的標題名稱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關於民間音樂與民族音樂的關系問題,民間音樂是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民族音樂是民間音樂的創新與發展,換句話說,民間音樂是民族音樂的根基,而民族音樂則源於民間音樂。《格薩爾》音樂是經過有人專門創作的民族說唱音樂。如果要問《格薩爾》音樂的這種特定標題名稱又源於何處呢?對此只要對吐蕃時期民族古典音樂與《格薩爾》音樂進行比較研究,就可以找到其答案。
吐蕃贊普赤松德贊(730~797年)時期是藏族文化得到空前發展的一個時期,據《西藏王統記》記載,787年建成桑耶寺時,從國王至臣民百姓每人都演唱一首歌曲,「國王赤松德贊唱《國王歡樂之歌曲》……王子牟尼贊普唱《人間明燈曲》,王子牟底贊普唱《雪獅傲相曲》,王後們唱《柔枝松石綠葉曲》……蓮花生大師唱《威鎮鬼神曲》……壯年的男子們唱《九座虎山重疊曲》,年輕的女子們唱《鮮艷的花環曲》……」《五部遺教》中還將當時所演唱的歌曲歸納分類成「4種咒師之曲、13種首領歡歌、9種天神之曲、5種人間之曲、13種龍神之曲,以及八瑞祥物婚禮曲」等共計45種民族古典音樂。因此藏族特定標題性聲樂曲的歷史特別悠久。眾所周知的「古爾魯」是吐蕃時期贊普們專用的一種詩歌藝術,據記載這種詩歌都配有音樂旋律,藏語中稱其為「古爾魯」,是藏族聲樂的古典歌曲之一。在《格薩爾》說唱音樂中將《大海盤繞古爾魯曲》和《金剛古爾魯曲》等唱腔都作為格薩爾王所特有的唱腔,說明了藏族古典音樂與《格薩爾》音樂的傳承關系。又比如蓮花生大師在桑耶寺竣工大典上唱的《威鎮鬼神曲》和王後們唱的《柔枝松石綠葉曲》與格薩爾大王的專用唱腔之一《威鎮大眾曲》和珠姆王後的專用曲之一《杜鵑六聲曲》的基本形式、風格特色有著前後傳承的淵源關系。遺憾的是這些民族古典音樂旋律未能流傳後世,使今人無法聽到民族古老音樂的優美動聽的旋律。
三、《格薩爾》說唱音樂的藝術特色
《格薩爾》說唱音樂具有極其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強有力的藝術表現能力,而且顯得特別概括與簡練。這說明它的曲作者賦有很深的觀察生活、表現生活以及以高度集中的藝術手法塑造人物藝術形象的本領。藝術要用形象來表現內容,這就是藝術反映生活的特殊手段。如果沒有反映內容的形象,藝術本身也就不能存在了。《格薩爾》說唱音樂在塑造眾多人物的藝術形象方面具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特色。格薩爾王是該史詩中的第一英雄人物,如何在一首高度概括與簡練的曲體中塑造這一英雄人物的基本形象呢?這對當時的曲作家們來說是一個難題。但是,那些無名的曲作家們早已以通觀全局、高度概括、有所側重的手法,即用最少的材料表現出最豐富的內容。如在格薩爾王的專用唱腔中,每當他與敵人面對面地進行生死搏鬥時有幾首唱腔,其中有一曲叫做《攻無不克的金剛自聲曲》,該曲的基本旋律為:
附圖
此曲的整個規模雖不大,但它簡練而准確地塑造了一位指揮千軍萬馬的英雄人物形象。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到它所包含的豐富內容。首先從基本節奏中清楚地看出曲作者為它精心設計了一種具有巨大推動力的節奏,這種節奏為這首唱腔的成功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因為節奏就是音樂的靈魂。這四句一首的唱腔中,每句頭一拍的節奏極為突出地採用了一種既有強烈而獨特的彈性,又能夠暴發閃光的切分節奏,使它在全曲音樂旋律中彷彿起到勇往直前的推動作用。為了適應說唱音樂的特殊需要,音樂旋律特別流暢處 僅僅在十度音域之內(@②-@③)進行。當全曲使用特定的節拍,以進行曲的速度演唱的 時候,音樂像排山倒海、氣吞山河般的氣勢顯示出一幅幅氣勢磅礴的戰斗圖畫,藉助音 樂塑造出格薩爾王帶領他的將士勇往直前的高大藝術形象。這首著名的音樂唱腔至今仍 在流傳。
珠姆王後的專用唱腔中有一首充滿情意、優美動聽的唱腔,被稱為《杜鵑六聲曲》。此曲在《格薩爾》的眾多女性人物唱腔中屬於特別典型的唱腔之一,其基本旋律為:
附圖
藏族認為杜鵑是春天的使者,是大地復甦、萬物生長、春暖花開的季節,用表現春天的音樂旋律標題來描繪或塑造溫柔多情、如花似玉的珠姆王後是非常適合的。每當人們聽到這一水晶般透明閃光、充滿情意、優美高雅的音樂旋律時,情不自禁地帶到春光明媚的意境中,那動聽的音樂旋律深深地打動著人們的心靈。這是一首五聲音階羽調式的唱腔,全曲僅在十度音域之內進行,它那流暢上口、回環曲折、樂句巧妙呼應的旋律,以及對終止音的變化處理,令人感到起落有序,表現出珠姆這一人物光彩奪目、綽約多姿的美麗形象。
四、搶救、整理和研究《格薩爾》音樂迫在眉睫
《格薩爾》說唱音樂在藏民族眾多音樂種類中作為一個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龐大的曲調群體,在漫長歲月中由於種種原因使這一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漸漸地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能歌善舞的古代藏民族,雖然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文化,但由於當時還沒有一種能夠適當記錄音樂旋律的譜號或文字形式,使許多珍貴的民族傳統音樂未能流傳下來,今天已失傳的吐蕃時期的眾多古典音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格薩爾》說唱音樂雖然在廣大民間以口傳形式流傳,唱腔的標題名稱也完整無缺地出現在史詩之中,而它的許多唱腔曲調已漸漸地失傳。
2、和平解放西藏以前,歷代統治階級對於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缺乏最起碼的保護意識,許多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始終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這也是《格薩爾》音樂厚古薄今的主要原因。
3、解放以後,國內外各種新的文化藝術不斷傳入我區,一方面極大地豐富和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另一方面由於新文化藝術的傳入,使本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受到了空前的撞擊,享受現代文化藝術生活的藏族新一代對古老傳統文化的興趣日益減退,於是傳統文化藝術「人死藝亡」的狀況更加嚴重。
根據以上情況,對音樂遺產的搶救工作迫在眉睫。要想搶救、整理和研究《格薩爾》音樂,首先必須抓緊抓好音樂唱腔的搶救工作,只有這樣才能進行整理和研究工作,否則它在史詩研究領域中仍將處於一種特別薄弱的環節。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特別重視對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搶救工作,曾採取各種重大措施,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使史詩的搶救、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世人贊嘆的成果。但對這部史詩的整體藝術中具有重要價值的音樂的搶救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對它的搶救工作既缺乏領導的足夠重視,也缺乏應有的經費投入和專人負責管理等。如果這「三缺」問題得不到很好解決,那麼《格薩爾》音樂的搶救工作無疑將是寸步難行,一事無成。
結語
根據本人長期搜集《格薩爾》說唱音樂的親身體會,結合對史詩中有關音樂的分析研究,《格薩爾》音樂絕非是由東拼西湊、寥寥無幾的少數曲調所組成的,它是一種屬於特定標題性民族傳統說唱音樂,即以獨特的藝術形式,以人定曲、專曲專用的龐大的唱腔群體。它曾吸收或借鑒了吐蕃時期民族古典音樂,體現了藏民族在音樂方面所賦有的特殊才能和智慧。分析《格薩爾》音樂,其始終運用音樂固有的特殊功能,塑造出眾多人物的藝術形象,為史詩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為了使這一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充分顯示出本民族藝術的特點,努力從事史詩《格薩爾》說唱音樂的搶救、整理和研究工作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6. 求《淺談音樂與電影情節的關系》
音樂的抒情功能抒情是最重要的功能,抒情性歌曲在影片中除了表現人物內心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外,還善於刻畫那些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感與心境,這使得歌曲在電影藝術的情感刻畫與表達上發揮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音樂在電影中除為了直接加強氣氛 外,也可以起反諷的作用,是電影音樂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分主題歌和插曲,對推動情節和揭示 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極富感染力。.
音樂進入電影以後,成為電影這個綜合藝術的一個有機部分,是一種新的音樂體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強影片的戲劇性、渲染影片的氣氛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溶入電影以後,在它的表現形式上也發生了相應的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
1電影音樂的創作和構思必須根據電影的創作要素,即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條件,使電影音樂的聽覺形象和畫面的視覺形象完美融合,體現導演的總體構思和美學欣賞原則。
2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劇情和畫面長度分段陳述間斷出現,並受電影蒙太奇的制約,曲式概念有了新的發展。
3電影音樂改變了以前音樂必須是用"樂音"構成的傳統觀念,和電影中的話語、音響等結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陳述的結構,並和"噪音"一起相結合,有時音樂與語言結合,有時音樂和音響效果結合,有時與兩者都結合去恰如其分地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成為一種新形式。
4另外,電影音樂的演奏、演唱必須經過錄音、洗印等一系列電影製作工藝,最後通過放映影片才能體現它的藝術功能和效果。同時,隨著錄音技術和器樂、配器技術和發展,已極大地豐富了電影音樂的音色和配器效果。
電影音樂按照在影片中出現的方式分為現實性音樂和功能性音樂。現實性音樂又叫客觀音樂,在影片畫面上看到聲音來源:如畫面音樂會表演的器樂、聲樂節目;劇中人物的唱歌、拉琴、街頭演唱以及畫面中的收音機、錄音機播放音樂等。功能性音樂又稱主觀音樂,在銀幕上看不到聲音來源而有作曲家為電影創作的音樂,著中表現畫面人物的心理活動、情緒和渲染環境創作的音樂,著中表現畫面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情緒和渲染環境氣氛等。好的電影音樂應當和影片畫面結合得天衣無縫,音樂本身也優秀,並能離開畫面作為一種新的音樂讓人欣賞。
電影音樂和畫面的結合關系通常分為音畫同步和音畫對位兩種。音畫同步表現為音樂和畫面的情緒一致,節奏配合,視覺內容統一,並起到烘托、渲染畫面的作用。音畫對位則是讓音樂和畫面作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表現,使節奏、速度、情緒、和意境都表現不同,聲音和畫面相反相成,對立統一。
"對位"本是音樂術語,在這里來表現聲畫的結合目的在於更能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映生活的復雜性、多面性,從而表達影片豐富的內涵。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需要,需要確定音樂的風格、主題音樂的性格特徵、音樂布局和高潮的設置、音樂和影片中語言音響等聲音的有機結合和安排、每段音樂的起止、情緒氣氛以及畫面的關系。電影作曲往往需要用大量音樂資料加以剪輯來改編成電影音樂,這需要熟悉音樂資料、善用音樂資料。電影音樂作曲必須懂得樂隊、樂器和配器,在作曲的時候考慮用什麼樣的樂隊、用什麼類型音樂、如何配器,另外電影樂團的作曲和指揮對音樂的長度和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也尤為突出,在和畫面配音時這方面的適應能力也特別強。在音樂進入電子化時代後,對各種新穎樂器和電聲樂隊也必須駕輕就熟,掌握它的音響特點和表現特徵。
是電影音樂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分主題歌和插曲,對推動情節和揭示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極富感染力。
專業電影工作者最常用的辦法是雇一位作曲家,讓他為電影的不同場景作曲,但有時也啟用一些現成的音樂作品,可以是舊的,也可以是新的,只要獲得它的版權。電影音樂的作曲是安排在剪接好畫面以後,所以有時間的緊迫性,作曲是後期製作的最後一個創作人員。通常電影音樂綜合了導演的作曲家的意見,一旦標定了音樂後便開始創作,作曲家還必須了解影片在音樂製作方面的預算,控制費用不超支。使用流行樂作為影片音樂需要辦理版權許可證,這是個花錢的過程。有雄厚資本的劇組才敢問津。
入行途徑:
先入音樂那行再入電影音樂這行。不一定要科班出身哦,嚴肅音樂以外的一些地下音樂工作者也有可能為電影音樂作曲。
7. 求關於音樂的論文(見詳細描述)2000字左右
我對音樂與人生的感悟論文(2009-12-01 18:33:01) 標簽: 音樂與人生論文作文音樂人生校園 分類:教育考試 音樂是一杯香醇的美酒, 你靜靜地傾聽就能感受她的濃郁芬芳; 人生是一壺淡綠的青茶 你全心地品嘗才能領略她的酸甜苦辣...... 無意中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首詩,感覺寫地很舒心,很淡然,又很超脫!呵呵,因為我喜愛音樂,欣賞音樂帶給人的美的享受!她的詩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以致於我不得不拿出來給大家一起分享! 雖然我的五音並不是很全,雖然我也沒有向著音樂的方向發展,但是我喜愛音樂的感覺從未在人生中消失過!在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中我最喜歡的是作家是沃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扎特,我小的時候通常簡稱他為莫扎特,想必很多人都對他的音樂很了解吧,他是奧地利作曲家,一共創作了22部歌劇、41 部交響樂、42部協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鳴曲、室內樂、宗教音樂和歌曲,我很傾佩他! 在小的時候,我就聽說過他是英國倫敦的音樂神童.8歲的他在羽管鍵琴演奏、視奏能力及運用各種樂器的即興表演和作曲上,都使人嘆為觀止。 更令我記憶深刻的是,他的父親為了金錢與榮譽,讓莫扎特必須滿足聽從突如奇來、異想天開的種種刁難性提議,並且,這樣的演出幾乎每每長達四五個小時之久。這讓我想起了我的悲慘的童年,沒有快樂、沒有玩伴,留給我的都是家人的辱罵和家庭的悲劇,那個時候,我也只能在音樂中尋求自己靈魂的解脫,不過我是個男人,我是個堅強的男人,我會向莫扎特學習。莫扎特在16歲的時候結束了他長達10年之久的漫遊生活,回到自己的家鄉薩爾斯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里擔任首席樂師。但事實上一點都不好過,在大主教眼中,他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奴僕,在1781年6月的時候,莫扎特終於在忍無可忍當中與大主教公開決裂。我很傾佩他的勇敢!我希望終有一天的我也能勇敢地走出家庭的陰霾! 我很喜歡老師的音樂與人生課,那不僅是因為我很喜愛音樂,還因為老師長地很有魅力!很多次回到宿舍的時候,室友上選修課還沒有回來,感覺特別的安靜,習慣性地打開音響,放著那些鍾愛的歐美經典音樂,讓自己沉浸在那如水如月的歌聲中,細細地品味、慢慢地遐想。此刻,感覺世界是如此寧靜、人生如此純粹,遠離了塵世的喧囂,有的只是一種純凈的美。那些來自宿舍外、廣場、後山、以及音響里的歌聲,輕輕地在空氣中劃過,輕吻著我的臉頰,彌漫在我的四周,沁入我的心扉。讓我有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感動,那是一種歲月所無法觸及的感動。默默牽引著我,去感受生命中那絲絲縷縷沉澱的情懷,盪滌著心中的塵埃,還心靈以寧靜與平和。 還記得那次看電影,電影的名字叫《放牛班的春天》,那是部關於師生的感人片子。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美,很美。 真的是一部典型的音樂與人生交織在一起的電影!我很慶幸那次我介紹給了老師這部電影,事實上除了看過它的簡介外,我都沒有好好看過。我很感激老師,感激的是她不僅採納了我的意見,而且讓我真正靜下心來好好看了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人生中很多的東西。^.^ 在《放牛班的春天》里,我能看到有溫暖的陽光,不經意地從某些細節中流露出來,還有迷離飄渺的林中的霧氣,光被挑逗得溫柔多情,細細密密地鋪滿法國郊野常見的樹林,悄悄地爬上樹干。那不是音樂里正想表現出的一種現象嗎?這不是人生中一直追求的世外桃源么?對我來說,那真是一種難以忘懷的享受,那些被攝影師定格的美麗鏡頭,竟流淌成了一首詩。我不得不說,這部片子經典之一,就是那如水彩畫般干凈的畫面,許多水彩畫中都出現過的,灑滿陽光的浪漫春野和山林,就像音樂從你的心裡流淌過一樣,特感動,特親切!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那小主角皮埃爾的歌聲,簡直就像從天堂飄出的天使的聲音,悅耳動聽如仙籟般;那可愛又可敬的馬修老師,皮埃爾美麗的唇間流出的動人旋律讓他驚訝不已,讓我陶醉不已;還有孩子們的合唱,如教堂的唱詩班,將一首首歌唱出了令人景仰的神聖。如果上天能給我一次機會,我想我會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那個合唱班裡! 在馬修老師老師離開的那一天,從窗口裡飛出無數的紙飛機,孩子們把手舉過頭頂輕輕地搖著,於是樓下的馬修老師沒有看見孩子們或微笑或流淚的臉,只看見一隻只輕輕搖動的手。馬修老師說,我有點想哭。可他還是沒哭。事實上,電影外的我,卻止不住流淚了!真的,如果是我,我如何捨得這一群可愛的孩子們啊;如果是我,我如何咽地下這口氣啊!我真的想問:馬修老師,您還想哭嗎?銀幕外的我,替您哭了。 也許,在追求所謂的生之快樂的今天,我們已經在真理面前放棄了追求,在殘酷的現實和美好的夢想沖突時,寧願選擇「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中庸之道。學會了割捨,不再為夢想執著,懂得了折衷,不再為真愛犧牲。於是,那些甘願為情赴湯蹈火的可歌可泣,也只能停留在古人的傳奇或作家的遐想中。我們所見到的,只是太多的無奈和遺憾。很多時候,我明知道這是和錯誤的人生觀,但是我改變不了,我一直在試圖改變! 老師聽過,一首歌么:叫《Everyday》,我最喜歡的英文歌之一。這首歌是《歌舞青春2》的插曲,由兩位主角演唱的曲子!上次在課上看到的是《歌舞青春1》,但是由於影片不是高清電影,看上去效果不是很好。但是已經很不錯了,因為這部音樂劇《歌舞青春》里充滿活力的body,真摯的友情,珍貴的親情,令人忍俊不禁的小聰明,熱烈的舞蹈,動人的歌聲! 讓我感覺人生完全可以像他們這樣,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未來。 我們都是平凡人,但是,即使這樣,我們還是有理由相信,每個人都是一顆鑽石,都有許許多多的面,只是,我們因為不自信或者太在意別人的眼光,而隱卻了許多光芒。每次我跟朋友們出去KTV的時候,我總會選這首歌,雖然我唱地並不是很好,但是我愛它,我喜歡它,我會把它當成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們的青春,就只有這么短短的一瞬間,為何不抓住她,做我們想做的事呢. 有時候一切就可以那麼純粹,青春不會是灰暗的、無望的,只要我們願意,青春可以是彩色的,可以唱歌、可以跳舞,一切的一切都值得我們去贊頌, 不是嗎?呵呵! 歌舞青春是一部讓人無法忘懷的的「高校音樂劇」。 看了這部影片,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事不要被局部影響而導致自己無法在競爭中真正快樂,只有勇於面對,才能得到自己希望的結果,才會知道友情、愛情、親情、師生情的美妙組合該是什麼樣子。 靜靜的夜晚,與那些喜愛的音樂輕輕地對話和碰撞,忘卻一切煩惱和憂傷,還自己一份寧靜和真實。我喜歡這樣的音樂人生,我愛這樣的音樂人生!
記得採納啊
8. 電影藝術的成因要素論文
電影自誕生以來經歷了無聲、無彩,到有聲、有彩的過程。沒有台詞、聲音和色彩的電影有很多,但是完全沒有音樂的電影卻幾乎沒有出現過,尤其到了現代,音樂已經成為現代電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根據大量心理學、社會學研究顯示,音樂對人類的情緒有著顯著的影響。北電某博士生導師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放映此類影片時將背景音樂完全抹去,結果在影片放映半小時內,已有大量觀眾離場,表示無法繼續觀看。由此可見,音樂在電影中不可或缺,作用顯著。
電影中,很多特殊的場景或人物的心理狀態無法用台詞來表現,合適的音樂就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引導和暗示。影片中常見的人物出場,常常會通過人物的一舉一動進行取樂,觀眾就能較明確的分辨出他是好人或者壞人。當然,隨著電影的發展,這樣簡單的處理手法會越來越少,但萬變不離其宗,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在電影中可以起到揭示場景,暗喻人物心理的作用。在很多系列片中,某段或某類音樂總代表著一個比較固定的意義。也就是說,這段或這類音樂屬於某一個特殊的人或景。比如奧特曼、佐羅、蜘蛛俠、超人等等,他們幾乎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音樂。每當音樂響起,觀眾就會知道某個人物即將出現,從而起到鋪墊的作用。
背景音樂可以渲染氣氛,可以引導和控制觀眾的心理狀態。而在渲染氛圍和影響觀眾情緒的過程中,也逐步推動了電影主題的表達,使觀眾和電影形成互動,從而使電影主題在觀眾心中得以凸顯。一部好的影片,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僅是電影的故事情節、畫面製作等,背景音樂作為影視作品的重要藝術元素之一也同樣有著重要地位,並且在宏觀、微觀、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高水準的方面對影片效果起到促進作用。
9. 誰知道有關於西方音樂浪漫主義的論文怎麼寫啊
樓主你好,這是我給你找的資料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浪漫主義音樂概述
浪漫主義樂派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後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它產生在十九世紀初。
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藝術表現形式也較以前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與風格的形成與發展。浪漫主義音樂與古典主義音樂所不同的是,它承襲古典樂派作曲家的傳統,在此基礎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強調音樂要與詩歌、戲劇、繪畫等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相結合,提倡一種綜合藝術;提倡標題音樂;強調個人主觀感覺的表現,作品常常帶有自傳的色彩;作品富於幻想性,描寫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為大自然很平靜,沒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視戲劇,研究民族、民間的音樂文學,從中吸取營養,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是繼承古典樂派,但內容上卻有很大的差異,誇張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別多。在音樂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樂均衡完整的形式結構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單樂章題材的器樂曲繁多,主要是器樂小品,如即興曲、夜曲、練習曲、敘事曲、幻想曲、前奏曲、無詞曲以及各種舞曲——瑪祖卡、圓舞曲、波爾卡等。在眾多的器樂小品中,鋼琴小品居多。聲樂的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藝術歌曲,並將諸多的聲樂小品串聯起來形成套曲,如舒伯特《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主義音樂派創新的藝術題材。和聲是表現浪漫主義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諧和音的擴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轉調在樂曲里的經常出現,擴大了和聲范圍及表現功,增強了和聲的色彩。作曲家創立了多樂章的標題交想曲和單樂章的標題交響詩,這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的形式。
二、音樂中的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這一詞的含義,原來是指用羅曼語(Roman)書寫的故事,進而專指長篇小說或騎士故事,後來也包括傳奇小說等。浪漫主義在藝術上的興起,首先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文學中。在作品裡,將一切個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完全不受限制地表現出來。就是說,作曲家強烈地表現出自己的癖好。這與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義在理論上相對立。古典主義的音樂是線條式的而且是鮮明的,浪漫主義的音樂富於色彩和感情,含有許多主觀、空想的因素。然而,這只是原則上的區別,實際上在古典主義音樂中,已含有浪漫主義的因素,而浪漫派的作品中,也多有古典式的內容。
三、浪漫主義音樂的形成
初期浪漫主義音樂與其它姊妹藝術一樣,發自歐洲「啟蒙時代」的思想與同法國大革命有關的自由民主思想,比文學中的浪漫主義約晚數十年。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為初期的浪漫主義的先驅,其後的作曲家們都可劃分為浪漫派。從時代上來說,十九世紀中葉是其全盛時期。
四、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
浪漫注意音樂以它特有的強烈、自由、奔放的風格與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典雅、端莊的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如果貝多芬的音樂只是黑白電影或版畫的話,那麼浪漫主義音樂派作品則像水彩畫和五顏六色的油畫。這一時期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浪漫主義音樂流派。一種是以勃拉姆斯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義,另一種是積極浪漫主義。浪漫主義音樂時期也是歐洲音樂發展史上成果最為豐富的時期,它極大豐富和發展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優良傳統,並有大膽的創新,這一時期的許多音樂珍品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五、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在古典派作曲家貝多芬、羅西尼和韋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經明顯流露出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正是他們開創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後出生的作曲家們,形成了初期浪漫主義的中心。舒伯特和柏遼茲可謂初期浪漫派音樂的代表人物,他們從格魯克、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傳統出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後來,浪漫主義音樂經過門德爾松、舒曼、肖邦和威爾第等人的進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納的時代達到了巔峰,這些作曲家、鋼琴家構成了中期浪漫主義的中心。至於馬勒、理查德·施特勞斯和拉赫瑪尼諾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則歸於晚期浪漫主義音樂。
李斯特是中期浪漫主義音樂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匈牙利,他的一生對音樂突出的貢獻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豐富了鋼琴技巧的表現力。
他的鋼琴音樂不僅有詩情畫意的小品,也有宏偉、輝煌的藝術效果和具有交響性的樂曲,他使鋼琴音樂獲得了管弦樂隊般的效果,氣勢宏偉,熱情磅礴。二是他首創了單樂章標題交響詩體裁。一生中他寫了十三首交響詩,以《前奏曲》和《塔索》最為著名,這些交響詩具有敘事性、抒情性、描寫性和戲劇性的特點。此外,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鮮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體現得尤為突出,如反映匈牙利民間生活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6、12、15首是經典之作。
理查施特勞斯是晚期浪漫主義音樂派作曲家。作為一位作曲家,施特勞斯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交響詩方面,他完善了交響詩的結構形式,精心創作主導動機以及專門描寫人物、地點、情景的音樂片斷。他的管弦樂配器方面同樣顯露了卓越的才能,他的作品線條思緒極盡各種樂器之性能,使他的作品中一個極平常的動機或主題也能發出最迷人的光彩。施特勞斯的歌劇創作主要受瓦格那的「樂劇」的影響,作曲技巧雖然高超,但內容比較蒼白,與瓦格那的作品相比較要單薄得多。他的作品有時象一篇充滿絢麗辭藻的散文,但卻在復述一個空洞無聊的內容。施特勞斯是由古典創作和浪漫主義音樂的傑出綜合者,莫扎特的明澈,貝多芬的動盪,勃拉姆斯的結構感,瓦格那的英雄性,李斯特的標題音樂,激發了他的創作慾望。他對管弦樂隊的熟練把握使他的作品發出迷人的光彩,但世紀末的文化特徵,也充分體現在他的作品中,即唯美主義和頹廢主義的傾向。他的創作和瓦格那一道預示了二十世紀音樂的來臨。
六、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作品
浪漫主義音樂家燦若群星,他們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不朽之作。德意志的貝多芬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及向浪漫主義樂派過渡時期的代表,有「樂聖」之稱。其作品題材十分豐富,有鋼琴奏鳴曲、交響樂和室內樂等,如《悲愴》《月光》《田園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等都被列入世界名曲。奧地利的舒伯特不到20歲就開始了自己的音樂創作生涯。一生創作了600多首藝術歌曲,被稱為「歌曲之王」。《小夜曲》是其代表作品之一。此外還創作了交響樂、室內樂和鋼琴音樂等作品。奧地利的小約翰·施特勞斯不到7歲就寫出了第一首圓舞曲,他創作的《藍色多瑙河》《春之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圓舞曲聞名於世,有「圓舞曲之王」之稱。法國的柏遼茲是浪漫主義標題交響曲的創立者,代表作品是《幻想交響曲》。這是一部有文學標題的、浪漫主義的和帶有自傳性的作品,它的副標題是「一個藝術家的生活片斷」,五個樂章的情節線索通過比較詳細的文字標題提供給聽眾。《幻想交響曲》受到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的很大影響,表現出更鮮明的浪漫主義特徵。
浪漫主義音樂在歌劇中也取得了輝煌成就。義大利羅西尼的作品旋律優美、技藝精巧。他還是美聲唱法的開創者。威爾第的音樂作品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富有民族特色,對當時義大利民族意識的覺醒起了巨大作用,人們尊稱他為「義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其代表作品《茶花女》是名揚世界的巨作。普契尼的音樂除直接採用各國民歌外,還善於使用新手法。如《圖蘭朵》中就採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代表作品還有《蝴蝶夫人》等。法國的比才的代表作品《卡門》是世界最優秀的歌劇作品之一,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法國音樂追求精巧形式的特徵,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德意志瓦格納的作品極有獨創性。他用近20年的時間完成的巨作《尼布龍根的指環》具有鮮明的德意志民族特色。
七、浪漫主義音樂的歷史地位
浪漫主義音樂派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這一時期不但盛產偉大的音樂家,而且音樂體裁空前廣泛,出現了諸如無詞歌、夜曲、藝術歌曲、敘事曲、交響詩等新穎、別致的形式,是人類藝術史上的一大「寶庫」。浪漫主義音樂也是一座橋梁:韋伯接受了格魯克和莫扎特的傳統,傳至近代的瓦格納;舒伯特在器樂方面是貝多芬的繼承人,他的浪漫主義藝術歌曲,則是經由舒曼和奧爾夫流傳至今;柏遼茲的標題音樂源於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其後又與近代法國的印象主義相關聯。
八、浪漫主義音樂的特徵
民族性、民主性。反對外族侵略和民族壓迫,反對封建統治和民族分裂,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思想內容。為了表現這些內容,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反映愛國主義和民族統一思想,在音樂風格上特別注意吸收民族民間音樂的精華。
人民性。浪漫主義音樂家受到在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斗爭中,人民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力量的啟示,在他們的作品中力求真實地表現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社會道德、審美觀和理想,同時為使作品被人所理解,發展了樂器作品的標題性,創作了大量的標量音樂。
抒情性。它與崇尚理性的古典主義不同,浪漫主義崇尚感性,注重揭示人類精神和內心世界,而這些又是通過作曲家個人的感受表現的。因而抒情性的個人心理刻劃,自傳性,則成為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特徵,並促進了抒情體裁的發展。
幻想性。這是作曲家為了在他們的作品中解決殘酷的現實與美好理想矛盾,所採取的一種手法。浪漫主義作曲家之所以喜歡從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中選也題材和形象,正是由於從這里可以為他們的想像,提供任意馳騁的天地。
新精神。浪漫主義作曲家不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德觀念上反對因襲守舊,而且在藝術上,在音樂體裁,形式以及創作手法諸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從而發展和豐富了人類的音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