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音樂與電影之間有什麼關系150字
音樂能為影片的局部或整體創造—種特定的氣氛基調(包括時間和空間的特徵),從而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的感染力。這種音樂不是簡單重復畫面的內容,而是細致入微地為影片營造—種背景氛圍。 這種渲染氣氛的音樂在影片中用的很多的。由於用得多,便往往處理得一般化,缺乏個性,不夠考究,也常常分量過重,因此遭到評論家的批評。如果能克服這些不足,提高背景氣氛音樂的品位,那麼,這種渲染氣氛的音樂對增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是能起到重要作用的。 這種音樂的作用,可以包括渲染環境氣氛、渲染時代氣氛、渲染地方色彩、渲染民族特點等方面。 1.渲染環境氣氛 音樂可以為整部影片渲染一種總的環境氣氛。 例如上海電影製片廠1983年攝制的故事片《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作曲呂其明)。它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來表現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風土人情,表達了作者林海音從這些往事的回憶中所引起的那種「離我而去」的惆悵之情和對故土的思念。為此,影片導演吳貽弓規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緒基調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作曲家呂其明根據這個總的基調,選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學堂歌曲《送別》為這部影片音樂的主旋律,並採用非常規的配器,只用了弦樂隊和抱笙等幾件有特色的民族樂器,以非常簡潔凝練的音樂語言,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種惆悵惜別之情。這種情緒的音樂在片頭音樂中有較完整的展示,在影片的中間也有所流露。而在影片的結尾則表現得更為強烈;英子的父親已去世,她和媽媽、弟弟去為父親掃墓,從小把她帶大的純朴的農村婦女宋媽也要離開她們回農村去了,英子和媽媽、弟弟在滿地黃樹葉的秋天坐著車子和宋媽告別……這段畫面的背景音樂就是在弦樂隊的輕弱陪伴之下,抱笙吹奏《送別》的曲凋,這平緩、疏淡的音樂,恰如其分、含而不露地渲染了那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之情。 由於呂其明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影片的音樂,使他榮獲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 音樂也可以為影片的局部渲染製造氣氛。在一部影片中,有時某個場面表現的是人物的一種情緒;或是歡樂、喜悅,或是悲苦、傷心,或是緊張、驚恐,或是輕松、愉快等等;有時影片的某個場面營造的是一種特定環境的氣氛:或是喧鬧或是靜寂,或是繁華或是蕭條,或是庄嚴肅穆或是活潑熱烈,等等,而此時往往很少對話或沒有對話。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從聽覺這個角度介入,參與畫面視覺內容的表達,使畫面內人物的某種情緒得到進一步的強調,環境氣氛得到進一步的渲染,從而達到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藝術感染力的目的。當然這種音樂要用得准確適度。 例如影片《紅高梁》中貼窗花一段:釀酒作坊掌櫃、麻瘋病人李大頭死後,九兒(鞏俐飾)帶領伙計們把老掌櫃用過的東西燒的燒、埋的埋,還用紅高粱酒在地上連潑了3遍,用以消毒去火。九兒把自己的住房也重新粉刷過,被褥重新換過。此時畫面上,身穿紅上衣的九兒在新窗戶紙上貼著新窗花,臉上綻開從未有過的喜悅,好像這回才真正做了新娘。伴隨著此畫面的音樂,是一段柔和、優美而又含蓄的嗩吶曲,音樂為這個場面渲染了一種歡欣、祥和的氣氛。 再如影片《紅高粱》中抬花轎的隊伍經過青殺口這一段,氣氛是很恐怖的,剛才還瘋狂顛轎的轎夫們,此時偃旗息鼓,收斂了那股嬉鬧勁,個個低頭屏息、躡手躡腳地走在兩旁長滿野高粱的小路上。只聽畫外音說道:「我家到十八里坡要過青殺口,這地方不知從哪年起,長出了百十畝高粱,沒人種也沒人收。老家的人都說這是野高粱,還說這兒常鬧鬼。」畫外音說完,音樂僅以小鑼、低音大鑼等打擊樂器的兩三下聲響,便十分形象、准確地製造了那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氣氛。作曲家趙季平寫的這段渲染環境氣氛的音樂真可謂惜墨如金,十分精練。它去除了有些影片這類音樂過於臃腫累贅的弊病。
『貳』 電影與音樂是怎麼配合的
很多電影配樂都是後期配的,電影拍攝過程中,因為涉及到演員發揮,還有修改劇本的不確定因素。
所以如果是整首歌,比如主題曲什麼的,可以提前創作,但是電影中的配樂時而激昂慷慨,時而寂靜悠揚,這些是作曲家們根據拍攝完成的電影片段進行創作,融入了劇情,切合了整部電影的主旋律,哪些地方該有配樂,哪些地方不該有,哪些地方配樂充滿熱情宏亮,哪些地方又需要懸疑深邃,這些都是後期根據影片來結合的,而且一般電影導演也不會把影片拍的零零散散,都是有步驟有計劃有段落的,後期配樂也比較容易創作融入。
當然特殊影片除外,比如某些電視劇,或者喜劇,東一個畫面,西一個畫面,就比較少有配樂,而是聲音特效比較多,因為影片有斷層,配樂也會斷層,不如聲音特效效果好。
『叄』 如何評價電影中畫面和音樂的配合
看破風的時候我一直以為是哪位哥特搖滾和古典搖滾製作人做的,看完查了一下,原來是黎允文,他在《歲月神偷》和《鴻門宴》的配樂也讓人印象深刻。可以說,黎允文的電影音樂,在航拍全景鏡頭和騎行特寫兩種片段上非常的合適。這使我想鷺巢詩郎起在《新世紀福音戰士》和《劍風傳奇》中,宏大戰斗場面和心理描寫場面都使用交響配樂而不是搖滾。兩人對音樂畫面配合,調動人情緒的方式,都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曾經的作業分析過《新世紀福音戰士》戰斗場面的電影聲音,肌肉撕裂聲,液體噴濺聲,導彈開倉聲,導彈發射聲,爆炸聲,電流聲,輕型武器設計聲等等。一個戰斗場面的電影聲音已經如此豐富,所以交響配樂反而潤滑了鈍重的戰爭音效~反之,如果為了帶動場面氣氛而採用重金屬,鞭擊金屬或者硬核,只會覺得很嘈雜。破風里同理。哥特搖滾和古典搖滾的磅礴激昂適合畫面整體風格。航拍鏡頭呈現全景後,視覺上必定覺得焦點渙散,整個視覺感受是比較空的。正好用音樂填補視覺刺激的減弱,顯得畫面大氣磅礴。
『肆』 音樂與電影藝術的聯系是什麼
對於電影的作用
是
其他藝術形式所不能代替的它直接訴諸觀眾的聽覺明確電影的意義強化著電影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提示電影人物的內心世界甚至可以推動劇情的演進和發展。而音樂一旦融入電影其風格和特色又受到電影的限制其創造與構思、節奏與速度必須適應影片的整體要求隨著聲像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審美需求的不斷提高電影與音樂將有著更加進一步的融合力爭盡善盡美
『伍』 音樂與電影的密切聯系
除去音樂這門藝術外,最能體現時間藝術的就是電影了。賈樟柯在〈站台〉一片中說,20年前一個女人拒絕了一個男人,到20年後這個男人接受了這個女人,我想用電影來記述時間對於人的改變。時間可以改變一個人。
塔可夫斯基說,電影是記錄時間流逝的藝術。所以在他的影片里經常出現流水緩緩,一隻船,或是一隻木塊橫移的場景。這些都說明了電影記錄時間的功能。
除去時間不談,流暢也是電影大師追求的東西,長鏡頭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是真實的空間再現,還在於它使流暢的時間性。而流暢是音樂的特徵。這里包含一個節奏的東西,流暢本身也是一種節奏。音樂講究節奏,電影亦是。不同的是,電影對節奏的依賴相對來說沒有音樂對節奏的依賴來的明顯。音樂的本體應該是旋律和節奏。
今天下午我觀看了塔可夫斯基的〈太空飛行〉,其對於音樂的運用令我誠服。開頭是巴赫的音樂(塔認為巴赫的音樂最諧和),以及中間的電子音樂(1972,蘇聯最早做電子音樂的人與塔合作),其運用讓人極其震撼。影片本身的哲學意義與對人世間情感的拷問足以讓人戰栗。尤其是影片到最後,主人公幻覺(姑且叫幻覺)中,出現的往事一幕,已經看到自己的母親的情景,和畫中出現的場景,與音響搭配得天衣無縫。我們可以看出,音樂在電影中具有神奇的功用。
日本香港的恐怖片,一般都藉助音樂來達到營造氣氛的效果。如果沒有音響效果,再恐怖的片子都不會駭人,這同樣是因為時間與影片的畫面具有同步性的原因。
李安的〈喜宴〉中最後的一幕,除了父母彼此矛盾的心情以及最後那一舉之外,配上的民族+西洋音樂也起到了將影片推向及至的效果。
北野武的《夏天,那片海》中 ,設計了兩個啞巴情侶,坐在海灘前,雖然沒有激烈的故事情境,但是我們看了依然覺得過癮。因為沉默的場景突出了鏡像的美感,讓 觀眾感覺是在一個窗口前窺視一對情侶的內心世界,時間的流逝通過海的空間流動慢慢地展示給了人,取得了極其詩意的效果。
我個人認為,在影片中最美的音樂不應該有人的歌聲,那樣起不到電影的效果,已經有MTV了,不需要再那樣了,更有人認為,不加任何人為的音樂,自然音響就是電影中最美的音樂。這點我也贊同。所謂的天籟之音,即是宇宙自然之音,方位和諧,布盧達爾也同樣這么認為。
但是只要加了音樂,就應該是符合電影性的。好的電影音樂如安哲的〈永恆於一日〉,侯孝賢〈悲情城市〉,大島渚的《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紅〉《白》《藍》等等。
總之,好的音樂可能會增加電影的藝術性,前提二者縫合,二者主題切合。而不是為了音樂而音樂,那樣再好的電影也會被再好的音樂給毀掉。
『陸』 電影與音樂的關系
電影畫面抓住你的眼睛,電影音樂抓住你的眼睛。電影音樂可以比畫面更好的烘托氛圍,同時也可以調整電影的節奏。同時電影畫面和音樂也並不一定要協調一致,二者的沖突、不一致也是電影的一種特殊的表現方式(在喜劇電影中尤為突出)。
『柒』 要求一篇關於音樂與電影之間關系的作文,不少於500字!!!
盡管我們習慣於到1927年以前的電影是「沉默」,電影從來就不是在這個詞的完整意義上,一言不發。從一開始,音樂被視為必不可少的伴奏,當盧米埃爾的電影參加了首次在美國的電影在1896年2月展覽上放映的,是伴隨著他們的流行曲鋼琴即興。起初,這些音樂伴奏沒有特別的關系,與電影的任何形式的伴奏就足夠了。在很短的時間,但是,玩活潑的音樂,一個莊重的影片不協調感變得顯而易見,電影鋼琴家們開始注意將自己的作品電影的情調結合起來。
隨著影劇院在數量上和重要性上的小提琴家,或許還有一位大提琴家增長,將被添加到在某些情況下鋼琴家,並在較大的影劇院里形成了小型的管弦樂隊。對於一個長的時間內,為各部影片選擇配樂完全掌握在樂隊指揮或領導者的手中,而通常把持這種職位的資格不是技巧或鑒賞品味作為一個擁有這么多大量的個人音樂庫的音樂作品。由於指揮很少見到,直到晚上的電影之前,他們將被顯示(如果這個指揮真正有幸能夠看到影片的話),音樂安排通常是在非常匆忙的即興。
為了解決以上的困難,電影發行公司開辦了為音樂伴奏印製提示單的業務。 1909年,例如,愛迪生公司開始與他們的電影發行這種跡象情緒諸如「喜悅」,「悲傷」,「活潑」。建議更加明確,並且出現了音樂cue表包含情緒的跡象,適合對音樂作品的名稱,以及准確的指示去表達一件進入下一個領導。
某些影片擁有專門為其創作的音樂。其中最早期特分數著名的便是為DW格里菲斯組成的電影:一個國家,這是在1915年發布的誕生安排。
『捌』 談談電影與流行音樂的關系
電影能夠 產生流行音樂 因為現在 有很多音樂的流行都來源於電視原聲帶如果電影票房大賣 那麼 例如同名主打歌 相對就比較紅在電影當中 有時流行樂就像是裡面的龍套 穿插著情節的發展
『玖』 音樂在電影中的應用(結合例子)
我不太清楚你說的是那一段,不過給你一個交響樂版的。
很不錯哦!
http://www.6621.cn/yy/6571.htm
大碟介紹:作為宮崎俊"御用"音樂製作,久石讓在宮崎俊作品中所起的作用,可以用畫龍點睛來形容.這張幽靈公主電影原聲的交響樂組曲,充分體現了久石讓一貫的作曲風格,整體表現氣勢恢弘,細節細致入微.這張CD和原聲大碟不同之處,在於是捷克愛樂樂團(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作為伴奏。 該樂團成立於1896年,是捷克代表性樂團,特別是弦樂部分早享佳譽,合奏力高強,具有古雅的情調。下面會對每個曲子做一一介紹. 第一章 アシタカせっき此曲為《幽靈公主》開篇序曲,在日語配音中,這段沒有人物對白,但在英語配音中,加入了對白,或許讓美國人看這么深奧的電影,一時半會無法理解裡面出現的一些名詞的含義,所以加了段注釋意義的對白,好把思維有點愚笨的美國人帶入劇情。不過個人覺得,加了對白,就破壞了此曲的完整性。此曲對整個影片來說,起著引子的作用,在片頭雲霧縹緲的群山中,鏡頭慢慢推移,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森林出現在觀眾眼前。開始時大提琴的低音和畫面融合,如同置身於群山之中,隨著畫面的移動,高音部分漸起,隨後進入故事情節。 第二章 TA·TA·RI·GAMI 此曲運用在影片的第一個高潮部分,就是開始時豬神由於被惡魔附體,威脅到村莊的安全,主人公騎著長角鹿成功用弓箭阻止了其前進,但也身受重傷。這個戰斗過程動作流暢,音樂配合到位緊湊。 第三章 旅立ち~西へ~這是本張CD中,筆者最喜歡的一曲,主人公由於受到惡魔的侵入,為了不連累族人,被迫離開村莊,去尋找解救方法。旅途中,在此曲的伴奏下,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主人公和長角鹿慢慢的行進,風吹過,掀起一波波的草浪,美麗異常。此曲被港產電視劇多次使用,過去不知道是那裡出處,還以為港人的作曲水平奇高! 第四章 もののけ姫這是主人公和幽靈公主初次相遇時候的配樂,在這張CD中,久石讓重新編曲,加入了鋼琴的獨奏部分,在曲子後半部分,運用捷克愛樂樂團的拿手好戲----弦樂合奏把這個高潮部分演繹的完美無缺~! 第五章 シシ神の森這個部分是主人公進入了神秘森林時的配樂,這個部分主要使用管樂,用簧管營造出詭異的氣氛,合奏渲染背景,使聽眾感覺置身與那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森林。 第六章 レクイエム~呪われた力~這曲起伏很大,時而管樂獨奏,時而弦樂合奏,極力表現戰斗時的緊張氣氛。此曲結合影片,感覺會好些。 第七章 黃泉の世界~生と死のアダージョ~最後的決戰部分的配樂,巨大的森林之神出現,整個戰斗出現了逆轉,但當森林之神的頭被和尚砍下後,發生了變化,森林之神變成了惡魔的化身,群山開始變成了死丘,森林被侵蝕,災難發生了。這曲中鼓點使用頻繁,烘托戰斗的緊張氣氛。 第八章 アシタカとサン結尾部分,一切恢復了平靜,樹木開始發芽,死丘開始變綠,主人公和公主分手的時候也來到了,鋼琴伴奏成為主旋律,蔚藍的天空下是青山綠水,平直的交響樂合奏加上鋼琴伴奏,把一個美麗的世界呈獻在你我眼前。 整張CD聽下來,人心神舒暢。說不出的舒服感覺。這個組樂是重新錄制的,並不是單純的節選原聲大碟中的部分曲樂,由捷克愛樂樂團重新演繹,而原聲大碟中的伴奏是東京交響樂團,知名度沒有捷克愛樂樂團高。論收藏價值,組樂比原聲來的珍貴。
參考資料:6621首頁 → 音樂欣賞 → 久石讓 → 幽靈公主- 交響樂版本歌曲列表
『拾』 求關於音樂與電影的關系的資料,同時最好能推薦一些比較經典的電影與音樂融合得很好的例子。
《雨中曲》不但是音樂歌舞電影的傑作,也是一部介紹好萊塢影壇從默片時代轉變為有聲片時代的許多片廠趣聞的佳作。20年代末期好萊塢開始了有聲電影,很多無聲電影明星遭遇到聲音考驗,也產生了淘汰與幕後的掩飾工作。本片故事背景就放在這個年代,對好萊塢這種工作場所造成的弊病提出批評及抗議。主角是性感的珍·哈根、有才氣卻只能在幕後配音的黛比·雷諾以及由金·凱利飾演的投機的功利主義者。唐納德·歐康諾在本片中的表演被某些影評人認為是影史上最不可思議的歌舞表演之一。 盡管是用批評的態度反映昔日好萊塢的面目,《雨中曲》一片用輕松愉快的歌舞方式表達減低了尖銳性。伴隨著主題曲「Singing in the Rain」,金·凱利獨自表演的那場戲巳成為經典畫面。他與史丹利·杜寧合作編舞與表演,安排人物心境與舞蹈配合妥切,讓觀眾欣賞到動聽歌曲、優美舞蹈融合於一的電影大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