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將相和電影在哪裡看

將相和電影在哪裡看

發布時間:2022-06-27 23:32:08

1. 《將相和》全文

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

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完璧歸趙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

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

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

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

(1)將相和電影在哪裡看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傑出的軍事家。被趙惠文王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

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

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2. 課本劇 《將相和》

第一幕
(幕啟)
時間:約兩千三百年前,秦昭襄王稱霸時期。
地點:趙國皇宮。
人物:趙王、眾大臣、藺相如
旁白 戰國時候,秦果最強大。一次,趙王得到了一樣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信給他,說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趙王知道了急得不得了,立刻召集大臣來商量。
趙王 (坐在自己的王座上)秦王叫人寫信來,說要拿十五座城池換我的和氏璧,眾卿快想想辦法吧。(從位子上走下來)
大臣甲 (走到殿中間)臣以為,秦國歷來不守信用,這次只是為了把璧騙到手罷了,不可以相信。臣願舉薦一人,機智勇敢,興許可以完成這個任務,他叫藺相如。
趙王 (十分高興)哦!那太好了,快快有請。
旁白 沒多久,藺相如就來了。
趙王 (走到他身邊)寡人命你出使秦國,如何?
藺相如 大王請放心,如果秦果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給他,不拿,我就把璧送回來。那時侯他們理屈,就沒有理由動兵了。
(趙王聽了很高興,傳令下去,要藺相如出事秦國。)
——幕落
第二幕
(幕啟)
時間:約兩千三百年前,秦昭襄王稱霸時期。
地點:秦國皇宮。
人物:秦王、秦國眾大臣、藺相如
旁白 幾天後,藺相如來到了咸陽,進宮去見秦王。
藺相如 (把和氏璧交給秦王)大王,這就是和氏璧。
秦王 (捧著璧觀看,暫不絕口,但就是不提城池的事情。
藺相如 (見秦王不提城池的事,就騙回了璧,要求秦王跟他約定一個時間換璧,回賓館後,他要手下人喬裝打扮,將璧送回了趙國。)
藺相如 (幾天後,他去參加典禮)秦王,我已經把璧送和回去了,如果你有誠意就請先給我們城池,我們自然會給璧,否則,殺了我也沒用,反正你們秦國從來都不講信用的。
秦王 (只好把他送了回去)
——幕落
第三幕
(幕啟)
時間:約兩千三百年前,秦昭襄王稱霸時期。
地點:澠池。
人物:秦王、趙王、藺相如
旁白 幾年後,秦王越趙王到澠池開會,安排妥當後,秦王和藺相如還有進了澠池,廉頗在邊境防守。
秦王 你為我鼓瑟吧!
趙王 (不好推遲,鼓了一下,秦王命令人記錄下來。)
藺相如 (走到秦王面前)請您為趙王擊缶吧。
秦王(拒絕了)
藺相如 (走到秦王面前)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秦王 (沒有辦法,只好鼓了一下。)
藺相如 (也要人記錄下來。)
旁白 秦王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作好了准備,只好讓他們回去。
第四幕
(幕啟)
時間:約兩千三百年前,秦昭襄王稱霸時期。
地點:趙國都城邯鄲。
人物:藺相如、侍從、廉頗
旁白 藺相如立了兩次大功,官位在廉頗之上,於是,廉頗不服氣了)
廉頗 藺相如有什麼了不起,靠一張嘴,爬到我頭上去了,我見了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
(藺相如知道了,就請病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坐車出去,見廉頗來了,馬上就要車夫往回趕)
侍從們 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怕他干嗎?
藺相如 你們說,秦王厲害還是廉將軍厲害?
侍從 當然是廉將軍!
藺相如 我連秦王都不怕, 怎麼會怕廉將軍。秦王不敢來進攻,是因為趙國有我們兩個。我們不合,秦國必然來攻,我是為了趙國才這樣的。
(廉頗知道了,覺得他話有道理,很後悔,就脫下戰袍,披上荊條,去請罪。藺相如熱情地出門迎接)
旁白 從此,他們成了好朋友,一起保衛趙國。
第二幕 完璧歸趙

時間:戰國時期某天

地點:秦王宮

人物:藺相如、秦王、秦國大臣兩人、侍女兩人

布景:舞台正中是秦王的寶座,左側是兩大臣的座位,右側是為客人設的座,座前的茶幾上擺著待客的瓜果等。

〔幕啟,秦王坐在宮殿上,正在仔細看藺相如帶來的和氏璧,贊嘆不已,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藺相如:(上前一步,對著秦王深施一禮)啟稟秦王,這塊玉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秦王一愣,連忙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雙手捧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理直氣壯地)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柱子上!(說完舉起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大驚失色,慌忙地)請藺使者不要沖動,一切都好商量。(面向大臣,高聲地)來人呀,拿地圖來,把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給藺使者看。

藺相如:(雙手捧璧,嚴肅地)和氏璧乃無價之寶,豈能隨隨便便交換,得舉行一個隆重的典禮才行。

秦王:(猶豫了一下)你說得很有道理,三天後是個黃道吉日,我們就在那天舉行典禮,交換和氏璧。

藺相如:一言為定。(施禮,退下。)

(三天後,藺相如隨秦國大臣上場。)

秦王:(正襟危坐,假惺惺地)藺相如,本王已經沐浴更衣,典禮也已經准備就緒,現在該交換和氏璧了。

藺相如:(對秦王深施一禮,大大方方地)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秦王:(無可奈何地)既然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了,就請藺使者回去吧。

(藺相如施禮退下。)

——幕落

第三幕 澠池會見

時間:戰國時期某天

地點:澠池

人物:趙王、藺相如、趙國大臣一人;秦王、秦國大臣兩人

布景:舞台兩側各有一排座位,座前的茶幾上擺著待客的瓜果等。

〔幕啟,趙王、秦王、兩國大臣落座,互相勸酒勸菜。〕

秦王:(放下酒杯,不懷好意地)聽說趙王精通音律,今天就請趙王鼓瑟助助興,希望你不要推辭。

(趙王不好推辭,只好鼓了一段。)

秦王:(鼓掌,高聲地)趙王鼓瑟的水平果然名不虛傳。(面向大臣)將趙王為本王鼓瑟之事記錄下來。

藺相如:(十分生氣,走到秦王面前)請您為趙王擊缶(fǒu)。

(秦王裝作沒聽見,繼續喝酒。)

藺相如:(大聲地)請您為趙王擊缶。

秦王:(放下酒杯,瞅了藺相如一眼,傲慢地)秦國乃中原強國,要本王為一弱國國王擊缶,真是豈有此理!

藺相如:(瞪著秦王,義正辭嚴地)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你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說完,大步上前,准備與秦王拚命。)

(秦王嚇出了一身冷汗,戰戰兢兢地敲了一下缶。)

藺相如:(回到座位上,對一大臣)今天秦王為趙王擊缶,請記錄下來。

秦王:(紅著臉)啊呀,藺大夫果然機智勇敢。我本想取笑趙王,顯顯我們秦國的威風,沒想到反讓藺大夫取笑了,佩服佩服。來來來,喝酒,乾杯。

(秦王、趙王、眾大臣同時舉杯,同聲說「乾杯」。)

3. 關於《將相和》的資料

《將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課課文,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將相和》這出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

故事介紹: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3)將相和電影在哪裡看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傑出的軍事家。被趙惠文王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

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

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4. 關於將相和的電影

沒有~~~~

5. 《將相和》中的三個小故事分別是什麼。

3個故事的聯系:「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又是「負荊請罪」的起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和起來又組成了「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5)將相和電影在哪裡看擴展閱讀: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璧歸趙。

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

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一顆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

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6. <<將相和>>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3個故事的聯系:「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又是「負荊請罪」的起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和起來又組成了「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侮辱。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將相和」這出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
該故事也被編為同名京劇和影視劇等,廣為流傳。

東周戰國 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前475—前221)。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七雄並峙,戰火頻繁。秦國是最強的一個。秦國地處函谷關以西,其餘六國在函谷關以東。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大夫、卿 官職,分別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級的大夫。上卿是諸侯下面最高的官職。廉頗在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時候,因伐齊有功,已經被提升為上卿。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於是文官,上朝集會時,位置在廉頗的右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所以課文中說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

和氏璧 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教案}
一、教材說明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贊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個故事著力刻畫了藺相如這個人物形象。「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則著力贊揚了廉頗的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精神。
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的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廉頗英勇善戰,威震朝野,戰功赫赫,這是實情。甚至在「澠池之會」中維護國家尊嚴也有他一半功勞,因為「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但是,對於藺相如的認識,卻失之偏頗。藺相如雖不能持刀作戰,但他的唇槍舌劍,同樣為趙國保住了尊嚴。何況,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他均是以性命來逼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的:「現在璧在我手裡,你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說,藺相如也堪稱一員猛將,只不過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戰場,但戰斗同樣是驚心動魄的。
將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寬闊胸襟和廉頗勇於認錯、知錯就改、負荊請罪。實際上,是緣於他們共同的愛國思想,緣於他們共同的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這在他們的語言中都有體現。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將相和」的故事才成為歷史上一段光彩不滅的佳話。
二、學習目標
1.學會十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召集、大臣、允諾、廉頗、抵禦、侮辱、拒絕、戰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4.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教學建議
1.《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本課,可以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另一種是,先通讀一遍課文,大體弄清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引導學生去研讀每個小故事;最後再綜合從各個故事中得到的認識,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並對人物作出評價。
2.指導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小標題,是一種概括能力的訓練。學生按課文中已出現的「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等概括當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應肯定,關鍵是要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至於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只要學生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不必要求過高。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完璧歸趙」的結果是藺相如被封為上大夫,這是他在「澠池會」後晉升為上卿的前提,而藺相如晉升為上卿,是將相產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將相之間的矛盾才有了解決矛盾的「負荊請罪」。三個故事就是這樣聯系起來的。
3.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本課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思考·練習」第一題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正是這樣的目的。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多數學生可能說喜歡藺相如,有些學生會說喜歡廉頗,可能還有說喜歡趙王的,因為他善於用人,論功行賞。只要言之有理,就應加以肯定。如果有學生說喜歡秦王,也應讓其陳述理由,但應加以疏導,不能為了體現個性閱讀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觀念。
4.在指導學生精讀課文時,可結合「思考·練習」第三題,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交流討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那些跟課文關系不大的問題,可啟發學生課外去研究。
對思考題列舉的問題的討論,應使學生認識到:秦王叫人記錄趙王為其鼓瑟一事,是為了說明秦王可以指揮趙王,他們之間是不平等的,這對趙國是個奇恥大辱。而藺相如逼秦王擊缶,是為了說明兩國之間是平等的,從而維護了趙國的尊嚴;秦王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藺相如又拚死保護趙王,因此「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5.課文較長,可讓學生在熟讀全文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故事練習有感情朗讀。
6.三個故事情節都比較生動,適於演課本劇。可鼓勵學生在課內或課外排練並演出。可以演整篇課文,也可以演其中的一個故事。
7.本課生詞較多,應啟發學生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詞典自行解決,個別較生僻的,教師可略加指點。
下列詞語解釋供教師參考。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發現的一塊玉製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迴避而不說。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澠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澠池縣境內。
示弱:表示比對方弱,不敢較量。
瑟:古代的一種彈撥樂器。鼓瑟,就是彈瑟。
缶:古代一種瓦質的打擊樂器。
攻無不克:攻城奪地,沒有拿不下來的。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這個成語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四、參考資料
戰國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當時,比較強的
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秦國是最強的一個。秦國地處函谷關以西,其餘六國在函谷關以東。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因此在軍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關系國家興亡的重大意義。「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的時候。秦國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
大夫一種官職,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級的大夫。
卿一種官職,分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諸侯下面最高的官職。廉頗在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的時候,因伐齊有功,已經被提升為上卿。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於是文官,上朝集會時,位置在廉頗的右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所以課文中說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

閱讀全文

與將相和電影在哪裡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話微電影 瀏覽:860
馬路微電影 瀏覽:714
電影投資騙局圖片 瀏覽:559
歸來的路電影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145
台灣老電影春寒在線觀看 瀏覽:299
這就是轟動一時的電影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245
如何學電影中的賭神拉牌 瀏覽:655
日本動畫電影票房排行榜前十 瀏覽:303
奈奈和熏的日記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813
拍足浴店主題的電影 瀏覽:307
微電影拆遷 瀏覽:520
憨豆先生的災難電影免費 瀏覽:972
電影是怎麼在電影院放映的 瀏覽:316
vip電影不用vip怎麼看電影 瀏覽:590
萬榮路音樂廣場電影院排列表 瀏覽:134
學生電影作品如何找演員 瀏覽:952
iamyou電影主題曲 瀏覽:716
小東北電影完整版下載 瀏覽:193
稻城是哪個電影火了的 瀏覽:542
印度的女孩電影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