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電影配樂

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電影配樂

發布時間:2022-06-26 02:09:33

❶ 卡農是哪個國家的

網路有: 卡農簡介: 卡農C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規律」。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極至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卡農Canon是一種曲式的名稱,這種曲式的特徵是間隔數音節不停重復同一段樂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僅有兩小節的旋律供重復拉奏;大提琴的調子從頭到尾只有兩小節,重復達廿八次之多,可是聽者卻陶醉在這旋律之中,絲毫不會感到單調。能御簡如繁,作者可說已臻化境。作者是德國人 Johann Pachelbel ( ~ 1706),曾是巴赫的老師。不過有人說是當時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為了售出此曲而冒稱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帕卡貝爾的作品。 一種純以模仿手法構成的復調音樂形式。當先後進入的各個聲部自始至終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演奏(唱)一旋律時,即稱為卡農。其最先出現的聲部稱為起句或主句,隨後進入的各聲部稱為應句或答句。 卡農有許多類型,主要有:①正格卡農。主句和答句在方向上、節奏上完全一致,一般根據它們之間的音程距離稱呼,如同度卡農、四度卡農、五度卡農等。在正格卡農中,除同度、八度外,其他音程的卡農常用自由模仿,以免形成調性重疊;其中四度、五度卡農除用自由模仿以保持調性統一外,也可採用嚴格模仿,使答句轉入下屬調或屬調。②變格卡農。答句是主句的變形。若將主句的時值成倍擴大,則成增時卡農,反之,則成減時卡農;若將主句各音作反向的模仿,稱為倒影卡農或反向卡農,若將主句各音出現的次序顛倒模仿,稱為逆行卡農或蟹行卡農,答句若為主句之逆行並倒影者,稱為逆行倒影卡農。此外,還有一些其他形式的卡農,如二重或三重卡農,即同時有兩對或三對不同旋律的卡農進行;無終卡農,即卡農的結尾與樂曲開始相銜接而使音樂循環不已者;有終卡農,即答句不再進行模仿,另加結尾部分以構成終止者。 卡農的最早歷史,可以追溯至13世紀的民間音樂形式,如狩獵曲、輪唱曲等。輪唱曲是一種小型聲樂曲,其形式為各聲部以相同間距進入的同度無終卡農,13世紀以後流行於英國。15世紀出現了完整的卡農曲,並為佛蘭德樂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後,卡農經常作為一種獨立的小型樂曲或大型樂曲中的一個段落而被運用。 什麼是卡農? 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輪唱」,原意為「規律」。指的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隨著另一聲部,數個聲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纏繞,而聲部幾乎是單調意義上的重復。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至極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就叫作「卡農曲」。卡農Cannon雖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樣高潮起伏、驚心動魄,但在看似反復平常的進行中,卻交相共鳴出多種音色效果。平凡的韻律脈動著瞬息萬變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讓人迷醉和沉靜。我們熟悉的輪唱曲就是卡農曲的一種。卡農出現於十三、十四世紀。後人常採用古代曲調作為卡農主題。如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十九世紀的交響曲、奏鳴曲也常用卡農手法,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簡單的講,卡農〈canon〉是一種作曲手法,意思是「同樣的旋律間隔兩拍或一小節、兩小節不等先後演奏」。 「卡農」就是根據嚴格模仿的原則,用一個或更多的聲部相距一定的拍子模仿原有旋律的曲式。至於用什麼樂器,幾個聲部,就要隨作曲家的便了,一般來說,2-6個聲部就差不多了,要是非有人寫個幾十個聲部也未嘗不可,倒是現代音樂里常有的事。卡農是最基本的復調音樂的一種,一般好多作曲家在學復調音樂時都要作一大堆卡農去練習技巧,不過都是練習罷了,編了號算作品的好像不多,而且是什麼樂器都有,興德米特的教程里就有不少,長笛和鋼琴的,中提琴和鋼琴的……在許多地方都可以聽到卡農,不只是帕黑爾貝爾的那首,想必巴赫也有不少的卡農,只是我沒聽過巴赫的作品,不好去胡說。好多的交響作品裡都會有用卡農的技巧作的部分,只是沒有單獨提出來像帕黑爾貝爾那樣單獨算作一首作品罷了。順便提一句,卡農也不是非要把旋律一點不差的模仿下來,可以加快和放慢節奏(這一點在帕黑爾貝爾德獼農中應當能夠看到),還可以做倒影處理。 在卡農樂曲中,帕海貝爾的卡農是最著名的一首,簡單不過的曲調一再反復,高低聲部遵守著嚴格的對位法則,各自規律地不斷往前發展,和諧演奏出曼妙的旋律,最後光輝地結束,聽起來卻絲毫沒有單調之感,令人浮想聯翩,回味深遠。 關於帕海貝爾(Pachelbel' Johann): 英文姓名:Pachelbel, Johann 生卒年月日:/09/01--1706/03/09 國籍:德國 樂派:巴洛克 【生平簡介】 帕海貝爾是德國巴洛克時代後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風琴師,當時他是相當激進的作曲家,在世所寫的管風琴和鍵盤音樂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創作領域,在新教宗教音樂創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當高,可惜他的作品多都未能獲得妥善保存,更有部份依然淹沒在德國各地圖書館內。 帕海貝爾從小就展露對於知識追求的興趣,尤其是音樂。他在聖羅倫茲(St. Lorenz)高等學校就讀同時,也追隨許溫默(Heinrich Schwemmer)和魏克(Wecker)兩人學習作曲和器樂演奏的技巧。1669年六月二十九日,帕海貝爾進入阿爾道夫學校(Altdorf),並在聖羅倫茲教堂內擔任管風琴師。一年後,帕海貝爾因為經濟狀況被迫輟學,終止了他的大學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為在學術知識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選入另一所學院接受學者訓練,而且因為他在音樂上別有專精,學校更特許他在校外另外跟從普倫次(Kaspar Prentz)學習作曲。在普倫次的影響下,帕海貝爾逐漸將自己原有的北德風格轉向義大利風格。 由於帕海貝爾本人所信奉的是當時德國的新興路德教派,所以他追隨老師普倫次在1673年前往維也納,成為聖史提芬教堂的管風琴師。在維也納這座天主教城市中,帕海貝爾接觸到南德和義大利等地的天主教作曲家所寫的宗教音樂,之後他進了艾森納赫(Eisenach)擔任宮廷管風琴師,這是艾薩克遜-艾森納赫公爵,即約翰.喬治王子的轄地。五年後因為王子的哥哥過世,宮廷守喪,樂師都被裁撤,帕海貝爾於是在1678年5月18日離開艾森納赫。這之後帕海貝爾來到艾爾福特(Erfurt)的普雷迪格教堂(Predigerkirche)。這個教堂對管風琴師的要求很嚴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門徒演唱聖歌,並要提供聖歌的前奏曲,風琴師不能亂彈即興,但每年都要將彈奏管風琴的心得和盡展發揮在一場精緻的演奏會上,以顯示不是屍位素餐之徒。因此,帕海貝爾的管風琴技術得以發揮,並發表不少重要的管風琴作品,奠立了他巴洛克後期管風琴名家的聲望。 1681年,帕海貝爾二十八歲時娶芭芭拉蓋布勒(Barbara Gabler)為妻,兩年後芭芭拉難產過世。隔年他再娶茱笛絲卓默(Judith Drommer),這一次婚姻為他帶來七名子女。艾森納赫就是巴哈的故鄉,所以帕海貝爾與巴哈的父親也熟識,他還當了巴哈姐姐的教父,也負責教導巴哈的哥哥音樂。巴哈父親過世之後,教育巴哈音樂的責任乃落在這位長兄的身上,所以我們可以說帕海貝爾就是巴哈的師祖。 離開了艾爾特,帕海貝爾來到伍騰堡(Wurttemberg)宮廷,伍騰堡位於斯圖嘉特,這是瑪德蓮娜女爵的轄地(Duchess Magdalena Sibylla),這個地方給他很多專業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1692年秋,因為法國大軍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紐倫堡,最後輾轉到了戈塔(Gotha)。碰巧出生地紐倫堡的聖塞巴德(St. Sebald)教堂的原任風琴師,也就是帕海貝爾的老師魏克過世,讓他得以順利接任老師之職位。他就在這里一直待到他過世。在紐倫堡的五年間,巴海貝爾寫下了感恩贊歌(Magnificat)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風琴賦格,被視為他晚年的代表作。 帕海貝爾的卡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調卡農)。因為有一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 帕海貝爾的卡農約作於1680年,三百年後,魅力依然不減,成為最受現代人喜愛的器樂小品。 Canon的版本 最原始的當然是四重奏Pachelbel先生的Canon in D major 1966年 維也納音樂節又演奏了大指揮家卡拉揚先生的Canon版本,有一點點的是加了一把小提琴。 1985年 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問世,帶來了他獨自改變的鋼琴版本。 (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 1987年 出了個吉他天皇Nicolas Angeles演繹的現代版本。(Canon (Guitar by Nicolas Angelis)) 1992年 大豎琴家Mask和長笛演奏家共同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周年式上演奏了極其優雅的 Canon in D 。 1995年 日本明星深田恭子,在自己的專輯中也親自演繹了親手改變的Canon。 1997年 全智賢出了張專輯叫 Pure apple ,第六首便是全智賢親自演繹的 Canon Flying In The Sky 卡農--另類版本 canon-guitar(Flamenco 佛拉門戈版)參考資料: http://bk..com/view/30689.htm

❷ 韋伯音樂劇中經典音樂有哪些

韋伯經典音樂劇:《貓》、《艾薇塔》、《歌劇院魅影》、《巨星耶穌基督》

安德魯-洛依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英國著名音樂劇作曲家。

1948年3月22日出生於英國倫敦一個皇家音樂學院的教授和鋼琴教師之家,就讀於馬格德林學院,就讀期間曾與詞作者蒂姆-萊斯合寫了《我們的樣子》。喜歡辛德米斯(Hindemi
th)、里格弟(Ligeti)與潘德雷基(Penderecki)等現代作曲家的作品。

1967年他與萊斯合寫《約瑟夫和神奇綵衣》,1968年在倫敦的學校上演,後又在倫敦西區劇院上演並在1972年的全國性電視節目播出。

70年代早期,韋伯為英國電影《偵探》和《奧德薩縱隊》譜曲

不久與蒂姆-萊斯(Tim Rice)合寫的《耶穌基督巨星》,1971年在紐約上演,獲七項托尼獎。1973年,該劇被拍成電影。

1974年創作了《吉維斯》,合作者阿蘭-艾克布恩代替了萊斯。

又與蒂姆-萊斯(Tim Rice)合作創作《艾微塔》,1981年《艾微塔》在百老匯上演。

之後韋伯改編《貓》並創作第二部音樂劇《歌與舞》(1982)其中"臉色別那麼難看"在星期天告訴我"成為大獲全勝的代表作。

至此韋伯成為唯一一位有三部作品同時在倫敦西區及百老匯上演的音樂劇作曲家。

1983年他製作了喜劇《卓越人物將它趕走》。

1984年與理查德-斯蒂爾格合作創作《星光快車》。

隨後在倫敦皇家劇院製作了《被雇的人》《把你的嗓音借給我》

與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勞倫茨-哈特(Lorenz Hart)合作《足尖上》,並成為該劇院的所有者。

1992年創作《日落大道》,1993年7月12日在倫敦上演。

1994年韋伯名列《戲劇周刊》雜志編寫的美國戲劇界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之榜首。在美國和英國以及全世界,任何一個時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幾個巡迴演出團在各大城市演出韋伯的音樂劇。

他為其父寫的"安魂曲"和他的"變奏曲"合起來製成的專輯成為銷量最大的專輯,以及後來的"首演集"專輯成為三倍白金輯(即銷量超過六萬百萬套)。

韋伯的第二個妻子薩拉-布萊特曼演唱的"安魂曲"中的流行單曲,進入英國前10名排行榜。

1996年為巴塞羅那奧運會創作會歌"生命之友"。

韋伯是改寫音樂劇歷史的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❸ 《勇敢的心》的主題曲叫什麼名字

BRAVE HEART的原聲音樂全是以愛爾蘭風笛為主,
片子開頭的音樂叫《Main Title》
華來士被處決時的音樂叫《Freedom》
是長達七分半鍾的終曲,含概了全篇的劇情有前後呼應的作用。

這里:
http://lib.verycd.com/2004/10/09/0000022734.html

中文名稱:勇敢的心
英文名稱:Brave heart
發行時間:1995年
專輯歌手:原聲大碟

簡介:

專輯名稱:勇敢的心電影原聲大碟(2張) Soundtrack-Music From Braveheart
專輯類別:soundtrack
發行日期:1995年

專輯介紹:

說起《Brave Heart》的原聲音樂,就不得不說說曲作者James Horner這位大名鼎鼎的好萊塢電影配樂家。國人熟悉Horner可能是從《Titanic》開始,那一首《My heart will go on》和一支悠揚的蘇格蘭風笛不知迷倒過多少人。其實在這之前,Horner就為多部優秀電影寫了出色的配樂,其中有《Apollo 13》、《Glory》、《Legends of the Fall》、《The Mask of Zorro》。值得一提的是,當年《Brave Heart》和《Apollo 13》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配樂的提名,雖然顯示了Horner非凡的實力,但是造成了評委會選票的分流,留下了遺憾。

影片《Brave Heart》描述了蘇格蘭的民族英雄Wallace反抗英格蘭的殖民統治的英勇事跡。全篇氣勢恢宏,情感真摯纏綿,跌宕起伏。作為這樣一部影片的配樂師,Horner正確的選擇了蘇格蘭的民族樂器——風笛加世界頂級樂團——倫敦交響樂團的配器組合。

影片開頭,Main Title中悠揚的風笛聲將觀眾帶入了蘇格蘭高高的山嶺之上,在青山綠水的環繞中,生活著朴實的蘇格蘭人民。然而憂郁的小提琴在沒有低音襯托的空靈中,奏出了他們受到統治者壓迫的不幸。四支圓號不祥的和聲,暗示了統治力量的邪惡與黑暗。經過弦樂的過渡,獨奏圓號忽然吹出帶有升騰力量的旋律,這似乎是一種期盼,期盼英雄的誕生,來拯救他的民族;然而大提琴冷冷的對答,為這位英雄鋪設了艱難的道路。整首Main Title無疑是影片的序曲,Wallace一生的奮斗歷程其實已經預告在了這首短小的曲子中了。即使把此曲作為純音樂來欣賞,它的藝術價值也會閃現光芒。

Wallace的父親因為抗擊英國的統治而犧牲了。在父親的葬禮上,村裡的小女孩Murron摘了一朵紫薊花送給了小Wallace。這時風笛第一次響起了象徵Wallace和Murron愛情的主題,它是那樣的優美而哀怨。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不會阻擋住人們對愛情的渴望。這個旋律冥冥中蘊涵著對自由的嚮往。

在Wallace Courts Murron的開頭,是一個鄉間的婚禮舞會場面,這是整部影片中最歡快的音樂了。在風笛吹奏的洋溢著民族風情的舞曲中,人們暫時忘卻了苦難,盡情的歡樂。我記得托爾斯泰說過,無論生活的環境多麼艱苦,人們從未停止過對歡樂與自由的追求。從這首曲子中,我們可以聽出來,之所以Wallace率領的民族起義會在百姓中造成如此壯大的聲勢,對英統治造成空前的打擊,其原動力是來自於蘇格蘭這個民族的偉大。就在這樣一個舞會上,長大成人的Wallace,回到了闊別十多年的村莊,見到了兒時的好友和已經長成為一個婷婷玉立端莊少女的Murron。這時,兩人的愛情主題又重現了,只是這一次它不再那麼緩慢且傷感,卻顯出些許愉悅的色彩。Wallace取出幼時Murron送的紫薊花,雖然花朵已經干癟,但是色彩依舊明亮。愛情的種子在兩人的心生根發芽生,此時終於長出了美麗的花朵。這時的畫面:幽靜的夜晚,山崗上一對戀人促膝而坐,配上如此優美的風笛,真是讓人為之感動不已。

隨後的Secret Wedding,弦樂與長笛的合奏同風笛交相呼應,似乎代表了兩位主人公纏綿悱惻的愛情。在這六分多種的時間里,畫面中沒有任何語言,只有音樂在流淌。整個蘇格蘭連綿的群山似乎都沉浸在這纏綿的愛情中了。

然而好景不長,Murron受到統治者的迫害而被殺死了。Attack on Murron中,固定節奏的定音鼓製造出了危急的氣氛。Murron被綁在木桿上,眼裡流露出無助的淚水,哀怨的女聲似乎是她的輓歌。而這一切終被邪惡的獨奏圓號所吞沒——明晃晃的匕首指向Murron的喉頸——不和諧的交響終於將樂曲送至定音鼓那奪人心魄的致命一擊!緊接著的Revenge把Wallace復仇場面刻畫的栩栩如生。定音鼓在晃動音型的襯底下充滿了懸念與緊張,空氣似乎凝結住了。當Wallace從背後抽出木棍的同時,音樂急劇加速,風笛越來越顯出不安與凄涼。這一段音樂充分展現出了情節的張力。在Murron's Burial中,風笛又一次重現了愛情主題,而這次它卻是如此的悲涼,讓人不禁要落下眼淚……

接下來,Making Plans第一次展現出英雄的風采。風笛,一下變成了號角,召集人們起來反抗。蘇格蘭的人民覺醒了,在Sons of Scotland中,銅管占據了主角,表現出了人民的英勇氣概。隨著定音鼓堅定有力的鼓點,起義軍在風笛的領導下,同敵人展開了英勇的戰斗。這一段戰爭音樂是全篇中最有特色的一段:描寫蘇格蘭人的只有一支風笛,看來似乎勢單力薄,但是它卻頑強的抗爭著;樂曲間,弦樂隊時不時闖入進來一條極不和諧的旋律,表現出英軍肆虐的反撲。隨著節奏的不斷加快,幾條主線交織在一起,難解難分。這一段音樂,重現了六百多年前發生在蘇格蘭中部城鎮Stirling的著名的戰役,可謂精彩至極。

英王為了爭取集結部隊的時間,假派王妃去和義軍和談。豈料王妃卻被Wallace的勇敢、正氣和魅力所吸引,深愛上了這個「叛賊」的頭目。在For the love of a Princess中,作曲家表現了她矛盾的內心和深沉的愛。在義軍獲得了Falkirk的勝利之後,眼看形勢極為有利,Wallace卻受到了貴族的出賣。在Betrayal and Desolation中,大提琴表現出Wallace的悲憤。隨之呼應的獨奏圓號奏出無奈的嘆息;弦樂零星幾點,展現出一派悲涼的景象。最後,風笛又緩緩的登場,伴隨著如同天籟傳來的人聲給失敗的義軍於無盡的撫慰。

Mornar's Dream是一首短小的曲子,節奏局促。在這里,作曲家第一次使用了嘹亮的小號,使曲子帶有無限動力。曲中透出Wallace不畏失敗,越挫越奮的堅強毅力。而他已經成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在The Legends Spreads中,風笛居然以更快的速度,更激進高昂的旋律,旋風般的把英雄的事跡繼續傳遍蘇格蘭大地。 在Wallace再次受到出賣之後,終於被英王捉住。王妃向冷酷的英王祈求繞過他的性命。這一段音樂表現出她對Wallace的愛、對英王的仇恨、對自己的無助……其中笛子顫抖幽怨的旋律似乎是王妃的哭泣。

終曲Freedom,影片中結構最完整的一首樂曲。首先由獨奏圓號反復吹奏相同的三音級進的旋律,整個樂隊以不斷豐富的配器與推波助瀾的和聲來襯托這個表現蘇格蘭寬廣、雄偉的景色的主題;隨後風笛以高亢的基調拉出了英雄的主題。這個主題其實就是愛情主題的再現,然而在這里,它揮去了所有的陰霾,顯得無比輝煌,在這里,它已經成為了自由的贊歌。我們一定記得,影片中Wallace躺在絞刑台上,用盡全身力氣發出的最後的吶喊:「Freedom!」不禁要為這一顆勇敢的心而敬佩。然後樂曲回到A段,在英雄主題再現的時候,兩個主題交織在了一起,形成了全片配樂中最振奮人心的高潮。這一段表露出Horner高超的作曲技巧。隨後合唱加入進來旋律變的舒緩優美,這是最高貴的愛情的贊頌。這首長達七分半鍾的終曲,含概了全篇的劇情,給了片子一個有力的結尾。

最後要提一下為配樂擔任演奏的倫敦交響樂團和維斯明斯特教堂合唱團。熟悉古典音樂的朋友們一定不會陌生,這兩個樂團可以說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交響和合唱團。他們所發出的音響不是一般的合聲器能夠相比的。所以建議大家有機會的話定要去電影院觀看這部影片,你一定會被影片配樂中史詩般的恢宏所震撼!

特別說明:由於歌曲采樣率的關系,個別歌曲可能需要2-3秒的響應時間,但不是不能播放。強烈建議大家使用winmap5播放!!

專輯曲目:

01. Main Title
02. A Gift Of A Thistle
03. Wallace Courts Murron
04. The Secret Wedding
05. Attack On Murron
06. Revenge
07. Murron's Burial
08. Making Plans (Gathering The Clans)
09. Sons Of Scotland
10. The Battle Of Stirling
11. For The Love Of A Princess
12. Falkirk
13. Betrayal and Desolation
14. Mornay's Dream
15. The Legend Spreads
16. The Princess Pleads For Wallace's Life
17. 'Freedom' - The Execution - Bannockburn
18. End Credits

plus歌曲:

01. Prologue- -I shall tell you of William Wallace- (Narration- Robert theBruce)
02. Outlawed Tunes on Outlawed Pipes
03. The Royal Wedding (Nattation- Robert the Bruce)
04. The trouble with Scotland- (King Edward the Longshanks)
05. Scottish Wedding Music
06. Prima Noctes
07. The Proposal (William Wallace and Murron)
08. Scotland is free! (William Wallace)
09. Point of War-Johnny Cope-Up in the Morning Early
10. Coversing with the Almighty (Stephen, William Wallace, Hamish, Campbell)
11. The Road to the Isles-Glendaural Highlanders-The Old Rustic Bridge bythe Mill
12. Sons of Scotland!- (William Wallace)
13. Vision of Murron
14. Unite the clans! (William Wallace)
15. The Legen Spreads (Scottish Storytellers)
16. -Why do you help me-- (William Wallace and Princess Isabelle)
17. For the Love of a Princess
18. Not every man really lives- (William Wallace and Princess Isabelle)
19. The prisoner wishes to say a word- (The Executioner and William Wallace)
20. After the beheading- (Robert the Bruce)
21. You have bled with Wallace!- (Robert the Bruce)
22. Warrior Poets (William Wallace)
23. Scotland the Brave
24. Leaving Glenhurqhart
25. Kirkhill

❹ 卡農的創作背景,是誰曲子寓意是什麼

卡農簡介

什麼是卡農?
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輪唱」,原意為「規律」。指的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隨著另一聲部,數個聲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纏繞,而聲部幾乎是單調意義上的重復。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至極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就叫作「卡農曲」。卡農Cannon雖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樣高潮起伏、驚心動魄,但在看似反復平常的進行中,卻交相共鳴出多種音色效果。平凡的韻律脈動著瞬息萬變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讓人迷醉和沉靜。我們熟悉的輪唱曲就是卡農曲的一種。卡農出現於十三、十四世紀。後人常採用古代曲調作為卡農主題。如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十九世紀的交響曲、奏鳴曲也常用卡農手法,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簡單的講,卡農〈canon〉是一種作曲手法,意思是「同樣的旋律間隔兩拍或一小節、兩小節不等先後演奏」。
「卡農」就是根據嚴格模仿的原則,用一個或更多的聲部相距一定的拍子模仿原有旋律的曲式。至於用什麼樂器,幾個聲部,就要隨作曲家的便了,一般來說,2-6個聲部就差不多了,要是非有人寫個幾十個聲部也未嘗不可,倒是現代音樂里常有的事。卡農是最基本的復調音樂的一種,一般好多作曲家在學復調音樂時都要作一大堆卡農去練習技巧,不過都是練習罷了,編了號算作品的好像不多,而且是什麼樂器都有,興德米特的教程里就有不少,長笛和鋼琴的,中提琴和鋼琴的……在許多地方都可以聽到卡農,不只是帕黑爾貝爾的那首,想必巴赫也有不少的卡農,只是我沒聽過巴赫的作品,不好去胡說。好多的交響作品裡都會有用卡農的技巧作的部分,只是沒有單獨提出來像帕黑爾貝爾那樣單獨算作一首作品罷了。順便提一句,卡農也不是非要把旋律一點不差的模仿下來,可以加快和放慢節奏(這一點在帕黑爾貝爾德獼農中應當能夠看到),還可以做倒影處理。

在卡農樂曲中,帕海貝爾的卡農是最著名的一首,簡單不過的曲調一再反復,高低聲部遵守著嚴格的對位法則,各自規律地不斷往前發展,和諧演奏出曼妙的旋律,最後光輝地結束,聽起來卻絲毫沒有單調之感,令人浮想聯翩,回味深遠。

關於帕海貝爾(Pachelbel' Johann):

英文姓名:Pachelbel, Johann
生卒年月日:/09/01--1706/03/09
國籍:德國
樂派:巴洛克

【生平簡介】
帕海貝爾是德國巴洛克時代後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風琴師,當時他是相當激進的作曲家,在世所寫的管風琴和鍵盤音樂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創作領域,在新教宗教音樂創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當高,可惜他的作品多都未能獲得妥善保存,更有部份依然淹沒在德國各地圖書館內。
帕海貝爾從小就展露對於知識追求的興趣,尤其是音樂。他在聖羅倫茲(St. Lorenz)高等學校就讀同時,也追隨許溫默(Heinrich Schwemmer)和魏克(Wecker)兩人學習作曲和器樂演奏的技巧。1669年六月二十九日,帕海貝爾進入阿爾道夫學校(Altdorf),並在聖羅倫茲教堂內擔任管風琴師。一年後,帕海貝爾因為經濟狀況被迫輟學,終止了他的大學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為在學術知識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選入另一所學院接受學者訓練,而且因為他在音樂上別有專精,學校更特許他在校外另外跟從普倫次(Kaspar Prentz)學習作曲。在普倫次的影響下,帕海貝爾逐漸將自己原有的北德風格轉向義大利風格。
由於帕海貝爾本人所信奉的是當時德國的新興路德教派,所以他追隨老師普倫次在1673年前往維也納,成為聖史提芬教堂的管風琴師。在維也納這座天主教城市中,帕海貝爾接觸到南德和義大利等地的天主教作曲家所寫的宗教音樂,之後他進了艾森納赫(Eisenach)擔任宮廷管風琴師,這是艾薩克遜-艾森納赫公爵,即約翰.喬治王子的轄地。五年後因為王子的哥哥過世,宮廷守喪,樂師都被裁撤,帕海貝爾於是在1678年5月18日離開艾森納赫。這之後帕海貝爾來到艾爾福特(Erfurt)的普雷迪格教堂(Predigerkirche)。這個教堂對管風琴師的要求很嚴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門徒演唱聖歌,並要提供聖歌的前奏曲,風琴師不能亂彈即興,但每年都要將彈奏管風琴的心得和盡展發揮在一場精緻的演奏會上,以顯示不是屍位素餐之徒。因此,帕海貝爾的管風琴技術得以發揮,並發表不少重要的管風琴作品,奠立了他巴洛克後期管風琴名家的聲望。
1681年,帕海貝爾二十八歲時娶芭芭拉蓋布勒(Barbara Gabler)為妻,兩年後芭芭拉難產過世。隔年他再娶茱笛絲卓默(Judith Drommer),這一次婚姻為他帶來七名子女。艾森納赫就是巴哈的故鄉,所以帕海貝爾與巴哈的父親也熟識,他還當了巴哈姐姐的教父,也負責教導巴哈的哥哥音樂。巴哈父親過世之後,教育巴哈音樂的責任乃落在這位長兄的身上,所以我們可以說帕海貝爾就是巴哈的師祖。
離開了艾爾特,帕海貝爾來到伍騰堡(Wurttemberg)宮廷,伍騰堡位於斯圖嘉特,這是瑪德蓮娜女爵的轄地(Duchess Magdalena Sibylla),這個地方給他很多專業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1692年秋,因為法國大軍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紐倫堡,最後輾轉到了戈塔(Gotha)。碰巧出生地紐倫堡的聖塞巴德(St. Sebald)教堂的原任風琴師,也就是帕海貝爾的老師魏克過世,讓他得以順利接任老師之職位。他就在這里一直待到他過世。在紐倫堡的五年間,巴海貝爾寫下了感恩贊歌(Magnificat)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風琴賦格,被視為他晚年的代表作。
帕海貝爾的卡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調卡農)。因為有一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

❺ 《卡農》這首鋼琴曲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帕海貝爾是德國巴洛克時代後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風琴師,當時他是相當激進的作曲家,在世所寫的管風琴和鍵盤音樂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創作領域,在新教宗教音樂創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當高,可惜他的作品多都未能獲得妥善保存,更有部份依然淹沒在德國各地圖書館內。

帕海貝爾從小就展露對於知識追求的興趣,尤其是音樂。他在聖羅倫茲(St. Lorenz)高等學校就讀同時,也追隨許溫默(Heinrich Schwemmer)和魏克(Wecker)兩人學習作曲和器樂演奏的技巧。1669年六月二十九日,帕海貝爾進入阿爾道夫學校(Altdorf),並在聖羅倫茲教堂內擔任管風琴師。一年後,帕海貝爾因為經濟狀況被迫輟學,終止了他的大學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為在學術知識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選入另一所學院接受學者訓練,而且因為他在音樂上別有專精,學校更特許他在校外另外跟從普倫次(Kaspar Prentz)學習作曲。在普倫次的影響下,帕海貝爾逐漸將自己原有的北德風格轉向義大利風格。

由於帕海貝爾本人所信奉的是當時德國的新興路德教派,所以他追隨老師普倫次在1673年前往維也納,成為聖史提芬教堂的管風琴師。在維也納這座天主教城市中,帕海貝爾接觸到南德和義大利等地的天主教作曲家所寫的宗教音樂,之後他進了艾森納赫(Eisenach)擔任宮廷管風琴師,這是艾薩克遜-艾森納赫公爵,即約翰.喬治王子的轄地。五年後因為王子的哥哥過世,宮廷守喪,樂師都被裁撤,帕海貝爾於是在1678年5月18日離開艾森納赫。這之後帕海貝爾來到艾爾福特(Erfurt)的普雷迪格教堂(Predigerkirche)。這個教堂對管風琴師的要求很嚴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門徒演唱聖歌,並要提供聖歌的前奏曲,風琴師不能亂彈即興,但每年都要將彈奏管風琴的心得和盡展發揮在一場精緻的演奏會上,以顯示不是屍位素餐之徒。因此,帕海貝爾的管風琴技術得以發揮,並發表不少重要的管風琴作品,奠立了他巴洛克後期管風琴名家的聲望。

1681年,帕海貝爾二十八歲時娶芭芭拉蓋布勒(Barbara Gabler)為妻,兩年後芭芭拉難產過世。隔年他再娶茱笛絲卓默(Judith Drommer),這一次婚姻為他帶來七名子女。艾森納赫就是巴哈的故鄉,所以帕海貝爾與巴哈的父親也熟識,他還當了巴哈姐姐的教父,也負責教導巴哈的哥哥音樂。巴哈父親過世之後,教育巴哈音樂的責任乃落在這位長兄的身上,所以我們可以說帕海貝爾就是巴哈的師祖。

離開了艾爾特,帕海貝爾來到伍騰堡(Wurttemberg)宮廷,伍騰堡位於斯圖嘉特,這是瑪德蓮娜女爵的轄地(Duchess Magdalena Sibylla),這個地方給他很多專業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1692年秋,因為法國大軍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紐倫堡,最後輾轉到了戈塔(Gotha)。碰巧出生地紐倫堡的聖塞巴德(St. Sebald)教堂的原任風琴師,也就是帕海貝爾的老師魏克過世,讓他得以順利接任老師之職位。他就在這里一直待到他過世。在紐倫堡的五年間,巴海貝爾寫下了感恩贊歌(Magnificat)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風琴賦格,被視為他晚年的代表作。

帕海貝爾的卡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D大調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創作的卡農和吉格)。因為有一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

帕海貝爾的卡農約作於1680年,三百年後,魅力依然不減,成為最受現代人喜愛的器樂小品。

Canon的版本

最原始的當然是四重奏Pachelbel先生的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

1966年 維也納音樂節又演奏了大指揮家卡拉揚先生的Canon版本,有一點點的是加了一把小提琴。

1985年 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問世,帶來了他獨自改變的鋼琴版本。
(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

1987年 出了個吉他天皇Nicolas Angeles演繹的現代版本。(Canon (Guitar by Nicolas Angelis))

1992年 大豎琴家Mask和長笛演奏家共同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周年式上演奏了極其優雅的 Canon in D 。

1995年 日本明星深田恭子,在自己的專輯中也親自演繹了親手改變的Canon。

1997年 全智賢出了張專輯叫 Pure apple ,第六首便是全智賢親自演繹的 Canon Flying In The Sky

❻ 英國的學校有音樂專業的有哪些

1 、愛丁堡大學
愛丁堡大學提供兩門與音樂相關的學位課程:音樂學士和更加學術性的的聲學和音樂技術學士。音樂課程為四年學制,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如果學生在最後兩年選擇社區音樂,可以在學習的同時進行實習。包括每周在愛丁堡的社會和教育部門實習,這是獲得社會經驗的理想選擇。
入學要求: ABB (SQA Highers : AAAB-AABB)
2 、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
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的課程更為靈活,可以同時滿足希望成為表演者和作曲家的學生的需求。在該校課程當中,學習音樂既是一門專業,也是戲劇、英語、歷史、數學、現代語言或哲學的聯合學位。另外,當音樂與經濟學、物理學或現代語言相結合是,也可以作為輔修課程來學習。
入學要求: AAB-ABB( 音樂 A 級或通過 8 級理論 )
3、利茲大學
在選擇專攻某一領域之前,利茲大學的音樂碩士課程會讓學生先了解表演、作曲、理論、分析、記譜、音樂技術和心理學。利茲大學的音樂家有很多課外選擇,利茲大學聯合音樂協會是校園里最大的社團之一,還有無數其他的音樂社團,包括電子音樂和
DJ 社團,以及福音合唱團、歌劇社團、音樂劇院、 Soc 樂隊和 Big Band 。
入學要求: AAB( 最好包括音樂,若沒有,至少有一門以散文課為基礎的課程,並具有英國皇家音樂學院 8 級或 5 級理論資格 )
4 、牛津大學
牛津大學會給予每個學生良好的個人支持,包括定期的一對一和專家小組輔導。
入學要求: AAA( 如果沒有學過音樂,需要 7 級或以上的理論證書 )
5 、格拉斯哥大學
在音樂學士課程的一、二年級中,本科生必須學習表演、編曲、文化聽力、分析聽力、音樂技巧和作曲等課程。他們也可以選擇特定音樂類型的模塊 ——
包括爵士樂、布魯斯、歌劇、 JS
巴赫和聲波藝術。在最後兩年,學生可以專攻表演、作曲或音樂技術。然後,他們將在一對一的監督下,就自己選擇的主題完成一篇畢業論文。
入學要求: AB-BBB( 包括 A 級音樂及 5 級理論 )

❼ 電影勇敢的心主題曲

電影《勇敢的心》的主題曲是《For the Love of a Princess》。

《For the Love of a Princess》作者:James Horner,專輯:《Braveheart 》。

這首主題曲是一首純音樂,沒有歌詞,只有曲。該曲是由詹姆斯·霍納准確地選擇了蘇格蘭的民族樂器——風笛和世界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的演繹組合,使得全篇氣勢如宏,情感真摯纏綿,情節跌宕起伏,成為戰爭史詩電影音樂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一。

(7)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電影配樂擴展閱讀:

《勇敢的心》是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的戰爭片,由梅爾·吉布森執導,梅爾·吉布森、蘇菲·瑪索、凱瑟琳·麥克馬克等主演。

影片以13-14世紀英格蘭的宮廷政治為背景,以戰爭為核心,講述了蘇格蘭起義領袖威廉·華萊士與英格蘭統治者不屈不撓斗爭的故事。1995年5月該片在美國上映。1996年,該片在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獎項 。

電影創作背景

《勇敢的心》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一部電影,影片的人物原型就是英國歷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威廉·華萊士。《勇敢的心》的劇本改編自蘭道爾·華萊士1995年出版的小說,而小說就是以《華萊士之歌》為藍本進行創作再加工的。在創作劇本的時候,編劇蘭德爾手裡掌握的關於威廉·華萊士的史料很少,於是蘭德爾根據15世紀末愛爾蘭游唱詩人亨利所吟誦的史詩創作劇情 。

蘭德爾最開始打算從威廉·華萊士的成年開始寫起,加入孩提時的前序是後來產生的想法;按照劇本的初稿,Murron在華萊士父親的葬禮上原本送給華萊士的是朵玫瑰而不是影片呈現的薊花,但後來有人指出,玫瑰是英國的象徵,放在這個具有特定歷史背景的劇里十分不合適,所以後來換成了薊花。

❽ 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為哪些電影配樂

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1953年8月14日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但是在洛杉磯出生的他卻在英國成長,接受了很扎實的古典音樂教育,然後進入皇家音樂學院攻讀音樂作曲,師從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古典音樂大師郭吉·李各逖(Gyorgi Ligeti)。然後再回到美國深造,先後在南加州大學取得作曲學位,又轉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音樂碩士和博士學位。
詹姆斯.霍納於70年代末期轉入電影界,為美國電影學院及柔格· 克曼的新世界電影公司出品的一些低成本恐怖片或科幻片配樂。在80年代末期開始嶄露頭角,詹姆斯.霍納為動畫片《美國鼠譚》譜寫的歌曲《出門在外》(Somewhere Out There)不僅使他獲得奧斯卡和金球獎提名,更是勇奪該年度葛萊美「最佳歌曲」和「最佳電影插曲」雙料大獎,從而詹姆斯.霍納一舉成名。之後,他又以《燃情歲月》、《勇敢的心》、《阿波羅十三》等一系列風格迥異的電影配樂建立其創作領域的霸主地位。從踏入影視創作領域至今,詹姆斯.霍納以其唯美華麗、充滿詩意的配樂風格在樂壇獨樹一幟。
在1960年度的奧斯卡發獎儀式上,史詩巨片《賓虛傳》(Ben-Hur)的全體主創人員曾頻頻起立,先後11次登台領獎。1997年,他所創作的主題曲《我心依舊》乘著《泰坦尼克號》的風浪席捲了全球,在1998年3月下旬的第70屆奧斯卡頒獎現場,《泰坦尼克號》的主題音樂先後11次響起,伴隨著永恆、浪漫的旋律,該配樂也為詹姆斯.霍納贏得了該年的"奧斯卡"與"金球"兩項大獎。 音樂界評價他的獎項源於自我剽竊主義,但不管怎樣,他所創作的情感主題音樂以其優雅的旋律、強烈的情節暗示都受到了公眾及電影公司的認可。
對於電影音樂創作,霍納有幾個特別的概念,首先,他認為作曲家象畫家一樣,音樂只是作曲家的調色盤,音樂曲調,樂器類別,和表現格局都是這個調色盤上的顏色而已,兒曲家要讓畫作呈現什麼色彩,就會選擇最適當顏料上畫,素雅或繽紛,黑白或彩色,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其次,他雖然靠《泰坦尼克號》賺了大錢,但是他卻認為面對古典交響樂和電影音樂的創作選擇,他會選擇交響樂,理由很簡單,作曲家可以被電影畫面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可是回支鍵盤上作曲的時候,根本不可以天馬行空去發揮,必須緊緊盯著電影畫面,數著秒針和底片格數,清清楚楚地計算出音樂的起承轉合力道。而且,電影導演留給音樂發揮的空間通常不過三五分鍾而已,音樂氣勢才要蘊釀上揚,馬上就得草草結束,實在不過癮。
霍納更趨勢指出,電影配樂家的角色就是以前古典音樂世界裡的宮廷樂師。宮廷樂師的功能就是創作和演出曲子娛樂主子,電影配樂師根本沒有自主權,音樂寫得再好,導演不喜歡,就得改寫,更慘的狀況就是立刻被換掉,一點尊嚴也沒有,只能把自己當成為五斗米折腰的樂師,任人使喚。

他最新的作品是在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Jean-Jacques Annaud)執導的二戰史詩巨片《決戰中的較量》(Enemy At The Gates)中擔任配樂工作,大師詹姆斯.霍納為影片製作了多首樂曲、合唱曲,這些帶有地域性和時代特色的樂曲成功地為影片情節的發展進行了鋪墊。擅長劇情片配樂的詹姆斯.霍納,其音樂雖總力求表現劇情式張力,卻堅決不將任何個人情緒放入影響音樂的公正立場。從柔順豐沛的旋律到緊湊心悸加快的管弦樂控制,當觀眾面對著屏幕上殘酷的戰爭畫面時,在聽覺上也有震撼的感受。除了戰爭場面的磅礴旋律操控之外,也可在不經意中聽到詹姆斯.霍納讓戰爭中常見的苦澀愛情飄過,以及痛苦下所遭遇的人性尊嚴問題。
主要作品年表
- 2001 - Jurassic Park III - 《侏羅紀公園III》 - 2000 - Dr. Seuss' 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 - 《聖誕怪傑》
- 2000 - Perfect Storm, The - 《天搖地動(完美風暴)》
- 1999 - Bicentennial Man - 《機器管家》
- 1999 - Epic Journeys: The Great Migrations - 《大遷徙》
- 1998 - Mighty Joe Young - 《巨猩喬揚》 - 1998 - Mask of Zorro, The - 《蒙面俠佐羅》
- 1998 - Deep Impact - 《末日救未來(彗星撞地球)》
- 1997 - Titanic - 《泰坦尼克號》
- 1997 - Devil's Own, The - 《致命突擊隊》 - 1996 - Ransom - 《贖金風暴》
- 1996 - To Gillian on Her 37th Birthday -
- 1996 - Courage Under Fire - 《烈火雄心》 - 1996 - Spitfire Grill, The -
- 1995 - Balto -
- 1995 - Jumanji - 《勇敢者的游戲(野蠻游戲)》
- 1995 - Jade - 《桃色陷阱》
- 1995 - Apollo 13 - 《阿波羅13號》
- 1995 - Casper - 《小精靈》
- 1995 - Braveheart - 《勇敢的心》
- 1994 - Legends of the Fall - 《燃情歲月》
- 1994 - Pagemaster, The -
- 1994 -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 《燃眉追擊》
- 1993 - Bopha! -
- 1993 - House of Cards -
- 1993 - Jack the Bear -
- 1993 - Man Without a Face, The - 《沒臉的歲月(真愛)》
- 1993 - Once Upon a Forest -
- 1993 - 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 - 《尋找波比?費西》- 1993 - Swing Kids -
- 1993 - We're Back! A Dinosaur's Story -
- 1993 - Pelican Brief, The - 《塘鵝謀殺令》
- 1993 - Hocus Pocus - 《3隻開心鬼》 - 1993 - Far Off Place, A - 《驚途十日》
- 1992 - Thunderheart -
- 1992 - Sneakers - 《通天神偷(神鬼尖兵)》- 1992 - Unlawful Entry - 《暴劫驚魂(危險第三情)》
- 1992 - Patriot Games - 《愛國者游戲》
- 1991 - American Tail: Fievel Goes West, An - 《西部老鼠也移民》
- 1991 - My Heroes Have Always Been Cowboys -
- 1991 - Norman and the Killer -
- 1991 - Once Around -
- 1991 - Rocketeer, The - 《火箭人》
- 1991 - Class Action - 《法網雄心》
- 1990 - I Love You to Death - 《另外48小時》
- 1989 - Dad - 《父親》
- 1989 - Field of Dreams - 《夢幻之地》
- 1989 - Glory - 《光榮》 - 1989 - In Country -
- 1989 - Tummy Trouble -
- 1989 - Honey, I Shrunk the Kids - 《親愛的,我把孩子縮小了》 - 1988 - Andy Colby's Incredible Adventure -
- 1988 - Land Before Time, The - 《小腳板走天涯》
- 1988 - Vibes -
- 1988 - Cocoon: The Return - 《天繭》
- 1988 - Die Hard - 《虎膽龍威》
- 1988 - Red Heat - 《紅場風雲》
- 1988 - Willow -
- 1987 - P.K. and the Kid -
- 1987 - Project X - 《X計劃》
- 1987 - Batteries not Included -
- 1986 - Captain Eo -
- 1986 - Name der Rose, Der - 《魔宮傳奇》
- 1986 - Off Beat -
- 1986 - Where the River Runs Black -
- 1986 - American Tail, An - 《老鼠也移民》
- 1986 - Aliens - 《異形》
- 1985 - Barbarian Queen - 《伏魔神將》
- 1985 - In Her Own Time -
- 1985 - Journey of Natty Gann, The -
- 1985 - Let's Go -
- 1985 - Volunteers - 《闊少爺失威》
- 1985 - Wizards of the Lost Kingdom -
- 1985 - Commando - 《獨闖龍潭(魔鬼司令)》
- 1985 - Cocoon - 《天繭》
- 1985 - Heaven Help Us -
- 1984 - Stone Boy, The -
- 1984 - Star Trek III: The Search for Spock - 《星際奇航記:魔宮龍虎鬥》
- 1983 - Dresser, The -
- 1983 - Gorky Park - 《高爾基公園》- 1983 - Space Raiders -
- 1983 - Testament -
- 1983 - Brainstorm -
- 1983 - Krull - 《電光飛鏢俠》
- 1983 - Something Wicked This Way Comes -
- 1982 - 48 Hrs. - 《48小時》
- 1982 - Star Trek: The Wrath of Khan - 《星際奇航記:可汗的憤怒》
- 1981 - Deadly Blessing - 《么嚇鬼》
- 1981 - Hand, The - 《提防鬼子》
- 1981 - Wolfen - 《天狼劫》
- 1981 - Pursuit of D.B. Cooper, The -
- 1980 - Humanoids from the Deep - 《深海外星人》
- 1980 - Battle Beyond the Stars - 《星球戰役》
- 1979 - Lady in Red, The - 《押寨夫人》
- 1979 - Up from the Depths -
- 1978 - Watcher, The

我行我素 The Chumscrubber(2005)
Ask the Dust(2005)
The New World(2005)
Legend of Zorro(2005)
靈異拼圖/迷失記憶/失落兒魂 The Forgotten(2004)
特洛伊/木馬屠城 Troy(2004)
鮑比·瓊斯:天才一擊 Bobby Jones, Stroke of Genius(2004)
塵霧家園 House of Sand and Fog(2003)
失蹤 The Missing(2003)
超越邊界/緣起烽火蔓延時 Beyond Borders(2003)
真情電波 Radio(2003)
四片白羽 The Four Feathers(2002)
追風戰士 Windtalkers(2002)
The Land Before Time IX: Journey to the Big Water(2002)
艾莉絲的情書 Iris(2001)
美麗心靈 A Beautiful Mind(2001)
兵臨城下/大敵當前/決戰中的較量 Enemy at the Gates(2001)
"Yago, pasión morena"(2001)
From Morf to Morphing: The Dawn of Digital Filmmaking(2001)
Raptor(2001)
完美風暴 The Perfect Storm(2000)
Krull: Marvel Comics Video Adaptation(2000)
聖誕怪傑/格林奇偷走聖誕節 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2000)
捍衛自由 Freedom Song(2000)
機器管家 Bicentennial Man(1999)
Epic Journeys: The Great Migrations(1999)
Michelle Kwan Skates to Disney's Greatest Hits(1999)
Lions and Monkeys and Pods... Oh My! The Special Effects of 'Jumanji'(1999)
Bringing Down the House(1999)
佐羅的面具/黑俠佐羅 Mask of Zorro, The(1998)
巨猩喬陽 Mighty Joe Young(1998)
彗星撞地球/天地大沖撞/末日救未來/天搖地動/天搖地動 Deep Impact(1998)
Land Before Time VI: The Secret of Saurus Rock, The(1998)
泰坦尼克號/鐵達尼號 Titanic(1997)
致命突擊隊/與魔鬼同行 Devil's Own, The(1997)
Land Before Time V: The Mysterious Island, The(1997)
贖金風暴 Ransom(1996)
夜未眠生死戀 To Gillian on Her 37th Birthday(1996)火線勇氣/生死豪情 Courage Under Fire(1996)
Land Before Time IV: Journey Through the Mists, The(1996)
溫馨真情 Spitfire Grill, The(1996)
勇敢者游戲 Jumanji(1995)
阿波羅13號 Apollo 13(1995)
鬼馬小精靈 Casper(1995)
Land Before Time III: The Time of the Great Giving, The(1995)
小狗波圖 Balto(1995)
勇敢的心/英雄本色/驚世未了緣 Braveheart(1995)
玉焰 Jade(1995)
燃眉追擊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1994)
歷險小恐龍 ( 2) Land Before Time II: The Great Valley Adventure, The(1994)
燃情歲月/秋日傳奇 Legends of the Fall(1994)
時空大聖 Pagemaster, The(1994)
逮捕 Bopha!(1993)
女巫也瘋狂 Hocus Pocus(1993)
紙牌屋 House of Cards(1993)
大熊傑克 Jack the Bear(1993)
真愛 Man Without a Face, The(1993)
Once Upon a Forest(1993)
塘鵝暗殺令/絕對機密/塘鵝報告/鵜鶘案件 Pelican Brief, The(1993)
王者之旅 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1993)
搖擺狂潮 Swing Kids(1993)
We're Back! A Dinosaur's Story(1993)
愛國者游戲 Patriot Games(1992)
通天神偷 Sneakers(1992)
雷霆之心 Thunderheart(1992)
危險第三情/ Unlawful Entry(1992)
美國鼠譚第二集 American Tail: Fievel Goes West, An(1991)
法網雄心 Class Action(1991)
My Heroes Have Always Been Cowboys(1991)
浪漫一生又何妨 Once Around(1991)
火箭手 Rocketeer, The(1991)
我真的愛死你 I Love You to Death(1990)
四十八小時 2 Another 48 Hrs.(1990)
親愛的,我把孩子縮小了/豆丁小靈精 Honey, I Shrunk the Kids(1989)
Tummy Trouble(1989)
吾愛吾父 Dad(1989)
Deathstalker III: Deathstalker and the Warriors from Hell(1989)
夢幻之地 Field of Dreams(1989)
光榮/光榮戰役 Glory(1989)
冷暖天涯 In Country(1989)
魔繭續集 Cocoon: The Return(1988)
虎膽龍威/終極警探 Die Hard(1988)
史前期的大陸 Land Before Time, The(1988)
紅色警探 Red Heat(1988)
Vibes(1988)
風雲際會 Willow(1988)
鬼使神差 *batteries not included(1987)
X計劃 Project X(1987)
異形續集/異形2 Aliens(1986)
美國鼠譚 American Tail, An(1986)
伊奧船長 Captain Eo(1986)
魔宮傳奇,玫瑰的名字 Name der Rose, Der(1986)
三百六十一行 Off Beat(1986)
從黑河來的孩子 Where the River Runs Black(1986)
自願者 Volunteers(1985)
驚異傳奇 "Amazing Stories"(1985)
Barbarian Queen(1985)
魔繭 Cocoon(1985)
獨闖龍潭 Commando(1985)
Heaven Help Us(1985)
狼女傳奇 Journey of Natty Gann, The(1985)
Surviving(1985)
Wizards of the Lost Kingdom(1985)
星際旅行 3 Star Trek III: The Search for Spock(1984)
石頭小子 Stone Boy, The(1984)
尖端大風暴/夢幻游戲/頭腦風暴 Brainstorm(1983)
仙侶神兵/電光飛鏢俠 Krull(1983)
長驅直入 Uncommon Valor(1983)
近身 Dresser, The(1983)
高爾基公園 Gorky Park(1983)
從魔界來的 Something Wicked This Way Comes(1983)
Space Raiders(1983)
證言 Testament(1983)
48小時 48 Hrs.(1982)
Piano for Mrs. Cimino, A(1982)
天汗的憤怒 Star Trek: The Wrath of Khan(1982)
停止呼吸 Deadly Blessing(1981)
大魔手 Hand, The(1981)
捕鷹 Pursuit of D.B. Cooper, The(1981)
狼人就在你身邊 Wolfen(1981)
世紀爭霸戰 Battle Beyond the Stars(1980)
Humanoids from the Deep(1980)
Lady in Red, The(1979)

❾ 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的音樂背景

1909年10月,拉赫瑪尼諾夫帶著他剛剛完成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樂譜踏上了美利堅大陸。這塊被歐洲人稱為「美麗的新世界」的美洲大陸,在二十年前迎來過這位俄羅斯作曲家的偉大同胞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它在本世紀註定成為俄羅斯受迫害藝術家的一塊心靈的自由棲息之地:詩人布羅茨基、小說家納博科夫、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而生他養他的俄羅斯家園成為他們眼淚歸去的方向。這是拉赫瑪尼諾夫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陸,八年以後,他再一次選擇美國作為藝術的發展之地,而將深愛的母親和親人留在了俄羅斯,他的音樂,鋼琴,管弦樂團,波修瓦歌劇院,伊凡諾夫卡庄園,他的馬匹,圖畫,汽車,門前的紫丁香留在了俄羅斯。

在拉赫瑪尼諾夫創作《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之前,他完成了一部19世紀音詩的壓卷之作《死之島》,這是一部音樂史上陰郁的代表畫作,它在19世紀的地位好比勛伯格的《升華之夜》,死亡力度令人聯想到柴科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馬勒的《亡兒之歌》。拉赫瑪尼諾夫在《死之島》的首演之後不久便成為俄羅斯皇家音樂會的副主席,到美國演出是受他的一位美國朋友亨利·沃爾夫邀請的。拉赫瑪尼諾夫還不十分樂意踏上這趟勞頓的旅程。但他想到美國這塊新土地上噴著濃煙前進的火車,想到紐約大街上繁華的商業氣息,剛剛從二月革命的血腥場面過來的拉赫瑪尼諾夫覺得似乎缺少「物質」方面的享受了,他甚至打算用此次在美國巡迴演出的收入買一輛汽車。我曾經見過一張拉赫瑪尼諾夫倚著鋼琴站立的照片,這是高高大大的拉赫瑪尼諾夫(2米高的個子)和一架同樣高大寬厚的鋼琴,他的臉部稍長,表情嚴肅,那裡沒有俄羅斯偉大的浪漫詩人普希金少年般的純真眼神,也沒有俄羅斯人特有的濃密的須髯,倒很像是一位英國紳士。拉赫瑪尼諾夫出身於一個非常顯赫的家族,外祖父是戎馬半生的將軍,父親是一名軍官。拉赫瑪尼諾夫這個姓氏源於拉赫瑪尼(rachmany),俄語意為「親切」、「慷慨」。

拉赫瑪尼諾夫是莫斯科的一位貴族,但作為音樂家,他的音樂是屬於俄羅斯人民的,就像出身於貴族的小說家托爾斯泰,出身於皇族的女詩人阿赫瑪托娃,而不是一生靠女人資助的柴科夫斯基。

拉赫瑪尼諾夫是在橫渡大西洋的輪船上練習《第三鋼琴曲》的,到了美國之後,他的資助人沃爾森家族給他安排了20場音樂會。而這首曲子的第三場演出是由新上任的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古斯塔夫·馬勒指揮的,兩位音樂大師站在了一起,我們應該記住1910年1月16日——德國和俄國兩條寬闊的音樂之河一起流淌。雖然他們的相遇沒有像18世紀貝多芬遇見莫扎特那樣成為一個神話,對於生活在20世紀的愛樂者來說,算是一件幸事。

《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構思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第二鋼琴協奏曲》的繼續,如兩者飽滿的情緒和沸騰般的生命力,而《第三鋼琴協奏曲》是一首充滿緊張的戲劇性發展的作品,拉赫瑪尼諾夫的風格在《第三鋼琴協奏曲》中初顯端倪,多種多樣的鋼琴技法被織入作品裡,清淡的華彩、經過句、雙音、濃密的復調織體、輕快機敏的斷音和大量宏偉的和弦等等,這些好比一個現代派小說家採用的寫作技巧,隱喻、象徵、意識流、超現實,不過一切手法都是為作品服務。協奏曲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是由一個非常俄羅斯化的古代典禮歌曲引出,任何一個接觸過普希金的詩歌或托爾斯泰的小說的人——哪怕他從來未曾聽過拉赫瑪尼諾夫,這樣富有溫柔、暖性和冥想的歌曲性旋律不會不使他沉謐,想到俄羅斯牧笛升起在夏日鄉村的蒼穹,想到無盡的平靜大草原。這個歌唱性的主題成為拉赫瑪尼諾夫最迷人的旋律,成為二十世紀最暖性的陽光。俄羅斯人聽到它好比捷克人聽到斯美塔納《我的祖國》里伏爾塔河的「日夜流淌」,中國人聽到《二泉映月》里的「明月松間照」。但是這個如歌的主題很快失去了田園詩的風味,它在第一、第二樂章逐漸發展,許多不安的因素加進來,歌唱的鋼琴變成了沉思的鋼琴,美麗的俄羅斯小溪開始匯入波瀾壯闊的伏爾加河。隨著銅管樂器嚴厲的行進,鋼琴變成了一把沉重的鐵錘,所有的激昂、憤怒、不安、恐懼、失望、抗爭和悲悼被高舉。澳大利亞電影《鋼琴師》里的主人公在彈奏《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演奏會上當場昏厥,你可想像作品將琴手擊倒的力量!

拉赫瑪尼諾夫1909年對美國的訪問是他日後躲避國內戰爭和政治災難定居美國的前奏,這部《第三鋼琴協奏曲》是時代選擇拉赫瑪尼諾夫成為它的最後一個擊鼓者,拉赫瑪尼諾夫加入流亡者的行列,他將不僅僅作為音樂家,而將作為二十世紀人類良知和道德的發言人!他如濟慈所言:「你遠在人類中。」消失於人類、消失於人群。逃離原來的人群是一件難事,但逃離卻是對現有環境的無聲抗議。布羅茨基在《小於一》里敘述了在一個冬天的早晨,他在一節課的中途站起身來走出學校大門的經歷,他記得那一刻支配他的情感的是一種老是長不大,老是被身邊的一切所控制而生出的厭惡感。另外,「還有那種由於逃跑、由於灑滿陽光的一眼望不到的大街所勾起的朦朧卻幸福的感覺。」一邊是俄羅斯的風景,俄羅斯的春天,俄羅斯的白雪,俄羅斯的森林和湖泊而憂傷,一邊是死於炮火死於飢寒的俄羅斯民眾,一個誕生了契訶夫、果戈理、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鮑羅丁、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等的偉大文學家和音樂家的民族即將崩潰。布羅茨基在1987年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無不痛心地說:「在俄國,它(文明)已結束;如果我要說它是以悲劇結束的,那麼首要的依據就是人的犧牲的數量,已降臨的社會和歷史轉變將他們擄掠而去。真正的悲劇中,死去的不是主角——死去的是合唱隊。」

拉赫瑪尼諾夫深知自己無法擺脫掉俄羅斯文化的舊傳統,它已像血液一樣滲入到他身體的各個部分,哪怕他定居到美國,作為抒情和悲壯的俄羅斯音樂形象將永遠升起在他撫琴的十指底下。拉赫瑪尼諾夫在《第三鋼琴協奏曲》中對俄羅斯冬天滿懷深情的歌唱,是柴科夫斯基對1812年的歌唱,也是托爾斯泰對戰爭後的和平大地的歌唱。

我們把《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簡稱為"拉三",而在歐洲,它被同樣簡稱為"RACH 3",這不約而同的簡稱中除了實用的因素,還有一種熱愛。還像我們呼喚一個朋友的小名。拉赫瑪尼諾夫是一個傳奇性的人物,他的前三首鋼琴協奏曲的創作歷程,可以說伴隨著整個人生最大的痛苦和喜悅,所幸的是他是先憶苦後思甜的。現在我們已經無法洞悉19世紀末人們的欣賞口味,特別是結合著時代思想背景的音樂習慣。我們現在驚奇地是當時像"拉一"這樣不算太傑出的作品,竟然會被當時的《格羅夫音樂詞典》第五版譽為:"在拉赫螞尼諾夫的一生中,某些極為流行的作品似乎難以維持久遠。"這句斬釘截鐵的評價當時是多麼重地打擊了拉赫瑪尼諾夫,以致於他差不多三年沒有再拿起筆作曲。

需要提到的一個人是列夫·托爾斯泰。在拉赫螞尼諾夫需要來自心靈和思想的力量的時候,朋友將他引見給這位《戰爭與和平》的作者。當時已經快要70歲的老托爾斯泰對他說:"年輕人,你能想像我人生是一切順利的嗎?你能假設我豪無煩惱,從不猶豫而且從未喪失過信心嗎?你真認為信心總是和力量相等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遭逢困難的時候,但這就是人生!抬起你的頭,堅持你所要走的路。"

這一段現在看來很像汪國真語錄的話,當時使拉赫瑪尼諾夫恢復了不少的信心,但後來他和老托爾斯泰關於藝術歌曲上的見解分歧,使大家不歡而散,而拉赫瑪尼諾夫在這之後的深深地自責演變到要去看心理醫生,他被推薦給達爾醫師。在催眠術療法的治療下,拉赫瑪尼諾夫渡過了一生中最痛苦的階段,他在隨後的時光里漸漸走向了幸福: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獲得了不小的成功,而接下來,在去美國發展的前後一段時間,他寫下了一生中最燦爛的樂篇——《拉三》,並且在新世紀的新大陸找到了知音,不僅它的彈奏技巧艱深為人瞠目結舌,而且它給聆聽者建構的音樂世界是如此變化莫測,充滿激情,使它簡直已經與搖滾給人的沖擊不相上下。

不需要給你詳細地解說《拉三》,做為一個現代人,就算從沒有接觸過這首曲子,你只需要認真地聽上三遍,就會徹底被它的旋律所編織的東西迷住,那是一種欲罷不能的像經歷過山車帶給人的起伏一樣的巨大的享受。

聽《拉三》的時候,好像每一個音符都在它自己最理想的位置,在細致的指揮下,分期分批地亮起來,一會兒像國慶禮花布滿天空時的絢麗,一會兒像禮花放完第一批第二批開始裝彈時的間歇里寂靜下來的夜空。你會期待著那些東西以新的形式再次騰空而起,而且,你不知道接下來的絢麗將有多高,因為每次你聽它的時候,最好在高潮階段帶給你的刺激並不是你上次所經歷的,它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差,每一次都將是新的。

曾經用海浪比較過拉三。好像你在海邊,看到平靜的大海,開始出現一些小小的浪花,後來看到此起彼伏的一些白色,那時風浪又大了一些的浪尖,當你感到風的力量的時候,發現面前的大海已經不再平靜,二三米高的浪頭開始出現,大雨也在你的頭上降臨,你正在酣暢淋漓地感受這些的時候,你正在以為這些將轉化成一個幾十層樓高的巨大海浪的時候,一切都悄悄平息下來,雨過天晴一般,大海又開始平靜,甚至你看到海灘上多了不少游泳的人,藍天白雲中,天邊不知到是什麼東西出現了,以很快的速度過來了,這時,當人們看清這是什麼的時候,一個巨大的如同中天廣場般的浪,伴隨著周圍依然平靜的海面,神話般地出現在你面前,想一想那種奇特的震撼和接下來浪打下來的樣子,你一下子被音樂的海洋深深地吞沒了。愉快地吞沒了。你呼喊變成氣泡,你失去依託,揮舞在深藍之中。

❿ 有人能告訴我這支曲子的名字嗎

Canon in D Major( D大調)

<Canon in D>

偶然在網路上聽到Canon Flamenco(佛拉明戈版) ,感覺老熟悉,原來在《我的野蠻女友》里,女主角在鋼琴前彈奏的,深田恭子在《Universe》專輯里彈奏+MIX的,都是同一曲子。於是在線搜索了一番。

卡農C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規律」。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後出現,造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的模仿,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一如人世間至死不渝的愛情,相愛的兩人生死相隨,纏綿至極。

Canon (卡農) 是一種曲式的名稱,這種曲式的特徵是間隔數音節不停重復同一段樂曲。以這首為例,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僅有兩小節的旋律供重復拉奏;大提琴的調子從頭到尾只有兩小節,重復達廿八次之多,可是聽者卻陶醉在這旋律之中,絲毫不會感到單調。能御簡如繁,作者可說已臻化境。當年年輕的帕赫貝爾Johann Pachelbel ( ~ 1706),忍受著愛妻孩子死於鼠疫的巨大痛苦,創作出一組不朽的音樂,以紀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變奏曲,就是後人所稱呼的D大調卡農(Canon in D Major)。

在帕赫貝爾的卡農誕生後約三百年,好萊塢將其改編成電影《凡夫俗子》的配樂,首次進入流行文化和大眾視野,至今魅力不減,成為最受現代人喜愛的器樂作品,卻也因此被美國作家保羅•福塞爾在其名作《惡俗》中列為惡俗音樂。盡管如此,人們絲毫不減對卡農的熱愛,在生命的某個幸福或不幸福時刻,仔細聆聽卡農,體會其中包含的無窮音樂元素,一種淡淡的憂傷油然而生,卻又攜帶著一絲甜蜜和安靜。《詩經》里說,執子之手,與子攜老,此般安寧的追求,地老天荒的愛情,又何嘗不是卡農所要表達的呢?

附:

最原始的當然是四重奏Pachelbel先生的Canon in D major

1966年 維也納音樂節又演奏了大指揮家卡拉揚先生的Canon版本,有一點點的是加了一把小提琴。

1985年 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問世,帶來了他獨自改變的鋼琴版本。
(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

1987年 出了個吉他天皇Nicolas Angeles演繹的現代版本。(Canon (Guitar by Nicolas Angelis))

1992年 大豎琴家Mask和長笛演奏家共同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周年式上演奏了極其優雅的 Canon in D 。

1995年 日本明星深田恭子,在自己的專輯中也親自演繹了親手改變的Canon。

1997年 全智賢出了張專輯叫 Pure apple ,第六首便是全智賢親自演繹的Canon Flying In The Sky

一晚上,我已找到不下20個版本的演奏。有些博客上的強人,收集了100多種版本了-_-!!!每個版本都帶來不一樣的驚喜。而且還發現《新世紀EVA》的ED也是這曲子。不過現在,還是明快的Flamenco版適合我現在的心情吧。
canon D

閱讀全文

與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電影配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萊昂納多演的戰爭電影 瀏覽:367
六爺哪個電影 瀏覽:416
貓和老鼠微電影泰菲被綁架大結局 瀏覽:614
最新南印度電影 瀏覽:798
電影八佰意義是什麼 瀏覽:899
劉亦菲外國人電影有哪些 瀏覽:425
新上映的校園電影有哪些 瀏覽:667
為什麼電影院可以開 瀏覽:509
妖鈴電影全集 瀏覽:807
智能電視軟體免費看電影 瀏覽:346
計程車韓國電影完整版 瀏覽:693
斯大林格勒戰爭電影完整版 瀏覽:451
有關青春電視劇和電影有哪些 瀏覽:780
上車走吧電影國語西瓜 瀏覽:927
傷感電影動漫片段愛情 瀏覽:95
健忘村電影票房 瀏覽:675
光是哪個電影 瀏覽:833
類似昨日青空的電影動漫有哪些 瀏覽:98
黑寡婦電影北美上映時間 瀏覽:165
好看的最新中國電影 瀏覽: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