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影評一部電影的電影是

影評一部電影的電影是

發布時間:2022-06-21 23:22:47

㈠ 看一部好電影寫一篇影評

《暖春》影評
現在說《暖春》似乎有些晚了,但是好的電影,幾年後相遇,依舊怦然心動。
《曖春》是由烏蘭塔娜導演、山西製片廠攝制的一部農村題材、弘揚真善美、呼喚人間真情的影片,以朴實無華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個逃離了養父養母家的孤兒,被一個好心的老人收養。她不被老人的兒子兒媳接受,幾經坎坷,老人和孩子用真情感動了兒子兒媳,一家人終於其樂融融在一起生活。
好的演繹才會真正使影片感人至深。片中沒有明星大腕,卻有著表現出色的老人、孩子,她們表演的相當到位。影片最感人的幾處幾乎都有哭戲,面對數目眾多的哭戲,老人與小孩的扮演者用毫不華麗的演技,感動著觀眾。老人臉上的皺紋,孩子的大眼睛,在一個個鏡頭中,傳神的表現了人物內心的世界。
感人的畫面有多處,給人印象深刻的如:爺爺拿出零碎的錢給小花買了一雙新鞋;小花偷偷學習漢字,並教爺爺念字、識詞;小花冒雨去找爺爺,爺爺在半路上暈倒等等,都反映了爺爺與小花之間最純潔的「親情」,突出了爺爺的善良與小花的聰明和機靈。
有一個長鏡頭,小花考了年級第一名興奮的跑回來告訴爺爺,爺爺還沒有回來。大雨來臨,小花頂著雨披去接背著樹枝的在雨中走都走不穩的爺爺。一老一小兩個身影在風雨中搖擺,音樂特別的感人。爺爺摔倒了,昏迷不醒,我當時特別怕爺爺就這樣去了,那麼小花剛剛擁有的愛也要隨之而去,也許這樣處理,更具有悲劇的效果。終於,爺爺醒了過來
細節描寫主要圍繞在小花的嬸娘身上。如:小花的嬸娘把雞蛋打破,又怨小花,並踩爛小花的風車;吃雞肉的時候,寶桂多挑了幾塊雞肉給爺爺,香草又用筷子劃回鍋里,還說他胳膊往外拐;突出了一個農村婦女的吝嗇,潑辣性格;香草的腳被葯燙到,小花來扶她,她卻一把把她推開;小花的手被玻璃割破,這些細節描寫反映出香草的性格特點,也是使小花感動香草的原因。另外,影片中音樂與環境的搭配十分和諧。在感人的畫面時,音樂便會抒情而柔美,一到風雨交加時,音樂就會變得急速而沉悶,因而反映當時的情景,襯託了人物心情。
受了那麼多即使是大人也無法想像的苦楚,終於有一個人愛她,照顧她,她有多開心。顛著一雙小腳不肯停歇的跑來跑去,盡力去做所以力所能及的所有事情。盡管不能生養的嬸娘視她為肉中刺,叔叔嫌她是多餘的一張嘴,可終究還有爺爺的愛。這愛,是她曾有過又失去的,再次出現在她面前,無比的珍惜,唯有用自己的小身軀不斷的動作來告訴愛她的人:她是懂事的,可愛的孩子
終於,嬸娘被她的善良感動了,小花不再叫她為「嬸娘」而是「娘」。
一個落後的小山村的兩個普通的小人物的普通故事,就是這樣,沒有大片的華麗、喧鬧,卻能發人深思,讓人感動。感動於劇中爺爺的人生信條--人不能見死不救;感動於村裡像胖嬸一樣善良的人們,更感動於小花那顆像花兒一樣美麗的心靈。與其說是她那雙會說話的大眼睛牽動著觀眾的心,倒不如說是她的美麗心靈打動了所有的人。
我們感動過,流淚過,並不代表就此結束,真愛是我們必須深藏於心並且時刻銘記的。感動後我們更該懂得去珍惜真情,明白它的來之不易,親情,友情,甚至是愛情。
學會感恩、學會寬容,這樣的口號我們會喊,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但我們並非都能做得到;而小花,一個七歲的孩子做到了。看罷片子,再仔細想想,其實感恩也好,寬容也好,都只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在我們的一舉一動當中。有時,人生真的就像一場劇,而我們既是編劇、導演,又是演員。劇情的發展,全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當你徘徊於A與B之間時,不要讓邪惡遮住你的眼睛。

㈡ 就你所看的電影,寫一篇簡短的影評

《太陽浩劫》:耀眼的恐懼
SUNSHINE是最近看過的最喜歡的電影,是一部非傳統的科幻影片,也是我第一次看完一部科幻電影會徹夜難眠,甚至一整夜都被一種莫名的恐懼籠罩著。第二天爬起來搜影評,發現國內觀眾絕大多數認為這部片子非常垃圾,無論是從科幻還是倫理的角度來看都充滿硬傷。找了一兩篇英文影評,發現影評者點到了我所謂恐懼的實質,而且從宗教背景來理解導演要解釋的比我想到的要深遠的多。如果大家能看看這些深意,肯定不會再認為這部影片是垃圾了。

太陽即將燃盡,所有生命也將消亡,人們只有通過宇宙飛船將核料運至太陽引爆才可能重新使太陽恢復活力。這艘運載著人類最後希望的飛船經過了一年半的飛行,終於已經經過水星,即將到達核彈引爆點。8名宇航員身負著不同的任務,合作使這項使命得以成功。但是突然他們收到了來自七年前行使同一使命但卻消失的另一艘飛船的信號,他們決定改變航向先去尋找失蹤的飛船和船員,這一決定影響了每一個人的命運。

㈢ 對一部電影的影評

希望 ,自由與自我救贖
——評《肖申克的救贖》
有人問我希望是什麼?我茫然不知所措。希望究竟是什麼呢?在這個物質高度發達,信息高度便捷的時代,我還想到過希望嗎?物質與信息的洪流早已讓人喘不過氣來,想擁有一輛汽車,想擁有一幢豪宅,這算不算希望呢?希望應該是一種崇高的東西,就像安迪那顆永不放棄永遠堅強執著的心。當希望一點點地異化,最終淪為媚俗的時候,我們所擁有的就僅僅只是慾望了,典獄長那幅道貌岸然的嘴臉大概就是最為真實的寫照。
自由又是什麼呢?20年後當安迪最終爬過那條骯臟的下水道,最終逃出那座人間地獄的時候,他仰天長嘯,他終於完成了自我的救贖,盡管他本身並沒有罪。影片似乎在告訴我們,自由就是安迪心中永不熄滅的希望之火,就是背負了20年的自我救贖。自由是什麼,就是能在陽光下悠閑自得的呼吸。對於我們,它就像空氣,根本不去想失去它會怎樣,但對於高牆內的囚徒,自由卻是他們唯一的嚮往,而這也正是安迪的希望,正是這一希望給了他勇氣,給了他堅強,也給了他智慧,最終成為他重獲自由的根本動力。
「我從未搞懂他們唱什麼,其實我也不想搞懂,此時無言勝有言。她們唱出難以言傳的美,美得令你心碎,歌聲直竄雲端,超越失意囚徒的夢想,宛如小鳥飛進牢房,使石牆消失無蹤,就在這一瞬間,鯊堡眾囚彷彿重獲自由」。 這是影片中瑞德的一段話外音。那是一個令人無比感動卻又神傷的一個鏡頭。安迪不惜受到處罰,私自在播音室播放《費加羅的婚禮》,他究竟在想什麼呢?是什麼驅使他冒生命危險作這樣一件看似似乎很傻的事呢,要知道在此之前安迪一直都是一個冷靜而富有智慧的人。自由——正是對於自由的渴望給了他充足的勇氣,去做這樣一件事,因為只有在那一刻他彷彿重獲自由!因為只有在那一刻他所有的希望也是唯一的希望,彷彿才成為了觸手可極的現實!

表面上看來,這部影片的一個重要主旨似乎是在揭示美國的司法黑暗,無罪卻被判為有罪,監獄骯臟而且黑暗,宛如人間地獄。典獄長的那句「我堅信兩件事情,一為管訓,一為聖經,你們兩樣都少不了, 在這里你把信仰交給神,把命交給我們」實在是令人印象深刻。我想影片自始至終都在圍繞「救贖」這個神聖而又令人不可捉摸的話題。中文譯名還有譯成《刺激1995》的實在是惡俗,《肖申克的救贖》這一譯名我想本身也包含著對於影片「救贖」這一主題的理解。
基督教對於西方的文化影響至深,「救贖」這一觀念是基督教文化的一個重要母題。這樣說來,人有原罪,無論任何人都得贖自己的罪過,在宗教時代,人們渴望得到主耶蘇的救贖,可是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在後來「人也死了」,這是一個信仰缺失的時代,人依靠誰來救贖自己呢?《肖申克的救贖》給了我們答案。只有自己才可以救自己,只有自我救贖你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真正的自由。安迪剛來到鯊堡監獄的時候,瑞德曾說鯊堡監獄里沒有真正的犯人,似乎是在玩笑,但恰恰是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暗示。難道只有安迪一個人是無辜的嗎?倘若人人都有原罪的話,那麼現實中的無罪與有罪又有多大的區別呢?人人都有罪,那麼哪裡還有所謂罪與無罪之分,同樣得贖自己的罪過。鯊堡監獄或者就是這罪惡人間的某種象徵。無論是典獄還是犯人實際上他們都已成為鯊堡的囚犯。他們或者已完全為慾望所淹沒,如典獄長,或者業已習慣,枷鎖成為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老布,又或者人性早已異化和扭曲,如「三姐妹」,而安迪呢,他自始至終都是清醒地,從得到那把小錘子起,他就已經開始走上了自我拯救的道路。而這自我救贖也最終使他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當老布在坐了50年牢最終獲得自由之後,他卻選擇了自殺。瑞得坐了40年牢之後終於獲得了假釋,可他上廁所也得先老闆請示,否則就撒不出尿來。這恐怕才是真正的悲哀。影片中稱其為「體制化」,我想這實質上就是人性的一種扭曲與異化。習慣已經成了一把隱而不宜覺察的鎖,一旦枷鎖最終卸掉的時候,生命反而如同缺失了一角。在黑暗中我們可以妥協,可以放棄尊嚴,但絕不可以放棄希望。一旦希望沒有了,妥協就已成了一種本能,揮之不去,就像在黑暗中呆久了的人,一旦遇到光明,反而會成為瞎子!

這是一部關於希望,關於自由,關於如何拯救自己的片子我想無論如何,讓我們對生活充滿希望 讓我們珍惜眼前的幸福,永不放棄,永不絕望!

人們似乎更習慣見這部片子列為勵志類,雖然定位低了些,但也實在不無道理。看這部片子你最直觀的體驗就是感動,來自靈魂深處的不可名狀的感動,看到後來我們早已忘了所謂的司法黑暗,更不會想到什麼「救贖」。感動本身已經包含了所有的意義。所謂「其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或許這種體驗才是最重要的。我想一部叫座的,成功的商業片,它直接打動觀眾的正是這種能夠帶給觀眾某種心靈上的但又是較直觀的體驗的東西。莊子講言意之辯,以為「得意而忘形」,可是如今的眾多商業片確是讓人「得形而忘意」僅僅追求形式上的刺激與滿足而早已將意義拋之雲外。《肖申克的救贖》事實上並不是一不純粹的商業片,但也不能說它就是一部純粹的文藝片,它的成功在於它將兩者作了完美的統一,這樣反而達到了一個更好的效果。觀眾僅僅通過看就獲得了某種靈魂上的沖擊,而這種體驗有不僅僅來源於形式它有更深厚的意義支撐。

㈣ 影評怎麼寫可以拿部電影舉例嗎

評論過程通過結合影片具體內容和影片在構思、結構、技術、人物等方面最為閃亮之處擺出自己的觀點,從而近一步論證。

電影評論的可評之處,可以就其導演的獨特構思、聲音畫面、蘊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時代意義、影視音樂、電影內容、電影燈光照明、電影的拍攝技巧、電影中的角色、影片的剪輯技巧、道具的作用、轉場流暢度等都可以進行評論。

例:《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

而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



(4)影評一部電影的電影是擴展閱讀

電影評論的內容是多樣的。有著重評論影片的題材、主題、人物或它的社會意義,也有專門論述不同片種、樣式或影片的藝術風格、造型表現手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的;有對某一時期、某一流派的電影創作進行專題評論的,也有為著名的電影導演、演員等電影藝術家撰寫評論的。

既有在報刊上對當時上映的影片或某種創作問題寫專欄評論的,也有對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的影片進行評論的。由於讀者和觀眾的欣賞境界或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既需要供電影專業工作者研究用的專題論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觀眾欣賞水平的影評文章。

㈤ 求一部電影的影評,什麼電影都行。

這才叫影評好么!!!
十年·肖申克的救贖
這些天按時上下班,衣冠楚楚,與時俱進,過得頗麻木。於是夜裡心情便有些低落,尋了肖申克的救贖來看。

距離 Frank Darabont 們締造這部偉大的作品已經有十年了。我知道美好的東西想必大家都能感受,但是很抱歉,我的聒噪仍將一如既往。
今夜在我眼裡,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與信念、自由和友誼有關。

[1]、信念

Red 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重重擠壓之下的牢獄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確有資格這么說。因為從進來的那一天起,獄長就說過,「把靈魂交給上帝,把身體交給我。」除了他能弄來的香煙和印著裸女的撲克牌,任何其他異動在這個黑暗的高牆之內似乎都無法生長。

然而 Andy 告訴他,「記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於是 Andy 能夠用二十年挖開 Red 認為六百年都無法鑿穿的隧洞。當他終於爬出五百碼惡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潑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時候,我們彷彿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奪目霹靂。亮光之下,我們懦弱的靈魂紛紛在 Andy 張開的雙臂下現形,並且顫抖。

庸常生活里的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按部就班,習慣了先說「那不可能」,習慣了沒有奇跡,習慣了,習慣了。可是正如《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coo』s Nest)中說的那樣,「不試試,怎麼知道呢?」

試著留住一些信念,在它們喪失殆盡之前。它們也許無法最終實現,也許無法讓我們更有意義的活著——甚至對於我自己而言,它們只會愈加帶給我來更多的虛無感。然而我知道我有多需要這樣的虛偽與自欺,因為你可以說我在做夢,但我不會是僅有的一個。
——我們已經看到監獄長打開藏有 Andy 鑿石錘的《聖經》時,翻至那頁正是《出埃及記》。這個章節詳細描述了猶太教徒逃離埃及的過程。

[2]、自由

我到今天也始終不明白,這兩個義大利女人在唱什麼。事實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東西不說更好。我想,那是非筆墨可形容的美境。然而卻令你如此心傷。
那聲音飛揚,高遠入雲,超過任何在禁錮中的囚犯們所夢,彷彿一隻美麗的小鳥,飛入這灰色的鳥籠,讓那些圍牆消失,令鐵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

當 Andy 不顧一切在監獄的喇叭里放《Le Nozze di Figaro》時,鏡頭緩緩劃過正在廣場上放風的犯人們和獄警們。他們叫人感動地靜立當地,拋卻所有憤懣,狠毒和怨怒,沐浴著我從未覺得如此自由的陽光。莫扎特的樂聲鋪灑在這些人們身上,來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將他們都濯洗得純凈無比。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我這才明白 Andy 的用意。修屋頂的時候,他為大家爭取來啤酒,事實上是為大家爭取到那種像在修繕自家的屋頂一般自在的感覺,所以他不喝酒,微笑卻帶著巨大的幸福;放費加羅的婚禮,也是要喚醒他們已快喪失的自由感。

然而強者終究是少數。自由面前,更多的人們紛紛選擇禁錮。在監獄圖書館呆了五十年的 Brooks,為了不被假釋,竟然想通過傷害獄友來達到留在監獄的目的。很奇怪嗎?自由、平等、博愛,本來應該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理想。可是 Brooks 們卻早已經被監獄的規則之下規則了自己,他們需要規則,需要秩序,如果沒有它們,甚至無法生存。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假 Red 之口,Darabont 直指卑微。

Brooks 得到了身體的自由,靈魂卻已經被無可挽回地體制化。他終於沒有能夠擺脫對自由無法適應的困境,懸梁自盡。而睿智如 Red,在出獄之後也悲哀地發現,自己竟然連撒尿都要向經理報告,否則一滴尿都擠不出來。他也考慮如何違規以便回到監獄,甚至考慮與 Brooks 一樣離開。

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eath。步履匆匆的人們也許應該偶爾駐足,跳出來看看自己的模樣。我們終會知道,習慣於服從規則的人們將付出巨大代價來習慣本來屬於每一個個體的自由。

[3]、友誼

此片無關愛情,除了背叛。有的只是監獄中的男人間的友誼。Red 和 Andy 的那種友誼置放在高牆之下,似乎比我們紛繁俗世中的友情來得更加純粹和干凈。他們都是內斂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喜歡這種感情。所以在他們終於相會在太平洋小島的陽光沙灘之上的時候,忍不住一人笑了。


如果我在肖申克,我會是誰?如果你在肖申克,你又會是誰?肖申克的救贖,十年散記。

㈥ 影評一部電影!800-1000字!急急急!

在我看來,這是一部講述葉問由「葉師傅」蛻變成一代宗師的電影,一部關於武德、關於人性、關於樸素愛國情結的電影。如果僅僅有甄子丹的精彩功夫,它只能算是一部好看的電影。正是有了上面的內容,它成為了我心目中的好電影。
——題記
乍看上去,葉問是一個完人。家境殷實、教養良好、學武精深、與世無爭、為人謙和、廣結善緣。細想來,造就他這些特質的,是他的成長環境:富家少爺,不愁溫飽。因此,他可以一心一意地只做一件事,一件他最喜歡的事——習武。年輕的葉問,是個簡單的人。他的生活就是日復一日地吃飯、喝茶、練功。他的世界,除了家人、朋友、就只有那根木樁了。
因為簡單,葉問成就了常人難以達到的武術修為。正所謂「無欲則剛」,日日夜夜的打樁將他帶到了一個或許連他自己都沒有料到的高度:佛山第一。在旁人羨慕的眼神中,他依然故我,謙和有禮,不開館,不收徒弟。因為這一切本不是他所在乎的!他是一個武痴,一個只想好好練功的武痴,如此而已。為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他用自己的品德來贏得他人的尊重,而不是武力,從來都不是。
所以,他會像對待老朋友一樣招呼前來切磋的對手一起同桌吃飯、喝茶聊天;會恰到好處地教訓耀武揚威的警官又給他留足面子;會對上門挑戰、出言不遜的敵人一忍再忍,即使無奈出手,也會先讓上幾招、後發制人、點到即止。他不是武師,卻替全佛山的武師們打敗了踢館的狂人,為佛山「武術之鄉」的稱謂增添了光彩。既便如此,他依然溫和謙遜,不耀武、不揚威。因為他知道,要解決問題,所依靠的,從來都不是武力。
生活理應如此繼續,直到那一天,佛山淪陷。
佛山淪陷,所有人的生活彷彿同時回到了起點。彼時的少爺,被日寇霸佔了自家的大宅,過起了三餐無著的苦困生活。此時的葉問,是當掉懷表換米、省下自己的午飯帶回家的男人;是煮糊了稀飯、細心照料生病妻子的丈夫;是用練「少爺拳」的時間陪兒子畫畫盪鞦韆的父親。從少爺到普通百姓,沒變的,是那顆淡定謙和的心。上天對於有緣人從來都是公平的,奪走你擁有的一切,是為了給予你更多。奪走你物質上的享受,給予你一顆更為強大的內心。
當他親眼目睹自己的朋友、同胞被打著「武術交流」旗號的日本侵略者無理槍殺,溫文爾雅的葉問憤怒了!他走進校場,用雙拳打倒了日本的武士。此時,他所出的拳,不再會點到即止。因為他清楚,自己所面對的,是披著「武術交流」外衣的惡狼,是殘暴無恥的侵略者!
於是,我們聽到了這段對話:
三浦:「你再來吧。」
葉問:「我不是為了這些米來的。」(打贏了有白米送)
三浦:「你叫什麼名字?」
葉問:「我只不過是個中國人!」
受了傷的,不僅是雙手,更是自己內心:我發現自己真的很沒用,什麼都做不了。以前就知道練功,又能怎樣?這個世界,真的很渺小......
從葉師傅到一代宗師,除了精深的武藝、良好的修養、高尚的情操,還需要再多一樣東西,那就是憂國憂民的仁愛之心。
被囚的葉問拒絕了給日本人當教官的邀請,選擇了與三浦進行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的比武。當葉問走向擂台,他向我們闡釋了中國武學的真諦:武術,雖然是一種武裝的力量,但是我們中國的武術是包含了儒家的哲理——武德,也就是「仁」,推己及人。這是你們日本人永遠都不會明白的道理。因為你們濫用武力,將武力變成暴力,去欺壓別人,你們不配學我們中國武術。
他沒有向輸不起的日本人的子彈屈服,贏了這場比武,卻被日軍的黑槍所傷。此刻,葉問戰勝的,不再是三浦將軍,而是濫武的勢力。此刻,被日軍子彈擊中、倒下的也不再是葉問,而是一種民族情結。於是,有了民眾的憤怒和反抗。從羔羊般的順民到奮起反抗的勇士,原來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做到。所需要的,僅僅是一份足以使我們團結、使我們警醒的情結。
子曰:「立德、立功、立言。」這一點葉問做到了。從做一個簡簡單單的儒雅君子,到以技藝和品德服人的「佛山第一」,再到香港授藝,將詠春發揚光大。葉問成就了自己的偉業。一個人的力量永遠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敢於用一己的微薄之力激勵民眾、完成義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真的勇士。一個人的生命永遠是有限的。誨人不倦,將自己的武學與心得傾囊相授於弟子。那麼,葉問就不再是一個人,他的背後有二百萬詠春傳人,一代代生生不息,宗師的精神終將不朽。

㈦ 給我一分關於某部電影的影評,類型不限

《讓子彈飛》是一部以謀求商業利益為目的的電影,而其商業上的成功是難以復制的,就如同姜文本身就是華語電影導演中最不可模仿和復制的一個一樣,《讓子彈飛》中即使是打醬油的角色都不是白給的,無論人物大小,影片也確實給了角色充分的個性特徵和詮釋空間,再加上姜文本身所具有的話題性和人格魅力,有人喊出了四億票房的預期,沒有不可能啊~
對於無條件喜愛姜文的觀眾來說,《讓子彈飛》是一部無論怎麼想像其精彩都不過分的電影,《讓子彈飛》是部商業片,凸顯的是單線條的故事和符號化的人物,姜文在改編時剔除了馬識途原作中的階級對抗成分,於是《讓子彈飛》變成了一個類似於黑幫電影的故事格局,主題也被模糊化了,能升華一點的也就是葛優扮演的湯師爺臨死前對命運無常的哀嘆——剛剛還吃著火鍋唱著歌兒呢,誰知道一轉眼就到了這步田地。在這樣的表意系統下,姜文自戀式的趣味展示略顯冗餘,不僅信息傳達效率不高,也影響到了影片整體推進的節奏。看《讓子彈飛》是個很嗨的過程,影片中姜文扮演的張麻子和周潤發扮演的黃四郎之間的拉鋸戰看似很過癮,實際上不過是小孩過家家的感覺,一個土匪,一個惡霸,大家對彼此的身份早該心知肚明,貓鼠游戲不是這么玩的,這些交手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做一個明星秀場,把這些姜文喜歡的段子和金句串聯起來。影片最精彩的是頭尾,開局很有氣勢,而結尾段落對群氓意識的刻畫盡管有點反現實邏輯,但寓言化的創作意識是好的,問題出在影片中間部分的橋段在情節和主題的指向性上都不明確,雖然單看每個場面不乏精彩之處,但連綴起來並不貫通,而且略顯冗長,一度讓我感到疲倦。
在我看來,《讓子彈飛》遠不是最好的姜文電影,但卻是最霸氣也最娛樂的姜文電影,而且在觀影過程中不乏發現的樂趣。雖然有些失控,但我仍然從心裡喜歡這部電影,畢竟姜文只有一個,他的每次出手都是不乏驚喜的,這種華麗麗的野性和自負,是只有在姜文的電影中才能看到的。但是這畢竟只是一部電影,而且還是一部中國電影,它可以造一個夢想,但其本身還是成為不了夢想的。

㈧ 求一部電影影評

貝奧武夫

影片將故事背景設在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時代,那裡充滿了英勇奮戰的騎士和邪惡的怪獸,到處是奇幻的歷險和勇猛的故事,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財富和榮耀的誘惑……這里似乎只有一個人顯得與整個時代都格格不放,那就是貝奧武夫,因為殲滅了一個恐怖的生物,繼而拯救了一個古老的丹麥王國,使得他速度成為了萬人敬仰的英雄人物,作為回報,這個身高接近兩米、一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的維京人,滿懷著大膽的自信和雄心,成功地繼承了王位。

對於被拯救的王國來說,貝奧武夫已經成了贊美與勇敢的代名詞,在他拯救了正在遭受格倫德爾致命摧殘的王國以及統治者胡魯斯加王之後,那裡的臣民不斷用贊歌美化他那不同尋常的功績與威力--由於長期受到格倫德爾這個殘忍無情的怪物的折磨與吞食,整個王國中的居民一直處在驚慌和恐怖之中。

不但讓一個國家徹底擺脫了兇猛野獸的蹂躪,貝奧武夫自己也獲得了聲譽和財富,巨大的金錢魅力以及無邊的誘惑都從四面八方向他撲來,可是精明的他似乎對於如何處理他新得到的權力更加感興趣。貝奧武夫最終將自己的命運永遠定格在了一個武士、勝者、領袖和丈夫上……最最重要的是,他還是一個男人。

在英語的語言發展史中,有關貝奧武夫的敘事詩應該是殘留下來的最古老的一個記載了,這部由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的改編電影中,包含了原著中的許多角色與主題--有偉大的魔鬼、永恆的英雄,當然也有發生在善與惡之間沒完沒了的爭執,都在逐層地探索有關勇氣和榮耀的一切。不過這里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影片中的那個貝奧武夫,絕不是你上中學時歷史老師口中的樣子,澤米吉斯承認道:「坦白地說,原著詩歌不具備任何吸引我的元素,我還記得那是上初中的時候,詩歌版的《貝奧武夫》是老師布置給我的閱讀任務,但我根本一點都沒看明白,因為裡面全部是古英語……對於我來說,那是一次可怕的閱讀經歷,甚至有點不願意去回憶,更想像不到今天自己會將那個有如噩夢的詩歌拍成了這么一個有趣的影片。說實話,當我讀到這個由尼爾·蓋曼和羅傑·阿夫瑞共同創造的劇本時,立刻就被迷住了,於是我問他們,『為什麼你們的劇本竟然讓我原來以為極其無聊且可怕的故事,變得如此有魅力呢?』他們的回答是,『好吧,那我們就為你做一下簡單的猜測,因為詩歌的創作時間在7世紀和12世紀之間,但貝奧武夫的故事在此之前,已經通過口頭流傳了幾百年了。而那個時候,惟一會寫詩歌的,就只有修道士而已,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故事中很多有趣的部分,已經被人為地剪輯掉了。』確實,蓋曼和阿夫瑞的劇本對整體內容進行了更加深層次的挖掘,將原著詩歌中不完善且存有疑慮的部分,都進行了重新修補和剪輯。他們通過分析修道士的習性,猜測出了有可能被隱藏起來的部分故事,在保持住了詩歌的基本精華的基礎上,讓它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這樣才能迎合現代觀眾的喜好。我相信,影片中做出了如此多有革命意義的改變與延伸,甚至有可能會引起學術界的爭論也說不定。」

㈨ 求一部電影的影評!!!!!

《父輩的旗幟》:戰爭讓真相走開
我們毫不懷疑戰爭中一切關於英雄塑造的運動的正義性,正如電影中說的,那是一次為了贏得戰爭必須進行的幕後戰爭,可是我們終究要面對歷史的真相,終究要面對內心真正的自我。《拯救大兵瑞恩》是二戰電影中難得超越的一部電影,斯皮爾伯格除了真實地還原了登陸戰血腥和死亡的殘酷,還讓觀眾的思想停留在一個和六個的倫理命題。這次他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合作的《父輩的旗幟》則讓戰爭的焦點聚集在英雄幕後的真相和普通戰士的戰後生活。當簇擁的鮮花和人群的歡呼背後掩蓋的並不是真實,當簇擁的鮮花和人群的歡呼之後迎接的依舊還是艱難的生活,那個時候,我們都明白,對於一個普通的戰士,除了需要戰勝死亡,還需要戰勝勝利喜悅之後的生活。而所謂的英雄,那隻是人們用口水和鮮花捧出的虛幻,那隻是用水泥和鋼筋塑造的假象。

電影還是一次登陸戰開始,硫磺島戰役中美國士兵盡管在死亡人數上遠遜於諾曼底,可是慘烈程度毫不遜色。日本人的垂死掙扎讓美國人暫停了戰爭即將結束的歡呼,而電影中關於美國人對於這次戰爭的過分樂觀也讓美國士兵吃足了苦頭。斷臂,被炸飛的頭顱,寸土必爭的肉搏戰,剖腹自刎的橫屍慘狀,讓這場戰爭成了美國士兵的一個惡夢。戰爭需要英雄,英雄是應時事而生的,旗幟下的英雄們由此誕生。人們並不知道,在這面即將飄飛的旗幟旁邊,還有一面正在收卷的旗幟,那才是戰場上讓士兵發出勝利歡呼的第一面旗幟。這張塑造了美國英雄的照片來源只是由於一個大腹便便的官僚的一句戲話而已,它與戰爭的真相無關。更何況,六個人中的一位也被無心的移花接木了。

於是,伊斯特伍德讓英雄們的塑造過程和戰爭中發生的真相兩條線索交錯發生,他即讓生還的人在面對人們歡呼時的做出激烈的內心抉擇,又讓戰爭中的真相如實鋪陳,這里時間不是線性的,空間不是固定的,不同人回憶的交叉,不同場景的回轉闡述,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真實。可是,塑造英雄的過程讓這個回憶的真實在經歷了慘痛的抉擇後選擇了隱退。真相退去了,只有讓以後的人去發現。

電影另外一條線索就是關於戰爭之後真相的發生,活著的人終究還需要面對真實的人生,和真實地自己。三個人不同的人生經歷,自責和安心是否只是一牆之隔,或者是一紙之差。《風語者》中的印第安族情報員在尼古拉斯·凱奇身邊似乎並不出彩,但是在這里亞當·比奇卻讓這個Ira Hayes印第安士兵成為電影中最令人難忘的角色。

㈩ 求一部電影的影評

個人比較喜歡的一部電影:我,機器人 影評
我,機器人
一開始,對《我,機器人》這部電影就沒抱多大希望,甚至有點等著看笑話的意思。原因很簡單,我也算半個阿西莫夫的fans(初中時,我對圖書館謊稱把《我,機器人》搞丟了,以三倍於書價的錢很不光彩地留住了這本書),而他老人家的《我,機器人》實際是個包括了8個小故事的短篇小說集,把它放在一個影片里表現出來,怎麼能拍得好嘛。
現在看來,我確實小瞧了好萊塢的編劇們,小瞧了導演普羅亞斯。不能不說,這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雖然影像上繼承了導演在《烏鴉》和《黑暗都市》中對暗色調的偏愛,但節奏非常流暢舒服,除了開頭有一點點沉悶外,全片絕無冷場。影片里2035年的紐約顯得CG痕跡重了些,但那輛超酷的奧迪跑車和幾場「人機大戰」絕對能滿足你的視覺渴望。它既不像《銀翼殺手》、《人工智慧》那樣厚重壓抑,又不像《終結者3》那樣空洞乏味。動作、場面、演員,包括劇本深度,都給人一種剛剛好的感覺。
當然,令人不夠滿意的地方也就在這兒。看完影片,你可能會覺得其中要表現的東西太多了:人對機器人的恐懼;機器人與人的友情;機器人的反叛、覺醒和自由;男主角對心靈陰影的治療……主旨反而不太清楚,被淹沒掉了。說到底,它還是一部中規中距的好萊塢商業大片。好看、不乏溫情、在不會讓你累到的程度上產生一些思考,略具形態,淺嘗輒止。要是你期望它能像普羅亞斯以前的《黑暗都市》那樣獨特不凡,恐怕你會失望的。

阿西莫夫,機器人
《我,機器人》從開拍到上映,一直籠罩在「阿西莫夫」的光環下。國外雜志評論說,光那些《我,機器人》的書迷,就能把影院填滿。不過這些科幻迷可也不是好伺候的。電影還沒出來,就被很多阿西莫夫的死忠fans罵得狗血噴頭,說這部影片是給阿西莫夫的一記耳光。其實,影片只是用阿西莫夫的「三定律」搭了個架子,借了阿西莫夫書名來打打旗號,這叫做suggested by book(受小說的影響),而不是based on(基於小說改編)。
阿西莫夫到底何許人,值得科幻迷這樣抵死捍衛?這傢伙一生出了500多本書,既有內容幾乎涉及了所有科學領域的科普作品,更有氣魄宏大、嚴密巧妙的科幻小說。最有意思的是,這位思維觸手延伸到無數光年外的幻想家居然絕不坐飛機,從不出門旅行,每天只是8小時以上地用打字機寫作、寫作——以每分鍾90字的速度!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作品有兩個系列: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我,機器人》就是前者的代表作。8個有趣的小故事充滿了精彩的邏輯推理。比如說在《捉拿機器人》中,主角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從63個看起來一模一樣的智能機器人中,找出一個存在著缺陷傢伙來。這個故事被巧妙地用在了影片當中,但威爾•史密斯與機器人鬥法的過程遠不如書里寫的那樣精彩。《推理》一篇更為有趣:被組裝起來的智能機器人竟然認為自己是上帝的使者,「三定律」在他看來是上帝讓機器人幫助弱者——人類提出的法規。在一個只有兩人的太空站上,該怎樣說服這個瘋狂固執的傢伙呢?每一次,阿西莫夫都把故事的主角推入進退維谷的境地,總出現機器人學三定律似乎失靈的危險狀況,然後你會發現,原來是人們對三定律的理解有偏差,而不是三定律本身有問題了。在這點上,電影賣的關子遵循了阿西莫夫的思路,可惜設想比較落好萊塢的俗套,不如阿氏自己的小說那麼出人意料——大概這就是阿西莫夫生前不願意跟好萊塢合作,把自己的作品改編成電影的原因吧。
影片的票房成功,為下一部阿西莫夫的巨著《基地》改編成電影打下了良好基礎。有消息說,福克斯將把《基地》搬上銀幕,而導演則有意於拍過《伊麗莎白》、《四根羽毛》的謝加•凱普爾——在我看來,這傢伙有一定駕馭大場面的能力,但表現力卻不夠,缺乏迷人的風格,《基地》要落在他手裡,未必是什麼好事。

人,機器人
影片中,中央電腦viki的為了人類的「整體利益」,控制機器人,想把人類全保管起來,不允許他們出門,不允許他們做任何事情。這一思想其實已經超出了「三定律」故事的范疇,它的靈感顯然來源於另一位科幻大師傑克•威廉森。他在其一系列的機器人小說(例如《束手無策》、《機器服務人》)中描繪過和影片非常相似的場景。對人的「過度保護」,其結果就是人類的滅亡。這裡麵包含了對機器人(先進技術)和人(劣根性)的雙重不信任。有人說,在探討人與機器人的關系方面,傑克•威廉森比阿西莫夫更深入。
可要是從科學事實來說,機器人與人的關系這個話題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偽命題。在看得到的將來中,機器人威脅論都是一種鬼扯,是電影需要的噱頭。那些機器殺手代替的,實際是從前殺人狂、吸血鬼和怪獸的角色。而描寫機器人與人的友情,也不過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另一種表達罷了。阿西莫夫的三定律只是自己寫推理故事的一個依據,絕不是為研究機器人的科學家或者製作機器人的生產商設定的。更不代表他有什麼對機器人的憂慮(可能恰恰相反)——這就好像寫福爾摩斯並不意味著對社會治安狀況的憂慮一樣,不過是一種環境設定而已。
波蘭的科幻大師,也是著名科學家,塔爾科夫斯基的名片《索拉利斯》的原作者斯坦尼斯拉夫•萊姆就曾說,將來,不大可能會有酷似人類具有個性的機器人出現。我們需要的,是機械手那樣分工各異的機械工具,不是一個有兩條腿,下班後會和其它機器人聊天,然後去找自己電子老婆的「人形機器」。

閱讀全文

與影評一部電影的電影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21年上映的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581
去電影院怎麼找座位號 瀏覽:547
外國拿中國獎學金微電影 瀏覽:908
共生鐵盔甲電影哪個網站可以看 瀏覽:399
智能性愛機器人電影下載迅雷 瀏覽:516
解說電影打鬥背景音樂 瀏覽:335
因為手機引發的悲劇電影 瀏覽:575
蘇聯二戰最殘忍的電影 瀏覽:593
電影場次怎麼在微信查看 瀏覽:468
趙薇電影歌完整版劇情 瀏覽:132
videoleap怎麼做開頭電影視頻 瀏覽:219
校園有意義微電影劇本範文 瀏覽:786
韓國挺火哪個電影 瀏覽:967
抖音電影合集怎麼上傳 瀏覽:566
電影愛曼妞完整版韓國 瀏覽:447
電影世界裡抽獎鐵牛 瀏覽:827
電影跟電視劇哪個更好 瀏覽:596
3d電影大全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363
六頭鯊魚電影完整版 瀏覽:79
張國榮電影混剪上海灘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