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電影佛陀傳釋迦摩尼佛圖片

電影佛陀傳釋迦摩尼佛圖片

發布時間:2022-06-20 09:10:52

A. 釋迦牟尼佛多少歲悟道成佛的,說法有多少年

據佛經記載,佛陀在2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在菩提樹下悟道,遂開啟佛教,弘法45年。年80歲左右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盤。另一說為30成道,弘法49年。

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釋迦摩尼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是佛教的開啟者。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一說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也就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成佛後的釋迦牟尼,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之人,對宇宙人生真相徹底的了知,剎那之間,世間萬物,時時相應,遍照無余,普照十方三世一切人和事物,無有一毫謬誤,故世尊所說法皆契合真理,一方面解說宇宙法理,另一方面又是測查聞法者是何等根器,何等機感。

民間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稱呼佛祖、如來佛祖、小佛如來或釋迦佛等。在佛教中記載著農歷的四月初八是佛教的教祖釋迦牟佛誕辰日。

(1)電影佛陀傳釋迦摩尼佛圖片擴展閱讀:

釋迦牟尼,名字叫做悉達多,是古印度釋迦族人。當時印度這個領土上有二十多個小的國家,釋迦族就是其中的一族。傳說釋迦牟尼出生的時候是他母親站著將他生下來的,他出生的第七天母親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當時就有人預言釋迦牟尼最後一定會成佛。

釋迦牟尼在年少時期過了一段非常荒唐的生活,還娶了一位妃子,生下了一個兒子。有一次,釋迦牟尼出城時,在路上看到老人、死人和病人,之後回到王宮的他一直被生與死的問題所困擾,最後終於選擇出家去尋求結果。

釋迦牟尼出家問道,到了摩揭陀國,被當地的國王挽留,並允諾給他一支軍隊,後來又多次挽留。但是釋迦牟尼一直堅持禪修和苦行,到了伽椰城的釋迦牟尼已經成為了佛陀。

後來釋迦牟尼在深山修行,在一棵菩提樹下參悟佛道,經過許多天的苦修,終於釋迦牟尼從陽光透過菩提樹葉透下來的光,成功悟道,成就了金身。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究竟悟出了什麼。用今天話來說就是釋迦牟尼感悟到了微觀世界。他說一粒沙里與三千世界,一粒塵里亦有三千世界,所以世界上無論任何渺小的事物,都是自成三千世界的,而且他們是獨立且獨特的。

就像德國的一個哲學家說的: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所以事物是獨立且不同的。釋迦牟尼在兩千年前就發現了人們肉眼看不到的微觀世界,而且認為他們是獨立的,那麼就是每個微塵里的世界可以是平行的,而且是不會相互影響的。

那麼人類的靈魂也是一個獨立的微觀世界,即使有一天肉體不在,那麼他也會形成一個獨立的三千小世界。那麼人就實現了永生。悟到了永生法門的釋迦牟尼終於頓悟,開始成立 了佛教,四處傳道。

兩千年前釋迦牟尼說到的一粒沙里三千世界,在今天用科學的眼光看來就是微觀世界的粒子,這些粒子是獨立存在,而且是獨一無二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平行世界的存在。那麼對於靈魂的是否存在,在現代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兩千年前,釋迦牟尼用心感悟,發現了一粒沙三千世界的微觀物質,到了多年後我們才能用科學的方法解釋出來。今天我們的意識也可以感受時間的流失,更可以感受微觀世界的美妙。

B. 誰能介紹一下《佛陀傳》的產生背景、作者和主要思想。

清涼界主人 2005-10-3 03:56

《佛陀傳》

第一章 請你們看這個「人」
為人間榜樣的釋尊 我說請你們看這個「人」。是因這里有能助我們提高人生境界的最佳榜樣。

『人生境界究竟能提升到什麼程度?』且慢這麼問,因為,我們現在多沈淪於貧苦、惡行、放逸、自私、薄倖、污穢和不近人情之中,這些團團地把我們環繞著。被置身於這種『惡劣環境』中的我們,不但無法升高,寧可說,當務之急在謹防更沈淪下去!在這絕望快要肆虐我們的靈魂之時,好在還有一個「人」能幫我們從絕望的黑暗中指出光明,並指點人們走向光明離苦的正道中去。那個人我們慣常叫他釋尊——出自釋迦族的聖者。
功利主義的哲學家約干.史都華.穆勒曾經說:『以前在這個世上,有一個叫做蘇格拉底的人,他是人類多麼多次地想起他都不會太過的人。』他的這一句話,對於我們也可以毫無掩飾地,適用於釋尊本人身上。有一個被稱為釋尊的人,他以前住在這個世間,他達到人間所能成就的佛陀,對於我們所給與的感銘,沒有比它更深的。所以我們,也是多麼多次地想起他也不為太過的。因為,我們每一次想起他的存在都會受到鼓勵,想起他的行履都會得到道理的教訓,而且也只有在仰視他所達到的人生境界的最高峰時,才能夠得到答覆『人究竟能夠升高到什麼程度』的問話根據。
因此,我們應該要不斷地策勵我們自己,鞭撻我們自己,『請你們看這一個人』。因為,看這一個人,可以使我們得到勇氣,得到道理的教示結果。雖然是很少的精進,也能意味我們,有著多少的向上。所以我要請你們看這一個人,理解這一個人的教示,向著這一個人所指示的方向,熱心精進。能將這些完成時,我們才能夠踏進佛陀的大道一步。
以往的佛傳 那麼,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夠與這一個人面晤?要怎麼樣才能夠看到這一個人?很遺憾的,這絕不是容易的事。因為走向這一個人的路,已經被歪曲得很厲害,這一個人的真正形象,也和我們隔開得很遠。阿多福.凡.哈爾納克,在他的有名講演『基督教的本質』里,對於耶穌也發出同樣的慨嘆說:『很遺憾的是,現代的一般教育,很不適於使我們對於基督的形象有著很深的印象,而且將他據為自己所固有。』而對於釋尊的我們的情形,明顯地,比對於他們的耶穌的情形,其惡劣的程度卻更加厲害。

古經的話語告訴我們,直接被釋尊所教化的人們的歸依心境——『除了這個師的教示以外,我想其他沒有可依據的。』我們對於那些原始佛教徒的仰視師的面容,耳聞師的聲音,緊緊地將師的教訓把握在心內,除了師之道以外他們沒有別的路的歸依表白,實在使我們羨慕不已。可是從師入滅以後已經二千五百多年的現在,卻無論如何都不能夠仰視他的面容,耳聞他的聲音。所以,唯有明顯地描畫他的行履,正確地理解他的教示,而在我們的心內去看這一個人,與這一個人面晤以外沒有別的方法。雖然,記述這個師的行履文獻,其數並不少,但是在這些當中,能夠印象很深地傳出師的真正形象,而且能夠讓我們以親近感與他面晤的卻沒有。
於前世紀,歐洲的學者們,開始對於佛教有了認識時,他們當中,有的人所得到的結論是教祖釋迦本人並不是在這個地上實在有過的人物。譬如,西拏爾於他所著『關於佛陀的傳說』,否定這種人物的存在,並說有關他的傳說是出自太神秘的神話,是它的代表。幸好是,這個控訴不久即在學問的法庭,以物證而被明確駁回。因為於一八九八年,佩佩於尼泊爾南境皮不拉瓦發掘舍利瓶。於該瓶側面用印度古代文字刻有『這一個佛陀世尊的舍利瓶,是釋迦族的兄弟姊妹妻子一起,以信心安放他的地方。』的字句。於『遊行經』其所他記載的佛骨八分記,說釋迦族的人們也得到他的一份,將他安放於迦毗羅城。該古經典所記述的,現在得到物證在證實它。所以,今後應該沒有人會再懷疑,這個人跟我們一樣曾經活在這個世上。
可是,我們必須要用深切的關心加以考慮的問題,卻依然存在著。誠如上面說過那樣,記述釋尊生涯的文獻並不少。其中,馬鳴的『佛所行贊』,是古來被稱為佛傳文學中的白眉。又『佛本行集經』六十卷,也是在佛傳中的最詳細的。可是我卻不得不說,那些對於我們,絕不是傑出的佛傳。因為,那些並沒有為我們,傳出釋迦的真正形象。而且也不容許我們用親近感覺去跟這位大師晤面。那些傳記作者的用心,很明顯地,要把他裝扮得很庄嚴,而將他捧到幽玄的那一邊去。當然那是出於善意,而我們對於他們的敬虔善意也並不懷疑。因為他們以為這樣做,才是對於釋迦的敬虔表現,而且他們的時代也的確要那樣做。神話的手法是比現在的很多手段更加有效,將他神秘化可以感動現在人們所不能想像的敬虔之情。
不過,對於我們,事情已經有了變化。因為對於我們那隻是『以善意,將這一個人格的真相,推到詩想和空想的背後。』而已。而使活在這個世上的大師活生生的形象,反而被沖淡,而以那種天上的師的空想的形象來取代它。
經典的成立 魯南在他的『耶穌傳』里,攻擊於福音書中的有關耶穌言行描寫的話語,對於我們有將它做『他山之石』玩味的價值。

『原來傳述耶穌的形象給我們的福音書記者們本身,都是比他所談的人物以下的人,所以無法爬到他的高度,而始終將他描錯。他們所寫的東西,充滿著缺陷和誤會。我們在每一行,都可以看出崇高優美的原作,被編者們的手所偽作。那是因為他們無法了解原作,而且他們也只能把握思想的一半,其他的以他們自己的思想來充塞它。要之,耶穌的性格,不但沒有被傳記作者的手將它加美,反而被變小。所以批評說,如要知道耶穌的真正形象,必須要遠離因弟子們的庸碌精神所造成的一連串誤會。弟子們照著他們的見解描畫耶穌,往往為著要使他偉大,其實反而使它變小。』
不用說,福音書對於他們,是信仰的最高依據。而魯南也想超越它,以接近耶穌本人的真相。所以我們想,如果他沒有這種決心,這個卓越的實證主義宗教史家,也絕不能夠將耶穌.基督帶來近代人的身邊。
『佛所行贊』,和『佛本行集經』,都同樣在我們的所謂的『大藏經』里佔有著它的位置。經對於我們,也同樣,一定是信的最高依據。釋尊臨死時,對比丘們這樣說:『我所講所教的教法和戒律,在我死後就是你們的師。』那是很適合於做這個師的最後教示,該教示所有的意義非常重要。所以記載著那些教法和戒律的經,對於想做釋尊滅後的弟子的我們,應該將它當做師本人予以尊崇敬仰。不過,雖然這樣說,卻要容許我們尖銳地發揮我們的批判精神,去檢討是那一部經,較為正確地記載著那些教法或戒律。
經是梵文Sutra的譯語,音譯為修多羅。 它的本來的意思『經系』——所以譯為經——好像摘花的孩子們用『經系』穿花圈那樣,將釋尊所講所教的話語,貫串在一起使它不散佚的,那就是經。所以,應該要以能夠正確地記載釋尊的言行,或精神的,做經典的第一義是不待言的。但是,能充足該第一義,並不是容易的事。我們知道釋尊滅後的弟子們,為著它,多麼地用力。
釋尊的十大弟子中,有一個叫做大迦葉的。他與釋尊分道,和很多的比丘們一起遊行,在途中碰到一個婆羅門才知道師已經入滅。那時,在悲嘆著的比丘們當中,有一個人放言說:『朋友,不必悲傷。我們現在已經得到自由。』耳聞著它的大迦葉,因憂慮著真正的教法和戒律不久將淆亂和污濁,所以聚集主要的長老們,從事所謂的結集工作。結集,簡單說,就是經典的編纂事業,可是在文字還沒有被常用的當時,只有靠各人的記憶,將它確立,以外沒有別的方法。據所載,該結集方法如下開。
阿難,因為是師的侍者,所以關於師在什麼地方講什麼教示,他最清楚。所以,關於教法以他為中心。優波離,持戒最嚴,於持戒為弟子中的第一。關於戒律以他為誦出者。於是,以誦出者為中心,來檢討師在什麼地方,對什麼人,講什麼教示,或師在什麼地方,以什麼因緣制定什麼戒律。檢討的結果,若以為是真正的,列座的比丘們,同聲誦念。
因此,結集又被稱為『等誦』。比丘們全部都以同樣的文言,經由該『等誦』所確認的教法或戒律,在各人的記憶中加以確立。到此,教法和戒律被加以整理和統一,得對於異端邪說的侵入確立自守的准備。那種精神,經典中有大迦葉於提倡結集時的話語,記載說::『朋友們,我們應該將法和律結集以免非法興而使正法衰,非律興而使正律衰,說非法的強而說正法的弱,說非律的強而說正律的弱。』
可是,這樣卻不能完全防止非法非律的侵入。因為結集的歷史本身,很明白地將它告訴我們。第二次結集,於它之後一百年舉行。關於它的因緣,經典說,遭到『十事非法』。對於非法非律的主張或行為,又必須重新講說正法和正律,自己衛護。第三次結集,又於經過一百年後舉行。經典關於它的因緣說,因『於聖教生出種種的濁、垢、和障』,所以必須將它『洗掉』。
我們以為那些人們的努力是很寶貴的。與它同時,不能不覺得要將教法或戒律正確地承傳是多麼地困難,而且又須要不斷的努力。又,如將這種努力一時的放鬆的話,會變成怎麼樣呢?或者,以那種努力,也許不能完全阻止非法非律的侵入也有可能。所以我們,對於那一部經比較能正確地承傳該教法或戒律,便不得不發動尖銳的批判精神,理由也就在這個地方。
阿含部經典的價值 佛教的經典,將它總稱做『三藏』。藏,是將一切文義收藏的意思,大別之,為法藏(經藏)和律藏及論藏三種,所以,叫做三藏。其中,法藏是載錄釋尊一代教法的有著經典總括之稱的釋尊之教,因為是全部根據法、符合法而為正法的表現,所以稱它做教法,或單純地叫它做法。而將這種教法全部收集的為法藏,或稱經藏。要從其他二藏,識別屬於這種藏的當然要看它的內容,又從它的形式於冒頭有『如是我聞』或『聞如是』句子的也可以知道。

『如是我聞』——『我所聽到的是這樣』。所有的經於它的冒頭這樣說的理由不是別的,因為那些都是釋尊為比丘們,或為在俗的信徒們,或為外道們所講的,所以是如來的教法。因此,因為是經,所以必須是任何人都可以說『我所聽到的是這樣』。可是,據現在的學者們研究結果,『如是我聞』這句話,在很多的經都只是形式而已,是所謂的『後人的假託』。雖然採取釋尊說法的形式,其實是後人所作,那些都不是真正的『我所聽到的是這樣』,是單純地具備著經的形式而已。所謂的大乘經典,全部都是這種情形。
當然,我們於那種場合,也不懷疑作者們的善意。而且還可以認為是作者們的高邁精神,為著要即應時代而遂行佛教原理的新的展開。因此,那些經典也成為很多人所尊崇的對象。
可是朴實的釋尊活生生的形象,是無法在這里找到它的。不經修飾的釋尊活生生的話語,也無法在那裡看到它。那是因為,那些作者們,並不是親自見到活生生的釋尊形象,也沒有親耳聽到活生生的釋尊所說的話語。
那麼,那一部經典,是真正『我所聽到的是這樣』的經?那,除了所謂的『阿含部』的經典以外其他沒有。 阿含,是梵文Agama的音譯,它的意思是『來』。是指所傳來的或所傳承的而說。即我們在上面已經說過那樣,是初期的佛教教團長老們,將大師在某某些地方,講某某些教示,它的因緣是這樣這樣,以他們的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彼此回應,互相訂正錯誤,互相誦念,而在各人的記憶中確立它的那種結果,不久用文字將它寫定的,就是阿含部的諸經。所以,那些,歷史的看待不但是佛教經典中的最古的,也可以說所傳的是最接近釋尊的思想言行真相的經典。
當然,阿含部諸經,也並不是完全不含有誤謬和其他夾雜物的。因為也有先於師去世的舍利弗,竟然出現在記載入滅前後事情的『遊行經』里的矛盾。又很明顯地,也有出自弟子們『庸碌的精神』的誤會,或者也有『要使他偉大,其實反而使他變小』的描寫。所以,我們的批判精神也不能對於它無所發動。不過,我們如想要見師,想與師面晤,阿含經是最可信憑的資料,這無可懷疑。
清澤滿之,將阿含經做他自己的『三部經』之一,他曾經說:『特別是阿含經,釋尊諄諄地教訓弟子們的光景,現在涌在我們眼前,令人感激不盡。』而該經的最大價值,也就在這些地方。我在這里,深深地覺得用多麼巧妙的表現,多麼地堆積庄嚴的言詞,也萬萬不及它所有的那樸素真實的堅韌。冒頭詞的『如是我聞』,告訴我們可以完完全全的毫無折扣地接受的經文就在這里。所以,在那裡的釋尊形像,使我們覺得他在我們的身邊,在那裡所說的釋尊話語,充滿著人間的親切。那些已經是與天界的神話完全無關,而為跟我們一樣在這個地上營生,實現了人們所能窮究的最高生活方式與言行思想。那個人對於我們,已經不是神龕里的禮拜對象,而是鼓勵我們引導我們的不折不扣的導師。
我想根據這種資料,描畫這樣的大師的真正形象。而且祈願我能因見到他的真正形象而賜給我勇氣,往人間向上的一路走去。

產生背景
二千五百多年前北印度的迦比羅衛國誕生了一位太子—悉達多,他游歷了整個印度大陸,從對人世間的生老病死、起滅無常的隱憂,到立志出家,尋求解脫、救渡眾生,經歷了各種艱苦的行持和考驗之後,終於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

C. 佛陀釋迦牟尼是真實存在的嗎還是只是個故事

佛陀釋迦牟尼是真實存在的。

釋迦牟尼曾經是一個王子,但他放棄了繼承王位。他也曾有過嬌妻愛子,但他卻離開了家庭。他始終在苦苦思索擺脫人世痛苦的方法,用以解除世人的各種痛苦折磨。有一天,他終於徹悟,創立了佛教。他就是喬達摩·悉達多。

釋迦牟尼是南亞次大陸北部迦毗羅衛城國王凈飯王的兒子,屬於剎帝利種姓。按照佛教和傳說,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在45歲時才懷胎,而且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頭長有六根象牙的白象走進了她的肚子。她醒後告訴了國王,國王就請教了一個能釋夢的智者。

智者說:「白象象徵和平,這個夢是好夢,王後要生王子了。將來,王子會出家,為世人謀求幸福。」國王甚是高興。按照印度風俗,婦女要回娘家分娩,王後在半途中的蘭毗尼,生下了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的母親沒幾天就去世了,他由姨母撫養長大。凈飯王非常喜愛小王子,給小王子取名「悉達多」。凈飯王唯一的希望是兒子能夠繼承王位,但他想起智者說的話,將信將疑。他為了阻止兒子以後出家,在生活上極盡奢華富貴,在王子16歲時,他給王子取了聚利城的公主。

有一天,悉達多出城遊玩,他見到了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拄著拐杖,艱難的走著。一會兒,又見到一個臉色蠟黃的病人躺在路邊,不停的呻吟。王子心情黯淡下來,於是往回走。趕巧,他又碰到了一群烏鴉在啄食一具屍體。

王子回到宮中,靜靜的思考著,人為什麼要生老病死?於是他決定到外面了解情況,宮中與世隔絕,他渴望宮外的世界。次日,王子走出了城門,碰到一個信奉古婆羅門教的出家修行的人,王子便問隨從是什麼人,隨從說是出家修道的人。

悉達多便向修行人行禮,並問他為何如此快樂,修道者說:「世事無常,只有出家人可以解脫。」王子回宮後便決定出家修道,就在他出行的那天,他的妻子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他依然決意斬斷情緣,來到一座廟里閉門修行。

婆羅門教徒說,通過祈禱,奉獻貢品和舉行宗教儀式,靈魂可以得救。悉達多認為這樣並不能超出生死,永遠擺脫輪回。於是他在尼連禪河畔中的森林裡修行了六年,歷盡了千辛萬苦,幾乎要死了,但仍然一無所得。他來到尼連禪河邊,用河水洗凈了身上多年的污垢,在一位牧女乳粥的喂養下,悉達多身體恢復健康。

悉達多沿著尼連禪河行走,看見了一棵菩提樹,他就在樹下打坐,經過了49天的冥思苦想,終於徹悟了,創立了佛教的基本教義。悉達多還為教徒制定了「戒律」,於是他開始了長達45年的傳教生活,他不分貴賤貧富,廣收門徒。弟子稱他為「釋迦牟尼」,信徒們又稱他為佛祖。

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在傳道的途中因病逝世。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骨灰結成許多五光十色的顆粒,這便是「舍利」,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佛教寺塔里。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後,他的眾多弟子都秉承佛的囑托,雲游各地,專心傳法。

釋迦牟尼就是佛祖,如來佛祖是《西遊記》中的叫法,專門用於指釋迦牟尼佛祖。其實真正的「如來」是指佛的一個稱號,並不專門指哪一個佛。但在我國的神話體系中,尤其是《西遊記》中,如來佛祖專指釋迦牟尼佛祖。

D. 釋迦牟尼佛陀傳 印度 什麼時候拍的

佛陀(Buddha-Rajaon Ka Raja)(佛陀:萬王之王)於2013年9月8日(周日)早上11點開始播放。

本劇完整描繪悉達多太子自出生、成長、結婚、生子、出家、降魔、證道、宣法、湼槃的過程。以印度當地現代揉合古典的風格,細致地還原詮釋。值得一看。

E. (佛陀傳)演員表,佛的弟子們,都是誰扮演的,麻煩告訴我,可以嗎

好像都是印度人,而且宗教影視劇在中國也很難稱為熱播劇,因此,具體名字當然很難查清楚了。。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如果想了解釋迦牟尼佛的歷史真相,建議您多看佛經記載。這類的影視劇 加入了太多的世俗內容,完全與三藏佛經記載的不一樣。。看看《無量壽經》和《法華經》等原典經文記載吧,你就知道那些影視劇都是胡說八道了!

釋迦牟尼佛是古佛化身,《梵網經》記載:他是8000次來我們人間傳教。他是故意「示現」為一個凡夫,然後再表演出家求道、成佛說法…,那都是他故意表演給人們看的。並不是他真的是一個凡夫!
而且,他在菩提樹下苦思冥想了四十九天,也不是在想什麼宇宙的真理,而是在想:我該怎樣讓人們都聽得懂我這難以置信的教法?

而那些影視劇,把佛陀演義得真的成了一個凡夫:每天愁眉不展,遇到煩惱了,還找喬陳如尊者哭訴?…這真是謗佛啊!

甚至,更可笑的是,現在社會上某些人,居然還說:科學證明大蒜可以防癌,如果佛陀知道大蒜防癌,一定會讓我們都吃大蒜的。
這真是嚴重的詆毀、誹謗佛陀啊!
佛陀在2500多年前,就能預言銀河系是螺旋狀、宇宙壽命是20劫、地球是圓球形的、一碗水裡有無數微生物……佛陀的預言,如今都被科學家證實了!科學之父愛因斯坦都贊嘆「佛教是揭開宇宙的真相」,難道正覺全知的佛,不知道大蒜的功能嗎?
那些胡說八道的人,和那些胡編亂造的影視劇,都是嚴重違背正法的。
與其說那些影視劇是紀念佛陀的,倒不如說那是貶低佛教的!

就因為那些影視劇的惡劣影響,造成了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外道人士對佛教的誤會和鄙視!!誤會佛教是「崇拜偶像」,認為「一個凡夫俗子都能悟出來的教法,估計也不是什麼真理」…外道宗教信徒對佛教的誤會啊!。南無阿彌陀佛(合十)

F. 為何釋加牟尼拋妻棄子卻受世人無比的敬仰

這輩子認識釋加牟尼有很多年了,作為佛陀的弟子,我知道他在2500多年前曾是一位印度小國的王子,也知道他為了求法而舍棄名利與家庭,還知道他出家前的另外一些故事……然而,這些都比不上我看到他離開妻兒時所帶來的感觸。

印度電視劇《佛陀傳》已經看到第27集了,在這一集里,佛陀因看到世間的生老病死所帶來的痛苦,而下決心正式成為棄絕者,去為了尋求解脫而放下身邊的萬緣,其中包括成親才一年多的妻子與才幾個月的兒子。

釋加牟尼與妻子耶輸陀羅是青梅竹馬的表兄妹,從小便種下愛慕的種子,成親後更是情投意合,恩愛有加,看起來很像是王子和公主終於過上幸福生活的童話故事。

但釋加牟尼畢竟不是一般的王子,現實生活里呈現出的種種痛苦:疾病,殘疾,貧窮,貪婪,殺戮,戰爭,死亡所帶來情感沖擊,迫使他不斷的反思人性的本來面目到底如何,懷疑人生到底該怎樣才是正確的選擇。甚至連被人們推崇為最美好的的愛情,也會給人們帶來另一種痛苦。原來在人生中,痛苦無所不在,沒有什麼東西是人們永恆的依靠,包括他和耶輸陀羅的愛情。這是他最後看破的一道屏障,使得他最終下定決心去尋找真理的所在。

即使已經看破種種人世間的現象,但在最後決定離開的時候,釋加牟尼也是萬分不舍。他在離開前與妻子有一番真情道別,告訴她,他的離去是為了尋求真正沒有痛苦的生活,等他證悟之後,一定會回來找他們。

耶輸陀羅不愧是佛陀的妻子,她具有傳統印度女人所有的美德,深刻理解「取悅丈夫是妻子的義務」,而且還超越了妻子的身份,幫著釋加牟尼瞞著家人他將離去的決心,成全了他入山林修行的行為。

在得知丈夫去意已決時,盡管她早已悲痛欲絕,卻還是強壓心中的悲痛,告訴他,要他在夜晚睡覺時離開她,因為她無法面對愛人離去的背影。

她悄悄去找了丈夫的侍者車匿,交代他要好好照顧釋加牟尼,因為她知道她再也不能親自照顧心愛的丈夫。是夜,耶輸陀羅為丈夫打理好出門的衣服,一管他平生最愛的笛子,還有一雙全新的鞋子,有所期待而又無比害怕的等著那最後一刻的到來。

當聽到丈夫回來的聲音時,她快速的躺到了床上,背對著他,讓他以為她已經抱著孩子熟睡了。此時的釋加牟尼正是過來想做最後的道別,他想最後看一眼深愛的妻子以及年幼的兒子。不由自主的,他伸手想撫摸一下酣睡的兒子,卻被耶輸陀羅裝作不經意的一個動作阻擋了,無奈,伸出的手又猶豫的縮了回來。

此時的耶輸陀羅心裡很明白,不能讓一絲一縷的留戀來羈絆丈夫的心,如果釋加牟尼在這一刻撫摸了可愛的兒子,那要尋找真理的決心很可能就會動搖了。這不是她想看到的,作為深愛丈夫的她,只有丈夫真正活出他想要的生活,那也就是她想要的生活,即使是以分離作為代價。

最後的時刻終要到來,釋加牟尼深情的凝視了一會兒床上的妻兒,眼神又落在妻子為他准備的衣物與笛子上,最後,他脫掉了腳上的鞋子,擺在他妻子為他准備的新鞋子邊上,開門,走了。

窗外,一聲馬的嘶鳴響起,耶輸陀羅沖到了窗口,望著丈夫騎馬離去的背影,再也忍不住的她淚如決堤,如果可能,她是有多想留住丈夫啊!而正在離去的釋加牟尼也在做最後的掙扎,他又回頭看了一眼自己的寢宮,卻不想耶輸陀羅為避免丈夫看到自己而躲進了窗簾後面。

終於,連背影也看不見了。耶輸陀羅跪在了地上,她已經悲痛到沒有力氣哭泣了!

誠如釋加牟尼所看到的,愛情也會帶給人們痛苦,就如同他與妻子的離別,這就是後來佛法所講的愛別離苦。

為了替眾生尋找真正解脫之路,釋加牟尼毅然放棄了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單單就只是離開妻兒這一段苦就足以使絕大多數人望而卻步,更何況是他後來多年的苦行生活所經受的難以想像的艱難。正是他的無私付出才有了後來使無數人得以解脫的佛法的誕生,他的偉大已經不是言語文字能夠表達的,作為佛弟子,我們唯一能夠對他表示尊敬的,就是踐行他的精神,活出他的精神!

征服世界的人是英雄,征服自己的人才是英雄中的英雄,印度人稱之為大雄!

G. 印度的「佛」不是中國的「佛」,大型印度電視連續劇《佛陀》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

印度拍的電視劇《佛陀》,製作非常精美,品質值得店在哪。最出彩的在於該劇告誡世人點亮自己的燈火,做自己的一盞燈,去認識自己的智慧,行持正法,哲理性較強。

這是一個以非佛教徒的凡夫俗子的眼光看劇發表的影評:佛陀有十大弟子。於漢傳佛教的信眾,最為熟悉的也許就是漢傳佛教的造像中,佛陀身邊的兩位尊者:阿難和大迦葉。

劇終的時候,仍然無法放下佛陀的離去的阿難走在海邊,一片葉子落在阿難的肩上。他的耳畔響起了佛陀的教誨。阿難開悟了嗎?

按照經典,阿難是沒有的。為了讓他參加結佛典,師兄大迦葉算是用上了激將法了,終於讓阿難奮發修行,在結佛典前開悟。

然而作為一個普通觀眾的我,卻希望在這一刻,阿難是真的悟道了。

H. 印劇佛陀的男主角是誰

釋迦牟尼佛(約為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949年)。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父為國王凈飯王,母為王後摩訶摩耶。據經典記載,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從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據當地的風俗,摩耶夫人要回娘家分娩,在途經蘭毗尼園時,於無憂樹下誕下太子悉達多。據記載,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蓮,他遍觀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里的「我」是指大地一切眾生包括動物在內,其本有之佛性都是最尊最貴的)這時有兩條龍,一吐溫水,一吐涼水,給他洗浴。浴佛節與此有關。悉達多太子,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2歲左右,他在菩提樹下悟道,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弘法49年。年80歲左右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盤。

I. 呂良偉主演的《釋迦牟尼佛傳》在佛入涅槃的時候唱的歌曲叫什麼名字

《心中有佛》
主唱:佳旺
編曲:佳旺
作曲:周金亮
作詞:李導
佛陀在我們心中 加持苦行修行心 永遠都是我們 感動慈悲一分愛
眼淚流在我心中 涅槃時候如心痛 春夏秋冬思念 感恩老師一分愛
佛陀在我們心中 蓮花飄在天空中 走向佛陀前面 沒有苦惱一顆心
我們來合掌心中 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J. 釋迦摩尼佛和無量壽佛還有阿彌陀佛及如來佛祖分別是誰

首先,無量壽佛和阿彌陀佛是一尊佛。
你說的如來佛祖講的應該是釋迦牟尼佛。但如來這個別名並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本稱,只是因為釋迦牟尼在傳法時說過:「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曰如來。」於是人們把釋尊稱為如來,後因釋尊成佛,又加了一個佛字,被稱作如來佛。
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居於西方極樂世界,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尊;而釋迦牟尼佛是佛的毗盧舍那佛的報身,居於娑婆世界(也就是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佛陀傳法,也就是在我們這個世界傳法。釋迦牟尼,只是佛三世形象的期中之一,一般的佛都分為法身,報身,應身三身佛,像毗盧舍那佛就是法身佛,報身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應身佛為盧舍那佛)。

閱讀全文

與電影佛陀傳釋迦摩尼佛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開熱點用電腦看電影一部多少流量 瀏覽:749
非常人販2電影全集 瀏覽:883
瘋狂賽車電影分析 瀏覽:821
一部日本電影主題曲是滴答 瀏覽:744
魚骨做的手槍的電影名叫什麼 瀏覽:402
電影票怎麼拿到 瀏覽:970
闖盪微電影 瀏覽:662
在哪個可以看到電影鴨王 瀏覽:948
二戰越獄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290
壹世界電影 瀏覽:481
一部叫勃起的電影 瀏覽:910
電影時間見證片段 瀏覽:401
雙天至尊手機電影 瀏覽:563
安琪米電影手機播放器 瀏覽:343
微電影小美點煤氣 瀏覽:674
拍攝微電影都些什麼職位 瀏覽:334
南斯拉夫電影二戰老片深入敵後 瀏覽:368
關於日本教育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78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31年上映的什 瀏覽:132
赤道2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