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搖滾鼻祖是誰
搖滾樂的歷史
--------------------------------------------------------------------------------
作者:不詳 來源於:不詳 發布時間:2004-12-3 2:38:34 [ 字體:大 中 小 ]
一 、搖滾樂的產生
1、背景
回顧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歷史,從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歐美發生經濟危機,出現了經濟大蕭條;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直到1945年戰爭才結束。再看50年代以後,50年代,美國是一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也經常被視為美國人的繁榮時代。6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最動盪的年代之一。由於出兵參加越南戰爭,遭到人民的反對,使全國處於社會、政治極不安寧的狀態。
恰好在50年代,特別是1952年艾森豪威爾就任總統後,美國經濟開始穩定,整個社會也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態。於是,中產階級逐漸增多,他們養兒育女,出現了一個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數量空前增長,一下子這個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當時,孩子們在課餘生活里,一般都與家人呆在一起。電視節目也比較健康,在音樂趣味上也沒有太大的鴻溝。青老年人欣賞的音樂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樂隊\"演奏的音樂,還有就是延續了幾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詞經常表達單純的愛情,音樂也不帶威協性,盡量給人一種舒適、安寧的感覺。
到了50年代中期,這批青少年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沒有像父輩那樣經歷過戰爭和苦難,同時又倍受家庭的寵愛,因此,他們開始不理解父母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不願意走父母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們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愛好,而且由於人多勢眾,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們不再跟隨父母欣賞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這時,他們正好在搖滾樂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搖滾樂簡單、有力、直白,特別是它那強烈的節奏,與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動的特性相吻合;搖滾樂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勢,與他們的逆反心理相適應;搖滾樂歌唱的題材,與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密切相關。
2、搖滾樂的出現
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的流行音樂市場出現了一個三足鼎立的現象。黑人欣賞的音樂基本上以節奏布魯斯為主,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聽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農村聽眾所喜歡的都是與農村生活有關的鄉村音樂。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約1954~1956年期間),唱片市場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現象,即\"市場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現。\"市場交叉\"是指原來在一個市場發行的唱片,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有些歌曲在節奏布魯斯銷售榜上名列前茅,同時在波普(指當時的流行歌曲,叮砰巷歌曲的延續)榜上也倍受歡迎。看到這種有利可圖的市場交叉情況,有些大唱片公司很快根據正流行的節奏布魯斯歌曲製作出自己的版本,由此導致了大量\"翻唱版\"的出現。這個時候,原來隔開的三個市場突然間感覺中間的圍牆倒了,在這片廢墟中一種新的風格--搖滾樂正式誕生了。
搖滾樂的正式產生是在50年代中期,但是這個名詞卻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現。1951年,克利夫蘭電台唱片節目主持人艾倫·弗里德(Alan Freed)從一首節奏布魯斯歌曲《我們要去搖,我們要去滾》(We\『re Gonna Rock ,We\『re Gonna Roll)中創造出了\"搖滾樂\"(Rock n\『 Roll)這個名詞。1955年,電影《黑板叢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對搖滾樂的產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講述的是一群學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學教師面對這群學生唱起了一首歌,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例16)。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955年7月,《晝夜搖滾》在波普排行榜上獲得第一名,標志著搖滾時代的到來。它的演唱者比爾·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個搖滾樂偶像。從此,搖滾樂開始風靡全國。
1、 搖滾樂的來源
節奏布魯斯(Rhythm&Blues)
美國的種族隔離一直很嚴重,在住宅區、學校、教堂和各種社會設施中,白人和黑人都是分開的。在種族隔離的政策下,黑人保留著自己的宗教、語言、服飾、舞蹈和音樂。節奏布魯斯像其他黑人音樂一樣,擁有自己的群體。它被稱作\"種族唱片\",與白人音樂市場是分開的。
節奏布魯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布魯斯音樂繼續發展的結果。它在城市布魯斯的基礎上結合了搖擺樂和鋼琴音樂布吉-烏吉的特點,聲音變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續不斷、向前推進的節奏。它還保留了黑人音樂即興演奏的傳統,合奏時仍然採用可以不斷反復的12小節布魯斯曲式與和聲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布魯斯唱片一直由小唱片公司經營,戰後,由於黑人社會地位的改變,幾家大唱片公司對黑人音樂產生了興趣,此時,排行榜也開始用\"節奏布魯斯\"來代替原來\"種族唱片\"的稱呼。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喬丹(Louis Jordan,1908~1975)、喬·理京斯(Joe Liggins)等。節奏布魯斯的特點在很多搖滾樂中得到了直接的體現,特別是早期的搖滾樂,好多都是節奏布魯斯的\"翻唱版\"。70年代,節奏布魯斯與福音歌(Gospel)相結合之後,使它的發展步伐逐步加快。以致70年代所有的黑人音樂都帶有一股濃烈的節奏布魯斯氣息,特別是索爾音樂(詳見索爾音樂部分)有時和節奏布魯斯幾乎難以區分(如馬文·蓋伊、傑克遜五兄弟等人的作品)。80年代以後,節奏布魯斯融進了更多的流行音樂成分,使其變得更加商業化。比如當今的節奏布魯斯,好多都已經失去了原有布魯斯的特徵,而強調反拍的律動成了它的主體,有時偶爾在演唱中還能找到幾個由滑音而帶出的布魯斯音符。像近幾年出現的所謂的節奏布魯斯歌手白蘭蒂和莫尼卡(Brandy&Monica)、布萊恩·麥克奈特(Brian Mcknight)等人的音樂,其實已經不是真正的節奏布魯斯了,如果硬要從理論上分析的話,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種被商業化了的,被流行音樂市場漂白過的節奏布魯斯。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節奏布魯斯都是如此,比如1997年的兩首格萊美獲獎作品: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的《改變世界》(Change The World)和翠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的《給我一個理由》(Give Me One Reason,例17)就是既融進流行音樂成分又保持布魯斯特徵的現代節奏布魯斯佳作。節奏布魯斯作為搖滾樂的重要來源之一,已成了歷史的見證,它在影響了搖滾樂之後,自身的不斷發展,又使其變成了當今流行樂壇最受寵愛的樂種之一。
叮砰巷歌曲(Tin Pan Alley)
20世紀50年代初,全國大多數人所聽的流行音樂\"波普\"(POP)就是叮砰巷傳統風格的延續。它帶有好萊塢電影音樂、百老匯音樂劇和三四十年代盛行的搖擺樂的影響。叮砰巷是個地名,位於紐約第28街(第五大道與百老匯街之間)。從19世紀末起,那裡集中了很多音樂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歌曲推銷員整天彈琴,吸引顧客。由於鋼琴使用過度,音色疲塌,像敲擊洋鐵盤子似的,於是有人戲稱這個地方為\"叮砰巷\"(或譯為\"廷潘胡同\")。叮砰巷不僅是流行音樂出版中心,也成為流行音樂史上一個時代的象徵、一種風格的代表。它差不多延續了半個多世紀,從19世紀末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
叮砰巷歌曲一般都由白人專業作曲家所創作。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風格各不相同,但有共同點。從內容來看以愛情為主,充滿浪漫情調,或略帶懷舊、傷感,或比較歡快、風趣,不管國內外發生什麼事情,都很少在叮砰巷歌曲中得到反映。它主要表現生活中陽光的一面,好像美國人都在無憂無慮地享受人生;從表現形式來看,歌唱性的旋律、不復雜的節奏、自然音體系的和聲(有時也出現變化和弦和樂句之間的轉調),大都採用\"節歌-疊歌\"(Verse-Chorus,即主歌加副歌)形式(例18)。叮砰巷歌曲通常由職業歌手按譜演唱,講究聲樂技巧,有樂隊或小合唱隊伴奏,經常採用弦樂群作為伴奏的背景音色。如當時的著名流行歌手平·克勞斯比(Bing Crosby,1904~1977)、富蘭克·辛納特拉(Frank Sinatra,1915~1997)等都以演唱叮砰巷歌曲為主。叮砰巷歌曲流傳的范圍主要是城裡的白人,很少擴展到黑人或下層人民中去。50年代搖滾樂的出現,使傳統的叮砰巷歌曲在整個流行音樂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戰。著名的叮砰巷作曲家有歐文·伯林(Irving Berlin,1888~1992),代表作品有《白色聖誕》(White Christmas);科爾·波特 (Cole Porter,1891~1964),代表作品有《白天與黑夜》(Night and Day);傑若米·科恩(Jerome Kern,1885~1945),代表作品有音樂劇《老人河》(Old Man River);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gers,1902~1979),代表作品有音樂劇《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藍月亮》(Blue Moon);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1898~1937),代表作品有《夏天時光》(Summer Time)、《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鄉村音樂(詳見上文)
二、早期搖滾樂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搖滾樂從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幼兒迅速的成長起來,在這期間,搖滾樂舞台顯現出了一片繁榮盛景。首先是兩位先行者為搖滾樂的概念作出了更加完整的定位,接著又在眾位搖滾明星的擁護下使其呈現出了三種不同的風格傾向。
1、比爾·哈利(Bill Haley ,1925 ~1981)
比爾·哈利,第一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搖滾樂偶像,經常被人稱作\"搖滾樂之父\"。他的音樂風格涉及鄉村音樂、節奏布魯斯和波普三個方面,也正好說明了50年代中期搖滾樂產生的三個源頭。
1925年,比爾·哈利生於密西根州,父親是紡織工人,會彈班卓琴,母親是鋼琴教師。比爾·哈利從小學習吉他,演唱鄉村歌曲,也喜歡和熟悉節奏布魯斯,並於1950年成立\"騎馬人\"(Saddlemen)樂隊。比爾·哈利在演唱鄉村歌曲的同時,偶爾發現用鄉村音樂風格演唱節奏布魯斯歌曲也能被白人聽眾接受。1953年,他把樂隊改名為\"彗星\"(Comets),並有意識地把鄉村音樂與節奏布魯斯強勁有力的節奏結合在一起。1954年,比爾·哈利錄制了《晝夜搖滾》,起初只有一般的效果,但當它於1955年與電影《黑板叢林》結合在一起時,卻產生了巨大的轟動。
70年代,比爾·哈利患上了狂想症,再加上酗酒的習慣,於1981年死於心臟病。作為搖滾樂先行者之一,比爾·哈利為搖滾樂的產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2、埃爾維斯·普萊斯利(Elvis Presley,1935~1977)
50年代最有影響的歌手是埃爾維斯·普萊斯利,素有\"搖滾樂之王\"的稱號,他為搖滾樂的推廣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普萊斯利,1935年出生於密西西比州的圖佩洛。自幼家境貧寒,父親是一名卡車司機,生活在白人社會底層,因與黑人雜居,社會地位與黑人同等。普萊斯利從小就接觸白人與黑人兩種文化,並在教堂福音歌的熏陶下長大。11歲開始學習吉他,因此,他既吸收白人音樂,又吸收黑人音樂。1948年普萊斯利全家遷往孟菲斯,他經常去城裡的黑人區聽B·B金等人的演唱。
1953年,普萊斯利中學畢業後,找到了一份卡車司機的工作。那年夏天,他到\"太陽\"唱片公司錄音棚錄制了兩首歌曲,作為給他母親的生日禮物。這時,唱片公司老闆薩姆·菲利普斯(Sam Phillips)發現了普萊斯利的潛力,一個白人,卻有著黑人的聲音和感覺,於是便與他簽約。1954年7月,發行了第一張唱片《那很不錯》(That\『s All Right),在當地獲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他的舞台表演(如扭動臀部等大幅度的動作),更是贏得了眾多青年人的喜愛。1955年秋,他轉簽RCA勝利唱片公司。1956年隨著《傷心旅店》(Heartbreak Hotel,例19)的發行,使其名聲大振。1958年在他事業步入輝煌之時,他卻離開了歌壇,放棄了演唱,應征入伍,直到1960年復員。從1962年到1968年,普萊斯利除了拍電影外,很少與聽眾接觸,隱居在孟菲斯老家。1967年,普萊斯利與博利尤(Priscilla Beaulieu)結婚。婚後生有一女,但6年後他們因婚姻破裂而離婚,女兒判給了女方,他精神受到刺激,意氣消沉。他的體重超過200磅,有損舞台形象。因此,他開始節食、吃減肥葯,加上吸毒,健康大受影響。1977年8月16日因心臟病在家中去世,終年42歲。
一代歌王離開了人間,全國為之震動。截止他死時為止,至少售出了5億張唱片。確實,普萊斯利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有人說他是搖滾樂的化身。他的模樣逗人喜歡,帶有一種不落俗套的反叛性;他信仰宗教、孝順父母、愛國(如志願入伍)、從不逃稅。最重要的是他比任何一位歌手都更出色地把兩種文化(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結合在一起。而且,普萊斯利還在兩種文化的基礎上唱出了更多的音樂風格。他的歌唱既有呼喊型的,也有溫和型的,內容涉及愛國的、宗教的、逃避現實的、社會評議的、鄉土氣息的、浪漫情調的不同方面,以此滿足了不同階層的需要。他成了不同音樂愛好者都喜歡的人物。普萊斯利死後,音樂產業很想再找一位像他那樣多面的歌手,但一直沒有成功。 3、三種風格傾向
主流搖滾(Main Stream Rock)
在搖滾樂的三個來源中,我們已經提到過,節奏布魯斯是搖滾樂最重要的來源。節奏布魯斯的特點也在搖滾樂中得到了保留和發展,由此形成了50年代搖滾樂中的主流風格。節奏的作用在所有搖滾樂中都很明顯,但在主流搖滾中更被突出。搖滾樂一般為四拍子,在傳統的四拍子中二、四拍是弱拍,許多主流搖滾卻強調二、四拍力度,也有的主流搖滾對每小節的四拍同等強調。主流搖滾比節奏布魯斯在節奏上的變化更快些,反拍的力度更厚重,感覺更強烈。在樂隊中,鼓手與其他樂手一樣重要,不只是單純的敲擊拍子,鋼琴和吉他也經常參與節奏的組成。而且他們還與貝司一起形成明顯的低音線條。鄉村音樂和波普的低音通常是每拍或每隔一拍有個低音,主流搖滾像節奏布魯斯那樣吸收了布吉-烏吉的元素後,不只是提供簡單的和弦低音,而是一個短小的旋律音型,提供和弦的三四個音,有的還增加一二個和弦外音(例20)。
主流搖滾繼承了節奏布魯斯強勁有力的演唱風格。對於白人來說,過去很少有這樣的類型,但在節奏布魯斯那裡卻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了。主流搖滾還經常採用12小節布魯斯曲式結構,或以此為基礎加以變化。如普萊斯利演唱的《獵犬》(Hound dog)、《監獄搖滾》(Jailhouse Rock),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演唱的《露西》(Lucille,例21)等。50年代最能體現這種呼喊型搖滾樂特點的歌手是小理查德。
小理查德,1932年出生於美國左治亞州的梅肯,是全家12個小孩中的第三個。他從小家境貧寒,在家庭的影響下虔誠的信仰上帝,參加當地教堂的唱詩班。
小理查德的演唱十分狂熱,連唱帶喊加上跳,總是滿頭大汗的樣子。1957年,他投身於宗教,斷絕了一切演出活動。1962年,他赴英國巡迴演出時受到披頭士的鼓舞,又決心重返搖滾樂壇。到了60年代末,他的風格顯得有點過時了,但他的影響仍可從其他搖滾歌手中顯示出來。70年代,他企圖重整旗鼓,但因捲入吸毒、酗酒和同性戀而未能如願。80年代初,他再一次放棄狂放的生活方式而轉向宗教。
溫和搖滾(Soft Rock)
主流搖滾受波普的影響很少,但其他搖滾樂結合了波普的成分,則形成了一種比較溫和的搖滾樂風格。有人對這種搖滾樂嗤之以鼻,稱它為\"廉價搖滾\",但它卻有著自己的市場。事情往往是相對的,有了比較強勁的主流搖滾風格,一定會出現它的對立面--溫和搖滾。普萊斯利為發展溫和搖滾樹立了樣板,如50年代的《想你、要你、愛你》(I want you,I need you,I love you)、《別》(Don\『t)、《溫柔地愛我》(Love me tender,例22)等歌曲。60年代,他有更多的作品朝著溫和搖滾的方向發展,有的簡直與波普沒有區別。
山區搖滾(Rockabilly)
山區搖滾通常是具有鄉村音樂背景的白人樂手,因受節奏布魯斯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搖滾風格。它由搖滾樂與鄉村音樂的前身--山區音樂相結合而成,就像\"rockabilly\"這個詞本身所表示的那樣:由\"Rock\"和\"Hillbilly\"兩個片語合而成。山區搖滾於50年代產生在美國南方,是鄉村搖滾的前兆,它按照山區音樂的演唱方式,通常採用原聲吉他作為節奏性樂器。另外,在傳統鄉村音樂中從不使用的鼓也出現在山區搖滾中。從整體看,很難精確地劃分山區搖滾與主流搖滾的區別,它與主流搖滾一樣,具有強烈的、不斷向前推進的節奏,只是強烈程度有所減輕和沖淡,不用呼喊的演唱方式,音高也是清楚的。有人認為它的風格不純,不是真正的搖滾;也有人認為,這樣一來搖滾樂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其實,比爾·哈利的那首《晝夜搖滾》就是採用了節奏布魯斯的材料,用它所熟悉的鄉村音樂加以修飾而成,它不僅為主流搖滾樂,也為山區搖滾打下了基礎。最有影響的山區搖滾代表是\"埃弗利兄弟\"演唱組(Everly Brothers)。
\"埃弗利兄弟\"由唐·埃弗利(Don Everly,1937年出生)和菲爾·埃弗利(Phil Everly,1939年出生)兩兄弟組成。它們以普萊斯利為榜樣,向著山區搖滾方向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功。音樂上,他們沒有直接受到節奏布魯斯的影響,基本上保持了傳統的山區音樂風格,演唱時注重和聲的運用。1988年,\"埃弗利兄弟\"首批被正式列入《搖滾名人錄》。
主流搖滾、溫和搖滾和山區搖滾,這些名詞只是用來說明搖滾樂風格的不同傾向。每個歌手都有自己的演唱特點,有的典型地體現了某種傾向,有的則不然。即便是同一歌手,不同時期、不同作品也有區別。因此,不宜給歌手硬貼標簽。
『貳』 有一部電影,講的是以為黑人音樂的鼻祖,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靈魂歌王
『叄』 「有聲電影的鼻祖」是指
有聲電影的鼻祖——邵逸夫
邵逸夫叱吒娛樂圈大半個世紀,打造邵氏、無線兩個電影、電視王國,培育了數之不盡的演藝人才,更是香港乃至全球最高齡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校園建築遍布中國各個城市。這位老人所經歷過的百年,遠比他所拍攝的任何一部影視作品都要精彩動人。
邵逸夫的具體介紹:http://ke..com/view/16414.html?wtp=tt
『肆』 無聲電影鼻祖是誰
無聲電影是由法國盧米埃爾兄弟開啟的先河。又稱默片。
卓別林是無聲默片的大師,但是不是鼻祖
『伍』 影視音樂發展歷史
影視音樂發展的簡要歷程
1
、
默片(無聲)時期
第一位在電影中使用音樂的人是盧米埃兄弟。
1895
年
12
月
28
日在
巴黎的卡普辛大道餐廳,盧米埃兄弟放映了電影史上的第一部商業片,
當時盧米埃兄弟在放映的同時還邀請了鋼琴家做現場的伴奏,所演奏曲
目均是通俗的小品音樂,因此這代表了電影與音樂第一次的交會。
(觀看電影《雨中曲》中當時觀眾欣賞無聲電影時的場景,因為沒
有人物對白,劇情完全靠字幕的形式傳達給觀眾。)
喜劇大師卓別林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電影明星。
2
、
起飛時期
對於電影史來說,
1927
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因為影像與聲音結合
的技術終於成熟,使得有聲電影正式崛起,觀眾終於能在看電影時聽到
演員們的聲音了。由於故事情節已經能由說話聲與對白交代清楚,從今
而後它就是情緒系統的重要領導者。從有聲電影問世到上世紀三十年代
中期,基本上電影音樂家的作曲方式是以純音樂的形態來構思,因此,
電影音樂脫離不了古典音樂的氣息。
3
、
專業化時期
上世紀三十年代之後,隨著電影的發展以及一些音樂家對電影音樂
發生興趣之後,開始為電影寫作專門的樂曲,電影音樂才有了明顯的特
性與進步。這個時期的電影音樂家以史坦納為代表,史坦納可以說是電
影音樂家的鼻祖。史坦納首創米老鼠式的編曲方式,為早期的電影譜下
不少成功的作品,如《亂世佳人》、《北非諜影》等;此外,恐怖大師
希區柯克與柏納赫曼的《驚魂記》(
1960
年),全片以小提琴的弦樂音
響製造出凄栗驚駭的場面,也成為電影音樂的典範。
電影音樂的主要特徵
1
、
視聽統一的綜合性
——
電影基本上是一種視覺藝術,
但聽覺要素
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輔助部分。
2
、
片斷與整體的矛盾統一性
——
電影音樂在影片中是分段陳述、
間
斷出現的(早期的電影音樂例外)。
3
、
音樂長度的制約性
——
電影音樂受電影蒙太奇的限制,
隨劇情發
展而變化,因而每個音樂片斷的時間長度,均受到嚴格限制(誤差通常
不能超過半秒鍾)。
4
、
音樂與科學技術的不可分離性
——
電影音樂要通過錄音
(包括混
合錄音、光學錄音)、洗印、放映等技術處理,因而深受科學技術的制
約。
電影音樂的主要功能
1
、
描繪作用
——
這是較為客觀性的處理,
主要用音樂來渲染烘托畫
面的情緒及氣氛。
2
、抒情作用
——
主要用於塑造人物性格,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心理
變化,體現內心潛台詞等。
3
、
劇作作用
——
音樂參與影片的情節發展,
成為影片結構不可缺少
的組成部分,
包括刻劃人物的復雜內心矛盾,
表現人物之間的外部沖突。
4
、背景氣氛作用
——
音樂以特定音調、樂器音色、風格在影片的局
部或整體中,作為表現時代特徵、民族特點、地方色彩或強化特定的影
片基調與氣氛的手段。
5
、結構貫串作用
——
同樣的音樂在影片中多次反復(或變化反復)
出現,在情節發展過程中起著紐帶作用,既能使整部電影完整、統一,
又能使觀眾在心理上獲得前後貫串的感受。
『陸』 中國流行歌曲鼻祖是誰
中國流行歌曲鼻祖黎錦暉
上個世紀70年代末,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隨人們思想的解放、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作為文化領域的流行音樂,也得到迅猛的發展,成為人們特別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其實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國流行歌曲有過一段輝煌,創作流行歌曲的鼻祖則是黎錦暉。
1920年,年僅19歲的黎錦暉,懷揣著「中華書局」的聘書,第一次踏上上海這片土地。書局給他的任務是編輯兩種國語教科書,在當時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他產生了利用歌曲協助教學的想法。於是,他創作了《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可憐的春香》、《老虎叫門》等一批兒童歌舞作品,想不到這些作品不脛而走,深受人們的歡迎。1927年,已經聞名遐邇的黎錦暉,開始把精力投入流行歌曲的創作,寫出了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中國樂壇從此走上流行歌曲的道路。
由於流行歌曲歌詞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感情真摯動人,內容貼近平民生活,極大地滿足了市場娛樂生活的需求。此後,黎錦暉熱衷於流行歌曲的創作,到了一發不可收的地步。1928年,他率領由他組建的「中華歌舞團」應邀去新加坡等地演出,由於種種原因,經濟上入不敷出,困難重重,連回家的路費也沒有著落。這時,有人提出只要他寫成百首愛情歌曲,經費問題便可解決。為了擺脫困難,他寫了《桃花紅》、《特別快車》、《小小茉莉》、等大量流行歌曲。不久,這批歌曲便流傳開來。黎錦暉的作品所以能流傳,除了這些歌曲易唱易學外,他手下還有不少富有實力的歌手,如徐來、黎莉莉、王人美、黎明暉等,有的唱片公司樂於為他的作品灌制唱片,他們知道這是賺錢的商機。
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風靡上海灘。一批音樂家紛紛加盟流行歌曲的創作,知名的有黎錦光、陳歌辛、劉雪庵等。作品有《夜來香》、《五月的風》、《薔薇處處開》、《何日君再來》、《夜上海》、《香格里拉》、《三輪車上的小姐》等等。上海灘上的歌星猶如夜空中璀璨的繁星,耀人眼目,盡人皆知的有周璇、白虹、李麗華、吳鶯音、白光、李香蘭等。流行歌曲成了當時的一種文化時尚。
上海解放後,黎錦暉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由於解放前寫過大量流行歌曲,一直被當作批判的對象。「文革」驟起,黎錦暉當然難逃噩夢,他作為「黃色作曲家」被多次批鬥、抄家、深受迫害,終於一病不起,1967年2月因心力衰竭而離開人世,時年77歲。
『柒』 斯蒂芬·桑德海姆的概念音樂劇鼻祖
如果聽到斯蒂芬·喬舒亞·桑德海姆(Stephen Joshua Sondheim)的名字,也許很多人會有「此人是誰?」的疑問。的確,他的名字對於眾多非音樂劇迷或者初級音樂劇迷而言並沒有韋伯那麼響亮。但在韋伯音樂劇大舉入侵美國舞台的當今,身為「概念音樂劇」的開山鼻祖,桑德海姆被視為美國音樂劇界唯一能與韋伯分庭抗禮的人物,他的聲名和實力舉世公認。
拿桑德海姆和韋伯比較,兩人的風格有較為明顯的差異。用電影界的例子打比方,韋伯好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或者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身懷天賦奇才,作品人人喜聞樂見,自身名字便是票房的有力保證,任何時候都雄赳赳氣昂昂地馳騁在藝術商業化的大道上;而桑德海姆就像是怪才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或者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其作品有著豐厚的內涵,卻經常晦澀難懂;擁有一批死忠觀眾群,卻也只為這部分觀眾所喜愛,骨子裡總是透著點孤芳自賞的味道。桑德海姆的天才是毋庸置疑的。你可以不喜歡他的作品,卻不能無視於他在音樂劇界的影響和地位。
『捌』 中國流行音樂第一人是誰
1.黎錦暉
中國流行音樂開山鼻祖,在1927年以一曲《毛毛雨》開創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先河.沒有黎錦暉就沒有今天的流行音樂就沒有聶耳.
2.陳歌辛
解放前時代曲第一人,把中國流行歌曲推向了第一個高峰.被稱為歌仙.
玫瑰玫瑰我愛你 、 恭喜恭喜 、秋的懷念、蘇州河邊、夢中人、夜上海等都是其代表作.
3.黎錦光
黎錦暉的弟弟,時代曲又一位代表人物,和陳歌辛 、姚敏並為時代曲3大巨頭.被稱為歌王.
好春宵 、夜來香、哪個不多情、采檳榔、香格里拉、五月的風、星心相印、王昭君等為其代表作.
4.姚敏
中國流行音樂第一人,中國的歌神.覺得這個稱號誇張嗎?一點也不,羅大佑甚至也說過姚敏是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藝術家.
姚敏(1917-1967),生於上海,是當時上海灘紅透半邊天的歌星-姚莉的胞兄。姚敏從小就有音樂天才,但由於家庭太窮,他沒有機會請老師,所以他所有的音樂能力都是自修而來!在加入歌壇前,他曾經當過海員。起初,他和他的妹妹們:姚莉和姚英,在『大同社』播唱,後來因認識周璇,嚴華等人,他才進軍『百代唱片公司』,開始作麴生涯。姚敏是個很上進的人,他不停的自我改進,吸取各類型的音樂,所以不停的創作出刻畫時代的歌曲,特別是他在解放後到香港的日子裡,那個亞洲最大的商業,娛樂中心更點燃了他特殊的才智。但不幸的是,1967年,還是很健康的他,由於突發心臟病而離開了他的旋律人生,給亞洲及世界樂壇一個不可挽救的損失。姚敏的歌,唱紅了幾代歌星:從周璇到李香蘭,從李香蘭到葛蘭,從葛蘭到靜婷,再到今天的鄧麗君,鳳飛飛,費玉清等。他的旋律雋永,優美,動人,他的作品千變萬化,有爵士樂,民間小調,外國舞曲,說唱歌曲等等,被公認是『歌壇不到翁』和『歌壇巨無霸』。
名作:《情人的眼淚》,《第二春》(英文版叫 Ding Dong Song),《春風吻上我的臉》,《雞尾酒》,《我有一段情》,《三年》,《站在高崗上》(今天張惠妹唱的),《大地回春》,《我是一隻畫眉鳥》,《總有一天等到你》,《夢里相思》,《加多一點點》,《我愛恰恰》,《恨不相逢未嫁時》,《小小羊兒要回家》,《知道不知道》,《采紅菱》,《賣湯圓》,《初一到十五》,《訴衷情》,《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月下佳人》,《三年別離又相逢》,《我要為你歌唱》,《秦淮河畔》,《江水向東流》,《茶葉青》,《得不到的愛情》,《我要你的愛》,《蘭閨寂寂》,《一條橋》,《馬來風光》,《戀痕》,《月下對口》,《郎如春日風》等等。
5. 陳蝶衣
中國流行音樂寫詞第一人,一代詞聖.他和姚敏的合作,把中國流行音樂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6.周藍萍
沒有周藍萍,台灣流行音樂就不會發展這么快,一曲《綠島小夜曲》拉開了台灣流行音樂發展的序幕!
周藍萍(1924-1971),湖南湘鄉人,抗戰時入了在重慶開辦的『中央音樂干訓班』,後來畢業於上海音樂專科學校。解放後,國民黨政權和許多大陸的知識分子紛紛來台,周藍萍就是其中之一。在台的日子裡,周藍萍先生創作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作品,是當時影響力最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綠島小夜曲>不僅在中國台灣島流行,還在東南亞各地流行,被譯成多語的歌詞。
周藍萍非常的熱愛音樂,經常工作到廢寢忘食,甚至生病也不以�狻?971年,周藍萍抱病為電影<紅鬍子>配樂,由於工作太勞累,不慎得了急性盲腸炎,為了趕參加影展時間,竟拿止痛樂當救命丹,直到完工後回到家不支倒地才送往醫院,但已潰爛成腹膜炎,手術時又引發原有的心臟病,終告不治。不少人都說,如果周藍萍不那麼早逝,國語流行歌曲樂史必須得重寫。
周藍萍逝世時,<綠島小夜曲>詞作者潘英傑送了他一副輓聯:『低吟綠島小夜曲,永懷家在山那邊』。
周藍萍先生的名曲:<綠島小夜曲>,<高山青>,<月光小夜曲>,<回想曲>,<一朵小花>,<山前山後百花開>,黃梅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全部插曲,<願嫁漢家郎>,<碧蘭村的姑娘>,<昨夜你對我一笑>,<我有一份懷念>,<十八姑娘一朵花>等等。
7.王福齡
王福齡(1926-1989),原籍上海,筆名有莫然,復臨等。50年代到香港,在『邵氏電影廠』擔任影片作曲,配樂。在『邵氏』期間,王福齡先生寫以他超人的音樂天賦創作了至今亦令人難忘的經典歌曲。他的曲風非常多元化,擅長抒情慢歌,但引人入勝的輕品也叫人津津樂道。
在他事業的後期,王先生更注重培養後一代歌壇天才,在一次歌唱比賽里,當評委的王福齡先生認識了一名很有天才的青年譚百先,就是後來著名的歌星羅文。80年代和黃沾創作的<我的中國心>風靡大陸地區,是一首非常優秀的愛國歌曲,但並不多的人知道這首歌是王福齡的作品。1989年王先生在香港去世,年僅63歲。
王福齡先生的名曲:<不了情>,<南屏晚鍾>,<醉在你懷中>,<今宵多珍重>,<痴痴地等>,<藍與黑>,<甜言蜜語>,<我的中國心>,<問白雲>,<康乃馨>,<女兒圈>等等。
8.姚莉
在海外,姚莉、白光的名氣和影響力不比 鄧麗君和周璇小!
還有,在世的流行歌手當中,現在資格最老影響最大的,就是姚莉了.玫瑰玫瑰我愛你 、 恭喜恭喜、蘇州河邊、站在高崗上、春風吻上我的臉等經典歌曲等的原唱就是姚莉.她和她的各個姚敏,作為流行歌曲的領袖人物,統治了中國流行音樂20年.50年代百代唱片公司的唱片封套上,介紹她的文字里稱其經歷了「將近二十年的過程,始終獨步歌壇,後起者無出其右」,是一點都不誇張的。
其他代表人物
劉家昌、左宏元、翁清溪、駱明道 (台灣60、70年代的4大家,都是流行音樂和電影音樂大師,統治了那個時代的台灣流行音樂)
還有嚴華,嚴折西,李厚襄,顧嘉輝等人.
中國流行音樂80年,沒有足夠的了解不要出來亂說,如果你們真的熱愛中國的流行音樂的話,多多去關心下。
我們國內對於過去80年流行音樂的發展缺少一個系統的回顧和總結。
不要拿自己的無知來侮辱中國流行流行曾經的輝煌!
『玖』 網路音樂 電影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你若問美國電影界的人,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愛迪生發明的。」但你如果去問法國人,他們則會說:「是盧米埃!」那麼誰才是電影真正的發明者呢?答案:兩個人都是!根據記載:在1888年,愛迪生開始研究活動照片,而當伊斯曼發明了連續底片後,愛迪生立刻將連續底片買回來,請威廉甘乃迪和羅利狄克生著手進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十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結果,他將之拍攝成會活動的馬,這就是電影史上最早攝影的成功。成功之後的迪克生,繼續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〇年,他用能活動的圖片申請到專利,這些活動圖片每秒鍾能拍四十張,這就是現代影片的鼻祖。一八九一年,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申請影像映出管和攝影裝置的專利權,這是「西洋鏡」電影的鼻祖。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發明「西洋鏡」電影的想法是,由於西洋鏡一次只能由一個人去」窺看」,藉著人們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於是這種電影在一時間非常流行。不久,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又創造了世界最早的攝影棚,大有助於電影的發展。起初,在歐洲,也有人在對這些活動照片作研究。一八九五年,倫敦有兩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羅的人,把初步的攝影棚改良後,在大庭廣眾之前舉行表演。同時間,在法國有兩位名叫路易盧米埃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的兄弟,他們將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觀眾。放映電影就此展開序幕。盧米埃兄弟接著巴黎工業獎勵學會上試映了一部名叫「盧米埃工廠了大門」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館」的地下大廳,正式公開上映十二部影片,並出售門票。同年九月,在美國亞特蘭大所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放映這種射映式影片時,也出售門票。如此可知,早在電影產生的同時,就已和營利結下了不解之緣。先驅 (盧米埃)法國化學家,與其北路易共同發明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為電影實驗的先驅。
『拾』 迷幻搖滾的鼻祖是哪位
在搖滾樂神聖的殿堂中,迷幻搖滾以它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這種超凡脫俗的搖滾音樂,象一副抽象派的畫作一般美麗而神秘。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當迷幻搖滾樂開始風行世界的時候,The Doors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The Doors樂隊於1965,在洛杉機成立,樂隊成員是歌手JimMorrison、鍵盤手Day Manzarek、吉他手Robbie Krieger和鼓手John Densnore。樂隊的倡導者Morrison為樂隊取了「The Doors」的名字。同年,The Doors因為Morrison的《末日》而結識了Love樂隊的歌手Arthur Lee, 由他引薦給了Joc Holzmen的Elektra唱片公司,並簽約於該公司。1967年1月,樂隊首張專輯《The Doors》推出,立即在歌壇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不僅很快打入排行首,並且停留121周之久也為之罕見,專輯中《燃起我的心火》和《結束》兩首主打歌曲更是精妙之作,充分展示了樂隊樂手精湛的技藝及Morrison非凡的創作才華。7月,《燃起我的火》,精煉後又作為單曲發行,100多萬張的銷量使The Doors樂隊成為世界一流的搖滾樂隊。
此後,The Doors樂隊,尤其是Morrison的放盪不羈也開始嶄露頭角。67年12月,Morrison因在辛辛那提州巡演時辱罵警察而被捕。The Doors樂隊的官非在它以後的成功道路上一直糾纏不清。新專輯《奇異的日子》也給人一種隨隨便便之感,從而使曾經支持The Doors樂隊的歌迷失望而去。1968年5月,剛剛重返舞台的Morison又因煽動前來看演唱會的人群鬧事,而又遭到拘禁。然而,這支倍受爭議的樂隊,卻沒有間斷他的成功。1968年,The Doors樂隊為電影《The Unknown Soldier》製作了主題曲;同年9月,樂隊第三專輯《Waiting For The Sun》榮登榜首4周之久,其中《Hello! I Love You》和69年2月推出的單曲《撫摸我》都獲得了銷量100萬張的驚人成績。下半年,第4張專輯《溫柔的展示》排在了排行榜第6位。
這時的Morrison其實早就已沉浸在毒品中而不能自拔,他在這一年中也因淫穢行為和酗酒滋事而兩次入獄。他的這些壞毛病象浸滿了毒液的蛀蟲一樣侵蝕著他,也侵蝕著樂隊。The Doors1970年的專輯《Morrison Hotel》、《絕對的生活》和《女軍人》都遭到了連連的挫敗,人們再也沒有看到最初那支讓人靈魂出鞘的The Doors樂隊。
1971年3月,Morrison離開了樂隊,隱居到巴黎開始撰寫他的詩集,同年出版的《The Lords And The New Creatures》獲得了成功。6月3日,Morrison死於心臟病,他死後搖滾音樂界將他作為那個時期迷幻樂的傑出人物葬在了巴黎著名的皮爾拉茲公墓。第2年,失去了生命力的The Doors樂隊宣布解散了。The Doors樂隊是迷幻搖滾樂中一支優秀的樂隊,它將這種音樂用詩歌一般的情感表現的淋漓盡致,在世界搖滾樂的史冊中寫下了輝煌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