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發現孩子玩游戲時充錢,怎麼杜絕他這種行為呢
既然他有了這個想法 那麼你已經沒有辦法完全制止,過度的干預只會讓問題愈演愈烈。既然偷偷的充值不好 ,那就放心大膽地讓他充值。既然是孩子又是偷偷的 所以目前的金額還不會很大,那麼索性站出來給他充值。但是充值的金額和次數要控制。
一直充值下去畢竟不是辦法。所以你要找到一個更有意思 東西用來代替。只有遇到更好的才會拋棄原來的。
⑵ 小孩子無知充錢玩游戲怎麼追回錢
小孩子由於不知情充值的錢追回方法如下:
保存證據:
家長發現小孩玩游戲充值,看直播「打賞」之後,第一時間應將平台的基本信息,賬號注冊時間,玩游戲、看直播的時間段等信息通過截屏等方式記錄下來,然後將轉賬記錄保存起來。
協商:
家長首先要第一時間同平台協商,向他們講明事情的基本情況,要他們退款。記得若是通過電話聯系的要將雙方通話錄下來,重點:一定要錄音!
若是通過線上交流,要將聊天內容截屏保存。若是協商成了,對方退了款也就沒事了。若對方不同意就走下一步。
調解:
因不當得利產生的糾紛可以申請調解。若涉及金額比較大,家長可以向派出所報案,若不涉及詐騙等刑事犯罪,一般民警也會主張雙方進行調解,若派出所民警能幫助調解,就比較好辦了,若是公安機關調解不成可以申請法院調解,調解之後若能達成調解書,雙方按照調解書執行也可以。若調解還不成就向法院起訴。
向法院起訴:
民事訴訟一般採用的是原告就被告的原則,家長可以向平台運營方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若案件不復雜,一般會走簡易程序。若法院通過審理,最終同意家長的訴訟請求,則會判決平台返還獲得的收益,平台若是還不給,就可以依判決書去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了。
(2)電影小孩子玩游戲充錢擴展閱讀:
相關法律:
最高法針對疫情期間出現的一些民事糾紛案件特點,下發了《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二)》,對解決類似糾紛的法律解釋進行了進一步明確。
對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未成年人,未經監護人同意的充值行為,監護人可以主張退回充值金額。而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未成年人的充值行為,應一律退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網路游戲管理暫行辦法
⑶ 孩子上網打游戲充錢,屢教不改怎麼辦
疫情期間教育部下發通知:利用網路平台,「停課不停學」。全國各地學校開展線上教學,學生忙著看直播教學、打卡、交作業,不少家長直接把手機交給孩子。
線上教學有的孩子難進入學習狀態
線上教學和課堂上課不一樣,沒有老師現場監督,有的中小學的家長開始抱怨,孩子在家上課很難進入狀態,上網課有吃零食的、玩玩具、摳手、偷玩網路游戲等行為。
江西上饒市一名10歲男童,近日上網課時偷玩手機網路游戲,多次充值累計超1萬元。他的爸爸發現後,罰他抄寫數字1至1萬。目前,他的爸爸正與游戲公司協商退款。
家長怎麼預防?
現在的孩子對電子產品的使用比一些成年人玩的還要利索,在手機支付安全上,我們怎麼防患於未然呢,提幾點建議供參考:
1、微信、支付寶的支付密碼建議設置指紋密碼或人臉識別。
2、取消銀行卡、微信、支付寶等工具的小額免密支付,因為孩子都很聰明,他可能會嘗試游戲里各種額度充值,不達目的不罷休。
3、進階設置,在手機許可權管理上關閉游戲的聯網功能、簡訊功能、電話功能,比如蘋果手機可以直接關閉APP內購功能。
4、設置好手機的支付安全中心,或下載安裝360支付安全管理軟體。
5、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孩子單獨購買手機,控制好他使用手機的時間。
社會上類似這樣的事情比往常多出了不少。有的家長通過各種渠道協商解決可以拿回退款;有的卻沒有那麼幸運,錢打了水漂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孩子還耽誤了學業。
⑷ 小五打游戲賺錢是什麼電影
小五打游戲賺錢是《五行書院》的劇情。
作為單親家庭長大的小五,其實是個懂事乖巧的好孩子,其泡在網吧並非是沉迷網路,而是想靠自己的實力賺錢,幫母親分擔。可母親根本不聽孩子的解釋,曲解了孩子的用意,一口咬定其行為就是沉迷網路,不務正業。
其實雙方的立場與出發點都是為了對方好,可母親缺乏對孩子了解,偏激的認定小五就是沉迷網路的不良少年。
為了戒掉小五身上的網癮,母親犧牲色相,將孩子送進五行書院,讓其接受自以為對孩子好的改造。可等待小五的並非是天堂,而是慘不忍睹的人間煉獄。
當小五從五行書院出來,再也不是從前那個陽光少年,變成了只會聽命令的機器人。身體沒有了靈魂,眼中也沒有了光,如同行屍走肉。
《五行書院》評價
《五行書院》演員表現上,不管是惠英紅,還是榮梓杉總體上都沒有問題,但是一些片段用力過猛,對角色人物把握的力度上並不契合,兩位演員演技值得稱贊,為短片加分不少。
導演寧元元依靠著自我資源優勢,呈現出這樣一個短片,對於競技來說已經極為出色,可是對於觀眾來說還是稍顯遺憾,並且背後的故事更加令人唏噓,而不是短片所能夠承載的。但是對於教育問題的探討,還是值得大眾深思的。
⑸ 發現孩子玩游戲充錢,有什麼好的辦法解決嗎
那麼碰到這種情況到底怎麼做呢?
1. 協商解決
聯系游戲公司客服,說明情況,孩子拿自己手機玩游戲,出現大額的游戲充值,退回充值的錢同時封掉游戲賬號,這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2、協商不成,進行起訴
如果是不滿8歲的孩子,他的行為是無效的。
家長和游戲公司協商無果,那麼起訴時,就要收集證據。首先,對游戲進行截屏,將孩子玩游戲的過程全部記錄下來,如何登陸,使用了哪個賬號,怎麼玩的,怎麼充值游戲,游戲充值的清單流水等。然後需要到公證處,將這些操作公證下來。
還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作為監護人,不能有效管理孩子的支付行為的,也應承擔一部分損失,法院有可能判令退還部分款項而非全款。具體的情況需要咨詢當地的法律機構。
不論上面哪種解決方法,都費時費力,爸爸媽媽們都不會想遇到這種情況。
我們來說說如何避免再發生這樣的事情。
積極快樂的男人和他的兒子握手
3、立下規則
玩游戲之前立下規矩,孩子和爸媽一起執行,相互監督。最好說明如果破壞了規則有什麼樣的處罰。也可以適當設立獎勵,鼓勵孩子守約講信用。
關於規則我們可以參考以下的例子來靈活制定。
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開始玩的時候需要計時,明確結束的具體時間。例如,到了8點20就不能玩游戲了。明確到分鍾的具體時間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爸媽到時間要收回手機時,可能會碰到孩子討價還價。
有的孩子會說,「哎呀,再玩一會吧。」「這關我還沒有過呢,等一下再結束。」
這時父母親要謝絕孩子進行"討價還價",父母不需要太嚴厲,溫和但是一定要堅定立場。可以說「你如果繼續玩,我們就按照之前約定的,超過游戲時間的懲罰處理嘍。」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父母按照規定執行。
做到以上的三點,相信會很好的約束孩子玩游戲,也能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好習慣。
⑹ 孩子玩游戲充值2.7萬元,這筆錢是否可以追回
近日,一則“孩子玩游戲充值2.7萬元,蘋果公司拒絕退回”的消息,引起了廣大網友們的熱議。小孩子玩游戲,這是一個很普遍的事情,一般大人都會對小孩子玩游戲加以管制,防止沉迷。那麼這個事件當中,小孩子不僅玩游戲,而且充了2.7萬元,可以看出孩子是十分沉迷游戲世界的,那小孩子他很多東西都不懂,獨立判斷的能力差,小孩子充的錢是否可以退回?應不應該退回?我們有什麼啟發。那就跟隨我的腳步,我們一起去了解分析一下吧。
一.小孩子充的錢是否可以退回
近幾年,類似這樣的消息頻頻出現,常常有小孩子偷了家長的錢偷偷的充值游戲買裝備等游戲道具。而作為一個小孩子,自己的判斷能力欠佳,而去做出的充錢,這種事情很多,所以國家出台了相關的政策,在國內的這些平台基本上是可以退的,例如某音,某訊的平台的產品很多都是可以退錢的,或者壓根就不讓充值的也有。會需要實名制。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所發表的看法,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討論一下哦。
⑺ 孩子玩游戲充值了很多錢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辦
孩子玩游戲充值了很多錢,作為父母怎麼辦?斷掉孩子的金錢啊,不讓孩子去充錢了,把孩子們充錢的方法全部給他斷掉啊,不要讓他充錢了,還有一個孩子滿了14歲結婚了,那麼多的金錢,對吧,嗯如果孩子沒滿14歲,你可以選擇報警了,把之前他充的錢全部退回來呀,有可能還可以退回來一些,反正就是要父母跟孩子哥哥溝通的,畢竟掙錢不容易啊,除非家庭條件比較好,一般的打工家庭被孩子這樣浪費的話,真的是一種滅頂之災,所以說這個最好的方法及時發現只是報警,這種辦法只能靠家庭慢慢改變的。
⑻ 小孩子玩游戲誤充錢怎麼辦
可以要求對方退錢,協商不成可以起訴。
我國《民法》第十九條規定: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條: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活動。
法條解讀
1、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買游戲裝備,打賞主播的錢,無論都少錢都可以要求退還。
2、已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如果花了5塊錢買游戲裝備,一般是不予退還的,因為8周歲的小孩子已經具備了處分5元錢的處分意識和能力。
其他法律法規
原文化部《網路游戲管理暫行辦法》第16條明確規定,網路游戲經營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採取技術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觸不適宜的游戲或者游戲功能,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戲時間,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路。
所以,網路游戲開發公司,也應按規定規范自身經營行為,避免此類糾紛發生。
⑼ 小孩子玩游戲沖的大額的錢能要回來嗎
11歲的小孩能拿到這么多錢?厲害 進游戲的錢拿不出了 不過可以把號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