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片的名字就如詩一般美好,《如晴天,似雨天》電影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如晴天似雨天》這部電影一上線就獲得了廣大網友的好評,人們被其中的主人公所吸引,對其中的故事情節設計巧妙也由衷的贊嘆,不得不說這的的確確確是一部好的影片。這部影片總體來講,就是講的在一個炎熱的夏天,然後一位貧窮的音樂家為了自己的生活,去給一個音樂神童去當保姆,以維持自己的正常生活,然而這個音樂神童只有12歲,然後兩人在相處之下,彼此找到自我的故事。
這部影片的結尾也讓觀眾朋友們念念不忘,在影片的結尾,Eleanor一直想要實現他自己的抱負,去他自己想去的地方,然而Reggie寄給她嗯一個短號,意思就是告訴Eleanor不要放棄心中的理想,一定要通過努力去實現自己壓抑在心中的音樂夢,這雖然不是一部愛情的影片,但是在這部影片里到處充滿著愛意,還摻雜著傷感和勵志的情調,讓觀眾們久久不能忘。
2. 《貝多芬傳》結尾
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不幸的是,貝多芬的父親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他天天讓貝多芬練琴,不顧及他的心情,一個勁兒的培訓他,有時甚至把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進一個屋子裡關起來,一關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學音樂。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這些不幸一起壓到了貝多芬的頭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傷痕,也因此導致他的脾氣暴躁而古怪。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於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他就成名了。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耳朵聾了。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耳朵,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卻聾了耳朵,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斗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最後,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夠記住貝多芬,並像貝多芬那樣活著
3. 求幾部關於音樂家的電影。
《翠提春曉》The
Great
Waltz(1938)
導演:
朱利恩·杜維威爾
Julien
Duvivier
維克多·弗萊明
Victor
Fleming
...
主演:
路易絲·賴納
Luise
Rainer
Fernand
Gravey
Miliza
Korjus
...
青年時代的斯特勞斯酷愛音樂,卻因上班寫曲被開除。在女友波蒂的鼓勵下,他嘗試在咖啡館演奏自己創作的作品。後來他結識了譽滿維也納的女歌星卡拉,並在卡拉愛的影響下,寫出了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和《只有你》。波蒂出於妒忌,持槍來到劇院,但卻被卡拉的歌聲和斯特勞斯的音樂所感動,她才猛然醒悟到卡拉才是斯特勞斯的知音,於是主動找到卡拉,表示願意成全他們。卡拉被波蒂的品德所感動,毅然告別斯特勞斯,孤獨地乘船沿多瑙河而去。
本片獲第11屆奧斯卡(1938)最佳攝影獎。約瑟夫.魯頓伯格在本片中以高超的攝影技巧,將許多動人的場面拍得美不勝收。
本片是關於奧地利作曲家——「華爾茲王」約翰·施特勞斯的音樂傳記片。主要介紹了施特勞斯因酷愛音樂而被解僱後專門從事華爾茲舞曲的創作,他的舞曲得到古典派的蔑視,但同時也得到平民的歡迎,及有關他與妻子波蒂和皇家歌劇院卡拉·唐納之間的三角關系。青年時代的斯特勞斯酷愛音樂,卻因上班寫曲被開除。在女友波蒂的鼓勵下,他嘗試在咖啡館演奏自己創作的作品。後來他結識了譽滿維也納的女歌星卡拉,並在卡拉愛的影響下,寫出了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和《只有你》。波蒂出於妒忌,持槍來到劇院,但卻被卡拉的歌聲和斯特勞斯的音樂所感動,她才猛然醒悟到卡拉才是斯特勞斯的知音,於是主動找到卡拉,表示願意成全他們。卡拉被波蒂的品德所感動,毅然告別斯特勞斯,孤獨地乘船沿多瑙河而去。
《貝多芬傳》
《一曲難忘》肖邦和李斯特同時彈奏,背對背,還各騰出一隻手來握手,簡直太酷了
《她比煙花更寂寞》
英國大提琴家——杜普雷
《馬勒傳》
紀錄片《肖斯塔科維其反戰交響曲》
4. 歐美影院的古裝愛情電影:最後結局是一個男音樂家和在他家學鋼琴的女人相愛,那個女人是個啞巴。最後很幸福
《鋼琴課》
19世紀中期的紐西蘭有著優美的自然景色和豐富的礦產資源,還有廉價的勞動力。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紛紛飄洋過海,去那裡實現自己的發財夢。蘇格蘭女人艾達是一個面目清秀、性格內向的小婦人,她不會說話,有一個9歲的女兒弗洛拉。艾達遵從父親的安排,嫁給遠在紐西蘭的斯圖爾特——一個她從未見過面的男人。
船把她們送上紐西蘭荒涼的海灘,艾達和弗洛拉等待斯圖爾特來接她們。她們只有簡單的行李,卻有一架黑沉沉的鋼琴。斯圖爾特帶著一幫土著人來接艾達,因為道路難走決定把鋼琴留在海灘上。
艾達思念自己的鋼琴,只好求助於鄰居貝恩斯,請求貝恩斯帶她和女兒去海邊看鋼琴。他們來到海邊,艾達急切地撲向鋼琴彈起來,弗洛拉在琴聲中舞蹈。貝恩斯默默地望著她們,他從這震撼人心的音樂中了解了艾達的心,並迷戀上了她。於是他主動提出以自己的80畝地換取海灘上的鋼琴,斯圖爾特很高興,貝恩斯提出要艾達給他上鋼琴課,斯圖爾特也滿口答應了。艾達起初並不答應這個交易,她認為貝恩斯是個粗人,不配碰她的鋼琴,但是在斯圖爾特的威懾下也只好答應。為了彈琴,艾達只好每天去貝恩斯的小屋上鋼琴課,弗洛拉和一隻小狗在外面玩。艾達專注地彈著琴,可貝恩斯卻不練鋼琴,只是痴迷地望著她,對於他來說,上鋼琴課是一種很美的享受。
貝恩斯知道艾達極想重新擁有自己的鋼琴,於是向她提出「以物易物」:在她彈鋼琴的時候他對她做些事,如果她同意,一次算一個鍵。艾達同意了,對於貝恩斯來說,這不是單純的游戲,這是情慾的表達。
斯圖爾特問艾達貝恩斯的鋼琴彈得怎樣,艾達只是笑了笑,毫不知情的斯圖爾特很滿意。在長久的交往中,艾達和貝恩斯的感情與日俱增,不料他們在一次裸體相對時被不諳世事的弗洛拉發現了。弗洛拉告訴了斯圖爾特她不明白為什麼一直是媽媽教琴而柏為什麼一直不彈,為什麼有的時候在彈而有的時候卻沒有任何聲音,於是,斯圖爾特就有點懷疑了。
柏因為太愛艾達於是決定把用土地換來的鋼琴送給艾達。斯圖爾特起初還以為是柏變卦。不在教柏鋼琴的艾達其實也早已習慣了彈琴的時候有柏在,也已經愛上了柏。於是她決定去找柏。但是被斯圖爾特發現了,他用木板把門窗釘死,軟禁了艾達。第二天一早,斯圖爾特又拆下了窗上的木板,告訴艾達他信任她,於是出去幹活了。而艾達在送給貝恩斯信物時又一次被發現,斯圖爾特暴怒了,失去了理智的他砍掉了艾達的一個手指。然而,艾達是無法說服的,這也許是一種意志的力量。斯圖爾特終於徹底絕望了,他帶著槍來到貝恩斯的小屋,要他帶艾達走。
有情人終成眷屬,貝恩斯帶著艾達和弗洛拉以及鋼琴離開了小島。在船上,艾達在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後,終於決定拋棄這象徵了她沉重的痛苦記憶的鋼琴,她把它掀到了海里。
貝恩斯與艾達組成了幸福的家庭,艾達以教鋼琴為生,貝恩斯請人給她做了一個銀指套,每當銀指套與琴鍵相撞時,總會發出一種奇特的聲響,它融入了鋼琴美妙合諧的音符之中,創造出了另一種完美的旋律。 艾達也漸漸開始學說話,但是聲音粗得嚇人,她只是在黑暗中獨自一個人說話,傾訴自己的心聲。
5. 關於音樂 天空之城的故事
《伴隨著你》(通稱:天空之城)由音樂家久石讓作曲,因以其讓人落淚的優美曲調和動人心弦的美妙音律而聞名全球,被改編成多種版本,成為經典的輕音樂名曲,也成為流芳百世的世界名曲。
日文原名為《君をのせて》,中文也翻譯為《與你共乘》、《與你同行》,現多誤稱為《天空之城》。英文名為《carrying you》。
(5)音樂家電影結尾是什麼擴展閱讀:
同名電影:
《天空之城》(天空の城ラピュタ)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動畫電影,宮崎駿擔任原作、監督、腳本設計、角色設定及導演,田中真弓、橫澤啟子、初井言榮、寺田農等人配音。該片於1986年8月2日在日本上映。
該片講述的是主人公少女希達和少年巴魯以及海盜、軍隊、穆斯卡等尋找天空之城拉普達(Laputa)的歷險記。
6. 《海上鋼琴師》一部經典的值得看的好電影,結局是什麼樣的
《海上鋼琴師》是一部經典的音樂電影,和其他講述故事的電影不同,音樂電影在眾多電影種類中都有其獨樹一幟,又別具一格的特殊氣質。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寓意深刻卻又面向大眾的藝術電影,隨著劇情的深入,帶領觀眾對生命該如何存在,提出了直擊靈魂的拷問,生與死,有限與無限,如何生活,如何選擇,兩種不同的人生結局,卻也有些截然不同的生命體驗。
7. 電影鋼琴家的結局是怎樣的
鋼琴家》是奧斯卡唯一亮點
一雙修長、優雅的藝術家的手,在鍵盤上瀟灑地起伏、流動,肖邦那令人沉醉的小夜曲,隨著電波,穿過凝重的波蘭上空,撫慰著那些被迫在眉睫的戰爭而綳緊的心。納粹德國的飛機、大炮聲越來越近,藝術家的手在倔強地飛舞著,音樂在試圖壓倒隆隆的炮火聲……但它終於被一顆炸彈淹沒、窒息了。
波蘭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y)用藝術的美麗揭開了納粹血腥屠殺的序幕。這部描寫二戰時一位波蘭猶太藝術家倖存經歷的電影《鋼琴家》(The Pianist),風靡了歐洲,震撼了美國。它被法國、英國電影協會都評為「年度最佳影片」,並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在23日又贏得奧斯卡最佳、最佳男主角、最佳劇本改編等三個重要獎項。《芝加哥論壇報》評價它是「一部史詩般的傑作!」《洛杉磯時報》贊譽說,「《鋼琴家》達到了偉大的程度!」
《鋼琴家》並不是虛構作品,它是根據波蘭鋼琴家斯茲皮爾曼(Wiladyslaw Szpilman)的紀實回憶錄改編,像《辛德勒的名單》一樣,是個真實的故事。
斯茲皮爾曼的父親是小提琴家,姐姐是律師,哥哥是喜歡文學的英語教師,母親是家庭主婦,他是波蘭國家電台音樂部首席鋼琴家,在戰前的華沙已相當有名氣。這是一個典型的猶太知識份子家庭。他們也像無數的波蘭人一樣,不相信德國人會真的入侵,就像911事件之前,美國人絕不相信有人會用民航飛機撞毀兩座世貿大廈一樣,人類的天真是永恆的。
在德國已攻佔了華沙之後,斯茲皮爾曼全家還在爭論,到底把家裡那點現金藏到哪裡,姐姐說應藏到花盆裡,父親要把錢塞進提琴盒,那位酷愛文學、喜歡幻想的哥哥則堅持放在大廳餐桌上,覆蓋一張報紙,理由是最顯然的地方反而最安全。但他們絕沒有想到的是,納粹佔領波蘭後,迅速要求所有猶太人戴上標志,把50萬猶太人趕到只能住20萬人的隔離區(ghetto);不僅他們的一切財產都被沒收,而且一場種族滅絕的屠殺開始了。
這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改編獎的電影,真實地再現了斯茲皮爾曼書中記載的那些他親眼目睹的人間慘劇:在隔離區中,家家戶戶都提心吊膽,不知哪一刻會被槍殺。有一天全家正在吃晚飯,突然納粹的警車來了,手持沖鋒槍的蓋世太保沖上了隔街的樓房,他們全家擠在窗戶前,驚恐地看到,對面一家猶太人也在晚餐,納粹軍官喝令他們站起來,其中一位做輪椅的老人由於病體和驚恐,怎麼也站不起來,於是他被連人帶椅一起從窗戶扔了出去。老人和輪椅在半空中才分開,然後摔落在石頭街道上。被帶到樓外的十幾個猶太人,被喝令沿著警車的光束奔跑,在半途中,突然全部被射殺……
如此瘋狂的屠殺每天都在進行,據《鋼琴家》原書,一個瘦弱的猶太孩子,正在大街上走著,忽然遇到了蓋世太保,他由於恐懼和緊張忘記了按規矩給這幾個德國兵脫帽致禮,立刻被一槍打死。不僅如此,人們還被飢餓和疾病吞噬著。,在1941到1942年的那個冬天,在隔離區里僅是死於傷寒病者,每月就達5000人。
斯茲皮爾曼全家在隔離區近三年之後,在一個晴朗的早晨,和其他成千上萬的猶太人一起,被集中到火車站;沒有誰知道下一步的命運是什麼,雖然毒氣室的說法已有流傳,但人們仍不相信。鋼琴家的哥哥居然還在看牛津版的莎士比亞。在烈日暴曬和驚恐等待中,一個想乘機發財的孩子竟兜售糖果,斯茲皮爾曼的父親湊了全家人身上所有的錢買了一塊糖果,把它切成六份,每人一塊,這成了全家「最後的晚餐」。
鐵罐車終於來了,在納粹槍托的毆打下,擁擠的人群被塞進了運載牲畜的車箱。在上火車的一瞬間,一個被納粹僱用的猶太人突然把斯茲皮爾曼從人群拉出來。斯茲皮爾曼掙扎著要回父母兄妹身邊,他高喊著:「爸爸……」但那個實在是憐惜這位全波蘭知名的藝術家,死死地按住他,喝令他快點逃離,保住自己的命。斯茲皮爾曼在書中寫道:「父親向我走了幾步,猶豫一下,站住了。他臉色蒼白,嘴唇發抖。他試圖微笑一下,但是無奈地、痛苦地舉起了手,向我揮動著告別,猶如我要走向生命,而他則在墳墓邊向我致意。」父親和全家就這樣永遠地從他的生活中消失了。
失去家人之後,鋼琴家被強迫在隔離區做苦工,那雙彈鋼琴的纖細的手,要去挖土、砌牆,做雜役。有時在結束勞役收工的路上,看押他們的納粹士兵隨意從隊伍里拉出幾個人,然後用手槍一個一個地把頭顱打開花。驚恐的猶太人還在大街上被強迫跳舞、唱歌,供納粹娛樂。他們讓拄著拐杖的瘸子跳,讓最胖的和最瘦的、最高和最矮的、老人和孩子配對。他們在拚命地跳,因為只要倒下,就會被欣賞這種惡作劇的德國兵打死。
當50萬隔離區里的猶太人被一批批拉去奧斯維辛,最後只剩6萬人時,斯茲皮爾曼被波蘭地下音樂家反抗組織營救了出來,躲藏到一個公寓里。這個空盪的房間里竟有一架鋼琴,已在隔離區里渡過三年,第一次見到樂器的鋼琴家欣喜若狂,但他不敢彈奏,怕有人發現他藏在這里。坐在鋼琴前,他遏住自己的慾望,只是默憶樂譜,做模擬演奏,讓起伏的雙手,在鍵盤上空揮出無聲的音符,飛翔在想像的自由世界……
在做苦工的時刻,在廢墟搜尋食物的日子裡,鋼琴家從沒忘記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的雙手。正是這種有一天還要彈琴、還要回到音樂世界的信念,使他堅強地活下去。在朋友無法送來食物的日子裡,他曾靠一條麵包,維持了整整10天的生命。後來他躲到殘牆斷瓦、四處濃煙、幾近空城的一個樓區。從殘存的碗櫃中,他尋找任何可充飢的東西,曾靠用過的浴池水,維系生命。在那個被毀滅的樓區中,他是唯一的像鬼魂一樣存在的生命。
在經歷過無數次險情,全都奇跡般地躲過滅頂之災,終於熬到蘇聯紅軍進攻波蘭的1944年底時,有一天,鋼琴家正在全神貫注地試圖打開一個發現的罐頭,忽然聽到聲響,一轉身,一個德國軍官站在面前。他頓時覺得一切全完了。在追問下,他承認是猶太人,是個鋼琴家。這個德國軍官把他帶到一個有鋼琴的半倒塌公寓里,讓他彈一段。他用那雙被戰爭摧殘得已僵硬的手,再次流暢地奏出肖邦的小夜曲。
令他驚訝的是,那個德國軍官既沒槍斃他,也沒有帶走他,反而幫他在廢墟般的一個閣樓中找到更安全的藏身處,並幾次給他送來食物。當蘇聯紅軍逼近華沙,那位德國軍官最後一次來看他時,不僅給他帶來食物、報紙,還把自己的軍大衣留給他禦寒,因那時華沙已進入嚴寒。斯茲皮爾曼不知怎樣感激這位德國軍官,只有告訴了自己名字和在波蘭電台工作的信息,希望將來能有機會回報。
最初從電影中看到這個情節,以為是改編時增加了一個人性閃光的結尾,就像雨果在《悲慘世界》中虛構的那個最後人性復歸一樣;這是藝術家對人類的一種希冀和理想。但隨後讀了《鋼琴家》的原著才得知,這不僅完全不是藝術虛構,而且原書比電影描述的更加詳細、感人:當鋼琴家幾乎無法相信這個軍官的善意,問他是不是德國人時,他回答說,「是。我為發生的這一切感到恥辱。」然後他們握手告別。後來他每一次送食品來的時候都鼓勵鋼琴家「要堅持住」。在最後一次,鋼琴家問他:「我在這里能躲過(蘇聯紅軍來後)街上的戰火嗎?」德國軍官回答道:「如果你和我都熬過了這地獄般的五年,那就是上帝的意願讓我們活下去。」他不僅帶來了很多食品,留下軍大衣,還帶來一條鴨絨被。
這位德國軍官不僅救過這位鋼琴家,還救過其他猶太人。他後來被蘇聯紅軍俘獲,關進蘇聯集中營。他在被關押時給妻子寫過信,提到幾位他救過的猶太人名字,其中就有斯茲皮爾曼。但由於德國軍官被關在蘇聯,雖然鋼琴家找到波蘭最高官員,懇求幫助尋找這位德國軍官,但波蘭當局說他們無法干預被關到蘇聯的德國人。
這真是一個荒誕的人間慘劇:在經歷了將近六年、九死一生的磨難之後,最後由於這位德國軍官的幫助,鋼琴家得到倖存。但這位德國軍官卻在被關進集中營六年多後,由於幫助了猶太人而被折磨致死。因為他說救過猶太人,激怒了蘇聯人,認為他撒彌天大謊,反而把他摧殘死了。
在這之後,鋼琴家才和德國軍官的妻子聯繫上。在新版的《鋼琴家》一書中,列了幾頁這位德國軍官在戰爭期間寄給妻子的戰時日記。如果說電影「鋼琴家」是近幾年來我看到的最好電影之一的話,《鋼琴家》一書同樣是近年來我讀到的最令人感動的書之一,而這本書中最讓人震撼的是這個德國軍官的日記,他當年的思考簡直超過許多今天的所謂知識人。他不僅反對納粹,同時早就對發生在蘇聯的紅色暴政有清晰的認識。我在這里僅摘錄幾個片斷:
「這里正進行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性的屠殺……法國的斷頭台,蘇聯# #的秘密都無法與之相比。……這是一個政權教給那些本來不會傷害別人的平民這樣去做的。我們所有人都在犯罪……我們不能被饒恕。謊言是所有邪惡之最。所有惡行都由謊言開始。我們一直被灌輸謊言。公眾一直被欺騙,沒有一張報紙不說謊……工人們都跟著納粹走了,教會沉默不語,中產階級嚇得不敢有任何錶示,知識份子同樣。在過去十年來,任何個人都無法自由表達任何意願。對那些謊言製造者必須以武力制服。」
這位真實的德國人的故事,更使我堅信,人絕不是以種族分類,無論在哪個種族中都有人性的美麗和人性的邪惡。斯茲皮爾曼的這部紀實作品早在1945年戰爭一結束就寫出了,並在次年出版,但書很快被波蘭當局查禁。因為他的書不僅寫了納粹的殘忍,同樣描寫了烏克蘭人、立陶宛人做納粹幫凶的殘暴;還有那些向納粹出賣猶太人的波蘭敗類。同時也抨擊了猶太人本身:那些被納粹僱用的猶太人「在穿上警服、戴上警帽、拿起警棍的那一瞬間,他們的天性立刻變了,馬上煥發出蓋世太保精神。」這樣的內容當然不被# # #的波蘭當局容忍。
斯茲皮爾曼的書直到三年前才被重新發現。1999年底被譯成英文後,立即成為暢銷書,進入倫敦自傳作品前五名,登上《洛杉磯時報》暢銷榜,並獲「全球猶太人文學獎」。也是浩劫倖存者的猶太波蘭斯基去年把它搬上銀幕之後,《鋼琴家》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
《洛杉磯時報》書評家富蘭克(Michael Frank)說,「它是傳記文學的偉大貢獻,是永恆的歷史和人類價值的記錄。」《華盛頓郵報》評論說,「斯茲皮爾曼的回憶錄是一個清晰的聲音,升起在這種聲音消失的世界。我們幸運地有他這位見證人。」影評家說,「音樂是他的激情,而倖存成了他的傑作。」
雖然《鋼琴家》今年沒有獲得最佳影片獎,但我絲毫不懷疑,它會像《辛德勒的名單》、《人生是美麗的》一樣,被列入世界經典影片的行列。
影片開始時,是1939年9月納粹進攻華沙,斯茲皮爾曼彈奏的肖邦小夜曲成為波蘭電台播出的最後一支樂曲。影片結尾時,是1945年波蘭獲得自由後,波蘭電台播出倖存的斯茲皮爾曼彈奏的6年前被迫中斷的同一支樂曲(這一切都是真實發生過的!):
那雙被磚頭磨出老繭的手,那雙扒開冒煙殘牆的手,那雙被嚴寒凍僵的手,那雙捧起漂著死蚊蟲的水送向嘴邊的手,那雙從德國軍官手裡接過麵包果醬的手,再次奏起肖邦那輕柔、美麗的小夜曲——它是音符取代子彈,文明戰勝邪惡的宣言……
2003年3月24日於紐約
作者註:
中國大陸把「The Pianist」譯為「鋼琴師」並不確切,無論意譯還是直譯,都應譯為「鋼琴家」;正如不能把小提琴家譯成小提琴師一樣(「師」好像有修理鋼琴的意思)。而台灣把它譯為「戰地琴人」則更荒唐離譜,「琴人」好像是生造名詞,而「戰地」兩字完全是強加的,原文根本沒有這個意思。而且以戰地記者等習慣說法,「戰地」兩字給人以隨軍作戰、報道的印象,而實際上這位鋼琴家和毫無關系,只是浩劫的倖存者。
8. 有一個國產電影講的是一個天使下凡到人間愛上了一個盲人音樂家,結局很美好。是啥啊
財神到
9. 電影 音樂家
拉字至上 The L Word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97345/?i=0 這里有介紹
10. 求關於講述音樂家的電影
《不朽真情》(貝多芬)《一曲難忘》(蕭邦)《春天交響曲》(舒曼)《閃亮的風采》(鋼琴家)《莫札特傳》《巴哈》(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亨德爾》片
名:
Handel's
Last
Chance
《維瓦爾蒂》
片
名:
VIVALDI
《莫扎特》片
名:
NOI
TRE
(THREE
OF
US)
《貝多芬》
片
名:
Beethoven
Lives
Upstairs
羅西尼
片
名:
Rossini's
Ghost
蕭邦
片
名:
即興曲
Impromptu
舒曼
片
名:
Songs
of
Love
舒伯特片
名:
LEISE
FLEHEN
MEINE
LIEDER
帕格尼尼
片
名:
Paganini
李斯特
片
名:
Song
Without
End
李斯特片
名:
Liszt's
Rhapsody
柴柯夫斯基片
名:
Tchaikovsky
柴柯夫斯基片
名:
The
Music
Lovers
比才
片
名:
Bizet's
Dream
瓦格納
片
名:
Richard
et
Cosima
瓦格納
片
名:
Meeting
Venus
馬勒
片
名:
Death
in
Venice
...展開《不朽真情》(貝多芬)《一曲難忘》(蕭邦)《春天交響曲》(舒曼)《閃亮的風采》(鋼琴家)《莫札特傳》《巴哈》(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亨德爾》片
名:
Handel's
Last
Chance
《維瓦爾蒂》
片
名:
VIVALDI
《莫扎特》片
名:
NOI
TRE
(THREE
OF
US)
《貝多芬》
片
名:
Beethoven
Lives
Upstairs
羅西尼
片
名:
Rossini's
Ghost
蕭邦
片
名:
即興曲
Impromptu
舒曼
片
名:
Songs
of
Love
舒伯特片
名:
LEISE
FLEHEN
MEINE
LIEDER
帕格尼尼
片
名:
Paganini
李斯特
片
名:
Song
Without
End
李斯特片
名:
Liszt's
Rhapsody
柴柯夫斯基片
名:
Tchaikovsky
柴柯夫斯基片
名:
The
Music
Lovers
比才
片
名:
Bizet's
Dream
瓦格納
片
名:
Richard
et
Cosima
瓦格納
片
名:
Meeting
Venus
馬勒
片
名:
Death
in
Venice
馬勒
片
名:
Bride
of
the
Wind
約翰·施特勞斯
片
名:
The
Great
Waltz
約翰·施特勞斯片
名:
Strauss
Family
這些DVD我基本都有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