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70年代電影年畫圖片大全

70年代電影年畫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2022-06-17 13:12:12

A.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國產老電影

1、《黑三角》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77年,劉春霖、陳方千執導,張平、雷鳴、劉佳、凌元主演;其主要劇情為:我公安戰士與國外派遣及暗藏的間諜進行斗爭,最後一網打盡。

2、《海軍突擊隊》是1977年上映的動作類電影,由張徹執導,狄龍、傅聲、姜大衛、劉永、戚冠軍、施思主演。《海軍突擊隊》講述了中國海軍和日艦抗衡的故事。

3、《汪洋中的一條船》該片於1978年在中國台灣上映,於1986年10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該片改編自鄭豐喜的同名自傳,講述了天生不能行走的殘疾人鄭豐喜通過努力奮鬥成為一名大學生,最後成為一名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中學老師的故事。

4、《風雲島》是由張辛實、薛彥東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在1977年執導的中國大陸電影,苗壯、李江參與演出。《風雲島》講述了蔣介石匪幫不甘心失敗,派出水鬼從海底竄犯我風雲島,海軍某部派潛水小分隊進駐風雲島,執行擒敵任務的故事。

5、《中華丈夫》是由劉家良執導,倪匡編劇,劉家輝、水野結花、倉田保昭、加藤直三、原田力、角友司郎主演的一部中國香港電影。影片於1978年12月30日上映。影片講述何滔打敗日本武術界各派高手的故事。

B. 80年代的年畫有收藏價值嗎

你好,
這個應該有一定的收藏價值。關於收藏品的收藏價值已經回答很多次了。值不值得收藏?它自有物質、精神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它是承載歷史、文化、藝術信息的商品,其價值具有不穩定性,隨著時代風尚、審美趣味的變化而變化。而整體上呈上升趨勢。以書畫為例,齊白石的同一幅畫,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現在,可達到30萬元。至於古代的書畫,經年累月,其漲幅就更大了。
在現代社會,從事收藏已成為人們重要的投資手段。相對較低的投入、和相對較高的產出,低風險、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的青睞。在經濟日漸繁榮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為文人雅士的專利,而逐漸成為人們經濟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歷史上靠收藏而成為巨富的人,實在是數不勝數。明代中葉,因為江南經濟的發達,涌現了一大批書畫鑒藏家,如文徵明父子、項元汴家族,王世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這些收藏家同時又是著名的書畫家,他們的收藏一方面推動著當時書畫市場的繁榮,同時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收藏品不僅是財富、更是品位、修養、以及地位的象徵。尤其是近年來眾多企業參與收藏,充分展示現代企業的層次和魅力,使其在激烈的商戰中永遠成為大眾關注的對象。
收藏在改變人們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提升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如果說,藏品之於內府,不過是眾多國家財產中一部分而已;而對於私人收藏家來說,每一件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每一件藏品的各個細節:色調、神韻都瞭然於胸,而且熟知關於它的故事和傳奇。它的得與失、來與去、聚與散都與你息息相關。
因此,說收藏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是有道理的。它要求收藏者具備理性的經濟頭腦的同時,還要有很好的藝術的修養。收藏者在收藏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自己培養成理性和感性結合得相當和諧的現代人。
至於估價,通過幾張圖片或者描述這里無法給你准確的評定,即使給出價格也未必准確,而且即便說出來您也未必相信。所以對於真偽和估價建議找行家現場評定。

(以上供你參考吧~希望能幫上點忙~~望你採納~)

C. 六七十年代的電影宣傳畫多少錢一張

不同的電影,意義不一樣;宣傳畫不同質量,不同品相,價格也有較大差距。不過六七十年代比較特殊,這類東西有一定收藏價值,但市場價還比較低。

D. 70年代農村生產隊電影有哪些

1、電影《金光大道》

簡介:1976年年末,拍攝時多災多難的《金光大道 中集》終於殺青。當時,影片下集的劇本已經完成,卻由於「文革」已經結束,影片中某些帶有時代色彩的內容顯然已經不合時宜,所以下集未能拍成。

但歷史的鏡頭歷歷在目,《金光大道》劇組親歷了驚心動魄的唐山大地震,並留下了那個特殊時代的故事。

E. 木版年畫的民俗含義有哪些特點

歷史地看,木版年畫的出現與雕版印刷密切相關。我國的雕版印刷興於唐,盛於宋。最初主要應用於佛教經書插圖的製作上。漸漸地,民間木版印製的紙馬開始流行。《東京夢華錄》與《武林舊事》都記載著當時的開封已有了專事銷售此類版畫的紙馬鋪。這表明至遲在宋代,逢到歲時,以木版印刷的神靈乞求平安的習俗即已出現。但是,更完備的張貼年畫的風俗及其文化體系並未形成。也就是說雕版印刷———從刻版到印刷的技術早已成熟,卻一直耐心地等待著大規模的張貼年畫的風俗姍姍到來。這一風俗的真正形成應是明末清初。尤其是康乾之盛世,使得這五彩繽紛的風習得以普及到九州廣大的鄉野。盡管,明確的「年畫」一詞最早出現於道光年間的《鄉言解頤》一書,但張貼年畫的風俗在康乾年間已是定不可移。一旦大眾有了這樣的民俗需要,具有巨大復制能力的木版印刷的年畫便揚帆啟程,並得以迅猛的發展。南北各個年畫產地幾乎是同時崛起,並齊頭進入了輝煌期。就其本質而言,木版年畫不是單純的藝術。在民間的生活中,它更是一種風俗的需要,是年俗的方式與載體。濃厚的人文精神與年心理便注入其間。年畫自然也就不是一般意義的繪畫了。

人文的價值

首先進入年俗並成為一種雛形的木版年畫的是作為神靈崇拜的紙馬。已知宋代的紙馬有「鍾馗、財馬、回頭鹿馬」等數種。這里邊有避邪的內容,也有祈福的含義。有人認為宋代畫家劉松年那幅失傳的《新年接喜》、蘇漢臣的《開泰圖》和李嵩的《歲朝圖》這些節令畫就是一種准年畫,而且有一種祈福的含意。其實這種在過年時拿出來掛一掛的吉祥瑞慶的圖畫在史籍中記載得很多。雖然它還不是木版印刷品,更不是廣大民間過年時使用的風俗用品,但這表明祈福是普遍存在的年心理。等到這些祈福的願望真正成為年畫的主題,並進入了風俗范疇,木版年畫的題材就變得汪洋恣肆了。

面對年畫,人們可以直觀地看自己心中的想像。一切對生活的欲求與嚮往,比如生活富足、家庭安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仕途得意、生意興隆、人際和睦、天下太平、老人長壽、小兒無疾、諸事吉順、出行平安等等,都在年畫上。其中金錢的形象是民間年畫中最常見的形象。楊家埠、武強和楊柳青的木版年畫都有掛滿金錢的搖錢樹。山西臨汾地區甚至有一種把金錢作為敬祀對象的紙馬,更別提民間無處不在的財神了。但這並不能說是一種拜金主義。在物質匱乏的農耕時代,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號罷了。就其本質而言,年畫是理想主義的圖畫。不管年畫中有多麼真切的生活場景和細節,但它所展示的卻是普通大眾理想主義的形象世界。特別是在送舊迎新的日子裡,這些畫面就分外具有感染力和親切感,給人們帶來安慰、鼓勵、希冀;為年助興就是為生活助興。還有哪一種民間藝術能夠如此充分地展示人們的生命理想與生活情感?所以年畫中最重要的價值是精神價值。

年畫中另一層民俗內容是在張貼上。民俗是經過約定俗成、最終成為一種共同遵守的生活規定與文化的規范,誰也不能違抗。年畫的張貼時間(比如灶王、財神、門神、各種紙馬等都有各自的張貼時間)、地點(大門、影壁、房門、倉房、炕圍、窗旁、水缸、錢櫃、艙門、車廂、馬廄、豬圈、牛棚等)及其張貼的具體部位和內容都有嚴格的規定。在規定的時間,把特定的年畫貼在規定的位置上,是一種民俗行為。而在不同地域,生活環境不同,年畫的需求不同,也就自然會產生出不同體裁的年畫來。此中包含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十分豐富的文化記憶。因此,這些內容也是本次中國木版年畫普查的重點之一。

木版年畫往往是在廣大民間進行道德倫理規范、生活知識教育、文化藝術傳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畫所涉及的歷史、宗教、神話、傳說、小說、生產、建築、風光、戲曲、自然、游戲、節慶和社會生活之廣闊,可謂無所不包。在農耕時代,戲曲藝術的魅力不小於今天的電影電視,木版年畫描繪過的戲出多不勝數,各地的戲曲年畫所表現的又多是自己的地方戲,不少在年畫上繪聲繪色出現過的劇目如今早已絕跡不存。此外,究竟還有多少小說與傳說被搬到木版年畫上?單說《白蛇傳》和《天河配》,就被各個產地、各個時期以各種形式———單幅、多幅、成套的條屏以及連環畫一遍又一遍地描繪過。至於那種無以數計的描寫民俗風情的年畫,帶著不同地域與時代的氣質,記錄下大量的珍貴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畫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畫面都是農民獨特的視角。農民是木版年畫的原創者。他們的畫筆與刻刀直接反映著自己的愛憎、趣味、生活態度、文化心理以及價值觀。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的一幅楊柳青的木版年畫《一人一性,百鳥百音》,表達著農民對人的不同性格的一種寬容的心態,由此讓我們了解到民間對美好的人際關系的追求。還有一幅《豬羊一刀菜》,描繪屠夫宰殺一頭大豬後,小豬崽們到天上玉皇大帝那裡去告狀,玉皇大帝勸告小豬崽們要寬心,因為「豬羊活在世上,只是供給人們的『一刀菜』罷了」。農民正是用這種詼諧的方式來化解掉世間的弱肉強食帶來的不平。這詼諧是不是也含著一種嘲諷與無奈?如此深刻地外化農民心靈的年畫何止這兩幅,它們大量地深藏在年畫的遺存中。然而,這些遺存卻不為人知地散布在田野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現當時社會情景與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畫,其中體現出農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維視野,其價值不亞於大都市的時事畫刊。在楊柳青、桃花塢、楊家埠、小教場、武強等產地都曾有不少這樣的作品問世。它們一反傳統,十分寫實,細節非常逼真。在照相術尚未流行之時,這些木版年畫成了當時社會的琳琅滿目的寫真。在這個層面上,其他哪一種民間美術能夠與之相比?

數百年的木版年畫的歷史究竟創造了多少畫面,無人能做出回答。年畫是消費品,沒人保存,也沒人將其視為歷史文化,即使到了20世紀年畫走上消亡,仍不為世人重視與收藏,更別提各種人為的損壞與銷毀。但如今只要在民間發現一幅老畫或一塊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見過的孤品!存世於中外的年畫應該數以萬計。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畫作品中,蘊藏著的是農耕時代中國民間立體的影像,廣角的生活與社會,還有過往不復的精神情感。木版年畫的人文價值可以說既是深不見底,又是浩無際涯。

藝術的價值

木版年畫另一個巨大的價值是藝術價值。它的藝術特色鮮明,表現手段紛繁,審美含量極高,自成一個十分獨特的審美系統。這里分做三方面,即特定性、鄉土性和地域性加以論述:

首先,木版年畫藝術的特性,來自於年俗的特定要求。為了滿足殷實與豐足的年心理的需要,其特色則是畫面的飽滿和內容的紅火。年畫的畫面基本不留空白,即使天空與地面也被各種形象充實與填滿。畫中所有人物大都面含笑意,這與年的禁忌———禁哭有關。畫里的孩童個個健碩豐腴,人人新衣新褲,所有器物全是完美無缺,這都是象徵著生活的富足與吉祥。為了努力表達這種渴求與熱望,大量的吉祥圖案(各種具有吉瑞喜慶含意的動物、花卉、瓜果、物品、暗八仙以及紫氣祥雲等等)便被一樣樣地添加在畫面上。藝人們不怕這些蜂擁而至的吉祥物彼此無關,因為這種一再被強化的吉慶才是人們對年的願望。藝人的高明則是把這些密集的形象用裝飾手法和諧而優美地組合在一起。於是歡樂、祥瑞、紅火、繁盛、飽滿和裝飾性是年畫最突出的特徵,也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年畫美。

渲染著這種年畫特徵的是木版年畫的色彩。年畫大多是套版印刷。最多的套版也只有六色。所以顏色必須既簡練又有表現力。木版年畫為了順應年心理的要求,色彩追求鮮明熱烈;在各種顏色中以火熱的大紅為主,用得也最多。因為大紅是年文化的主色。在色彩關系方面,多採用對比色,比如民間口訣說「紅配綠,一塊肉;黃配紫,不會死」(天津)。「紅間黃,喜煞娘;紅重紫,臭其屎」(山東)。這些經驗都說明木版年畫的色彩基調是相互對比而非諧調,以達到彼此強調的作用,使畫面強烈又明快。年畫的顏色多用植物和礦物原料直接製成原色,很少用調和色。為了使這簡單的幾種原色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藝人採取色彩相互交錯的方式,使得整個畫面花花綠綠,斑駁響亮,簡潔又豐富,具有很強的沖擊力。這正是木版年畫獨有的色彩語言。

木版年畫藝術的鄉土性,是它價值之所在。這種在田野中誕生、在鄉土中成長起來的藝術,淳樸真率,樂觀詼諧。藝人們在農忙時耕作,農閑時作畫。他們身在天高地遠的窮鄉僻壤,與朝廷里的文字獄全然無關。整個中國木版年畫史上,沒有一幅年畫由於抨擊時弊而招來麻煩。它們是農民的自娛自樂,嬉笑怒罵,一任自由。於是畫面上的人情物態,都是充分的農民的性格形態。農民作畫沒有多少理性的技術,除去一代代口傳心授而積累下來的程式化的經驗,便是各自的天性與自生自滅的才華。雖然他們筆下的形象時而簡率,時而稚拙,卻有一種樸直的、天真的、極其生動和一任天然的鄉土美感。這種鄉土美包含一種情感的自由與自然。

同時,這種農民們的藝術又是具有很高智慧的。最高超的表現手法便是諧音的圖像。在農耕時代,農民識字有限或者乾脆是文盲,他們巧妙地利用與字同音的形象,將美好的詞句可視地展現出來。諧音的圖像分兩種。一種為一個形象與一兩個字的諧音(如雞的形象與「吉」字;蝙蝠的形象與「福」字;打開外皮而露出許多籽兒的石榴形象與「多子」等);另一種為兩三個形象的組合與一句成語的諧音(如一匹馬、一隻蜜蜂和一隻猴子的組合與成語「馬上封侯」的諧音;一隻喜鵲和一株梅樹的組合與成語「喜上眉梢」的諧音;蓮花和金魚的組合與成語「連年有餘」的諧音等)。諧音的文字與成語都是兆征幸福的吉祥詞語,所以這些具有特殊意味的圖像又被稱之為吉祥圖案。奇妙的是,組合在一起的諧音的形象,在生活中本來是相互無關的,但在這里卻意趣橫生地組成並呈現出人們心中的嚮往。農民真是聰明之極,他們巧妙地繞開不識字的缺憾,通過這些諧音的形象,讓人去猜畫中的寓意(成語)。而這成語人人皆知,誰都能通過畫中的圖像慢慢把藏在其中的成語找到。這樣,一方面提高畫面的趣味性,一方面使得觀賞者在猜解畫中的題旨時獲得了欣賞的快感。同時,諧音形象本身的內涵也被奇妙地擴充了。

木版年畫中的吉祥圖像,除去諧音的,還有另一類不諧音的。不諧音的吉祥圖像大多來自於歷史典故,具有象徵與寓意的性質。比如蟠桃象徵長壽,松竹梅(歲寒三友)寓意情義長在,鯉魚躍龍門表示一種平步青雲和飛黃騰達等等。在年畫中,這些大量的諧音與不諧音的圖像與各種年畫的畫面相互搭配,組成一片濃烈豐盈、富麗華美又富於浪漫色彩的景象。這種奇特的繪畫氛圍與境界,只有在年畫中才能見到。

另一個能夠體現木版年畫藝術非凡價值的,是它的地域性。木版年畫幾乎覆蓋整個中國。除去青海、內蒙、寧夏、新疆和吉林之外,幾乎全都有自己的木版年畫產地。由於中國地域多元,民族多樣,文化姿質有別,風俗各具特異,木版年畫———從題材、體裁、風格、手法和製作方式又迥然不同,因而呈現出絢麗多姿之局面。

北方年畫如楊家埠與武強之粗獷豪放,南方年畫如桃花塢與佛山之細膩柔媚,是一望而知的。然而,往細處瞧,單是北方各個產地的畫風也相去甚遠。比如山東楊家埠、高密和河北武強置身於林莽與鄉野之間,具有強烈的鄉土氣息,農民的氣質最為醇厚;河南朱仙鎮地處中原腹地,雕版歷史可上溯兩宋,至今帶著中古時代的典雅與大氣;天津楊柳青地處京畿,為了順應都市大戶人家的審美要求,崇尚精雅與華美。清代中晚期,一些都市的職業畫家如錢慧安等介入其間,當地作坊又冒出高桐軒等一些丹青高手,木版年畫出現一種主動靠近都市文人性質繪畫的傾向,同時在構圖和技法上又吸收外來的營養,故而手工彩繪日臻其妙,妝金飾銀,華貴富麗,達到了另一種極致。這些北方木版年畫產地雖然同屬北方的鄉間美術,彼此又都是獨樹一幟。

再進一步看,皆以北方農民氣質為其特色的楊家埠與武強年畫,藝術個性上也存在很大差異。楊家埠的文化背景是齊魯文化,雄強、陽剛、渾厚和樂觀;武強的文化背景是燕趙文化,帶著蒼勁和辛辣的味道,在清末時期它曾引入過都市流行的「諷畫」,冒出過許多揶揄、譏諷甚至怪異的圖畫來,將這塊燕趙大地人們的個性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楊家埠所沒有的。

各地年畫由於自然和地理環境的差別太大,歷史與民俗的傳統各不相同,年畫的題材與體裁都自持獨有的特點。楊家埠冬天寒冷,牆體很厚,年畫中便有專門貼在窗口的「窗頂」與「窗旁」;楊柳青鄉間多在屋內置一水缸,貯備飲用水,故有半印半繪的粗路貨「缸魚」一種,專門貼在水缸之上的牆壁上,每每打開缸蓋,大紅大綠的魚影即入缸中晃晃盪盪,如游其中;河北一帶農村喜好燈彩,故武強的「燈方」是年畫中的主項;山西風沙大,故在櫥櫃與門首垂掛一種年畫,叫「拂塵紙」,一為裝飾,一為遮塵。對這些百別千差的畫兒,將在本圖集各卷中盡述。

各個產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自己的一整套製作經驗和藝術與技術的特點,也創造出一批大眾喜聞樂見、經久不衰的典型的年畫形象。比如,楊柳青年畫的《連年有餘》、綿竹滇水腳的《門神》、朱仙鎮的《大馗頭》、桃花塢的《一團和氣》、楊家埠的《深山猛虎》、武強的《六子爭頭》等等。到了進入全球化的今天,這些風靡了數百年的藝術形象已經成了這些產地、乃至中國民間文化最耀眼、最迷人的符號了。

中國木版年畫還有一個重要的貢獻,是在雕版方面。如前所述,木版年畫肇始於唐宋以來的雕版。但是,宋代的雕版作坊主要是刻印經卷與圖書,大規模製作年畫的產地的形成要到明代中期以後。刻印圖書屬於典籍文化,印刷年畫屬於民間文化。前者多在都市,後者皆在鄉間。從大的方面比較,刻印圖書受文人審美的影響,崇尚典雅精緻、含蓄和詩意;印製年畫受大眾審美和年俗的要求,追求鮮明強烈,熱情洋溢。於是,刻版的手法、技巧、審美,完全是兩種語言。許多年畫產地的刻版刀法純熟,刻技高超,稱得上是木雕中的上品。但線條追求簡練流暢,刀隨情走,極其生動,富於張力;印出畫來,版味十足。如果將明清時期徽派和金陵派經典的書版和皇家的殿版拿出來,與楊柳青、朱仙鎮、武強、楊家埠的年畫古版比較一下,一望而知全然是兩個審美世界。木版年畫為中國雕版印刷史的貢獻是「另一半的江山」。 木版年畫是我國民間美術一筆巨大的遺產。由於漫長而縱向的歷史變遷,多元而橫向的地域背景,獨特而深刻的年俗底蘊,還有一代代才情並茂的藝人的創造,使年畫發展成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高峰。峰頂之上,幾近雲天,燦爛迷人。

它最清晰地描繪出農耕時代人們的精神天地,最熾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靈嚮往,最繽紛地表達了那個漫長的歷史時代社會生活的全相。因此說: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的龍頭。

F. 木板年畫在文化內涵

歷史地看,木版年畫的出現與雕版印刷密切相關。我國的雕版印刷興於唐,盛於宋。最初主要應用於佛教經書插圖的製作上。漸漸地,民間木版印製的紙馬開始流行。《東京夢華錄》與《武林舊事》都記載著當時的開封已有了專事銷售此類版畫的紙馬鋪。這表明至遲在宋代,逢到歲時,以木版印刷的神靈乞求平安的習俗即已出現。但是,更完備的張貼年畫的風俗及其文化體系並未形成。也就是說雕版印刷———從刻版到印刷的技術早已成熟,卻一直耐心地等待著大規模的張貼年畫的風俗姍姍到來。這一風俗的真正形成應是明末清初。尤其是康乾之盛世,使得這五彩繽紛的風習得以普及到九州廣大的鄉野。盡管,明確的「年畫」一詞最早出現於道光年間的《鄉言解頤》一書,但張貼年畫的風俗在康乾年間已是定不可移。一旦大眾有了這樣的民俗需要,具有巨大復制能力的木版印刷的年畫便揚帆啟程,並得以迅猛的發展。南北各個年畫產地幾乎是同時崛起,並齊頭進入了輝煌期。就其本質而言,木版年畫不是單純的藝術。在民間的生活中,它更是一種風俗的需要,是年俗的方式與載體。濃厚的人文精神與年心理便注入其間。年畫自然也就不是一般意義的繪畫了。

人文的價值

首先進入年俗並成為一種雛形的木版年畫的是作為神靈崇拜的紙馬。已知宋代的紙馬有「鍾馗、財馬、回頭鹿馬」等數種。這里邊有避邪的內容,也有祈福的含義。有人認為宋代畫家劉松年那幅失傳的《新年接喜》、蘇漢臣的《開泰圖》和李嵩的《歲朝圖》這些節令畫就是一種准年畫,而且有一種祈福的含意。其實這種在過年時拿出來掛一掛的吉祥瑞慶的圖畫在史籍中記載得很多。雖然它還不是木版印刷品,更不是廣大民間過年時使用的風俗用品,但這表明祈福是普遍存在的年心理。等到這些祈福的願望真正成為年畫的主題,並進入了風俗范疇,木版年畫的題材就變得汪洋恣肆了。

面對年畫,人們可以直觀地看自己心中的想像。一切對生活的欲求與嚮往,比如生活富足、家庭安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仕途得意、生意興隆、人際和睦、天下太平、老人長壽、小兒無疾、諸事吉順、出行平安等等,都在年畫上。其中金錢的形象是民間年畫中最常見的形象。楊家埠、武強和楊柳青的木版年畫都有掛滿金錢的搖錢樹。山西臨汾地區甚至有一種把金錢作為敬祀對象的紙馬,更別提民間無處不在的財神了。但這並不能說是一種拜金主義。在物質匱乏的農耕時代,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號罷了。就其本質而言,年畫是理想主義的圖畫。不管年畫中有多麼真切的生活場景和細節,但它所展示的卻是普通大眾理想主義的形象世界。特別是在送舊迎新的日子裡,這些畫面就分外具有感染力和親切感,給人們帶來安慰、鼓勵、希冀;為年助興就是為生活助興。還有哪一種民間藝術能夠如此充分地展示人們的生命理想與生活情感?所以年畫中最重要的價值是精神價值。

年畫中另一層民俗內容是在張貼上。民俗是經過約定俗成、最終成為一種共同遵守的生活規定與文化的規范,誰也不能違抗。年畫的張貼時間(比如灶王、財神、門神、各種紙馬等都有各自的張貼時間)、地點(大門、影壁、房門、倉房、炕圍、窗旁、水缸、錢櫃、艙門、車廂、馬廄、豬圈、牛棚等)及其張貼的具體部位和內容都有嚴格的規定。在規定的時間,把特定的年畫貼在規定的位置上,是一種民俗行為。而在不同地域,生活環境不同,年畫的需求不同,也就自然會產生出不同體裁的年畫來。此中包含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十分豐富的文化記憶。因此,這些內容也是本次中國木版年畫普查的重點之一。

木版年畫往往是在廣大民間進行道德倫理規范、生活知識教育、文化藝術傳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畫所涉及的歷史、宗教、神話、傳說、小說、生產、建築、風光、戲曲、自然、游戲、節慶和社會生活之廣闊,可謂無所不包。在農耕時代,戲曲藝術的魅力不小於今天的電影電視,木版年畫描繪過的戲出多不勝數,各地的戲曲年畫所表現的又多是自己的地方戲,不少在年畫上繪聲繪色出現過的劇目如今早已絕跡不存。此外,究竟還有多少小說與傳說被搬到木版年畫上?單說《白蛇傳》和《天河配》,就被各個產地、各個時期以各種形式———單幅、多幅、成套的條屏以及連環畫一遍又一遍地描繪過。至於那種無以數計的描寫民俗風情的年畫,帶著不同地域與時代的氣質,記錄下大量的珍貴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畫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畫面都是農民獨特的視角。農民是木版年畫的原創者。他們的畫筆與刻刀直接反映著自己的愛憎、趣味、生活態度、文化心理以及價值觀。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的一幅楊柳青的木版年畫《一人一性,百鳥百音》,表達著農民對人的不同性格的一種寬容的心態,由此讓我們了解到民間對美好的人際關系的追求。還有一幅《豬羊一刀菜》,描繪屠夫宰殺一頭大豬後,小豬崽們到天上玉皇大帝那裡去告狀,玉皇大帝勸告小豬崽們要寬心,因為「豬羊活在世上,只是供給人們的『一刀菜』罷了」。農民正是用這種詼諧的方式來化解掉世間的弱肉強食帶來的不平。這詼諧是不是也含著一種嘲諷與無奈?如此深刻地外化農民心靈的年畫何止這兩幅,它們大量地深藏在年畫的遺存中。然而,這些遺存卻不為人知地散布在田野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現當時社會情景與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畫,其中體現出農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維視野,其價值不亞於大都市的時事畫刊。在楊柳青、桃花塢、楊家埠、小教場、武強等產地都曾有不少這樣的作品問世。它們一反傳統,十分寫實,細節非常逼真。在照相術尚未流行之時,這些木版年畫成了當時社會的琳琅滿目的寫真。在這個層面上,其他哪一種民間美術能夠與之相比?

數百年的木版年畫的歷史究竟創造了多少畫面,無人能做出回答。年畫是消費品,沒人保存,也沒人將其視為歷史文化,即使到了20世紀年畫走上消亡,仍不為世人重視與收藏,更別提各種人為的損壞與銷毀。但如今只要在民間發現一幅老畫或一塊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見過的孤品!存世於中外的年畫應該數以萬計。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畫作品中,蘊藏著的是農耕時代中國民間立體的影像,廣角的生活與社會,還有過往不復的精神情感。木版年畫的人文價值可以說既是深不見底,又是浩無際涯。

藝術的價值

木版年畫另一個巨大的價值是藝術價值。它的藝術特色鮮明,表現手段紛繁,審美含量極高,自成一個十分獨特的審美系統。這里分做三方面,即特定性、鄉土性和地域性加以論述:

首先,木版年畫藝術的特性,來自於年俗的特定要求。為了滿足殷實與豐足的年心理的需要,其特色則是畫面的飽滿和內容的紅火。年畫的畫面基本不留空白,即使天空與地面也被各種形象充實與填滿。畫中所有人物大都面含笑意,這與年的禁忌———禁哭有關。畫里的孩童個個健碩豐腴,人人新衣新褲,所有器物全是完美無缺,這都是象徵著生活的富足與吉祥。為了努力表達這種渴求與熱望,大量的吉祥圖案(各種具有吉瑞喜慶含意的動物、花卉、瓜果、物品、暗八仙以及紫氣祥雲等等)便被一樣樣地添加在畫面上。藝人們不怕這些蜂擁而至的吉祥物彼此無關,因為這種一再被強化的吉慶才是人們對年的願望。藝人的高明則是把這些密集的形象用裝飾手法和諧而優美地組合在一起。於是歡樂、祥瑞、紅火、繁盛、飽滿和裝飾性是年畫最突出的特徵,也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年畫美。

渲染著這種年畫特徵的是木版年畫的色彩。年畫大多是套版印刷。最多的套版也只有六色。所以顏色必須既簡練又有表現力。木版年畫為了順應年心理的要求,色彩追求鮮明熱烈;在各種顏色中以火熱的大紅為主,用得也最多。因為大紅是年文化的主色。在色彩關系方面,多採用對比色,比如民間口訣說「紅配綠,一塊肉;黃配紫,不會死」(天津)。「紅間黃,喜煞娘;紅重紫,臭其屎」(山東)。這些經驗都說明木版年畫的色彩基調是相互對比而非諧調,以達到彼此強調的作用,使畫面強烈又明快。年畫的顏色多用植物和礦物原料直接製成原色,很少用調和色。為了使這簡單的幾種原色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藝人採取色彩相互交錯的方式,使得整個畫面花花綠綠,斑駁響亮,簡潔又豐富,具有很強的沖擊力。這正是木版年畫獨有的色彩語言。

木版年畫藝術的鄉土性,是它價值之所在。這種在田野中誕生、在鄉土中成長起來的藝術,淳樸真率,樂觀詼諧。藝人們在農忙時耕作,農閑時作畫。他們身在天高地遠的窮鄉僻壤,與朝廷里的文字獄全然無關。整個中國木版年畫史上,沒有一幅年畫由於抨擊時弊而招來麻煩。它們是農民的自娛自樂,嬉笑怒罵,一任自由。於是畫面上的人情物態,都是充分的農民的性格形態。農民作畫沒有多少理性的技術,除去一代代口傳心授而積累下來的程式化的經驗,便是各自的天性與自生自滅的才華。雖然他們筆下的形象時而簡率,時而稚拙,卻有一種樸直的、天真的、極其生動和一任天然的鄉土美感。這種鄉土美包含一種情感的自由與自然。

同時,這種農民們的藝術又是具有很高智慧的。最高超的表現手法便是諧音的圖像。在農耕時代,農民識字有限或者乾脆是文盲,他們巧妙地利用與字同音的形象,將美好的詞句可視地展現出來。諧音的圖像分兩種。一種為一個形象與一兩個字的諧音(如雞的形象與「吉」字;蝙蝠的形象與「福」字;打開外皮而露出許多籽兒的石榴形象與「多子」等);另一種為兩三個形象的組合與一句成語的諧音(如一匹馬、一隻蜜蜂和一隻猴子的組合與成語「馬上封侯」的諧音;一隻喜鵲和一株梅樹的組合與成語「喜上眉梢」的諧音;蓮花和金魚的組合與成語「連年有餘」的諧音等)。諧音的文字與成語都是兆征幸福的吉祥詞語,所以這些具有特殊意味的圖像又被稱之為吉祥圖案。奇妙的是,組合在一起的諧音的形象,在生活中本來是相互無關的,但在這里卻意趣橫生地組成並呈現出人們心中的嚮往。農民真是聰明之極,他們巧妙地繞開不識字的缺憾,通過這些諧音的形象,讓人去猜畫中的寓意(成語)。而這成語人人皆知,誰都能通過畫中的圖像慢慢把藏在其中的成語找到。這樣,一方面提高畫面的趣味性,一方面使得觀賞者在猜解畫中的題旨時獲得了欣賞的快感。同時,諧音形象本身的內涵也被奇妙地擴充了。

木版年畫中的吉祥圖像,除去諧音的,還有另一類不諧音的。不諧音的吉祥圖像大多來自於歷史典故,具有象徵與寓意的性質。比如蟠桃象徵長壽,松竹梅(歲寒三友)寓意情義長在,鯉魚躍龍門表示一種平步青雲和飛黃騰達等等。在年畫中,這些大量的諧音與不諧音的圖像與各種年畫的畫面相互搭配,組成一片濃烈豐盈、富麗華美又富於浪漫色彩的景象。這種奇特的繪畫氛圍與境界,只有在年畫中才能見到。

另一個能夠體現木版年畫藝術非凡價值的,是它的地域性。木版年畫幾乎覆蓋整個中國。除去青海、內蒙、寧夏、新疆和吉林之外,幾乎全都有自己的木版年畫產地。由於中國地域多元,民族多樣,文化姿質有別,風俗各具特異,木版年畫———從題材、體裁、風格、手法和製作方式又迥然不同,因而呈現出絢麗多姿之局面。

北方年畫如楊家埠與武強之粗獷豪放,南方年畫如桃花塢與佛山之細膩柔媚,是一望而知的。然而,往細處瞧,單是北方各個產地的畫風也相去甚遠。比如山東楊家埠、高密和河北武強置身於林莽與鄉野之間,具有強烈的鄉土氣息,農民的氣質最為醇厚;河南朱仙鎮地處中原腹地,雕版歷史可上溯兩宋,至今帶著中古時代的典雅與大氣;天津楊柳青地處京畿,為了順應都市大戶人家的審美要求,崇尚精雅與華美。清代中晚期,一些都市的職業畫家如錢慧安等介入其間,當地作坊又冒出高桐軒等一些丹青高手,木版年畫出現一種主動靠近都市文人性質繪畫的傾向,同時在構圖和技法上又吸收外來的營養,故而手工彩繪日臻其妙,妝金飾銀,華貴富麗,達到了另一種極致。這些北方木版年畫產地雖然同屬北方的鄉間美術,彼此又都是獨樹一幟。

再進一步看,皆以北方農民氣質為其特色的楊家埠與武強年畫,藝術個性上也存在很大差異。楊家埠的文化背景是齊魯文化,雄強、陽剛、渾厚和樂觀;武強的文化背景是燕趙文化,帶著蒼勁和辛辣的味道,在清末時期它曾引入過都市流行的「諷畫」,冒出過許多揶揄、譏諷甚至怪異的圖畫來,將這塊燕趙大地人們的個性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楊家埠所沒有的。

各地年畫由於自然和地理環境的差別太大,歷史與民俗的傳統各不相同,年畫的題材與體裁都自持獨有的特點。楊家埠冬天寒冷,牆體很厚,年畫中便有專門貼在窗口的「窗頂」與「窗旁」;楊柳青鄉間多在屋內置一水缸,貯備飲用水,故有半印半繪的粗路貨「缸魚」一種,專門貼在水缸之上的牆壁上,每每打開缸蓋,大紅大綠的魚影即入缸中晃晃盪盪,如游其中;河北一帶農村喜好燈彩,故武強的「燈方」是年畫中的主項;山西風沙大,故在櫥櫃與門首垂掛一種年畫,叫「拂塵紙」,一為裝飾,一為遮塵。對這些百別千差的畫兒,將在本圖集各卷中盡述。

各個產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自己的一整套製作經驗和藝術與技術的特點,也創造出一批大眾喜聞樂見、經久不衰的典型的年畫形象。比如,楊柳青年畫的《連年有餘》、綿竹滇水腳的《門神》、朱仙鎮的《大馗頭》、桃花塢的《一團和氣》、楊家埠的《深山猛虎》、武強的《六子爭頭》等等。到了進入全球化的今天,這些風靡了數百年的藝術形象已經成了這些產地、乃至中國民間文化最耀眼、最迷人的符號了。

中國木版年畫還有一個重要的貢獻,是在雕版方面。如前所述,木版年畫肇始於唐宋以來的雕版。但是,宋代的雕版作坊主要是刻印經卷與圖書,大規模製作年畫的產地的形成要到明代中期以後。刻印圖書屬於典籍文化,印刷年畫屬於民間文化。前者多在都市,後者皆在鄉間。從大的方面比較,刻印圖書受文人審美的影響,崇尚典雅精緻、含蓄和詩意;印製年畫受大眾審美和年俗的要求,追求鮮明強烈,熱情洋溢。於是,刻版的手法、技巧、審美,完全是兩種語言。許多年畫產地的刻版刀法純熟,刻技高超,稱得上是木雕中的上品。但線條追求簡練流暢,刀隨情走,極其生動,富於張力;印出畫來,版味十足。如果將明清時期徽派和金陵派經典的書版和皇家的殿版拿出來,與楊柳青、朱仙鎮、武強、楊家埠的年畫古版比較一下,一望而知全然是兩個審美世界。木版年畫為中國雕版印刷史的貢獻是「另一半的江山」。 木版年畫是我國民間美術一筆巨大的遺產。由於漫長而縱向的歷史變遷,多元而橫向的地域背景,獨特而深刻的年俗底蘊,還有一代代才情並茂的藝人的創造,使年畫發展成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高峰。峰頂之上,幾近雲天,燦爛迷人。

它最清晰地描繪出農耕時代人們的精神天地,最熾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靈嚮往,最繽紛地表達了那個漫長的歷史時代社會生活的全相。因此說: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的龍頭。

G. 八十年代的小本電影畫冊有沒有收藏價值

肯定有收藏價值,那是八十年代好多人的回憶,現實也有很多人偶讀在收集這個

H. 七八十年代的農村老電影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反映農村生活的老影片許多。像《青松嶺》《喜盈門》《春苗》《金光大道》《月亮灣的笑聲》《許茂和他的女兒》等。

這此當今農村故事的喜劇片大多數反映七八十年代農業學大寨精神實質,反映新時期農戶為早日改進社會主義社會鄉村新風貌,勇於同一天斗、同地斗、同階級敵人斗的紅色精神。

70時代鄉村老電影大全有《偵察兵》,《閃閃的紅星》,《黑三角》,《渡江偵察記》,《小花》,《火紅的年代》,《創業》等。

80時代農村老電影有《人生》,《大橋下面》,《城南舊事》,《人到中年》,《紅高梁》,《芙蓉鎮刁,《牧馬人》,《駱駝祥子》,《知音》,《喜臨門》,《月亮灣的笑聲》,《天雲山傳奇》,《廬山戀》,《第二次握手》,《戴手銬的旅客》,《城南舊事》等。

I. 中國70年代電影有哪些

1.《點指兵兵》

由珠城製片有限公司、藝高娛樂公司於1979年出品。該片章國明執導,王鍾、金興賢、張國強、劉詩棣、陳植槐、許炳森等領銜主演。

主要劇情是:一個醉心槍械的年輕人慾投考警察,因有眼疾未被錄取,造成心理不平衡而四處殺人。警方成立特別組緝捕他,一個初出茅廬的警察與兇手狹路相逢,最後將他槍殺。

2.《蝶變》

是由徐克執導,張國柱、劉兆銘、米雪、黃樹棠主演的古裝驚悚懸疑電影。影片講述了一群武林高手發明了強大的火葯武器,最後卻因為內訌和互不信任而同歸於盡,使秘密淹沒於地下的故事。

3.《瘋劫》

是由許鞍華執導,趙雅芝、張艾嘉、徐少強主演的驚悚劇情片。

影片講述了連正明發現好友李紈及其未婚夫突然被殺的許多疑點並揭開真相的故事。該片於1979年11月1日在香港上映。影片獲第1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

4.《蛇形刁手》

是1978年袁和平執導,成龍、袁小田、黃正利主演的電影。影片講述了兩大門派鷹爪門和蛇形門世代敵對,雙方都想將對方徹底鏟除的故事。

5.《鬼馬雙星》

是由許冠文執導,許冠文,喬宏, 何柏光,許冠傑等人主演的一部喜劇片。影片講述了老千鄧國文用意想不到的辦法逃脫追殺的故事。影片是1974年香港票房最高的電影。

(9)70年代電影年畫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點指兵兵》劇情

沙展陳立基行事火爆,雖屢破大案,卻不被上司周幫辦認同,唯二人感情無損,周幫辦更與立基兒子牛仔感情融洽。新人阿榮被編進與立基同隊,見同僚們相處愉快,辦事認真,決心努力學習。阿標因視力不佳考不上警察,懷恨在心。

轉與大哥康及阿倫聯手行劫,阿標忿然將警察擊斃。立基與阿榮聯手調查,套到線索,警方即大舉進攻,雖讓阿標逃脫,卻仍能破案。周幫辦受到贊揚,唯擔心阿標。牛仔被阿標擄去。立基情急下獨自到石灘救回兒子,卻被阿標槍殺。

周幫辦、阿榮一眾神情黯然,警方大為緊張。阿標跟蹤至周幫辦女友商店,將周幫辦槍傷。阿榮欲助無從,反被阿標追殺。逃至大廈內,阿榮驚覺無路可逃,鼓起勇氣向阿標襲擊,幸運中用壘球棒將阿標擊殺。牛仔得周幫辦照顧,阿榮本對工作意興闌珊,但為周幫辦所勸繼續留任。

J. 年畫中的故事以及圖片

年畫,就是與年俗有關的版畫,也是過年期間特有的民間藝術。年畫是中國民俗的形象反映,是節日文化風俗的典型體現。

民間年畫因風俗節日而興起,它寄託了人們對風調雨順、農事豐收、家宅安泰、人馬平安和祈福迎新、驅災避邪的願望。

過年的民俗

農歷過年的風俗,我國很早就有文字記載。「年」字,遠在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紀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字形為很像一個人在收割或頂谷禾回去,所以《說文解字》稱「年」字是「谷熟也,從禾」。商以後到了周,開始用「年」這個字來紀年。

當田裡的五穀收割完畢,則是一年過去開始新的一年了。因此稱春節叫「過年」。在中國古代年俗中,將一些祝賀過年的東西都冠以「年」字,如見面互相慶賀的話叫「年話」,門上和牆上貼的畫叫「年畫」,吃的糕叫「年糕」,走親訪友的禮儀叫「拜年」等等。

由國家正式確定過年的具體時間,是在西漢太初元年。漢武帝劉徹詔令太史丞鄧平創制「太初歷」,確定正月為歲首,初一稱「元旦」,後又稱元旦前夜為「除夕」。從此,除夕、元旦過年的風俗活動越來越多。

年畫民俗的演變

年畫的起源和春聯一樣,都和古代的桃符有關。

如東漢蔡邕《獨斷》里所載:漢代「常以歲竟十二月,從百隸及童兒而時儺,以索宮中驅疫鬼也。桃弧、棘矢(弓箭),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穀播灑之,以除疾殃。已而立桃人、葦索、儋牙虎、神荼、郁壘以執之。」

蔡邕所說的「神荼」、「郁壘」在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中引《黃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郁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立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佞為人禍害,荼與郁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因此漢代縣官多在臘日或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衛凶也。」可見,年畫的風俗源於抵禦邪祟的進入的願望。

在《漢書·景十三王傳》中也有記載:「廣川惠王越,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挎長劍。」顏師古註:「成慶,古勇士也」。

到了南北朝時,乾脆就將神荼、郁壘直接畫在桃板上。《荊楚歲時記》:「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也有人直接將神荼、郁壘的名字寫在桃木上,省去了繪畫的麻煩。桃符發展到後來,漸漸分化成春聯及門畫,其中的門畫就是年畫的前身。

古人為何家家貼門神?據說,古人以為黑夜有鬼魅出來,門上若畫或貼上一幅武將門神,就可在守護神的保護下安睡。到了晉代,有「元旦畫雞於門」的風俗,因雞一叫天就亮了,鬼魅則不見。此說見於王嘉《拾遺記》:「堯在位七十年,有氏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雙睛,言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鳳,時解落毛羽,肉翮而飛。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今人每歲元日,或刻木鑄金或圖畫為雞於牖上,此之遺像也。」

畫雞於門上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擴大了年畫中的門神題材,至今一些年畫產地的早期門畫中,尚有這一形式的畫樣傳世。

宋代以後門神畫上的猛將秦瓊、尉遲恭之像,就是由此衍變而來。

春節張貼年畫的風俗在各年畫產地不盡相同。在佛山,明以前,人們多用石刻虎、獅放於門前左右,以示驅邪示威。自年畫興起後,人們在臘月廿四以後,便開始張貼春聯、門畫,民間俗稱貼門神,以作驅邪納福。

年畫內容與民俗密切相關

年畫往往通過反映民俗風情和各個地方的慶典活動來表現民俗。很多年畫作品在反映社會變革或人們衣食住行等活動中,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了時代風尚、社會風俗,給研究者留下了大量可貴的形象資料。如一些年畫中的服裝裝束,是研究服裝變化的真實可靠的資料;年畫中的農耕,畫面中的農耕工具則是研究農業工具歷史演變的重要資料;年畫中反映結婚場面,畫古代婚禮都是堂上供一「天地龍車」或「和合二仙」之圖,案上放弓箭糧斗、瓶爐花果等物,這與傳說中的桃花女破周公的故事相關。

晚清武強年畫印了一些反映維新變法運動時提供新學的年畫《萬童習武》、《兒童體操圖》等,景物一改過去家塾那種書房環境,表現了奮發自強的主題。從這些反映教育題材的年畫中,得見我國近百年來教育制度的衍變,也可以看到到受西俗影響的社會變革,如男女平等、風氣開放等等。

在舊時,年畫不僅歲末臘月大量出現在鄉村市集城鎮街巷,就是在平時喜慶節日、婚喪風俗中,仍可見到各種不同題材形式的年畫,如嫁女娶親、生子彌月、入塾讀書、考試中舉、陞官授職、拜師收徒、酬師謝神、養蠶獲利、捕魚豐收、出獵平安、安家遷居、謝醫掛匾、祭天酬神等等民俗活動中,都有年畫藝術形式點綴其盛。

所以,年畫藝術與民俗密切相關。古時沒有電影電視,也沒有報紙刊物,更沒有網路等現代媒體,因此,年畫作為惟一的發行量最大、覆蓋面最廣的傳播媒體,以其通俗性反映了幾乎所有民俗文化內容。

年俗中的應景年畫

《春牛圖》

農村過去無歷書,年畫作坊入冬先印《春牛圖》,圖下畫一芒神,為一童子模樣者,手持一短鞭,象徵春臨,童子依一卧牛身旁,手托一「春」字。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節氣月日表,及「流郎詩」、「地畝經」等,供農人耕作時按圖上節氣行事。

從宋劉克庄詩「今年台歷無人寄,且看樹翁壁上圖」句,則知《春牛圖》遠在宋代已流行民間。《春牛圖》又名《芒神春牛圖》,《清嘉錄》:蘇州新年「城中圓妙觀尤為遊人所爭集。賣畫張者聚市於三清殿,鄉下爭買《芒神春牛圖》。」

《春牛圖》有很多種類,不同地方的年畫構圖不同,但主題一樣。

戲出燈畫

民間以農歷正月十五日為燈節,城市街上懸燈結綵,慶賀佳節,農村則以秫秸扎一方形燈架,外糊木版印製的「燈方子」紙畫。

這類燈畫四張為一幅,印有各種地方戲曲一出,圖上還刻有謎語各一則,如「小人無用」(葯名一),謎底為「使君子」。

還有「走馬燈」,是用年畫作坊刻印的刀馬人剪制而成,走馬燈做法是先用竹篾紮成方或圓形紙燈,將彩印刀馬人剪出,黏一紙輪之下四周,輪中有干,能活動自轉。常見的畫面有「三戰呂布」、「割須棄袍」、「捉拿花蝴蝶」等小說中的武打場景。

鎮宅鍾馗

鍾馗是民間木版年畫中較早出現的一個題材。北宋時已有印賣鍾馗的文獻記載,不過那時是在除夕懸掛。葉夢得《石林燕語》:「神宗(趙頊)夢中忽得吳道子畫鍾馗像,因使鏤板賜二府,明年除日復賜。」反映出宋代鍾馗是和門神一樣,都是新年出現在牆壁或門上。

直到明朝時歲暮還是「門旁置桃符板,將軍炭、貼門神。室內懸掛福神、鬼判、鍾馗等畫」(見劉若愚《酌中志》)。明代以後,除夕懸掛鍾馗的風俗漸漸移到五月端午,懸於堂中「掛鍾馗圖畫一月,以祛邪魅」(見《清嘉錄》)。

民間年畫中的鍾馗,多無捉鬼情節,只畫鍾馗頭戴進士巾,身穿圓領官衣,蹬厚底靴,仗劍,手指一蝠,或題「引福入堂」,或題「恨福來遲」以及「福在眼前」、「福自天來」等字句,借「蝠」與「福」字之音相諧近,巧成一句吉利之語。

《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是屬民間年畫中歷畫之一種,它也是早期出現的年畫形式之一。現存較早的一幅是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陝西刻印的《九九消寒之圖》。此圖中畫一蒜頭形寶瓶,上插一枝折梅花,共81花瓣。梅瓶四周,畫了從一九到九九由冷轉暖的不同節氣和人們耕種聚飲的各種風俗活動。

明尤侗《帝京景物略》:「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可知明代《九九消寒圖》之形式,多畫梅花。

清代年畫中「消寒圖」的形式花樣較多,還有一種娃娃題材的,圖中畫一兒童拿香譜,譜上印有九個雙鉤楷字、每字九筆,如「香保送茶來廳前待客」、「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也有作「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等美句者,各地的《九九消寒圖》圖案都不同,武強的《九九消寒圖》圖案為著名的「六子爭頭圖」,是武強年畫代表作。

而山東濰縣刻印的《九九消寒圖》,上印一年之節氣與月建等字,下刻八卦之文排成九組,每組九條。每組下系一詩,詩中有寓意貧富不均之怨,如:「四九地鋪遍地平,朔風冽冽起新晴;朱提公子休嫌冷,中有樵夫赤足行。」古時冬至節日猶如新年一樣受到重視。

財神

在民俗年畫中,關於財神的年畫最多。各地都有不同財神的圖案,有的是文財神,有的是武財神,有的是文武財神,有的是財神夫婦,有的是上關(官)下財(上面是關公,下面是財神)。關公也是財神,關公重義,因義比錢重,所以關公在財神的上面。

其實重義也是為了得財,因為只有誠信,才能賺到更多的錢。

灶王

民諺說「先有楊家埠,後有灶王爺」,在楊家埠家庭年畫作坊里,每年大量印刷灶王爺年畫。這樣的油光紙年畫一天可印300張,最多時日夜加班可印700張。灶王爺年畫有5至6塊版,刷5至6次色,相當於一天要印1500張次到4200張次。只要看看手藝人分秒不停疾速勞動的雙手,就可想見民間年畫藝人的艱辛。

灶王年畫也稱灶神、灶君、灶君府等。貼灶王風俗的演變,已有千年之久,灶君馬(府)印刻作坊遍及全國,遠至雲南的納西族、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地區,都有大小不同彩印或墨線灶君紙馬之圖像。圖像的形式有坐、有立(白族灶君是立像),有灶君一神獨坐,有灶君與夫人並坐,還有香案前灶君坐於中間,左右二夫人分坐,此類灶君只有山東濰縣和聊城一帶流行,俗稱「三頭灶」。

灶王年畫顧名思義是貼在灶上的,貼了灶王畫,表示一年四季天天開火,灶火旺盛,有飯吃。這表達了底層民眾最樸素的願望。因此,灶王是印製最多的年畫之一,特別是在楊家埠,幾乎家家年畫作坊都印灶王,銷量最大。

年畫是古人的「宗教」

為何年畫在古代得以廣泛流傳?通過對收藏的各地大量年畫的研究分析,可以認為,在古代年畫對普通百姓起著「宗教」的作用。

西方人有宗教信仰,中國有儒道釋傳統,但這些還不是宗教信仰,那麼,民俗年畫在某種程度上就成為了中國人的宗教,或者說成了一種信仰。

比如貼門神,是為了驅邪避災,迎祥納福;貼觀音,是為了向善。不同的是,西方人的宗教是純精神的,而中國人宗教其實是功利的。如貼財神,是為了求財。

在現存的濰縣清代年畫中,就有大量這類的年畫,如有一幅上面寫的是,爭請財神到我家,堆的銀子白花花。還有一幅《家有搖錢樹》,表現了古代生活畫面,上面印有一些有趣的文字「家有搖錢樹,許多珠寶鋪;家有聚錢爐,富貴有了余。許多騾和馬,也有牛和驢,也有玉,也有珠,許多寶貝堆滿屋。這家人家實在好,老老少少都有福。做闊老,做尚書,做學院,做總督,子孫賢,讀詩書。」

從這幅年畫中可以看到,人們對世俗快樂和物質的追求憧憬,要遠遠多於精神。

「現代化」的弊端

年畫有幾種顏色就有幾塊版,有幾塊版就要刷印幾次。只有在民間年畫作坊,人們才深切體會到了古人造詞「印刷」的真正含義,其實是先有刷,才有印,而現代印刷廠用德國海德堡輪轉機印刷,已經只有印沒有刷了。

盡可能省略,只有省略才有效率,這和現代社會追求的快節奏高速度有關。所謂的科技進步,就是省略過程、直奔結果。速度是快了,但體驗卻沒有了。

比如現代旅遊,來到名山,乘坐電纜車十分鍾就上了山頂,把需要爬一天山的過程省略了,而遊山玩水的趣味隱去了,精神體驗和心靈樂趣全無。

再比如喝茶。古代人喝茶,不僅茶葉的選用頗費心思,茶具的選用也有很多講究。紫砂壺分為許多種,除了茶壺、喝茶的杯子,還有聞香杯,就是舀茶的勺子用什麼料做都有講究,更別說古人羹茶的諸多程序和講究了。

羹茶的講究從選用的水開始,必須是某地清冽泉水或雪水,需煮一遍又一遍,每一遍火候的掌握也有很深的學問。現在有了袋裝茶葉,倒開水沖了即可喝。更有甚者,連開水沖茶的程序都省略了,罐裝茶水打開即可喝。

回到年畫製作,現代輪轉機印刷的年畫只是印刷品,但它的速度快,一天就可以印刷數十萬張;而傳統的木版水印套色年畫,從繪制畫樣、雕版到刷印,慢工出細活,一張年畫要數十天甚至數月才能完成。濰坊年畫大師張殿英,印製一張《農家樂》木版年畫用了4個月時間,而這幅年畫的整個創作過程用了8年,才最終造就「世界年畫之最」。

作為收藏鑒賞,印刷品毫無價值,只有手工木版年畫才有藝術的韻味,也是可供收藏並慢慢鑒賞的藝術品。

民俗年畫如何融入當代生活

如今,各個年畫產地都在藉助年畫大做文章,希望通過搶救年畫來搶救民俗文化,進而發展當地經濟。

有專家提出,可抓住這一文化資源做文章,比如包裝用年畫,產品名稱可取相應的年畫名,年畫節也可由企業來具名。年畫既然植根民間,源於大眾,就不應該使路子越走越窄而僅僅成為少數創作者、收藏者和玩家的寵物,它曾經是並且一直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該來於民間歸於民眾,讓社會上更多的人參與經營,使年畫永葆藝術生命。

事實上,很多企業和商家已經介入年畫,或藉助年畫資源,創造商業價值。這帶來兩個現實,一是年畫通過商品流通得到更廣泛的傳承,二是年畫沾染了商業氣而降低了文化品位。到底是喜是憂,時間之流將沖淡我們的困惑。

民俗生生不息 年畫綿綿無絕

年畫時代已經過去,但民俗文化卻已融入人們的血脈,生生不息。一些年畫產地每年都舉辦大型年畫活動,如綿竹年畫節到2006年1月18日,已經舉辦5次,每年的大巡遊都有一個主題,如2004年的主題是「迎春圖」,表現的是古代綿竹年畫《迎春圖》的場面,而2005年的主題則是五十六個民族。

在綿竹年畫節上,人們充分感受到了中國古代民俗在年畫產地的保存,只見滿街張燈結綵,人如潮湧,仿古街上賞年畫,馬尾河邊觀河燈,其情其景,讓人流連忘返。

如今都市人已經不貼木版年畫了,但還有貼印刷品年畫和春聯的習俗。在很多超市,春聯、燈籠、年畫、爆竹等民俗年貨成為亮點,許多城市每年舉辦的年貨嘉年華展銷會和迎春花會上,都可以看到印刷品年畫、春聯、民間剪紙等反映民俗的作品。在近年的文博會上,也有專門展銷民間木版年畫的展櫃。

相關鏈接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清朝統治被推翻,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討論歷法問題。會上達成了「行夏歷,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的共識,決定使用公歷,把公歷1月1日定做「新年」,把農歷正月初一稱做「春節」,但並未正式命名和推廣。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歷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把農歷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並規定春節放假三天,讓人們熱烈地慶祝農歷新年

閱讀全文

與70年代電影年畫圖片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語電影公司有哪些 瀏覽:637
新冠病毒最新消息電影 瀏覽:306
勵志的義大利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380
求佛mv是什麼電影 瀏覽:113
看小電影丟人嗎 瀏覽:120
PS3軟破電影文件放哪裡 瀏覽:245
最新粵語超清電影張家輝 瀏覽:424
哪裡有偏光3d電影下載 瀏覽:411
自由飛翔電影完整 瀏覽:70
迪麗熱巴第一部大電影 瀏覽:554
免費看vip電影能投屏的軟體 瀏覽:223
一部電影有媛媛 瀏覽:544
手機電影領袖水準 瀏覽:774
花木蘭電影免費觀看在線 瀏覽:422
3d電影播放器免費手機版 瀏覽:827
一部中國武術對各國電影 瀏覽:206
怎樣給電影圖片加濾鏡 瀏覽:403
消音器電影在線 瀏覽:291
生命底色微電影 瀏覽:622
武漢日夜電影怎麼樣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