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vivo手機中的照片電影怎麼自定義音樂
可以在手機中進入相冊APP--相冊--右上角「+」--製作照片電影/照片電影--選擇照片--完成--配樂--自定義配樂,即可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
註:自定義配樂支持MP3、flac、ape、mpeg音樂格式。
『貳』 電影作曲流程是怎樣的
確定配樂點(Spotting)作曲家和電影製作方進行探討,定出配樂點並由音樂編輯師(Music Editor)製成配樂點標注表(Spotting Notes)供作曲家創作使用,表格中有樂曲編號、時間碼(Timecode)、劇情等等關鍵信息。音畫對位(Syncing)此階段完成關鍵畫面與音樂對位的工作。這里有兩種方式:自由時間(Free Timing):只定出關鍵事件的時點並通過同步孔、同步條或計時表提示指揮家;使用打點軌道:採用固定速度(速度由關鍵點計算出)。打點軌道(Click Track)打點軌道是包含節拍器和語音提示的一個音軌,根據前面確定的時間信息製作出來,Auricle軟體就可以生成打點軌。錄音,在國內一般是作曲家本人擔任指揮,國外有時會另請指揮,因為擔任指揮需要執照。
『叄』 導演與電影配樂的製作人怎麼才能製作出電影配樂
配樂製作人?好像沒有這個崗位。通常好萊塢電影有個音響總監,音樂監制或編輯(他們有時候賺的比作曲還多,一天上萬美金工資的不少)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作曲。在中國通常就是導演和作曲直接聊,作曲需要摸一下導演的風格和套路,電影作曲不光要音樂寫得好,還要懂戲劇。導演可以不懂音樂,但作曲一定要懂點電影(因為是收錢的一方)。無論是古典戲劇,當代舞台劇,音樂劇,還是各種電影,作曲家都要比較熟悉才行,我就自己在家看了半年的編劇書,然後再去補電影,果然不太一樣。如果電影僅停留在劇本時就要參與創作的話,那就是要和導演多聊,讓他給你聽他喜歡的音樂,你也可以放點你喜歡的作品看看他的反應,大概風格現有個口頭方向,然後去寫兩段小樣看看導演的意見,其實如果方向沒啥問題,這活接下去就好整一些。如果方向錯誤,那有的作曲折騰了。
『肆』 影視後期MV剪輯的技巧
一部成熟的MV,一定不能是胡亂堆砌鏡頭的作品。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影視後期MV剪輯的技巧,歡迎參考~
一、MV的製作一定要有設計意圖
一部成熟的MV,一定不能是胡亂堆砌鏡頭的作品。從頭至尾所有的鏡頭一定要有一條主線貫穿起來,作者要明白,自己的MV要表現什麼,無論是純剪輯的還是片花式的還是劇情式的,如果鏡頭象一盤散沙毫無章法,那一定是一部沒有凝聚力的作品。
二、MV要有「編輯感」
在網上看過許多MV,大段大段的往音樂上堆砌鏡頭,不理會音樂的節奏,不理會歌詞的內容,不理會鏡頭的長度,只知道自己喜歡哪段鏡頭,就整段剪下來堆在音樂上,一個鏡頭壓好幾句歌詞,十幾、二十秒都不換畫面,畫面與音樂完完全全是脫節的,這樣的MV不如直接去看劇。
給大家推薦岳靈珊的一部新作《暮雲深》預告,這部MV讓人想起東北的一道名菜:亂燉,就是把很多劇很多人物放進同一作品中去攪在一起,情節參考某部小說,人物全部帶COS性質,僅是我看出來的片源,就有《大唐情史》《貞觀長歌》《大秦帝國》《誰主中原》《逆水寒》《大明宮詞》等多部劇,還有我沒看出來的,總之畫面很漂亮,情節很緊湊(雖然看不懂),邊框和背景很古樸很漂亮,這是預告片,不知何時出正片,我們期待著吧。
三、MV要注意音樂與畫面的節奏相結合
這一點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是很難的,對於樂感好的人來說,可能要容易一些。主要注意以下幾點就可以了。
1、音樂的節奏與畫面切換的節奏要協調
所選取音樂的節奏決定了整部MV的風格與基調,在拼鏡頭的時候,就要完全遵循音樂的節奏來控制畫面切換的快慢,這樣給人的感覺才是協調的、舒服的。
2、音樂的節奏與畫面內部節奏要協調
什麼是畫面的內部節奏呢?就是畫面中人物的活動速度或是運動鏡頭的運動速度。比如,在一段很舒緩的音樂背景下,畫面中的人物卻在風馳電掣的舞劍,這就顯得很不協調,辦法很簡單,手工調節畫面的速度即可。
3、學會把握音樂重音
我把這一條稱為「踩點」,以前我對這一點注意得不多,直到前段時間我製作「大秦」那個MV時,前奏部分有個老者舉刀喊殺的鏡頭,朋友提醒我,這個鏡頭要向後退一點,我不明白,朋友說,恰好有個音樂重音在後邊一點處,要讓老者的手臂舉到最高處時恰好卡上音樂重音,這樣看著才舒服。我頓時醒悟,試之,果然。
所以說,製作MV並不是僅僅把畫面對上音樂就行,一定要考慮畫面本身的內容、節奏、人物的動作等因素,再配以選取得當的音樂,才能真正做到音樂和畫面的靈魂合二為一,總之一句話,快要快得有理,慢要慢得有理。
下面兩部MV是我認為在畫面與音樂的節奏把握上做得非常好的兩部,節奏分別是一快一慢,希望這兩部作品的欣賞能帶給大家完全不同的感受。
第一部是《游劍江湖》MV之《瀟灑一生》,作者:龍砂
這部MV給我的感覺是「動感十足」,音樂很帶勁,鏡頭剪得也很帶勁,最為帶勁的是整個作品所把握的節奏,刀光劍影與人物表情交相呼應,尤其請大家注意結尾處的字幕與音樂的節奏更是渾然一體,再加作者精心打造的水墨效果,一代大俠繆長風的形象呼之欲出。
第二部是《龍虎人生》MV之《千秋家園夢》作者:心兒小語
我一直很糾結於作者將田震的這首《千秋家國夢》做成的MV更名成《千秋家園夢》,在這部劇中,王志飛和王志文這兩位資深帥哥演的對手戲相得益彰,相當出彩,對於本MV中所表現的杜松山(王志飛飾演)來說,「國」的概念絕對要重於「家」的概念,所以,我認為這個名字改得失掉了原名中的大氣與使命感,但無論如何,這部MV製作得很成功,個人情感纏綿感人,民族危亡感又表現得很充分,特效運用得也不錯,鏡頭的節奏很慢,真的是很深情很深情。
四、鏡頭的剪輯要有章法
說到鏡頭的剪輯,應該說是「各花入各眼」,因人而論,不一而論。而且,很難用三言兩語總結出哪些鏡頭是好的鏡頭,哪些在剪輯時應慎重,即使我在大學中接受了四年正規的影視課訓練,現在一直在為學生講授影視藝術欣賞,也很難說得清應該怎樣來選取鏡頭。但是,有些一般性的規律還是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的。
1、剪輯鏡頭要注意近景、中景、遠景的巧妙搭配
所謂景別,指的是被攝主體和背景在畫面中呈現的范圍,通過主體在畫面中所呈現的特點范圍,傳遞或轉達某種具體含義的畫面語言。一般分為遠景、中景、近景和特寫,許多MV作者在製作過程中不太注意這一條,事實上這一條至關重要。
大家設想一下,如果在一部MV中,大家看到的都是大全景,人物所處的背景倒是看清楚了,可是人物在整個畫面中就那麼小的一點,動作、表情都看不清楚,那是很郁悶的一件事情;反過來想,如果大家看到的都是一張張碩大的面孔的特寫,表情倒是看清楚了,可是任何人都會產生逼迫得喘不過氣來的感覺,所以,在決定一些鏡頭的取捨時,一定要合理考慮景別的因素,做到遠景、中景、近景錯落有致,才會讓整部MV作品提高欣賞性。
2、要注意畫面本身的張力
任何一個鏡頭,其本身都是有一定張力的,這種張力就是畫面本身的表現力,或者說,就是它帶給觀眾的感染力,比如,同樣時間長度的的鏡頭,靜止的畫面和武打的畫面相比較,武打的畫面更有張力,如果所配的音樂是快節奏的,武打的畫面就可以切換得慢一些,因為鏡頭本身的內在節奏已經很快,而靜止的畫面卻要快速切換,以保持和音樂節奏的統一。
我曾收藏過一部主角為孫興版楊左使的MV,總的來說,是部不錯的作品,音樂很有動感,遮罩用得很熟練,音樂節奏掌握得也很好,但是,美中不足的是,MV前半段的鏡頭全部都是楊逍在擺酷pose,我就覺得作品中有一股勁沒有釋放出來,讓人憋得很難受。我認為,如果在一個pose後緊接一段精彩的武打,然後再一個pose,再接一段武打……這樣組接出來的畫面會出彩很多。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在組合鏡頭時,好多組男女主角深情的對望之後,不妨插入一個熱烈的擁抱,好多組激烈的武打之後,不妨插入一個收劍入鞘,好多組痛苦的表情之後,不妨插入一個淡然的微笑,以上的例子都來源於MV作者對鏡頭內在張力的把握。
在這里,向大家推薦一部MV,根據《寶蓮燈前傳》製作的《英雄寞》作者:淺夏
雖然這部劇我一直沒有看過,而且也不想看,但是這部MV卻做得表現力十足,因為神幻劇的鏡頭本身就很好看,很有張力,如果鏡頭剪得好,再稍一加工,就是部不錯的作品。
3、不要讓人物對著鏡頭侃侃而談
在MV的剪輯中,我很注意這一點。我不能忍受MV中的人物對著觀眾侃侃而談的同時,沒有人物的聲音,沒有字幕,讓觀眾一味的猜測:他(她)到底在說什麼?
4、不要出現「跳幀」的現象
所謂跳幀,指的是連續的畫面出現跳躍和不連續。舉個例子,某人在路上走,走的是同一條路,姿勢也未變,但卻突然從A點跳到B點繼續向前走,A到B點之間的走路過程消失不見了,這樣就給人造成了不連續的感覺,在MV的剪輯中,切忌這種現象的出現。
5、鏡頭組合要遵循「動接動」「靜接靜」的原則
首先,我聲明,這一條要做到很難,我自己就幾乎不能嚴格遵守。所謂「動接動」「靜接靜」,指的就是運動鏡頭要接運動鏡頭,固定鏡頭要接固定鏡頭。推、拉、搖、移、甩都屬於運動鏡頭,而機位靜止不動的則屬於固定鏡頭,注意,機位靜止不動並不等同於鏡頭中的人物和景物靜止不動,只是我們觀察事物的視角不變。
這一條我僅僅將它做為理論講授給學生,真正的影視劇也遵循這條原則,可是作為業余的MV作者,卻很難做到這一點,所以,這一條僅供大家參考吧。
此外,還有「靜接靜」、「動接動」、固定鏡頭中運動物體的剪接規律,我就不贅述了,太專業也太細,如有興趣的朋友我再單獨開教程吧。
6、鏡頭的轉場要謹慎
學作MV的朋友都知道轉場,就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的轉換方式。一般來說,轉場分為無技巧轉場和技巧轉場兩大類,我詳細給大家介紹一下:
(一)無技巧轉場
(1)特寫轉場
鏡頭進入某人或某物的特寫畫面後,周圍的環境隱去,下一鏡頭轉換為其它環境下的事物。
(2)空鏡頭轉場
所謂「空鏡頭」,就是畫面中沒有人物的鏡頭,如月亮,樹林,落雪,大雨等等,這些鏡頭可以用來做轉場之用,它在渲染情緒方面的作用我在後邊會有詳細敘述。
(3)同類內容轉場
如張愛玲的《金鎖記》中的片斷,一隻掛鍾的特寫,走著走著,鏡頭一晃,十八年過去了,依然是這只掛鍾在牆上走著,這就是典型的同類內容轉場。
(4)相似體轉場
由我剪輯的小紀錄片《懷》,第四幕是從茂陵博物館到平陽公主墓的過度,在博物館門外的小路上,鏡頭突然放大,再縮小時已經是田間的泥土小道,後邊就是平陽公主墓,這里用的就是小路和泥土路這兩種相似體的轉場。
(5)入畫出畫轉場
正在激烈對打的人物,「嗖」的一聲跳出畫面,下一個鏡頭落在別處,或直接進入其它情節,這就是入畫出畫的轉場。
(6)封擋切換
人物主體用身體或物體擋住畫面時進行下一鏡頭的切換,叫做封擋切換。
(7)利用聲音或解說詞進行轉場
這個不多做解釋了,影視劇中比比皆是。
(二)技巧轉場
(1)疊化
上下鏡頭交疊,前一個鏡頭逐漸淺淡的同時,後一個鏡頭畫面逐漸清晰。
(2)定格
將前一個鏡頭做定格,以起到突出強調的作用,然後出現後一鏡頭。
(3)淡出淡入
一個畫面的清晰度、色飽和度逐漸淡下去,直至成為白場或黑場,下一個畫面的清晰度、色飽和度逐漸淡上來。
以上所介紹的三種技術轉場,都是大家在MV中最常用的轉場手段,其實各種視頻製作軟體自身都帶有許多很花哨的轉場方式,我建議大家要謹慎使用,往往初學者會使用大量的轉場來切換鏡頭,使得整個MV的畫面飛來飛去,很晃眼,其實沒有多大意義,關鍵還是鏡頭本身的選取和剪輯才是最見功力的東西,轉場如果應用不當,就會成為畫蛇添足的東西,很突兀,所以,大家一定要應用得當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