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看過的最感人的電影是哪一部
10部最感人的電影
<可可西里>(中國)真實的拍攝、精美的畫面,成片的藏羚羊的屍體,一群一點也不英俊的平民英雄。感動到震撼!
《美麗人生》(意)在納粹的集中營中,父親為了讓兒子心靈不受到傷害,克服無法想像的困難讓兒子相信所有的苦難都是一場游戲,而兒子也因著父親的愛而在嚴酷的環境中活了下來,在勝利前夕,父親為了保護兒子而遭到殺害,在死前仍表現出遊戲的表情……讓你理解什麼是父親。
《我的左眼見到鬼》(港)本來以為是個搞笑的電影,沒想到電影的最後大大出乎意料,死去的丈夫化身為老婆的同學陪在老婆身邊,為老婆安排好自己身後的一切事情,終於讓老婆在失去自己的陰影中漸漸走出來,開使新的人生,在喝孟婆湯前告訴不知真相她:「老婆,我愛你」;而老婆對老公的愛也被影片從她層層的掩飾下一點一點地剝離出來,令人無比感動。
《肖申克的救贖》(美)又譯《月黑高飛》告訴你什麼叫信念。當安迪最終架車飛奔在山間公路上時,你會衷心地為他高興。很可惜,這部片子與《阿甘正傳》同年,結果當年被阿甘占盡了風頭,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
《刮痧》(港)製作得有點粗糙但仍不失為一部感人的電影。
定居美國的兒子為了讓父親過上好日子將父親接到美國同住,一家人過得本也和眭,但由於父親為孫子刮痧被人發現,兒子被控虐待,被剝奪了探視兒子的權利,過年的時候,想念兒子的父親作出了驚人之舉……
《勇敢的心》(美)自由是無價的。
在威廉·華萊士還是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蘇格蘭的英雄馬索·華萊士在與英軍的斗爭中犧牲了。幼小的他在父親的好友的指導下學習文化和武術。光陰似箭,英王愛德華為鞏固在蘇格蘭的統治,頒布法令允許英國貴族在蘇格蘭享有結婚少女的初夜權,以便讓貴族效忠皇室。王子妃伊莎貝拉是個決斷的才女,她知道這道法令會讓英國貴族有意於蘇格蘭,但更會激起蘇格蘭人民的反抗。年輕的華萊士學成回到故鄉,向美麗的少女梅倫求婚,願意做一個安分守已的人。然而梅倫卻被英軍無理搶去,並遭殺害,華萊士終於爆發了。在廣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後」的呼喊聲中,他們揭竿而起,殺英兵宣布起義。
蘇格蘭貴族羅伯想成為蘇格蘭領主,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假意與華萊士聯盟。華萊士殺敗了前來進攻的英軍,蘇格蘭貴族議會封他為爵士,任命他為蘇格蘭護國公。華萊士卻發現這些蘇格蘭貴族考慮的只是自己的利益,絲毫不為人民和國家前途擔心。愛德華為了緩和局勢,派伊莎貝拉前去和談。但由於英王根本不考慮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想以收買華萊士為條件,和談失敗了。伊莎貝拉回去後才發覺和談根本就是幌子,英王匯合了愛爾蘭軍和法軍共同包圍華萊士的蘇格蘭軍隊,她趕緊送信給華萊士。大軍壓境之下,貴族們慌作一團,華萊士領兵出戰,混戰一場,短兵相接中,他意外發現了羅伯竟與英王勾結,不禁倍受打擊。伊莎貝拉為華萊士的豪情傾倒,來到駐地向他傾吐了自己的真情,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英王再次提出和談。華萊士明知是圈套,但為了和平著想,他依舊答應前去。在愛丁堡布斯設計了陰謀抓住華萊士,並把他送交英王。羅伯對父親的詭計感到怒不可遏,華萊士終於被判死刑。伊莎貝拉求情不成,在英王臨死前,她告訴英王她懷的不是王子的血脈,而這個孩子不久將成為新的英王。
華萊士刑前高呼「自由」震憾所有人。幾星期後,在受封時,羅伯高呼前為華萊士報仇的口號,英勇地繼承華萊士的遺志對抗英軍。
《人鬼情未了》(美)不用說了,一部感人的鬼片,主題歌也非常好聽。
薩姆與未婚妻美莉搬進了由朋友卡爾幫忙換來的一套漂亮公寓,年輕的銀行職員薩姆與未婚妻美莉相愛至深。他們正在進行結婚前的准備。一天晚上他們看戲歸來時,卻受到了歹徒的搶劫。在搏鬥中薩姆中槍身亡,美莉悲痛欲絕。而薩姆變成了一個幽靈。他很快就發現原來是朋友卡爾竟然是導致他死亡的主謀。為了竊取銀行里的巨款,他想要獲得薩姆所掌握的秘碼。如今他又對美莉展開了追求。
薩姆漸漸地學會了如何使用力量。他常常游盪於美莉的周圍,時刻保護著她,但卻無法交流。為了制止卡爾,他找到了一位能與幽靈溝通的靈媒奧塔,並通過她與美莉取得聯系。起初美莉並不相信。但事實終於使她感受到了薩姆的存在。然而深深相愛的兩個人卻無法直接接觸和交流。為了保護美莉,懲罰兇手,薩姆對卡爾展開了報復。他取出了被卡爾竊取的巨款,並且使卡爾的幾個手下遭到了報應。氣急敗壞的卡爾想要傷害美莉。幸虧奧塔和薩姆及時趕到。面對充滿了仇恨的幽靈,卡爾終於自取滅亡。完成了心願的薩姆終即將前往天堂。在消失之前,美莉終於見到了顯出身形的薩姆。兩人緊緊地相擁……
《這個殺手不太冷》(美)近40歲的殺手和14歲的女孩生死離別的那一刻,他第一次告訴女孩:「我愛你」。
紐約貧民區住著一個義大利人,名叫里昂(Jean Reno飾),職業殺手。一天,鄰居家小姑娘馬蒂爾達(Natalie Portman飾)敲開他的房門,要求在他這里暫避殺身之禍。原來,鄰居家的主人是警察的眼線,只因貪污了一小包毒品而遭惡警剿滅全家的片罰。馬蒂爾達得到里昂的留救,開始幫里昂管家並教其識字,里昂則教女孩使槍,兩人相處融洽。女孩跟蹤惡警,貿然去報仇,反倒被抓。里昂及時趕到,將女孩救回。他們再次搬家,但女孩還是落入惡警之手。里昂撂倒一片警察,再次救出女孩並讓她通過通風管道逃生,並囑咐她去把他積攢的錢取出來。里昂化裝成警察想混出包圍圈,但被惡警識破。最後一刻,里昂引爆了身上的炸彈……
《甜蜜蜜》(港)中國的情感、中國的緣分以及中國的宿命。
看《甜蜜蜜》我哭了很多次。這是我成年以後在觀看過程中哭得最多的一部電影。
第一次哭應該說濕了眼睛。大年夜,外面下雨,很冷,黎小軍(黎明)和李翹(張曼玉)兩個人蹲在黎明的房間里吃完餛飩,算是聚在一起吃了年夜飯。張曼玉要走,黎明給她加外套扣紐扣,兩個人擠在窄小的門楣處,發絲和鼻息若即若離地碰撞在一起,終於,兩個人擁吻在一起,扣好的外套紐扣又慌慌張張手忙腳亂地解……小人物的局促的性沖動,飄泊人的逼仄的相互汲取體溫,一場看似動機草率的戲,讓黎明和張曼玉演得滿目生輝,他們讓我們觀眾相信這一點--這是一場愛情,它剛剛開始。像這樣兩個美麗的人,怎麼可能只是一場苟合?美麗的人有著美麗的情感,這雖然不是絕對正確的一個結論,但正確的機會非常之多。
第二次哭真是流淚,哭了一段戲。就是張曼玉開車送拍完結婚照的黎明、小婷夫婦回去到張曼玉跟豹哥(曾志偉)乘的船慢慢地開了,碼頭上只剩撐著傘的黎明那一段戲。大雨嘩嘩地下,黎明守著張曼玉的那句"等著,我馬上回來"守在碼頭上,守著他憨厚多舛的愛情前途;那邊,要偷渡避禍的曾志偉說,"傻丫頭,回去洗個熱水澡,明天起床一看,滿大街都是男人。……豹哥在台灣有很多老婆,台北有一個,高雄有一個,花蓮有一個,連阿里山都有一個……"張曼玉的確是毫無辦法了,除了跟著豹哥這種男人浪跡天涯,她沒有別的選擇。中國人有一個不能逾越的關,那就是忠義;在忠義面前,怎麼要緊的愛情都是次要的。愛情在這種時候非常地無辜,除了讓我們這些觀眾流淚,它根本無心也無力去挽救什麼。看著雨中碼頭上的黎明,我們非常凄楚,但是,於情於理,他只能就這么孤單地站在那兒,讓兩個人的未來被雨水淋濕、沖走。
第三次哭是最後的紐約街頭。鄧麗君死了,張曼玉站在路邊,看著商店櫥窗里關於鄧麗君的電視報道;路過的黎明也慢慢走過來站在一起,看著這個與他的愛情像呼吸一樣共同生存過來的著名歌星。如今她死了。……然後,張曼玉和黎明不經意地側過頭……身邊居然是以為今生不能重逢的戀人……這時,距當初這兩個內地孩子初到香港討生活,已是十年以後了,十年,對於電影里的生死戀情一向算不得什麼,我們經常在兩個小時里看一生的故事;十年,對於現實中的痴情男女也算不得殘酷,常常讓我們感傷的情感,定神一想,輕易也就是一二十年的事了。我不是為這十年而哭,也不是為重逢而哭,我哭的是:兩個人,天涯海角,音訊杳無;兩個人依然共同地愛著一首歌,總是在聽,總是在思念,但也總是在認真地努力地活,並不悲慘,只是不快樂。這樣的生活,十年也好,重逢也好,都不是要緊的,要緊的是,他們必須用思念來一點一滴地滋潤自己,讓自己不至於枯死,而這樣的思念也像一根套索,漸漸地收緊,完全可能在枯死之前就被勒死了--被思念潤澤和折磨的戀人,有一些明顯的特徵,他們沉默,發梢零亂柔軟,喜歡獨自微笑,手心裡有細微的汗,眼睛裡有一種敏感溫柔的光--就像張曼玉和黎明那樣,臉上慢慢地有了一種思念的痕跡,苦、潮濕、微微地咸腥。
最後的一哭是在影片的結尾。這是導演陳可辛安在開頭的一顆扣子,不是必須要解但解得絕妙無比的一顆扣子。開頭,憨痴痴的無錫小夥子黎小軍到香港投靠姑媽。火車到了香港,人們蜂擁下車,睡著了的黎小軍渾然不覺,當與他背靠背的那個旅客猛地起身下車,這才驚醒了他。本來,沒有人關心那個身影模糊的旅客是誰,但是到了結尾處,在與開頭完全相同的場景中,鏡頭搖了過來,我們看到了,這個與黎明背靠背的人是--張曼玉。我在此處沒有來得及為編導的高明喝彩,而是像一個小女孩一樣,委屈得淚水洶涌。世事無常,造化就是這樣捉弄人的?!難道沒有神同情我們的艱難、掙扎、不易?!神開一個玩笑,人很可能就會錯過一輩子。
本來,我已經不容易哭泣了,但《甜蜜蜜》讓我明白,我還有很好的哭泣能力。
《情約今生》(美)
《情約今生》的英文片名為《MEETJOEBLACK》,直譯就是"遭遇喬·布蘭克"。
死神在帶走一個公司董事長的時候突然決定藉此機會在人間遊玩一回,交換的代價是這位董事長可以暫時延長他的生命來完成他未完成的心事。死神在人間逗留期間愛上了董事長的女兒,而董事長也在這最後的幾天里看到了人性的面目,悟出了人生的真諦。
《情約今生》中最感人的戲是在最後,死神帶著老父親走過月光下的一道拱橋,離開今生,女兒在一片絢麗的焰火天幕下跟隨;要走的神和要走的人都是至愛。他們的身影在拱橋的那一邊漸漸沉下去,月色如水,人間的焰火蓋不住這生死界限的清明,跟隨的女兒止步於此,蒼老於此,通透於此。這樣的離去,哪怕只是在這部好萊塢言情片里,我都將視為經典。經典是因為它將樸素與繁麗相結合,更是因為這是彼特的離去。
《鳥與夢飛行》《帝企鵝日記》這兩部片子都是作者跟蹤拍攝了數年的作品,看的時候除了驚嘆於他們精到的拍攝手法,精緻的畫面,還會感動於製作者們的恆心。
《情書》(日)
日本電影《情書》真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優秀電影。「你好,藤井樹,近來怎麼樣?還好嗎?我很好!渡邊博子。」
蒼茫的雪地里,博子對著白雪鎧鎧的深山竭私底里地喊著已被深埋的愛人的名字。
這就是電影《情書》開始時的情節。由中山美穗和柏原崇主演的《情書》是日本當年的票房冠軍,講述了一個優美傷感的愛情故事:渡邊博子的未婚夫藤井樹在一次登山中不幸遇難,渡邊博子固守著虛幻的愛情,一次次回憶著美好時光,以致異想天開地給男友中學時曾經呆過的北方學校寄了一封情書,結果無意中認識了和男友同名同姓、和自己面貌酷似的少女藤井樹。隨著回憶的不斷掀開,渡邊博子開始懷疑,戀人深愛著的究竟是自己,還是與自己容貌酷似的女藤井樹?兩個一樣美麗的女子,一個深愛卻不能得到,一個被愛卻不知情,如果不是因為死亡,她們也許將永遠不知道這段沒有回應的愛是如此的美麗和憂傷……
貫穿整個故事的書信都是兩個女孩之間對另一個男孩回憶的點點滴滴,但正是這點點滴滴的回憶,讓一直潛伏和深藏的情感被小心翼翼地抽絲和剝離出來。回憶是歲月的書簽,回憶是成長的足跡,是所有情感的累積,也是送給天國的愛人最美和最好的情之天書。影片中藤井樹(女)對博子說中學時代那所有關於另一個同名男孩藤井樹的回憶都是因為同名而造成很多尷尬和不好的回憶,但真的是如此嗎?若真如此,那為什麼在兩個女孩的字里行間我看到的分明只是流連和沉醉呢?回憶的時候,人們都愛選擇性地回想,在自己的記憶中只挑選喜愛的情書以文字的方式對過去細細地回味和品嘗,不自覺地美化,姑息著心底深處那份不舍,讓它一點點地蔓延和盪漾開來,明知故犯地拿起卻又放不下,讓自欺變得浪漫起來,讓逃避也變得積極起來。所以我說,回憶,很多時比現實本身美麗。
也許冥冥之中一切早已註定,在頃刻遺忘和瞬間記憶的電光石火間,我們終於察覺了愛,也因為有愛,我們才能永恆不滅地生存下去。也終於讓我相信了一句話,剎那即永恆。影片中有四個場景是一直讓我感懷和唏噓不已的,飄動的布幔、蒼茫的雪地,忽明忽滅的車燈和卡片背後的淡淡肖像。在回憶中,日月星辰也閃爍發亮,虛幻,卻又熟悉,就象那個陽光燦爛的下午於圖書館里,藤井樹靜靜地躲在布幔後,微風輕吹,人彷彿在布幔後消失了,但稍為定定神,他竟然又在那裡,似有還無,亦真亦幻。風動幡動,其實不過心動,原來他一直存在於一個永恆的空間里,是你我一顆蠢動的心,不能磨滅,永志難忘。
就好象多年以前那張親手放回書里的卡片,在經歷了怎樣世事的變遷,歲月的流轉,再次拿回手上。卻赫然發現卡片背面用鉛筆勾勒的素描是怎樣一張與自己依稀相似的容顏,卡片上與自己相同的名字又是怎樣一種親切的呼喚。這才知道這一生曾經擁有過這樣不可承受之輕的情感,那好多年前錯過了怎樣一次被期待地輕輕翻轉。
這是影片最後結束時的一個經典畫面,藤井樹(女)望著手裡,當年藤井樹(男)曾經夾在書里親自交還給她的最後一本書的借書卡,也是第87張寫有他們共同名字的借書卡,感慨萬千,淚盈與睫。雖然遲了很多年,但終於翻到了背面,那遠在天國的愛人也會因此而盈淚含笑吧。也許拋棄了所有瑰麗和浮華,愛,用最簡單的形式來表達,也就是一張小小借書卡背面淡淡的素寫。而那本以愛作簽的書的名字叫--《追憶似水年華》。
《情書》中的愛情雖然失落了,卻又不是完全絕望,愛的感覺剎那會變成過去,但重要的是回憶永遠不會消失,盲打誤撞中仍會慢慢累積,流離於心間。或許不說的情話,會是最窩心的痛,不曾探知的愛,是不可承受之輕的憾,但含蓄婉弱的美麗只有自己才能珍重和品嘗。不戀可以變得動人,因喜怒哀樂全在掌握之中,無聲勝有聲的自製浪漫。愛情總在呈現兩種可能性,得到和失去。得到的時候教會我們珍惜,失去的時候又逼使我們回憶。追憶似水年華,我們始終有回天乏力的嗟嘆,唯有回憶才能教我們振作下去。對兩個藤井樹和博子如是,對我們也一樣--唯有回憶。剔除了酸甜苦辣,沉澱了青春歲月,留下來的必定都是值得珍藏的好時光。
《永不妥協》(美)女性的尊嚴 挺住就是勝利
劇情:一位離婚且經濟窘迫的單親媽媽,在一間律師事務所當助理時,憑著她永不妥協的勇氣,在種種阻撓與挫折下,全心全意地投入與PG&E公司的訴訟,為受害居民爭取應得的權益與賠償,在這一過程中,她也重新認識和肯定了自我價值。
本片依循著兩條主線進行:一個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女助理,如何在心計與權欲重重的法律界與商界,以執著、勇氣與真情,勇闖出一片天地;一個單親媽媽,如何在工作與家庭無法妥善兼顧的兩難中,面對男友、孩子以及自己真正的需要。劇中女主角艾琳熱情勇敢、嫉惡如仇、剛毅不屈的個性,使得她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與險阻中,鍥而不舍地堅持下去,體現了一個女人的生命尊嚴。
《天堂的孩子》(伊朗)又譯《小鞋子》
精彩瞬間:影片結尾,金魚泡腳。讓很多國內的影評人找到了抨擊張藝謀媒俗主義的藝術武器。
故事簡單得近乎單調,一個兒娃子丟了妹子的小鞋子,害得妹子沒法上學校(大約伊朗的小學和中國的一樣,也得是白襯衫藍褲子花鞋子,女孩子還得戴個頭套子。),正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兄妹倆決心化悲痛為力量,輪流換穿哥哥的臭球鞋,在水溝邊的小巷裡表演「羅拉快跑」。懷著對新鞋子的無限嚮往,小阿哥決心參加一個長跑比賽。一路上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想起了苦命的爹娘可憐的妹妹還有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鏡頭於是越來越慢,音樂隆隆象坦克軍團在推進。一個高明的導演當然不能從一個劇中角色之所願(這也是為什麼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遭人詬病,那個村妞命太好了!),滿心想得第三名的小兄弟一不留神跑了個冠軍,眼睜睜地看著一雙運動鞋(很可能 made in china)隨風而逝,於是他哭得稀里嘩啦,怪可憐見的。悲傷的小男孩坐在水池邊上,將紅腫的雙腳泡入水中。一群金魚誤以為天上掉下了美國飛機,爭著品嘗大肉的滋味。在這種淡淡憂傷的氣氛里,天堂的孩子將等來回家的父親手裡拎著的新鞋子。
⑵ 露天電影,一種遠去的舊時光
說起電影,相信誰都不陌生。現代電影院漫天飛舞的海報,網路上營銷熱銷預訂。電影院裝修的富麗堂皇,猶如宮殿一般,空調吹著,沙發軟椅坐著,再來一杯苞米花,飲料喝著,那是一種花錢的高端享受。但現代人永遠體會不到我們那時年少時免費露天電影的感覺,露天電影,一種遠去的舊時光,一直記憶心頭。
七八十年代,鄉下看一場露天電影可是熱鬧非凡的事件。一聽說電影船要來,莊上巷道里頓時就忙碌起來,你拿椅子他拿大凳,也有小凳子,小椅子放前排,一個個步子急促,生怕占不到好位置。偶爾也會為位子爭奪,爭的面紅耳赤,有的甚至大打出手,最後都不了了之,不就看場電影嘛,又沒什麼什麼深仇大恨,今天吵了,明天一樣遇到會說話。
最好笑的,有時候明明當時占的好地方,吃過晚飯來一看,大凳已經到了其它地方,心裡也苦笑,又不好說誰,誰知道你放哪裡的,有時候找凳子不叫你找半天算好了,有的甚至電影放好結束了,才找到自己的凳子。也有人稀里糊塗的拿錯把人家凳子拿回家,所以那時家家戶戶的大凳子背面都會寫上名字,或者寫在凳腿上,這也是當時的一種特色。
有時候也誤傳消息,說今晚有電影,結果搞得前廟廣場一片繁忙景象,大凳小凳排成行,熙熙攘攘都為電影。等天黑了也看不到電影船,才知道一切都是個假消息,不情願地拖著凳子,或夾著,或杠著,嘴裡詛咒著那個傳消息的人。知道是誰也沒什麼名堂三說出來,人家也是聽人說的。
有時候遠遠看電影船來了,一傳十 十傳百,前廟廣場霎時間凳子擺滿,速度是超快,有叫弟弟妹妹占著,自己回家拿凳子,有叫哥哥姐姐的,有叫爸爸媽媽的,有的還用磚頭瓦片劃個框,表明他的地盤,結果可想而知,你人一走,保准不是你的,風風火火的為電影。最後電影船沒有在碼頭停下,穿過夾溝橋,向北往隔壁村莊去了,氣的有人朝電影船扔泥塊,都像泄氣的皮球一樣,空歡喜一場。
有時候,電影船突然來了,來的比較晚。有人說有電影又沒人信,等電影船機器發動轟鳴聲響起真去一看,心裡又懊惱不已,好位置都被別人佔了。看電影位置就是風水輪流轉,誰也不敢說,下次還是好位置。看電影,真是讓人喜歡讓人憂。
我們里下河地區地處水鄉澤國,水路四通八達,沒有一個村莊不通水路,所以放電影都是公社和鄉文化站組織的電影船到村莊放電影。
老早的村莊都沒有電,電影船是掛漿機船,木製船蓬帶發電機,電纜線直接拉到放映場,放映員有時晚了就在電影船上休息,倒片,電影放好了都要倒回,下次再放,不要趕夜船。
那時候看放映員是最有本事的人,到哪塊都吃香,今天還沒看完,就有人圍著問明後天到哪莊上放。電影船一到了碼頭,兩根毛篙柱子一豎,電影幕往上一杈,喇叭一掛,電線懸空拉到廣場中央的四仙桌邊,四仙桌那時都是跟村民借,四仙桌腿上綁一根豎著的竹竿,廣播線就就綁在竹竿端上,准備工作就准備就緒了。
這時,家裡稍微有點富餘的人家家裡有餘糧的,就炒點蠶豆,豌豆,葵瓜子供孩子嘴裡剝剝,解解饞。誰家沒炒的,小夥伴也一樣跟著沾光,那時的大人孩子都淳樸,你幾個,他幾個,帶到電影場上吃得是津津有味,基本上一場電影下來,地上滿是殼兒,加上一些小糖擔,賣的糖塊的糖果紙,反正是一片狼藉。
放映員來的早,晚上大隊里還管夜飯吃呢!夜飯吃好了,放映員去船上拿上放映機,放映機是裝在一個精密的木質箱子里,帶上幾個鐵盒要放的影片,拉好電纜線,開動機器,接好電源,打開放映燈,場上頓時就亮了起來,人也慢慢地越來越多。
放映員那時會習慣的放一些演講片,宣傳片。場上人群漸漸多了起來,說話聲,喧嘩聲,吃瓜子,剝豆兒聲音,不絕於耳,你找兒子,他找丫頭,找位置的,有的還拿著手電筒晃來晃去的,也有拎著馬燈的找人的。有給孩子帶衣服的,遇上要下雨天,還有人帶傘,送雨衣的,也有鄰村一些小伙頭在周圍溜來溜去的。
放映員看場上人員來的差不多了,就話筒拿起,介紹一下今天放什麼影片,叫大家保持安靜,開始放映了。放映燈關閉,放映機一道光柱射向銀幕,放映機的兩個圓盤盤一高一地轉著,放映機有節奏地嘀嗒著。
場上安靜的只聽見喇叭里傳出的電影聲音,人們都在觀看著這難的露天電影,有時半個月,有時一個月,遇上天氣惡劣有時甚至兩個月才有一次電影,個個別提有多專注了。
電影偶爾有跳片,放映員就會用手壓著,有時不停地用小刷子在機上清潔著。有時電影也會經常燒片,只見放映員打開放映燈,熟練的拿下圓盤盤,剪去燒片那一段,再粘連好繼續放映。剪的那一段,有時會有好長,或者剪了幾段,孩子都搶著拿去看,對著燈光,你傳他,他傳你的看,放映燈光一滅,片子都不知道傳給誰了,只聽見不知道誰嘴裡的嘟嘟囔囔的聲音。
一般都是放兩個影片,好看的都在後面放。就那樣,我們的童年少年很多經典老電影片陪我度過,《閃閃的紅星》,《平原游擊隊》,《永不消逝的電波》,《戰上海》,《羊城暗哨》,《渡江偵察記》等。看得一顆紅心,熱血沸騰!有時農閑,寒暑假之間都會要求加影一個影片,放映員有時也只好答應,好吃好喝侍候著,那麼熟悉,不好拒絕。有時一些好看的剛出來的影片,放映員還組織村裡的年輕人去鄰村「跑片」,等人家那邊電影船放完拿回來再倒片再放,就叫「跑片」。電影拿回來那個歡呼雀躍的勁,甭提有多驚喜了。
說實話,那時鄉村沒有什麼文化娛樂活動,電燈電視那時都在幻想中,唯一能享受到的就是廣播和收音機。你說,來一場電影,都歡聲雷動的喜歡呀,提前做好學習作業。晚上可以瘋,可以游戲,可以玩了。大人也不會像往常一樣看著,不讓出去,全村人都在看電影,哪個不讓孩子出去看電影,鄰居都會說呢!別管那麼緊呀,給孩子看看電影,增長知識,開闊視野,見識見識外面的世界,該放手就得放手。那時,家長要是不讓孩子看電影,孩子就認為是家長不講理,家長以後說什麼,就沒那麼叫響,所以,一般家長都曉得這個道理。
後來農村有了電,電視也慢慢多了起來,可每天晚上都要到9:00-10點才能來點。只要電影船一來前廟廣場放電影,電影場上依然是人頭攢動,一如往昔盛況。記得那時看電影的熱情是空前的高漲,一點小雨,絕不收兵,撐傘穿雨衣繼續看,不是落得地上流水,電影機無法放映,都不會撤。有時,雨停了還跑到電影場上看看有沒有繼續放,不要錯過了。
那時,只要是鄰村放電影,都千方百計的打聽。平時上學不敢去,一放寒暑假就沒得我們的過時,老是打聽鄰村哪莊上有電影,一到天黑就集體行動。有一次暑假之間打聽到蚌蜒河北的鄰村晚上有電影,吃過夜飯就早早聚集一起,等候比我們年長一點的本家大哥哥一起去。因為蚌蜒河河面沒有橋,渡口渡船晚上是不會放人過河的,得撐船過去,大哥哥會撐船。
大哥哥吃擺夜飯,拿了一桿竹篙,我們一行有二三十個,浩浩盪盪地來到圩子口,上了一個停泊在圩邊上的一條六七噸的水泥船。大哥哥竹篙一深一淺,聲落水起,一摁一收,船駛向北岸,月色下水泥船一會功夫就漂過幾百米寬的河面。到達河北岸,大哥哥叫人清點好人數,然後帶好船前樁,並把船艄繩也帶好了,蚌蜒河大河裡經常有拖隊船,機動船走,怕浪頭把船樁晃動鬆了漂開去,就回不了家了。
眾夥伴猴子似的撒腿就往鄰村跑去了,也不等大哥哥了。大哥哥和我是本家,我們幾個就等大哥哥一起再往鄰村走去。大哥哥邊走邊說,三小,等電影要結束家來的時候,你們早點出來,結尾一點不要看,我讓他們知道不等我的厲害,戲弄他們一下,我們幾個答應了大哥哥。
那一次我們在鄰村看的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到現在都記憶猶新。眼看電影快結束了,大哥哥朝我使了一個眼色,做了一個動作,我拉了一下幾個要好的衣角,撒腿就跑。一溜煙來到蚌蜒河北岸帶船位置,幸好大哥哥有經驗,前樁被波浪起伏顛鬆了拔起掉水裡了,就剩下後面那深樁帶著,船沒漂開。
大哥哥也到了,拿起放在稻田裡的竹篙。三小,你們快上船,大哥哥招呼著。一些陸續來的都上船了,月色皎潔下,後面還有一撥黑黝黝的人影在奔跑,都知道,慢了可能要上不了船,那勁頭不亞於一場冠亞軍決賽。早到到了船上的個個基本都氣喘吁吁,汗流浹背。
大哥哥拔掉船艄的後樁,竹篙一使勁,船離岸而去,快的一個箭步蹦上船,再就要人拉住,一個腳踏船上,不至於掉河裡,再後面撲通撲通地跳河裡去啦.....船上不少小夥伴哈哈大笑起來。還有的在岸上呼天喊地,有的嘴裡帶著哨子,有的罵罵咧咧的,有的哭起來,看大哥哥不理,都直接下河游泳,踩水追來,一手舉著衣服,一手遊河,水鄉的孩子,個個都是浪里白條,滑溜的很。大哥哥看岸上沒人了,船身就慢下來,河裡遊河的都跟上來了,就吩咐船上的把河裡的一些夥伴拉上船,清點人數,畢竟一起出來看電影的,不能弄丟了。鄉村的孩子,有時就是那麼逗。
這事過去很多年了,我都一直記得為看一場電影的角逐奔波,苦樂年華的時光。
隨著農村供電日漸正常,生活條件的改善,家家戶戶有了電視,再後來有線電視,數字電視,網路普及。露天電影如江河日下,再也不能激起現代人的熱情。偶爾村裡有一場露天電影,也是人影稀少,形影孤單,沒幾個人看。有誰還能能懂過去的舊時光,唯有往事如風拂過心頭,歲月悠長。
露天電影曾經風靡紅極一時,一種遠去的舊時光,再也找不到那種氣息和味道。但這種時光記憶卻一直永遠縈繞在我們心中,百轉千回,回味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