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以小提琴為主題的電影有哪些
卡車上掉下的小提琴
又名: Violin / A Violin From A passing Truck
導演: 江澄
主演: 趙亮 / 果靜臨 / 吳辰君
推薦我看過的幾部電影吧:
1. 紅色小提琴-------《紅色小提琴》一片由曾執導過《格萊恩-顧爾得的32個極短篇》等影片的新生代導演Francois Girard執導,通過講述一把小提琴穿越了三個世紀時間與空間的故事,表現出不同的文化傳統與差異,折射出世情百態。由多國演員聯袂演出的這部影片曾經拿下1998年加拿大詹尼獎7項大獎和朱特拉獎9項大獎,獲得2000年金球獎和金衛星獎的提名,稱得上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作品。而電影原聲音樂亦非常出色,拿下第72屆奧斯卡最佳原聲音樂大獎。
2. 屋頂上的小提琴手------ 《Fiddler on the Roof》是根據阿列切姆的猶太文學作品改編的兩幕音樂劇。由Jerry Bock作曲,Sheldon Harnick作詞。由著名的傑羅姆.羅賓斯編舞。
1964年在紐約首演,並多次獲得殊榮。1965年獲第十九屆托尼獎最佳音樂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編舞等七項大獎。1972年因該劇在百老匯演出時間最長而獲得第26屆托尼獎特別獎。91年獲最佳重演獎。而且由音樂劇改編的電影也在1971年獲得奧斯卡最佳音樂、攝影、音響獎。
3 薩曼莎----小女孩學習小提琴的故事
4.卡車上掉下的小提琴---- 劇情簡介
下崗工人胡佐衡在路邊撿到一把小提琴後,突然萌發了學琴的念頭,隨後便一發不可收地痴迷於練琴.面對家人、同事、鄰居的疑惑不解、冷嘲熱諷乃至激烈反對,他仍樂詞不疲。在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少年宮老師的幫助下,他的琴藝有了進步,而周圍人也漸漸開始理解他。
電影描寫了一把牽動無數人命運的古老提琴,很自然的,音樂成為講述這個故事的語言,而音樂家的表現,包括作曲者與演奏者,則化身為整個故事的靈魂,很難得的,這是一部真正屬於音樂家的電影。導演Francois Girard推崇的小提琴演奏者Joshua Bell,為故事中的紅提琴注入生命,同時也與配樂家John Corigliano進行了很棒的合作,長達兩年的討論與錄音樂過程,足以讓觀眾認為這部電影同時也是John Corigliano的電影
5 弦動我心---- 此片原名《50把小提琴》,以1995年獲奧斯卡提名的紀錄片《小小奇跡》(Small Wonders)為藍本,故事的原型為紐約東哈林區的小提琴教師羅伯塔-加斯帕里-切瓦拉斯。
6劍膽琴心----- 片中的小提琴曲是梅紐因拉的,又是描寫帕格尼尼的
7 從毛澤東到莫扎特-----影片紀錄了小提琴大師斯特恩1979年對中國的訪問,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風貌,尤其是神童的天才和教師的盡職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艾薩克·斯特恩是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他對中國有著非同一般的深厚情誼。在文革結束的1979年,斯特恩作為西方第一位來華演出的小提琴大師,在北京演奏了莫扎特的《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他的此次中國之行被美國最負盛名的音樂家傳記片、藝術紀錄片導演艾倫·米勒拍攝成新聞紀錄電影《從毛澤東到莫扎特》。。這部影片向世界展示了剛剛開放的中國和中國年輕音樂家的才華,在世界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這幾部有勵志片,也有愛情片,都挺好,看完後的一大感受就是要繼續努力提高琴藝,希望能對你有幫助吧,加油!
㈡ 范吉利斯《征服天堂》 音樂里的故事12 2022-06-16
范吉利斯 《征服天堂》 音樂里的故事12
就在一個月前,希臘音樂家范吉利斯因病去世。他的《征服天堂》永留於世。
總是在一些救災的電視片中聽到這個氣勢恢宏的旋律,後來才知道它的出處。
范吉利斯《征服天堂》: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x411P76B?share_source=_web
( 一)樂曲 《征服天堂》
《征服天堂》是 希臘 先鋒電子 作曲家 范吉利斯(Vangelis)電影配樂的代表作,1992年發行。
1992年,范吉利斯為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執導的影片《1492-征服天堂》(哥倫布傳)中的配樂《征服天堂(Conquest Of Paradise)》。它使電影音樂的概念有了一個新的詮釋,成為不少音樂學院的教材。那種史詩般的氣派,攝人心魄,精彩絕倫。音樂將哥倫布---西方大航海時代的先驅者,發現美洲的英雄---這位傳奇人物的經歷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范吉利斯最廣為流傳的代表作,以極具現代感的電子交響樂完美地再現了500年前哥倫布等探險者歷盡驚濤駭浪、致命病毒以及種種艱難險阻的洗禮最終族行禪到達新大陸的悲壯故事,它的音樂充滿了史詩般的壯麗輝煌和宏偉氣勢,堪稱二十世紀90年代最成功的電影配樂之一。
每當聽到這首《征服天堂》的時候,腦海里就會出現,那些與浩大無邊且喜怒無常的海洋搏鬥的水手們。要知道,在十五世紀到十六世紀,人類對海洋知之甚少,航行所用均為木帆船,還要面對關於大洋彼岸的各種可怕傳說,只有真正有勇氣的人,才敢跨出向海洋探索的第一步。當我們在海岸上見到狂風巨浪時,尚且感到極大的恐懼,可想而知那些航海家站在木帆船上,孤懸茫茫海中,暴風巨浪環伺的感受,這需要怎樣的勇氣和意志才能做到?
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使我們在很長時間無法認識世界,然而人類的偉大勇氣和智慧卻又使我們逐步認識了世界,這一過程的艱辛與代價令人唏噓。所以說,哥倫布、麥哲倫,以及無數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們,令我們永遠銘記。
描述帶者人類歷史上最偉大航行的影片,配以如此大氣磅礴的音樂篇章,相得益彰,美妙天成。台灣音響測試家劉漢盛先生曾經對此音樂做過這樣的評價:「房間有多大,音場就應該有多大。」此話我理解為,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雲起無影,海嘯希聲。這部作品以龐大的音勢,渾厚的和聲,震動的音域,令人每次聽到都會感覺到,與大海相比,人雖然渺小,但會熱血沸騰,會一往無前。正如雨果之言:「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
在這里,古典的韻味被現代音樂技術詮釋的如此精妙絕倫。范吉利斯用它征服了無數人,兆塵並改變了人們對音樂的傳統理解,將這古老的藝術形式賦予嶄新的風貌。
此曲一出,便流行於世界,各國影視作品紛紛使用。中國電視劇《士兵突擊》中,7連解散的時候也是用它做的背景音樂。這是一首屬於勇士的音樂,這是一首向著未知世界,不畏艱險、不怕犧牲、一往無前的精神贊歌。
( 二) 范吉利斯
范吉利斯 (Vangelis)本名Evangelos Odyssey Papathanassiou,1943年3月29日出生於希臘。幾乎沒有受過任何音樂教育的他,在4歲時便能演奏鋼琴,6歲舉行個人作品發表會,可謂音樂天才。這些年來,只要談起 電子音樂 ,都不能不提 范吉利斯 。
1960年代初,范吉利斯在希臘自組樂隊,成為當地的一支流行組合。范吉利斯與迪米斯·羅索斯組成"愛神之子"合唱團嶄露頭角。
1968年希臘政局動盪時他輾轉到了法國巴黎,開始為電影和電視創作配樂。他與另外兩位音樂人Demis Roussos和Loukas Sideras共同組合成了前衛樂隊。
為克·羅斯夫的電影《 動物啟示錄 》所作的《美人魚》的配樂使他名噪一時,這是介於他在巴黎的早期創作實踐和後來在倫敦形成的風格之間的作品。
范吉利斯1974年在倫敦建立了自己的錄音室,尼摩錄音室。在這里,他逐漸創立了自己獨特的「范吉利斯之聲」。
1975年,《天堂與地獄》發行,這是 電子音樂 與交響樂結合的標志,其中的第五首《很久了,還如此清晰》也是范吉利斯與歌唱家瓊·安德森的首次合作。這以後,兩人以「瓊和范吉利斯」的名義出版了四張唱片。
1970年代是迷茫的一代,也是開拓的一代。范吉利斯是屬於成功的開拓者。他較早的運用了電子合成技術,同時運用了五條音軌合成的技術。現在聽來似乎有些不真實的迷幻和異樣的音樂,實際上已經蘊涵了現代純音樂的雛形,人聲的運用更是添加了美妙和飄逸的韻味。
1979年,范吉利斯推出的《中國》成為其代表作之一,特別是其中的《喜馬拉雅山》,原音和電聲樂器結合得天衣無縫,氣勢恢宏,你彷彿可以看到風將積雪吹得漫天飛舞的景象,感到襲來的陣陣寒氣。
進入1980年代,范吉利斯的第一張專輯《短篇集》中的《我聽見了》是他與瓊·安德森的又一次全面合作。而1981年為大衛·普特南的電影《烈火戰車》所作同名音樂更為他贏得奧斯卡最佳音樂獎,成為最早、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電影電子配樂。同年,在與瓊·安德森合作的《我會找到歸鄉路》中,范吉利斯進行了更多的探索與實驗。
1983年,范吉利斯再次顯露出其在 電影配樂 方面的天才。這次的作品就是那張著名的為日本電影《南極物語》所作同名電影音樂專輯。這部電影描寫的是一群被日本 南極探險 隊員遺棄的拉雪橇的狗如何在冰天雪地中掙扎求生的感人故事。唱片封面是一片蒼茫大地,只有銀灰色的Antarctica幾個大字和一幅南極地圖,音樂也是一樣干凈透徹,一如南極那片純凈自然的天地,博大開闊,像水晶一樣透明,而那宏大的音樂中隱隱的悲涼更是讓人產生無盡的冥想。
1980年代末,范吉利斯關閉了尼摩錄音室,開始周遊世界,主要是在北美和歐洲。
1992年,久違的范吉利斯為電影《1492-征服天堂》所譜寫的配樂再次轟動全球,成為1990年代最賣座的電影音樂之一。在這張唱片中,范吉利斯傾盡全力,在錄音上盡致完美。人們甚至可以用它來測試 音響系統 和房間的聲學特性,可以聽到飄逸在房間的各種樂器所描繪出的音場。有人如此評價:「這是非常傑出的電子合成器音樂,傑出到可以完整測完'音響二十要'」。
范吉利斯所作的 電子音樂 不同於雅尼表演性質的電子音樂,他本人過著隱居的生活,很少在媒體上曝光,也很少在台上表演。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通過他的音樂,你可以聽到他想說的一切。
2022年5月20日凌晨,媒體報道稱著名音樂家范吉利斯於法國一家醫院去世,享年79歲。而根據他的助手的說法,范吉利斯是因心臟衰竭在17日去世,至於為何才公開,報道中並沒有公開原因。
( 三)電影 《1492-征服天堂》 ( 哥倫布傳 )
1992年,為紀念哥倫布登上美洲大陸整整500周年,英國、美國、法國、西班牙聯合拍攝了歷史傳記影片《1492-征服天堂》(哥倫布傳),由雷德利·斯科特導演。電影講述了航海家 哥倫布 顛沛流離的一生,描寫其發現新大陸的歷程,以及西班牙殖民者奴役、殘害土著居民的歷史。
500年前,充滿迷信色彩的西班牙,認為海洋的盡頭有魔鬼守侯著,只有航海家哥倫布堅信,海洋的盡頭是一片新土地,只要坐船向西航行,東方的財富就唾手可得。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得到西班牙王後伊薩貝拉的支持,帶領三條船向西航行,並於10月12日登上了瓜納哈尼島,當地土人對他們表示歡迎,但由於蛇傷等危險困擾,哥倫布留下39人守島,與其他人返回西班牙補給,並被西班牙捧為英雄,王後和國王支持其進行第二次遠征。1493年11月哥倫布返回該島,發現留守人員已被另一個部落的武士殺死。頭腦發昏的西班牙貴族莫克西卡公然叫囂報復,在監督一個金礦開採的過程中,因懷疑一個土人偷竊便剁去了那人一隻手。雖然哥倫布將莫克西卡逮捕,仍然遭到土人的反抗,哥倫布不得不進行鎮壓,最後莫克西卡及其手下也被處決。消息傳到西班牙,哥倫布被免職並監禁。最後是王後把他從蒙受恥辱的困境中拯救出來,並允許他再進行一次航海探險。受兒子費爾南多的鼓勵,哥倫布口述了能夠恢復他的名譽的回憶錄……
( 四) 雷德利·斯科特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1937年11月30日生於英國諾薩布蘭,英國導演、製作人。以拍攝大場面、史詩級電影聞名。
1977年導演首部劇情長片《 決斗的人 》;
1979年執導科幻片《異形》獲得關注,奠定了影壇地位;
1982年執導科幻片《銀翼殺手》;
1986年執導《 詭秘怪談 》;
1991年執導的動作片《 末路狂花 》,獲得最佳導演獎在內的六項奧斯卡提名;
1992年執導影片《 1492-征服天堂》 ;
1997年執導影片《 魔鬼女大兵 》;
2000年執導史詩影片《 角鬥士 》,該片獲得第73屆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五項大獎;
2001年執導戰爭片《 黑鷹墜落 》,該片再度摘得兩項奧斯卡獎;
2003年執導影片《 火柴人 》;
2005年執導戰爭片《 天國王朝 》;
2007年執導犯罪片《 美國黑幫 》;
2012年執導《異形》續集《 普羅米修斯 》;
2014年執導歷史題材影片《 法老與眾神 》;
2015年執導科幻電影《火星救援》。;
2017年執導科幻電影《異形:契約》。
其中我看了《 末路狂花 》、《 角鬥士 》、《 黑鷹墜落 》和《 天國王朝 》,都是慕名而來。當然,還有這部《 1492-征服天堂》 。
很多評論說,斯科特1992年拍攝的《 1492-征服天堂》 並不成功,以致之後的幾年他一度消沉。其實我覺得這部電影雖有瑕疵,但總體不差,遠不至失敗之作。500年前的故事,挑毛病太容易了。另外在上一年,1991年斯科特導演拍攝的《 末路狂花》 大出其彩,珠玉在前,使得人們對他的期望值大大提高,這應該也是原因之一。
但無論如何,這部影片成就了范吉利斯和他偉大的音樂《征服天堂》,這是不爭的事實。
1995年, 雷德利·斯科特 獲得第48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的邁克爾·鮑肯獎。
2003年,斯科特因為在電影上的貢獻而被封為英國爵士。
附註:電子音樂
電子音樂是使用電子樂器以及電子音樂技術來製作的音樂;而創作或表演這類音樂的音樂家則稱為電子音樂家。一般而言,可使用電子機械技術與使用電子技術製作的聲音來區別。使用電子機械製造聲音的設備有電傳簧風琴、漢門式電風琴與電吉他;而純粹的電子聲音製造設備則有特雷門琴、聲音合成器與電腦。
電子音樂一度幾乎完全與 西方 ,特別是 歐洲 的藝術音樂連結,但自從1960年代晚期以後,因為 摩爾定律 造就了可負擔得起的音樂科技,意味著使用電子方式製作音樂變的越來越在各國不同區域流行的領域普及與發揚起來。今日的電子音樂包含各式各樣以及范圍從實驗藝術音樂到流行形式如電子舞曲。
1920年代到1930年代;這十年帶來了大量的 早期 電子樂器,以及第一次使用電子樂器作曲。第一部電子樂器稱為以太發聲器(Etherophone),是李昂·特雷門(出生時叫列夫·特雷門)於1919至1920年間在列寧格勒創造出來,後來重命名為特雷門。它帶領出第一次針對電子樂器的作曲,與製造器及其再衍生設備形成對比。1929年,約瑟夫·席林格創作了《特雷門與管弦樂團第一組曲》(First Airphonic Suite for Theremin and Orchestra),於克里夫蘭管弦樂團進行首演,並由李昂·特雷門擔任獨奏。
除了特雷門之外,馬特諾琴於1928年由莫里斯·馬特諾發明,並在巴黎首次露面。
隔年,喬治·安泰爾第一次為機械裝置、電子製造器、馬達及擴音器作曲,應用於他未完成的歌劇《花先生》(Mr. Bloom)。
1939年,美國人約翰·凱吉發表電子音樂《想像的風景第一號》,使用了兩部可變速的唱機轉盤、頻率錄音機、無聲鋼琴及鐃拔。
錄音設備的發明使得電子音樂有了跳躍式的演進。1927年,美國發明家J·A·歐尼爾(J. A. O'Neill)利用在橡膠表面塗布一層磁性物質,開發了一種錄音裝置。兩年後,勞倫斯·漢門為製造電子樂器而建立了他自己的公司。他繼續製造漢門式電風琴,這是基於特雷門的原理,並伴隨包括早期回響裝置等其他發明。漢門與約翰·漢那特(John Hanert)、C·N·威廉斯(C. N. Williams)繼續合作開發其它電子樂器,例如諾瓦合音琴是由漢門的公司於1939至1942年間製造。
錄音帶的擴散最終導致了電子聲學錄音帶音樂的發展。第一個已知的例子是1944年由哈利姆·埃爾-達巴作曲的,當時他的身份是埃及開羅的一個學生。他利用笨重的鋼絲錄音機錄制具有古老傳統的薩爾典禮,並在中東廣播電台錄音室使用混聲、回聲、電壓控制以及再錄制處理這素材。該成果命名為《薩爾的表達》(The Expression of Zaar),並於1944年在開羅的一個藝廊演出。雖然他以錄音帶為基礎所作成的初步實驗並未傳播到埃及以外地區,埃爾-達巴仍然以其後來在1950年代晚期於哥倫比亞-普林斯頓電子音樂中心所創作的電子音樂作品而廣為人知。
藝術家們現在也可以藉由創造個性化的軟體合成器、效果模組及各種作曲環境,將他們的作品個性化。過去曾經在硬體領域里存在的各種專業裝置,都可以輕易地擁有虛擬版本。一些為達到這些目標而更受歡迎軟體工具則是商業化的產品。(360網路)
㈢ 如何評價電影《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
我站在混亂的廣場,身如飄絮。我能看見我,你卻看不見你自己。
1首先我只想說,Irene Jacob美得攝人心魄,美得不可方物。而且,這不是那種時尚雜志上的濃妝艷抹的俗套,也不是冷媚幽艷的高貴,Irene Jacob的美是有人間煙火氣的,在溫暖的弱光的照射下,那清秀的眉眼和不曾仔細打理的頭發,都讓你感覺到這就是你身邊會出現的女子,你熟悉,你對她會有好感,卻又不可褻玩,你其實也難以在現實里遇見。哪怕她寬衣解帶出現在鏡頭之前,你既不會想到任何的淫邪,但也不是美術館里那些精緻到虛假的人體,只是生命力的強烈勃發,那就是青春的生命。
2波蘭的Weronica,法國的Veronique。我在電影的前三十分鍾內很難區分她們。她們都有一副美妙的嗓音,她們都是音樂的俘虜,她們都在很小的時候失去了母親,母親帶給她們的的回憶是她們永久的夢境。他們都有一個透明的橡皮球,萬花筒般的燦爛星辰。她們的心臟都是虛弱的,或許不知在哪一個瞬間就會驟然停止。他們都有一個慈愛的父親,影片的開頭,我甚至只是通過他們的父親,才能分辨這一對雙生花。靈魂如鏡面般反射出兩個幾乎相似的個體,可她們不知道彼此,只有在心靈的磁感線里,默默體察,在微弱的聯系中,感知到另一部分的存在。而她們的聯系,也總是在極致的歡愉中才會萌發,總是在靈與肉的交合中得到閃現。
Weronica在做愛時凝視著掛在牆上的自己的相片,彷彿在那一瞬間尋找到了Veronique;然而在性愛的歡愉中醒來之後,那滿足她靈魂缺口的Veronique,卻又再一次消失了。而Veronique,在Weronica倒在舞台上的那一刻,從身體的高潮中體驗到了鑽心的疼痛。她們都是那麼孤獨。那麼孤獨。只有在和另一個人靈肉相結合的時候,只有在肉體上不孤獨的時候,她們的靈魂才得到滿足,她們的靈魂才不再孤獨。然而,這種滿足卻和他們做愛的對象無關,男性在她們的生命里總是陌生人。Weronica只因為Veronique而不孤獨,Veronique同樣也是如此。
3盡管Krzysztof kieslowski大師只承認自己在拍一部純粹的女性電影,只是站在女性的視角,企圖對女性的心理作出深刻的展示與剖析;而且他的試驗實際上是成功的:我們看見Weronica在公車上對騎著摩托車的男友視而不見,下了車又故作冷若冰霜,直到男人真的轉身離開,才奮不顧身的奔跑,企圖追上那輛摩托車;我們又看見Veronique躲在電話亭里,凝視著自己愛上的男人四處尋找自己,直到男人徹底絕望。
但是,Krzysztof kieslowski是多麼關心政治的導演,那一代的東歐導演,骨子裡流著政治的血液。《薇羅妮卡的雙重生命》,不可避免的帶著政治的隱喻,只是這些隱喻被故意的隱藏或者是淡化了,而且這些隱喻談到最後又回歸了人的本體上。Weronica抱著一堆樂譜匆忙的走在學潮和遊行大行其道的廣場上,廣場上的人們在遠景中一片混亂。一個莽撞的青年撞上了Weronica,樂譜散落的滿地都是。沒有人幫她撿,只有另外幾個更加莽撞的青年踐踏著樂譜跑過。風中的Weronica是那麼無助和凄涼,她散亂著頭發,撿起樂譜,孤獨的離開廣場。無論動亂的結果如何,受到傷害的永遠是Weronica這樣的普通人。
開場,Weronica孤獨的在街道上行走,遠景處緩緩駛來一輛卡車,載著被推倒的列寧像開入畫面,又緩緩消失。東歐的波蘭,多少年來慣常的體制,在一瞬間就如同這座雕像的倒下般轟然崩潰。也就如同Weronica,在女高音的最高處倒下,絢爛的歸於死亡。而Veronique,來自穩定的法國,那裡是孤獨的人自由的天堂。可是,Veronique依舊困惑,依舊在追尋些什麼,因為那死去的Weronica進入了她的生命,就像巨變後的東歐立刻加入了西方社會的體系,Veronique感到不適和疑惑,一如那不知道該如何迎接東歐的西歐,就和進入新世界的東歐一樣,迷惘,困惑,不知所措。
4Zbigniew
Presiner是一個我很了解卻又不了解的音樂家。我是一個電影原聲迷,聽過的電影原聲遠遠多於看過的電影本身。比如《薇羅妮卡的雙重生命》是我看過的第一部Krzysztof kieslowski導演的電影,然而Zbigniew Presiner為Krzysztof kieslowski的電影配過的音樂,我都是仔細欣賞過並大為折服的。與這相似的,還有Eleni Karaindrou,我很慚愧的沒有看過Theo Angelopulos大師的任何一部電影,但是Eleni Karaindrou的作品我卻是了熟於心。沒有他們,我或許永遠不會知道Krzysztof kieslowski和Theo Angelopulos。
Zbigniew
Presiner為《薇羅妮卡的雙重生命》所配的音樂,讓我這個最喜歡嘗試把音樂轉換為文字的人無言以對。你很難說為這些配樂找一個概括性的形容詞,或許給我來說,就是在凄美平緩的調子下隱藏著驚濤駭浪。一如Veronique,一個平凡的女子,誰能知道她的內心,那顆脆弱的心臟,能夠被掀起那麼多的漣漪,能捲起那麼大的波瀾。電影原聲果然只有看了電影才能發自內心去體驗它,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欣賞它。
Zbigniew
Presiner給我開了個有趣的玩笑。他在《紅》和《十誡》的配樂里都出現過Van den Budenmayer這一位據說是荷蘭古典作曲家的名字,而在《薇羅妮卡的雙重生命》的配樂里他首次出現,帶來了一首空靈絕美,如沐聖靈般的女高音作品,而波蘭的Weronica,也在高歌著這一曲的時候死去。然而我如今才發現,Van den Budenmayer是一個玩笑,他就是Zbigniew Presiner,Zbigniew Presiner用著一個化名,躲在幕後,揮灑著自己洋溢出來的天才,撥動著我半夜裡易碎的心弦,讓我的神經為之震顫並深深銘記。
5我並不是很喜歡電影後半部分Veronique找尋那位她心愛的兒童作家的情節。那些線索,比如磁帶,比如電話,比如寄來的信封,比如莫名其妙的禮物,比如空曠溫暖的火車候車大廳,都讓我想起《天使愛美麗》,盡管我知道《薇羅妮卡的雙重生命》早拍了十多年,盡管我是多麼愛《天使愛美麗》,曾經有一個人得到過我送給她的《天使愛美麗》原聲CD,但這樣的謎題,這樣的情節,帶著童真與些許的輕松,實在不是我在這部電影里想要的。於是當Veronique知道這一切不過是她的幻想的時候,她流出眼淚的那一刻,我得到了最深重的解脫。我愛這部電影,而且我不喜歡的部分結束了。
那位兒童作家的木偶,實在是一個再也沒法更加清楚的隱喻。可是我還是被這樣的隱喻所折服了,可能不是通過大師普通的手法,而是通過這個比喻本身。是啊,命運讓我們都變成了一個個受操縱的木偶,盡管最後變為燦爛的蝴蝶,卻依舊逃不脫木偶操縱者的控制。我們的美是命運給的,我們的一切,都寄託在這細細的鋼索上,宛若虛無。
於是,你會發現,生活在動亂不堪,精神迷惘的波蘭的Weronica,卻對於自己的音樂事業堅定不移,偏執到願意犧牲生命。於是,她手指上的鞋帶隨著她的歌聲如同在性高潮的瞬間一樣霎那崩斷,她也伴著絕美的音樂倒在了為之奉獻的舞台之上。可是,生活在穩定自由,蒸蒸日上的法國的Veronique,竟把妥協作為生命的哲學,卻是那麼迷茫,那麼悵惘,尋找著自己愛的人,尋找著另一個自己,始終得不到解脫與安慰。
Veronique問她的男人,「為什麼木偶要做兩個我?」
「因為木偶很容易損壞。」
於是鏡頭下移,彷彿在前一個瞬間,正在動作的木偶就是還活著的Veronique,而躺在桌上,一動不動,無聲無息的木偶,就是已經死去的Weronica。對於操縱木偶的上天來說,多做幾個木偶,實際上只不過是為了提防木偶損壞。
6兩個薇羅妮卡的父親都是善解人意的好父親,也或許只有這樣慈愛並且懂得和女兒精神交流的父親,女兒會是這樣通靈如玉的冰雪女子。
我還記得兩個薇羅妮卡都曾經在窗外見到過同樣一位夠佝僂著的老婆婆。波蘭的Weronica開窗想要幫助她,卻被冷眼對待,不久後Weronica便歸於塵土。而法國的Veronique只是凝視著老婆婆的背影,緩緩的看著她消失在鏡頭之外。我還看見了一個衣冠不整,心理變態的男人,他在Weronica心臟病突發,幾近昏厥搖晃起來的主觀視角里出現,也在Veronique的身後與眼前如魅影般不斷閃現。
我恐怕永遠也不會知道Krzysztof kieslowski大師為何要安排這兩個如此具有符號意義的角色的出現了,我只知道,他們代表著什麼,薇羅妮卡的命運在某些程度上也由他們決定。或許,他們是其貌不揚的操縱木偶的人?
最後,Veronique看見相片里的Weronica,泣不成聲。她終於找到了自己,她終於不再孤獨。於是那個她曾經多麼愛戀的兒童作家,再次成為她生命力里的匆匆過客。
7Weronica在最為恢弘,最為憂郁和聖潔的音樂聲中倒下,在她死去的那一瞬間,Veronique正在做愛,她那感受到極致愉悅的身體刺骨的疼痛起來。Veronique終於意識到了Weronica的存在,可是此時,Weronica已然被埋入地底,永不復焉。
然而,我們知道,Weronica始終知道有一個她,和她一樣,和她共同分享同一個靈魂。在那混亂的廣場上,Weronica在風中如同飄絮,她絕望的看著公車上的Veronique,我能看見我,你卻看不到你自己。
㈣ 道格拉斯·亞當斯主要經歷
道格拉斯·亞當斯
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Adams1952年3月11日--2001年5月11日)生於英國劍橋,英國廣播劇作家、音樂家,尤其以《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作品出名。這部作品以廣播劇起家,後來發展成包括五本書的「三部曲」,拍成電視連續劇。亞當斯逝世後還拍成電影。亞當斯自稱為「極端無神論者」。在去世以前,他是一位非常受歡迎的演講者,尤其是在科技和環保等題材方面。他在49歲時的早逝在科幻和奇幻社群中引起了極大的哀悼。
中文名:道格拉斯·亞當斯
外文名:DouglasNo_lAdams
國籍:英國
出生地:英國劍橋
出生日期:1952年3月11日
逝世日期:2001年5月11日
職業:廣播劇作家、音樂家、作家
畢業院校:StJohn'sCollege,Cambridge
代表作品:《銀河系漫遊指南》《神秘博士》等
領域:科幻,喜劇
簡介
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Adams,1952—2001)是英國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也是幽默諷刺文學的代表人物、第一個成功結合喜劇和科幻的作家。不過,他並不把自己定位為科幻作家,而是喜劇作家,只是把科幻當成喜劇的一種表現方式。同時他也是一位廣播劇作家和音樂家。
他尤其以《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作品出名。這部作品以BBC廣播劇起家,後來發展五部小說、拍成電視連續劇,還在亞當斯逝世後拍成電影,另有文字冒險游戲、漫畫等衍生作品。這系列作品包括了《銀河系漫遊指南》《宇宙盡頭的餐館》《生命,宇宙,以及一切》《再見,謝謝所有的魚》《基本無害》,亞當斯用他獨有的手法在作品中諷刺或探討有關人類社會、宇宙、哲學、政治等。他在采訪中表示不應該低估讀者的能力。
除《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外亞當斯還創作了老版《神秘博士》中的第十五、十六季的劇本。他的其它作品包括《DirkGently'sHolisticDetectiveAgency》系列、與他人合作編寫的兩本《繁星似塵》和同樣基於廣播劇改寫的《最後一眼》、被改變為影視作品的小說《全能偵探》等等。此外,亞當斯還擁有環保主義者等諸多身份,其中尤其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亞當斯對科技的熱愛和理解力,他甚至曾經為了給科幻小說提供一個完整的科學邏輯體系而誤打誤撞進了前沿天文學的領域但NickWebb在亞當斯官方傳記《Wishyouwerehere》中形容他雖然明白一切的理性原理,扔很容易被感情打垮。他喜歡快車、拍照、麥金塔電腦其它先進技術。在許多人還沒有聽說過電子郵件和Usenet的時候他就已經使用這些新技術了,他在作品中經常會對當時的先進技術有所涉及。
個人資料
宗教
亞當斯自稱是「極端無神論者」,他使用這個詞來強調他不是不可知論者。他在一次采訪中說他確信世界上沒有上帝,他看不到任何上帝的跡象。在五部科幻作品中對於此話題有過較多涉及。
環境主義
亞當斯是一位環保活動家,他為保護瀕危物種出力。為此他製作了廣播節目《最後一眼》,在這個節目里他拜訪罕見的物種如梟鸚鵡。這個節目後來也改寫出版了一本書。
技術
亞當斯非常熱愛技術。雖然他一直到1982年才買了一份書寫軟體,但是他在1979年就做過這個考慮。據說1982年以前他覺得軟體的術語不可理解和操作太困難。
在亞當斯死後出版的書《迷惑的塞蒙》中收錄了多篇他關於技術的文章。
從1984年到他2001年逝世亞當斯一直是麥金塔電腦的熱衷使用者。他還為麥金塔電腦做過廣告。
亞當斯很早就開始使用電子郵件來與其他人合作和交換了。他也很早就開始使用Usenet。但是他在Usenet上常有人提出疑問問他到底是不是亞當斯,因此後來他離開了Usenet而建立了一個自己的討論網站。
個人生活
1980年代初亞當斯曾短時間與一位已婚婦女有一段浪漫史,他將《生命、宇宙及一切》獻給她。1981年兩人分手後亞當斯通過朋友認識了簡·貝爾森(JaneBelson)。兩人於1991年11月25日結婚。1994年6月22日他們的女兒出生。直到1999年他們生活在倫敦。此後移居加利福尼亞州聖塔芭芭拉。亞當斯逝世後他的夫人和女兒遷回倫敦。
個人經歷
亞當斯於1952年出生於英國劍橋,他的父母還有一個1955年出生的女兒。1957年他的父母離婚,他隨母親和妹妹搬到布倫特伍德他外婆家裡。他外婆是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的成員,在家裡撫養受虐待的動物。在那裡亞當斯患上了花粉過敏症和哮喘。1960年7月他父親再婚,亞當斯因此有了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1964年他母親也再婚,亞當斯又擁有了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妹。
亞當斯在布倫特伍德上學,他六歲時參加小學錄取考試並被收錄。他在布倫特伍德學校從小學一直上到中學花了12年。小學時他在英語課上被他的英語教師列入他所教過的寫作最優秀的十名學生之一。這件事使得亞當斯終身不忘。期間亞當斯最感興趣的莫過於自然科學,亞當斯早年的一些作品在學校的雜志上發表。他的一封信和短篇故事發表在英國的一份男孩雜志上。亞當斯12歲時就已經達到了1.8米的高度,他最後長到了1.96米。上學時他還曾打算穿越歐洲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並為積攢路費打了不少零工。
1971年亞當斯寫了一篇關於宗教詩歌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將披頭士樂隊與威廉·布萊克聯到一起,這篇文章的優秀使亞當斯獲得了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獎學金。他入院讀英語文學。他很早就努力加入Footlights學生劇團,但是沒有被接受。因此他與其他學生自組了一個劇團。後來他又爭取加入Footlights,並受到西蒙·瓊斯的支持。1974年他獲得英語文學學士學位(後來又獲得碩士學位)。
1974年亞當斯的一部早期作品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第二電視台上演,他的另一部作品在倫敦的一個劇院里上演。MontyPython的格雷厄姆·查普曼看到這部劇後開始與亞當斯短期合作。亞當斯寫了MontyPython的飛行馬戲團中的一些小品和巨蟒和聖杯中的一個小品。亞當斯也在MontyPython的一些節目中出現過。1977年亞當斯的一些廣播小品被發表。
由於亞當斯一開始賣不出他的笑話和故事,他不得不以其它工作為生。他寫作、表演,有時也導演戲劇小作品。他還做過醫院門房、建築工人、清掃過養雞場、當過保鏢,和寫過電視劇劇本。
1979年亞當斯認識了約翰·勞埃德,兩人合作寫了多部電視連續劇的劇本。勞埃德也參加協作了《銀河系漫遊指南》最初廣播劇的兩輯。
廣播連續劇《銀河系漫遊指南》成功後亞當斯成為英國廣播公司的廣播劇製片人。但是他在這個位置上只工作了半年就專心寫作《神秘博士》的劇本去了。
他的主要作品就是銀河系漫遊五部曲,包括《銀河系漫遊指南》、《宇宙盡頭的餐館》、《生命、宇宙及一切》、《再見,謝謝魚》、《基本無害》。這個系列被西方科幻讀者奉為科幻《聖經》之一。由於漫遊銀河系列小說的突出成就,國際小行星管理委員會甚至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阿瑟·鄧特——該系列的主人公。1984年,亞當斯成為最年輕的暢銷書獎得主。這本書先後被改編成廣播劇、電視劇、舞台劇和電腦游戲,甚至印有相關圖案的浴巾也一度熱銷。
《銀河系漫遊指南》是該系列的第一本,亞當斯隨後又完成了4本,而且一直陸續不斷的有佳作問世,在英國、美國和澳洲的作品銷量超過1500萬冊。此外,他還是H2G2數字媒體和網路公司的創始人,並參與製作了《星河艦隊》的合籍和電腦游戲。
2001年5月11日,亞當斯照常到體育館進行晨練,卻因心臟病突發猝然辭世,死後葬於倫敦北部。而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國際天文學協會的小行星中心剛剛將一顆編號18610的小行星命名為「阿瑟·鄧肯」,這也許是上帝送給在世的亞當斯的最後一件禮物。亞當斯死前正在與好萊塢製片商協作,將《銀河系漫遊指南》搬上銀幕。
亞當斯逝世後於2002年5月出版的《迷惑的塞蒙》中收錄了他的許多短篇小說、小品文、書信和未完成的作品。
2003年,BBC評出《銀河系漫遊指南》在「100部英國人最喜歡的文學作品」中排行第四十五位。
2005年4月29日,由迪斯尼公司拍攝的《銀河系漫遊指南》正式公映,首映周便獲得2170多萬美元,成為北美當月票房冠軍。
主要作品
小說作品
銀河系漫遊指南(TheHitchhiker'sGuidetotheGalaxy)
1977年亞當斯與英國廣播公司第四站的製片人塞蒙·布瑞特一起創制的。亞當斯規劃了首級的內容以及一些可以在連續劇種使用的故事。
亞當斯本人回憶說《銀河系漫遊指南》是他在奧地利茵斯布魯克一個田野里喝醉了酒仰望星空時產生的。他說他當時帶著一本《歐洲漫遊指南》》(Hitch-hiker'sGuidetoEurope),但是在奧地利卻無法與當地人交流,有感而生。但是後來他又說他敘述這個故事的次數太多了,以至於他對在奧地利時的經歷已經毫無記憶,而只記得他對此的敘述了。M·J·辛普森在他的亞當斯傳記中提供跡象說這個故事可能的確是杜撰出來的。亞當斯是在從歐洲大陸回到英國後才獲得了這個靈感的。
約翰·勞埃德為廣播劇的最後兩輯貢獻了一些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後來在小說和電視劇中大多被重寫了。
廣播劇的第一批於1978年三月到四月在英國播出,英國廣播公司的第四台每周播送一輯。由於這部連續劇非常成功他們又生產了一個五輯的續列,於1980年1月21日至1月25日又每日播送一集。
在寫廣播劇的過程中顯示出亞當斯很難遵守最後期限。別人必須逼他才能讓他完成寫作。比如在寫《再見,多謝你們的魚》(SoLong,andThanksforAlltheFish)的時候他的編輯將他在旅館衣櫥里關了三個星期亞當斯才得以完成這部小說。
《銀河系漫遊指南》的書的版本是後來許多其它版本的原型,其中包括電視連續劇、電腦游戲、漫畫、插圖版等。從1980年開始亞當斯多次赴美國洛杉磯試圖完成一個電影版,他與多個好萊塢電影公司和可能的製片人協作。2001年他於加利福尼亞逝世時他還在試圖與迪斯尼一起完成一個電影版。2003年9月這個電影版在亞當斯死後完成,它的劇本是卡雷·柯克帕特里克改寫的,電影正式於2005年上演。
亞當斯死後《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剩下的書也被改編為廣播連續劇,這些劇於2005年5月和6月被播送。
神秘博士(DoctorWho)
1978年亞當斯將他的《銀河系漫遊指南》首輯草稿寄給《神秘博士》的製片組並獲得了寫一輯的許可。此前他還打算寫一個電影劇本,後來這個故事被吸收進了《生命、宇宙及一切》(Life,theUniverse,andEverything)。1979年亞當斯寫了三輯《神秘博士》的劇本。
在《銀河系漫遊指南》和亞當斯寫的《神秘博士》劇本之間互相有暗示。在他的《DirkGently'sHolisticDetectiveAgency》和他寫的《神秘博士》劇本之間也互相有暗示。
動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是亞當斯的熱衷讀者,他後來的夫人是《神秘博士》中的一位演員,兩人是通過亞當斯介紹認識的。
音樂作品
亞當斯會左手彈吉他。他2001年逝世時收集了24台吉他。1960年代他還學過鋼琴。音樂,尤其是披頭士樂隊、平克·弗洛伊德和ProcolHarum對亞當斯的職業生活有很大的影響。
弗洛伊德
在《銀河系漫遊指南》的廣播劇中亞當斯直接使用了平克·弗洛伊德的音樂。
亞當斯的正式傳記就使用了一首平克·弗洛伊德的歌的標題為題。亞當斯與平克·弗洛伊德的吉他手戴維·吉爾摩是好友。作為亞當斯的42歲生日禮物他在平克·弗洛伊德在倫敦的音樂會上登台演奏節奏吉他。吉爾摩也在亞當斯的葬禮上進行表演。
平克·弗洛伊德也是亞當斯作品中的一個搖滾樂團(宇宙里最響的搖滾樂團)的原型。
ProcolHarum
亞當斯與前衛搖滾樂團ProcolHarum的歌手、鋼琴手和作歌人蓋瑞·不魯克是好朋友。亞當斯經常請不魯克參加他舉辦的慶祝。兩人也曾經一起登台表演。不魯克在亞當斯的葬禮上也做了表演。
據亞當斯本人說《宇宙盡頭的餐館》的標題是他在聽ProcolHarum的一首歌的時候產生的。
其它音樂
亞當斯在他的作品中提及了不少其它音樂,比如一隻老鼠說關於生命、宇宙及一切的最終問題是「一個人一生要走過多少條路?」這是鮑勃·迪倫的一首歌里的一句詞。
《宇宙盡頭的餐館》是奉獻給保羅·西蒙1980年的一張唱片的。
在《再見,多謝你們的魚》里主人公阿瑟·鄧特聽困境樂團的歌並贊美其吉他手馬克·諾弗勒。
埃爾維斯·普雷斯利也在亞當斯的書中出過場。
除現代搖滾音樂外亞當斯非常欣賞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赫的音樂在《DirkGently'sHolisticDetectiveAgency》中提供了一些細節。
亞當斯也非常喜歡披頭士樂隊,在《生命、宇宙及一切》中他提到保羅·麥卡特尼,在他的多部著作中他提到披頭士樂隊的歌和歌詞。
計算機
1984年亞當斯與Infocom公司一起編寫了一個《銀河系漫遊指南》的文字冒險游戲。1986年他與盧卡斯藝界一起工作了一個星期來設計《迷宮》。後來他又與Infocom一起涉及了《官僚主義》。1999年Simon&Schuster公司出版了亞當斯的《星河艦隊》。同年4月亞當斯創立了H2G2協同寫作項目。
1990年亞當斯在一個電視報道中向公眾介紹超文本系統。他雖然不是超文本系統的發明人,但是他是最早使用這個手段的人之一,他對超文本系統的普及的影響不可低估。同年蒂姆·伯納斯·李在他的HTML中使用超文本系統。
㈤ 莫扎特傳的影片評價
《莫扎特傳》是人物傳記片的頂峰之作,轟動世界的第一流的視聽享受音樂片,深刻洞悉人性的經典之作。(網易娛樂 評)
《莫扎特傳》是一部罕見的電影,它近乎完美的劇本,優美的音樂,高雅的影像,非凡的演出,炫目的導演,和引人入勝的故事都證明了這一點。(《電影批評家》評)
影片《莫扎特傳》以倒敘的手法表現了音樂天才莫扎特的坎坷一生,同時也給觀眾展示了一幕「因妒生恨」的人間悲劇。影片在薩利埃利的回憶中娓娓道來,他給觀眾展示了一個形骸放盪的莫扎特,一個不拘小節的莫扎特和一個才華橫溢的莫扎特。(新浪娛樂 評)
《莫扎特傳》反映了藝術上的創新與模仿、生活中的天真與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與惡的沖突,揭示了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因無知和缺乏鑒賞力而扼殺天才這一可悲事實。影片透過宮廷樂師薩列里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薩列里兢兢業業,但資質平庸,莫扎特才氣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燒的薩列里最終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剛愎保守的維也納音樂界中惟一能領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絕無僅有的音樂知己。兩人本可成為西方的俞伯牙和鍾子期,卻由於一方的嫉妒,最後雙雙以悲劇告終。嫉妒,這一人類最原始的陰暗心理,它毀滅掉了一段本應成為現實的人間佳話。(南海網 評)
該片一改把古典音樂家當成「完人」或「聖人」來描繪的傳統,顛覆了從莫扎特去世後由他太太開始的「貼金運動」,還原了他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樂之間的矛盾。這部榮獲七項奧斯卡大獎(第57屆)的影片可視為兩名音樂家的傳記,除了莫扎特,還有他的同行薩列瑞。影片透過薩列瑞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 IMDB評)
作為一部人物傳記影片,該片的獨創性是顯而易見的。一般說來,人物傳記是最難由形式上突破的電影題材,一個人的一生再怎麼精彩,無非也脫不了由生到死的述說法則。唯《莫扎特傳》敘事結構與眾不同,匠心頗具。(網易娛樂 評)
㈥ 第 91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在劇情上有哪些亮點
托尼說,我很清楚我是誰。我是一輩子都住在布朗克斯區的人,和我母親父親兄弟,現在還有我老婆孩子。就這樣,我就是這樣的人。我才是那個急吼吼的人。每天要去賺飯錢。你,大人物先生,你住在城堡的頂部,周遊世界為富人演出音樂會,我住在街上,你坐在寶座上。所以,是的,我的世界比你的黑得多。
唐下車站在雨里說,是的,我住在城堡里。托尼,一個人。有錢的白人付錢讓我彈鋼琴,因為這使他們感到有教養,但我一離開那個舞台,我不過又是一個黑鬼,這才是他們的文化所在。我獨自忍受這種煎熬,因為我不被自己的人所接受,因為我和他們不一樣。所以如果我不夠黑,如果我不夠白,如果我不夠男人,那就告訴我,托尼,我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