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雲霄的文化歷史
清代以前,雲霄地方部分仕儒藏書、用書漸盛,歷代留下不少著述。
民國時期, *** 始有民眾教育館及其圖書閱覽室,還有民間戲曲班和私營書店等。
新中國建立後,發展圖書發行、圖書閱覽、電影、廣播、專業戲曲團體以及電視轉播等文化藝術機構和設施。
至1996年,縣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新華書店、潮劇團、電影發行放映公司、電影院、影劇院、電視差轉台、無線廣播試驗台各1個。
農村有鄉、鎮文化站10個,電影放映隊35隊,電影院、室、場42個,群眾業余潮劇團和民間職業劇團共32個。
筆架山千瓦電視轉播台覆蓋雲霄、漳浦、詔安、東山及南靖等縣大部分地區。
有線電視覆蓋全縣115個村,覆蓋率達94%。
詩詞和文學創作及書畫藝術等百花齊放,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逐步得到滿足。
雲霄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英賢輩出。
宋紹興間大學士陳景肅(雲霄陳岱人,系陳元光十八世孫),惡秦檜專權誤國,憤然致仕歸里,上仙人峰講學傳經;宋末陳碧娘(陳景肅孫女)作《平元曲》勸夫勉弟抗元,成巾幗英烈。
元初陳大舉(即陳吊眼,雲霄南山堡牛坑村人)揭竿起義,聚師萬眾抗元,威懾元廷。
明弘治間戶部左侍郎吳原(雲霄城關人),奉詔下浙江拯災,並禁溺女嬰,政績顯著,浙人為之立廟奉祀;萬曆間翰林院編修林偕春(雲霄前塗人),文章氣節名重朝野,為國選賢惠眼獨具,其著述多載入《明史·藝文志》,流芳百世;清順治年間名將何斌、何義(均為雲霄馬鋪人)素有愛國氣節,為台灣統一立下汗馬功勞,彪炳史冊;清代乾隆年間浦江、平陽縣令加通判的何子祥(雲霄馬鋪人)以治績著稱,深受百姓愛戴,當地為之立廟崇祀;清乾隆年間僧人提喜(俗名鄭開,雲霄高塘村人)創立「天地會」(後世稱洪門),反清抗暴,聲勢壯闊,源流深遠,延續至今,其會徒遍布世界。
民國時期有留學美國獲化學博士、教授方錫疇,為國家培養人才做出突出貢獻;當代有著名海洋生物學家、教授方宗熙,學術精湛,為祖國科技事業奮斗終生,名揚中外。
古往今來,英才不勝枚舉,皆為國家增光載譽,為鄉人示範施澤,名垂千古。
雲霄的文化沉澱極為豐厚,文物史跡規格較高。
較著名的有史前古文化遺址「仙人山岩畫群」,夏商時期的「峛嶼墓林山貝丘遺址」等史跡。
又有晉代大峙原古綏安縣城,蓮花峰齊帝石,晉亭、葛洪煉丹處「別一蓬萊」洞,隋唐或之前的五通廟、古塔等。
唐代有陳政與陳元光父子鎮師屯所(後立漳州,並置漳浦縣治所),將軍山陳政墓,仙人峰下半徑魏媽墓,大峙原陳元光原墓葬,七里鋪戴君胄墓,唐下營將軍廟和火田軍陂。
有五代三佛齊國外商捐建的普賢寺,胡商沐浴的火田溪溫泉室,雲陵十八宮內印度教石雕。
宋代陳景肅石屏書院,盤陀嶺上南宋帝昺井,高東溪研易授徒舊址白石庵。
清乾隆年間高溪廟、觀音亭「天地會」創立遺址。
享堂「七先生祠」辛亥革命烈士秋瑾故居(出生地)。
全縣有古寺廟、岩庵、院祠75處,古樓199座,古塔10座,坊表27座、亭15處,關隘12處,城堡18座,均為唐、宋、元、明、清建造的古建築物。
全縣已發現摩崖石刻16處,碑銘24處,唐、宋、元、明古墓葬14處。
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留下很多革命足跡,其中有紅軍、游擊隊在梁山地區培訓農協會骨幹會址,徐南坑地下交通站和紅三團醫療所遺址,坪水蘇維埃鄉黨支部等遺址,烏山閩南支隊遺址,閩南地委機關前哨所、電台等故址。
1985年以來,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4處。
1996年共有外國人和華僑以及港澳台同胞2430人到境內參觀旅遊。
雲霄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與台灣海峽隔海相望,北連廈門,南接汕頭,國道324線貫穿全境,歷來為閩粵往來必經之地。
雲霄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氣候宜人,四季常青,水能充裕,礦產甚多;雲霄具有卓越的人文優勢,是唐代「漳州發祥地」,清代「洪門誕生地」,現代閩南革命根據地,歷史文物眾多,且蜚聲海內外;雲霄具有與僑胞和港澳台同胞關系密切的優勢,是閩南僑鄉與台胞祖籍地之一,至今旅外華僑及外籍華人13萬多人,分布於21個國家和地區,在台雲霄籍人及其後裔50多萬人,港澳同胞3200餘人;雲霄具有特殊經濟政策的優勢,是閩南三角區經濟開放縣之一,中央、省、市賦予諸多的開放優惠政策。
1978年後,雲霄縣委、縣 *** 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發揮優勢,致力於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使雲霄社會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
1995年,縣委、縣 *** 又制定雲霄經濟發展戰略指導思想、目標和措施,提出以 ***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南,以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導向,打好基礎,突出「兩點」,發展「一線」,帶動「兩翼」,再創輝煌,把雲霄建成貿工農一體化、在閩南具有重要地位的新型縣城。
雲霄人民正在繼續努力,再造產業、科技、山地、口岸等優勢,以形成經濟發展後勁;努力搞好農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全面騰飛打下堅實基礎;重點抓好雲莆(雲陵連莆美)和常山經濟開發與建設,建成工業區與「華僑城」,使其成為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新增長點;建設沿國道324線的火田至常山經濟繁榮帶,以帶動沿海和山區兩翼全面發展。
計劃2000年(及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41億元,使農業縣變為工業縣,全縣人民生活水平2000年達小康型,2010年進入中等富裕水平,使雲霄這塊歷史悠久的祥興寶地,更加輝煌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