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密西西比游戲電影插曲

密西西比游戲電影插曲

發布時間:2025-02-15 17:03:19

『壹』 反應中西方文化沖突的電影有哪些

有《刮痧》、《少女小漁》、《喜福會》。

《刮痧》:由鄭曉龍執導,由梁家輝、蔣雯麗、朱旭主演,於2001年出品的一部電影。該片以中醫刮痧療法產生的誤會為主線,講述了華人在國外由於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而陷入種種困境,最後又因人們的誠懇與愛心,困境最終被沖破的故事。

《少女小漁》:該片的主題與李安的風格高度切合,表現在關注的問題——文化沖突、女性刻劃。影片在張艾嘉的執導下更顯得細膩深刻,但結局卻讓觀眾黯然神傷。該片在戲劇沖突的設計上匠心獨運,既強化了原著的戲劇性,又增添了較為豐富的內容,因此更符合電影的藝術要求。片中江偉一方與馬里奧、瑞塔一方構成了中西文化差異的對立。

《喜福會》:在敘事層次、敘事結構、敘事聚焦等方面採用新穎的故事建構策略,並在敘事空間、敘事時間、聲音構成等敘事語法策略上獨具匠心,解決了電影敘事 「誰來講」和 「怎麼講」兩個核心的問題,同時給觀眾呈現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1)密西西比游戲電影插曲擴展閱讀:

《喜福會》不僅將小說的故事情節完整地呈現了出來,更是忠實地表達出了小說《喜福會》的文化內涵。影片通過獨具匠心的情節安排,解構了長期以來人們對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二元對立,同時也解構了男女性別的二元對立。

《刮痧》以家庭、傳統、親情、文化為主題,同時以特別視角關注普通中國人情感狀態與生存狀態和文化傳承,完全呈現、熱情贊頌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家庭親情與價值觀念,影片充分肯定了中國人的奮斗精神,頑強毅力,樂觀態度,開放心態,為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品影片。

『貳』 公路電影的上榜電影

《走到底》
上榜理由:電影《走到底》,票房慘到底。
經典指數:★★
國外的公路電影,始於60年代,之後便一發而不可收拾,如今,已經無從統計到底有多少部公路電影了。公路電影也可以單獨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了,而中國的公路電影卻格外的簡單,2001年的一部《走到底》已經可以代表中國公路電影的全部,因為到目前為止,中國只有這一部公路電影。 國外的公路電影起步帶有很強的試驗性,在內涵上比較沉重,之後的國外公路電影大都繼承者這一特點,總是把很多關於社會的、關於人生的思考融入其中,而中國的公路電影作為商業電影起步,少了幾分晦澀,多了幾分輕松。
劇情:
司機小王以為人送車為生,終日在陌生的公路上重復著單調乏味的生活,卻因為一個搭順風車的女孩莫莉打破了生活的程式。莫莉搭乘小王的車是為了去見自己的男友阿東,兩人卻一起目睹了阿東的一場黑吃黑的搶劫,兩個莫名其妙捲入其中,成為了阿東的人質。 心有不甘的黑社會勢必要搶回寶物,警方更不能坐視不理,袖手旁觀,一場的追逐不可避免的展開。既然《走到底》是一部妹妹什麼內涵的商業片,那麼票房是評判他的一大標准,可惜這部電影的票房卻慘敗而歸。按說這部電影的宣傳攻勢不弱,反復的炒作公路電影的概念,還有莫文蔚、姜武、張震岳三位主演,可惜觀眾並不買賬。很顯然,一部商業公路電影,也不是靠單純的累積搞笑,愛情、暴力、警察、美麗的風景、動人的音樂,就可以成功的。這部中國唯一的公路電影最後喜劇開場,悲劇結尾。套用影片中的一句台詞:我們已經走到底,需要重新上路。
《不準掉頭》
上榜理由:不準掉頭,或走進光明,或步入陰影,人生就是個選擇的過程,但是永遠停不下來
經典指數:★★★
劇情:
電影《不準掉頭》的海報上一個明顯的交通符號,就彷彿告訴人們這是一部公路片。是的,這就是一部標準的公路電影,但是它給觀眾們帶來的是一個其它公路電影所沒有的陰險狡詐,近乎瘋狂的故事。時運不濟的巴比在賭城欠下巨款,於是他想要逃跑,將所有的爛攤子丟在腦後,重新開始生活。 可是他的車子不幸拋錨在亞歷桑納州的一個荒涼小鎮,小鎮中的居民全都是大怪人,原本是一趟浪跡天涯的瀟灑之旅,竟變成了驚心動魄的變態游戲。他只想從小鎮抽身逃跑,可是自打他進入小鎮,就早已註定了一場不可掉頭旅途。鮑比被小鎮中最神秘的美女格雷斯誘惑,正當二人糾纏在一起時,被格雷斯的丈夫傑克撞見。 出乎意料的是,傑克竟掏錢雇鮑比把妻子殺掉,以獲得保險金。窘迫的鮑比面對金錢的誘惑決定接下這個工作。就在他准備下手時,格雷斯提出反計,讓鮑比殺掉傑克,然後帶著財產與她遠走高飛。然而這遠非故事的結局,更詭異的事情還沒有到來。
《逃獄三王》
上榜理由:《荷馬史詩》的公路版
經典指數:★★★☆
劇情
《逃獄三王》背景是20 世紀30 年代。這里是密西西比河畔的一座監獄,犯人們正辛苦地勞動著。某天,其中的三個人越獄了! 這就是埃佛雷德、皮特和德爾瑪。埃佛雷德曾經是個律師,口才極好,就是他舌燦蓮花,誆來了這兩個跟班。三個人的目的地是埃佛雷德在密西西比河邊的小木屋,因為他說自己在那裡藏了價值120萬美金的寶藏。但是,他們只有四天時間,因為四天後小木屋所在的地方將被水力發電公司沖成一片汪洋。為了這一偉大的任務,三個極富喜劇色彩的的犯人磕磕跘跘地展開了他們的逃亡之旅…… 這部電影有著濃郁的古雅典式的神話色彩,而三人在旅途中的種種際遇,也和神話人物和神話傳說緊緊聯系在一起。三人先是遇見了用歌聲引誘旅人的海妖女,三個把持不住自己的人上了當,而皮特也因此失蹤。至於神話中的單眼巨人塞克羅波斯,就是那位凶神惡煞的獨眼傳教士。他假意與他們交朋友,並趁機打劫了他們,但是最後奧林匹斯的諸神終於眷顧了他們。 這部電影可能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公路片,因為主角們是在一個巴洛克式的古怪世界裡穿行。如果說一段道路,一次旅程真的有一個最終點,那麼,無論是賓士的摩托還是赤足的漫步,我們最後到達的地方,應該是我們心靈的家園。故事的結尾也頗有神話特色,主角們最後被水力發電公司幸福地沖到了自己嚮往的地方。一切都開始變化,生活美好了起來。
《第八日》
上榜理由:人生的道路,和毅力有密切關系,和情商有某些關系,和智商沒有關系
經典指數:★★★★★
劇情
影片《第八日》開始的時候,因為新奇而關注!影片結束的時候,因為感動而回味!喬治是誰,喬治是一個弱智的男孩。一天,喬治碰上了事業上如魚得水,但生活上卻妻離子散的哈里。像多數此類影片一樣,哈里一開始對喬治唯恐避之不及。 可慢慢的,看似心智健全的一方卻被表面弱智的一方改變,並重新開始領悟生活。
這部影片不同於其它類似題材影片的地方還在於,觀眾會產生周庄夢蝶般的感覺。到底在哈里和喬治之間,誰是不正常的人。一般來說,多數人的一方是正常的,可是多數人的一方是否是正確的?有是否時快樂的呢?我們是不是買櫝還珠了?是不是南轅北轍了?
《加州殺手》
上榜理由:公路片和犯罪片結合後的典型變異
經典指數:★★★★
劇情
《加州殺手》講述了一個作家為了自己正在創作的連環殺手小說,和攝影師妻子追尋殺手的足跡,進行一番實地的考察但為了分擔路上高額的費用,不得已拉上了一對形容邋遢愣頭愣腦的青年男女。但從此便踏上了一次九死一生的凶險旅程。 影片對大衛·杜楚尼飾演的作家,人物刻畫並不是十分的用力,但也許是殺手俄利和女友艾黛的形象過於飽滿所致。俄利粗俗好鬥且狂躁不安 ,是極惡的代表。艾黛雖然智力底下,但內心深處有種蠢蠢的善良。她一直感懷和嘉莉之間的友情,並憧憬到加州一起住在大房子里的美好生活。可憐的她愛上俄利 只是因為他有世上「最迷人」的眼睛,且在大部分的時間里不會毒打她。而俄利並不真的愛她,他需要的只是一個穿著熱帶衣裙的女郎,因為這樣看起來更像是一對 露水鴛鴦。 作為一部公路片,《加州殺手》顯然缺少了很多文化上的符號意義。但是布拉特·彼特和茱莉葉特·劉易斯的表演,吸引了我們幾乎所有的視線。而且導演巧妙 地把加州虛設為一個類似終極的樂土,這使影片有了追尋夢想的意味。至於殺手的動機,影片只是作冰山一角的提及。兒時的痛苦經歷?無法揮去的現實夢魘?這些 疑問都在最後變得若隱若現。
《沙漠妖姬》
上榜理由:九十年代電影界宣布類型題材解禁後的第一個將易裝 癖、同性戀搬上銀幕的影片
經典指數:★★★★
劇情
《沙漠妖姬》的故事主人公包括一個變性人,兩個同性戀,他們三人乘坐大巴士橫越沙漠,打扮得像金剛鸚鵡一樣去異地表演易裝秀。用柏樺的一句詩來形容 他們最伏貼不過:「這白得耀眼的愛情這白得耀眼的夏天這白得耀眼的神經病!」這一路上除了在停留的兩個小鎮上發生了點兒不愉快——在A鎮的酒吧遇到蠻橫胖 女人惡意挑釁,第二天早晨發現巴士車身被漆刷上咒罵侮辱的字樣,在B鎮差點被一夥地痞強暴,以及中途巴士在沙漠中拋了錨,好不容易遇到路過救助者,一身灰 頭土臉的艷妝彩服,卻使得別人嚇得猛踩油門一溜煙兒地跑掉等等之外,總體來說他們載歌載舞的旅程還算「順利」。而三個人在這三天兩夜的旅程中似乎也發現了 生活中一些別樣的意義。 影片質地精良,不僅獲得次年英國電影學院的最佳服裝設計獎,還同時獲得最佳化妝獎。導演以華麗的影像和真摯的終極關懷,刻畫了在社會邊緣生活的同性戀 歌舞表演者,這被大多數人視為異類的群體,在面對婚姻、生存、交際時遇到許多困難,他們內心世界不乏惶惑和茫然,但對外部世界也有著率性而為的樂觀和善 良,老牌性格演員特倫斯·斯坦普、聲名鵲起的雨果·維文、以及年輕演員蓋伊·皮爾斯這三位主角,表演得非常出色,那些誇張滑稽的裝束和在ABBA音樂聲中 的舞蹈,簡直讓人大開眼界,而那輛名為「沙漠妖姬」的破舊巴士,也成為了公路電影中最為妖嬈張狂的符號。
《中央車站》
上榜理由:最溫情的影片
經典指數:★★★★
劇情
《中央車站》里的朵拉是個在中央車站打著幫人寫信寄信的幌子,詐騙錢財的不良老太。所以這樣的一次旅行,對她而言同樣 具有一種精神上的洗禮作用。從最初惡毒地把約書亞賣掉,到動了惻隱之心將之救出;從半途想將約書亞棄置不顧而獨自溜走,到最後和約書亞產生骨肉一般的親 情。朵拉內心的善良,在這一過程中被一點點喚起。尤其在途遇那個好心的司機後,她甚至對之產生了愛情的萌動。
《斯特雷德的故事》
上榜理由:最執拗的影片
經典指數:★★★
劇情
《斯特雷德的故事》這部以割草機為交通工具的公路電影,是根據1994年前發生在美國的真人真事改編。73歲的斯特雷德身體狀況不佳,走 路都要靠撐拐杖,沒有駕照卻又個性執拗。為了去探望十多年未見、突然中風的哥哥,他駕著一台1966年份的老式割草機,從愛荷華到威斯康辛州,以十五里的 時速,搖搖晃晃在中西平原上行進了300里路。跟許多公路電影一樣,斯特雷德沿途遇見了許多人:一個懷孕的離家出走的少女、一個每天上班路上都會撞死一頭 鹿的瘋狂婦人、一個善良的神父、和一位受過心靈創傷的二戰退役老兵,還有一群呼嘯而過的單車少年。斯特雷德把割草機停下來,微笑著和他們打招呼。斯特雷德 的女兒蘿絲的不幸遭遇,斷續地浮現在他與路人的交談之中。他對陌生人們皆有意蘊悠長的點化,自己也得到某些啟發。 一向風格飄忽詭異的林奇,這次一改陰郁沉重的影像,以充滿愛的視線,望向美國的鄉村,像描摹散文詩一樣記敘了一段質朴的歲月之旅。他鏡頭下的愛荷華田 野在漫天晚霞下像波浪一般綿延起伏,金色的夕陽下,一架老式割草機緩慢地突突移動在遠方蜿蜒而去的狹窄公路上,讓人如沐春風,隨著斯特雷德老人堅定的意志 前行……影片配樂中柔和的鋼琴與清脆的吉他和弦交錯相疊,老人的眼眸澄澈、堅毅,又閃爍著一股慈祥的光芒,79歲的老演員理查德·法恩斯沃斯的演出令人非 常動容,除他之外,別無人選再能如此生動地詮釋影片中滿面風霜的老人。而影片結尾的那個定格鏡頭,滿頭繁星下,千言灣語化作沉默,讓人陡留惆悵和哀傷。
29棵棕櫚樹
上榜理由:最毀滅的影片
經典指數:★★★★
劇情
29棵棕櫚樹,在影片中是個小鎮的名字,也是兩位主人公此行的目的地。從名字來看,它就明顯地帶有烏托邦的特質。因為 在這樣一個熱帶沙漠地帶,大概是絕無棕櫚樹這樣在潮濕氣候中生長的植物。的確,直到影片的最後,這個小鎮也沒有出現。而大衛和加茜婭逃離了喧囂的城市,卻 同樣避不開來自那個世界的人,最終一起葬身在這片灼熱的沙漠之中。 公路片一貫的時代背景和人物自身處境,這里似乎都沒有,雖然這個攝影師主人公也是為了尋找靈感而上路,但是我們看到的更多是這對戀人之間的角力。他們 總是情緒多變,為一點小事爭吵或狂喜,但最終都結束於一場澎湃的性愛。而且他們對愛的表達方式,更接近於這片粗糙而乾渴的地域氣質。 導演有一點沒有直接說明,但用了一種暗喻的方式。就是主人公對於城市的恐懼,和各自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加茜婭被大衛趕出門,一個人在街上漫無目的地地躲藏起來。而大衛最後的毀滅,也是來自最後一點尊嚴的喪失。作為一個男人,他被另外一個男人強奸了。 可能更多的人願意把這看成是一部情色片,因為片中每到一處都會穿插這對戀人的交媾,或在旅館,或在路邊的露天游泳池,甚至是在一片溫燙的岩石上。但是 中途的時候,他們曾經感到過孤獨,只是偶然駛過的汽車,讓他們覺得也有人和自己一樣。但事實的真相是,他們隨時都可能受到同路人的侵害。這是個悖論。
摩托日記
上榜理由:最深沉的影片
經典指數:★★★★
劇情
《摩托日記》是一個以公路片為載體的名人傳記,片中的主人公相信大家一定都很熟悉,著名的古巴革命英雄切·格瓦拉,影片通過他二十三歲那年穿越拉丁美洲的歷程,既揭示了五十年代拉美社會的各種嚴峻現實,又記錄了這位英雄年輕時代的心靈成長軌跡。 影片沒有一上來就極力宣告一個英雄的存在,相反卻更像是對一個普通青年躁動青春的寫實。二十三歲的切·格瓦拉和每一個精力充沛想入非非的青年一樣,最 初只是為了上路而上路,眼前的那條彎彎曲曲的公路,似乎有著無窮的趣事在等著他們,沿途綺麗的風光,還有不同地區熱情的女郎等。但隨著旅途的深入,拉美社 會平靜的表面下暗藏的創面,開始向他們一一展現,貧苦生活的人們、無家可歸的孩童、以及亞馬遜河深處的那些麻風病人……這些接踵而來的見聞,讓兩個年輕人 的心開始變得沉重。虛無的狂躁逐漸褪去,代之的是冷靜理性的思索。這段長達一萬多里的形成,最終結束於切·格瓦拉二十四歲生日,他用在秘魯鄉村醫院照顧被 隔離的麻風病患者,作為對過去自我的告別。也許這時他已感到了學醫的無奈,革命才是醫治民族苦難的唯一出路。
韓國公路電影
片名:公路電影
英文名:Road Movie
原作:Kim In-Sik
改編:Kim Dae-Wu
導演:Kim In-Sik
主演:Seo Lin(a)
鄭贊 Hwang Jeong-Min
徐然 Jeong Chan(a)
音樂:Jeong Gwang-Ho
服裝設計:Kim Hyang-Hee
類型:劇情/情感
韓國級別:18歲以上
片長:114分鍾
出品:Sis
發行:大藍電影公司 Big Blue Film
語言:韓語
國別:南韓 South Korea
上映日期:2002年10月18日(南韓)
獲獎:第3屆釜山影評人獎最佳導演新人獎(Kim In-sik)最佳新人男演員獎(Hwang Jeong-min)
-------------------------------------------------------------------------------
劇情簡介
這是韓國第一部正式的同性戀電影,講述的是男人之間的情感問題。錫元(KIM Suk won)是一位基金經理人,金融風暴後變得身無分文,無家可歸,只好四處流浪。
在途中,錫元獨自郁悶地喝酒,不想醉倒在路上,淪落為乞丐,曾經多次想自殺,被身為乞丐老大的大植(Dae shik)救起。和大植一起過了一段乞丐的生活,但是錫元並不甘心做一個乞丐,想出了「三種方法」「只要有一種奏效了,就可以離開這」但無論是找朋友、親人、還是妻子,都無一例外的失敗了,期間他們遇到了大致的朋友民舒和脫衣舞女郎一珠,一珠非常愛大植,但大植卻不能同樣的愛一珠,在一起陪錫元找妻子救助時大植與咖啡廳的waiter發生關系被錫元撞見,從此錫元就認為大植對他好就是「為了他的屁股」常常挖苦嘲笑他,雖然他們一起為了生活干苦力,錫元還是對大植充滿厭惡,時刻想離開他。
比較戲劇性的一個情節是錫元為了離開大植讓民舒帶他去找工作,大植為了錫元離開了一珠,而一珠見大植留不住就留下不想跟大致在一起的錫元……
經過一些變故,錫元還是跟大植到了一起,但錫元對大植的好感並沒有增加多少,只是有一些朦朧的感覺而已,他們一起干苦力討生活,一起經歷了民舒的自殺,一起去大植前妻家看到了大植的兒子卻不能相認,每個人過的都很艱辛。
在一次爭吵中,錫元得知大植曾與自己的舊同事聯系出來了一個職位,但是由於大植不想離開錫元就一直瞞著他,錫元憤怒離開,大植則在建築工地酗酒被爆破山體的炸葯炸傷。
即將離開的錫元臨時改變主意,回去找大植接他一起走,但是看到的確是奄奄一息的大植,在黑暗的咸鹽倉庫中,大植說出了自己深藏已久的問題」我可不可以愛你?「此時的錫元早已無話可說,兩人在倉庫里赤裸相擁,錫元也看著重傷的大植停止呼吸。
最後只剩錫元一人穿著當初破產時穿的早已破爛的淺色西裝,帶著往事獨自踏上行程……
公路微電影
上榜理由:最短小立志的公路微電影
經典指數:★★★★
劇情
性情灑脫的莫文蔚在微電影中飾演自己。鎂光燈的包圍讓人失去自我,前往美國演出的莫文蔚「撬班」,背著經紀人開著一台凱迪拉克前往心中的自由之路——橫貫美國東西的66號公路。這里的歷史遺存,這里的自由空氣甚至這里的敗落讓莫文蔚有時間拿著照相機在鮮有人來往的66號公路上邂逅內心的自己。在一家小店,她邂逅了一位攝影師,兩人相見恨晚,用灑脫的公路旅行詮釋了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
在攝影師的勸說下,莫文蔚回到現實,繼續星途,但很顯然,影片還沒有結束,許多細節讓人不由得期待其續集的到來。一部90秒的影片詮釋了對自由的追求,這部微電影也堪稱史上最短的公路電影。

『叄』 求丹澤爾-華盛頓主演的電影名字

丹澤爾-華盛頓

英文名:Denzel Washington

生日:1954年12月28日

出生地:美國紐約州弗農山

身高:183CM

體重:90kg

教育:新聞學學士學位

主要作品:

《為自由而吶喊》、《光榮》、《馬爾科姆-X》 《迫在眉睫》 《限時追捕》 《諜網迷魂》 《局內人》 《時空線索》 《費城故事》、《怒火救援》、《颶風》、《沖鋒陷陣》、《訓練日》、《約翰-Q》 、《偉大辯手》、《美國黑幫》

獲獎情況:
1990以<<光榮>>一片的出色表演獲的了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男配角獎,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獲次殊榮的第一位黑人演員.
2002年在<<訓練日>>中首次以大反派形象示人,鮮活生動的表演終於使其眾望所歸的贏得了奧斯卡影帝的桂冠,成為繼西德尼 波埃特之後奧斯卡歷史上第二位黑人影帝.

丹澤爾-華盛頓1954年12月28日出生於紐約州的弗農山(Mount Vernon,New York),他的父親是一位牧師,母親是個美容師。到他14時,他父母親的關系開始惡化,丹澤爾和他的姐姐被送進了一所寄宿學校。家庭的影響使華盛頓從小就養成了一種靜默沉實的性格,他不像其他小孩一樣調皮愛胡鬧,而是喜愛看書,他在少年時就給人一種老成穩重的感覺。1977年丹澤爾從富德漢姆(Fordham)大學畢業並獲得了新聞學學士學位,畢業後他就去了舊金山,並在那裡獲得了美國音樂戲劇學院(ACT)的獎學金。他在美國國家戲劇學院學習了一年的表演,為他日後的成長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不久,丹澤爾-華盛頓便又回到了紐約。在大學期間就酷愛喜劇的他此時開始在各種電視劇中飾演角色。期間他曾參加了約瑟夫-佩珀(Joseph Pepper)導演的《莎士比亞》(「Shakespeare」)舞台劇的演出,飾演了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理查三世。

80年代後,丹澤爾-華盛頓開始轉向影視界方面發展,在1981年拍了個人第一部電影《黑人兒子》("Carbon Copy")。在這部影片中,丹澤爾擔綱主角,飾演一位白人富翁的私生子。但剛踏入影視圈的他,並沒有因為這部處女秀而出名走紅。後來他還相繼在《一個士兵的故事》("A Soldier's Story")等影片中飾演角色,但都是些普通黑人角色。由於他演得認真,終於引起了一些導演的注意。

1987年,丹澤爾-華盛頓參加了影片《為自由而吶喊》的拍攝,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這部影片讓他在影壇上嶄露頭角。這部以南非為背景的政治電影,導演是曾執導過奧斯卡獲獎影片《甘地傳》的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丹澤爾在該片中飾演一位溫和善良的南非黑人民權領袖斯蒂芬-畢柯,由於在該片中他富有激情的表演,丹澤爾-華盛頓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提名。接著他相繼參加了《為了女王,為了國家》("For Queen and Country")等幾部影片的拍攝。1989年,丹澤爾-華盛頓參加了愛德華-茲維克(Edward Zwick)執導的史詩片《光榮》的拍攝,終於一炮走紅。這是一部敘述南北戰爭期間一支美國黑人軍隊浴血奮戰的歷史影片。片中他飾演了一個不堪忍受奴隸主折磨,憤而參加南北戰爭的黑奴士兵特里普。丹澤爾-華盛頓將特里普的倔強個性,逃亡途中的磨難,戰斗中的英勇頑強表演得淋漓盡致。憑著在此片中的令人難忘的表演,丹澤爾-華盛頓戰勝了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肖恩-康納利(Sean Connery)及傑克-尼克爾森(Jack Nicholson)等大腕級競爭對手,贏得了第62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獲獎以後,華盛頓開始大膽地嘗試各類風格的影片。1992年,他主演了斯派克-李(Spike Lee)執導的政治題材影片《馬爾科姆-X》,在劇中飾演一個黑人運動和解放運動的領袖,因為這部影片,在美國黑人青年中還掀起了一股"馬爾科姆-X熱"。而且,到現在為止還有人評論那可能是丹澤爾-華盛頓最傑出的一次表演,也正是他在這部影片中的精彩演出使他第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1993年,丹澤爾-華盛頓與朱麗婭-羅伯茨(Julia Roberts)共同主演了艾倫-J-帕庫拉(Alan J. Pakula)執導的純商業娛樂影片《鵝塘暗殺令》("The Pelican Brief"),開始嘗試動作片。在這部動作片中,他飾演一個鍥而不舍的報社記者。1993年,他拍攝了時事影片《費城故事》("Philadelphia"),與湯姆-漢克斯(Tom Hanks)聯手演繹了艾滋病這一深刻的社會問題,在片中他飾演了一個憎惡同性戀的律師。1995年,丹澤爾-華盛頓主演了布雷特-倫納德(Brett Leonard)執導的《時空悍將》(「Virtuosity」),這是一部他難得主演的驚險科幻片。

1996年,丹澤爾-華盛頓與梅格-瑞恩(Meg Ryan)合作,拍攝了軍事題材影片《生死豪情》("Courage Under Fire")。在這部以海灣戰爭為背景的影片,丹澤爾-華盛頓飾演一位美軍軍官,負責調查女軍官是否的確是個英雄。1998年,丹澤爾-華盛頓又與愛德華-茲維克二度合作,與布魯斯-威利斯(Bruce Willis)合力上演了政治驚險片《紐約大爆炸》("The Siege"),亦取得了相當的成功。1999年,丹澤爾-華盛頓與安傑利娜-朱莉(Angelina Jolie)聯手主演了澳大利亞導演菲利普-諾伊斯(Phillip Noyce)的驚悚片《人骨拼圖》("The Bone Collector"),片中他飾演一名癱瘓的罪證專家,靠著他的冷靜與機智,破獲了一樁連環謀殺案,此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

與此同時,丹澤爾-華盛頓還主演了多部傳記影片。1999年,丹澤爾-華盛頓主演了名導諾曼-傑維森(Norman Jewison)執導的傳記片《颶風》,在片中飾演前世界重量級拳王"颶風",他因為一樁冤案而被判終生監禁,在幾名年輕人的幫助下,經過不懈努力,他終於重獲自由。為了這部片子他花了兩年時間准備,包括苦練拳擊,力求練得拳擊手的健美體形。丹澤爾-華盛頓也因在這部影片中精彩演出而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提名,只是再次遺憾地與這尊小金像擦肩而過。2000年,丹澤爾拍攝了關於黑人教練赫爾曼-布恩的傳記影片《沖鋒陷陣》("Remember The Titans"),這也是一部改編自弗吉尼亞州某黑白混合高中足球隊的真實故事。

進入新千年,丹澤爾-華盛頓又先後推出了二部力作:《訓練日》和《約翰-Q》。巧的是,在這二部影片中,他飾演的都是反面角色。2001年,安圖因-浮誇(Antoine Fuqua)執導的《訓練日》是一部表現英勇精神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丹澤爾-華盛頓在這部影片中飾演秘密警察阿洛佐-哈里斯,一個工作了13年的緝毒老警官,他的行事方法是徘徊在法律邊緣,因此而飽受爭議。此片上映後,大獲好評,並打破了丹澤爾-華盛頓2090萬美元的票房開映紀錄。華盛頓以這個腐敗警察的形象,先後贏得了第1屆美國電影學會(AFI)、波士頓影評人協會和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的最佳男主角獎,並終於讓他成為了第二位獲得奧斯卡影帝的黑人演員。

2002年,在尼克-卡薩維蒂(Nick Cassavetes)執導、眾星雲集的《約翰-Q》里,丹澤爾-華盛頓主演了一個為兒發狂的父親。為了拯救瀕臨垂危的兒子,在得不到政府資助又無錢治病的情況下,他不得已劫持了一間急診室,脅逼醫生動手術。在好萊塢的黑人影星中,也只有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能與他分庭抗禮。曾有人評論他說:他不是一個偉大的黑人,而是一個有著黑色皮膚的偉大的人。

主要獲獎情況:

2002年因《訓練日》獲第74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

2002年因《訓練日》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男主角獎

2002年因《訓練日》獲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男主角獎

2002年因《訓練日》獲第1屆美國電影學會(AFI)最佳男主角獎

2001年因《沖鋒陷陣》獲第一屆"黑人娛樂電視獎"(Black Entertainment Television Awards)最佳男主角獎

2000年因《颶風》獲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2000年因《颶風》獲第72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

2000年因《颶風》獲第57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獎(劇情類)

1993年因《馬爾科姆-X》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1993年因《馬爾科姆-X》獲第65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

1993年因《馬爾科姆-X》獲紐約影評會最佳男演員獎

1990年因《榮耀》獲第62屆奧斯卡獲最佳男配角獎

1990年因《榮耀》獲第47屆金球獎最佳男配角獎

1988年因《為自由而吶喊》獲第60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主要影視作品:

2008年《激辯風雲/偉大辯手 The Great Debaters 》
2008年《 In Black and White 》
2007年《美國黑幫 American Gangster 》 (2007)
2007年《 Hollywood on Fire 》 (2007)
2006年《局內人 Inside Man 》 (2006)
2006年《超時空效應 Deja Vu 》 (2006)
2004年《諜網迷魂/滿洲候選人/洗腦密令 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 (2004)
2004年《憤怒復仇/怒火救援/怒火拯救 Man on Fire 》 (2004)
2003年《限時追捕 Out of Time 》 (2003)

2001年《約翰-Q》("John Q")

2001年《訓練日》("Training Day")

2000年《沖鋒陷陣》("Remember the Titans")

1999年《颶風》("The Hurricane」)

1999年《人骨拼圖》("The Bone Collector")

1999年《墮落》("Fallen")

1998年《紐約大爆炸》("The Siege")

1998年《他贏得比賽》("He Got Game")

1996年《牧師的妻子》("The Preacher's Wife")

1996年《生死豪情》("Courage Under Fire")

1995年《赤色風暴》("Crimson Tide")

1995年《時空悍將》("Virtuosity")

1995年《追夢》(「Hank Aaron: Chasing the Dream")

1995年《藍衣惡魔》("Devil in a Blue Dress")

1994年《電影世紀》("Century of Cinema")

1993年《約翰-亨利》(「John Henry」)

1993年《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

1993年《費城故事》("Philadelphia")

1993年《鵝塘暗殺令》("The Pelican Brief ")

1992年《解放者》(「Liberators」)

1992年《馬爾科姆-X》("Malcolm X")

1991年《阿納斯》(「Anansi」)

1991年《趕盡殺絕》("Ricochet")

1991年《密西西比馬薩拉》("Mississippi Masala")

1990年《心臟病》(「Heart Condition」)

1990年《密蘇里更好的布魯斯》("Mo' Better Blues")

1989年《榮耀》("Glory")

1989年《無敵神探》("The Mighty Quinn")

1989年《為了女王,為了國家》("For Queen and Country")

1987年《為自由而吶喊》("Cry Freedom")

1986年《權力》("Power")

1986年《喬治-邁克肯納的故事》("The George McKenna Story")

1984年《殺人執照》("License to Kill")

1984年《一個士兵的故事》("A Soldier's Story")

1983年《聖艾爾西維亞II》("St. Elsewhere, Vol. 2")

1982年《聖艾爾西維亞I》("St. Elsewhere, Vol. 1")

1981年《黑人兒子》("Carbon Copy")

『肆』 《驚奇隊長》劇情有不少意外驚喜轉折 電影影評劇透

一彈個響指就讓半個宇宙灰飛煙滅的滅霸,最好把皮綳緊!漫威電影宇宙首位女英雄主角驚奇隊長卡羅爾丹弗斯,在起源故事電影《驚奇隊長》中既有個性又極具殺傷力,最強超級英雄實至名歸,抗衡滅霸一定沒問題。但別誤會,這部電影確實向女性的堅毅致敬,但絕非只是拍給女生看的電影。
《驚奇隊長》在不失漫威電影的風格下打破傳統,敘事風格獨特,劇情有不少意外驚喜轉折,視覺效果更是沒話講,精彩的鋪陳驚奇隊長在漫威電影宇宙里拯救世界的關鍵性,而電影本身在現實世界定將能夠拯救北美的票房寒冬。(今年整個2月份,北美影市沒有票房過億美元的電影)
※劇透提醒,請斟酌往下看※
由兩位獨立電影背景的導演安娜波頓和瑞安弗雷克(《半個尼爾森》《密西西比游戲》)指導,奧斯卡和金球獎雙料得主布麗拉爾森主演,《驚奇隊長》講述卡羅爾丹弗斯成為最強超級英雄驚奇隊長的起源故事。電影採取非線性式敘事方式,開幕就看到丹弗斯已經具有超能力,成為克里人的精英部隊一員。
但他掙扎著回憶過去,對於怎麼獲得超能力、以及之前的人生等超能力之前的人生,他只在夢中有片段不成章的記憶。這層困擾引起的情緒波動也進而影響他對超能力的掌控。
所幸,在星際戰隊指揮官 Mar-Vell(裘德洛飾演)的調教之下,卡羅爾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超能力。一次外星任務中,卡羅爾因故來到了地球,(就是預告片中看到他像彗星一般殞落在已經絕跡的影帶出租公司Blockbuster),並遇到還是低階探員的尼克弗瑞(塞繆爾傑克遜飾),也與本門德爾森飾演的變形人首領塔羅斯交手。卡羅爾與尼克弗瑞一起追捕在地球惹事的變形人的同時,也發現自己如何獲得超能力,以及事情並不單純。
漫威電影宇宙第一部以1990年代為主線背景的電影
《驚奇隊長》時間背景設置1995年的洛杉磯,比觀眾熟知的復仇者聯盟成員都還要早。這給了卡羅爾一個與復聯獨立的時間點,也讓電影充滿90年代的懷舊元素,舉凡音樂、穿著、甚至街景道具,都給人恰到好處的懷舊情懷。至於驚隊身為最強超級英雄,怎麼在過去10年的漫威電影中全部缺席,《驚奇隊長》也給出合情合理的解釋。
時而倒敘、時而依照時間順序的敘事手法,在電影第一段有點讓人困惑跟不上,不過觀眾很快就能體現到這是非流線性的敘事,一下就習慣了,不至於影響觀影經驗。
作為漫威第一部超級女英雄電影,就像預告片看到驚隊一躍就從地球飛到外太空一樣,《驚奇隊長》遠遠的跳脫所謂的性別框架,將其拋諸腦後。電影里看不到女性衣著暴露,也沒有與男性的愛戀。反之,電影的情緒根本來自卡羅爾與前戰友瑪利亞蘭博(《兄弟之情》的拉什納林奇飾演)之間的堅毅友情。這不僅幫助卡羅爾找回自我,克服不知道自己過去的情緒障礙,也讓這位最強超級英雄更具有人性,引起觀眾共鳴。
雙導演安娜波頓和瑞安弗雷克的獨立電影背景,以及漫威超英電影的商業大片動作場景,在《驚奇隊長》有鮮明的區別,卻也相輔相成無違和。
獨立電影的風格在片中的情緒片段中可以鮮明體會到,特別是卡羅爾與瑪利亞這對好朋友的互動,單純就是兩位演員最純凈的表演,不像商業電影常用配樂等附加元素製造場景情緒,這也讓算是外星人的驚奇隊長更接地氣有人性。
《驚奇隊長》以友誼作為促使女英雄伸張正義的動機,更是遠遠擺脫了好萊塢電影總是讓女性依附在男性之下的父權視角。以這些方式闡述女性友誼更合常理,著實向所有獨立女性致敬。
布麗拉爾森詮釋的卡羅爾丹弗斯,從小就不受性別框架限制、也不屈服於霸凌,更堅持己見加入空軍,成為數一數二的傑出飛行員。這個經歷也造就了他咄咄逼人、不輕易讓步的個性,調侃起人來絲毫不手軟。拉爾森的演繹丹弗斯這層面的個性,生動可信又讓人感覺很過癮。動作戲打起來也非常霸氣,絲毫不輸其他男性超級英雄,看到丹弗斯在螢幕上大展身手,著實過癮。
《驚奇隊長》的綠葉團隊演出也十分亮眼,特別是飾演瑪利亞蘭博的拉什納林奇、以及演反派演出心得的本門德爾森。曾參加《黑豹》視鏡差點中選英國籍演員拉什納林奇,在《驚奇隊長》飾演卡羅爾同樣是退役空軍的摯友瑪利亞,這個角色在片中扮野關鍵角色,林奇的演出也非常有大將之風。
飾演變形人領頭塔羅斯的本門德爾森,在片中短暫露出本尊,多數時間都是穿上綠色道具的變形人,但他冷麵笑將又能精準詮釋情緒戲的演出,超級搶鏡頭絲毫不被綠色面具掩蓋。
大橘貓是亮點
但最搶鏡頭的莫過於超萌又超嚇人的喵星人,自從他的角色海報推出後大家都好奇到底是扮演怎樣的角色。我寫到這里已經劇透太多,只能說這只正統的喵星人絕對不會讓人失望!
塞繆爾傑克遜年輕了至少20歲
《驚奇隊長》視覺特效整體看起來非常過癮,在人物上動的手腳,包含年輕化的塞繆爾傑克遜、以及全身發光的布麗拉爾森,這兩項的特效都做得非常寫實,更輔助故事劇情發展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反春的傑克遜宛如當年他《低俗小說》中的面貌,絲毫不與現實違和。
但是同樣的效果用在克拉克格雷格飾演的寇森探員身上,有些畫面顯得模糊、不自然。此外,有些戰斗機打鬥的動作場面,還是看起來像是電玩游戲。不過這些都只是吹毛求疵硬要從雞蛋里挑骨頭,不影響故事發展,也不至於讓觀眾出戲。
《驚奇隊長》自宣布開拍以來引起諾大的好奇,因為除了漫畫鐵粉之外,多數大眾不太熟悉這個角色與故事。而漫威在故事設計以及電影宣傳上,都很有技巧的充分利用這份好奇心。
宣傳上,各個方面都點到為止的勾引著觀眾對新舊角色的好奇。首次把驚奇隊長的故事搬上大螢幕,也給了故事內容諾大的發揮空間,編劇們打造出有層次、令人很是滿意的劇情內容。這一部時間設定在90年代的科幻電影,時而搞笑、時而神秘,兼具創新的驚喜與懷舊的情懷,給了這位超級英雄一個反傳統的起源故事,十分過癮。

『伍』 求電影名字。一部有關艾滋病的電影,美國的,一個八歲左右的小男孩在兩歲時手術輸血感染的。很早的.

1影片信息

原名:《The cure》

台譯:《真情世界》

真情世界
港譯:《鱷魚,波鞋,走天涯》

對白語言:英語,日語

2演職員表

主演:John Carroll Lynch

布拉德·蘭弗洛 Brad Renfro --- 飾 Erik (艾瑞)

約瑟夫·梅澤羅 Joseph Mazzello --- 飾 Dexter (德斯特)

布魯斯·戴維森 Bruce Davison ---- 飾 Dr Stevens

安娜貝拉·莎拉Annabella Sciorra---- 飾 Linda

3影片類型編輯
劇情

4影片片長編輯
97 min

5上映日期編輯
1995年4月21日 美國

6劇情梗概


斯特與艾瑞同住在一個溫馨祥和的小鎮,並且是緊臨隔壁的鄰居,他們同為單親母親帶大的男孩,兩個同為十一歲。但小鎮鎮民恐懼,形成一堵高牆,把十一歲的德
斯特和母親孤立起來,德斯特是因輸血,不幸感染艾滋病。每天德斯特在後院與和士兵玩具為伍,望著天空,嚮往能自由自在的上學、玩耍。艾瑞一向被看做不合群
的孩子。有一天,隔著竹籬笆與德斯特對話,打成一片。兩個寂寞孤獨的孩子,在彼此的真情友誼中,不顧世俗對艾滋病的恐懼,找到彼此感情的避風港。逐漸的,
艾瑞決定要幫德斯特把病治好,他異想天開的遍揉百草煮湯做葯,一遍遍的試驗著,甚至帶著德斯特離家出走,訪談名醫,一路上,德斯特與艾瑞經歷了他們一生中
最難忘的夏日之旅,但他們會找到奇跡嗎?

7評價

真情世界劇照

一份由專業影評人評選出的美國九十年代十部最感人的影片名單上,一部拍攝成本僅有十萬美元的小製作電影——《The
Cure》赫然在列。我曾花五塊錢在天津一個瀕臨倒閉的音像商店裡淘得此片的VCD,碟封上已蒙了很多灰塵。當時若不是其港譯的片名《鱷魚,波鞋,走天
涯》太過特殊,我也很可能錯過。記得在家看此片,當熒光屏只剩下滾動的字幕,背景只剩下舒緩優美哀傷的音樂,我的眼淚還在止不住的流…
…後來,在資料上得知此片在香港公映時,報紙上的宣傳詞曾提醒觀看此片的女觀眾多帶紙巾。

——沒有美輪美奐的布景服飾,沒有造價高昂的道具,沒有尖端電影科技的支撐,甚至沒有一個大牌影星的助陣,導演的拍攝手法也極其樸素,電影的主角只是兩個孩子——十一歲的德斯特,和與德斯特同樣大小的鄰居小孩艾瑞。但因為有出色的劇本和主題,再加兩個小童星極盡自然、天真無邪的表演,「低成本」高產出,仍然造就了美國文藝片中難得的精品佳作。

當然不能不稱贊本片導演彼得·霍頓樸素流暢的敘述和詩化的電影語言。影片講述了兩個單親孩子德斯特和艾瑞之間無比摯真和感人肺腑的情感故事。德斯特是一個因輸血染上艾滋病的小患者,艾瑞不僅性格孤僻,
還是個淘氣的「問題少年」。兩人偶然相遇成為了要好的朋友。為了給德斯特尋找葯方(The
Cure),艾瑞異想天開的採摘各種野草熬葯給德斯特吃,卻弄巧成拙,差點將德斯特毒死。爾後又私自帶著德斯特乘橡皮小艇沿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尋找葯
方,歷經艱辛他們終於到達了下游的新奧爾良,而
接待他們的卻是再次的失敗。
一路上他們經歷了一生中最難忘的夏日之旅,艾瑞為在德斯特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當他們遇到壞人的時候德斯特勇敢的搶過艾瑞手裡的刀割破手腕嚇走了壞蛋,他
們的感動開始升華了,原來有毒的血還有奇妙的用途。最後他們還是回到了家回到了醫院 在德斯特最後的日子裡,艾瑞每天都陪在他身邊並帶去無窮的歡樂
孩子只是天真調皮的 他們總是屏住呼吸捉弄醫生 一次又一次 當再次捉弄醫生的時候, 德斯特安靜的躺在那裡, 再也沒有醒來。
艾瑞肯定沒有想過德斯特會離開他。 他是多希望德斯特像往常一樣蹦起來嚇醫生一跳, 但卻什麼也沒有發生 他疑惑了, 最

真情世界劇照
最不願意出現的事情發生了 和自己一樣年紀一起玩了一個夏天的夥伴 就這么睡在那兒再也不起來了 再也不能一起玩了 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

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出現在結尾:死去的小德斯特靜靜躺在木棺里。當艾瑞一個人走出房間,德斯特的媽媽驚愕的發現默默離
去的艾瑞居然只穿著一隻球鞋,另一隻球鞋在小德斯特的懷里,而德斯特穿的一隻嶄新的皮鞋不見了。德斯特媽媽可能永遠不會想到,那是兩個孩子共同保守的一個
秘密:在密西西比河岸邊的深夜,德斯特又冷又怕:「睡著的時候我真怕一個人到另一個世界去了,什麼也看不見,怕再也醒不過來了。」艾瑞就脫下一隻自己的球鞋塞到德斯特懷里:「抱著它就不用怕了,你想要是到了另一個世界怎麼還會抱著艾瑞的臭鞋呢!」

艾瑞將一隻像小小船一樣的皮鞋輕輕放進了緩緩流淌的密西西比河……

看過這部影片,不免為這個悲情故事唏噓感傷,也為兩個孩子的命運和真摯情感動容落淚。然而深究,對於這部電影,我的看法是:《The Cure》不僅是一部文
藝電影傑作,其嚴肅性更值得肯定。在這部電影中,自始至終的主角是兩個可愛、天真而又令人扼腕惋惜的少年,但另一個時隱時現的「演員」——密西西比河,
事實上一直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背景,更是中心。對美國人來說,密西西比河是美國的「國家思想之父」,任何有關於這條美國第一大河的文學作品(包
括劇本),一定體現著思想的痕跡。有理由認為《The Cure》的劇本作者深受了美國文學大師馬克·吐溫的影響。如果
打開馬克·吐溫膾炙人口的《哈克流浪記》和《湯姆歷險記》,我們會發現一條共同的河流——密西西比河。甚至我們還能看到這樣的描述——「他只好出逃,他乘
上獨木舟,順著河漂流,並在路上見到了吉姆——一個出逃的黑奴。兩個出逃的孩子一起在密西西比河畔四處流浪,一面躲避著追蹤,一面還要和那些騙子和兇殘的
歹徒——他們拆穿騙子「國王」欺騙三姐妹家產的騙局,結果被壞蛋窮追不舍——作斗爭。」

倘若對美國地理稍加了解,就會發現密西西比河——它發源於美國西部偏北的落基山北段的群山峻嶺之中,由北向南縱貫美國大平原,注入墨西哥灣,全長3950公里。整個水系流經美國本土48州中的31個州,加拿大的兩個州。全流域面積達322萬平方公里,絕大部分在美國境內,佔美國全部領土的2/5左右。在世界各大河流域面積中,居世界第三位,比中國的長江的流域還大一倍。「密西西比」是印第安人的稱呼,意為「大河」或「眾水之父」。它另一個著名的稱謂就是「老人河」。

顯然,《The
Cure》的劇本作者是有意選擇了密西西比河作為影片的背景,因為它是美國精神的所在。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在九十年代困擾美國社會的主要問題中就包括艾
滋病、單親家庭和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嚴重缺失等幾大問題。這與美國精神中的獨立、自由、冒險理想進一步的確立不無關系。而這部電影,正是牢牢抓住了這些問
題。雖然同樣的題材其他影片也時常反映,但《The
Cure》,「葯方」的指向不僅是醫治艾滋病的辦法,更是迫切需要美國精神再次回歸的良心發現和大聲疾呼——

這條源遠流長的大河應該蘇醒了!

『陸』 米高梅電影公司的發行影片

終結者4 Terminator 4 (2008)
罪惡之城2 Sin City 2 (2007)
血腥巧克力 Blood and Chocolate (2007)
Lars and the Real Girl (2007)
布洛克先生 Mr. Brooks (2007)
藍莓之夜 My Blueberry Nights (2007)
清醒 Awake (2007)
少年漢尼拔 Hannibal Rising (2007)
生死格鬥 DOA: Dead or Alive (2006)
空戰英豪 Flyboys (2006)
兩周 Two Weeks (2006)
留級之王2 Van Wilder 2: The Rise of Taj (2006)
洛奇6 Rocky Balboa (2006)
絕命聖誕夜 Black Christmas (2006)
噱頭大王 School for Scoundrels (2006)
本能2:致命誘惑 Basic Instinct 2 (2006)
拜金女郎 Material Girls (2006)
波特女士 Miss Potter (2006)
Foxy Brown (2006)
Art Con (2006)
007:大戰皇家賭場 Casino Royale (2006)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 (2006)
星條旗永不落 Home of the Brave (2006)
重見天日 Rescue Dawn (2006)
終結游戲 End Game (2006)
愛情和香煙 Romance & Cigarettes (2005)
非常時期 Harsh Times (2005)
吉米尼·格里克的啦啦塢 Jiminy Glick in La La Wood (2004)
小可愛 De-Lovely (2004)
威尼斯商人 The Merchant of Venice (2004)
威震八方 Walking Tall (2004)
泳往直前 Swimming Upstream (2003)
混合宿舍 National Lampoon Presents Dorm Daze (2003)
麻辣寶貝 Uptown Girls (2003)
三代同堂 It Runs in the Family (2003)
防彈武僧 Bulletproof Monk (2003)
擇日再死 Die Another Day (2002)
幽靈世界 Ghost World (2001)
Marlene Dietrich: Her Own Song (2001)
偷天游戲 The Thomas Crown Affair (1999)
靈魂交易 Deal of a Lifetime (1999)
孤膽英雄 One Man's Hero (1999)
真情難舍 At First Sight (1999)
完美無瑕 Flawless (1999)
異種2 Species II (1998)
猛鬼玩人 Phantasm IV: Oblivion (1998)
鐵面人 The Man in the Iron Mask (1998)
天定姻緣 Music From Another Room (1998)
騷擾行動 Disturbing Behavior (1998)
Joey (1997)
暴徒 Hoodlum (1997)
終結暴力 The End of Violence (1997)
賭場縱橫 Hard Eight (1996)
1985年至1999年先後製作了三部科幻電影機器戰警,2010年第四部機器戰警也將上映。
勾心鬥角 American Buffalo (1996)
家庭事務 A Family Thing (1996)
黑客 Hackers (1995)
死囚漫步 Dead Man Walking (1995)
蜜蜂人:腥風血雨 Candyman: Farewell to the Flesh (1995)
宇宙奇兵 Stargate (1994)
人鬼雙胞胎 The Dark Half (1993)
肉體證據 Body of Evidence (1993)
死亡游戲 Dangerous Game (1993)
純真之旅 Flight of the Innocent (1993)
The Vagrant (1992)
The Cutting Edge (1992)
人鼠之間 Of Mice and Men (1992)
情人 The Lover (1992)
情如物證 Fires Within (1991)
人肉炸彈 Timebomb (1991)
瞄準核子心 Eve of Destruction (1991)
狂奔天涯 Not Without My Daughter (1991)
比爾和特德歷險記 Bill & Ted's Bogus Journey (1991)
愛人別出聲 Shattered (1991)
機械威龍 Robot Jox(1990)
地下特警 Death Warrant (1990)
飛虎神鷹 Navy SEALS (1990)
捍衛游俠 Quigley Down Under (1990)
霹靂藍天使 Blue Steel (1990)
是誰讓我腦死了 Brain Dead (1990)
遺囑風波 Daddy's Dyin'... Who's Got the Will? (1990)
與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1990)
玩命雙龍 Men at Work (1990)
危情十日 Misery (1990)
威龍殺陣 Road House (1989)
血染的季節 A Dry White Season (1989)
再殺我一次 Kill Me Again (1989)
南瓜惡靈 Pumpkinhead (1989)
Dance to Win (1989)
The Horror Show (1989)
Kinjite: Forbidden Subjects (1989)
Not of This Earth (1988)
幻海魔靈 Monkey Shines (1988)
靈異入侵 Child's Play (1988)
密西西比在燃燒 Mississippi Burning (1988)
外太空殺人小丑 Killer Klowns from Outer Space (1988)
午夜逃亡 Midnight Run (1988)
賢妻 The Good Wife (1987)
鬼食人續集 Ghoulies II (1987)
光天化日 The Living Daylights (1987)
黃金雨 Allan Quatermain and the Lost City of Gold (1987)
那個時代 Radio Days (1987)
甜蜜咖啡屋 Bagdad Café (1987)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三百八十七。

『柒』 公路電影的經典電影

1、《邦妮和克萊德》Bonnie and Clyde
公路片中通常都有不止一個主角。導演們習慣於把兩個或者更多的人湊在一起,通過他們之間的互動製造出更多的戲劇效果。而這些在路上的人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在好萊塢公路電影類型化之後,路上最常見的就變成了那些淪落天涯的亡命者們。因為,通常只有亡命者會馬不停蹄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逃亡本身就是他們唯一的使命,而逃亡的過程在好萊塢導演的手中也變得跌宕起伏。這樣就使劇情本身有了足夠的強度和張力,符合了公路片主流觀眾,也就是年輕人的需要。或許這就是好萊塢攝影棚制度的強大威力,電影創作者們為生計考慮不得不在自己的作品中安置許多的商業元素。這樣也使得公路片具有了眾多類型片的成份,動作片中的驚險刺激,文藝片當中的愛恨情仇,懸疑片當中的峰迴路轉,有關亡命徒的公路電影逐漸成為了此類影片的主流。也因此,我們在公路電影當中常常都能看到亡命天涯的雌雄大盜。《邦妮和克萊德》就是此類影片的典型
阿瑟·潘(Arthur Penn)導演的《邦妮和克萊德》(Bonnie and Clyde),無疑是亡命者公路電影的經典之作。這部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Bonnie Parker 和 Clyde Barrow是一對雌雄大盜,在30年代橫行德州,持槍搶劫銀行,最後為警方擊斃,是聳動一時的社會新聞。而阿瑟·潘在1967年所拍的這部電影,用的手法亦頗受爭議。他們搶銀行在電影中被正當化為向當時社會秩序挑戰的行為。30年代美國全國籠罩在一片不景氣的低潮下,失業率急劇攀升,銀行關門,股市崩盤,許多人生計發生問題。當國家機器不能夠保障個人生存時,社會大眾開始對現有的秩序懷疑。Clyde在一間空屋前面看見一家人駐足觀望,依依不捨,詢問之下才知道這原是他們的房子,後來因為付不起貸款被銀行沒收了。激於義憤,Clyde對屋門前銀行的封條開了一槍,而決定開始搶銀行。影片的背景雖是30年代,但其中所表達對現存體制和國家機器不滿的情緒,正好與60年代末美國社會反戰反政府的氣氛相吻合。
事實上兩人並非一路上相依為命,而是有一群同夥跟著:Clyde的哥哥Buck和他的太太Blanche,以及一個會修車的小個子CW。故事的主線即是圍繞在這一夥人之間的沖突上:Clyde與哥哥難兄難弟,感情甚篤,Bonnie和Blanche則勢成水火。因此四人之間呈現微妙的關系:Clyde要維系和Buck之間「哥兒們」(buddy)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要時時安撫Bonnie。Bonnie則經常在追求自由理想和因為愛人所作的犧牲之間掙扎。最後這種緊張關系在Buck被擊斃與Blanche被逮捕後結束。兩人獲得獨處的機會,也達到了完滿的性高潮。然而這還是暗示兄弟哥兒們的關系和男女之間的情愛往往是不相容的。這種主題,常常在以男性為觀眾對向的動作片中。
車子在全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男女主角相遇是因為Bonnie看到Clyde正要偷她媽媽的車,而兩人的結局也是以在車中被亂槍打死而告終。他們每搶劫一次就換一次車,當然一輛比一輛更好更新。車子在本片中不僅是作案逃亡的工具,也正是對物質慾望的投射和通往自由的機器。
最後一幕是暴力美學的經典之作:一群鴿子飛上樹梢,兩人正欣賞一剎那的美感。告密者忽然鑽到車底下。男女主角往樹叢看一眼,心知大勢已去。兩人對望,男主角急速跑向車中,但此時亂槍已起。慢動作,兩人被打成蜂窩。這裡面有許多元素被往後的電影一再借用。大家必不陌生。
《邦妮和克萊德》雖以兩人伏法結束,但這部電影非宣揚「惡有惡報」的陳腔濫調。相反的,它的影像語言的運用是希望我們同情認同死者的。事實上本片推出以後造成極大的爭議。當初被Bonnie和Clyde所殺害的人其家人紛紛指責電影美化了兇手;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卻奉二人為偶像。飾演Bonnie的菲·唐納薇(Faye Dunnaway)在片中的穿著甚至成為當年最流行的款式。在那個以抗爭、罷課、反戰為風潮的年代,這部電影的確亦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2、《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尼古拉斯·凱奇(Nicholas Cage)現在紅極一時,恐怕很少有人記得他在1990年演過的那部《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吧?這部電影由大衛·林奇(David Lynch)導演,根據Barry Gifford的短篇小說改編。Gifford的原著只有五頁,電影卻洋洋灑灑地擴充到兩小時。林奇的電影以懸疑和風格詭異著稱。這部片在表現形式上詭異,本質上則不折不扣是個愛情童話。
Sailor和Lula是一對戀人,但是Lula的母親極力反對二人交往,還派了一個混混去對付Sailor。Sailor一下子就把混混幹掉,他也因而坐了兩年牢。出獄後他攜女友遠走高飛,Lula的媽媽間接找上一群變態殺手去追回女兒並解決那小子。於是情節就在漫長的汽車旅程中詭異的經歷,殺手的追殺,和由回憶中抖露出 Sailor的媽媽與人勾結害死丈夫的陰謀中展開。
如果說邦妮和克萊德的旅程向觀眾展示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公平與黑暗,進而正當化他們的行為的話,Lula和Sailor的旅程則幾乎全都是反映其內在的經驗。片名叫做《我心狂野》,本片著重的是一個狂亂的心靈如何因愛情的浸潤而被「馴服」(結局Sailor對Lula唱的正是《Love me tender》)。火焰是本片最常出現的主題。除了代表Lula的父親被火燒死的記憶片段以外,也暗喻狂暴難安的心靈。Lula許多段不愉快的回憶,如被父親的朋友強暴、墮胎等,也是為了強調擾動難平的心理狀態。即使連他們在一路上碰到的詭異事物——例如騎掃帚的巫婆,因車禍而死的男女孩,小鎮上裸著上身跳舞的肥女人,和滿嘴黑牙長相猥褻的傢伙——都似乎像是存在他們的幻想和夢中。能撫平他們狂野的心的,是兩人肉體的結合和由肉慾升華而成的愛情。就如大多數的愛情故事一樣,兩人最後以圓滿結合結束。
八十年代通俗文化最重要的事件是MTV的興起。MTV之異於以往之處,不在於它把影像和音樂連接起來 (在這之前歌舞片早已行之有年了),而是在於它用一連串斷裂的、快速變化的影像來搭配音樂,而賦予音樂新的意義。後現代主義理論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作者已死」的觀念,認為每個讀者可由文本中讀到不同的意義。我們在看MTV時,對影像的詮釋依我們本身的生活經驗、心理狀態和慾望而有所不同,確實有一點後現代的味道。《我心狂野》雖然沒有使用斷裂和快速變化的影像,但它加入了許多詭異而與本身主題較不相乾的影像元素,再加爵士樂、重金屬搖滾和貓王的情歌穿插交織,不免讓人覺得有MTV的味道。 3、在層出不窮的公路電影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比較共通的規律,那就是無論這些人的旅途是如何開始的,大多都是基於一種叛逆和自由上路的精神,都是對於自己所現存的世界不滿而開始的一種叛離。《逍遙騎士》中的瓦特和比利反抗著,《邦妮和克萊德》中的主人公反抗著,特拉維斯也在《德克薩斯的巴黎》中反抗著。但是,這些反抗之外還有一種反抗,一種對整個父權社會的否定。最能夠體現這種雙重反抗的,就是主動向整個社會宣戰的末路狂花們。
《末路狂花》又名《女人的公路》Thelma & Louise 雷德利·斯科特 1991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導演的《末路狂花》(Thelma&Louise)為公路電影開啟了新的方向——成功地引介女性主義到這個一向為男性陽剛意識型態所主宰的文類。Thelma和Louise是一對閨中密友,Thelma是一個小女人,平凡的家庭主婦,Louise則是個長相普通(甚至有些醜陋),有些男子氣概的餐廳女侍,兩人相偕開車出遊。這原本應是一次簡單而愉快的旅行,但最後卻成為兩個女人對抗男性社會壓迫的奮斗。
在一間酒吧里一個男人與Thelma搭訕,原本只是單純的應酬,但是那男人卻進一步企圖強暴她。情急之時Louise趕到開槍將男人打死。原本這是單純的自衛殺人,但是現場沒有其他證人,在恐懼證據不足會被判重罪下,兩人展開逃亡的旅程。
在逃亡的過程中父權在社會對他們的壓迫一一展現開來:Thelma的丈夫除了在電話中大聲吼叫要她回來(主要是因為他沒有辦法應付家事)以外,什麼忙也幫不上。警察不斷尾隨追逐她們,進一步把她們逼上樑山而不考慮自衛殺人的可能性。唯一相信她們清白的檢察官,卻因為好幾次陰錯陽差而始終連絡不上她們。連途中碰到和Thelma發生一夜風流的情人,到頭來也不過是偷人錢的騙子壞蛋。換言之,她們唯一能靠的就是自己。然而她們卻發現自己作為一個與男性社會對抗的女戰士,要比當一個小女人要適合得多。她們搶劫,把性騷擾她們的司機的卡車打爛,並且搶奪警察配槍。這些舉動也把她們逼向無路可走的地步。最後她們在新墨西哥州被警察重重包圍之下,寧死不屈地開車沖入萬丈峽谷之中。
《末路狂花》所描繪的旅途,無疑的是兩個女人對抗整個父權社會的過程。沿途所發生的事物或遇到的人,對她們來說大多是危險的,充滿敵意的。這程環境下只有自己的夥伴是能倚靠的對象。Thelma與Louise兩人間的情感,是同志間相依為命的革命情感,但亦不能否認其中包含了同性戀的成分。這在以往的公路電影是看不到的。傳統的公路電影,結伴而行的多半是一男一女的情侶,要不然就是氣味相投的哥兒倆,因為只有男女之間的愛情和男人之間的友情被允許出現在這種陽剛味重的,以冒險為主題,以男性觀眾為主要對向的影片中。然而本片的出現,肯定了電影中「另類」旅行拍檔的可能性。《末路狂花》之後,各種組合在公路電影中紛紛出現:同性戀、艾滋病患者、少數族裔、殘障或智障。這些人的旅行經驗提供了不同的世界觀,也豐富了公路電影的多樣性。 4、《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 1994
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攝於1994年的《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是這里提到的公路電影最晚近的一部。它放映後也造成極大的爭議。與《邦妮和克萊德》不同的是,《天生殺人狂》並非改編自某一社會事件,卻似乎「預演」了社會事件:該片放映之後有一個棉花工人在密西西比州被謀殺,兇手被逮捕後宣稱自己的舉動是受到該片的啟發。
承襲了《生於7月4日》、《刺殺肯尼迪》的主題,斯通在《天生殺人狂》也以譴責美國主流社會的文化為主。這一次的對象是媒體。電影描寫一對殺人不眨眼的雌雄大盜Mickey和Mallory的故事,兩人絕非正義的化身,而是如片名所說的「Natural born killer」,所到之處腥風血雨,只留下一個活口宣揚他們的事跡。但是他們的事跡被新聞媒體渲染以後,竟成為全世界崇拜模仿的對象。
兩人在一次槍戰中被捕,分別被關入監獄。但是一家電視台的新聞主播希望在「American maniacs」的節目中訪問Mickey,於是說服典獄長讓他在獄中訪問。不料當訪談節目傳到獄中時,其他囚犯群起暴動。Mickey趁機劫持記者一行,救出Mallory並闖出監獄。記者為了要搶新聞,也想到他們為了出風頭不會殺他,於是和他們一起劫獄沖出重圍。但最後仍免不了一死。兩個殺人累累的黑天使從此逍遙法外,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斯通是玩媒體的高手,他用現有的各種媒體表現迥然不同的題材,因而達到顛覆觀眾對媒體成見觀感的目的。他用一個電視情景喜劇的格式來描述男女主角兩人的相會,罐頭笑聲內封裝的卻是粗鄙的對話的血腥的場面這些電視媒體不可能出現的成分。他用電視新聞報導的格式來敘述槍戰、劫獄等場面,讓人更加混淆真實與虛假的分界。再加上卡通影片的暴力打鬥畫面,文藝片羅曼蒂克的畫面。各種斷裂急促的鏡頭復雜地交錯在一起,把我們平常熟悉的電視劇、電影、新聞、動畫、電子游戲的強度乘上十倍加起來,讓人有飽和得想吐的感覺。然而吊詭的是他對媒體的批判仍不免要借重媒體,而且他的弄真成假——揭露媒體對新聞事件的誇張報導,而使之虛假化——反而最後弄假成真——觀眾將片中呈現出來的虛幻情景內外成自己的一部分,並將謀殺付諸實現。就這一點而言,斯通是要負道德責任的。
《天生殺人狂》中公路與旅程本身己完全淪至邊緣次要的地位。中途碰到的人物,只是提供男女主角血祭的犧牲品,而旅行的主要目的,也只是讓新聞媒體在後苦苦追趕,好產生更多報導而已。它的風格也正好反映了當前美國的文化氛圍。在這個「虛擬真實」(virtual reality)當道的時代,真真假假的分界越來越混淆不清。同樣的,激進與保守反動的區隔也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激進的作品其內容與形式很快地被資本主義體系所吸納,再生產為可在市場銷售的商品了。 5、《德州巴黎》Paris, Texas
其實,同樣在票房上獲得巨大成功的《邦妮和克萊德》拍攝時間早於《逍遙騎士》,也比後者擁有更多的商業元素,但它一開始並不是作為一部公路電影被人們記住的。本片的重點在於它對於暴力的刻畫,直接而又無情,所以一開始它是作為一部犯罪題材或是黑幫題材的電影入主美國影院的。但就是這樣一部在當時可以稱得上是血腥的電影拯救了美國電影業,並且為後來類型化的公路電影提供了可模仿的範本。片中的很多元素都為之後的電影頻繁借用,由此奠定了這部電影在同類題材的影片中的不朽地位。
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是所謂「德國新浪潮」運動中的精銳導演。雖然身為德國人,文德斯對公路電影和美國西部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卻特別著迷。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公路電影,而且甚至把自己的製片公司命名為「Road movie proction」,對公路電影的執著可見一般。
《德州巴黎》(Paris, Texas)是一部以發掘一個人過去為主題的公路電影。Travis在德州的沙漠里獨自行走了好幾年,當他回到文明的世界時起初他拒絕說話,即使最關心他的弟弟Walt一再追問,他也三緘其口,不肯透露這幾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們沉默著繼續從德州到洛杉磯的旅程,車子駛過沙漠。突然 Travis講了一句「巴黎,德州」,那是德州中部的一處荒蕪之地,他父母第一次做愛的地方,也應該是他開始的地方。Travis說。
他們回到Walt家以後,Travis漸漸適應文明的生活,也漸漸學會和兒子Hunter相處。但是他始終不肯透露他和妻子Jane發生了什麼事。
從Walt的妻子Ann的口中,Travis得知Jane的下落,於是帶兒子開車前往德州,在一家銀行門口等待妻子。Jane出現又走了,Travis跟蹤她到一棟老舊的建築前。他來到一個小房間,牆壁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對面,但是對面看不過來。他的妻子在這里從事色情行業。Travis將過去的事娓娓道來,終於讓妻子認出是自己:Jane一心想要離開,他則因妒嫉把妻兒鎖在車庫。半夜醒來發現家裡失火,趕忙去車庫看,但他們已經走了。這時他心中一片空白,只是漫無目的地跑著,跑著,跑出文明的疆界。
Travis告訴妻子兒子旅館的住址,讓她們母子團聚,自己則悄悄地走了。
在這部片中,記憶在兩次旅程中漸漸展開。L.A.是文明生活的象徵,德州則是Travis的起點與終點。那裡包含了他的過去,他在4年前跑到沙漠時遺留在那裡了,所以當他回到文明生活後,還必須要再回去一次把它找回來。前面介紹的幾部公路電影,沿途的景觀多半隻是陪襯劇情的背景。文德斯對公路的喜愛,使得《德州巴黎》花了很大一部分在描繪沿途的景觀,原本他想要拍一部從阿拉斯加縱貫北美洲到德州的電影。不過他的編劇告訴他「你可以在德州發現美國全部」。而事後他同意這點。他在拍攝本片時也用相機捕捉了美國西部的風貌,而有攝影集問世。 6、《玻璃玫瑰》The Voyager
《玻璃玫瑰》(Voyager)是德國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Volke Schlondorff)1991年的作品。這部電影與其稱為公路電影不如說是「旅行電影」(因為搭飛機和坐船亦佔有很重的份量)。全片是由兩個相關的片段組成。男主角 Walter Fabor搭乘的飛機中途失事,迫降在墨西哥的沙漠中。他閑來與一個德國商人攀談,發現商人的同學正好是他在二次大戰前的同窗好友。而好友的前妻亦正是Walter青梅竹馬的女友。
Walter是一個水利工程師,做事一向理性。但是當他們獲救以後,Walter卻突然和商人一起去墨西哥叢林找他哥哥,而不顧在紐約堆積如山的工作。但當他們前往那好友的住處時,發現的卻是一具懸吊在樑上的屍體。
葬禮之後Walter匆匆回到紐約。為了擺脫情婦的糾纏,他決定坐渡輪前往巴黎參加一個會議。在渡輪上他碰到一個年輕女孩Elizabeth,兩人似乎是不同世界的人,在任何一方面都不相配:Walter是純粹的理性主義者,Elizabeth則酷愛存在主義哲學;Walter專長於科學技術,Elizabeth則鍾情於藝術;Water己過中年,Elizabeth正當豆蔻年華。但兩人卻彼此互相吸引。
在巴黎兩人再度巧遇,並相偕前往南歐旅遊。途中並發生了超友誼關系。但在無意中Walter得知Elizabeth是年輕時女友Henna之女。驚詫之中他不得不懷疑這個女孩是她女兒。在希臘Elizabeth不慎為毒蛇咬傷,危急之下送醫急救,在醫院Walter遇到多年不見的Henna,也得知Elizabeth就是他的親生女兒。第二天 Elizabeth就死了。
本片看似普通的愛情文藝片,不過前後兩段迥然相異的旅行經驗,卻足以豐富其本身的意義。男主角身為一個理性主義者,對任何事都抱持科學的態度冷然對待,連飛機失事也無動於衷。然而理性並不能解釋他為什麼要和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去墨西哥叢林找尋多年未連絡的朋友,不能解釋他為什麼會和自己的女兒墜入愛河,更不能解釋花樣年華的少女為什麼會猝然而死。他在旅程中的經歷,除了跟他過去的回憶牢牢糾結在一起以外,也凸顯出人生的偶發性和荒謬性。

閱讀全文

與密西西比游戲電影插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圖片怎麼改 瀏覽:894
同志題材電影傳教士 瀏覽:796
贛州微電影 瀏覽:845
色戒電影完整末刪版西瓜bd 瀏覽:765
最近好看的戰爭電影 瀏覽:920
名妓電影在線看完整版 瀏覽:514
可下載國語電影網站 瀏覽:624
4080手機電影網 瀏覽:200
澀澀電影完整版 瀏覽:591
炒股題材的香港電影 瀏覽:996
港台同志微電影 瀏覽:588
桑葉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391
西瓜搞笑官方百部電影 瀏覽:600
手機vip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679
白痴電影天堂 瀏覽:427
手機電影熟女 瀏覽:512
新世界電影中的韓國汽車 瀏覽:297
2018免費播放國產戰爭電影 瀏覽:363
日本天堂網在線電影 瀏覽:144
二戰美軍老電影 瀏覽: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