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評價山楂樹之戀怎麼看待劇本的感情線
《山楂樹之戀》由竇驍(老三)、周冬雨(靜秋)等人主演,講述的是文革時期的純愛故事,而且還是一段虐戀,最後be收場。本片主要的感情線還是圍繞男女主展開,也許是因為當時年代特殊的政治影響,給這段感情加上了特殊的時代符號。
故事的結束來自於老三的白血病,盡管他們二人曾經立過誓言,但是老三依舊不願意耽誤靜秋,在自己得病期間,他選擇了默默離開直到他將死去的那一刻。而靜秋原本還在懷疑老三離去的原因,在病房看到他的那一刻,什麼都明白了,可是也為時已晚,只能看著愛人默默離去。
之所以被劃分為純愛片,除了他們只是「牽牽手、偷偷吻」之外沒有別的什麼,也可能是因為這段「等待」實在是太多難得吧,有誰會真的等自己的愛人一輩子嗎?一生一世一雙人令人羨慕,只是這世上真的有幾對呢?
B. 山楂樹之戀的劇情是什麼
《山楂樹之戀》劇情簡介
20世紀70年代,一個漂亮的城裡姑娘靜秋(周冬雨飾),因為父親是地主後代,家庭成分不好,「文化大革命」時很受打擊,她一直很自卑。靜秋和一群學生去西村坪體驗生活,編教材。她住在隊長家,認識了「老三」(竇驍飾)。
老三愛上了靜秋,靜秋怕他欺騙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氣的老三是軍區司令員的兒子,是極重情誼的人,甘願為靜秋做任何事,給了靜秋前所未有的鼓勵。他等著靜秋畢業,等著靜秋工作,等著靜秋轉正。等到靜秋所有的心願都成了真,老三卻得白血病去世了。
(2)中國有一部電影叫什麼之戀的擴展閱讀:
電影《山楂樹之戀》獲獎記錄:
1、2011年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山楂樹之戀(入圍)
2、2011年柏林電影節水晶熊:山楂樹之戀(入圍)
3、2011年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山楂樹之戀(獲獎)
4、2011年第56屆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周冬雨(獲獎)
5、2011年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新人女演員獎:周冬雨(獲獎)
6、2011年第20屆上海影評人獎最佳新人獎:周冬雨(獲獎)
7、2011年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境外華裔男演員:竇驍(提名)
C. 電影《山楂樹之戀》的劇情,算清純戀情一個代表之作,對此你有什麼感想嗎
山楂樹之戀算作清純戀情的一個代表之作,無論是故事情節或是人物設定都帶上那一個時代特點下,那類靦腆含蓄的感情。更為在如今心浮氣躁錯亂的感情時期,這類感情讓我們更為堅信浪漫主義者的談戀愛,可以不追求完美肉身大量的是精神實質上的藉助依靠。
在其中兩個人的戀愛、白頭偕老、相伴都令人心裡湧起那類溫暖的驚濤駭浪。假如說它是因為那時候帶來她們的精神枷鎖,那麼這一部劇如今給大家的啟迪是讓我們的感情能夠更為沉積出來。
我們都被那樣那般的沖動彌漫著,吸引住著,摧殘著,本來化學物質生活早已擁有非常大的改進,可是大家覺得大量的是缺這少那,無法維持住平靜的生活境,不可以保證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豐富的過好每一天。大家的埋怨多了,心懷感恩少了,感受幸福快樂的感觀鈍化處理了,忍受挫敗的工作能力比較嚴重降低了,逐漸視而不見,逐漸自暴自棄,逐漸消極悲觀……
是大家不對,或是時期不對?是大家發生變化,或是環境變化了?是大家失去哪些,或是這一社會發展失去哪些?……但有一點我是搞清楚的:要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快樂,就務必在一個失調的社會發展里維持一顆均衡的心!
D. 《山楂樹之戀》影片講解
導演:張藝謀
主演:周冬雨、竇驍
電影類型:劇情、愛情
上映時間:2010年9月16日
影片內容:講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靜秋是城市即將高中畢業的學生,她跟隨教育革命實踐小組到一個名叫西坪村的地方,採集革命故事編寫教材。老三等著靜秋畢業,等著靜秋工作,等著靜秋轉正,等到靜秋所有的心願都成了真,他們再相約於山楂樹下的故事。
2011年,該片獲得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最佳亞洲電影提名。
2018年8月17日,被評為第一屆中國雙塔山愛情電影周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十大優秀愛情電影。
汽車:汽車是貫穿影片始終的意象,在影片中大約出現了五次。公共汽車的意象從功能性角度分析公共汽車是載客的交通工具,這種交通工具具有如下特徵:按時按點發車、在相應哪兄的站點停車、在車上的乘客必須遵守共同的乘車規定,就是說只要上了車,到什麼地方去,什麼時間到,在什麼地方停車所有這一切都不由乘客決定,都必須按照公共汽車的行車路線和時間執行。
寓意著影片所揭示的可能就是這樣一種被來自於外界刻板定型的規范所禁錮生命力的壓抑和泯滅的狀態。隨著劇情的展開我們的確看到這種來自於社會的刻板定型是怎樣壓抑了人們鮮活的個性,並最終導致主人公靜秋和三哥的愛情悲劇的。這是編劇和導演想要告訴我們的一個殘酷的現實(影片一開始介紹:這是一個發生在文革時期的真實的故事)。
山楂樹:蘇聯在五十年代有一首流傳很廣的愛情歌曲《山楂樹》,這首歌曲在當時的中國年輕人中也廣為傳唱,人們唱著它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生活和建設工作中,同時也經歷著如開滿白花的山楂樹一樣純潔的愛情,它的旋律幾乎代表了那個時代愛情和幸福的情愫。後來隨著中蘇關系緊張化,特別是到了文革期間所有的蘇聯歌曲都被禁止傳唱,尤其表現愛情的歌曲更被列入靡靡之音的行列。
這時候山楂樹便從「愛情樹」變成了「英雄樹「,從開白花變成了開紅花。山楂樹這個象徵愛情的樹,就在這樣的說教中變成了「英雄樹」、「革命樹」,並且寫進教材代代傳承。當鏡頭從山楂樹下拉遠的時候,會發現:山楂樹長在一個小山坡的旁邊。就好像是一座墳墓!那麼這個時候影片的主題也就顯現出來了,這是一部描寫愛情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影片,而且李陵襲這種死亡是教條說教的必然的結果。
電影反映的是靜秋和三哥之間兩個人的愛情故事,但是導演卻在這里把關於三角戀的歌曲放在影片中呢?這一現象中是否隱含著某種必然性。
如果存在必然性,那麼主人公靜秋、又或者三哥到底是在和誰談三角戀?或者說在靜秋的內心是否存在著類似三角關系的沖突,而是否恰恰就是這種沖突才演繹了這場愛情的悲劇呢?
靜秋內心兩個山楂樹版本的沖突
如果說山楂樹象徵靜秋,公共汽車象徵壓抑生命力的汪孫刻板定型(以老師為代表),唱歌的三哥象徵喚起靜秋生命力的媒介。那麼《山楂樹之戀》這部影片就是主人公靜秋潛意識編織的一個夢。
影片一開始大家來到山楂樹下的時候,老師開始講解著山楂樹的故事:很多烈士都在這棵山楂樹下犧牲……。此時,靜秋的心也被染成了「革命的紅色」。在這里給我們呈現的是各種模式化的知識一點點被植入到主人公的頭腦中,並且變成了主人公自身一部分的。在山楂樹下老師津津有味地講著烈士和山楂樹的故事。學生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聆聽著、記錄著,村長說:「都這么說哩」,靜秋用敬仰的目光望著山楂樹……,象徵「正確」的「革命的山楂樹」即革命的靜秋被植入到她的內心,於是她跳「革命」舞蹈,做「革命」工作,傷自己的腳,看著媽媽被「革命」的人欺負只能偷偷流淚。她的情感被這種模式化的刻板定型壓抑了下來。
後來當靜秋聽到帳篷里傳來的《山楂樹》的歌聲的時候,她第一次聽到了關於山楂樹的另外一個版本——愛情版,也是在這個時候她的內心涌動的情感被激活了,那是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不可阻擋的生命的涌動。她不再像以前那樣專心寫文章,心已經被三哥所牽動。這是在青春期的女孩身上常見的悸動。
但同時兩個版本在她內心的沖突也開始了。在山楂樹的意象中,她就是山楂樹,但關於山楂樹的解讀有兩個版本:革命版和愛情版,這個時候也就產生了「兩個」靜秋,他有兩套價值系統,她要在這兩個版本中進行選擇。作為「革命」的靜秋,要摒棄各種纏綿的卿卿我我的「小資情調」,發揮敢於犧牲、不怕苦累的精神,不犯任何錯誤,才能不被開除;作為「愛情」的靜秋,就要大膽地不顧各種阻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幸福。這兩個版本的沖突形成了靜秋的內心三角戀的關系。
「……我到底該選哪一個?
到現在我們三人還徘徊在山楂樹旁……」
這種關系可以看做是一邊是沒有情感連接的「社會刻板定型的父親」(老師代表)一邊是有情感連接的男人(象徵她心目中的親生父親),靜秋內心真實的需要是選擇「愛情」,被植入的模式化刻板定型選擇「革命」,內心的兩種力量要進行抉擇。
靜秋的父親在影片中一直作為一個沒有出鏡的重要角色存在著。他雖然沒有出鏡,但他的影響無處不在。他的作用是通過靜秋的媽媽和社會規范的代表——老師來實現的。媽媽因為「被情感沖昏了頭腦」而選擇了爸爸,從而留下了「深深的痛」。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兩項被爸爸媽媽佔全了。爸爸年輕時被打成右派,政治和事業的生涯喪失殆盡,媽媽也因此受到牽連。所以媽媽痛心地說:「一步錯步步錯」。
影片中父親缺位的原因被歸結為社會的原因,但從心理動力學角度分析,是一個強勢的母親趕走了父親,這相當於一個強勢的單親母親撫養長大了自己的女兒。母親對父親的不認可會讓女兒失去與父親建立連接的可能性,以至於後來會影響女兒對戀愛對象的選擇,影響女兒的婚姻生活。在強勢母親的控制下女兒會把母親對父親以及對自己的看法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並和自我一極相對立而存在,從而形成兩價人格:一極是母親的要求,一極是自我的需要。在這種兩價人格的沖突中母親極往往起著支配作用,占據著統治地位。
母親為了不讓女兒錯下去,她便對女兒嚴加控制,在工作上決不能讓女兒犯父親一樣的錯誤,在情感上決不能讓女兒犯自己那樣的錯誤,這種控制壓制了靜秋的鮮活的生命力。
在母親的控制下「兩個不能」被深深植入到靜秋的內心,並在她選擇的關鍵時刻起作用。譬如她和三哥偷偷的展開一段秘密戀情後,他們始終「沒有抱過、沒有親過」
這「兩個不能」意味著什麼呢?
不能像父親一樣,意味著對父親的否定,不能和父親建立深層的連接。這給女兒帶來的深深的心理困惑是:我該找一個什麼樣的父親呢?我該去愛一個什麼樣的男人呢?沒有答案。
不能像媽媽這樣被情感沖昏頭腦,意味著不能有情感,不能感情用事。
如果說父愛是理性的源泉,母愛是情感的源泉,那麼這「兩個不能」實際上是剝奪了女兒做人的權利。這一點在影片中都有體現:老師說山楂樹開紅花,靜秋就信以為真,甚至都沒有強烈去驗證的想法(理智剝奪);和三哥交往中的退縮(情感壓制)。那麼就只能做一個機器,每天做著自己都不清楚的事。父親的缺位導致的結局就是被另一個過渡客體所替代,這個客體就是社會規范,在影片中以老師為代表。老師很關注靜秋的思想變化,告訴她要經得住考驗,要和父母劃清界限,在革命的大熔爐里鍛煉自己,於是靜秋便主動要求利用假期參加操場建設,以致腳被石灰燒傷。靜秋的父親以一種不在的方式存在著,以一種變形的方式存在著。
三哥的出現開啟了靜秋另一個內心世界,即情感的世界。其實三哥在潛意識里是她親生父親的代表,在那裡有一套與老師代表的社會規范「格格不入」的價值系統,三哥可以唱被禁止的歌曲,可以大膽地追求愛情,可以和靜秋穿著泳裝游泳,可以讓靜秋坐在自行車前面帶著她狂奔,可以當著靜秋媽媽的面給她洗腳,這一切都是靜秋內心嚮往但又從未體驗過的。
但是,靜秋內心被內化的媽媽的「兩個不能」和山楂樹的「革命版本」的雙重力量太強大了,三哥患白血病去世了,「愛情版本」的山楂樹夭折了,靜秋的夢也做完了。
夢醒之後,靜秋又來到了山楂樹下,茂密的山楂樹卻白花開滿枝頭
三哥說:不管它開白花還是開紅花,
它的果實是紅色的!
那麼我們已經知道了誰是最勇敢最可愛的那一個!
這三個鏡頭的組合展現出兩人思想斗爭的過程,最終丟棄了木棍而手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