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八、九十年代的《大眾電影》雜志有收藏價值嗎
單本的沒什麼價值,成套的挺高好像收藏價格還挺高,尤其80年代初的,那時發行量有限,好多一個單位才有一本,爭相借閱。
❷ 中國電影類雜志大摸底,盤點中國百年電影的紛擾生活
一、《中國電影報》
中國電影出版社推出的《中國電影報》專注於電影行業的信息傳達,政治導向明顯。對於影迷來說,它可能缺乏吸引力,但對行業內部人士和電影研究者來說,它提供了一些權威的官方信息。
二、《看電影》
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雜志,《看電影》專為影迷打造,以簡單直觀的方式介紹電影亮點和趣味點,旨在讓讀者在觀影前或後通過圖文享受電影。它的優勢在於出色專題、經典欄目和一流專欄,這是其他雜志所缺乏的。
三、《環球銀幕》
《環球銀幕》以介紹新上映電影為主,內容格式固定,吸引資深影迷的難度較大,主要面向普通影迷中的大眾。在專題、欄目和專欄質量上,《環球銀幕》與《看電影》相比略遜一籌。
四、《世界電影》
《世界電影》是中國最具專業色彩的電影雜志之一,堅持黑白印刷和學術態度,提供一流的電影劇本和翻譯文章。它關注學術性和國際性,是電影研究者的寶貴資源。
五、《電影文學》
《電影文學》與市面上常見的電影雜志不同,它主要面向內部交流,可能不易在零售市場見到。每期包含大量電影劇本,其中許多劇本可能還未拍攝,增加了雜志的專業性和不確定性。
六、《大眾電影》
《大眾電影》曾是電影雜志界的傳奇,以其800萬冊的單期最高發行量成為電影歷史上的里程碑。然而,進入21世紀,它逐漸成為懷舊的對象,盡管仍有一部分忠實粉絲和承載著電影記憶的民眾希望它能繼續存在。
❸ 中國最權威的電影雜志是哪本
最權威應當是《大眾電影》
最好應該是《看電影》,其次是《電影世界》
伴隨著中國電影共同成長
應該說,新中國成立後,電影才真正做到了普及,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國人心目中最繁盛的精神圖騰。
而作為電影最直接的衍生品———電影雜志,也成為熱衷觀影者最重要的精神食糧。
現在專業非專業的電影雜志,怕也有幾十家之多。但要說到歷史悠久,受眾群最為廣泛的,當算有50年歷史之久的《大眾電影》。
在它的高峰期,大概現在所有雜志發行量綁在一起,都對之望塵莫及。「文革」前《大眾電影》最大的貢獻是推出了「百花獎」,這是周恩來總理提議的,由群眾從這本雜志上取得選票,選出自己最喜愛的電影和演員。最初的百花獎只辦了兩屆,1962年的最佳影片是《紅色娘子軍》,1963年是《李雙雙》,隨後便中途夭折,直到1980年,「百花獎」才再度爭奇斗艷起來。《大眾電影》也進入它的黃金期,不僅是電影期刊界的龍頭老大,更成為剛脫掉一身藍、一身黑的人們心目中一塊響當當的時尚晴雨表。在這之後,各電影製片廠也辦起了各自的電影雜志,比較有影響的有《電影世界》(長影)、《上影畫報》、《北影畫報》、《電影故事》等。
進入90年代後,隨著中國電影格局的變化,《大眾電影》已不復當年的風光無限。幾經改版,仍無太大起色,但它仍堅持對國產電影密切關注。而由《大眾電影》種植的「百花獎」,因種種原由,已是明日黃花。世紀之交,雖然中國電影仍是門庭冷落,但世界上最龐大也最具觀影經驗的影迷群落已經逐漸成熟,新的電影期刊熱潮隨之發起。發祥地在冰城哈爾濱,首家是《電影世界》,改版後叫《電影show》。
緊跟其後的是《看電影》(其前身為峨影廠創辦的《電影作品》),此雜志現已成為國內銷量最大的電影雜志。這兩本雜志一面世,便註定是影迷色彩濃厚的風格,其編輯人員皆年輕並有著豐富的觀影經驗,但並非科班出身。兩本雜志在視野上都力求面對世界影壇,好萊塢是重中之重,這也是為了符合中國當下影迷的觀影趨向。
在它們之後,《新電影》於2002年在北京創刊,其前身即是《北影畫報》。隨著《看電影》遷往上海,中國電影期刊在現階段暫時呈三足鼎立之勢。除此之外,各類DVD相關刊物也紛紛出籠,成為電影期刊界的又一支生力軍,其能量不容小覷。
中國電影期刊現在已做到了與世界同步,並伴隨著新中國電影有了半個世紀的漫長征程。有人曾說就算中國電影「死」了,這些期刊還能存活下去,但願這不是事實。大家都有著唇亡齒寒的危機感,應會更健康一些,更理直氣壯一些。
後記:《大眾電影》是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創辦起來的,它的宗旨即是介紹國產電影,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電影和電影市場的起伏跌宕也深深影響著《大眾電影》的興衰起落。上世紀80年代正是全民熱衷於電影的火熱時代,《大眾電影》在黃金時期最高銷量達近千萬冊。對於如今的電影雜志,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雖然背後有著濃重的時代原因,但其中令人最感無奈的,恐怕仍是中國電影長期疲軟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