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FO的資料
UFO 觀摩世界大戰
UFO 觀摩世界大戰
1939年到1945年,是血雨腥風的6年,整個地球都被歷史上最可怕的屠殺震撼著(死亡人數達5000多萬)。在此期間,空軍第一次成為決定因素,不僅決定著陸戰和的勝負,而且決定著戰爭的進程,如進攻英國,盟軍對德國的轟炸,日本以及後來美國空軍在太平洋戰線的勝利等,莫不如此。
1944年,沖突各國總共擁有6萬架飛機;而主要交戰國英、美、蘇、德、日每月生產飛機3百架.在5個交戰大國的軍隊人數中,空軍佔35%.飛行員以其特殊的心理和身體素質、復雜的訓練,以及武器特點,無可爭辯地成為軍隊的王牌;而經常面對死亡,又訓練出了他們超常的反應能力.因此,1939-1945年間空軍飛行員提供的有關發現不明飛行物體的報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這些情況下,任何觀察失誤都可以排除.參加第二次世界在戰的飛機駕駛員不可能看錯他們面前的敵機型號,因為,他們的生與死取決於能否快速和准確地發現敵機.
在此類報告中,經常提到無法辯明的空中物體的活動,這對那些了解正在執行戰斗任務的飛機發出的報告當是多麼嚴肅而簡潔的人來說,無疑是有說服力的.顯然,報告中描述的兩方面情況特別引起交戰國參謀部的興趣,這就是:有關飛行物體所達到的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它們盡管表現出"機敏的好奇心",但並不參與沖突,不進攻,特別是受到地球飛機攻擊時也不還擊.這種難以解釋的表現,比採取公開敵對行動,更令各國軍界擔憂,因為,戰爭結束後,每個交戰國都曾把這些奇怪的空中物體當成是敵人的秘密武器.大國之間相互猜疑,無法理解這些奇怪的空中不速之客的行動和操作方式的各國參謀部,對這種現象展開了認真的考察.早在1942-1943年間,英國、美國和德國都組成了由科學家、軍事專家和王牌飛行員組成的研究小組,並配備了現代化的研究儀器和當時最好的飛機.
正如飛行員所說,這種措施太及時了,因為,在一些王牌空軍大隊的飛行記錄中,越來越頻繁地提到了"不明空中現象".而這些殲擊機、偵察機大隊是由出色的飛行員和飛機組成的,指揮它們的是大名鼎鼎的駕駛員凱薩達、杜里特爾、施拉德、狄雷、貝格蘭德或克斯特曼(盟軍方面),以及諾沃尼、加蘭德、戈洛布和馮•格拉夫(德軍方面)指揮的.他們的飛行員在空中飛行時間在1000-6000小時之間,每天都在打殘酷的硬仗,不可能被懷疑缺乏經驗或膽量.但是,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們對自己遇到空中物體的奇特性能感到震驚……
從戰爭檔案中發現,同奇怪的空中物體有過"遭遇"的著名空軍大隊和中隊有如下這些:
—皇家空軍方面:英國611、616、415、122和125大隊;自由法國阿爾薩斯374、346和341大隊;捷克斯洛伐克311和68大隊;波蘭303大隊;以及國際格拉斯戈602大隊和孟買132大隊.
—德國空軍方面:神鷹JG2、JG26、 JG52和JG53大隊.
—美國空軍方面:第8、第9軍各飛行大隊.
許多這方面的報告引起了軍事家和科學家的共同興趣.
1942年3月25日,英國皇家空軍戰略轟炸機大隊的波蘭籍擊隊員囫曼、索賓斯基奉命對德國城市埃森進行夜襲.任務完成後,他駕駛的飛機升到5000米高空,飛機飛出了德國領空.正當索賓斯基和他的夥伴傘鬆了一口氣時,後機關炮炮手突然發出警報說,他們的飛機正被一個不明物體跟蹤."是夜空獵手嗎?"駕駛員問,他心裡想的是危險的德國空軍驅逐機."不,機長先生!"炮手回答,"它不像是一駕飛機!沒有清晰的輪廓,並特別明亮!"不一會兒,機上的人員都發現了那個奇怪的物體.它閃著美麗的桔黃色光.於是,跟任何處在敵國上空的有經驗駕駛員一樣,索賓斯基機長當即作出反應,"我想,這大概是德國人製造出的什麼新玩意兒,於是下令炮手開火."但是,使全體機組人員感到驚愕的是,那隻陌生的"飛船"盡管離轟炸機只有將近150米,又被大量炮彈擊中,但並不還擊,而且顯出不在乎的樣子.炮手們諒惶失措,只好停止射擊.那個奇怪的物體就這樣靜靜地伴著轟炸機飛行了一刻鍾(此間機上人員的神經緊張到了極點),然後突然升高,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從波蘭飛行員的眼前消失了.
1942年3月14日17時35分,德國空軍設在挪威巴納克秘密基地突然進入緊急狀態,因為雷達上顯示出一個陌生空中物體正在飛行.基地最優秀的飛行員,工程師費舍駕駛一駕M-109G型飛機起飛,並成功地在3500米高空截住了該物體.這位德國飛行員後來在報告中寫道:"陌生的飛船僅乎是金屬造的,形狀如一架機身長100米
寬15米的飛機.前端可以看見一種天線一樣的裝置.盡管沒有機翼也看不風發動機,這艘飛船在飛行中能完全保持水平.我跟蹤它幾分鍾,然後,它突然升高,以閃電般的速度消失了."費舍上尉截住它的打算失敗了.基地雷達站再沒有找到它的影子.盡管這位德國上尉是造詣很高的軍事專家,但他承認自己鑒別不出這艘飛船.他深感諒嘆的是,它的速度非常快,只有機身沒有機翼卻操作異常靈活,而且不倚仗自己的優勢把費舍上尉的飛機擊落.
征服太空的飛行器
----- 超導飛碟
飛碟的特徵分析
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有關飛碟的 目擊報道越來越多,由於人們無法以現有的科技知識來解決諸多的疑點,致使還有相當的一部分人對此表示懷疑。其實人類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類似的情況不勝枚舉,在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研究,分析乃至利用這一現象的方法是存在的,雖然我們不能解剖飛碟,但科學家在探索未知事物中所採用的灰箱和黑箱原理同樣試用於飛碟研究,據此筆者認為:
首先飛碟採用碟形說明這種飛行器肯定是來自與地球外層環境相似的星球-----存在大氣的類地星球,因為這種形狀的物體在大氣空間的動力性能是最優越的,便於其以最小的能耗達到高速飛行的目的。其次,諸多近距離飛碟目擊報告均有有關強大電磁效應的描素,如,通訊中斷,甚至電力中斷等,這說明飛碟是以電磁場力為推動力的,提出這種觀點的根據還在於電磁場的特徵。眾所周知,引力場和電磁場是宇宙見普遍存在的場力。然兒與引力場不同的是電磁場具有不可逆性,由於極性的不同它可以事物體間的吸引力又可以是排斥力,只要電磁感應的強度足夠大就可以事物體相排斥得到懸浮乃至飛行的動力,人類目前已經在使用的磁懸浮列車就是個很好的例證。第三,飛碟肯定採用了超導技術,這是因為就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表明,只有超導條件下才能產生如此大的電磁場力,近年來個發達國家在高溫超導方面取得的成果從理論上給這種推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第四,飛碟採用了核聚變能產生其跨星系飛行所需要的強大能源在已知的能源類型中,除了核裂變能之外,其他各種能源幾乎都來自太陽這個巨大的和聚變反應堆,而且這種能源形是也是宇宙間普遍存在的最強大的可在生能源。歐美科學家所進行的受控核聚變實驗研究表明,這種能源是可能被比我們更先進的地外文明社會掌握的。第五,飛碟還採用了超智能化的測控系統,由於飛碟要穿越以光年為單位的遙遠太空,他在宇宙飛行中的位置,受力狀況等數據,靠人的智慧是無法運算的,必然以超智能化的測控系統來保障飛行的安全,准確。相信能夠掌握超導技術,受控核聚變的地外文明社會一定能掌握超知能的測控系統。
依前所述,飛碟是一種集各種人類已知最先進科學技術於一身的飛行器。就目前地球人在這方面的研究水平來看還不能製造出真正的飛碟。但是伍的發展都有一個從質變到量變的過程。50年代以前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相對論,他看到了未來人類可能以接近光速或超過光速的速度飛行。這種科學的預見之所以還未實現,並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關鍵在於地球人在掌握了以牛頓力學為基礎所發明的各種飛行器之後(特別是噴氣推動技術的運用),在探索新的推進技術方面幾乎停滯了,人們一直未能擺脫牛頓力學的樊籬,加之在電磁力方面的發展緩慢更加束縛了人類發展新型飛行器得手腳。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飛碟決不是一種奇特的自然現象,他是地外文明社會對地球的造訪和給我們地球人的啟示。人類將在不太長的時間里研製出自己的飛碟去回訪我們的宇宙鄰居,另外通過這一飛躍,地球人在科學技術方面將逐漸以師法自然為主過度到師法更先進技術為主,到那時地球人將會趕上甚至超過其他文明!
百萬中國人看見UFO
一百萬民眾親眼目睹UFO
*雲南天文台的研究員在一個月前就預測會有UFO出現
*中國十省的一百萬人看見了UFO
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四日,發生了世界史上最大宗的UFO目擊事件。
橫跨西藏自治區、四川、青海、甘肅、貴州、湖北、河南、廣西、雲南、
陝西、山西等十省的廣大區域,出現了UFO,目擊人數據說超過一百萬人,
目擊者除了包括一般的民眾,還包括了各省,各自治區的氣象學家和天文學家。
聞名已久的羅茲威爾事件
雖然事件發生已有50多年之久,但羅茲威爾事件在UFO研究史中是佔有極重要
的地位, 近年來之所以更凸顯其重要性。乃因為一部記錄解剖外星人的影片
被公諸於世。 這部影片攝於1947年,黑白畫面呈現的是一個頭大眼大的外星
人 體, 躺在一個簡陋的手術室解剖台上,叄位醫護人員正在進行 體的解剖。
影片一經公布,震撼世人。在此我們將整個事件剖析給您 :
時間 : 1947年7月4日晚上11點30分
天氣 : 雷陣雨
地點 : 美國新墨西哥州羅茲威爾地區的歐德喬甫雷斯牧場
當地居民聽到空氣中傳來一陣陣雷鳴爆炸聲,隨後看到一個藍白色發光體,在
夜空 中低空飛過。隨即往遠方地面墜落,由於天氣不佳 , 時間已晚,墜落地
點偏遠,因此直到第二天一早才進行搜尋工作。最早發現殘骸的是德州理工大
學的考古隊,他們無意中發現這架不明飛行物體墜毀在牧場草地上。事實上,
從前一天就已經 有UFO目擊事件發生。隨後軍方車隊也抵達現場,軍方行動快
速地封鎖整個地區,開始進行搜索及清理工作。這是美國軍方處理UFO事件一貫
的態度 。爆炸後碎片散布的面積大約有3/4英哩長,兩 、叄百英 寬,地面上
有一條長約四、 五百英 的滑行坑洞痕跡,在坑洞南端發現最大的一塊殘骸,像
紙一樣薄,但卻堅硬無比。附近有許多金屬碎片,輕得連風一吹都會吹被吹跑,
稍加用力便會變形,但隨後馬上恢復原狀。還有一些H形金屬條,上面刻有文字,
可以加以彎曲。令人驚訝的是發現五具 不明生物 體,體型瘦小,眼睛奇大,皮
膚呈現黃灰色。軍方立即把 體裝入密封袋,送往基地醫院。事後軍方持續在墜
毀現場找尋每一塊爆炸碎片,並逐家逐戶查詢區內居民,詢問是否看到飛碟墜落
或撿到任何碎片,並告知不得對外發表任何消息,而軍方對外宣布墜毀的只是一
具氣象觀測氣球。美國政府雖矢口否認有UFO墜毀,但當地居民最清楚事實真
象為何 因為他們不僅親眼目睹UFO墜毀,甚至搶先在軍隊到達之前已拾獲了不少
UFO的碎片。畢竟紙包不住火,幾十年過後,美國政府態度趨於軟化,一些當年
不敢公布的消息及證據紛紛出籠,令人們有極大的震撼。
時間與遠程宇航
所謂遠程宇宙宇航是指地球人類走出太陽系,到達銀河系以及更遠的星系、間的宇宙航行。
太陽系內的宇宙在目前人類社會的科技水平已可以實現了。自從1961年4月11日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第一次進入太這公後,人類曾多次派飛船和探測器前往月球及太陽系內各大行星進行查探,這些活動提供了非常寶考察成果。目前「旅行者」號正以17.2千米/秒的速度飛向太陽系的邊界,將進入茫茫太空,雖然它從1977年發射至今已近20年,但仍未走出太陽系,要在14.7萬年以後才能飛抵太陽系外最近的另一顆恆星。這對於認識所及的宇宙約200億光年的范圍來說,它所走過的路途實在太微不足道了,速度也太慢了。
要想實現遠程宇航,首先得大大地提高速度,而要解決高速度得先選擇能源。顯然,使用常規能源是無法到達這個目的的。現代科技所能達到的最大威力是以核能產生推力的辦法。有人做過設想和計算,利用核爆方式來作動能,這是一種脈沖式核聚變發動機,它通過一連串氫彈爆炸而實現。即用氦和氘作燃料,做成微型氫彈,儲藏在特別的燃料箱里,氫彈的直徑約3厘米,重約3克,一共將有300億顆。通過特殊噴口用電子束引爆,每秒鍾爆炸250顆,這樣可以得到每秒1千米的速度,這個速度僅為光速1/30,而這9萬噸核燃料也只夠使用3.8年左右。要實現這種核爆方案並不是輕而易舉的。如9萬噸核燃料怎樣獲得?這個飛船要造得多大?如何承受人體和飛船材料高達350g的過載以及能承受核爆的耐高溫高壓的噴嘴材料等問題還不是當今科技所能解決的。縱然有一天這些問題得到解決,飛船經兩級加速後達到每秒3.7萬千米的速度,據1999年第2期《飛碟探索》報道,距地球40光的飛馬51恆星系可能有生命體,按這個速度到達該星系要三百多年。而且這么多的燃料只夠單程加速使用,到該星系前已沒有減速燃料,只能一閃而過,一去不復返了,要想在該星系的某個行星軟著陸做有控制的探測根本不可能。因此,這種能源不能作為遠程宇航的動力。
事實上1噸氨燃料通過熱核反應只釋放出0.007噸的能量,卻生成了0.993噸的渣子----氦,其效力太低了。幸而現代科學發現了正、反物質的機理,我們知道,自然界存在著一種與電子相同而電荷相反的正電子,後來又發現了質量與質子相等卻帶負電荷的反質子。接著反中子、反中微子也相繼被發現,到現在所以粒子都已被發現,反粒子可以構成反原子反原子構成反物質。但反物質不能以常態在地球上存在,正、反物質水火不相容,它們一旦接觸,就轉化成一團光而湮滅,同時釋放出比氫彈爆炸大上千倍的能量。具體說,在火箭的燃料箱里分別裝上一半正物質和一半反物質,然後使正反物質在燃料室里噴嘴相碰,它們立即轉化為光,光以光速從火箭尾部噴射出去,推動火箭前進。火箭噴出的是光子而不是氣體或其他什麼物質,這和火箭稱為光子火箭,它可以接近光速。
要生產這種光子火箭以目前的科技水平還不可能,但是這種發展前景是現實的和科學的。一旦獲得可以製取反物質的技能,同時發明可以控制正、反物質接觸的「絕緣」材料和方法,到那時光子火箭的設想才有實現的可能,這種前景是相當誘人而遙遠的。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原理,當宇宙飛船的速度接近光速時宇航員相對於地球的時間流逝大大減慢,飛船越接近光速,他就可以用很少的時間(在他有生之年內)在宇宙空間做長距離手遨遊藝機。說到此,遠程宇航是否就有意義了呢?還不是的。讓我們做一個這樣的設想:
一個宇航員駕駛著光子飛船,加速到非常接近光速去做遠程的恆星際旅行,這時,時間效應起著明顯的作用,宇航員用相對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到達若千光年距離的一些星球去探險,並且安全地返回地球。這時的地球又是什麼景象呢?「天上方一日,地上數千年」效應的結果,地球人類已經歷了幾萬年,宇航員回到這個似曾相識的家鄉,地球上的進化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科學技術已不知發展到何種地步了(要知道,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只不過二三百年左右)。而人類繁衍生息若干代過去了,滄海桑田,人事景物早已全非,這位宇航員所掌握的技能、知識和千辛萬苦收集到的外星資料早就過時失效了,他這時回到地球來,盡管自己還「年青」,也無法適應新的環境而生存下去,試想,這種遠程宇航又有什麼意義呢?
遠程宇航是宇宙智能生命體進行的必然趨勢,其關鍵是要突破時間的約束。我們不妨就時間這個因素做一番探討。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在經典力學中對時間的解釋是「時間就好象一條無頭無尾的均勻連續流逝的長河,和物質運動無關,它是絕對的、無限的。絕對空間與絕對時間互不依賴,也不與物質和物質的運動相關」。這種瞬釋對慢於光年的世界來說無疑是正確的,而且與我們生活中的感受一致,因而普遍被人們所接受,並指導了科學界二三百年。
隨著科學的發展,在對宏觀和微觀世界的深入探究中,牛頓的時空觀受到了沖擊。愛因斯坦在他創立的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中建立了新的時空概念,新概念中時間與空間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不可分割地聯系著,空間與時間互相滲透、轉化。
現代宇宙學告訴我們,150億---180億年前,宇宙誕生之前是一個極其微小的世界,它的直徑只有1/10^33厘米,卻具有高得難以想像的密度和溫度(密度為水的100萬倍,溫度為150億攝氏度),被稱為「宇宙蛋」。由於極其強大的引力作用,宇宙蛋在不斷坍縮,到達某個臨界值時,便以爆炸性的力量猛烈向四面八方膨脹,處於高溫高壓的宇宙物質物質猛烈噴發,此後溫度和密度急劇下降,慢慢地形成今天大大小小的星團、星系和天際物質。時間也就在宇宙蛋爆炸的同時產生,並與宇宙空間同步發展,時間因素滲透到宇宙中的任何物質的運動過程,三維空間共同組成宇宙的四維結構。當宇宙膨脹到一定程度時,宇宙中心及宇宙物質可以產生足夠的引力使宇宙停止膨脹而轉為收縮,又經過若干億年,將回到原始宇宙蛋狀態,待到宇宙再次坍縮到某個臨界值時,又將發生一次大爆炸,從而產生另一個宇宙周期。目前,我們所處的宇宙距大爆炸已有150億---180億年,還處於膨脹的進程中預計再過約50億年後,在宇宙中心物質的引力作用下開始收縮。以上就是我們對宇宙的誕生、發展和死亡----一個宇宙周期的簡單描述。
時間在膨脹過程中,時間矢量為正,像我們所感知的那樣。等到宇宙膨脹結束在開始收縮的極點處,時間進程為零,即時間瞬時停止,而在整個收縮過程時間矢量為負,那時,時間是倒流的。現在人的生命過程是沿生----老---病----死這個流程發展的,在時間倒流的階段就成了死----病----老----生以致返回娘胎中,宇宙間同樣向著相反方向流逝。這個流程對我們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但卻是可能的。只是到那時,倒流的時間完全適應那時有智能生命體的思維,正像目前我們對時間正向流程適應一樣,認為那是天經地義的現象。那時的智能生命體反而會認為正向流逝的時間現象是不可思議的了。
這種時間的正負效應在其他條件下也是存在的。相對論指出,宇宙中物質的運動速度都不能超過光速,當粒子被加速到接近光速其消耗的能量將急劇增大,如果加速到光速那就需要無窮大的能量,這是我們還克服不了的難題,相對論所說的是在亞光速區運動的物體不能越過光速這個屏障,我們稱之為光障,在光障的另一面的超光速區內事實上也存在超光速的粒子,像光子本身就具有光速。還有中微子及宇宙中某此類星體正以大於光速幾倍的速度不斷地放射出物質流。對超過光速現象的理論研究可以追溯到1932年,當時美國貝爾實驗室的麥考爾就指出:「當一個粒子穿行一個障礙時,它瞬間就穿過去了。「當一個粒子穿行一個障礙時,它好象瞬間就穿過去了。」此後許多科學家通過多次科學實驗,也找到了微波運動比光速快的證據。相對論告訴我們,當物體在亞光速區運動時時間為正,達到光障時,時間為零,而物體在超光速區時,時間效應為負,這時原時間是倒流的。
上面提到,縱然獲得了接近光速的宇宙速度,因為宇宙實在太大了,往往需要若干萬年的宇航時間,對於人類或外星的智能生命說,這種宇航是不可能也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有超光速區存在,有倒流的時間效應就有可能出現另一種情況,譬如可以設想在亞光速區使飛船不斷加速而接近光障,通過「隧道」、「黑洞、白洞轉換」或其他什麼渠道越過光障躍升入超光速區,以超光速行駛,雖然在亞光速區費去了很多的時間。這里應有一個極限,即不能倒退到出發時或出發前,並且還需要能夠自主地控制進入或返回亞光速區和超光速區之間的變換,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時間正負效應,使宇航員做遠程宇航時所需要的時間對於宇航員和地球人都同樣感到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就能完成 。也就是說,遠程宇航不管有多遠,都能在地球上一兩代人的時間內完成。這樣,恆星際航行甚至到達河外星系或其他更遙遠的星球去探險就有可能在「短」的時間內實現,變得有實際意義。
現在的問題是,除了求得達到光速的動能外,超過光障用什麼辦法?隧道、在哪裡?這些難題恐怕耗費我們今後若干代人的功夫才有可能解決。
近年來,對於時間的本質又有新說。據《人民日報》1990年7月15日報道,前蘇聯學者魏尼克提出一個全新的關於時間物質和時間場的假說,該假說認為宇宙萬物都屬於時間物質,都具有時間的連續性。時間物質與像電子輻射、電磁波一樣,不停射著一種時間粒子,它能起信息載體的作用。
如前所述,時間是在大爆炸中與空間物質一起誕生,所以它也是一種物質。一種粒子,我們姑且稱之為T粒子,T粒子和宇宙物質一道向四面八方輻射,受到不同時空世界的,在不同的進程或處於不同的宇宙坐標就有不同的時空效應,在宇宙收縮過程或處於超光速區域中,時間的效應也是相反的。
這種情況啟發了我們,如果一旦分離出T粒子,而且又能用於受控的宇航火箭,製成T粒子火箭,它就會比核能、光能等能源更優越,它的優勢就在於這種動能除了具有與時間進程同樣高速和變換的我,還完全適應任何一種效應的變化,飛船帶著人與時間同步,並使之服從於操縱者的意志而任意變換,這將更有利於遠程宇航的實現。
奇異的宇宙空間2
茫茫宇宙原屬空間形態,時空一體,然而善於「運動」的物質順應「潮流」後來居上,竟使這位「忠厚」的空間長者退避三舍,退居為次要的配角地位。縱觀全局,種類繁多的物質不可謂不重要,但倘若尋根究底地考察一番,就會發現盡管物質早已在舞台中心占盡了輝煌,卻依然無力回天,依然改變不了空間之第一性的歷史地位。
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結構無論怎樣復雜,其工作原理仍是簡單的「0」和「1」;同理工作原理仍是簡單的「0」和「1」;同理廣袤的宇宙和宇宙間的物質無論怎樣變化,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也不過是「有」和「無」。在本體宇宙中,空間是獨立的。就是說空間離開物質是獨立的。就是說空間離開物質仍然可以存在----說穿了空間的存在與不存在是完全相同的一碼事;但物質便不同了,物質離開空間無法生存,所以物質的存在與不存在則是完全相反的兩回事。這是物質與空間先天遺傳下來的差別,無法改變了。
廣義相對論和大爆炸理論都認為空間是有限的,這種令人困惑的理論似乎值得商榷;如果空間有限,那麼在有限的空間之外又是什麼呢?是一無所有還是另有一物質的邊界?如果一無所有就說明空間仍然無限;如果存在物質邊界那麼物質之外豈不還是空間么?當然我們也可迴避「物質之外」這個概念,但這樣做的結果就得承認物質的無限大,而承認物質的無限大則又等於否定了我們現在的宇宙。因此這個有限空間的理論就把我們引入了悖論的怪圈。為了走出怪圈隱們必須在承認現存宇宙合理性的前提下來討論,不過這樣一來我們又回到了問題的出發點,一步也未前進。
在傳統的爆炸理論中,物質是應該嚴格遵循輻射狀態的軌道從中心的奇點向四周擴散的。但歷代天文學家在巨大的天文望遠鏡中觀察到的現象卻常常並非如此,他們發現有許多星系或星群並未「遵紀守法」,而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行動,根本不理會科學家給它們制定的「清規戒律」。在這方面我們銀河系天區的「居民」的表現就很差勁,你看:在銀河系內,地球帶著它的小弟弟月亮以30千米/秒的速度在稍扁的軌道上繞大陽運轉;太陽則攜帶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河系的銀心運轉;而整個銀河系又和仙女座星系所屬的二十多個星系構成的本星系群以600千米/秒的速度一起向長蛇座奔去;最後這個星系群又和長蛇座----半人馬超星系團及室女、英仙、孔雀----印第安超星系團共同以700千米/秒的速度,一齊向南十字天區方向的一個目前甚至連科學家也搞不清楚的極其巨大的物質積聚團飛去!在以上所有這些運動的總和中,要想畫出其中任何一個星球相對於靜止空間的絕對軌跡都是困難的,何況其間還摻雜著大量的側行和橫移,這如何能符合大爆炸理論奇點至膨脹極限的簡單輻射呢?
然而更為嚴重的是,即使上述位移還可為爆炸理論所接受的話,倘天膨脹的宇宙中出現幾個與上述運動完全相反的逆行的星球或者星系,人們所鍾愛的大爆炸理論又該怎麼辦?
當然這個理論還得要。它之所以被科學家們廣泛接受,是因為有3個最直接的觀測證據;第一宇宙確實在膨脹;第二整個宇宙都彌漫著微波背景輻射;第三是化學元素的相對豐度似乎是爆炸後粒子核合成的產物。以上3條確立了大爆炸宇宙論的「國際」地位,說明它還是有理由存在的。但其間與上述完全相反的情況下也不是沒有,那就是逆行的物質----藍移。不管這個「藍移在哈勃的膨脹視野中多麼不合邏輯,只要事實存在,我們就得設法給這種矛盾的現象以合理的解釋。那麼用什麼方法合適呢?筆者認為,現在到了應該啟用時空一體論中多維空間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