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看《音樂家》冼星海譜寫家國情懷,我愛你我的祖國!
5月17日公映的《音樂家》,講述了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流離失所, 在得到哈薩克音樂家救助後,以音樂創作激勵中哈人民抗擊法西斯的故事。
該片由國家一級導演西爾扎提·牙合甫執導,知名編劇張遂遂、哈依夏·塔巴熱克聯合操刀, 胡軍、袁泉、別里克·艾特占諾夫等中哈兩國優秀演員聯袂出演。
遠望當歸 身在異鄉心繫家國
1940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冼星海化名黃訓從延安前往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影片製作陷入停頓,冼星海取道蒙古國回國受阻。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1942年底冼星海又輾轉到了阿拉木圖,回國無望,居無定所,貧病交加。
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在一次音樂會上見到無家可歸的冼星海,毅然決定收留他。
拜卡達莫夫非常欣賞冼星海的音樂才華,推薦他到北方的科斯塔奈市音樂館做音樂指導。 然而過多的磨難和科斯塔奈的嚴寒最終擊垮了冼星海,1945年,他不幸病逝於莫斯科,年僅40歲。
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精神一旦有了歸屬,生命就有意義。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冼星海仍念念不忘回延安繼續創作投身抗戰。
在哈薩剋期間,冼星海拖著羸弱的身子夜以繼日地工作,創作了《民族解放交響樂》、《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等作品。
他還創作了大量哈薩克民族音樂作品,其中包括歌頌哈薩克民族英雄的交響詩《阿曼蓋爾德》。
現在,哈薩克人慷慨幫助冼星海的故事已成為中哈兩國間廣為傳頌的佳話。
磅礴配樂 宏大格局譜寫情懷
胡軍通常飾演「硬漢」角色,比如大俠喬峰、西楚霸王項羽、常勝將軍趙雲等,此次他飾演音樂家冼星海。
胡軍出生藝術世家,父親胡寶善是男中音歌唱家,母親王亦滿是話劇演員,而伯父胡松華則是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據胡軍透漏,冼星海是其父親的偶像。為還原病痛晚期的冼星海,胡軍減重近20斤。
電影重現了冼星海修改 《黃河大合唱》 及創作交響詩 《阿曼蓋爾達》 的全過程,氣勢沉穩、 情感 細膩,配樂大氣磅礴。
在描述家國情懷與戰爭歲月方面彰顯了宏大的格局,在展現 洗星海 與拉姆卡斯一家相處時則細膩生動,許多畫面直戳觀眾淚點。
《音樂家》上個月還成為了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 本屆電影節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設為「家·國」。
近日,電影頻道《今日影評》欄目特邀電影《音樂家》出品人沈健解析: 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為什麼會選擇這部影片作為開幕影片?
家國情懷,中國自古有之。
無論是《禮記》里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還是《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擔當, 家國情懷從來都不是局囿於文字的抒懷,它是與國家休戚與共的聯結,是心繫人民、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是一種超越民族的意識形態。
我們應銘記冼星海先生艱苦卓絕的事跡。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奮斗、求實創新,才能強國富家,才能有效抵禦霸凌主義,才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章轉載: 央視傳媒
❷ 鐢靛獎闊充箰瀹舵紨鍛樿〃
鐢靛獎闊充箰瀹舵紨鍛樻湁鑳″啗銆佽佹硥銆佸埆閲屽厠路鑹劇壒鍗犺哄か銆侀樋椴佽禐路鍔犱綈鍒鍙濞冦
銆婇煶涔愬躲嬫槸鐢辮タ灝旀墡鎻惵蜂簹鍚堢敨鎵у礆紝鑳″啗銆佽佹硥絳変富婕旂殑鍓ф儏鐗囷紝浜2019騫4鏈13鏃ュ湪鍖椾含鍥介檯鐢靛獎鑺備富絝炶禌鍗曞厓浣滀負寮騫曠墖棣栨槧錛2019騫5鏈17鏃ュ湪涓鍥藉ぇ闄嗕笂鏄犮傚獎鐗囪茶堪涓鍥借憲鍚嶉煶涔愬跺喖鏄熸搗浜庡崼鍥芥垬浜夋湡闂磋緱杞鏉ュ埌闃挎媺鏈ㄥ浘錛屽湪鏋佺瀵掑喎鍜岄ゥ楗跨殑孌嬮叿鐜澧冧笅寰楀埌鍝堣惃鍏嬫柉鍧﹂煶涔愬舵晳鍔╃殑鏁呬簨銆
瑙掕壊浠嬬粛錛
鍐兼槦嫻
1941騫磋嫃寰鋒垬浜夌垎鍙戝悗錛屽喖鏄熸搗鏉ュ埌闃挎媺鏈ㄥ浘錛屽湪闃挎媺鏈ㄥ浘灞呮棤瀹氭墍錛屽緱鍒板搱钀ㄥ厠鏂鍧﹁憲鍚嶉煶涔愬舵嫓鍗¤揪鑾澶鍙婂叾瀹朵漢鐨勬棤縐佹晳鍔┿傚湪鍝堣惃鍏嬫柉鍧︽湡闂村喖鏄熸搗榪涜屼簡澶ч噺鐨勯煶涔愬壋浣滐紝榪樻牴鎹鍝堣惃鍏嬫皯鏃忔枃鍖栧壋浣滀簡澶ч噺鍏鋒湁鍝堣惃鍏嬫皯鏃忕壒鑹茬殑闊充箰浣滃搧錛屼負鍝堣惃鍏嬫皯鏃忛煶涔愮殑浼犳壙涓庡彂灞曞仛鍑轟簡閲嶈佽礎鐚銆
鎷滃崱杈捐帿澶
鍝堣惃鍏嬫柉鍧﹂煶涔愬訛紝鎷滃崱杈捐帿澶鍦ㄩ煶涔愬巺閬囪佹棤瀹跺彲褰掔殑鍐兼槦嫻楓傚湪鎴樹簤鐜澧冧腑錛屾嫓鍗¤揪鑾澶涓瀹剁殑鐢熸椿涔熷緢鑹伴毦錛屾瘡澶╄佷負鍙g伯鍥涘勫旀嘗錛屼絾闊充箰浜虹殑鎯烘兒鐩告儨錛屼粬鎶婂喖鏄熸搗鎺ュ埌瀹朵腑瀹夐】錛屼負浠栨彁渚涗簡涓涓娓╂殩鐨勫訛紝鏈緇堜粬浠緇撲笅浜嗘繁鍘氱殑鍙嬭皧銆
❸ 胡軍的新片《音樂家》好看嗎
電影《音樂家》由國家一級導演西爾扎提·牙合甫執導,張遂遂、哈依夏·塔巴熱克聯合編劇,胡軍、袁泉、別里克·艾特占諾夫、阿魯贊·加佐別可娃等多位優秀演員聯袂演繹。影片講述了上世紀40年代,音樂家冼星海因戰爭滯留在哈薩克,並得到偉大作曲家拜卡達莫夫及其家人的幫助,度過生命中最後一段歲月的傳奇經歷。
《音樂家》在敘事結構、鏡像造型以及主人公命運與性格的刻畫上,讓人們的心靈為之深受震撼。自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以來,《音樂家》口碑一路看漲,不少觀眾稱直戳淚點。
❹ 冼星海的故事,短點,不是生平簡介
除了《黃河大合唱》,你對冼星海了解有多少?
相信大部分網友遇到這個問題,能夠回想起來的只有冼星海「人民音樂家」的稱號以及歷史課本上的那張因多次出現在學生時代視野而被熟悉的老照片。除此之外,對他所知甚少,他是我們心中的傳奇人物,我們卻不了解他的傳奇。
像冼星海這樣曾經在戰火年代鼓勵了一代人,卻漸漸被習慣快節奏的現代人遺忘,慢慢地變成歷史課本上固有「名詞」的偉人很多。但小編一直覺得,他們不應該被遺忘,在影視作品深入大眾生活的年代,更應該有屬於他們的傳奇。
很慶幸,在2019年,一部根據冼星海真實經歷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家》橫空出世,給了我們深入了解這位中國近代傳奇音樂家的機會。
這部電影由中哈合拍,胡軍、袁泉以及多位哈薩克本土演員共同出演,無論是演員演技、思想傳遞還是人物情感的細膩表達都非常完美,是部完成度極高劇情片,也是部讓觀眾從頭哭到尾的催淚之作。
《音樂家》的取材視角很獨特,它既沒有選擇冼星海在延安時期創作出經典之作《黃河大合唱》的高光時期,也沒有展現他由窮苦家庭出身的孩子向知名音樂家成長的艱辛歷史,而是把時間放在了他人生最後一段旅途:阿拉木圖。
這段經歷在冼星海傳奇的一生中看起來很「平凡」,可以簡單地概括:
「1940年赴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與配樂,1941年因蘇德戰爭爆發被迫羈留於哈薩克的阿拉木圖,1945年病逝於莫斯科。」
這段經歷在冼星海的人生資料里佔比不高,但客死他鄉足已透露其中濃烈的傷感,是國與家之傷。《音樂家》向我們描繪的便是冼星海人生最後幾年中對祖國、家人的思念,讓我們看到戰火年代一個偉大音樂家的不朽靈魂。
戰爭的殘酷,傳奇音樂家就這樣「潦草」的離開
即使對冼星海的生平不了解,也仍能想像出這家位音樂家的一生有多麼傳奇。音樂上的輝煌創作,他的作品鼓勵了中華兒女面對敵人抗爭激情,他的一生應該是輝煌的。但在我們的幻想中,他值得一切美好的結局。
但冼星海遠赴蘇聯執行任務的第二年,便因當地戰爭爆發被迫轉移至阿拉木圖,原本他打算從新疆轉回國內,但異國他鄉、持續不斷的戰火、過期的證件讓他不得不羈留當地。
戰爭年代以及外國人的身份讓他的生活舉步維艱,還好受到當地音樂家拜卡莫夫的照顧獲得院劇樂團工作,並安排他暫居在姐姐家中。但當地人的生活同樣很艱難,為了生活,冼星海典賣衣服、做苦工,努力生活等待回國的那一天。但戰爭年代對人們太殘酷,圓滿大結局並沒有出現,直到1945年病逝於莫斯科,他都沒能回到祖國。
離行前他對妻子錢韻玲說:半年之後我就能回來。
但這個半年卻成了一生,戰爭年代從來沒有仁慈,偉大的音樂家凄涼地離開,實在太讓人惋惜。
本片導演對戰爭的毀滅性刻畫很恰當,影片開局便有一場「觸感」強烈的情節。剛到達阿拉木圖的冼星海遇到當地火車站被敵軍攻擊,曾經在車上與他交流過的小男孩在雜亂的人群中無助地等待母親的救援,當時除了努力向她奔去的母親外,還有冼星海。
但最終編劇並沒有製造「動作英雄」,小男孩被炸死在離洗星幾步之遙的地方,幼小的遺體與母親的哀鳴深深的沖擊著他的視線。戰爭有多殘酷他知道,觀眾也知道,但當這份殘酷赤裸裸地發生在我們面前時,是沖擊骨髓的疼痛。
編劇沒有選擇讓冼星海發揮「英雄本色」救下小男孩,而是讓他死在冼星海面前,因為這就是戰爭年代。也是這場戲開啟了催淚時刻,現場的觀眾都明白,這個故事是真實的。
異國他鄉,拋不開的是對祖國、家人的思念,留下的是不朽的音樂靈魂
在阿拉木圖的歲月里,冼星海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祖國、思念妻女。但戰爭年代,回國的路太難了,他只能在遙遠異國,用音樂表達對家的懷念。而冼星海的家國精神,在《音樂家》中通過三個詞彙來表達:國、家、根。
離開祖國,就像大樹沒有了根,整個人都充滿對故土的思念,何況國家需要他。當時的中國也處於戰火之爭,他本來是要用自己的音樂才華讓世界人民看到中國人的抗戰精神,而不是在異國他鄉平淡地生活。
當地人問他「你是因為中國在打仗才來阿拉木圖的嗎?」,他詫異地急速否認這個猜測,因為他那麼渴望為中國人民脫離戰火貢獻一份力量。正是因為這分渴望,他想要快速回到需要他的祖國,但現實卻不給他機會。
「我的國家正在打仗,我卻被困在這里」,他第一次因為無法回國而萬念俱灰,那種愛國情懷是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無法體會的,卻仍能被先輩們的精神感染,激發出濃烈的情懷。
在當地音樂家的鼓勵下,他創作了以哈薩克本土英雄為背景的音樂《阿曼該爾達》,鼓舞了當地人民。在人生中最後的日子裡,他沒有放棄創作,因為他堅信他的音樂,祖國一定能聽到。
除了表達冼星海的愛國精神,還著重刻畫了他對妻子錢韻玲以及女兒冼妮娜的思念。當延安分別的那一刻沒有想到這會是永別,當女兒一遍遍問媽媽「爸爸什麼時候回來」時,每個人都充滿希望。當哈薩克女孩阿麗婭問冼星海是不是想念女兒時,他仍舊期待著重逢。
但最終每個人的願望都未實現,殘酷而悲涼。洗星海與妻女的遭遇,是戰爭年代下平凡家庭的縮影,相信這也是導演藉由這位偉人的故事,剖析戰爭對普通家庭的傷害,讓我們珍惜和平的美好。
出色的演員,讓《音樂家》更加完美
《音樂家》在故事取材及精神表達上都很出色,但比較遺憾地是編劇沒有著重突出他的音樂作品,與《波西米亞狂想曲》全程「演唱會」式的聽覺享受相比,《音樂家》的音樂燃爆片段太少了。
全片只有兩場濃烈的音樂渲染情節,一個是阿拉木圖劇院演奏《阿曼該爾達》另一個則是冼星海最後音樂會上高燃的《黃河大合唱》。這樣的選擇可能與編劇想要更多表達人物經歷有關,但對於期待音樂的觀眾來說可能有些許遺憾。
但胡軍、袁泉填充了這份遺憾,甚至讓觀眾遺憾了對音樂的期待,他們的表演太細膩。
其實在觀影之前,小編其實對胡軍塑造冼星海有些擔心,因為他過於硬漢的外表實在與歷史課本上冼星海的形象相差太遠。但當胡軍飾演的冼星海出現時,立刻將觀眾帶入到人物中去,他通過眼神表達,細節的掌控將這位音樂家的形象鮮活地展現在熒屏上,完全沒有違和感。
他亦很用心,所詮釋的冼星海與現代人觀念中的「藝術家」氣息相差很大,更貼近普通人,但這更符合冼星海的生平形象。要知道,冼星海是窮苦人家出身,在他的音樂求學之路上不乏有勤工儉學、打工維持學業等經歷,並不是一個追求「文藝范」的音樂人,而是一個真正的音樂家。
最後三場戲更加震撼,當時冼星海已經重病在身,當胡軍出現在鏡頭時如果不是人物所散發的氣質,小編甚至誤以為是新出場的角色,他幾乎瘦到脫相。這其中的付出,可想而知,實力派演員的努力很讓人敬佩。
飾演冼星海妻子的袁泉也貢獻了自己的神仙演技,她的台詞很少,大多鏡頭都是需要眼神戲來表達人物的內心。從分別時的擔心到教女兒唱歌時的期待,再到最後與女兒互動時的堅定,幾乎袁泉的眼神與觀眾交匯時就難催發淚水。
而當觀眾快要因為劇情、演技遺忘冼星海作為音樂家的高光時刻,導演巧妙地選擇了我們最熟悉的《黃河大合唱》為結尾,用這場演出為冼星海的人生劃下句號。當這首音樂響起時,小編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冼星海,永遠不會被遺忘。
來源
❺ 音樂家的經典台詞
電影《音樂家》是中國與哈薩克合拍的影片,講述了冼星海接受組織任務前去俄羅斯做《延安與八路軍》的後期,結果遭遇戰爭不得不輾轉流落哈薩克阿拉木圖,在阿拉木圖受到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幫助並與其一家建立了深厚的跨國友誼。錢韻玲與女兒一直等待冼星海歸來,但因特殊歷史時期,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冼星海也未能回到祖國。
該片中有一句經典的台詞,出自冼星海先生所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
❻ 音樂家的演員有哪些
電影音樂家演員主要有:冼星海(胡軍飾),錢韻玲(袁泉飾),冼妮娜(劇雪飾),拜卡達莫夫(別里克·艾特占諾夫飾),達娜什(阿魯贊·加佐別可娃)等。
冼星海(胡軍飾)
冼星海的飾演者胡軍介紹:
胡軍,1968年3月18日生於北京,中國內地男演員。1987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1991年就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從事話劇表演。
錢韻玲(袁泉飾)
冼星海的妻子。
袁泉,1977年10月16日出生於湖北省荊州市,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1996屆表演系,中國內地女演員、歌手。1999年參演首部電影《春天的狂想》,憑借飾演的周小玫一角獲得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