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搖滾校園》觀後感
搖滾校園》的一點點感悟
1.教育
美國的教育一向是以自由開發為基本特徵,它們要求的是個性的發展,於是任何一部校園題材的影片中都有一個變態式的傳統教育學校,一個勇於改革的老師和一群才華橫溢但被學校和家庭壓制的學生.從早期的修女也瘋狂2中的唱詩班,到死亡詩社中的詩作小組以及這部搖滾學園追求的都對自身的解放。然而,搖滾學園與其它不同的是這群孩子真的只是孩子,他們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只是聽從老師家長的訓教,不像以往那些影片中的孩子那樣叛逆有個性,大多數都很安靜,不愛說話。例如Lawrence盡管鋼琴彈的很好卻認為自己不夠COOL;Tomika覺得自己太胖所以非常自卑,險些失去了唱歌的機會而去做Equipment Job;Zack盡管是樂隊的第一吉他手在展示自己的歌時仍然表現得很不自信。Dewey老師因此就有了機會來現實他長期未能實現的夢想。盡管這些孩子是被利用的,但最後他們終於也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得到家長的認可。或者說,恐怕最後的喝彩並不是給Dewey 的,而是給孩子們的。而那些並不擅長音樂的孩子卻也從中發揮自己的特長,比如負責服裝設計的Billy,電腦燈光的Gordon,以及非常喜歡扮演重要角色的班長Summer (Dewey給她安排了樂隊經理的位置)。在最後的家長會上,Dewey也忍不住表達出自己的心聲他為這些孩子的才華個性感到驕傲,當然,這些都是在他正確的引導下才得以展現。不難看出來的另外一點就是一個人必須學會自薦,不能總坐在那裡等待別人來發現自己的閃光之處。在影片中,有幾個明顯的例子傳達了此觀點:Dewey對Tomika說的:「I can't let you be a singer if you can't sing 如果你不能唱出來我就不能讓你充當唱歌的角色。」從未打過鼓的Freddy主動要求當鼓手;Billy提出不要做保安而要做服裝設計,以及Summer總是非常自負,無處不展現自己的重要性。從這點看來,東方的自謙信條是絕對行不通的。這一切都顯示美國教育的特點。而這些方法在東方是行不通的,中國的孩子無時不刻地在被扼殺創造力與個性,也許中國的教育體制比任何一部美國中變態式的傳統學校都要變態。中國的孩子都被引上相同的發展道路。
2.工作
但是深入一想,美國的這種教育方法真的就好嗎?前面看到Dewey在一個個木板式的孩子面前搖頭晃腦地進行他的Rocking,有誰不會覺得有趣,可是最後這一群認真的孩子到站在舞台上整個都變了形,除了吃驚之外,難道不會覺得有些遺憾嗎?他們還是往日里那些安靜思文的孩子嗎?本人並不贊同家長和學校用模具把學生都塑成一個樣子,但是如果該學校里的學生都按Dewey教育的那種方式去發展,他們真的會有美好的前途嗎?
現實中像Dewey這樣熱愛搖滾的人常常不能得志,分為兩類:像Ned那樣去找一份教師的正經工作,找一個女朋友過著正經的日子,盡管懷念但也不得不放棄,或像Dewey一樣整日無所事事,做著搖滾的夢想,屢次嘗試組建樂隊屢次失敗,大多數人畢竟不能靠搖滾來吃飯,成名的人只佔少數,而那些不能出名的就出不了唱片開不了演唱會,從而無法解決生計問題。肚子都填不飽,又怎麼有空去搖滾呢?Dewey開始是賴著Ned生活的,後來無奈Ned的女朋友太挑剔又苛薄只得冒名去作代課老師,在學校每天都混著日子過:給學生放假自己坐著發呆,不試圖去與學生交流。試想,如果這群學生沒有音樂天份或者他沒有發現他們的天份,也許這段代課時間就會這樣像流水一樣過去,學生真的是被WASTED。
那麼現在不說如果,就像電影那樣發展,Dewey發現了學生們的天賦,為現實自己抱負的同時讓他們展示了自己的個性,但這只是一次假期不是嗎?Dewey作為一個好老師所做到的僅僅是給了這群學生一個發現自己展示自己的機會和經歷,而不是將他們引向搖滾的道路,想想以後他們中還有誰會走這條道路?他們能每個人都去做歌手唱搖滾嗎?Dewey對於自己這方面的失敗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彌補方法:開一所自己的搖滾學校。但是這並不是每個孩子可以選擇的。在高興地玩了一番之後,表現了自己一番之後,他們會回到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去,學應該學的,做應該做的。大多數人將來的情景將是工薪階層,做一份人人都能做的工作,只是在中途休息的時候會想起自己曾經加入過搖滾樂隊,或是拿起樂器輕彈幾下。盡管對於有些人聽起來很悲哀,但是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那不是一種悲哀而是正常的人生。
3.搖滾究竟是什麼
任何人都可以從他的瘋狂痴迷的狀態中看出Dewey真的熱愛搖滾,同時他也把搖滾的真諦傳達給大家:Stick to the Man.發泄心中的不滿與憤恨,抒發自己的希望與渴求。
*********************************
對於搖滾,你還有多少熱情,多少期待。一直熱愛著搖滾,過去現在未來。今天看了一部老電影,是JACK BLACK的《搖滾學校》。在影片中,一個對搖滾無比熱愛的吉他手意外成為一群孩子的代課老師。就此開始了搖滾的振興。劇情無非於此,開始我還以為是一部誇張的喜劇片。看到後來,也讓我振奮了一下。一直相信搖滾是最能打動人的音樂。一群活在規矩管制之下的孩子們,已經對生活麻木,似乎在他們的生活中只有拿到幾個A,如何取得好成績。但每個人內心都是叛逆的,沒有人天生願意服從管制。每個人都渴望搖滾。直到杜威"費恩以一個教師的身份出現在他們面前。對搖滾近乎狂熱的熱情打動了孩子們,也打動了所有的觀眾。想跟著他們一起吶喊,唱出對世界的不滿。為什麼我們要聽從別人擺布,為什麼我們要放棄我們所熱愛的東西,為什麼我們要做不想做的事情,少管我,少管我,少管我! 誰知道搖滾精神是什麼?追女孩?醉酒?不,是對抗。如果想搖滾,就必須有打破規矩的勇氣。還記得搖滾學校里那個小吉他手寫的歌「我們的成績是全校最好,但我們對世界卻一無所知。牢記你的謊言並不困難,我感覺彷彿被催眠。如果你想做老師的寵物,勸你最好打消這念頭,搖滾才是真理!搖滾才有意義。」搖滾就是這樣迷人,一直這樣迷人。因此,才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為了搖滾,獻出自己的青春。也許有一天,我們累了,會慢慢冷下來,但搖滾精神是不會熄滅的。讓我們記住,「搖滾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為了出風頭。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事業,我們是有使命的。一場出色的表演,可以改變世界。」改變世界,也許胖杜威賦予搖滾的使命有些艱巨。但只要相信搖滾的人,都要相信,搖滾精神。不是擺姿勢,不是糟踐自己。而是抗爭,告訴世界,你活著。告訴世界,我搖滾,所以我存在。
*****************************************
當看到傑克布萊克飾演的杜威`費恩以一種難以理解的痴迷狀態沉醉於搖滾樂時,恐怕每一位觀眾都會忍俊不盡,尤其在影片開頭他自我陶醉的誇張表演方式,絕對令人發笑。沒錯,這是一部喜劇,但同時它也是一部搖滾電影,只不過以並不太正統的方式表現著一種搖滾精神和對它的那份執著熱情。
同影片中的杜威費恩一樣,演員傑克布萊克在真實生活中也是一位狂熱的搖滾樂迷,他也有著自己的搖滾樂隊,他去年(好像是)還拍過搖滾電影《頑強的D》。正是因為這種源自真實生活中對搖滾的那份熱愛,傑克布萊克才能夠恰如其分的演繹出杜威的那份熱情和痴迷。
為數不多的成功搖滾樂隊,是建立在大量地下樂隊奮斗的基礎上面的,而正是那些狂熱的樂迷們組成了那些眾多的地下樂隊,他們渴望成功、追逐夢想。影片中的杜威費恩便是其中一名,但事實上他並不成功,或許他並不具備足夠的才華而且他離自己的夢想遙遠甚至有可能越來越遠,但是搖滾在他心中的地位卻是不可磨滅。當他的室友最終選擇務實而遠離搖滾樂時,他似乎仍然象個孤獨的鬥士,獨自追趕夢想。你可以笑他執迷不悟,但這就是真正把搖滾當作生命的人的精神。
最後代表著美國中產階級的家長們跟著rock fans一起大叫school of rock的時候,我振奮了一下,感動了,我看著舞台上風光無限才華橫溢的孩子們,有種很強烈的想要流淚的沖動。搖滾就是具有如此魔幻般的蠱惑力,讓我們為此瘋狂為此著迷。我不會成為像杜威費恩這樣終其一生追求搖滾的人,但搖滾在心中卻同樣有不可磨滅的印記。
搖滾從來就不只是一種音樂,它是一種精神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世界觀,它覆蓋的可能很多很多,並不僅局限於音樂的形式。影片中的杜威教會了孩子們對老大 ---「the man」說NO,學會自己思考、自己選擇、堅持自己的喜好、展現自己的才華,這才是搖滾樂帶給保守模式束縛下的孩子的真正改變,這也是傑克布萊克作為一名真正搖滾樂迷用表演賦予了這樣一部喜劇電影不一般的東西。
我喜歡的是60、70、80年代的搖滾,正是杜威所喜歡的如「the door」、「Pink Floyd」、「Led Zeppelin」、「Black Sabbath」、「Kiss」、「AC\DC」…… 在影片里你能隨處聽到Kiss、AC\DC的音樂。當看到傑克布萊克這個迷人的小胖子拼盡全力唱著AC\DC的《It』s a long way to the top》時,被撼動得無以復加,It』s a long way to the top if you wanna rock 』n』 roll。雖然我只是停留在那個年代的搖滾世界,但那個遠離的世界帶給我的影響卻是彌衡久遠的。這個充滿激情的電影能讓靈魂中的某些東西復甦,我很是感謝同是樂迷的電影人們。
所以,能在看電影的同時聽搖滾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
顛覆傳統的勵志電影,不同於以往的兒童電影,更與老牌的麻辣教師有別,主人公的精神穿插在現實與夢想之間,做自己的主人,對抗周圍的「老大」的勢力,我們要活的自主,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完成只屬於我們自己的理想。
杜威·芬,一個失落的對音樂對搖滾執著的人,但是由於被隊友拋棄,失業在家無法再參加舞台表演,所以一直失業在家。舍友曾經同樣是一名搖滾發燒友,但是受了自己女友所謂現實的「教導」後,認為參加搖滾樂隊是不會有什麼成就的,放棄了,成為一名現實主義者,想成為一名教師,致使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著名小學來聘請自己的時候,被正失業在家的杜威冒充自己去應聘上一名教師。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杜威發現孩子們在上音樂課,很多孩子對表演和演奏和有天賦,所以就和自己的搖滾聯系起來,讓他們組成一個搖滾樂隊,去參加一個本應該是大人們參加的搖滾比賽,給他們制定出了一個學習表,使他們幾個星期一直沉浸在搖滾的海洋里,在一次家長會的時候,被舍友女友舉報揭露,此時正值最後的表演比賽的前一天。孩子們想這個假冒的老師並不是一個可惡之人,也正是這個老師告訴他們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天賦,最後他們還是集體去和杜威參加了表演,這個班的家長都到校長室討個說法,卻發現孩子都已經不見了,所以家長們和校長來到了表演的地方當家長們看見台上自己孩子的表演,都驚訝不已,沒有想到他們眼皮下的小東西竟然可以變得如此之令人驚訝,結果可想而知,雖然杜威不能當老師了,但是搖滾校園樂隊正式成立了,他有了自己的樂隊,一起創作,並且成立了一個類似於興趣特長班的地方,而裡面的老師正是杜威和他的孩子們。
本片的一個亮點就是女配角,我非常喜歡的就是劇中女校長和樂隊的小經紀人。他們的本色表演,給這部電影帶來了一些掌聲。
我想說的是這部電影帶給我較大的震動,因為這部電影給我帶來了更多是我們對教育的思考,這幾天在看一個我弟(10歲)暑假的作業,一篇小說《窗邊的小豆豆》,我從我的角度看到的是現代教育的一些觀察點。我看這個電影,懷著一種「不可能」的思想和看法來看,因為在現階段的小學或者說是現階段的學校來說,都不可能存在搖滾,不可能出現在課堂上,孩子們每天只能面對的是很功利的東西,好好學習,贏得小紅花,小星星,小旗子,我們誰又敢說我們曾經沒有為使光榮榜中自己那一欄的光榮標志更加多一點呢,只怕是希望越多越好,多多益善,但是在杜威的課上我們看到的是我們兒時不曾想過的一片大好的景象,可以「不務正業 」,可以瞎胡鬧,可以爆粗口,讓我們玩轉音樂,enjoy搖滾,深深體會搖滾的精神—勇於正視惡勢力,強實力,不要使自己被迫完成自己不喜歡的任務,要敢於對他們說出自己的心中的感受,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感受,知道我們的思想,我們願意干什麼,厭惡干什麼。只有真正的自信了,才能通過搖滾爆破出自己的感情。也正是看了這部影片,才讓我有機會思考這個問題,考慮到我們的未來,如何變得更加自信,現在社會上的很多不和諧景象是這種應試化的教育所造成的,我想那麼孩子們的父母就應該發揮更加重要的角色,鼓勵自己的孩子多多看看自己身後所處社會的一些元素,即便是老師教的能讓他們完成學業,但是孩子們真正喜歡的是什麼,不可而知,難道非要等到一個懵懂的畢業生在社會上處處碰壁的時候才思考嘗試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嗎?
最後想呼籲:Let』s rock! We will rock you!
② 音樂之聲英語觀後感80-100字
範文:In the sound of music, Julie Andrews's loud and beautiful voice, like a valley warbler, blends well with the vast and magnificent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 Alps, and has also become a memory label that impressed the audience at the beginning.
As a film adapted from a musical, most of the episodes in the film exude a strong sense of drama. Between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melody, the audience can experience a dynamic beauty caused by emotional changes.
《音樂之聲》這部音樂片中,茱莉·安德魯斯宛如出谷黃鶯般高亢亮麗的開嗓、和阿爾卑斯山廣袤壯美的自然景觀水乳交融地搭配在一起,也成為了一開場就令觀眾醍醐灌頂的記憶標簽。
作為一部改編自音樂劇的電影,片中大部分插曲都散發著濃郁的戲味兒,在旋律的起伏之間,觀眾們能體會到一種因情緒變化而產生的動態之美。